❶ 《活着》小说与电影在主题上的异同。
有很多异同之处
例如,小说最后描写的是:除了福贵,其他的人都死了 。福贵的儿子也不是墙倒了被砸死的 而是献血的时候别医生抽干了血。福贵的孙子也不是交电影里的名字 ,具体是什么不太记得了,还有挺多的………………
建议你去看看小说,描写的比电影细致多了 ,更能让人体会那时候的社会问题 。和福贵一家的难处 .。
❷ 活着一书人物分析
福贵当然是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最终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叙述了自己从人民解放战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生活经历。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其中有不少感人的情景。故事中,有一次福贵本来是要到城里请个郎中来给老母亲看病的,不料在街上竟给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随后在那个连中辗转生活了两年多。在部队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事情。奇怪的是他当了两年多的兵却连一场战都没有打过,结果就被解放军部队给擒获了。作者在描写福贵的军中生活时,时刻透露着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那种命运的漂泊不定,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统治的腐败。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于对政治因素的表达,可事实上作者却通过了福贵的经历对政治进行了不动声色描述,更加有力的刻画出农民当时所生活的典型社会环境,那就是一个农民连好好地在农村耕地的生存要求都无法得到。动荡的社会里农民看不到权贵们的血腥争夺,却时时被他们的残暴影响着自己的不幸生活。农民的生活被那些连农民也不知道是何缘故的社会问题所糟蹋。
作者在小说中对文化大革命也进行了某些揭露,但是这些事情在一个农民的眼里根本都不重要,所以作者没有细致的描写,只是在村里队长的口中听到,“城里天天都在死人,我吓都吓死了,眼下进城去开会就是进了棺材。”只要能够有地可以耕作,有种子可以下田,农民是不在乎那是文化大革命还是经济大革命的,他们只求能够全家吃饱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就连农村的一条烟囱和一个铁锅也不放过。吃“大锅饭”来了,人民公社来了,农民的生活最终还是像蚂蚁一样在政治的大油锅里逃窜,只是所有的农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活还是在逃跑。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叙述,更加突出了农民了的生存心理,突出了主人公的命运遭遇的偶然更是必然。
以上这些都是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刻画。只有在典型社会环境下,才可能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被塑造。
小说首先通过主人公福贵自述了自己由一个没落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如何转变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最后整个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姿态。家庭的重大变故给福贵的打击是严厉的,更何况所有的变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时代的福贵就是一个浪荡子,不务实事,整天只会做些吃喝嫖赌的事情。这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共性,他们都因生活的富足而没有生活的忧患意识,他们都是对生活没有进取心,堕落掉的一个群体。至少大多数是这样的。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从这点上看,福贵到底还是一个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总是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我们甚至不觉得是赌博把福贵给害了,我们应该认为是赌博把福贵给救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斗地主时,要不是当初的龙二把徐家的地产给赢走了,那天被枪毙的人就不是龙二而是福贵了。正是这些生活的变端让福贵渐渐从破产的落魄中走出来,而向豁达的人生境地走去,尽管这是在无奈中行进的。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在凤霞离去之后,家珍也跟着走了。再后来,是二喜与苦根父子俩也走上了黄泉路。作者似乎故意安排让福贵身边的所有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这样的小说叙述,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是某些时候却显得牵强和突然。作者或许有着他独特的艺术创造,但是不能排除这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后所忽略了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徐家的痛苦的不断延伸,而偶然性却是一家人的不断死去。而偶然与必然之间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两者在不断的交织后便产生了福贵的人生态度。社会往往决定着农民必然的命运遭遇,也间接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况。农民的勤劳、善良并没有带给他们应有的回报,让他们的生活可以为命运做些应有的弥补。福贵一家人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代表,而作者便把社会给予福贵一家的灾难转交到他们一家人的身上。面对无可选择的生存遭遇,福贵也便渐渐从容地去接受命运。福贵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死,也没有想过让自己代替家人去死,生与死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我想最后的福贵对生对死已经抱着一种无区别且无所谓的态度了。剩下自己一个人,要好好地活着是他的想法,从容的死去也是他的想法。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的边缘从容时,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痛?倘若一个民族在生与死的交接点上也抱着福贵这样的态度,我想这已经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了。
