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 与 “六祖慧能”(一)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 与 “六祖慧能”(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说说禅宗:“达摩祖师” 与 “六祖慧能”(一)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达磨大师 《景德传灯录 》
达磨大师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大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光曰。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
B. 六祖慧能的醒世名言有哪些
我看的是《六祖慧能传奇》,还没看完。
我暂时知道的有:
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佛祖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说,真正的佛是无相的,学佛之人不可执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们礼拜的应该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
业障在你心中,我怎么能给你消得掉?若是你得了病,我能替你吃药吗?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要知道,老鼠不去猫窝里偷吃,不在猫爪子上拉屎,知道避开危险,正是它有佛性的证明。它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肉体与心灵上的烦恼,也想远离、消除这些烦恼。这种避苦趋乐、寻求解脱、向往平安、愉悦的心性,正是众生佛性的显现。这也就是说,老鼠本来具有佛性。
C. 六祖慧能
当时的僧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是一个南方人而且是后来的慧能拿走了衣钵。
如果凡夫有很高的认识和觉悟,也就不会被称之为凡夫。
还是看不破,放不下 故而要修行。
人都是一样的。对僧人的要求也不能太高。他们是正在修证身口意的人,不能用佛菩萨的标准来要求。
也不是追杀六祖,只是要会衣钵而已。
当被追上时,六祖为其开示,破其无明。对方不也是十分的恭敬。可见是无明所致。不要说成电视剧的情节。
D. 六祖慧能传法之地在哪
六祖慧能(638~713)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县)。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干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不久慧能又从广州到了曹溪宝林寺﹕在这里,慧能正式「开山」传法。这时候,他在禅宗的地位得到确立,被称为「六祖大师」。而神秀则在北方传法。从此,南北分流,形成禅宗的南北两派。武后、中宗召请,终不赴京。禅宗自初祖以来,无顿渐之分,自六祖慧能开启顿门,嗣后并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或作惠能。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圆寂,弟子将其遗体应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禅宗 -- 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E. 六祖慧能把法传给了谁,禅宗还会有七祖吗
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六祖惠能大师春秋七十有六,二十四岁得传衣,三十九岁出家,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证悟者四十三人,开悟者不计其数。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永镇宝林。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摩诃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优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页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尊者
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四祖师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二祖慧可大师
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六祖惠能大师
七世青原行思大师
八世石头希迁大师
九世药山惟俨大师
十世云岩昙晟大师
十一世洞山良价大师
曹洞第一代良价祖师
二世云居道膺大师
三世同安道丕大师
四世同安观志大师
五世梁山缘观大师
六世大阳警玄大师
七世投子义青大师
八世芙蓉道楷大师
九世净因自觉大师
十世青州希辩大师
十一世大明僧宝大师
十二世玉山师体大师
十三世雪岩慧满大师
十四世万松行秀大师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师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师
十六世 二代灵隐文泰大师
十七世 三代还源福遇大师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师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严大师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师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师
二二世 八代无方可从大师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载大师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书大师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润大师
二六世 十二代无言正道大师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悦慧喜大师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宽大师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强大师
(以上为少林寺住持和尚传灯时期)
(以下为少林寺宗门法嗣传灯时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师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师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师
三三世 十九代玄兴大师
三四世 二十代祖轻大师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师
三六世 二二代净魁大师
三七世 二三代真礼大师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师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师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恒大师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盘大师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师
四三世 二九代释贞绪大师
四四世 三十代释素喜大师(原少林寺首座、名誉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释德禅大师(原少林寺名誉方丈)、释德政禅师(中岳嵩山少室寺开山僧)、释德相、释德扬禅师、释德建禅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释德禅大师下传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禅师(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禅师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禅师下传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现少林寺方丈)、永国法师(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传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师(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师、延芫法师、延飞法师、延印法师。
F. 六祖慧能传奇
“惠能(638-713)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其禅学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革命,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惠能是广东新兴人,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一天,他去集市卖柴,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忽有所悟,便问诵经人:“此经从何处得来?”诵经人答:“蕲州黄梅弘忍禅师处。” 于是决定去参礼五祖。
惠能来到湖北黄梅,在寺院里做担水、舂米等杂务。数月后,弘忍物色继承人,让弟子各写一偈。惠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赞赏,并得到了其衣钵传授。后来惠能回到南方隐迹,“混农商于劳侣”。大约十六年后,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檠经 ,清风吹动旗幡,听众中二僧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惠能则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言,即把惠能延至上席谈论佛法。见惠能出语不凡,契理契机,不禁问道:“早听说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你吗?”惠能出示弘忍所传法衣,公开了自己的嫡传身份。于是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发出家。两个月后开始升座讲法。
后来,惠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在那里教授徒弟,宣讲禅法,盛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影响愈大。武则天、唐中宗曾先后召其入京,均被婉拒。惠能本人无著作,弟子法海将其在大梵寺的讲法内容记录整理成(《坛经 。惠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
者是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惠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说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人性本净”;“但能离相,性体清净”;“自性常清净”;“佛性常清净”。他所谓的清净,是指那种除去了烦恼、痴迷染污而达至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人的本性、本心本来就没有烦恼、迷妄,可以说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其次,惠能虽然强调众生自性清净,本自具足,但这是从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上来说的。现实的人与佛还是有区别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觉,众生即佛”。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遗失本来,这就是为什么众生只能是现实的众生而不是现实的佛。要脱离苦海、解脱成佛,还必须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转悟,返本归真。既然惠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
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一是无念为宗。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所谓“无念”就是去除人们的执着,使心灵达到自由自在、通达无碍的解脱境界,而并非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动。二是定慧等学。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提倡一种活泼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禅法。三是顿悟成佛。就是“识心见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G. 中国禅宗中,有没有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包括一些传奇故事在哪里能找到
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其中包含了六位祖师大德的故事,太庞大了。你不如一个一个地看会更好。达摩祖师的《达摩四论》是最具经典的文章。如要看得轻松易懂一些,推荐收看台湾蔡志忠的漫画动话集《禅说》,非常贴身的禅宗动漫。
H. 六祖慧能传是不是佛教经典书籍
不是,属于人物传记。六祖慧能的《坛经》才是佛教经典书籍。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I. 小说 六祖慧能发表在小说月报哪一期
小说六祖慧能发表在小说月报哪一期?没有看过这本小说,不知道发表在哪一期。
J. 《六祖慧能传》和《六祖惠能传奇》哪本写的更好
最好找一部 某个法师讲的《六祖法宝坛经》。既可以参照原经,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故事讲述。主要的是有法师的对经的解释可与原文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