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吾血吾土小说免费阅读

吾血吾土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时间:2021-05-18 08:10:24

㈠ 2015年和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有什么

第九届矛盾文学获奖题目作品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日期

1

《生命册》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2

《江南三部曲》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4月

3

《北去来辞》

林白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

4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5

《这边风景》

王蒙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6

《黄雀记》

苏童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7

《喀拉布风暴》

红柯

重庆出版社

2013年9月

8

《耶路撒冷》

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3月

9

《吾血吾土》

范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10月

10

《活着之上》

阎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年12月

㈡ 小说《吾血吾土》(范稳)3000字读后感

书中提出的许多沉重的命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可在读者的心中滚沸如水。
首先,是关于内战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赵广陵的话: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历史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情形并不少见。据梁启超记述李鸿章见俾斯麦的场景,两人论及军事,李鸿章欣然讲起如何剿灭太平军和捻匪,卑斯麦通过翻译说:“吾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自残同种保一定,欧人所不称之。”如果说打日本是天经地义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那么,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论,可以随领袖的意愿,各人不可调和的立场都有天字第一号正当的理由,战争被宣扬的正义外衣和其对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后,在《吾血吾土》中,脱离开以往有关内战的狗血剧情,脱离出政治正确的导向,读到了真诚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华血脉的影响力,这是《吾血吾土》创作中极其优秀的部分。民国时期,那是个大师璀璨知识辉煌主义纷争的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思想高贵纯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导师们,才有那么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剑胆琴心,历尽艰险终不悔,才有像范稳这样富有良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努力回原历史真相。正是有这样一个知识灿烂的时期,中华文脉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又开始复苏。
第三,是日本对中国人民这场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战争的真实态度,这部分最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包括学习。这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不同的民族品格,注定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却有着比他们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难和伤痛。作为武士道精神的后人,有着决绝和冷酷,日本人并没有像德国人一样,记得多少给别人造成的苦难,相反,他们牢记着自己的失败和伤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多得多。这场战争,不是少数军国主义的战争,而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书中写了一个日本老兵秋吉夫三,这个因中国军人的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而幸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着一个日本军人的斗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却没有对中国人的感激和负罪。书中饶有趣味的还有日本慰安妇的描述,在我们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妇是世上最悲惨最受摧残最有资格谴责战争的一群女人,可她们其实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洗礼的拥护者,为这场战争推波助澜。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强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们在战后的经济能够迅速复苏,挤入世界强林之列。我想,这样的一个民族,要想他们服老,唯有把他们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们民族血脉中惯有感恩、善良和宽容。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这话,并不耸人听闻。所以,真心希望,中国人能读读《吾血吾土》,明白,为什么要抵制日货,为什么要奋发图强。
第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迄今,这个概念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挺陌生。书中写到,中国人并不把战友的遗骸当回事。当美国牧师和仪仗队为一名士兵举行海葬仪式时,中国士兵呆呆地观望着,第一次感受到有人会这样尊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体。当日本人把每个土兵的名字刻在缅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们的勇士们几十年来,只能是在某块碑文上含混地写上从某个时间到某个时间或某场战役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名字不详,年龄不详,籍贯不详,能够留下名字记录档案的军官和士兵是何其幸运啊,而这些历史痕迹,又在文革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果仅从死亡人数来衡量历史的承重,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多呢?但你若问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来。一个连数字都没有的群体,连名字都没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当中国的购物旅游团满世界飞时,皮夹里的现金
和银行卡让他们理直气壮时,是不是仍然是对个体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种解读?
看完《吾血吾土》之后,我特意查阅了些抗战资料,更加触目惊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缅战场为背景铺开的,抗战资料中赫然记载: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条惨烈战线,曾贯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后延至滇缅。那么说,滇缅战场其实是抗战的尾声,在范稳的笔下尚且如此恢宏惨烈,而我的家乡湖南,又经过怎样的血火洗礼?

