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旗袍小说海飞结局

旗袍小说海飞结局

发布时间:2021-06-12 03:36:57

① 欧阳海之歌结局是什么

欧阳海用尽全身的力气将受惊得马匹推出铁路,火车的救了,车上的旅客的救了,人民的好战士欧阳海却因被火车撞到而壮烈的牺牲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烈士生平事迹的长篇纪实小说,是六十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名作。欧阳海的事迹,曾经激动过整整一代青年的心,其中闪现出的光辉,在事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弥足珍贵。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1)旗袍小说海飞结局扩展阅读:

一个叫欧阳海的普通战士,因为和指导员闹矛盾,越级给军区一位领导写了信,信中详尽讲述了他和指导员闹矛盾的由来和发展,后来这位战士竟被火车轧死了。这个故事在金敬迈的内心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以及对这个敢于抗上的普通战士的尊敬,金敬迈深入到欧阳海所在的部队采访。短短五六天的采访之后,金敬迈的内心充满了创作的冲动。他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高速度,夜以继日地笔耕着。仅仅用了28天,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脱稿了。

金敬迈,1930年生,江苏南京人,1949年参加解放军,曾任中南军区军械学校文工团团员,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演员、创作员,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创作员。

1968年遭迫达入狱,1975年在农场劳动,1978年平反,后任广州军区文化部创作组专业作家。1958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好大月亮好大的天》等。

② 旗袍这部电视剧有几集

《旗袍》
集数:47集
导演:李舒
编剧:王彪,海飞
日寇铁蹄踏进中华,泸沟桥事变、上海沦陷、南京大屠杀…关露萍就在这个特定的年代成长起来,从懵懂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冷静、成熟的中共地下谍报人员。

③ 旗袍一共多少集

一共有47集。

《旗袍》是长城影视出品的谍战剧,由李舒执导,李幼斌、王志文、马苏、刘佩琦等人主演。
该剧改编自中共地下党员的真实故事,通过中共地下组织在逆境中的奋战过程、情报战中的斗智斗勇,讲述了由马苏饰演的红色女谍关萍露的传奇人生。
2011年4月23日于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吉林卫视、天津卫视上星播出。
中文名《旗袍》
出品时间2010年
出品公司长城影视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首播时间2011年2月23日
导演李舒
编剧王彪,海飞
主演王志文,李幼斌,马苏,申军谊,祖峰,刘佩琦,吴启楠
集数47集
类型谍战,军事,历史


④ 求海飞的《旗袍》的高质量TXT

恰似雾里看花的浪漫渺渺
猜不透,道不明
茫茫的雾气,轻舞飞扬的幻觉

⑤ 电视剧旗袍依哪部小说改编

小说《旗袍》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王彪,海飞所著图书。
也就是说这部电视剧先编剧创作剧本,再有电视剧,最后才出的小说0
==
《旗袍》作者是雪静,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籍。当然,还有这本呢,和电视剧没有关系

⑥ 旗袍的作者简介

王彪,六十年代生于浙江,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庄园》《隐秘冲动》《致命的模仿》,长篇小说《身体里的声音》《越跑越远》《复眼》等,著有电视剧《红日》《东方红1949》等。
海飞: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300多万字,大量作品被《小说选刊》及各类年度精选本选用,获人民文学奖等十数个国家、省级文学奖项。著有小说集《看你往哪儿跑》《像老子一样生活》等;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等;长篇小说《花满朵》《花雕》《向延安》等;影视剧本《旗袍》《大西南剿匪记》《铁面歌女》《从将军到士兵》《代号十三钗》《隋唐英雄》《太平公主秘史》《旗袍,旗袍》等。
周维,网名邹邹有理。80后太阳花系写作人代表之一。2010年被《新周刊》评为80后最具奋斗代表人物之一。曾是湖南卫视北京中心宣传主推人,新浪、搜狐、凤凰网超人气知名博主,上百家平面媒体专栏作者。2009年最具争议文化界名人榜制榜人,著有《书里有花悄悄开》等。

