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孙犁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乡土风味浓厚:
孙犁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了对故乡人民深厚的感情。他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区,写了那里人民的生活和战斗。他的长、中、短篇都描绘了一幅幅河北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具有醇厚的乡土风味。
孙犁的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虽然简约明了的,但却让人感到清新优美,淳朴中蕴涵着清馨可人的诗意。比如《荷花淀》的开篇就是一幅宁静秀丽的农家风景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在这里,作者用苇眉子、荷叶、荷香、蓝天、明月、微风等物象织就了一幅清爽、淡雅、优美的风景画。而这一幅图景是孙犁非常熟悉并且从小就印在头脑中的故乡图。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孙犁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融合在他的作品里,每一幅画面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描绘的,让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土地相交汇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风景,这样宁静和谐的生活风景画在作者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让读者非常向往那儿美丽的风景。
二、多姿多彩的农村妇女形象:
孙犁所着意描写的妇女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形象。他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从描绘她们美丽的容貌,到深入她们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质朴善良,坚韧勇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作者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内心的波澜里,反映出新时代的新与美的生活内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些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被压迫了几千年后,在新时代灵魂的觉醒,她们是传统和新生相统一的代表,所以,不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土改后的生产建设和政权建设中,她们和男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义无反顾,从不退缩,个个都像一团烈火又像明澈的泉水,像荷花般娇媚又像山石般坚韧。孙犁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角度和处理方式,站在时代的高度,表现了妇女们的成长,体现了她们自主意识的张扬。
例如在《荷花淀》中:水生嫂和青年妇女们,尽管很舍不得丈夫们离开她们,但还是把丈夫送进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士们行列。过了两天,妻子们惦记丈夫,几个年轻媳妇便偷偷地坐了一只小船到对面马庄去打听丈夫的消息。可是不巧,部队转移到别出去了,扑了个空,回头划到半路上却碰上鬼子的大船,幸好,丈夫们有了这一次经历,好像受了启发,回家后,她们自觉地学习射击,一边打鱼一边“蹬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配合子弟兵作战,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成了白洋淀里的“铜墙铁壁”。小说以“美”的人物自—身的存在,解释了水生嫂对生活的执着及其经历战火后发生的深刻变化。这里的水生嫂是我国古老的土地上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中的一个。
又如《无召儿》中的无召儿,《光荣》中的秀梅,《浇园》里的香菊,《麦收》里的二梅等,都是作为具有美好的心灵,奋发向上的品德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新人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她们身上充满了自由豪迈之气,就像飞鸟出笼,向着广阔幸福的天地飞翔。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孙犁的小说以现实主义描写、浪漫主义气息见长,以生动的对话、细节和场面表现渗透了政治内容与革命激情的日常生活见长。他善于把时代风貌的真是画面同作者的真挚感情交融在一起,以现实主义为根基而揉进浪漫主义情调。他特别注重场面对话和细节的传神描绘,往往使读者身临其境,并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在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后的反应。小说细腻地剖示了她情感的变化过程,既写了她一瞬间的内心波动: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也写了她内心斗争时思忖掂量的情景。开始,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过了一会儿则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及至丈夫谈到了家里的一系列难处,并要求她多体谅、多承担之后,她鼻子里虽有些酸,但并非哀伤难过,而是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在对水生嫂复杂、细腻的感情描写中,作者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画面。
四、“白描”手法纯熟运用:
孙犁将“白描”这一艺术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因为白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的艺术作品里,它特别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高度的“神似”,亦即“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不要求外形描绘上的精细刻画,而要求揭示出内在神韵来。
『贰』 浪漫派与乡土派小说的特征是什么
浪漫主义小说创作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反映生活的态度上,强调以小说的形式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求通过理想的生活画面刻画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在艺术表达方法上,往往采取幻想、想象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和浓重的神话色彩。
简而言之,即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而创作出的小说作品。浪漫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它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从客观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测、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满。"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叁』 乡土小说的风格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肆』 鲁迅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