范稳说,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经受那么多审判和磨难,他们是历史的英雄,却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没有名字和容颜,甚至连数字都不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顽强和纯粹。

泰戈尔曾有诗云:“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做火把点燃”。书中的赵广陵、刘苍壁、廖志弘等,书外的傅心德、吴鲁、李昌枢等,还有很多已故和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包括我那多灾多难的外公,和赵广陵命运相仿,国民党少将军官,饱读诗书,精通医理,子女全务农,无一人有他的学识。就是他们,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照亮着我们子孙后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沧浪客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14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你怎么会突然潜心创作出《吾血吾土》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范稳:先说两个小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随几个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参加一次笔会。到了保山,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当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个北京来的作家朋友大为惊讶:日本人怎么也到了你们云南?一直以为云南是大后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枢,曾经参加过台儿庄大战等许多重要战事,被人们称为“滇军活化石,”但他的事迹在2012年被省内一家媒体报道后,一个退休的历史教师找到他说,没想到你们也打过日本人。
我感到震惊的是:一段宏阔壮丽的御敌救亡的历史,怎么就不被人们知道呢?一批为国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怎么连作家和历史老师这样职业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实,到过滇西的人们都会被当年的抗日战场和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奉献所感动,无论是腾冲的国殇墓园,还是松山战场。战争的遗迹历历在目,战争的记忆从没有被无情的时间所淹没。我记得自己最早接触了滇西抗战的历史,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去滇西出差时,看到了一套当地文史部门整理的关滇西抗战的文史资料,其实从那时起,我也才开始弥补自己在教科书中没有学到的历史。1999年我曾经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丛中,还看得到当年日军的堑壕和坍塌的地堡,当地的人们无数次向我讲述起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但那时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区一转悠和接下来“藏地三部曲”的写作就是整整十来年。不过滇西抗战史这个题材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它或许需要一个契机,一次对写作灵感的激发。
2011年的秋天,我应邀去腾冲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19具葬身缅甸的远征军士兵的遗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幸运地被挖掘出来,隆重迎接归国。称其为“幸运,”是因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60多年过去了,这些为民族存亡而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抗日健儿,几近被遗忘,被漠视,被冷落。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国人慢慢打开,就像在一间尘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书,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翻开一页页发黄易脆的纸片,一段段曾经被刻意隐匿的历史,一个个英气勃发的人物,慢慢向我们走来。
主办方邀请了一批还活着的抗战老兵,和我们一起迎接他们的战友的忠魂。当这些衣着朴素、微微颤颤的老兵在腾冲国殇墓园站成一个方阵时,当他们苍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战友的骨骸时,当零落飘零的英魂终于魂归故国、入土安葬时,我见证到了某种感天动地的震撼——眼泪从天而降,悲恸自心而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转眼泪飞化作倾盆雨,密集的雨丝伴着人们眼中的热泪洒落大地。这雨中的葬礼似乎在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战场,不要忘记那风雨如晦的世界里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不要忘记那些穿着草鞋就走向抗日战场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国宝熊猫一样珍贵的抗战老兵,他们被遗忘已经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里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亲,讷言、落寞、凄楚、孤单、清贫,只生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眼前的繁华世界与他们无关。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书的话,那么,一个老兵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踏勘旧战场和面对一个饱经沧桑的抗战老兵更能激发出丰沛的想象力和怀念英雄的崇敬情怀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时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并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对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没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样空虚。现在好了,一群打过仗的老兵,站在时光的尽头,频频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再现出来。

