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萧红的原名叫什么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1)小说女主名字萧红扩展阅读:
名家对萧红的点评
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墓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4日,萧红遗体在香港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一部分骨灰被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剩余骨灰葬于圣士提反女校后院土山坡下。
1957年8月15日,经中日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倡议,萧红迁葬悼念仪式在广州市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重新安葬。
㈡ 萧红小说的介绍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本书收入了她的多篇小说,有《腿上的绷带》、《夜风》、《渺茫中》、《患难中》、《生死场》、《后花园》、《小城三月》等。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气质的作家,她那极富个性的小说和散文,曾受到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和其他重要作家的激赏,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得到中外文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为这位不幸早逝的女作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她的小说之所以长期魅力不衰,除了内容上的独特和思想上的深刻外,其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书收入了萧红的多篇小说,有长篇小说,也有短篇小说。
㈢ 萧红写的文章有哪些名字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1933年10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
《淌薪帧散文集》1936
《桥》(小说、散文集)1936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
《萧红散文》1940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
《手》(小说)1943
《小城三月》(小说)1948
㈣ 萧红的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㈤ 萧红的最后一部小说叫什么名字
红最后一部小说《马伯乐》
㈥ 关于女作家萧红的资料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6)小说女主名字萧红扩展阅读:
写作特点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参考资料:网络-萧红
㈦ 作家萧红,原名。。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㈧ 萧红的原名是啥她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是什么
萧红抄原名张乃莹,“袭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 《马伯乐》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 《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代表作》 散文:《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在东京》 《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 《饿》《回忆鲁迅先生》 《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