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儿童小说的人物形象《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儿童文学通常由成人所编著,深层动机可以说是重造童年或教育儿童,许多儿童文学也会改编自成人文学作品作。由儿童自行创作也虽可广泛包含在内,但因儿童创作常流于鸭涂或不合艺术,仍须由成人鉴定是否为具文学价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儿童文学的分类】
现时出版界普遍根据年龄划分儿童文学的类别,这个分类亦与皮亚杰有关儿童成长发展的理论相吻合。这几个类别分别如下:
0-5 岁的学前儿童
5-8 岁的初年级小学读者
8-11 岁的高年级小学读者
11-13 岁的初中读者 (英语称之为“Pre-teen”)
13-15 岁的青春期读者
对于学前儿童,图画故事书对他们非常适合,因为故事的每一页都有小量文字配衬著图画,使儿童不用明白文字的内容亦可以理解。在西方,图画故事书是课室里导读课的好帮手。
另外,儿歌和儿童戏曲、少年小说都可广义的列入儿童文学的范围,但单纯的儿歌旋律(如:婴儿催眠曲)或表演舞蹈不在文学范畴。
16至19岁的读者一般被称呼作“年青的成人”(Young Alt),他们的年岁已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畴。然而,这个年纪的青成人的特有问题,在今时今日的社会已慢慢开始在青春期读者群的生活里出现:恋爱、欺凌、滥用药物、自杀、身份认同等问题现在也成为了以青春期读者为对象的儿童文学题材。香港作家君比的《叛逆岁月》系列户品就是这类型作品当中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而日本以似漫画包装的轻小说,又是一类试图把习惯了图像思考的青少年读者,拉回成年人抽象思考的作品。
【儿童文学的内容】
儿童文学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谜语大全、民间故事、儿童故事、格林故事、幽默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上下五千年
司徒秀薇在《怎样指导初小学生的阅读》一书里指出:儿童的行为均以“追寻快乐,减少痛苦”为原则。如果在他的经验中,觉得看书或听故事是一件享受的事,他会将它们与积极的感受连成一片。因此,儿童文学的最基本原则,在于可以导引儿童享受阅读的过程,否则,一本书的内容不管怎样好,如果不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也是失败之作。
简单而言,好的儿童文学该符合以下概念:
1)有大量高潮吸引儿童阅读,避免过长的描述
2)人物角色鲜明,并有突出的故事骨干
3)有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的特点】
教育性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形象性
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儿童小说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儿童诗需要更多的“比”、“兴”,以加强形象性。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儿童文学应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来。
趣味性
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整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
故事性
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儿童文学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论写人还是写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着重借助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知识性
儿童文学作品中应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 如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如何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我们在探究小说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时,先从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结合小说时代背景,全面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还要深入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围绕小说人物形象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深入人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661687.htm
【关键词】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 社会背景 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情节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但人物性格也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 找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
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如: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如: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除此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选取了不少名家名篇,还有一些外国小说,这些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距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想要真正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就必须还原那段社会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刚接触到课文就要为学生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小说的讽刺性。作者吴敬梓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吴敬梓反对这种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用讽刺手法写了《儒林外史》,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剥削阶级的罪恶。文中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抛开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学生会觉得这个人可笑而讨厌。而了解到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新沙皇加强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时候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奥楚蔑洛夫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这才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创作小说的目的,才是对这个人物形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广泛的社会意义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一般只是直观地对人物形象作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从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东西——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不仅代表这一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类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爱憎等方面,去领略作家的意图,体会人物形象中寄寓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是我儿时的好伙伴。几十年后中年闰土变化太大了,两个人再见面的情景实在出人意料,所以“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当年的“豆腐西施”,在“我”的印象里显然同二十余年后重新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小说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巨大变化,更进一步透视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两个人代表了社会中农民阶层和小市民阶层。
四、围绕小说中人物形象组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
1.写人物评论。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凸现主题反映社会现实的,因此,小说人物就成了重要的写作点,人物评论就成了主要的写作形式。学了《范进中举》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写作题:请你从小说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中任选一个或一群形象来写人物评论,要求评论有点有据,评价全面。这种通过写人物评论来学习小说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更为深刻。
2.续写。
小说的结尾往往发人深思,我们可以用续写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讲讲主人公接下来的经历。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是遇到了将军的哥哥?又有一起新的狗咬人事件?找赫留金算账?在动手写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不论情节怎么发展,人物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续写时一定要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展开,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如何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提纲挈领的方法?抓住人物形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结合小说特定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人物广泛的社会意义,通过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各种学生活动,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
③ 高考语文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基本信息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刻画方法
【考纲解读】
在考纲中,对版文学类权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表达思想情感)。
1、关于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
2、关于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3、关于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
④ 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六五班的同学展开了讨论谁说的不对呢为什么爷爷的
你好,
你说的是哪部小说
⑤ 下面关于小说的表述有误的是:
D嘛,时代背景是属于社会环境的。你是初三的学生吧!自己努力!
⑥ 改写一个犯错进办公室的学生,把叙事变成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我忐忑不安的徘徊在黄老师的办公室门前 想着‘我到底该不该进去?黄老师会怎么处置我啊?’回想着朋友的安慰 我毅然决定一人做事一人当 挺直了腰板 轻轻的敲响了老师的门 “进来”老师温柔的声音从门中传出 我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仅供参考
⑦ 改错句: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情感丰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偷换主语,开始主语是中学生,后来成了网络小说
可改为 网络小说之所以受中学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