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新海诚的《你的名字》,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已经重新看了六七遍了,刚刚好,现在在看第八遍
2. 《你的名字》观后感。
1、看了《你的名字》,我似乎得找到了答案,日本的故事是超现实的。按照我的审美经验来看日本影片,理性来讲它们很假,感性来讲却被吸引。通过《你的名字》发现,日本的剧则直击灵魂,无法用现实经验来分析。
2、聚拢,成形,捻转,回绕,时而返回,暂歇,再联结。这就是组纽。这就是时间。这就是,联结。
3、日本剧让人有着美好的想法,好好的过一天、爱一场,善待身边的事物。
3. 如何评价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它真的和网上的评价一样高吗
喜欢日剧和日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以前在看一些视频网站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视频网站日韩剧都是放在一个类别里的,看留言的时候发现凡是要求日剧和韩剧分开的几乎全都是日剧的粉丝。因为喜欢看日剧的人基本是不会喜欢看韩剧的。反过来说呢,也可以说喜欢日剧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会非常的不喜欢。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你的名字》这部电影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过新海诚的《秒速5厘米》风格很像,但《你的名字》结尾属于大团圆的结局。算是弥补了《秒速5厘米》的遗憾了吧。但两个女同事去看《你的名字》回来后,一个表示看的要睡着了,另一个表示已经睡着了。我真的有点理解不了她们,可能她们也理解不了我吧。之前我还给她们推荐过,《嫌疑人X的献身》《白兔糖》无一例外的根本没有引起她们的关注。估计连网络一下故事简介都没有。道不同不相与谋啊。感觉她们更喜欢《三生三世》这类的爱情。
4. 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看了后,才发现这作品用心细腻堪称佳作,有人和我同感吗。 可以家好友哦
当然有,君的名字,我都哭了,男女主才见了两次
5. 新海诚的作品《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我觉得这部戏的看点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
与三年前的三叶互换了身体,泷醒来后决定联合克彦和早耶香在彗星分裂坠落之前疏散村民,过程并不顺利,变成三叶的泷并不能说服三叶的父亲进行官方疏散,在从妹妹四叶口中得知前一天的三叶去过东京,瞬间知道了三叶就是三年前来搭讪自己的女孩,并且想到了三叶的口嚼酒,如果是三叶的话,或许就能说服父亲进行官方疏散,所以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往圣地去了。以上均为个人看法
6. 从新海诚“你的名字”中明白哪些道理
我们的人生始终处于一个和他人邂逅之前的状态,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他人相信,我们的明天或者后天,或者是一年后会和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相遇。
7. 新海诚作品《你的名字》让你有怎样的感悟
我不是动画行业的从业者,但我总觉得今年一整年动画行业的从业者们都在哭。做3D的上半年抱着《疯狂动物城》在哭,做2D的下半年抱着《你的名字》在哭。
我一直觉得影视剧都是有遗憾的:剧情好的服装不好,服装好的音乐不好,音乐好的演技不好…总之很难找出哪一部作品是各方面都好基本挑不出毛病的。结果今年这两部动画片给了我一耳光:这样各方面都好挑不出毛病的片子…还真有,而且今年一年就出了俩。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憋看真人演的了,回去看动画片比较开心。
虽然我知道我已经跟不上历史的潮流了,但在几个月前盗版资源已然满天飞的情况下,我依旧是一直憋到现在才去电影院看的《你的名字》。没错,是一刷,一刷,一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请为我支持正版的行为点赞谢谢。
我是第一次坐在电影院大屏幕前看日漫,以至于当片头曲响起的时候,差点搞得我被爆米花噎着:诶?电影也可以有片头曲耶!
