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巨成震动全文阅读
“老师是为你好,你这样下去怎么行?”何平老师的手敲着办公桌,眼睛盯着黄春荣,“你说,你这样下去怎么行?”
黄春荣不看何平老师,他把头偏向窗子,目光懒懒散散的在5月的校园里游走。
何平老师拍了一下办公桌,严厉地命令道:“你给我站好了,眼睛看着我,我跟你说话呢!”
黄春荣挪了挪两只脚,双肩耸了耸,把身子站直了,目光收回来,虚虚的对着何平老师片刻,便落在了自己的脚下。
何平老师叹了一口气,他端起杯子连喝了几口茶。
“黄春荣我想不出你为什么这样,刚教你的时候,我还觉得你不错,聪明,活泼。 如果你能把精力花在学习上,一定是个出色的学生。” 从何平老师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在尽量压抑着他的一种感情。
不知不觉,黄春荣的肩又塌了下去,一只脚的脚尖在地面上漫不经心的抖着。 那懒散的目光犹犹豫豫的又出了办公室。
完全是一副松松垮垮的样子。
何平老师的声音陡然升高了,“黄春荣,我的话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
黄春荣没有回答何平老师的话,嘴角不以为然地抖动了一下,然后把自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也就是一个犯了错的学生,在老师办公室应该有的样子。 依据每次进办公室的经验,黄春荣知道等何平老师说得口干舌燥时,他会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果然,只听见何老师缓了缓语气说,“老师是为你好,你还要老师怎么样?你回去仔细想想我的话,看是不是有道理?”
这句话说完以后,表明何平老师对黄春荣的处理暂时告一个段落了,黄春荣可以走人了。
黄春荣没有马上走,他要等何平老师的最后一个动作,一个经典的动作—— 何平老师像驱赶蚊虫一样的冲黄春荣挥了挥手。
一件事终于画上了句号。
黄春荣暗自松了一口气,不过他没有把他的轻松表露在脚步上,他略微拘谨的走到了办公室门口。 在办公室的门口,黄春荣下意识的朝着和平老师扭了一下头, 而何平老师蹙着眉头,目光正盯着他,那里面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无奈。
黄春荣连忙转回头。
黄春荣是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他非常熟悉何平老师的愤怒和无奈,包括何平老师的经典语录:“老师是为你好”,“你这样下去怎么行”,“你怎么能这样”……
黄春荣真有些想不明白何平老师。许多老师面对黄春荣的时候,无论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都能保持心平气和, 即使黄春荣在课堂上睡觉,即使在别人考试的时候黄春荣在街上的某个网吧里,也不能影响这些老师的情绪。 这些老师的眼睛里,好像没有他这个人。 可是单单这个何平老师竟不愿意放过黄春荣,查他的作业,查他在校园之外的所做所为, 居然还到街上找过他几次, 并且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家访,一次次找他谈话。
也许因为看到何平老师一次次被他气成那样,黄春荣才在何平老师面前有所收敛。在何平老师的课堂上。黄春荣能规矩的坐着,能听讲,能完成作业, 旷课或睡觉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 但是,昨天黄春荣跟一帮朋友去喝酒了,把酒喝过了,下午回到学校时,口里的酒气还没散尽。 这样,黄春荣便被何平老师又请到了办公室。
估计和平老师看不见自己了。黄春荣彻底放松下来,他在脸上抹了一把,习惯性的耸了耸肩膀,身子一晃一晃地朝教室走去。
二(1)班的于前进不知打哪儿冒出来,凑到黄春荣的身边。
“老何找你干什么?”
“能干什么?”
“听说你们昨天喝了不少酒,你怎么不带我去呀?”
“带你去?你不怕你们老贾修理你?” 黄春荣的手搭上于前进的肩膀, “兄弟,你还嫩了点,酒可不是人人都能喝的东西”
“老何这次有没有要你叫家长?”
