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叔孙通的主要成就
举荐人才和制定礼仪 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 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
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
2. 叔孙通的历代评价
司马迁: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诸儒生: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语曰:“廊庙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刘敬脱挽辂而建金城之安,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陆机:百王之极,旧章靡存。汉德虽朗,朝仪则昏。稷嗣制礼,下肃上尊。穆穆帝典,焕其盈门。风谌代,宪流後昆。
司马贞:厦藉众干,裘非一狐。委辂献说,釂蕝陈书。皇帝始贵,车驾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图。
司马光:①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②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王安石: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王令: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陈普:刘项权将作狗偷,谁能撩虎又靡头。汉王不是坑儒主,颈备依依是可羞。
徐钧: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
洪亮吉: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吴之振: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黄金既遍赐,短衣亦已续。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蔡东藩:叔孙通揣摩求合,欲起朝仪,徒以绵蕞从事,贻讥后世;而高祖反喜出望外,叹为皇帝之贵,及今始知。夸外观而失真意,乌足制治?此鲁两生之所以不肯从行,而名节独高千古也。
3. 叔孙通曾多次背主,为何还有人称他为“圣人”
因为他成功把儒家改造成了统治者的工具。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经有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也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之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无疑就是“扛把子”儒家。作为中国流传千载的思想文化,儒学已经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而“儒门圣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孔孟之外,汉代的叔孙通也在此行列。叔孙通是当时声名昭著的“谄媚小人”,为什么他成了圣人呢?
综上所述,因为叔孙通成功改造了儒家,让儒家变成了统治者最有利的思想武器,所以被称为“圣人”。
4. 叔孙通是个怎样的人
叔孙通目录[隐藏]
简介
事秦
辅汉
思想
评价
[编辑本段]简介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 (生卒年不明),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编辑本段]事秦
叔孙通是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
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它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把其它儒生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意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随后逃亡回家乡薛县,其时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汉高祖亦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
[编辑本段]辅汉
1、制订礼仪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2、辅佐汉惠帝
前198年,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 (前195年),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据《楚汉春秋》记载,叔孙通曾在汉高祖面前企图自杀,迫使汉高祖收回易储的建议。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叔孙通再次出任太常,负责制订汉朝各种礼仪。
汉惠帝曾因前往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需封闭道路、导致交通不便,而下令另筑一条复道。叔孙通进谏,指复道处于通往宗庙的路上,后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孝惠帝想拆毁复道,叔孙通指「人主无过举」,建议在渭河北岸兴建原庙,代替复道通往的宗庙,免除复道带来的影响。
[编辑本段]思想
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
[编辑本段]评价
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
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
5. 叔孙通是个什么样的人
叔孙通(?~约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他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儒生,他深谙中庸之精髓,早期隐忍于世,最始在刘邦那里实现了自已的价值,也是创立了沿用2000多年的宫廷礼仪制度!
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
6. 叔孙通的艺术形象
2012年电视剧《楚汉传奇》:刘广厚饰演叔孙通。
7. 《史记+叔孙通列传》的叔孙是一个人名吗
是,复姓。春秋鲁有
叔孙得臣
。见《左传.文公元年》。
8. 叔孙通传译文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Fuz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9,zA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jd\:
P322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3X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 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v%m8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U
先请读者诸君把全篇中的词语弄明白了。大概使用《辞源》《辞海》一类的辞书就可以弄明白。然后通体细看,每一句辨明它的意义,每一节认清它的事迹。末子注意到这一回所谈的一个方面——人物的对话。i}BL
这一篇记的是叔孙通,他的对话最多,共计回答弟子一次,向高帝进言四次,讥笑鲁两生一次。他的弟子们发言两次,一次是怨他,一次是赞他。此外鲁两生拒绝叔孙通一次。高帝与叔孙通对话,并自己表示得意,共计四次。3
叔孙通讥笑鲁两生,说他们是“鄙儒”,“不知时变”,他自认6t
P323该是“通儒”,“知时变”的了;后来弟子感激他,又说他“知当世之要务”。所谓“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懂得迎合潮流,能够看风使舵,不死守着什么宗旨信仰。叔孙通的一些对话,都把他的“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具体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他就是那样一个“通儒”,与拘守古制、效法先王的儒者并不一样。!