《你的名字》这部电影,我是看得十分享受并且十分喜欢的。去看电影之前也被剧透了一些,知道是一男一女交换灵魂的故事。但是由于不知道细节,还是在片中看出了许多美丽与震撼。特别是我以为只是灵魂互穿,但后来才发现还有时间上的穿越。
但是走出电影院看了一些影评,发现好评虽然很多,差评却也不是没有。
差评嘛,大多就是认为影片中有些Bug是不合理的。例如女主最后去炸电厂的行为无力吐槽,例如男女主黄昏相遇时“那边都急得火烧眉毛了,你们还有心思谈恋爱”,再比如男女主灵魂互穿时明明都有手机,手机上会显示年份,为什么居然一直不知道你俩是有时间差的呢?
在这些评论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这是一场二次元观众和三次元观众的观念碰撞。
长期混二次元,浸淫在各种动画漫画里的观众,评价都是“好!”。
而基本不混二次元,平时只看真人电视电影的观众,就会觉得:这里有bug啊,那里说不通啊,这片子好像也一般啊!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是两种观众的观念不同。
二次元观众看设定比较多,无论是世界观设定还是人物设定。三次元观众看明星和剧情比较多(当没有明星的时候关注点自然是会放到剧情上)。虽然好多人可能自己并不认同这一点,但是拿三次元对剧情的要求考量动漫的时候,绝大多数动漫是达不到标准的。
但是动漫的魅力在于,由于是画出来的(或者3D建模建出来),本身在观感上就和现实存在了一定距离。即使是新海诚这样画风非常写实的,也在用他炫丽的笔法把“看似现实”的场景画得“超越现实”,变得更美。所以看动漫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愉悦感。在这种“另一个世界”里,你不由自主地就会接受任何设定,不由自主就会觉得现实中“做不到”,“不能做”的事情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所以炸个电厂算什么bug,更夸张的事动漫里也有啊,并且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二次元。
新海诚的电影我看过三部,《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加上这次的《你的名字》。因为只看过三部所以也谈不上是什么铁粉,虽然新海诚本身作品数量也不算太多。这三部里我最先看的并不是最早的《秒速五厘米》,而是《言叶之庭》。能够被《言叶之庭》吸引的理由非常简单:画面实在太…美…了…
不多说话直接甩图
在《你的名字》之前,新海诚的作品大多剧情比较简单,依靠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有点文艺片的味道。有人说《你的名字》告诉大家:有了好剧本的诚哥有多么可怕。
(猛然想起了画风美剧本烂的《大鱼海棠》,敲黑板!!好剧本很重要!)
8. 看了新海诚老师的,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心情莫名很矛盾,抑郁,想哭哭不出来的感觉。
洗个热水澡,早点睡一觉
9. 你的名字小说读后感(做阅读报告的)
来聊一下小说本身,对于这样一部小说人称的翻译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中文的”我“是无法区分性别的,在日语原作中可以用boku和watashi来区分。《你的名字。》中文版小说中采用了一个比较讨巧的办法,采用我(♂)与我(♀)这样的区分方法,让读者可以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了解到占用这个身体的到底是谁。
继续说一下人称的问题,小说版是新海诚本人撰写,在后记中新海诚这么写到:小说与电影在情节上区别不大,不过叙述者会有所不同。小说仅以泷和三叶的第一人称,也就是他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他们不知道的事情一概不提。
所以问小说与电影到底有什么区别的,后记里的这段话就可以完全概括了。小说的第一人称有第一人称的好处,让读者读起来更加有代入感,而且第一人称+拯救小镇的设定比起电影更有种笔者最喜欢的”世界系“故事的感觉。相对的,对电影删去了一些情节同时并没有加入一些新情节,还是让人感觉略显遗憾。
在看完《你的名字。》电影之后回头再来看小说,有种在翻阅自己三年前的记忆一样,因为小说本身就写的十分有画面感。小说开头我(♂)与我(♀)第一人称交替的视点中展开,相互寻找对方让人想到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我到底在哪儿的结局,《你的名字。》小说开头就如此具有画面感,在泷与三叶互相找寻对方的过程中将读者代入那个美丽而又奇幻的梦境之中。
总体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小说,推荐看了电影的再去读一遍。就算是为了公交卡套也要买一份,说不定就在刷卡的时候遇见百分百的女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