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鹿原人物评价
一、捍卫宗法文化的代表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作为一个敬供桑梓,服田力穑的农人,白嘉轩身上还有着农民的许多优良秉性和品质,小说肯定了他的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封建卫道士,他遵守着封建道德观念,自觉履行与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监视着每一个可能破坏道德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对于他所信奉的宗法文化,他不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且惩罚叛逆者决不心慈手软。他以严酷的族规和残忍的手段来维护这个村庄,成为宗法文化的一个忠实捍卫者。
小说的第一句话说:“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一开始就突现了他非凡的传奇经历。他把自己娶过七房女人引以为豪壮,而似乎不顾及先后死去的六房女人。他对死去的女人没有丝毫的同情和追念之心。相反地,到最后他听信了母亲的教诲:“女人不过是糊窗户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了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以至于几条性命的葬送成为他引以为豪壮的资本,可见,在他眼里女人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宗法农民的男权中心意识。
白嘉轩是一个封建家族的族长,族长这一身份使他拥有了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族内一切事务的处理都受制于他所信奉的这种文化。他不许黑娃进入祠堂祭拜祖先,使他们成为村里的“贱民”,遭受着一切不公正的待遇,直至小娥死后,他仍没有任何动摇。在人们为瘟疫和死亡所恐惧,祈求为小娥修庙的时候,他力排众议,置众人的生死于不顾,并继续对小娥进行迫害,掘墓焚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宗法传统道德所侵蚀的“吃人”帮凶。
像白嘉轩这样如此身体力行的,效忠于宗法文化的男人,他的一生经历过失女之痛、丧妻之痛、破家之难、土匪致残、不肖子孙的叛逆之后,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文化信仰,他还始终坚持认为“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人们,只要是人,迟早都会跪倒在祠堂里头。”——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思想,又衬托了一种多么可悲的命运。
二、封建文化毒害下的牺牲品
田小娥是封建宗法文化所造就的一个冤死鬼。她的一生充满着血和泪的控诉,但由于个人力量的渺小,至死也没有翻身。她一开始就以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形象出场,最初是郭举人的小妾,实际地位却“连狗都不如”,她不是用来生娃的,而是专门给郭巨人泡枣的,“她其实是一种锦衣玉食的性奴隶”。在她身上,没有展现出丝毫的人格地位,后来与黑娃的偷情,是“她人性之花的绽放”,而当她一旦与黑娃两心相知,便交付身心,准备一心一意的跟定黑娃,她不求名利,不贪富贵,只想本本分分安安心心的过日子,可是就连这一点小小的心愿也被白嘉轩的传统道德观念所斩绝了。不准她进祠堂,因而也不被白鹿原所承认,当黑娃出逃后,她便像羊掉进了狼窝一样,在政治上、肉体上、人格上倍受惩罚和蹂躏,以致小娥最后走上了毁灭。
小娥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白鹿原的男人逼就的,是由传统宗法道德观念逼就的。因为在白鹿原的人们看来,小娥和好几个男人发生了关系,这是她个人单方面的错,她没有了女人应该有的“贞节妇道”观念,没有遵从女人该遵从的“三从四德”,她成了人们心中的“臭婊子,野婆娘”。小娥的行为已经到了众人唾骂致死的地步,但她却破罐子破摔,走上自甘堕落的道路。她开始盲目的报复这种传统文化,开始戏弄这个社会,她是个受虐者,同时她又是一个施虐者。诱骗愚昧的狗蛋,她已有助纣为虐的嫌疑,继而她又拉孝文下水。当她的美人计施成之后,其实也是她的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她是可悲的,因为她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弃儿,但她又屈从了这种文化。
纵观小娥的一生,我们不禁为封建宗法文化的“吃人”行为而毛骨悚然。她爱黑娃不能、洁身自好不能,为人守诚又正直的白嘉轩压制她,为人伪善又歹毒的鹿子霖威诱她。她在场面上要忍受正人君子的唾骂,在背地里又要承受偷香窃玉人的蹂躏,还要背着拉人下水的罪名。面对这一切,她一个柔弱女子又如何承受得了呢?她别无选择,只好按照白鹿原的传统道德与需要随波逐流,最终走向自戕又戕人的悲惨结局。
三、反抗之后的屈从者
黑娃最初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展现给读者的。他从小就与宗法文化极不和谐,白嘉轩送他去念书,他宁愿“跨笼提镰去割青草”,当兆鹏送给他一块冰糖时,冰糖带给了他甜蜜,也带给了他痛苦,他强烈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处境,居高临下的恩赐不仅不曾带给他以慰籍,反而深深刺伤了这颗敏感自尊的少年的心。由此他发誓:“我将来挣下钱,先买狗日的一口袋冰糖”。这是一个叛逆者面对自身不公平处境喊出的反抗宣言。他反抗的第一步就是冲出传统道德观念,带回一个漂亮的名声不好的女人,他不听族长和父亲的劝说,宁愿被赶出家门,在堡子外的破窑安身。鹿兆鹏对此给与高度赞扬,说他“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由,太了不起,太伟大了。”反抗的第二步就是烧粮台,进农讲所,成立农民协会,砸祠堂处罚恶棍,掀起一场“风搅雪”。反抗的第三步是当土匪,他率众砸了宗祠,还打断了族长的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叛逆的角色,最后竟跪倒在宗族牌位下面,决定洗心革面,学做好人,娶了一个老秀才的女儿为妻,又拜倒在朱先生的门下学习。至此,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彻底的皈依了封建宗法文化。进而也验证了白嘉轩那句话:“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人们,只要是人,迟早都会跪倒在祠堂里头。”——在此,充分证明了封建文化巨大的同化力。皈依后的黑娃最后不幸被白孝文的阴谋所杀。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白鹿原》中白嘉轩、田晓娥、黑娃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他们都在选择着自我生存的方式,但是宗法文化观念已根深蒂固。那些与传统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人,最终只能成为宗法文化毒害下的牺牲品,而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悲剧,充分显示了宗法文化的“吃人”的本质。