试看他回答弟子的话:“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用最实际的说法,把弟子们按住,一方面也就见出他能够“知当世之要务”。可又宽慰他们说,“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不忘”什么?当然是不忘引进他们,有朝一日大家弄个官做。这种话只有在师弟之间私谈的时候才好说,当着旁人决不便说。如果是以道行相砥砺的师弟,即使私谈也不会说这种话,特别是师的方面。听听那声气,不正与政治上一个小派系的头子回复谋干差使的人说“知道了,看机会吧,总有你的分”一模一样吗?说这种话的时候,叔孙通把儒者的面具卸下来了。pc
再看他向高帝进言。他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正当高帝“益厌之”的时候,他表示有办法——“守成”的办法,“起朝仪”来安定朝廷的秩序。这又是个“知时变”,又是个“知当世之要务”。他这个话与回答弟子的话是一贯的。“难与进取”无异说“宁能斗乎”;而“守成”就是他教弟子们等待的。从这前后一贯的对话,可见叔孙通心目中,儒者的任务无非帮助成功的皇帝想些办法,维持尊严,并没有儒者的宗师孔子那种“行道”的想头。他又说“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把“鲁诸生”提在前头,因为鲁是知礼之邦;同时带出弟子们,见得他的确“不忘”,一直把弟子们的愿望放在心上,可是一点不落痕迹。高帝恐怕礼仪麻烦,他就回说“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这句话里的“古礼”与“秦仪”都只是陪衬,主要的是“杂就之”,把马虎牵就的心情透彻地表出。儒者对于礼仪是看得非常郑重的,叔孙通却这样马虎牵就,他是何等样的儒者也就可想而知了。上面两句是他不妨“杂就之”的论据。前一句大概是儒者相传的话,意思也见于《礼记·坊记》。后一句简缩了《论语》中孔子的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有了论据,见得“杂就之”就是“因”,就是“损益”,不违背儒者的传统。并且,三句不离本行,儒者的语句脱口而出,正见儒生的本色。叔孙通虽然不是正宗的儒者,在口头充充儒者的派头当然是擅长的。R
最后看他把弟子们荐给高帝,也把儒者的面具卸下来,老实不客气说,“我手下有许多弟子,他们有功劳,他们要官做。”要知道那时候“守成”的办法已经见效,高帝得意得不可开交;叔孙通自己拜为太常,得了五百斤的赐金;他与高帝的关系已经达到亲近的地步了。既然如此,落得开门见山,老实不客气说出来。在这样的场合里,高帝还会吝惜几个“郎”的位置不给吗?这又见得叔孙通能够抓住时机,又是个“知时变”。L)q&'3
现在看弟子们的话。在抱怨的一次里,他们说“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把他们希冀利禄的心情完全托出。他们师弟一伙儿原本是任何诸侯都可以投的,现在居然投在较有成功希望的一方面,这京是所谓“幸”。在这儿弄个一官半职,饭碗可以长久,而且有升擢的指望,这又是将来的“幸”。一班弟子所为何来,在一个“幸”字上表达得透彻明显极了。在赞扬的一次里,他们说“叔叔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可见他们由于平时的习染(如听叔孙通批评鲁两生“不知时变”)以及实际的经验(如乘机起朝仪果然成功,只要说一句话果然大家当了“郎”),相信他们的老师确然能“知当世之要务”,是个顶了不起的人;用他们儒者习惯的说法,顶了不起的人就称他为“圣人”。可是,照正宗的儒者的见解,“圣人”的含义要广大高深得多,决不仅是“知当世之要务”。他们那样说,显见他们并非正宗的儒者。他们得了一官半职,就极口称扬老师,连“圣人”也说了出来,这正传出了他们热中的满足的感激的心情。58JWA
叔孙通的弟子是何等样的人物,就在前后两次发言中见出。写弟子无非作叔孙通的陪衬,弟子如此,老师可想而知了。
鲁两生正与叔孙通对照,写他们的话,作用在作叔孙通的反衬。鲁两生瞧不起叔孙通,说他“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们特别看重礼乐,讲“积德”,讲“合古”。这些观念代表了正宗的儒者。在正宗的儒者年来,叔孙通的产身处世没有一丝儿对的。他们不仅拘谨的守着儒者的传统,也关注到当前的现实。他们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这显然说叔孙通不在安定社会一方面用工夫,却想迎合高帝。粉饰太平。安定社会,积德累仁,正是儒者精要的主张,也是期望于统治者的切要措施。他们虽然被叔孙通骂为“鄙儒”,究竟谁是“鄙儒”,细读全篇自然有数。
9. 博士叔孙通是谁
