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张爱玲小说人物赏析

张爱玲小说人物赏析

发布时间:2021-04-16 09:18:05

1. 《倾城之恋》人物分析

《倾城之恋》是2009年出品的电视剧,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倾城之恋》。该剧由梦继导演,邹静之编剧,陈数、黄觉、王学兵等人主演,该剧已于2009年3月14日在CCTV-8播出。该剧讲述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电视剧中文名:倾城之恋;外文名:Love
in
a
Fallen
City;其它译名:focused
love;出品公司:华策影视;制片地区:中国大陆;首播时间:2009年3月14日;导演:梦继;编剧:邹静之、刘亚玲;主演:陈数,王学兵,程莉莎,孔祥玉,关少曾,黄觉,刘一含,王媛可;集数:34集(央视),36集(卫视)每集长度:45分钟;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制片人:董力;主要奖项: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语言:汉语普通话;剧本作者:张爱玲;首播平台:央视八套。
《倾城之恋》的人物形象分析角色介绍
白流苏
演员:陈数
25—30岁。白流苏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年轻时嫁给了唐一元,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恶劣形迹毅然离了婚,回到娘家,但受到娘家人的无情对待。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她只能待“嫁”而沽。随后,她结识了范柳原,她倾注全部精力在这一场近乎赌赙的婚姻冒险中,却只得了个情妇的地位。但出人意料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战事混乱和前途未卜的形势中,她与范柳原产生了更深的情感,成了名正言顺的“范太太”。白流苏是一个“新女性”表象之下的旧女性,她在最艰难的情势下也不愿走始乱终弃这条路。她在谈情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进退,有独特的韵味,她和范柳原的恋爱从不专注到动情,对现在人的爱情观很有现实意义。
范柳原
演员:黄觉
30—35岁。范柳原是他的富商父亲在英国与交际花生的私生子,年轻时孤身流落香港,生活困顿,甚至被迫走上黑道,吃过很多苦,才获得巨额遗产的继承权,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深爱的女孩嫁给别人。有了钱的他失去了真情,开始玩世不恭的生活。凭着一点家底和风度翩翩的外型,他被捧成了单身贵族,成为许多女子梦寐以求的对象。但他对女人存有戒心,他风流自持,精神空虚,游戏情感。他心底虽然喜欢白流苏,但他不肯直认,装作漫不经心,他的似问非问,她的似答非答,将两人的关系保持在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他希望白流苏当他的情人,他会供给她所需,但不会跟她结婚,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共同的患难,让范柳原终于对白流苏生出了真心,想要安定下来,和她过平实的婚姻生活。
唐一元
演员:王学兵
25—30岁。暴发户的公子哥,仗着有些钱,整天在外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原以为娶了端庄贤淑的白流苏,他会收心,但没过几天又故态复萌,夜夜不回家。白流苏有了身孕,唐一元不思检点,反而勾搭上了姨娘,做出败坏门风的事,更在流苏流产之后,肆无忌惮地把风尘女子纳为小妾,伤透了流苏的心。流苏赌气也去风月场所跳舞,唐一元颜面扫地,两人闹得不可开交,名存实亡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唐一元变本加厉抽起了鸦片,又被黑道绑票,身体很快垮了,不久去世。
白宝络
演员:刘一含
20—25岁。天真内向的闺门小姐,成天幻想着爱情,羡慕姐姐白流苏嫁了人能离开没落的家族,而在流苏离婚回娘家后又陪着她艰难度日。白家人别有用心地为宝络介绍与富豪贵族相亲,然而本是宝络中意对象的范柳原却看上了白流苏。宝络对爱情心灰意冷,还受尽家人的欺负,被逼得差点自杀。战争爆发后,柔弱的宝络离开了家,上前线当了义务护士,内心重新燃起激情。她爱上了一个受伤的军官,勇敢地在战火中追随心爱的人,最后与军官举行了幸福的战地婚礼。

2. 张爱玲的 倾城之恋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好久没有看电视了,无疑中选台中看到了倾城之恋,早在网上就听说比较火,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所以习惯爱翻台的我就想多愁几眼,就被里面所塑造的人物所吸引,所以就一直关注!