浪客:为创作《吾血吾土》你蛰伏四年,据说其间,你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听说你还采访过小说主人公赵广陵的原型之一、被称为“抗战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后人?
范稳:说到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这是一个怎样“凋零”的过程,可能没有哪个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现。我大约采访了20来个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涉及云南、四川、贵州三个省的抗战老兵。当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们时,我发现他们最小的已经88岁(腾冲老兵卢彩文),最高寿的115岁(龙陵老兵付心德)。面对他们,我只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岁以上,一些人已经耳背眼花,口齿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动不便,意识模糊。当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军人仪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们的目光,尚能洞穿历史的尘埃,看到往昔战场上战友的身姿,他们心中的战场,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尽,弹痕累累的胜利旗帜还在飘拂。不过,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仅仅一年的采访中,我就目睹了两个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枢和龙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访他们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仙逝。李昌枢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乡的酒还没有喝完,还有这个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为家徒四壁的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就养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给去看望他的志愿者。似乎是,过去总是他受社会改造、受社会监督、向社会交代,虽然他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但这一点点来自人间真情的关爱,于他来说还不适应,还有些诚惶诚恐。他分给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养在书房里,在我写这部书时,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参加过台儿庄血战、四次长沙保卫战等诸多大战役的老兵,尽管后来蹲了20多年的监狱,但依然儒雅温和、风轻云淡,在清贫孤寂的生活中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开朗,就像这盆素雅碧绿的文竹,平凡普通,小处见大节,静处涌绿波。可是当你听到这个96岁的老人还能清晰准确地复述当年在战场上励志杀敌的口号——“朝后死,遗臭万年!朝前死,为国争光!当兵的上了战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发东西下来,就大吃大喝。钱不够,就问家里要。”这时你会感到一个铁血男儿身上的热血,并不因为年龄的衰老而衰减半分。即便是百岁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时他已经意识模糊,丧失了话语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阳光好时才由他快60岁的小儿子背出来晒晒太阳,像一个苍老的老婴孩,挣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绚烂的阳光下沉默无言,兀自默数死神的脚步。这个从淞沪会战一直打到滇西战役的河南籍少校医务官,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当时被人们称为中国最高寿的抗战老兵。他见证的历史,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那些胡编抗战“狗血剧”的人汗颜。但是,那天的采访有一种令人感慨万千的失败。老人一言不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历史信息都来自老人的儿子转述——所幸父辈的光荣与苦难,会像血脉一样的传承下去。但最为神奇的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几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悯的目光望着我,含混不清地说:“我打过日本人!”
就这一句话,感天动地,洞穿历史。
书中的主要人物赵广陵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叫吴鲁的老兵。这个已经97岁高龄的老人现在蛰居在昆钢的一幢家属楼里。他当年是云大法律系大二的学生,临沧云县人。国民政府军政部到学校招收青年学子从军,因为那是日军对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范,所以他就投笔从戎选择了“特科”——化学防毒专业,当时叫军政部“化学兵总队”,教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海归,”后来“化学兵总队”并入黄埔军校15期。吴鲁一毕业就分到第二战区,后来又回到家乡临沧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了军职。那时他是一个很文艺的青年,喜欢文学和话剧演出,读了很多鲁迅、沈从文的书,思想也相当左倾,还差一点去了延安,因为他想去延安的鲁艺深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都憎恨社会腐败不公,向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纪50年代他在昆明靠卖大饼办起了一个剧艺社,还将《阿Q正传》改编成歌剧在昆明演出。我采访他时他更多地跟我谈鲁迅和沈从文,这样的一个抗战老兵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至于专程去日本,是我在写完这部书的初稿之后,因为我在书里也描写了一个日军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作出一个作家的拷问:中日两国纠缠不清的历史症结究竟在哪里?日本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为什么就不认罪?中日两国老兵有什么样的不同人生命运?——从战场上的生死搏杀,到都成了老兵后的“宿命对决,”以及抵抗泛滥于世的“抗战狗血剧。”

浪客:在抗战爆发83周年之际,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据说除文联、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之外,你们还邀请了抗战老兵代表参与,能给我们谈谈当时的盛况吗?
范稳: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败走过野人山、后来又终生滞留在缅甸曼德勒的老兵张富鳞有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因此,“拒绝遗忘”是我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一个主旨。出版社方面选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首发这部书,不是我的小说对中国人民抗战史的书写有多么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学之名,再次唤起国人对一段峥嵘岁月的重新记忆。也是希望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就像许多城市都要在这一天鸣放警笛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的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
当天邀请到北京抗战老兵卢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也让我非常感动。老人当年正是西南联大历史系1944级的学生,毕业时他们那个年级的男生全部征召到军队充任翻译官或战斗人员。老人在发布会上向我们重温了当年充满了青春激情的血与火的岁月,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有个记者下来对我说,听卢少枕老人回忆当年的征战经历,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实际上,每一个抗战老兵的人生命运史,都是我们民族的家国史。