当君臣之间太过随便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礼仪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天下初定,各路诸侯共同推举刘邦为皇帝。这原本就是刘邦梦寐以求的事,自然是当仁不让了。可刘邦只是一个市井出身的粗人,他没有想到,原来即位当皇帝还挺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套君君臣臣的严格的等级礼仪。一向懒散放纵惯了的刘邦对此感到很不适应,他不愿意受秦始皇所执行的那种严格的繁文缛节的约束,于是就要求简便行事。但是他手下那些草莽出身的英雄们本来就不太守法纪,现在更是忘乎所以,公然在宴会上饮酒争吵,相互邀功,吵得不可开交。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喝醉了酒后还大发酒疯,狂呼乱骂,拔剑相击,几乎要动起手来,闹得一塌糊涂,天翻地覆。一旦这些人喝醉了,就连一国之君的刘邦也觉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他这才深刻地意识到,战争时期处理问题的办法在建国后已经不再适用了,现在需要的是大力整顿政府,赶快制定出一套新的更适用的朝法礼仪和礼乐制度。
被刘邦选中制定这个礼仪和制度的人,不是人们所熟知的丞相萧何,也不是神机妙算的留侯张良,而是一个阅历丰富,人情练达的儒生,这个人就是叔孙通。
叔孙通是鲁国地区人,鲁国是先圣孔子的故乡。儒家学说的发祥地。那里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代数不清的儒家英才,使儒学在那里得到了一脉相传的发展。尽管秦始皇曾经杀害了一大批“以文乱法”、“是古非今”才女的迂腐儒生,并且实行了禁书的政策,不准民间私自藏有诗书,但他仍然在朝中设立了博士官,博士官所用的书也就不在禁毁之列了。
叔孙通知道国家马上就要有大乱,彻底对秦二世放弃了幻想,找了个机会逃回故乡,先是投奔了项羽,后来又在楚汉之争时归顺了刘邦。
叔孙通和其他只会背诵经书、不达时务的儒生不同,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思,也懂得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在跟随刘邦后,他探知刘邦讨厌戴高冠的博士装束,就立即将自己的服饰改成短衣,以此博得刘邦的欢心。在楚汉争霸的关键之际,刘邦最需要能征善战的人,他又向刘邦推荐了很多勇士。因此,刘邦封他为博士,号稷嗣君。所以,史书上记载,叔孙通既是秦末的最后一个文学博士,也是汉代的第一个儒学博士。正是因此,刘邦即位后,领悟到只有儒生才能为自己制礼作乐、整顿纲纪。于是就自然地重用了通达世情、懂得自己心思的叔孙通。
于是,叔孙通揣摩着皇帝的心意,率领一班弟子和鲁国的儒生,杂糅古礼和秦朝的礼仪,因地制宜,删繁就简,创制了汉代开国之后的第一部礼乐大典。公元前200年,长安城中的长乐宫落成,群臣齐来朝见,第一次施行了叔孙通等人制定的汉代礼仪,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朝拜仪式。
据载,这天天刚擦亮,宫廷中的礼官就带领着群臣次第步入殿门。廷中陈列着车骑步兵卫队,设置了各种武器和各色旗帜。在一声传呼令中,殿下数百官员站立在台阶两旁,武将立于西边,文官立于东边。刘邦则乘舆出现,百官都举着旗帜,左右侍卫高呼“皇帝驾到”,于是诸侯王以下依次奉贺,场面十分壮观,气氛肃穆,诸侯王、文武百官,无不震恐。大礼古代画扇完毕,又大摆宴席,殿上的臣子们都俯身俯首,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后上朝。如果有不懂礼仪的,当即押下去法办。整个宴会自始至终秩序井然,尊卑有序,没有人再敢任意地在此时高声喧哗。
刘邦看到这种情景,不禁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于是龙颜大悦,封叔孙通为太常,专职制定礼仪。这时,叔孙通趁机进谏,为参与制礼作乐的弟子们和儒生们求官。素来鄙视儒生的刘邦在高兴之余,接受了叔孙通的请求,拜封儒生为郎。先前不理解叔孙通、甚至埋怨他的儒生们也终于心悦诚服,称赞他是圣人。
叔孙通后来官至太子太傅,在刘邦犹豫太子的改废之事时誓死捍卫太子,为汉惠帝立下了大功。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继任太常之职,所以汉初的各种礼仪制度,皆出自叔孙通之手。司马迁曾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纵观叔孙通一生的为人处世和他的功业,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叔孙通和他的弟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汉代儒学的先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