黄志荣站下了,“我家老头子在江苏,怎么叫?他给我假么?” 说着,黄春荣笑起来,“不过也难说,老何一再说为我好,保不准他真的舍得掏路费让我去江苏。”
“不过,你们班的老何说不定真的是为你好,那么多老师怎么只有他……”于前进想起自己班班主任贾老师看他的眼神。
黄春荣打断于前进的话。“为我好?你真以为今天会有谁为别人好?他是希望我为他挣考分,他好多拿些奖金!别以为我没有看出来,我是把他们看透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钱是亲的……”
迎面走来宋佳玲,黄春荣和于前进都不说话了,看着宋佳玲。
宋佳玲看也不看这两个人,昂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久有2个字跳进了空气里。“德行!”
声音不高,但两人都听见了。
“你说谁呢?”黄春荣变声期的声音扑向宋佳玲的背影。
宋佳玲没有回答,但“哼”了一声。
“小心我抽你!”黄春荣恶狠狠的说。
宋佳玲站住了,转过脸,瞪着黄春荣“你敢!”
说了这两个字,宋佳玲并没有离开,她继续瞪着黄春荣,脸上多了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等着黄春荣过去。
黄春荣恨的咬牙,却没有过去,而是和于前进走上了另一条道。在学校里,只有宋佳玲不把黄春荣当回事,而且敢当面顶撞他,他们虽然不在一个班级,彼此却非常熟悉,因为他们在小学同桌过2年,那时黄春荣没少抄宋佳玲作业,想抄宋佳玲作业,必须给她说好话。每次宋佳玲把作业给黄春荣抄时都要挖苦他一番。而黄春荣只好涎着脸皮,任宋佳玲数落他。
2. 王巨成的《震动》 读后感。500字急需~~!
读《震动》有感
寒假里我读完了《震动》这本书,虽然已经有一些日子了,但是我依旧清晰的记得六个主人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书中讲述了六名性格差异巨大的少男少女,因不同的原因相遇在郊外山坳里。突然,一场大地震爆发了。六个人被困郊外,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正当他们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名叫俞前进的男孩独自冒险回到了镇上,找到了救援人员,最终六人奇迹生还的一件事。
当我读到俞前进自告奋勇去找救兵时,我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唯一一条通往镇上的路已经被山石掩埋了,他只能翻越高山去寻找生路。此时的他已经十分疲劳了,但为了六个人的生命他勇敢地上路了,我被他的勇气深深的震撼了。在前进的过程中,他的中指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他不惜咬掉手指来保住生命,这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
我不禁联想到了许多家庭中娇生惯养的孩子,他们饭来张口、衣来张手,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也不想解决的办法,总是让家长为他们完成一切。这种孩子十分娇气与懦弱,自我实践能力很差,我想如果他们遇到了危险,一定会吓得不知所措,只想着等别人救自己,而不会尝试着自救。我觉得他们应该学习一下书中俞前进的坚强与勇敢,学着去挑战自我,多去尝试一些原来不敢的事情,这样在遇到危险时就会镇定地面对。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如何在灾难中生存,我一定会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
(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我就写了这个,你参考参考,希望你能写出比这篇更好的交给老师)
3. 震动 王巨成txt下载
你好!很抱歉你只能去书店看了,各地新华书城有售。
没有人会把这本13W字的书打出来的~不要抱以期望了。
你可以去和网络儿童文学吧看看,和童萌们讨论交流。
《震动》是一本好书,你将受益终生。
4. 王巨成的小说《震动》的在哪个网站可以阅读到
王巨成的震动确实很好看,(我看过的,太感人了!)只不过网上不可以免费阅读到。(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试试去下载电子书。)可以去书店买。我的那一本就是在新华书店买到的。或者在网上购买。希望满意!请采纳!谢谢!
5. 有谁知道《震动》这本书的大意
《震动》,王巨成著,2010年7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青春校园故事为切入点,以灾难对青少年的改变为落脚点。这群孩子,正是在灾难中认识到了,这世界上,有一种超越个人恩怨、个人小情感的高尚的“大爱”存在。他们改变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对他人的很多看法,迅速地成长、成熟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正是灾难对他们的某种补偿和馈赠。
黄春荣(男生)和钟雷(男生)都对宋佳玲有好感,两人因此结仇。宋佳玲请另外一位叫元师的男孩去调解。元师想出的办法是:让黄春荣和钟雷到郊外去决斗,他和另外一名叫俞前进的男孩当裁判!和宋佳玲为了阻止两人决斗,和另外一名叫顾芳芳的女孩赶到郊外制止。这时候,大地震爆发了。六名少男少女被陷在了郊外,回不了镇上。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环境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这几个少年,性格和人身经历都完全不同,其中还有好几个人还是别人眼中的“坏男孩”,他们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吗?
