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有关于知青,文革时期的小说
做知青的日子
景沫竹
每当我驱车走到八达岭角下时,总有一种说不明白的兴奋,无论那山是苍翠的还是荒凉的,我都能感到它很亲切,仿佛是回到了阔别已久家乡一样。那是因为在我的生命里曾经有五年,也就是说有1825天,是在那大山深处长过的。现如今,每每想起那做知青的日子,总是很有感慨的和朋友们说,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突然一下子降到一个只有17岁的小姑娘头上,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下乡是怎么一回事,一种青春期的叛逆,想早些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严厉的教育,想试一下自己的独立能力。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光荣的知青。
做知青的日子真的是很苦,可也很快乐。有两件事我至今难忘:
抗旱
1976年的春天特别的干旱,生产队组织社员们担水点种,就是从村里挑水到山坡上,挖一个坑,浇一碗水,种一粒玉米种子,(我插队的地方是在大山深处,没有平地,庄稼都种在山坡上,没有水。)我和其它社员一样从村里挑水上山坡,社员们挑水走的慢慢悠悠,还时不时地从左肩换到右肩,而我却不会,肩上的压力越大,脚下的步子越快,走不了多远就停下来休息,揉一揉压的很痛的肩膀,有人过来了还装出一脸不在乎的样子,生怕贫下中农们说我吃不了苦,娇气。挑了两趟,我的肩上就象是压了一座山似的,越来越重,脚步也越来越乱了,上面肩痛,下面脚痛,不敢坐下来休息,强忍着,趁回到村里挑水时,上趟厕所,多磨曾一会儿。中午休息时,看看又红又肿的肩膀,心里很委屈。要命的是下午一出工,扁担一上肩,我“呀”的一声叫了出来,那种痛上加痛的滋味用文字很难说出来,那一下午怎么难过是可想而知了。到了晚上收工回家洗脸时才发现,衬衣和肩膀的肉皮粘在了一起,脱不下来了,忍了几次也没有拽下来,最后还是房东大婶用唾沫拍在我的肩膀上,一点一点撕下来的,昏暗的灯光下肩膀上渗出一层似油似水的小珠。我没事了,大婶却哭了。
秋收
下去的第一年,觉得农村的一切都很新鲜,从春播到夏锄,再到秋收,这个过程是实实在在的,有苦、有累,却奠定了收获的基础,尤其是到了秋收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再好不过了。
到了九月末,山里美极了,山上的草黄了,山坡的庄稼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该弯腰的弯腰了,空气里弥漫着果实的清香,社员们就忙着往回收粮食了。这个季节,我们就拿一把镰刀出工,不是割高粮,就是割谷子、割粟子,谷子和粟子割后要捆成捆儿,一个一个立在地里,很整齐,很好看,收工时背回村里,放在场院上晒干后脱粒。到了十月初,村子里就更热闹了,场院里的庄稼放不下了,就堆在街边,村民们自家的玉米剥了皮晒在房顶上、屋檐下,金黄金黄的。村子里不分时候的有装满庄稼的马车回来,整个村庄笼罩在丰收的喜悦中。吃完晚饭,社员们主动到场院上加班,场院上高高挂起一盏很亮的灯,脱粒机不停地转着,旁边堆起越来越高的谷子,机器转的欢,旁边的社员铲的也快,,脱出来的谷子有小山一样高了,再安上一台谷风机,机器一开,谷子从一边进去,从另一边高高地扬出来,一条优美的抛物线固定在空中,尘土随微风吹到远一点的地方,饱满的谷子重重地落在了场院中间,接下来就是排成队的社员们拿着口袋装粮食了。星月当空,已是后半夜了,生产队的大喇叭响起来了“社员们注意了,听到广播后到东场院去分谷子”。随后的脚步声和笑声震碎了山村夜的宁静。谷子还没扛回家,大喇叭又喊起来了“社员们注意了,听到广播后到南场院去分黄豆”。这样的广播在那个季节多是在后半夜响起。村民们往往是刚钻进被窝,就又兴奋的爬起来。天亮了,村民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红光满面地走出家门,又重复着昨天的劳动和快乐。
到了十月下旬,山里的天气就很凉了,夜幕降临后,年长一点的社员们手拿垫子,身披棉袄聚集到场院上,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开始搓玉米了。年轻人不愿意挣这样的工分了,粮食收回来了,他们也要收回爱情。
这就是我做知青的日子。31年过去了,现在在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很多,尽管生活、工作都现代化了,可我再也没有体验过做知青时那快乐无忧的日子和心情了。
⑵ 知青小说有哪些
70年代抄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袭“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90年代至2000年代后,这代知青已进入中、老年,时有冷峻回忆录,纪实作品,或伴有根据自己知青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
刘海 《青春无主》
我只看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不错。起码像我这样对知青这段历史完全没有体会共鸣的都能好好看完。
⑶ 关于文革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小说
《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张贤亮(他写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说)
《绿化树》——张贤亮
《伤痕》——中国知青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分界线》——张抗抗
《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
《在小河那边》——孔捷
《铺满鲜花的道路》——冯骥才
《狂恋》——史铁生
《我遥远清平湾》——史铁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生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生
《雪城》——梁晓生
《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黑骏马》——张承志
《北方的河》——张承志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血色黄昏》----老鬼
⑷ 求好看的青春伤痕小说``
你看过夏至未至吗?也是郭敬明的,好看!!!不过也很悲,或者是安妮宝贝写的,都很好看,张小娴也不错,说得很精辟!