⑦ 海飞的小说 麻雀 ,主人公陈深的结局是什么

尾声

1949年春。逃往台湾的船票已经涨到了每张船票 11两黄金,等于是一大一小两条黄鱼。警察局长毛森开始杀人,提篮桥监狱里 5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杀得只剩下 28人。汤恩伯总司令驻守着上海,司令部里每天都在烧文件和转移物资。但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水还在流着,歌舞升平必须继续。

米高梅舞厅。一名围着红色围巾的中年男人和一名年轻的女孩在接头。

女孩叫春羊,她的代号叫布谷鸟。中年男人说,你真年轻,你不怕死吗?春羊说,不怕死,可我怕黑。中年男人说,天就快亮了。我该叫你叔叔,还是叫你哥哥。叫我同志。中年男人把一张麻将牌放在桌面上,那是一张“一索”,看上去是一只鸟的形状:我的代号是麻雀。春羊说,麻雀不是早就牺牲了吗?中年男人笑了:是的,可我在为她活下去。她有两个代号,她的另一个代号叫宰相。以后我会一直用麻雀这个代号。春羊说,用到什么时候?中年男人说,要么是牺牲的时候,要么是天亮的时候。借着舞厅的灯光,春羊看到中年男人的脸上全是密布的坑坑洼洼的疤痕,看上去一脸的沧桑。我丈夫一个月前也牺牲了,她是浙东四明山游击队的。春羊喝着茶水,低垂着眼帘说。这很正常。我全家也差不多没了,但幸好还有李东水同志。李东水是谁?我儿子,他的小名叫皮皮。中年男人说,我很想带你去看看我的嫂子。我的那个兄弟已经不在了,但她还是我嫂子,她一直生病,她有哮喘,她长得很像我死去的姐姐。她一直想给我做媒,她叫刘兰芝。中年男人看到舞厅中有一些人涌进来,人群突然乱了起来。保密局上海特派员徐碧城带着陶大春等人冲了进来。春羊紧张起来。中年男人压住了春羊的手,眯起眼睛微笑着说,布谷鸟同志,你看着我。你不要去看他们。你有尾巴,你的麻烦已经来了。春羊看着中年男人眼角的微笑,稍稍镇定了下来:怎么办?中年男人说,我认识这两个人,你不要怕。带武器了吗?没有。如果走不掉,那边楼梯口有个电闸,你撞上去就行。春羊紧咬着嘴唇坚定地点了一下头。中年男人笑了:我想请你跳个舞,这是工作。《夜上海》的歌响了起来。中年男人说,知道吗,这是周璇唱过的歌。有一个明星公司的女演员,特别喜欢周璇的歌。中年男人是陈深,他的微笑中,眼泪流了下来。这时候,距离解放上海的炮声,已经越来越近。

⑧ 旗袍的幕后花絮

●因为主角问题,在拍戏时,王志文和李幼斌经常较真而产生矛盾 。
●该剧服装设计师董仲民曾认为发表言论称马苏不适合穿旗袍,马苏回应由于自身条件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在拍摄时剧组人员包括服装设计师都很满意,可能只是媒体只把他不满意的登出来,因而造成了误会 。
●为了展现关萍露的多才多艺,马苏除要苦练交际舞外,更是要背上多首老歌歌词。该剧尚在拍摄时,马苏还经常迈着舞步一边背台词,一边背歌词的。同时要穿上高跟鞋跳舞对她来说是个挑战 。
●制片方长城影视传媒集团为了突出“旗袍”二字,特意聘请服装设计师,重金缝制了100余套精美旗袍,连慈禧太后穿过的龙袍也被复原了出来。女一号关萍露在每一集戏中都将换上不同的旗袍出场,场面着实华丽。同时,剧中制片方耗重金复原的“七十六号”魔窟场景 。
●剧中的“76号”魔窟,即汪伪时期的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如今的上海万航渡路435号),汪伪特工总部,全称为汪伪集团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在当时是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处所,所以才被称为“76号魔窟”。编剧海飞称剧本初创时期,曾收集大量资料,详细了解“76号魔窟”的细枝末节 。