浪客:你曾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范稳:目前,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挖掘、发现、梳理、研究以及艺术表现方兴未艾。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态度去学习,我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回避了历史的痛点;其次,就我目前所认识到的这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不仅有武力的抗争,还有文化的坚守。当年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并不把中国军队当实力相当的对手,但他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既心虚又暴戾。他们是翻手把老师打倒的学生,但又知道自己并没有老师深厚的学识和涵养。日本军人太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他们在战争一开初就轰炸南开大学,洗劫北大、清华的图书馆、实验室,后来又轰炸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华罗庚这些国宝级的大师都差点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会专门对学府重地如此野蛮地痛下辣手,这种对文明、文化的摧残正是他们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蛮战争逻辑。“亡国亡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噩梦,也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心中的警钟。战争被打败了还可以再来,“种”被改变了,文化被灭绝了,那才是我们万劫不复的灾难。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毁家纾难、抵御外侮的坚韧不屈和众志成城的传统美德,远不是日本帝国的战略指挥家们所能料到的。他们在中华文化面前,永远是学不到位的学生。

㈢ 吾血吾士百度云

想多了,你以为网络云只是下载视频限速?是所有文件都限速。

㈣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一季怎么样值得一看么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一季刻画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主题都挺好的,值得一看。

这几季的主题曲也特别有意思,第一季中一无所有,经常被动挨打,开始觉醒,萌生出的《追梦赤子心》;第二季,努力成长,不断学习,追求卓越,成为《傲娇少年》;第三季,种花家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上升到了一个伟大的制高点,飞向《星辰大海》;第四季,追忆过去,以史为借,为其后的成功埋下伏笔,是《留给明天的答卷》。

㈤ 谁将问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陈劲松﹙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文学评论家﹚
[一]

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文学的关注度逐渐趋于边缘和淡漠,甚至就连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此等“大事件”,也难以让大众的视线为此“高看一眼”。偶有想探虚实者,只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5月15日0时00分,中国作家协会官网公布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多达252部长篇小说的作品目录,当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其中,不乏同一作家两部或三部作品参评,难免给人“普遍撒网”之嫌。根据该奖规定,评委先从这252部作品里面选出10部作为提名作品,最终获奖的作品则不超过5部。那么,问题来了:谁将问鼎本届茅盾文学奖?

首先还是谈谈不大可能获奖的作家作品吧。首当其冲的,我以为是刘心武、王安忆、贾平凹和刘醒龙四位。何也?盖因刘氏之《钟鼓楼》、王氏之《长恨歌》、贾氏之《秦腔》以及醒龙之《天行者》,此前已分获第二、五、七、八届茅奖。尽管四者本次参评作品《飘窗》、《天香》、《古炉》和《老生》、《蟠虺》均表现不俗,譬如,《人民文学》杂志认为《飘窗》“分量不亚于他早期的大作品《钟鼓楼》……是一部地气丰沛、思力深沉,性情、感应和生趣都格外丰饶的长篇小说”。其他几部作品更是斩获各类奖项:《天香》位居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古炉》曾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老生》刚刚摘得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蟠虺》力擒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中国文坛历来有轮流坐庄的“排排座”传统,评委们应该不会将选票再次投给他们,否则,让陪练的王蒙、格非、苏童、李锐、韩少功、叶兆言、李佩甫等一众文学“大佬”们,情何以堪啊?!
[二]

曾以《米》、《红粉》、《妻妾成群》等先锋文学作品蜚声海内外的苏童,被媒体视为本届茅奖有力的竞争者之一,我却对此持谨慎态度。苏童的文学成就不可否认,但我以为,其贡献主要体现于中短篇小说,而在长篇小说写作上,苏童始终显得有心无力,他曾不止一次提到长篇写作时的痛苦,至于这种痛苦究竟由何构成,他自己似乎也颇感茫然。而在作家王安忆看来,“苏童的小说里面总是有‘道具’的……这个道具是他所熟悉的,能够给它隐喻的,同时隐喻也不是勉强的。所以去写《碧奴》的时候,我觉得他挺无所抓挠。他创造了‘眼泪’,有点像最初的‘白鹤’、‘核桃树’,这一套又回来”;批评家郜元宝则如此一针见血地概括苏童的整体写作:“他喜欢描写封闭独立的狭小世界,所以文学做得精致美好,一旦世界放大了,就像《河岸》的有些话语,好像外面世界吹进来的风,一下子又明显的不和谐……在美学上,苏童将现实经验拒之门外。苏童就好像奔跑在几个房间里进行写作。”这些评价,无疑是客观且中肯的。