⑸ 在哪能在线阅读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有小说版,才出版一周左右的时间,好像是青岛出版社独版的,在网上新浪读书里正在连载,别处就没有了,我就最后几章没看了,慢慢等吧
⑹ 谁知道一些比较经典的知青文学的书啊。。。。
比较出名的有这几个:叶辛《蹉跎岁月》,丛维熙《北国草》,梁晓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张承志《黑骏马》,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总述:
中国知青小说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
张承志《黑骏马》、《金牧场》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抗抗《隐形伴侣》、《分界线》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老鬼的《血色黄昏》
第四阶段: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和有特点的中篇,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思考更为深刻。主要作品:
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
赵维夷《老插春秋》
芒克《野事》
米琴《芳草天涯》
刘军《噩恋》
韩乃寅《远离太阳的地方》
李晶,李盈《沉血》
王小波《黄金时代》
李锐《黑白》
刘醒龙《大树还小》
同时,在九十年代,还大量涌现出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主要有:
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白描《苍凉青春》
黄尧 等《辉煌的青春梦》
金大陆《苦难与风流》
章德宁、岳建一 主编《中国知青情恋报告》
姜昆 主编《中国知青回忆录》
《北大荒风云录》编辑委员会《北大荒风云录》
《草原启示录》编委会《草原启示录》
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回首黄土地》
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
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
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
参考:
http://dict.you.com/w/bk%3A%E7%9F%A5%E9%9D%92%E5%B0%8F%E8%AF%B4/#
⑺ 什么叫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
20世纪70年代末,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经历了十年动乱,从“四人帮”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的人民,从而投入到了揭批“四人帮”的运动。
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在当代文学史上,“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的小说,其主题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林彪“四人帮”,鞭挞丑恶灵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礼赞美好的情操。
开山之作是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参考链接:伤痕小说_网络
http://ke..com/view/945217.htm
⑻ 冯骥才的两部“伤痕小说”
冯骥才并没有伤痕小说,他只是评价过伤痕小说
⑼ 求关于知青的优秀小说。
小说:张承志的<<黑骏马>>张贤亮的<<绿化树>>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黄昏>>风趣幽默中带着感伤.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梁晓声是知青小说的典型作家,他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学作品开始增多,而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显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说《生活的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三类。第一是写知青与农民,牧民等的情谊。代表作有张蔓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村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现知青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代表作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及晓剑的《世界》和《青春梦幻曲》。张承志的作品《金牧场》等兼有以上两类的内容。第三是写知青回城后感到不尽如意而怀念乡村或兵团生活,如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的开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历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树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以及李晓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说。然而,把知青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伤痕到到旧到反思等是过于简单化了。很多作品不能归入这些类别,能归入的作品也远远非这些类别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黄昏》既有强烈的"伤痕"特点又表现了知青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即使同是表现知青理想主义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另外如乔雪竹的《寻麻崖》,彭瑞高的《贼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极有特色又比较深刻的作品,但无法归入以上任何类别。知青文学的内容实际相当丰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书远远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比如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刘军的《噩恋》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还有一些中短篇也极具独特视角。比如王小坡的《黄金时代》解剖了知青所处的政治环境,李锐的《黑白》表现了知青理想主义的虚幻成份,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从老乡的角度写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颇有内容,然而都没引起大陆评论界特别注意。就连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专着,姚新勇的《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主要论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较有名气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在大陆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写改革,反贪,性爱,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瞩目的是大量涌现的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后者最出名的是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该书揭露了大量云南农场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实。此外还有白描的《苍凉青春》和结集出版的系列书-《中国知青情恋报告》等。回忆录有姜昆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三卷本。其它较出名的有专写北大荒兵团的《北大荒风云录》,专写内蒙兵团的《草原启示录》,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和《回首黄土地》,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以及《辉煌的青春梦》,《我们曾经年轻》,《苦难与风流》等等,举不胜举。回忆录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学的作品,比如王新华的《野草》(载《回首黄土地》)。但大多数比较简单,粗糙。这些报告和回忆录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知青一代百年之后的知青文学提供了素材。有人总结知青文学的三大主题是: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劫后辉煌。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忆录,但远远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仅仅表现这三大主题的。有人认为知青回忆录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很多知青不满意知青文学对知青生活的歪曲。这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回忆录可能有记忆误差,严肃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倒可能更真实,更本质,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总的说来,已发表的知青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份量的长篇不多。表现插队生活的文学作品数量相对来说远远不足。当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队,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农场。但比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农场知青的。知青文学的最新发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国民间备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虚构长篇著作。其中《羊油灯》和《落荒》实际上是自传体小说,两部书写的是在同一地点插队的同一拨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现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无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写青海兵团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学中从未涉及的。纪实小说《泣红传》写文革前下乡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审问灵魂》是知青作家根据别人经历写的纪实小说。这套书还在不断扩充充发展。今年年底将出第二批书。据说,第二批书的质量更高。这套由著名知青编辑岳建一策划编辑的丛书,对推动知青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青文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套书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知青文学再度引起人们注意。并且这套书的继续发展也鼓励知青中的非专业作家从事知青文学的写作。有强烈使命感的岳编辑特别强调这套书的历史、政治意义。他希望知青文学真实反映历史,在进行深刻的历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为重铸民族灵魂而作出贡献。这套纪实文学丛书虽然着重再现历史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但其意义远远超出历史、政治的范畴。因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书不同,是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并着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这套丛书中的一些著作相当深刻地表现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现出知青对上山下乡那段经历的复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