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王朔小说《看上去很美》
《王朔作品全集》经典珍藏 DBank电子书资源【TXT】
【王朔作品全集】内容简介:
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呵呵呵呵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王朔语录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什麽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广的,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的,人称老奸巨滑的。干过这样的工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很不容易,平地起波澜,没的写硬写,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这才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像作家一样是独立的观点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是拿自己当素材,而批评家是拿作家当素材,都是观点在先,接着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王朔说"艺术"与"娱乐":乐观的不一定全算娱乐,但悲观的肯定不是娱乐,也就是说艺术是往人心里搁事儿的,娱乐则是从人心里往外掏事儿的。反过来说,艺术不一定全是悲观的,但娱乐一定要都是乐观的。
王朔论北京文化:北京文化有股张狂气,见谁灭谁,专检那大个的灭。王朔说老舍:老舍,像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只当了半辈子好作家。
王朔说聪明人: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王朔说金庸小说:总体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档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深仇大恨,整个故事就是靠这个推动着。
王朔说"金迷":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的太累,很多人活的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抱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的希望。
曾令王朔感动的十个短篇小说:《莺莺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驿站长》、《献给爱斯美的故事》、《忧国》、《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颈刎之交》、《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采薇》、《他们不是你丈夫》王朔不爱看什麽:不爱看农村题材,不爱看知识分子内心读白,不爱看怎麽做生意怎麽搞活一个企业。总而言之,不爱看一个正派人如何过着惟恐他人不知的正派生活。我的趣味介于有文化的病人和赶时髦的女青年之间。
王朔定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
王朔说好莱坞:好莱坞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集大成者,也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也是尊重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结尾也是大团圆的,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他们是最尊重观众的,可以说把检查制度设在观众席上。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为了金钱"这两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
王朔论相信群众:过去我是相信群众的,认为群众的眼睛即便说不上雪亮,也是睁着的,在金庸这件事上我栽了跟头,看来大家说好,也不见得真好。有时大家真能同心协力一齐编个弥天大谎。
王朔忘不了的谜语:墙和墙说什麽----在拐弯那儿碰头。
【王朔作品全集】书籍目录:
纯情卷
《永失我爱》
《空中小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动物凶猛》
《浮出海面》
《过把瘾就死》
矫情卷
《懵然无知》
《刘慧芳》
《无人喝彩》
《人莫予毒》
《我是你爸爸》
谐谑卷
《编辑部的故事》
《谁比谁傻多少》
《痴人》
《枉然不供》
《顽主》
《你不是一个俗人》
《一点正经没有》
《千万别把我当人》
挚情卷
《我是狼》
《给我顶住》
《许爷》
《橡皮人》
《玩得就是心跳》
其他
《看上去很美》
《无知者无畏》
《美人赠我蒙han药》
《新狂人日记》
《致女儿书》
《回忆梁左》
Ⅱ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写的小说,主要想表达什么
看上去很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轻快着描写了一个迷惘的小男孩寻找尊重和理解的的故事。场景既然搬到了幼儿园,也就搬进了每个观众内心深处。随着电影画面的渐续,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尘封已久的匣子也启了封,一抹抹斑斓的色彩从里边欣喜地跃出,点缀着早有些泛白的心灵。不管过去是欢悦亦或愁伤,只要被回忆随意涂点颜色,就总能让人展颜一笑。毕竟,能回忆便已是美好。
