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读书故事 急用...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suweijie - BY - 2007-4-8 12:26:00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读书方法是很重要的,
只要自己要学,都能学好。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② 孔子的读书故事 特别简短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③ 孔子读书的故事
1、诲人不倦
孔子一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学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2、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学生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学生:“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
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3、不耻下问
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学生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有一天,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
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
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
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有一天,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
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
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4、请教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5、韦编三绝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么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
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
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
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
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④ 孔子的小故事
1、发愤忘食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2、鸣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强凌弱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
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
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4、东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⑤ 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仲尼是怎样成为孔子的?——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摘抄: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到的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作者注:《史记·孔子世家》中老子语和《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语祥略不同,现在综合评述。)
在这个时期(指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的官,可是他是反对刑法的。孔子曾经说过:“对人民如果光靠发布命令,又用刑法来强制执行,那是会使人民养成侥幸的习惯而不顾廉耻的;如果在政治上加以诱导,并用礼义来约束,人民却会既有廉耻,又肯往好处走的。”(作者注:见《论语·为政》篇,第3章)
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下。”(作者注:见《论语·颜渊》篇,第19章)
关怀政治和热中功名富贵是两件事,但孔子在往日对这两件事,是不大分得清楚的。孔子往日奔走,其中未尝不带有功名富贵的念头。十四年的漂泊教育了他,他在这方面多少有些看开了。他这时说:“吃粗菜,喝清水,枕着胳膊睡一觉,这就是很大的乐趣。那种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实在和浮云一样呵。”他又说:“如果富贵真是一求就可到手的话,叫我给人赶车我也干;如果强求也未必到手的话,那就不如让我爱做什么做什么了。”(作者注:见《论语·述而》篇,第16、12章)
李长之译《关雎》:
关关叫着的双鸠鸟,
停留在河里小洲上,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对象。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复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欢喜!
* * *
大部分中国人和部分外国人都是知道孔子的吧!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一生轨迹,恐怕就没几个人了。
之所以大段抄录李长之先生书中的文字就是向读友们推荐这本小书(正文才137页),但作者确是大家(其作《鲁迅批判》是鲁研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
对于我这样文言不过关的读者来说,读《孔子的故事》,真可以是悦然读之。尤其是李长之译的《关雎》,更是让我又喜又羞:喜的是其语言的朴素,意境的美妙,阅感的灵动;羞的是我想起我上学时也翻译过,但那是什么呀!和长之先生的比起来,简直蠢钝得很!
抄录第一段,是因为我崇尚这种为人出世的方式;抄录第二段,是因为我信服这样的思想;抄录第三段,是因为我佩服孔子说理的形象化;抄录第四段,是因为我欣赏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风格。
具体的评价我就不说了(也没有资格说),可以看看正文前于天池、李书写的推介。
古人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孔子,还要知道孔丘仲尼是如何成为圣人孔子的。
2006-2-28 团委
⑥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6)孔子的故事免费读的小说扩展阅读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⑦ 有关孔子读书的故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 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 ,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 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 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 别起来练了 , 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 ,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7)孔子的故事免费读的小说扩展阅读
读书可以提高观察力。有人说,境界就是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风景,听到别人没有听到的声音,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道理。“《诗》可以观”,说的就是阅读可以提升人的观察力。
无论是阅读文字书籍,还是阅读无字的生活,都是在锻炼观察的能力。孔子在回答不同人关于“孝”的问题时,给出了“无违”“敬”“色难”的答案,这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些问题的人都有到位而深刻的观察,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答案,引导他们尽孝。
⑧ 《孔子的故事》全文
亲爱的楼主你好!