⑨ 海飞的海飞访谈录

小说+剧本,手持“双刃剑”——海飞访谈
李云雷
■我并不因经历多而沾沾自喜,我只是学会了在少年时期就以一个社会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时代
李云雷:你是怎样走上写作道路的?你最初的文学理想是什么,你的写作状态离当时的理想还远?
海飞:1994年我开始学写散文,当时有一本叫《启星》的文学内刊吸引了我。这本内刊的编辑后来成了我的妻子,我突然发现书中真的有颜如玉。我真正开始认真而专注地写小说,应该是1996年夏天。那时候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一家县城国营化肥厂游手好闲的保安,下放到车间当拉煤工。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场特别大的打击。我不愿拉煤,所以我梦想着通过写作调到厂办写材料。结果我调到了另一家生产药品的企业办厂报,当我坐在办公室里发呆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真的爱上了文学。
其实从1986年我的少年辰光开始,我就接触到一些文学刊物。我不明白我那大老粗的工人舅舅,为什么喜欢捧着杂志看小说。我顺便帮助他看掉了一些小说,那时候我觉得写小说的人是如此伟大。我会抚摸杂志上作者的名字,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印在杂志上该有多好。很多年后我开始在小刊物上发表小说,我望着小说的标题和作者的名字,会长时间地难掩喜悦之情。
写的小说越多,我越悲观与失望不是因为读小说的人不多,而是因为突然发现我的作品以及朋友们的作品,有好多都是在自娱自乐。这些文字不是我想象中的小说,我想象中的小说应该更好更精彩更有深度更令人激动,应该在文字里装满那种辽远的东西。这样的想法让我忧郁寡欢,它影响到我的写作,让我一边写一边迷惘。
李云雷:在你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你的个人生活,但是可以感受到你对这个时代的观察与思考,尤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更是如此,能否请你谈谈你的生活对写作的影响?
海飞:我反而觉得我的个人生活在作品中无处不在。我的生活经历有些复杂,十四岁开始进入社会,换过许多工种。我并不是因经历多而沾沾自喜,我只是学会了在少年时期就以一个社会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时代。而大多数的社会人生活经验再丰富,他也不会拿起笔来写小说。但我觉得其实他们心中的感悟,比一个小说家看到、想到、写到的更精彩。大多数的作家,并没有特别多的社会经验。比如我们常说的底层小说,是没有生活在底层,而且根本不了解底层生活的人写就的。我觉得生活比小说更精彩。
所以说,我的小说里,四处都有我个人生活的影子。我觉得我就像《赵邦与马在一起》里的赵邦,他是一个迷惘混沌的人,他想去找一匹马。但即便他找到了那匹马,他仍然会迷惘得不知道方向。
■我的创作走了很多歪路。因为我一直只凭悟性写作,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墙基不实,墙就很难砌牢
李云雷:《像老子一样生活》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篇作品,你对K155路电车女司机国芬的描写,深入到了她生活的内在逻辑,写出了她的性格与内在精神。我曾用“黯淡中的光彩,粗鲁中的希望”来描述这篇小说,但你此后似乎很少涉及到现实题材,不知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或者是艺术上的选择?
海飞:《像老子一样生活》出来的时候特别受欢迎,一年之内境内外有十几家报刊选载,同时进入了几家年选。这是一件令我略感恐慌的事。我确实写出了一名形象鲜明的一线女司机的形象,特别的有生活内容和质感,但却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我喜欢寓言化的写作,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有人看了《赵邦和马在一起》及《干掉杜民》后,认为太不真实了。我觉得我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真实,就像梦一样。梦是一种不真实的生活,但梦并不一定不精彩。
李云雷:《看你往哪儿跑》写的是一桩“杀人”事件后,案犯与警察,也是一对旧日朋友的逃亡与奔跑,在这里“奔跑”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你对叙述的出色控制。
海飞:我特别喜欢使用我惯常的叙述方式,一是从容,二是镜头感。我喜欢把自己悬置在半空中,以一个坐在摇臂上的电影摄像的角度来描述事件的发生与进展。我想象黑暗与明亮中的场景,想象孤独者的模样,想象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想象时间静止的时候,一滴水以怎么样的姿态滴落;想象一个女人在痛苦的时候,怎么样慢慢露出微笑的过程。我沉浸在这样的想象中不能自拔……这种想象转化为文字,令我写作的心情十分愉悦。
小说与电影实际上是有十分强烈的共通之处的。这样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是我一直如此认为,并且觉得用亦动亦静的文字来叙述故事,会有一种气流,它是活的。
好小说都应该是活的。这并不是说小说的故事性必须要强的意思,也不是叙述必须动感的意思,而是小说本身必须具备的文字表象以下暗流涌动的那种气场。