在荧幕上的画面与心中的往昔互相穿梭时,电影竟已步向尾声。伴着郁重的音乐,片子戛然而止了,我的心也蓦的滞了一下。随后悲怆弥漫起大雾,倏忽间遮掩了回忆。究竟是什么在无数的小幸福连成的快乐中埋了哀愁的种子?我诧异,不觉间便深思开去,寻思那掩藏其中的深意。
影片伊始,雪纷扬,一个眼角下垂略显忧郁的孩子哭丧着脸被带到了幼儿园,而后,他便开始了在那的新生活。初来乍到,刚从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的方枪枪显然很迷茫,很畏惧,常常泪眼婆娑,望着所有的陌生扑面而来而手足无措。——这是所有人都曾亲历过的感觉,本能的对未知事物而恐惧,不知道何去何从,不懂得如何把它紧攥在手中,枪枪也是如此,逐渐地开始对这个新世界开始摸索,逐渐的,小心的,不愿受伤害的。
而后方枪枪渐然地熟悉了幼儿园,并天真的喜欢上了一个叫南燕的小女孩,却可悲的被拒绝了```于是他把注意力又转移到南燕的妹妹-北燕身上,于是更可悲的,他被两个人所厌弃,他很气馁,便开始孤单的独自玩耍。——此时的枪枪已经开始寻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希望摆脱孤独的阴影,很自然的失败了一次,可他却放弃了,搞起了自由主义,想从孤独里追寻那份缥缈的快乐。
在由于一次音乐课的契机中方枪枪与南燕一起跑出了幼儿园,在那围墙外,他们的快乐似月光般满泄大地,充盈却不炽烈,犹如轻曼的音符在空中翩舞,也许这就是最纯真的快乐。枪枪吻了南燕,南燕并没有反抗,却很开心地笑了,纯朴而烂漫。——枪枪春风得意,终于在不意间寻获了别人的理解,但事实上他也正一直追求着理解,他的自由主义不过是他失败后拙劣的掩饰罢了。
接着枪枪做了件大事,煽动班里的人说李老师是魔鬼,一时间让整个班的人都人心惶惶,终一夜所有人集结起来准备把李老师捆起来。这自然只是虚晃一枪,李老师狠斥了一个无辜的小男孩,枪枪窝囊地躲在一旁不敢吭声。——这是故事的一个高潮,枪枪在获取理解尊重的同时在思想上蛊惑着别人,似乎源自于对李老师的惧怕,但事实上却希望以此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可惜,他失败了,所得的一切便也在刹那消弭。
之后的枪枪从一次与汪若海夺枪的经历中发现了暴力的美学,发现暴力使对方听取自己,于是他开始与班里一些“不良分子”组成了混世集团,整天惹是生非,一日欺侮他人被唐老师撞见,唐老师一句狗头军师掀起枪枪内心愤怒的波澜,他石破天惊地喊了句:****妈!之后的待遇很清楚:凄凄然的被关了禁闭,在黑暗的恐惧中反思过去。——暴力的确很美,可惜获取的并不是尊重;粗口的确令己愉悦,可惜引起的却是愤恨,枪枪不懂,被罚了禁闭。
禁闭间李老师她们决定孤立枪枪。之后的方枪枪很无奈,周遭所有人都已经排斥他,没人理他,他一人徘徊于幼儿园的围墙边,看着路人身披大红花,自己却一无所有,惘然若失,在那条界线的边缘,他静静地睡去了````````
方枪枪,本就是一个极具冲击性的名字。作为了一个斗士,枪枪似乎一次次地朝界限猛然冲锋,追寻着无上的自由。但自由```真的是让人快乐的么?当没有天地的界限,一切皆为混沌,什么都有着绝对的自由时,人又感到恐惧了,忙不迭地寻找一个踏脚的地方,一丝柔和的曙光,来带给自己安全的感觉。你不正寻找着你曾背弃的规则么?人因为束缚而苦闷,又因为绝对自由而恐惧,那人究竟想寻求些什么?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我们并不惧恶那种物理层面上的束缚,我们只是给自己的心灵绑上了太多的枷锁。方枪枪事实上也并没有任何要去打破规则的意思,他对小红花的执着并不亚于其他人。他只不过是在寻求内心的解放,但是他失败了 ,他选择了错误的途径,但这并不是整个规则的错误,暴力与粗口令人愤恨本就是不争的事实。
从影片中还能看出的一点,那就是对心灵自由的追寻在于和他人的不断交流当中。实际亦如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拥有完整的心灵,你自己心中有你,朋友心中有你,陌生人心中也有你;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心灵,心灵总是有所欠缺的,而寻求其自由的途径最基础的便是与人的交流,这是一种互相补充,一种互相容纳(从片子里看 ,枪枪总是在与南燕一起时才最快乐) 。因此,任何形式的独处,事实上只能称作是逃避,受了伤就把自己封闭,似乎独享天下之乐,实则唯堕独者之心。枪枪曾经的自由玩耍,那种自由主义,实际便是逃避,逃避所谓的规则,寻觅所谓的独乐,不过只是排斥人心的互融,畏惧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已。简而言之:作茧自缚罢了。
《麦田的守望者里》曾说过:既然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就到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去扮一个聋子,瞎子,那就没人认识我,独自过我的生活了。那是“垮掉的一代”所作出的二择一:我改变不了规则,那我放弃,我不认识任何人,独自生活。两条路都艰苦卓绝,但却还有第3条路让太多人视而不见: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那些规则,在规则里寻求心灵的解放。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在牢狱里的泰然自诺让我确信他获取了自由,而“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却因给自己的心灵戴上太多名义的枷锁而断送性命。规则其实只是界定了距离,而在距离里,我们获得自由。
我们不是摩西,可以分开大海拯救苍生;但我们是否可以跨过那线心灵的小涧,来拯救自己呢?
