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说《活着》中徐富贵形象的现实意义
《活着》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生生活的一种反思,据我对该书和作者余华的理解,他是借助小说主人公“富贵”一生的遭遇来反映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种种社会问题,同时小说的时间背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写照,作者通过对富贵及其一家人的惨痛遭遇说明了书的主旨,这就是人的一生活着并不容易,它需要经过多重灾难的洗礼和净化,也许只有等到人不如晚年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人一生活着的真实意义,就如小说中富贵对这老黄牛所诉的一番话一样,那番话就是对主人公富贵以及人生活着的一种最好阐释。
⑵ 鲁迅哪部小说中有“福贵”这个人物形象
赵树理写的《福贵》,鲁迅好像没有写过福贵这个人物。
⑶ 《活着》(小说)讲了福贵的哪个亲人死了,怎样死的
福贵的父亲——龙二讨要房契时被气死
福贵的母亲——生病
福贵的妻子——软骨病去世
福贵的女儿——哑巴,生产时大出血死亡
福贵的女婿——被水泥板夹死
福贵的外孙——吃豆子撑死
福贵的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死亡
拓展:
《活着》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⑷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
福贵的人物形象:
福贵是一个有着相当豁达心态的老者。在极其悲惨的厄运的打击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看似柔弱的福贵却一次次顶住了打击,一次次走在死亡的边缘,却又一次次跌破读者眼镜,坚强而又快乐的活了下来。
或许经历的太多,晚年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福贵依然善待生活,才会在遇到“我”时能在大树底下娓娓诉述,回忆他自己的一辈子。富贵的讲述中也不难看出富贵这种开朗豁达的心态。
或许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富贵并不会用很高级的词语来修饰自己的心情。开心的事就会开心的笑,发自内心的笑。难过的事也没用很忧伤的词语形容。
(4)小说活着里的人物福贵扩展阅读: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
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
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
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⑸ 余华写的《活着》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活着》中一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只有一个,就是徐福贵。百无一用的专地主少爷徐福贵出人意料属地娶到了十分漂亮、知书达理的米行老板千金陈家珍,却在婚后赌掉了徐家的全部家产;沦为佃农的一无所有的福贵,却出人意料地脱胎换骨,开始真正拥有了亲情和爱情;
富贵,性格:老实善良,爱他的孩子,前期是一位顽绔的地主阶级少爷的特点,后期是生活悲惨的普通贫农,主任公一生所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各种社会变迁,以主人公悲惨的一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家珍。富贵的妻子。旧社会妇女形象,逆来顺受,有爱心,有着嫁夫随夫的思想,可以与富贵在老年丧子的悲痛下生活过来。
⑹ 《活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只要人物名称就好。
福贵、.家珍、镇长、春生、 二喜、凤霞、龙二 、有庆、老全
⑺ 简述小说《活着》中徐福贵形象的现实意义,不少于300字
《活着》这一部小说之中,徐福贵的悲剧形象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徐福贵的人生悲剧看似命运使然,实际上是徐福贵自身由于长时间的溺爱,最后败光家业,导致家庭悲剧命运的恶性循环。而徐福贵的悲剧在于他不敢直面人生的真实,而选择用宿命逃避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苦难。从徐福贵的悲剧形象当中,可以看到为了活而活的人生悲剧,余华通过这一个形象更多发出了批判和警醒的思想。
“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序这是余华对人生的独特诠释。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冷眼旁观式的写作方式向读者叙述了主人公徐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展现了人类灵魂深处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的生存欲望,传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福贵一生经历了从任性纨绔的富家子弟到贫穷苦难的孤寡老人的巨大变化,目睹了所有亲人死于自己面前的残酷现实,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时期[1]序。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变迁共同构成了福贵苦难的一生。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福贵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乐观、坚强的活着。本文将结合福贵的人生历程,分析这一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纨绔任性、乐观愚昧、平凡坚韧等特点,探讨其悲剧性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