你要的书籍已经上传至附件
闲暇之余请查收
希望您能满意!
by:跳跳
★我爱电子书团队★
⑨ 孔子的故事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9)孔子的故事免费读的小说扩展阅读:
主要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8]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⑩ 《孔子的故事》第一章
经过大约十四年的游学生涯之后返回鲁国,将余生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对《诗》、《书》、《礼》、《乐》、《易》进行删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的孔子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生活上迭遭不幸, 独子孔狸,得意门生 颜渊、子路早逝。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 孔子去世后,他的思想在弟子们的传播下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日益升高,汉初开始被尊为有王之道,无王之爵的“素王”。自公元元年被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之后,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先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等等。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政治学、社会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中化民族文化精神的构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的学说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封建教条,而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立德、立言、自知、知人,成就人生大业的不二法门。孔子主张人们要顺天应人,建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学行并重, 以君子之风去处世,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优良的人格形象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神圣的殿堂,聆听圣人的福音,让圣人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人生的真谛。 第一章 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既是整部论语的总纲,也是圣学仁道的纲领。这一句对阅读和理解《论语》的微言大意,准确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十分重要。我们中国的文字在古代内涵非常丰富,往往一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思想,一个观念,不象现在的语汇这样浅显苍白。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学有读书学习的意思,但在《论语》中“学”不仅仅是现在所谓爬桌子啃书本意义上的读书学习,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立德,堂堂正正做人的学问。“习”也并不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复习功课,而是实习、见习、实践的意思。开篇的这句话是圣人告诉学生们,一个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如何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如何做人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这门学问需要在作人,做事上,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远”不仅有远方的意思,而且包含着 人与人在思想 、观念 、情趣 、志向等心灵上无法丈量的距离。钟子期和于伯牙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这段话最好的注解。“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当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指内心的怨愤,心理不平衡。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内心里如春风吹拂,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原文)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释义:这章的关键是孝 、悌这两个字。“孝”是“父慈子孝”之孝 ,就是说父母对子女付出慈爱 ,子女回过头来孝敬父母 。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对哥哥恭敬,孝和悌是相对的,是父子、兄弟之间感情的双向交流。后世有一种说法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其实这是迟至宋代才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与真正的孔孟之道已相去甚远,圣人自己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人父母者既不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没有不是?在先秦典籍《易经》中便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卦辞,是说做父母的虽然一时糊涂做了错事,但做子女的要以极大的爱心,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体谅他们,所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了不对的地方要去劝谏,如果执意不听,那也就算了,但仍然要对他们尊敬如常,不心生怨恨,这是为人子的本分。 孔子所谓“父父、子子”是告诉人们,做父母的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有做子女的准则。做父母的要对子女付出做父母的爱心,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做子女的回报父母要有做子女的诚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身为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者做父母的不尽慈爱之责,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尽孝,这是违反情理的。“孝”、“悌”是父母、子女、兄弟之间真情的表现,是爱的延续和反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具有孝 、悌的真情至性 ,就不会犯上,既然不会犯上,那么就不会做出作乱的事。因为这种人做事有分寸有原则,他们会从根本上通过孝、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内在的品格修养,于是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此而言孝、悌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吗?。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 :巧言 ,就是语言上的矫饰伪诈,能说会道 ,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有些人说话很漂亮,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态度上表现的很真诚。