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个人的小小得失和矛盾真的是微不足道,求生的本能,以及人性的善美,最终战胜了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六个孩子依靠着团结和对彼此的信任,最终全部活着走出了地狱。正如书名所说,这也许正是灾难送给他们的礼物。
这六个孩子的遭遇只是大地震中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笔下,还涉及到以地震为背景的更为宏大的社会场面。人性善的光辉在这个特殊的生存背景下熠熠生辉。
本书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做过三期连载,从读者的反应来看,非常热烈,稳居《儿童文学》(中册刊)月度评刊表“读者最喜欢的文章”榜首。
本文描写的是重大社会题材,但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以六个矛盾重重的孩子为切入点,迅速拉近了与小读者的距离。
情节安排谨然有序,行文流畅,矛盾、悬念迭出,让人爱不释卷。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文中出现的十多位人物,哪怕只是在几个场景中出现,都显得栩栩如生。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当六个孩子被困在郊外时,无论是友爱、善良、勇敢、坚毅,还是脆弱、自私、叛逃,都写得非常细致,而且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语言风格鲜明,充满张力。背景宏大,立意深远。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作品,更是一部探索人性的作品,是一部宏扬真善美的作品。应该说,这是一部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好读、而且耐读的作品。
6. 《震动》王巨成txt下载
网上应该没有下载,只能在网上看书。
7. 《震动》王巨成 共有几本
《震动》是王巨成著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震动》以5·12为题材,写出了5·12的真实画面,共五册。
主要内容:男生黄春荣和钟雷都对女生宋佳玲有好感,两人因此结仇。宋佳玲请另外一位叫元帅的男孩去调解。元帅想出的办法是:让黄春荣和钟雷到郊外去决斗,而他和俞前进当裁判!宋佳玲为了阻止两人决斗,和女同学顾芳芳赶到郊外制止。
这时候,大地震爆发了。
六名少男少女被困在郊外,回不了镇上。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和复杂。这几个少年,性格和人生经历完全不同,其中有好几个人还是别人眼中的“坏男孩”,他们能同舟共济,共同闯出山吗?他们被害怕、寒冷、饥饿包围。他们6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但这次地震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紧急情况下?他们不记前仇?团结一心寻找食物?寻找出口。最后俞前进不为艰辛找到出口?他们平安归回。在这次地震后?他们各有感受。淘气的孩子懂事了?叛逆的小混混也乖巧的去上学……
8. 王巨成的《震动》的结构,写法,任务和你对它的质疑
敬业与乐业: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写作特点: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主体部分分别论述时,用了序次语“第一”、“第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演讲的层次。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尤其是引用的古代名言警句,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为有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由于是讲演词,一向主张文章应“平易畅达”的作者,自然更加注意语言表达的通俗浅显,让听众容易理解。全篇讲演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用语体文加以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这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文言尚很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初,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篇讲演词的用语准确、周密,还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了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这些表达手段,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如“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等。