苏童本次参评作品《黄雀记》来说,用他自己的话讲,“这部小说在风格上是‘香椿树街系列’的一个延续,所谓街区生活。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强奸案,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据此,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黄雀记》的写作风格、故事构架及其思想品格。批评家程德培曾这样评价苏童:“重视意象和画面的人,处理短篇小说非常容易。把小说拉长变成中长篇的叙事,光靠画面和意象群,我觉得解决不了问题,肯定要借助其他手段”。很显然,以《黄雀记》这样一部作品冲击茅盾文学奖,分量还是稍微有些轻。要命的是,另一位先锋文学代表作家格非的同台角逐,更让苏童面临多重竞争压力,评委们或许不会让两位写作风格类似的作家,出现在同一份获奖名单中。
[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倡导“寻根文学”并以《爸爸爸》、《马桥词典》和《暗示》等文学实绩享誉文坛的重要作家韩少功,亦被媒体所看好,但我认为形势或许并不乐观。

韩少功参评作品《日夜书》采用《史记》“传记”的写作方式,以白马湖茶场的知青生活为背景,通过知青陶小布的视角,讲述了大甲、马涛、郭又军、贺疤子、陆学文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及其在新时代的遭遇和思想危机,小说以群像的记录展示了一代人的命运轨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正在不同领域甚嚣尘上,而韩少功的《日夜书》,则通过再现知青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呈现出了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在历史中的变化。”《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表示,该作品“描绘了中国当代复杂思想的起源和脉络,细致勾勒同一历史阶段中不同人群的抉择。”故而,某种意义上,这部作品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反拨。

正因如此,《日夜书》获奖的可能性或将大打折扣,这主要源于茅盾文学奖所谓的“主旋律”标准。如何评价“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及其留下的传奇经历和历史,至今尚无定论。如此看来,《日夜书》想要获奖,断然离不开评委们的骨气与勇气。

此外,在参评目录中,不乏刘庆邦(《黄泥地》)、蒋子丹(《囚界无边》)、严歌苓(《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裘山山(《河之影》)、范小青(《我的名字叫王村》)、叶广芩(《状元媒》)、高建群(《统万城》)、孙惠芬(《生死十日谈》)、王跃文(《爱历元年》)、关仁山(《日头》)、葛水平(《裸地》)、叶辛(《安江事件》)、海男(《热带时间》)、范稳(《吾血吾土》)、阎真(《活着之上》)、艾伟(《南方》)、何顿(《来生再见》)、宁肯(《三个三重奏》)、墨白(《手的十种语言》)等知名作家的身影,同时出现了徐则臣(《耶路撒冷》)、路内(《花街往事》)、乔叶(《认罪书》)、鲁敏(《六人晚餐》)、邵丽(《我的生存质量》)、颜歌(《我们家》)、笛安(《南方有令秧》)等近年文坛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

由于本届茅奖已有规定,最终获奖作品不超过5部,所以,上述作家作品“打酱油”的可能性极大,更不用提其他200多部作家作品了。
[四]

下面再谈谈可能获奖的作家作品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无疑将是本届茅奖的一大看点。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作家,格非凭借对小说艺术构成的独特理解和横溢的文学才华,通过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的不断探索,传达出对世界、历史与生命的不同看法,从而给传统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形成有力冲击,并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个人经验。《江南三部曲》是作者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系列作品,第一部《人面桃花》书写了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第二部《山河入梦》展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心中梦想和社会实践,第三部《春尽江南》则将笔墨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其中,《人面桃花》曾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作为一部中国味道非常浓厚的小说,《人面桃花》具有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诗性力量,格非藉此告诉我们:小说创作在反映时代现实、表达个人经验的同时,还应庚续传统中国的文学经验与精神气度。《江南三部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打捞历史碎片的文学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写作途径,其繁复与妖娆、精致与典雅、从容与澹定,无不体现出格非“先锋”背后的“传统”面影。这么多年过去,和他差不多先后成名的一批作家已陆续获奖,就算论资排辈,格非也的确够格了。
[五]