李云雷:在《蝴蝶》、《私奔》、《干掉杜民》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小说”对你的影响,这些小说以历史或现实为题材,但侧重点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对其背后隐秘动力的揭示,以及对叙述的迷恋。你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它们是否触及到了历史的“本质”?
海飞:这些作品中,对叙述的迷恋有些过了。这不是一件太好的事,相当于一种自恋。在两年以前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的叙述在往干净与风快倾斜。至于小说的侧重点不在事实本身,我觉得很多小说都是这么一个状态。
其实我的小说创作走了很多的歪路。因为我一直只凭悟性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墙基不实,这个墙就很难砌牢。我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说明小说除了让人有阅读享受以外,让人有感叹、开怀等多种情绪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还用来让人思考。
历史的“本质”究竟如何,谁也无法说清。我以为我一直都乐此不疲地想要触摸到的就是历史的“本质”,这是一件令人兴奋并且产生无穷动力的事。我眼中的本质大约是——风生水起背后的苍凉。
李云雷:你最近的长篇小说《向延安》,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肯定,我认为这部小说写出了新一代青年对革命与理想的态度,对历史有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这与1950-197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同,与1980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小说”也不同。你写作时,如何处理作为“个体”的主人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海飞:小说中所体现的历史观,是我想象中的历史观,我想它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代人的历史观。当然这样的想象不会是空穴来风,无论是革命、叛逆,以及种种的事件,都有真相。而那个年代的真相如何去获得?大概从历史的细微处去获得是其中一种有效手段。我认为故事可以虚构,但是历史需要真实;事件可以虚构,细节需要真实。
■小说家接触剧本创作后,在行文中往往可以看到潦草的痕迹;编剧会讲故事,但他写小说可能没有好的叙述语言,不懂得取舍情节
李云雷:你编剧的电视剧《旗袍》、《大西南剿匪记》、《从将军到士兵》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电视剧的编剧工作与小说创作有何异同,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相互促进的,还是彼此之间有矛盾的?你如何在介入电视剧创作的同时,保留个人艺术上的追求?
海飞:有那么一个现状是,少有编剧会写小说,他们不是不会讲故事,而是没有好的叙述语言,无法把握小说特别需要的留白。反过来说,也少有小说家写剧本,他们一类是不愿写,一类是不会写。在我看来,剧本和小说同属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接触剧本创作后,很难回到原来的语境中去,在行文中可以看到潦草的痕迹。其实这不是他写作功力的下降,而是他写作心境的改变造成的。编剧的好处在于,他所创作的剧本结构十分牢固,他把什么时候故事该进展到哪儿分得清清楚楚。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地方是,他可能不懂得取舍情节。小说与剧本的关系很难说清,每个创作者对文字掌控能力的强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许多好的影视作品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好多影视作品,只用了小说中的人物结构或者极小部分的事件,但是依然精彩。这是为什么?因为小说接地气。
我深知剧本和小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我创作小说不多,也是因为很大精力兼顾着剧本创作,我对写作过程中的小说脚本化十分警惕。我认为小说中不是不可以有影视元素,而是不可以有创作影视作品时的那种心态。
李云雷:你的电视剧在题材上很接近于《潜伏》、《借枪》、《暗算》等,但也有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你如何看待谍战剧在当下中国的巨大影响?
海飞:这也是我个人十分喜欢的三部谍战剧,对前两部剧的喜爱尤甚,因为我看到了这些剧中弥漫的文艺气息。除了情节设计以外,旁白与对白也十分重要,表现方式也十分重要,那不温不火的进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得到淡淡的忧伤。其实谍战剧拍摄精良,一定会吸引大批观众,因为他包含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元素,就是悬念。但是狂轰滥炸的谍战剧已经让悬念雷同,不再有新鲜感了。所以《借枪》实际上是一部新式的谍战剧。有许多业内人士称谍战剧饱和,实际上有哪种类型的剧不饱和?将来,谍战剧的数量或许会有下降,但肯定会还有精品出现,因为观众需要谍战剧。