平彰仕粮戎亭汨宪乳肯佶胰扶夕樟合所绚冉昙霈
9. 王巨成的小说《震动3》主要讲了什么出现了哪位新人物
《震动3》内容简介:
地震之后,灾区的人们开始了积极地重建,不论是家园和心灵,都亟待一次阳光的洗礼。在地震中失去弟弟的方芳,和裴华君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方芳沉稳大方,而裴华君则带有一种男孩子般的豪爽。同学们,包括她们自己,都觉得这段友谊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裴华君的爸爸裴立志是治安队队长,在这个镇子上,有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不良少年稀毛和他的小团伙。稀毛仗着自己尚未成年,经常做一些扰乱治安的事情,裴立志非常希望能逮到机会好好教训一下稀毛,没想到反而却被稀毛他们以裴华君为筹码威胁。
害怕女儿出现意外的裴立志,不顾女儿的反对给她办理了住宿手续,并且提醒镇上有姑娘的人家,注意安全,提防稀毛。裴华君却不以为然,她对男孩子抱着一种青春期天然的抵触和对抗情绪,她认为自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和方芳。
失去了儿子的方芳爸妈,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承受失去方芳的痛苦,这个以前被他们或多或少忽视的女儿,忽然变成了他们加倍的重视,因此也把方芳送到了学校住宿。方芳本来因为收到冷落而敌视弟弟,但是当他们都开始渐渐懂事时,姐弟两人的感情变得浓厚起来,他们之间的亲密常常让裴华君又羡慕又嫉妒。方芳似乎比自己的父母还不能接受弟弟方向的离世,她的房间里贴满了方向的照片,她还对裴华君说,方向在守护着她。因为弟弟的缘故,方芳似乎能更好地和男生相处,甚至可以说,她喜欢和男生在一起胜过和女生在一起。就连全镇女孩儿避之不及的稀毛,也在和方芳的一顿饭之后,放出了“以后不会有人欺负你”这样的承诺。稀毛的几个朋友偶尔会给方芳发短信,邀请她再出来玩,但是方芳全部拒绝了。方芳只有裴华君一个要好的女孩儿,却在男生中间拥有许多伙伴。在方芳眼中,男孩子是可靠的,是可爱的,是需要她照顾的,也是可以依赖的。这样的方芳,让很多男孩喜欢、爱护,在他们眼中,方芳是姐姐、是妹妹、甚至是妈妈的化身。
方芳不顾裴华君的强烈警告和行动上的反对,帮男生洗衣服,嘘寒问暖。男孩子们对这种与其他女生截然不同的关系显得意外,但是又享受。可是他们都是青春期的孩子,男女的概念已经在他们心中萌芽,方芳肯定想不到她这样公平大方的交往却让几个男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他们都觉得方芳更喜欢自己,他们在方芳面前大献殷勤,甚至大打出手。直至此时,方芳才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困扰和麻烦。在一个父母不在的周末,裴华君应邀去方芳家陪她,两人在出门时遇到了男生薛苏林,本来是挑衅的提出同行的裴华君,没想到薛苏林真的应邀并且带着自己的零用钱和两个女生出发了。他们一边逛一边吃,不知不觉天色渐晚,不知谁提议去小学废墟,三人便在夜色中来到了小学的废墟。废墟操场中,几个经常和稀毛一起混的少年正在喝酒抽烟,他们认出了方芳。
裴华君不过是去厕所的时间,回来时其他两个人都不见了,裴华君的喊声在学校废墟上空回荡……当裴华君和刘国林找到衣衫不整的方芳时,她已经吓坏了。虽然只是未遂,但是这件事给方芳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打击,也给趋于平静的泗坪镇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震动”。方芳受了很大的打击,她不明白她一向觉得可爱的男孩怎么会一瞬间就变成可怕的恶魔;裴华君也受了刺激,此后在她的眼中,所有男同学,甚至体育老师,都是心怀鬼胎的“流氓”;薛苏林也一蹶不振,他在那一瞬间表现出的胆小和懦弱,使得他成为了全校人甚至全镇人鄙视唾弃的对象……宋佳玲、刘新、安瑞……他们又该怎么面对和处理这一事件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动?
人物:裴华君、方芳、薛苏林,不良少年稀毛和他的小团伙,宋佳玲、刘新、安瑞
10. 有谁看过王巨成的《震动》,有那些精彩片段值得一读啊,还有推荐理由,谢谢…………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四个少男两个少女,为了一场青涩的恩怨,在人迹罕至的山坳里,要用一场最远古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决斗,来了结这段恩怨,以便今后可以安静地生活。这时,“四周的山像得了什么命令一样,轰隆隆地咆哮起来,咆哮声中,山石滚落下来,山体像被无形的巨斧劈开,绿色的植物被像无形的大手撕开,那些泥石,呼啸着,排山倒海般冲向山涧……”地震啦!六个少年性命如何?他们会如何面对这场灾难?他们之间的恩怨又会以哪一种方式呈现?亲人如何找寻这失踪的少年们?