倾城之恋以讲述经历风雨冲击的爱情益愈坚固为主题,以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的爱情圆满而收场。小说中,在爱情魔力与魅 力的双重运转下,人物形象随之而变得离奇复杂。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交织在冷静理智与炽热激情之间,双方互换着角色去演绎理智的沉思者与激情的狂欢者。沉着 的一方或逼迫或迷恋着另一方,当白流苏与范柳原经历了生死的关口后,彼此间曾存在的隔阂消除了。爱情是需要经历残酷的磨砺才会成熟,才会显露明眸皓齿的美 丽笑靥。面对严峻的考验,他们忠诚、矢志不渝,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建立了另人心驰的婚姻与家庭。人常言,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将失去理智的控制,像脱缰之马 肆意驰骋,在如漆似胶的温柔乡中停止了除爱情外一切思维活动,最后又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扼杀。这是前人总结的规律,而白流苏、范柳原却终成眷属,打破了这一 规律的束缚。特殊经历告诉他们一个道理:爱情需要成熟,需要爱恋之人共同地培养,而且要适度中正。

白流苏是丧夫守寡的乡下女人,身上带有浓烈的乡下人守旧固执的意识,也不乏农 村人质朴善良的品质。她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勇于追逐真正的爱情,敢于描绘幸福家庭的蓝图,并且为之奋斗献身。但她下嫁为人妻后,却被烟尘掩盖的 家庭环境压抑着。理想的破灭,蓝图化作泡影,使她在没有以爱情为基础的生活中变得迷茫,她失望甚至绝望,却努力坚持着理想。心中浪漫色彩的光辉尚未被彻底 泯灭,这是她日后与柳原结成连理的源泉。人性本能的东西需要得到舒展式的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与精神错乱症。白流苏原本贤淑、体贴温柔的本性 没有在婚后的家庭中显露,渐渐被消磨殆尽。严酷的家庭生活将她推向了绝路,她作为一个女人却失去了应该拥有的幸福,为始终由男权占主体的社会所愚弄。她难 脱被当作“传代接宗”“赚钱糊口”的机器的厄运。丈夫的死去,使她摆脱了非人性待遇的桎梏。无依无靠的她唯有迈上携子归娘家的路才可有逢生的可能。归来池 苑皆依旧,但是曾经家的感觉却变了味道,白流苏发现家里的亲属在搞小动作。他们在流苏面前一套,背后又是另一套。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私利盘算着,人人戴着伪 善的面具欺哄着流苏。被禁锢在暗沉的深闺中,没有一丝希望的曙光穿透几尺厚的墙壁。心中的冲动再度被抑制,于是流苏便沉静在甘愿受缚的“交际网中”,渐渐 沦为了网上的一个死结。

白流苏曾也一度打算作一个平凡的女人,拥有固定的小份资额,过着平静的生活而走完自己的一生。但是机缘之下,上天将范柳原送到了她的身边,与柳原结下不解 之缘,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范柳原有着足以令每个女人倾倒的优点与资本,白流苏则是贤惠型的大气女人,他们两有着容易结合的共同天性。范柳 原已过而立之年,本应当成家创业,营建自己的“理想国”。然而,他所想拥有的幸福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给予的,偏偏,从她身上散发出令人羡慕向往的气质。范 柳原沉醉在龙肝凤胆为食、锦袍玉带为裳的上流社会中,一般的年轻人受次等优越环境的羁绊,早已变得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了。而范柳原却在物欲横流的上层社会 中站稳了脚,心思细腻地寻觅着自我解脱的方式。他不想被身外的庸俗之物所掣肘,希望甚至强烈渴望美满的婚姻,期待幸福家庭带给他事业受挫、心灵受创时的几 分慰藉感,让他坚强地活着。他在对待婚姻问题时,很是谨慎地把握流苏身上的每一个细节,分析思忖着她的性格与性情。白流苏则腼腆拘谨,对面前这个男人充满 爱意,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直言不讳地吐露自己的内心想法。白流苏矜持的外表下,却燃烧着太阳一般火红的烈焰。范柳原对待爱情开始太过理智,缺乏女 人想要的激情;而流苏则太过理想化,心中老是进行着凄迷幻想的沉浮飘动。这样“文不对题”的状态很快发生微妙的变化,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互相敬 重、信任的恋人才会享受到爱情滋润的甜美,这两个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家庭、化解矛盾致胜的法宝。在他们彼此冷漠对方的时期,双双陷入沉思深虑中。之后,白、 范两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开始努力克服弱点。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香港城中战火硝烟弥漫,促成了两人的携手共赴难。在战时的特殊状况下,彼 此释疑,并且在不经意的一笑间,他们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一城遭殃,却成全了心有灵犀的一对恋人。