成为本届茅奖热门人选的,还有作家金宇澄。其参评作品《繁花》2012年在《收获》杂志甫一连载,即引起文坛轰动,被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甚至有论者将其与张爱玲和《红楼梦》相提并论。 2012年,《繁花》获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3年,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中国好书第一名、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以及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批评家谢有顺认为“金宇澄的写作缓慢、谦恭,如同一次漫长的等待。他发表于二○一二年度的长篇小说《繁花》,新旧交错,雅俗同体,以后撤和迂回的方式前进,以沪语的软与韧,抵抗话语潮流中的陈词滥调。经由他的讲述,一衣一饭的琐屑,皆有了情致;市井与俗世的庸常,亦隐含着意义;对日常世界的从容还原,更是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他的写作,有着话本式的传统面影,骨子里亦贯通、流淌着先锋文学的精神血脉。他把传统资源、方言叙事、现代精神汇聚于一炉,为小说如何讲述中国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

作为近年文学界潜伏的一匹黑马,金宇澄的《繁花》极有可能获得本届茅奖评委们的青睐而一举成名。
[六]

此外,王蒙的《这边风景》、叶兆言的《驰向黑夜的女人》、李佩甫的《生命册》、李锐的《张马丁的第八天》以及林白的《北去来辞》等作品,亦可算得上近期文学界收获的一批佳作。加之这些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业已形成的文学地位及其影响力,斩获茅奖终究也是实至名归。

以上简单分析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各种可能与不可能,完全代表个人意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过,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出现任何结果,均是意料之中的事。最终,评委们肯定会说:“该得奖的都得了,不该得奖的一个也没得。”或者:“没有获奖的作品不一定很差,但获奖的作品一定不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文学奖频频陷入尴尬境地,“跑奖”现象屡禁不止,圈子化倾向广受诟病,政绩化趋势明显。对当前种种文学弊端,学者陈思和深表忧虑:“今天最重要的是大家在面对文坛的时候缺少真诚;也缺少对艺术的特殊的判断能力,分不出好作品和差作品。”

作为国内最高荣誉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如何在评选过程中摆脱上述窘境?让我们拭目以待。作家余华曾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此,我以为无论谁获奖都不再重要,借用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谢尔·埃斯普马克5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时谈到诺奖唯一标准时所说的:“你他妈必须是个好作家!”

■个人提名作品:格非 《江南三部曲》;韩少功《日夜书》;金宇澄《繁花》;王蒙 《这边风景》;叶兆言 《驰向黑夜的女人》;李佩甫《生命册》;李锐《张马丁的第八天》;林白《北去来辞》。

㈥ 你心目中最好的国漫是什么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㈦ “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公辞六十载,今夕请当归。”这句话出自哪里

“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公辞六十载,今夕请当归。”出自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㈧ 你认为哪部动漫可以被称为“国漫崛起之作”

一人之下

㈨ 吾血吾士 读后感

吾血吾士 读后感
吾血吾土 家国情怀

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血,总是热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却、凝固,变成坚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枪。
我们不宣扬仇恨,但绝不能忘却历史。
范稳比我大3岁,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们对抗战的印象,是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纪稍长,能自己阅读了,读到《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和《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才发现那场战争其实“不那么好玩”;而到2009年初,读完邓贤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的《大国之魂》,就感到触目惊心;随后通过电影电视,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和《壮士出川》等等,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不屈,并开始对所有描写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的文艺作品有所反思。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往往只限于文人酒桌上的捕风捉影或者“壮怀激烈”。幸而,“这种遗憾在这个凉爽的秋季,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因为有了范稳的《吾血吾土》,终于消失,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文艺评论加疏延祥如是说。
在2014年9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吾血吾土》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漫长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诚哉斯言。
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复述这个几十万字的故事,既是困难的,也没必要。且听范稳如是说——

阅读全文

与吾血吾土小说免费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俄国小说红帆是谁写的 浏览:490
蔡锷有声小说 浏览:96
西方哲学史小说下载txt下载 浏览:753
男主重生小说txt百度云 浏览:54
主角叫真吾的小说 浏览:425
带肉肉的重生古言小说 浏览:664
小说远山在线阅读 浏览:749
魔兽题材穿越的小说排行榜 浏览:541
绝对无双txt小说全集下载 浏览:311
博总的替嫁娇妻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430
北京看穿越小说饿死了 浏览:900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性格 浏览:354
哪部小说里的女主是胎穿 浏览:577
小说鬼妻有在线阅读 浏览:821
女男主订婚的校园小说 浏览:614
写一篇言情小说要多长时间 浏览:905
寒烈小说全集百度云 浏览:684
写荒帝的任青的小说 浏览:403
法青同人小说 浏览:824
天煞战帝起点小说网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