这样的情节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在未来的一次核战争中,一群英国男孩乘飞机离开英国,途中飞机被击落,流落到一座也是人迹罕至的荒岛。孩子们分成两伙互相杀戮,伤亡惨重,最后,孩子们得到成人的救助,重返人类社会,但荒岛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1983年度,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戈尔丁,形容《蝇王》为“以清楚的写实主义叙事手法,以及多样性、普及性的神话方式,阐明了今日世界的人类情况。”事实上,人类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王巨成的《震动》做了另一种回答。
开始,少年们疯狂地逃跑,山石不断滚落下来,挡住了孩子们的去路,六个少男少女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也没能跑出山坳,那个要与钟雷决斗的少年黄春荣跑在最前面,突然,他下半身被山石埋住,随着“救救我”的惨叫,五个人同时朝黄春荣奔去,在巨石下面救出了血肉模糊的黄春荣。当又一次山石滚落之时,女学生顾芳芳也被砸伤了腰。学习较好但家里以卖菜为生受到黄春荣欺辱的钟雷,被同学称“那个拿别人手机的男生”受尽同学白眼的俞前进,失学在家被认为社会混混的元帅,引发男生之间决斗的漂亮女生宋佳玲,小说写了他们内心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元帅想起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本想一个人逃走,但被宋佳玲信任的话语感动之后,就决定留下来,他们心照不宣地要活一块活,要死一块死,仅有的矿泉水一人一口分着喝,一块口香糖给身体最弱的顾芳芳吃。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受伤的黄春荣和顾芳芳围在中间取暖相依而眠。钟雷不计前嫌背着黄春荣一次次逃出险情。最后俞前进在同伴鼓励的目光下,一个人赶夜路爬出山坳,在途中遇到毒蛇,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更为了完成报信的任务,毅然咬掉自己的中指,忍着剧痛回到镇上报信,使同伴获救。
寻找也是这个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学校、家长、社会、同学,一刻不停地寻找失踪的孩子,亲人的召唤更是少年坚持下去、活下去的有力支撑。顽皮的元帅一想到奶奶等他回家,就从昏迷中露出微笑,与死神对峙。
除了这六个少年的叙述线索之外,作品用散点透视的结构,同时展现了在地震中人们的坚强毅力和大爱无疆的美好品质。元帅的奶奶在地震中后背被压住不能动,她想着孙子需要自己,从吃土豆到吃土,硬是挺到救援队来救出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何平老师、季洁同学都是为了救别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李全有、俞飞跃、顾长勇、曹佳音一串串名字出现在救援现场,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名字的人,用身体救助别人的生命,用信心支撑别人活下去,用歌声点燃别人的生命之光。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场景,让人潸然泪下,难怪编辑在小说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警示语:“一本需要带手绢阅读的书。”
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从来就不缺少苦难题材的小说,苦难是社会性的,也是漫长而凄苦的,对人的精神和品质是渐渐渗透,也往往被小说家所热衷。但灾难题材的儿童小说却很少。一方面与中国文学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有关,一写到自然就是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在儿童文学的谱系中,保有一种盲目乐观的理想化的生活,甚至都不敢言“死”,自然灾难更是缺失。海德格尔说“人,向死而生”,因为知道有死,人类才能更珍惜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震动》在震动人的情感、心灵、人生和人性之后,也给儿童文学创作提出了一个令人震动的课题。灾难的突发性、毁灭性和不可抗拒性也许更能让人们思考人生的大问题,“活着或者不活”这种哈姆雷特永远追问的话题,有时真不是人力所为,还有别个力量在驭使生命,不仅仅是人的生命,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的生命。那些生命生存的权利就需要人来保护,因为他们的生命与人类息息相关,就像那只支撑元帅奶奶活下去的小老鼠。但愿,人们被《震动》之后,好好活着,这就是《震动》的人性之光,不同于那部寓言式的《蝇王》,也许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坚强力量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