白流苏的坦然与率真在女人身上是永恒的闪光点,她的所想敢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即使在抑郁充斥心境的情况下,还是敢于直率表现。但她缺少像范柳原身上 的那股沉稳之气,缺乏强劲有力的理智与自控能力,更缺乏的是男人自然流露的磅礴大气。她的一些缺点很可能引发双方长久的“冷战”。她明显受到西方民主思潮 的影响,可这些只改变了她以前思考自身前途命运的幼稚思维方式,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旧有的固执与倔强。人生而有之的一些天性东西,很难因后天的教化而改 变,也许这也是人类最鲜明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白流苏是新旧社会、新旧家庭交叉过渡时期的一个矛盾着的人物,但她却在这段风云变幻的社会里获得了不同 寻常的成功。

3. 张爱玲作品鉴赏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4.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用青春做赌注的拜金女———白流苏(出自《倾城之恋》),表面上看,内白流苏是一个独立、自容由、有地位、有思想的新女性,而实际上,她女性的自卑和虚荣,使她依然摆脱不了对男人和金钱的依附。白流苏是幸运的,她用她三十岁的青春作为赌注,保住了她的“淑女”地位和物质生活;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出自《金锁记》),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血肉丰满,可憎又让人深感同情的人物。她为了追求金钱、权利和爱情,最终变成一个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让金钱摧毁了血缘亲情,甚至摧毁了自己的一生;被逼良为娼的交际花———葛薇龙(出自《沉香屑:第一炉香》);救赎悲剧的天使———言丹朱(出自《茉莉香片》)

5. 张爱玲作品赏析

张爱玲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的女作家,她的文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对女性心理活动的挖掘。张爱玲善于用外景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倾城之恋》中有一段哥嫂们的冷言冷语伤了白流苏的心,白流苏在黑暗里描写。同时,张的文风很细腻,人物敏感带着本能的自私,这和张爱玲幼时的遭遇有着莫大的关系。张爱玲的作品很多,赏析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完的。望采纳,谢谢。

6. 张爱玲的人物评价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

7. 分析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到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一波三折的情节终于尘埃落定,白流苏也终于遂了愿,在历史的动荡里偷得一丝欢切,抱着小女人的圆满结局怯怯收场。只是那胡琴还在依依呀呀默然拉扯着,在万家灯火里留得白流苏满意而落寞的背影。

一个浪漫温情的篇名,一个封建没落的家族,一个美丽世故的女子,在相互的争夺攻歼中学会冷漠、坚强、与还击。可是偏偏又遇到一个狡猾劲刮的范柳源,她的宿命就此在自己的掌控中戏剧般上演。也许因为张爱玲自己的生活境遇的关系,在她犀利、细碎、冷酷的笔尖下封建没落家族的勾心斗角、力求自保、见利忘义跃然纸上。而在夹缝中苟且自安的贵族小姐白流苏也终于受不得这份凌辱,抱着残缺的自尊,赌上自己所谓的青春,为了一段未知因果的的婚姻,在战争的前夕奔波到暂且安宁的香港。经历过欲擒故纵的相互勾引与生死契阔的惨烈战争,还是把生命交与了对方,满足了双方对彼此的觊觎。

而小说的精致还不是故事的千回百转,也不是人物之间的矛盾的逐层升级,而是张爱玲对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的精心构造。白流苏在一段戚戚艾艾的胡琴曲里出场,在开场的矛盾里,一段神态描写把她生气的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流苏气得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了。”那时的白流苏还禁不得别人的旁敲侧击,对家族的勾心斗角和视亲如虎还没看的那么透彻,还对这个家残存着最后一丝希望。而后在母亲床前的恸哭一幕更是透视了她的脆弱和无奈。她只是无力的哀求着,等着别人给的公道,却不能,或者说不敢去争取自己的尊严和独立。她不像《半生缘》的顾曼桢,她没有文化,家族也没有被逼到为了生计要她出门去谋生的地步,没有经济独立能力,就不可能占有话语权。