枪枪醒后,要做的不过是继续摸索。我们呢?
Ⅲ 《看上去很美》的作者是谁啊
看上去很美》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王朔这人就是痞子一个,文风犀利,描绘人物内心情感首屈一指,也爱用指桑骂槐的套路来剖析罪恶虚伪的人性。在他的文字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愤怒,一个文人所具备的“精神愤怒”。同样《看上去很美》也一样,用孩子的眼睛透射出成人的世界。
Ⅳ 《看上去很美》txt全集下载
看上去很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一
树上的知了有气无力的叫着,秋后的老虎屁股,依然毒的厉害,谁稍稍碰它一下,便烙上夏日的记号,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我懒懒的比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任凭那首《卡撒布兰卡》一而再再而三的狂轰烂炸。
我说经理,有什么事情,在公司做不好,非要到外地去?
哟,看你说的,你不去,没人敢去了,好啦,我的估价师,对了,昨天我给你介绍的MM怎么样,上没有?
我老脸一红,敷衍到:凑合吧,她身上劲可真大!
经理从后视镜中意味深长的盯了我一眼:可要把握噢,公司里的最后一个处男。
恼羞成怒的我抓起身旁袋子里的苹果,冲他嘴里塞过去:闭嘴吧,花花公子。
是啊,花花公子,房地产中人不是花花公子就是荡荡妹子——谁要这行,是中国想对较大的暴利行业呢?
对了,经理,这次去的地方,不会又是走走形式吧?心有余悸的问道:估价行业越来越规范,万一……
放你的心,不是走形式,是评估道路拆迁的房屋的,怕什么怕。对于我的小心翼翼,经理嗤之以鼻。……
Ⅳ 《看上去很美》的作者
王朔,1958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至今,王朔也不愿讲他是北京人。相反,“我是东北人”这句话他却说得理直气壮,在他出生后不久,他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在他居住的大院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志士,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这地儿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王朔最动情、最有灵魂的一部小说。写的是1961年到1966年,北京一帮孩子的奇妙世界。
Ⅵ 看上去很美txt全集下载
看上去很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时隔七年,王朔又拿出了他的新作。一个过去写
过很多东西,又曾声言放弃写作的人,此番重新拿起
笔,令我们感兴趣的倒也不是他的食言自肥,而是他
是否确有一些新意要表达,这才构成一部文学作品产
生的必要成因。关于王朔,我们听到较多的是他的调
侃和所谓玩世不恭的写作态度。作为出版过他的全部
作品的编者,我们知道那类作品只是他全部作品的一
小部分,在某一时刻被刻意演染夸张开来的一种风
格。依编者见,他写得更动人也更为读者认可的其实
是他的言情小说,这也是我们始终对他抱有信心的原
因。看一个小说家要看他的作品,这是他们存在的根
本,唯一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其他的种种活跃表现
恐怕都不必认真,这其中难免不有表演做给人看的成
份,至多只会让我们见识一下人的局限和难以免俗。
也不能说经过七年积淀王朔就换了一副心肠以致
换了一副笔墨。但在这部新作中还是可以看出他试图
有所变的那份努力。烂熟的经常言不及义的口语被经
过斟……
有问题再找我
Ⅶ 看上去很美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看上去很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看上去很美最新章节TXT----- 编者的话
时隔七年,王朔又拿出了他的新作。一个过去写
过很多东西,又曾声言放弃写作的人,此番重新拿起
笔,令我们感兴趣的倒也不是他的食言自肥,而是他
是否确有一些新意要表达,这才构成一部文学作品产
生的必要成因。关于王朔,我们听到较多的是他的调
侃和所谓玩世不恭的写作态度。作为出版过他的全部
作品的编者,我们知道那类作品只是他全部作品的一
小部分,在某一时刻被刻意演染夸张开来的一种风
格。依编者见,他写得更动人也更为读者认可的其实
是他的言情小说,这也是我们始终对他抱有信心的原
因。看一个小说家要看他的作品,这是他们存在的根
本,唯一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其他的种种活跃表现
恐怕都不必认真,这其中难免不有表演做给人看的成
份,至多只会让我们见识一下人的局限和难以免俗。
也不能说经过七年积淀王朔就换了一副心肠以致
换了一副笔墨。但在这部新作中还是可以看出他试图
有所变的那份努力。……
Ⅷ 《看上去很美》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看上去很美》是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反应了我们的教育问题。 主题就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的人格的产生