■不负责地炮制小说,是一件危险的事;但是沉浸在所谓的艺术中,不愿放下身段,不站高放远接受更多新鲜的写作手法,也值得反思
李云雷:你小说的语言与叙述方式,有不少“先锋小说”的痕迹,对于“70后”作家来说,这似乎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因为他们接受文学教育大多是从“先锋文学”开始的,“先锋文学”塑造了他们对“文学性”的理解。但在我看来,只有突破“先锋文学”的影响,70后作家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你正是在这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你如何看待“先锋文学”,如何看待70后作家的未来?
海飞:我没有刻意地去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在潜意识里,略微地对那些曾经令我心仪的“先锋文学”有所排斥。我一直以为小说这样的文学样式,尽管也可以像诗般轻灵,但是更大的程度上应该是钝器或者滚雷,可以震动读者的心灵。所以我觉得一个沉静的小说创作者,他需要的是老实地去书写,以心灵去感应读者心灵。写作之路千万条,最后只有一条,老实写作,踏实做人。
70后作家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或许会在某一天有一个分流,我觉得有一些会成为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有一些会慢慢疏离小说。疏离小说的是两拨人,一拨是小说写得特别好的,但是却没有精力或者心情再来写小说的;一拨是小说写得不怎么样的,不想要自己浪费自己的时间。
李云雷:你在并不长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方向与重点已经发生了几次转变,你转变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这种转变对你而言是一种妥协还是一种探索?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海飞:我觉得转变不需要动力,或者说有一种动力,但写作者却对此无知无觉,就像水流不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打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写的小说数量变少了,思考的时间更久一些。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安静,有时候和人聊天,有时候翻阅大量的所谓闲书。这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小说创作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的切入点特别的平常,或者说写的只是特别旧的地方,就像是发现了面前的一朵花,却没有发现更远处一丛有着苍凉之美的荆棘。我觉得有好多小说家对作品不够尊重,因为他来不及思考就落笔,写得十分轻率。
我想我写作方向不经意的转变不是妥协也不是探索,而是坚定地认为这种转变的必须与水到渠成。我们朝着一个方向狂奔,但可以随时校正稍稍偏离的方向,最怕的是背道而驰。如果说转变之中不变的,就是我必须十分认真负责地传达。我觉得只有经历了传达与接受,那才是活的文字。影像如此,音乐如此,甚至连经文亦是如此。
特别想要说的一句题外话是,在集体浮躁的年代,不负责地随意炮制小说,是一件危险的事;但是故作清高地沉浸在所谓的艺术中,不愿放下身段,不站高放远接受更多新鲜的写作手法、切入角度等等,那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
◆印象
通往“革命史”之路
作为一个70后作家,海飞体现了这一代创作者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色。
70年代作家成长的文学环境,正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先锋派”、新历史小说以及“晚生代”,构成了他们学习的对象与超越的障碍,如何突破上一代作家的“影响的焦虑”,在不断地创新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世界,是这一代作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海飞来说也不例外。在海飞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以及他试图超越自身的努力。
海飞的早期作品受到了“先锋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影响。《看你往哪儿跑》可以视为处于转变中的作品,这篇小说写的是一桩“杀人”事件后,案犯王小奔与警察陈小跑的逃亡与奔跑。这两位旧日的战友和朋友,在新的境况下展开了人生与命运的追逐,在这里“奔跑”逐渐脱离了具体的动作,而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意象。在奔跑中,王小奔与陈小跑穿越了社会现实,在不同的故事中触及到了爱、责任、友谊、正义等命题,也正是在对奔跑的描写中,小说的叙述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写实”,毋宁说是写意的。