局势在徐太太到来之后迅速扭转,在听得徐太太一席话之后,白流苏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仅有的资本,露出狡黠的笑。心灵开始变得坚硬的她学会了主动放弃这份不值得珍惜的亲情。她已经暗自忖度下定决心用残存的青春做一次赌注了。并且很快凭借在婆家学到的交际手腕,在金枝的相亲见面酒会上,给了所有人一个无声的嘴巴子。回到屋里之后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和有意挑衅她充耳不闻,对于勾引侄女的未婚夫不但不觉得是一种羞耻,反而露出胜利的笑。这时的白流苏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也不再是那个娇小、脆弱、无奈的小女人了。

终于在徐太太夫妇帮衬下,一起前往了香港,并在生命的际遇里发生了倾城的变迁。他们对彼此都了若指掌,都把对方看得透亮,他们都不肯先低下高傲的头,可是他们又是彼此爱着的。在一个月夜范柳源三番五次把电话打来,在第二天又装作没事一样,在白流苏把这一切当做一场梦境后,所有的故事都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她抱着残剩的自尊回到上海,在万般的心理折磨下度过日日夜夜,又等回一段传奇,婚姻终于成为事实,伴着整座城的沦陷,和一个女人的暗自欢心。
这场爱的角力柳原费了心机,他对流苏说的俏皮话在时下也是女人们欢喜听的。例如"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笑话流苏穿的衣服像药瓶,却又不失时机补一句:“你就是医我的药”等等,堪称情话经典。把柳原放在当下仍然可算一个好男人,虽然当心着自己的财产,只想找个不让自己负责的情人,却毕竟还是负责了。在倾城之战的第二天,便冒了生命危险找了辆军用卡车进城来接流苏。其实,他是本可以留到相对安全的浅水湾饭店的,何况当时的他并没有与流苏结婚。即便就算结婚,他也大可以不管她,如果真的自私。他的试探和与流苏的“斗计斗谋”,不过是他放心不了流苏对他的爱到底有几分而已。如此煞费苦心地借助徐太太邀了流苏至香港,又在半夜隔着电话线对流苏说“我爱你”……其实他是动了真情的。反过来也可说都市里的人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无非是怕自己的这份爱受到伤害,只好小心又小心地裹着,非要你明朗一点我晦暗一点的好。