Ⅸ 小说《看上去很美》中的方枪枪的结局会怎样
《看上去很美》改编自著名作家王朔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方枪枪、陈南燕、陈北燕为主的一群小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成长的故事,故事的主线除了几个主角,还有那朵令方枪枪梦寐以求的小红花。
看到这样的故事内容,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一部儿童影片,而实际上,“这是一部为成人拍摄的儿童影片。”导演张元告诉记者,“其实每个人都有童心,《看上去很美》一定会引起很多成年人的共鸣,能够帮助他们找回关于童年的记忆。”对于这部影片的定位,张元表示应该由观众和市场来定,“我不太想把某部影片局限为感情、商业或者艺术的范畴。影片到底怎么样,还是应该由市场决定。观众如果喜欢,那么艺术的也可以变成商业的。” 在结局的处理上,张元解释说:“我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因为电影前半部分已经很阳光、轻松、好玩、幽默,所以在结局上我认为应该稳当结束,富于一种反思。至于压抑的感觉,也是各抒己见而已。”
主人公方枪枪的扮演者董博文是通过海选选拔出来的。当初全国上千名适龄儿童前来面试,结果张元一眼就相中了董博文。董博文没有辜负张元的期望,他把王朔笔下那个感情丰富又天真无瑕的形象非常完美地演绎出来。张元的女儿宁元元在片中出演了陈南燕这个角色。《看上去很美》是张元第二次改编王朔的小说,张元透露这次只用了小说的三分之一,此后还有方枪枪长大的部分,他很有可能会拍成续集。
Ⅹ 关于王朔的《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不错。”
○“《看上去很美》不错?”
○“看上去很美,看下去很难。”
○“《看上去很美》在粉饰一种心情。”
○“《看上去很美》怎么成了一部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了?”
网上的言论是自由的,可以听到一般大众的普遍声音。在他们的眼里,这部《看上去很美》并没有太多出众的地方,王朔依旧是王朔,在作品里写下关于那个逝去的年代的回忆。
笔者又采访了一些当代的大学生们。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眼里,没有了同代人的共鸣,多了90年代青年人的热情思索,《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又会是怎样:
○王朔把一种童年的“感觉”记得真好、复述得真好。而我则被他提醒了:那么多的儿时的感受、事情,都是我也曾经经历过的呀,怎么都忘了呢?我很高兴他让我又回味了那些东西。
○《看上去很美》中王朔用一贯擅长的对语言细节的惊人把握力提醒着我们许多业已丧失的记忆,是王朔摆脱伪饰,返回本真体验的一次尝试,是他打算进行突围努力的一次热身,但还远远没有成功。
○《看上去很美》试图构建一个回忆的系统,但未成功。王朔最好的作品还是《动物凶猛》(后来改编成《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他在回忆的同时承认了一种面对回忆的无力,就像是建在沙上的建筑,是空的。可《看上去很美》却丧失了这种感觉。
○我觉得《看上去很美》很好。给人最大的启示是感受生活的方式,使人恢复对事物的纯粹体验,回到一种原初的对生活的准确感受。
○一个作家在回归童年的寂寞时,才能够写出好诗,即如海德格尔所说的“独一的诗”。《看上去很美》是与《动物凶猛》(它是最好的)一脉相承的,构成了写作的和谐感。但是《看上去很美》在最后进入“文革”那段时间里却散掉了,没能“刹住车”,变成了从某一种视角去看待“文革”,忘掉了方枪枪作为“我”的存在,忘掉了成长的主题,太糟糕了,直到小说的最后,作为“我”的存在才又回来了。不过总的来说《看上去很美》挺不错,它的前部分让我笑得很开心。
○连在幼儿园的方枪枪身上,王朔他还舍不得放弃他的聪明吗?
○《看上去很美》乍读上去不美,成人的书面语言来表达儿童的生活感受,多少有点让人别扭。只是在这个成人日益儿童化,儿童日益成人化的时代,它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另外的启迪。
○“看上去很美”,于是宽容。
○《看上去很美》虽试图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其实加注了许多成人的思想,太成人化了。
钱钟书先生论诗曾说:“古之诗人,原本性情,读者各为感触,其理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用在当代小说之上,仍旧适用。王朔在其《看上去很美·自序》中说:“这是关于我自己的,彻底的,毫不保留的,凡看过、经过、想过、听说过,尽可能穷尽我之感受的,一本书。”而在众多读者眼中,或觉真实感动,或觉矫情伪饰,众说纷纭。
近几日,王朔的个人网站在维修当中,无甚趣味。但有消息说,王朔将在网上与广大读者谈天聊地,或许可以让我们亲自与王朔进行关于《看上去很美》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