是现实的苦痛炼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一种这样的态度:既然对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任命运去耍弄,我还是得自得其乐地活着。现实的苦痛已经淹没了现世的幸福,没有幸福地活着,难道就是真的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着应该是对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时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不讲这部小说的文字思维和叙述技巧成就如何,单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应该做进一步的深思的。当然,我今天只是借助小说的思想来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客观地说,福贵的形象是饱满的也是瘦削的。而对典型社会环境的刻画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领会得到,这些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更多的评价,就留给更细的心和更深刻的头脑吧。
❸ 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有什么具体差别
小说比电影更悲惨,看这个我都哭了,小说里有庆是因为县长夫人难产大出血然后学校组织去献血,有庆因为被抽血过多死了,唉,小说里凤霞的儿子就是福贵的外孙也死了,吃豆子噎死的,这整个就是个人间惨剧。
❹ 如何评价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的区别
比较原著和电影间的复差别:制
1.电影省去了小说中“我”的存在。再加之导演对于结尾的更改,所以也就没有了富贵牵着老黄牛消失在黄昏下的经典一幕了。
2.对于有庆和苦根的死法电影也有所更改。原著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电影中却是死于偶然:县长的车压过小学的墙,压死了睡在墙下的有庆。(sorry我忘了是不是县长了)原著苦根的死在于富贵心痛孙子,给他吃豆子结果被撑死了;电影中苦根依旧好好的活着,还喂了一群小鸡。
3.电影加入了皮影这一元素。皮影在影片中起到了贯穿前后的作用,仔细分析会发现,富贵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与皮影有关,不多说。
4.电影中富贵说的“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在小说中有没有我给忘了,你们自己去看……
5.原著中富贵是那样的放荡不羁啊,骑着妓女满街跑,但电影中那个,??确定是妓女?好了,
❺ 电影《活着》与余华小说原著的对比、异同
看书和看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会,一个是视觉和听觉的行为艺术,一种是纯粹的阅读。阅读和感官是两种完全不等同的理解方式。当然,电影《活着》是因为原著《活着》的名声,你不了解原著,可能期中的某些情节你也不能理解,如果非要把两者混在一起,电影和小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我的理解:电影就是电影,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情趣,小说就是小说,它是文字的纯艺术,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❻ 活着各个人物形象分析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追求生活或仅仅单独生活和活着,是活着的性质给我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简单来说活着就是充满了对生活追求和追求幸福的强烈,但往往现实给了我们太多的痛苦,无能、平庸和无可奈何。而我们能做的只是一点一点忍受,无力且坚持着承担由生活带给我们的责任,只能在一次一次失败,跌倒重新站起来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幸福。因为这很不容易,所以它显得更加渴望和珍贵。
小说主人公叫福贵,在我们现代人眼中是一个略显俗气的名字,但它代表了主人公父母对主人公的热切期望。也许是太轻易得到的,就不会珍惜,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年少的时候是真的荒谬至极、冥顽不灵,吃喝嫖赌样样不落。教书的私塾先生说他准是个二流子,福贵他爹说他是无可救药,他娘说他和他爹一样上梁不正下梁歪。
福贵的媳妇家珍是镇上卖米老板的女儿,福贵去找家珍玩,家珍觉得福贵就是他喜欢的类型,一定要嫁给福贵,可是家珍的爸爸觉得福贵没有什么前途,不太愿意把家珍嫁给他,福贵去提亲的时候,被陈老爷拒之门外他认为福贵游手好闲,陈老爷相中了一同来提亲的富家少爷潘少爷,于是答应了潘家,把家珍嫁给潘少爷,可是在结婚的那天,福贵带着人把家珍抢了回去,从那个时候起,家珍变成了福贵的妻子。
可是婚后福贵对家珍并不好,在家珍怀着他七个月大的儿子,福贵也不忌讳用言语糟蹋她。逛完窑子还带着妓女向他岳父请安。后来,福贵染上赌瘾,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墙角,甚至对他爹拳脚相向。
许是他赌瘾太大了,赌博赌红了眼,赔光了家产。在龙二来讨要房契的时候他爹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从粪坑上掉了下来丢了命。家珍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轿接了回去。原本富有的福贵现在除了他娘和四岁的女儿,变得一贫如洗、一无所有。
一连串的打击, 没有将这个昔日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打击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间草屋, 换上麻衣,下地种田,养活母亲及女儿,等待着妻子。
一个人只有有经验会成长,好像昂贵也是一夜之间长大。他租了五英亩土地给龙,然后开始了生命的未来。所谓的邪恶并不孤单,岳父带走了他的妻子珍,只留下自己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很快他的妻子只是出生的儿子回来了, 家庭团聚。其实,无论多么的不幸,只要有爱或者会快
❼ 小说活着与电影其中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人物形象等于人物性格加身份地位。
❽ 活着人物分析
其实我们人活在世上不是活着肉体而是活着精神所以说活着的人要有一种追求要有一种目标要不懈的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
❾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活着) 余华著,作者如何利用人物塑造,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困惑和无奈700~1000字作文
《活着》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是不是爱过了才会懂得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