8.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面的人物分析

曹七巧――从追求成功走向毁灭的悲剧 〖摘要〗张爱玲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个,曹七巧这个形象是立体的,发展的。小说在人物心理的刻画方面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展现了一个弱者、一个女性在追求金钱、权利、爱情方面所做的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为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女性 成功 金钱 权利 爱情 毁灭 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并非一成不变的,她的性格是一步步形成的,从少女时代的直率泼辣而又不失其可爱慢慢地走向一个让正常人“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1)是什么让一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性?一朵盛开的鲜花是不会无缘无故就变成了一丛刺,一丛让人不能亲近,害人又害已的刺的,这里面肯定有风霜的侵蚀,有雨雪的相逼。有一种人最不容易受到伤害,那就是无欲无求的人。正因为没有所求,没有期望,也就不会带来失望,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外界诱惑所伤。追求爱情的人,有爱就必有痛,得到爱时阳光灿烂,似乎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幸福,但是爱情正因为美,却往往是因为她的残缺不全,得不到时,或得而又失时,痛彻心扉。追求钱财的人,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百万想千万,富有是没有尽头的,然而贫穷和落泊却是有尽头让一个人丧失希望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种理想境界。有钱时门庭若市,身无分文时昔日朋友已如黄鹤远去不知所踪,金钱不是万能,却足以让人饱尝世态炎凉。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固然也许会有一帆风顺,青云直上时的痛快酣畅,然而总有瓶颈和高原在等待着你,当然也有无可挽回的下坡让你体会什么叫昨日黄花。凡此种种,有梦想就会有梦灭,有追求就会有失落,人好像注定是要来受苦受难的。但是无欲无求的人只存在于理论上,连佛祖怕也是做不到。七巧是个凡人,是一个比普通人更渴望成功的女人,她一直都在不懈地追求着自己所认为的成功。 o﹎.菰寂﹖ 2007-12-15 12:26 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金锁记》是描写人性扭曲、人格变态最出色的作品。张爱玲出色地展示了曹七巧从一个健康单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丧失人性、为金钱所困的变态的疯子的过程。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儿,有几分姿色,风流泼辣,敢在街上与卖肉的朝禄调情。原是个平民阶层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命运之神却把她推给了姜家,嫁给一个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样的残废公子。七巧不但失去了爱情,而且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视,连丫头也鄙视她。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曹七巧可能会当一个身份低贱的姨太太。如果是这样的身份,她也不至于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她的正常欲望也不会压抑得这样厉害,或者她忍受不了寂寞可以红杏出墙,然后一走了之。可是张爱玲不这样安排曹七巧的命运,她抬高了曹七巧的身份地位,让她做了堂堂正正的姜家二少奶奶,让她有了一双弱小的儿女,这使七巧压抑已久的对幸福人生的渴望重新重新抬头,在这种正常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的黄金欲重新开始变相膨胀,终至人性彻底迷失,酿成了一场灭顶之灾。 如果说地位的提高使曹七巧的黄金欲被激发出来的话,那么小叔子姜季泽的出现使她干涸、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燃起了她内心深处熄灭已久的熊熊爱火。可是这种爱情是注定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姜季泽对她若即若离,严于叔嫂之防,玩起了捉迷藏式的爱情游戏。七巧亦不肯亲自毁掉自己苦苦煎熬得到的一切,两人在各自的堡垒中相互对峙着,谁也不肯先越出雷池半步。经过十年漫长的痛苦历程,婆婆和丈夫都死了,七巧的苦难终于熬到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了。“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①可是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七巧也没有如她所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曹七巧爱情逐渐麻木、热情日渐消退时,当年冷淡七巧的季泽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了,七巧心中的喜悦和甜蜜是无法言喻的。张爱玲极其敏锐、细腻地刻画了这一微妙的心理活动。“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②可是这种喜悦也仅仅维持了短短的一刹那。当季泽向她提出借钱的要求时,她立刻转而愤怒了。此时七巧心中直觉的念头就是:“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她的爱情梦彻底破灭了,她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包括爱情,只有钱才是真的。在七巧的现实中,什么都是抓不住的,只有钱可以让她实实在在地抓在手里,为她所有。 如果说对爱情的渴望是七巧正常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点爱,她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更为不幸的是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了毁灭,而且她还将身边的亲人拉来做陪葬,“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③在她的生命中儿子是她唯一不设防的人,可是她要时时刻刻将他牢牢抓在手中,当儿子娶上媳妇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时,她立刻心里失衡了。新媳妇丑陋的外表、软弱的个性,甚至她正常的夫妻生活都成了七巧攻击她的把柄,她用最恶毒的言语一寸一寸地摧毁她的自尊,在七巧长期精神虐待中媳妇被凌迟了。与此同时,她还哄骗儿子、女儿吸上了鸦片,她又用类似的手段破坏了女儿几次纯真的恋爱,葬送了她的婚姻,使她年过三十还待字闺中。正是“黄金”这把无情的枷锁使七巧从一个不幸的被害者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自我迫害的疯子,最后她毁灭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心理变态狂。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既是一个可恶可恨的害人者,更是一个可怜可悲的被害者。她对金钱有强烈占有欲,为了攫取财富,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锁”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儿子和媳妇,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张爱玲作为女性以她独特的视角将笔触深入到曹七巧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去审视她的灵魂,因此曹七巧这一女性形象具有特殊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9.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分析的问题 “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倾向于塑造生活中的平凡人。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平凡人虽然不像英雄那样惊天动地,也不像那些坏得彻底的人那么令人恨之入骨,但正是普通的平凡人才是一个时代的主体,描写普通人能更真实地反映社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各种喜怒哀乐,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迁。