看看这个有没有用。
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95245
『伍』 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参考:网络“乡土小说”
『陆』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点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的创作,多注意刻画乡土中的“粗糙的灵魂”和“单纯的情欲”。沈从文描绘的山寨、码头宁静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朴奇幻的风俗画。特别是在这些“化外之境”中发生的爱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叹之妙。《边城》中少女翠翠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单纯而美丽,有着未受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禽兽在做梦,草木能谈吐,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么,沈从文意图在他的宁静超脱的乡土作品中寄寓什么样的主题呢?是“人性”。沈从文在他《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言明:“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说着某种无法抗拒的悲凉。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亲人的死亡和情人的离去的现实面前,不也宣告了诗意的神话的破灭了吗?而沈从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几乎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关于乡村底层人物的一曲悲歌。进入乡土文学纯美境界的沈从文,未必就不懂的社会的苦痛,只不过他是以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边缘性异质性的乡土文化的叙述,显示处于弱势的边缘文化中沉静深远的生命力量,从而内在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构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写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沈从文式乡土文学写作类型的延续。另外,沈从文的乡土文学,还开创了以展现“异质文化”中人性轨迹来表明文化成规对人的影响的写作模式,
『柒』 鲁迅,王鲁彦及其他乡土作家的作品体现了乡土小说的什么特点
鲁迅的讽刺性更多一点,王鲁彦的作品长于写农民、乡村知识分子和小有产者,乡土色彩浓厚,他本人曾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的作家"。王鲁彦长于观察,描情状物,都较细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尤其深入、具体。但由于他看不出他笔下人物的真正出路,因此往往流露出感伤情绪。
『捌』 4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特点
4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芜。
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这一时期沙汀小说的风格特点是:
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宗法制度最为根深蒂固的四川乡场,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昏聩的现状。笔法冷峻,朴实,文风极为严谨,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无情的讽刺。
在沙汀的笔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层小官吏、地方乡绅的互相倾轧算计,刻画乡土小有产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长的内容。
艾芜的作品有《一个女人的悲剧》、《石青嫂子》、《丰饶的原野》。
这一时期艾芜小说的风格特点是:
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贫瘠阗缅地区,笔触转向四川乡场,反映了国统区农村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的挣扎和反抗,作品尤其关注女性的命运,凸现女性面对压迫的抗争。
在40年代艾芜的作品中,虽然浪漫的色彩逐渐变淡,现实的成分占据了主导,但是他依然注重环境氛围的描写,通过雾、云、露等自然景观的刻画反衬人物的心境与心理变化,这也是他与沙汀的乡土小说一个主要的区别(沙汀更重视的是语言描写)。
其实沙汀与艾芜本是四川同乡,曾共同以书信形式向鲁迅请教文学创作问题,皆成名于30年代,但他们都是在40年代达到创作的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作家赵树理也创作农民题材的小说,而且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现代文学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区文学”范围中,另起新章节加以研究,所以我没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作品”中。
『玖』 解析问题小说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缺陷
首先,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问题小说在中外都是存在的,它是伴随着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问题小说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盖斯凯尔夫人的《露丝》(1853)是较早的问题小说。有的作品非常注重对读者施加影响,使之在某个问题上站在作者一边,称这种小说为宣传小说更合适,如斯陀夫人的反奴隶制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我国的问题小说出现在“五四”时期。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许地山的《春雨之夜》等。这些小说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而冰心却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小说作家,她作为问题小说作家仅仅是在她的前期阶段。而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以冰心为代表的一批问题小说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就比如说冰心本人,她的风格就由初期的问题小说转变成了小诗派作家 。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创作。其实我私认为《繁星》代表了冰心的创作巅峰。毕竟,她的风格以及成就是在这样一段时间定型。
其他作家亦是同理。(每个人的风格都会在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表现,当初的问题小说作家也不一定会一直保持她或他最初的风格。)
而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
鲁迅可以说是五四时期的一个很伟大的领袖了。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开创性。同时,乡土文学也是由鲁迅带引,尽管这只是无意为之。就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
虽然鲁迅本人是希望尽快腐朽,但他还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