但是要注意,这种言过其实的表演不是他本来的面目,这种人内心真正仁义的成分不多。“令色”是指表面态度很诚恳的样子。巧言令色的人有时候确实能得到人们一时的赞许,但决不可能长久地蒙骗世人,当人们一旦看清他的真面目的时候,他得到的只有世人的鄙视和唾弃。所以只有真诚才是一个人长久的立身处世之道。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六岁,不爱说话,样子有点拙,但很有智慧。他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被后世尊为宗圣,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他的学生,被后世尊为述圣。曾子说,我在向老师学习做人的学问上只把握了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去办了。“忠”在古代指对任何一件事都尽力地去做。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相处是不是有失信的地方。第三, “传不习乎”,老师教给我作人做事的道理,我是不是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了。在社会处于剧烈变化,人们的人生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圣人告诉我们的自省之法毫无疑问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释义:“道”是治理领导的意思。“国”字在过去指一个地方的政治单位,现在我们讲的国家,在过去叫“天下”。“乘”在古代是以战车、壮丁、田赋合在一起计算的,指一个地方政治单位的综合实力。一乘战车有四匹马,车上有三名甲士,七十二名步兵,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千乘之国是当时一个中等实力的诸候国。 这是对身居要职手握重权者而言的。作为一个管理千乘之国的领导人,要有敬业精神,在其位谋其政,对国计民生的事要认真负责,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工作作风上要“节用而爱人”,不奢华,不铺张,本着节俭的原则爱护属下、体谅百姓,减轻人民负担。需要征调百姓做公益劳动的时候注意要“使民以时”,把握好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不搞天怒人怨,劳民伤财的事。这样的领导人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才能 把自己领导的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作为一个人,一个为人子弟者,要做到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边对朋友,对同学,对一般人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友爱。而且“谨而言”,作人谨慎,不乱吹牛说大话,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对整个社会有博大的胸怀和爱心。喜欢和有学问、德行修养好的仁人君子亲近来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做到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探讨历史文化和作人做事上的学问。在《论语》中“文”并不是单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学或语文知识,而是指为人处世的艺术修养,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的陶冶。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比孔子少四十四岁 ,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他继承老师的思想从事社会教育工作,战国初期在河西讲学,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这一段是子夏说的话。“贤贤易色”的第一个贤字是动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有学问修养的人。“色” 指态度、神色、表情。“贤贤易色”是说我们对有学问和德行修养好的人不仅从内心里,而且在态度上要肃然起敬,表现出对贤者应有的尊重。孝顺父母重要的是要做到尽心尽力,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要和别人攀比,如果事事和别人家比,那么穷人家便会无孝子了。“事君能致其身”的“君”在古代是对有学问,道德修养好的人的尊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当一个君子选定了自己所尊敬的人,那么追随他,为他做事的时候就要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同时,在社会上与朋友相处要言而有信。子夏认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以上这几条一个人如果在为人处世中都能做到,尽管他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文凭,没学历,但是这个人在做人上其实是有真学问。在这里子夏明确地告诉我们,“学”就是踏踏实实做人的学问,是人生的修养,是处世的艺术,不是进了个什么学校拿了个什么文凭那么简单的事。社会上有一种人文凭证书拿了一大堆,专业知识也不错,但是为人不真诚,做人没有信用,在做人的问题上乱七八糟,毫无章法。我们说这种人有知识但没学问。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否则勿惮改。 释义:过去把这一章的“重”注解为庄重,就是把脸搭拉下来,做出威严的样子,因为不这样学问就不稳固。把“无友不如已者”注解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样理解现在看来有些牵强。在这里“重”可以理解为自重的意思,孔子告诉弟子们, 做人要自尊自重 。一个人如果飞扬浮躁,不自尊自重,自己不把自己当东西,就会毫无威信可言。不管你有多少知识、多大的能耐,在社会上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一切所学将会付之流水。“无友不如已者”是说做人不要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仅要自重而且要尊重别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如果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勇于面对,不要怕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这一句过去是这样解释的:对死去的先人要怀念他,如果大家都孝顺父母,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就孝道而言,这样讲不能说不对,但也可以这样认为“慎”就是慎重,“终”就是结果 ,“远”就是远因。用现在的话说,一个人做事,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它的前因后果,做事的动机和方法一定要正,不搞歪门邪道。要想有个好结果,就要有个好开始,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人做事就会考虑前因后果,就不会乱来,这样的话,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厚道严谨、纯朴良善了。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释义 :这一 篇是孔子 两个学生私下里的对话 。子禽名亢,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都很杰出的人才。有一天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必定要了解那里的社会政治状况,他是想在那里求官做,还是要给他们点什么?