② 白鹿原小说赏析
陈忠实在《白儒原》中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他在批判,却又在赞赏,既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又写出了对传统儒家人格的高度赞扬,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作者对白鹿原村长白嘉轩的塑造上,他是典型的儒家传统道德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在他身上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无法填补的心灵缺陷――保守和落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孔子因其儒家思想的创立而被偶像化,成为世代为权者及其普通文人、老百姓尊崇的“至圣先师”,自然而然的,儒家讲究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重孝慈,尚仁义,力行中庸的儒家教义都活生生地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他办学堂,送子女上学,亲耕垄亩,身体力行,恪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是为了捍卫一个家长的权威与地位。他还是一个族长,顽固地推行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残酷地绞杀着一切不符合封建族规的言行。①文章中从方方面面叙述了白嘉轩对儒家传统道德的维护和继承,下面我将就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小说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价值观就是他娶七房女人最直接的原因。白嘉轩的父亲秉德老汉在世时,他的人生目标既是娶妻生子以繁衍后代,甚至他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他的儿子能娶一房不会被他“克死”的女人。这时的白嘉轩和中国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农民毫无二致,生存乃至生育成为他最根本的目的与最低要求,这也是他劳动力量的源泉。
(二)耕读传家
白嘉轩一生都坚守“耕读传家”的古训,他那副挂在正门面上的“耕读传家久,经书济世长”的对联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白家世代为族长,家产确有积累,但白嘉轩一生都在辛苦劳作,不辞劳苦。他始终坚信努力耕作是幸福日子的保证,那种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值得称道。
他同时也注重后一代的文化教育。为了延续儒家命脉,不惜耗费巨资,积极倡办义学,使下一代能够接受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树立起做人的准则。白嘉轩正是借助修缮祠堂和学堂来显示直接的势力和人品,来保持直接作为族长的权威地位和维护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权威。
在教育儿子上,白嘉轩以严父的形象,将几百年来白家所固守的一切传统儒家文化灌输给儿子,让他没也走“耕读传家”这让他认为无比正确和光明的路。他先是培养大儿子白孝文作为直接的接班人,把自己百年遗产下来的族长威严和道德规范一点一点地渗透给他,但当白孝文受鹿子霖陷害走上歧途之后,他毅然决定抛弃甚至毁掉白孝文而培养二儿子白孝武。他让白孝武对哥哥行刑那一段让人肃然起敬。
(三)尊尚“五美”摒除“四恶”
白嘉轩在白鹿村不大不小也算是个地主、富户了,但他并没有剥削者的印记,出资修祠堂建学堂,广施善举没有丝毫的矫情,也不图任何的回报,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惠”而在“齐家”时有这样一段:嘉轩说:“妈,从今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他俩大了,不该再吃偏食了。人说:‘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咱家事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②仅仅这样断偏食一件小事,足以看出白嘉轩的“不费”。对于“劳而不怨”,从他和鹿三的关系上可略见一二,他从来没有把与鹿三一起劳动看成是“怨”,而事实上他一生都把劳动当作至高无上的美德,如果可以,他宁愿不当族长,不管大小琐事,埋头在白家的土地上耕作一辈子,这样说他并不是没有“欲”,他的“欲”就是白鹿村的宗祠法制永远传承下去,白鹿村能永葆安宁富足,他的儿子能接替他成为合格的一族之长,他的“欲”是道德化的是人文化的,从而使他表现出重义轻利,勤劳质朴,达观宽容,对于权势和物欲的追求无疑是一种消解和抵制。
(四)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控制自己自然躯壳随兴而发的意念,“复礼”就是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单从这点上看,白嘉轩是最好的实践者,他的身上有着让人无法忽视的仁义的光环,让人肃然起敬。在那个极度混乱的年代,他站在封建社会与新革命的家风中苦苦挣扎,遇事沉着冷静,不失族长尊严,把“克己复礼”的儒家古训实践得尽职尽责。
白嘉轩的“克己复礼”有一个很好体现是在他对待黑娃的态度上,他用他的胸襟和仁义包容着黑娃,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白嘉轩的敬仰。他对长工之子黑娃一视同仁,让他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当他不愿意学习想去外面闯荡时,他也表现出族长应有的宽容和大度;黑娃与田小娥的结合,让白嘉轩觉得丢脸,但他仍宽慰鹿三;黑娃派土匪打断了他的腰,他仍采取不追究的态度,以德报怨,亲自迎接黑娃回家祭祖;他可以不计前嫌,全心全意为救黑娃而四处求情,更让人看到了他的“仁义”,让每个人为之震惊,为之感叹!