10. 张爱玲的文章赏析

张爱玲散文赏析 读张爱玲的散文有如看一条小溪,娓娓流过满是青草红花的两岸,即使遇着一两处突兀的山石、三五个湍急的湾,那碰击也是极温柔婉转——但你又绝不会觉得它肤浅,因为溪底有柔长的水草和招摇的小鱼……又如沐浴在夜深时的月色中,宁静、苍凉、缥缈,偶起的冷风吹在脸上,禁不住打个寒颤。 一 天才梦、心愿、秋雨、说胡萝卜、谈跳舞、谈女人、谈画、论写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事……她仿佛一个隐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静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小块风景。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她用的虽然是一些人生的边角料子,却在边角料的内面衬上昂贵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有女同车》讲的是自己在电车上见闻几个女人议论各自的恋人或儿子。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边角料子;最后一句是里子:“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为雅。把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笔意味深长的点染。摹写生活易,将生活陌生化也不难,难的是最后的一笔点染。这正是张爱玲的功力。还有一类张爱玲的散文篇章,简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樱语录》。其记载的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的一些妙语。“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炎樱描写一个女人的头发,‘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显示了女性的才华和机智,是赞许的意思。这类散文虽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这种截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眼光。 张爱玲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有一些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它们散见于文字行间,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她的脸型扁凹,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华丽缘》)这是写一个老妇人的笑。在《爱》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张爱玲是如何阐释“爱”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寻不着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缠绵,只独独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令人感动,耐人寻味。在现代作家中,钱钟书的比喻幽默、旁逸斜出,偏知性;而张爱玲的比喻精致、清丽、寒冷彻骨,偏理性。我以为,这是因为钱钟书把人生当游戏,张爱玲视人生如寄。 二张爱玲安于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寻常人事的品味,这与她的性别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记趣》)“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烬余录》)在张爱玲的眼里,人是孤独、可怜、痛苦的;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所以,“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传奇>再版序》)所以,“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素日的生活典型。” (《烬余录》)但是,在她那些沉迷于小欢悦的文字里,又不时飘过烟云一般的伤感。“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觉得自己的手,在阳光中也是一件暂时的东西……”(《华丽缘》)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传奇>再版序》) 三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自己的文章》)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审美偏好,在张爱玲的散文特别是那些较长的散文里,总会有意无意地转入顾影自怜,感时伤世,营造出一种孤独、凄怆而又美丽的氛围。这样的句子段落在她的散文里俯拾即是:“我想道:‘这是乱世。’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我看苏青》)“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现在有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托’——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 (《私语》)“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的罢?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论写作》)“从人头上看出去,是明净的浅蓝的天。一辆空电车停在街心,电车外面,淡淡的太阳,电车里面,也是太阳——单只这电车便有一种原始的荒凉”。(《烬余录》) 张爱玲写的是不彻底的人对乱世的无可奈何,对岁月的屈服。他们不配享有悲壮,然而到底是苍凉的。因为是乱世,所以执著于日常生活;毕竟是乱世,又摆脱不了茫茫的末世感,怀着末世感,珍惜每一个日子,仿佛看夕落时分的风景,苍凉而美丽。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的魅力。

阅读全文

与张爱玲小说人物赏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主很善良的都市玄幻小说 浏览:282
丑妃一一暮雪穿越小说吧 浏览:336
关于重生都市异能小说推荐 浏览:209
重生之现代纯爱小说 浏览:332
小说重生现代至尊仙妻 浏览:633
exo小说女主全能 浏览:673
女大男小的养成古代穿越小说下载 浏览:323
穿越小说今生还你来生缘 浏览:157
男主叫薛晨的都市小说 浏览:603
主角由很多女仆的小说 浏览:330
三哥主播有声小说 浏览:264
免费完结小说褒似转 浏览:66
书阁小说网闪婚老公太凶猛 浏览:189
灵异小说女主推荐 浏览:15
求纨绔奴才小说全文 浏览:236
猎杀全球吞噬小说网 浏览:142
阴阳师同人小说有系统 浏览:980
都市系统专题小说 浏览:681
语文小说人物的作用 浏览:992
终极系列小说女主开酒吧 浏览: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