海飞引起广泛关注的小说《像老子一样生活》,是一篇看似简单平实,然而却内蕴丰厚的小说。它描述了K155路电车司机国芬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底层市民生活的原生态,这包括不少层面:首先是她沉闷、困窘的家庭生活;其次是国芬的工作与同事,她的工作是开电车,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她穿行在杭州,工作的简单重复与窗外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从来没有尝过天堂的滋味”。可以说正是家庭的压抑与工作的单调,使她与同事魏子良发生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恋”,虽然这伤害了她的儿子,后来也被证明是一种“阴谋”,但却是她平庸生活中的一个亮点。从整体风格上讲,这篇小说与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有些相似。但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篇小说没有让主人公认可这样的生活,成为一种“灰色人物”,相反她却在黯淡的生活中焕发出了光彩。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与尴尬,她都表现出了一种主动性或主体性,正像她自称是“老子”一样,她对待生活、对待任何人与任何事,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劲头,有时甚至会有一种类似“精神胜利法”的优越感,这自然可能被认为是“混不吝”或“粗鲁”的表现,但却也正显示出了底层人的活力与力量。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粗鲁的声音,才有找回“自我”的可能性,“国芬”这个人物的光彩也正在这里,《像老子一样生活》的成功也在这里。
海飞不仅是一个小说家,而且是一个剧作家,在《旗袍》、《大西南剿匪记》等影视剧作品中,海飞开始涉及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并取得了成功,而他的最新收获则是长篇小说《向延安》。在“新革命历史小说”中,海飞的《向延安》可以说是很有分量的一部。小说以向伯贤在屋顶被一颗流弹击中坠落身亡开篇,整个故事的主线是围绕着向伯贤的三儿子向金喜而展开的。小说也采用了家族史式的结构,向金喜的大哥是秘密的共产党员,二哥是汪伪特工,姐夫是军统锄奸队员,姐姐是革命者,向金喜本人则由一个酷爱厨艺的城市青年,偶尔在懵懂中踏上了革命之路,最终成长为潜伏在敌特内部的英雄。
《向延安》的主人公向金喜看似与革命无关,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时代的大潮却将他引到了革命的道路上,不过与他的同学们直接奔向延安不同,他被留下来“潜伏”,他忍受着误解,从事着危险的工作,心却坚定地向着延安,而在解放后,与他单线联系的人牺牲了,他的革命者身份无法确认,他也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到工厂去工作。在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中,很少会将金喜这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那时的英雄是崇高的,而金喜却是平凡的,小说恰恰在平凡中写出了金喜的特色,他的形象也在这个时代向我们讲述着革命的魅力与合法性。
《向延安》的后半部着重描述金喜的“潜伏”故事,描述他在各种关系与力量中如何为党工作,小说吸收了一些通俗小说的技法,故事性与戏剧性都很强,将革命题材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些都为重新讲述革命历史创造了新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革命历史恰恰是丰富、复杂而曲折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与偶然性,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风云,也可以看到人性的最深处,而对于作家来说,如何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通向这一段历史,则是需要去探索的。在这方面,海飞的《向延安》可以说富有启示性。

阅读全文

与旗袍小说海飞结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生都市的系统类小说 浏览:422
好看重生市井小说 浏览:117
小说冰山融化所有人进入游戏世界 浏览:876
都市小说萧阳叶云舒 浏览:619
小说有写众神听我号令 浏览:49
有言情有悬疑的古代穿越小说 浏览:669
小说豪门宠婚之总裁的小媳妇 浏览:524
女主姓沐的古代小说 浏览:603
晋江已出版古言小说排行榜 浏览:10
奥特曼之武侠系统类小说 浏览:780
文化传播异世界类小说 浏览:460
有声小说批量重命名 浏览:632
舒淇为女主的小说 浏览:218
窃玉小说免费 浏览:994
总裁小说女主姓顾男主姓林 浏览:649
步步风里再无你现代小说 浏览:667
小说师尊难为重生魔妻不好追 浏览:574
2016好看的军旅小说 浏览:333
网络小说边写边构思 浏览:877
别招惹女王小说大结局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