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对他说,我们的老师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们的老师不象一般人,遇到出头露脸有好处的事就抢着干,而是谦让给别人,实在推不掉才勉强自己做,如果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恐怕和别人的做法也不一样吧! 温是温和、平和。良是善良有道德。恭是恭敬严肃。俭是节俭,不张扬奢华。让是谦让。五个字概括了孔子的风度,性格,修养和作为圣人的风范。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老师究竟为什么,就要知道老师的为人,如果你认为老师在政治上有什么理想和追求,那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实际上子贡非常了解自己的老师,他知道老师的理想是使动荡的社会恢复到文明道德,祥和安定的秩序中,这一点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父在观其志”的志 ,在古文里解释为意志,它包括思想、态度。为人子者,当父母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在他们面前要言行一致,有正确的做人原则和高尚的志向。父母死后,在没有父母管束的情况下,仍然能一如既往,三年不改初衷,这个人可以说就是一个孝子了。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礼义之邦,有道是“有礼走偏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是一种仪范,是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秩序和行为规范,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的起居往来言行举止都有一个规矩。那么礼是干什么的?讲礼什么好处?有子告诉我们,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维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上下左右,亲友邻居,人与人之间言语谦和,举止得体。互相之间相处都彬彬有礼,那是一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说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礼仪文化的倡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先王”不是特指某个皇帝,而是指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也可以理解为前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先人留下来的“礼”是尽善尽美的,无论家事国事只要照“礼”的精神去处理,做事以礼义为先,做人就不会出问题。但是圣人提醒人们,“有所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虽然说“礼之用和为贵”,但是做啥事都有要有一个尺度,不能过了头,讲礼也要有所节制,“知和而和”需要调整就去调整,但做过了头就不好了。“礼之失也烦”尽管说礼多人不怪,但过了分就会流于虚伪烦琐,让人讨厌。现在的日本国仍然保持着见面鞠躬的礼节,“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然后互相鞠躬表示礼貌尊重,非常文明,但是如果过了头,说一句话弯一次腰,那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所以圣人提醒大家,讲礼仪是对的,但也要有个分寸,不能过了头。讲礼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实质。不是为了礼的表面形式,如果违背了礼的精神实质,就会流于虚伪、诌媚、烦琐,那是不可以的。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释义: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那么信有什么好处?有子告诉我们,“信近于义”。义就是的侠义,路见不平,拨刀相助,为朋友两胁插刀。讲信用的人一诺千金,掷地有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对事从内心里严肃恭敬认真庄重,就基本符合了礼的精神,以这样的人格修养去处世就可以避免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事情的起因、动机。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首先顾及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已及人,象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不能说是自私,因为这个人不是一个六亲不认的人,这种人有感情重亲情,善良有同情心,一般来说做事会关照前后左右 。有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可以尊敬效法的。 (原文) 子曰 :君子食无求 ,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释义:圣人认为,真正的君子并不追求生活的奢侈,吃饭的主要目的是吃饱。住的地方不追求豪华气派,只要差不多能安身就可以,不贪求过分的安逸和享受。但是他们处理问题敏捷果断,绝不不拖拖拉拉,敷衍了事,而且“慎于言”,不乱说话,不信口开河。“就有道而正焉”,潜心学习作人、做事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品质修养,这就是君子做人的态度。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这一段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但是不低三下四,不去谄媚于人;发了财,有了钱,得意了,也对人不骄横,这样做你认为怎样?孔子对子贡说,这样做当然好,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是个穷光蛋,没有社会地位,但不向有钱有势的人低头谄媚,很难能可贵,但是你心里很落寞,不舒服,这说明你的修养还不到家。你有钱,富贵了,对人不翻白眼,不骄人,在心里仍然有优越感,觉得自己高人一头,事实上,修养还是不到家。如果身处贫困之中,能安之若素,泰然处之;虽然富有,却能够在如何做人的大学问上不断追求,在为人处事上处处礼貌合度,那才是做人的高明境界。子贡领悟了老师的意思。他说,我明白了,《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来做人和做玉器是同样的道理,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成器。孔子很高兴子贡领会了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你懂了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研究《诗经》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我给了你一个提示,自己就推敲出了别的道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这一段是全篇的归结,也是中心之所在,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 ,最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与开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应。作为君子,决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对别人的不了解,对社会的不接纳而愤愤不平。他最担心的是怕自己坐井观天,对周围的人和事,对整个社会不了解,成为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