③ 求《白鹿原》故事梗概和人物分析
故事梗概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
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
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人物分析:
1、白嘉轩 本书主人公,行事光明磊落,怀仁义之心,以德报怨,好面子,属于有原则认死理的人,在要不要为小娥建庙上表现最突出,宁可全族都染上瘟疫也不能向她低头。
2、白孝文 白嘉轩长子,小名马驹,在父亲宗教礼法管束之时,白孝文无疑是老实憨厚的,直至他被田小娥勾引,被父亲抛弃之后,他压抑已久的人的丑恶一面露出,变得极其狡猾险恶。
3、白孝武 白嘉轩二子,小名骡驹,性格秉直,在白孝文被田小娥勾引之后,被父亲叫回接任族长之位。
4、白灵 白嘉轩之女,幼时顽劣异常,却极聪慧,性子又刚烈,为进城求学,不惜刀横在脖子上,逼父亲让步。一心一意追随革命,却死于自己人的肃反中。与鹿兆鹏相爱并有一子。
5、鹿三 白嘉轩家的长工,与白嘉轩亲如兄弟,为人耿直,坚韧,勤劳,自尊,恪守做人的本分。
6、鹿兆谦 鹿三之子,小名黑娃,他从小便是倔强的,长大后不愿自卑于白家的“恩赐”选择出走闯荡做麦客,冲破礼教的束缚顺从人性中最根本的性欲选择迎娶田小娥,黑白两道几个来回又回到“儒教”之中。
7、田小娥 黑娃之妻,她没有过多的奢求,追寻往往只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欲望,但是欲望往往没有节制,故而她与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几个男人都有牵扯,但是她又有人性中最朴素的善良,在孝文落难之际予他同情与关切。
(3)白鹿原小说人物评论扩展阅读:
创作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④ 《白鹿原》评论
http://www..com/s?wd=%A1%B6%B0%D7%C2%B9%D4%AD%A1%B7%C6%C0%C2%DB&cl=3
http://bk..com/view/120582.htm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8113/
⑤ 怎样评价小说《白鹿原》中的人物田小娥
《白鹿原》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这是中国小说的一个特色,也是一种民版众心理,不能简权单地用真假来判断。《白鹿原》可以说是中国的秘史,很真实地发映了中国人在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心理,很具民间性,是一部很顶级的小说。
⑥ 如何评价小说《白鹿原》
写小说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情节整体布局谋篇的设计和把握。小说里没有无用的情节。三十年前,一只不小心拽下来的假粪在三十年内长成一棵大树。三十年后,它成了参天大树。一定是因为三十年前有人意外地拉了一个屎。这也构成了小说的戏剧性,使下面情节的发展不仅是不可预见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是突然出现的。
感觉陈忠实企图将《白鹿原》写成《红楼梦》那样的人物数量众多,关系扁平化的社交结构,可惜写作功力的不足,情节结构缺乏顶层设计,使大量次要人物沦为酱油,也是无奈的事实,但是这也丝毫不会掩盖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鹿三、白孝文、白灵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光辉,力透纸背的刻画,使他们成为文坛永远难忘的经典形象。
⑦ 如何评价小说《白鹿原》
最近恰好读完这部书,作者精心刻画了朴实的关中平原上近乎半个世纪的专家族变迁,世事属沉浮,以及白鹿两家几代人的恩恩怨怨和跌宕起伏,阅读过程中犹如一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从人物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安排,白嘉轩,孝文孝武,鹿子霖,兆鹏兆海,鹿三,黑娃,亦或是小娥,田福贤等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其性格的烙印,之外作者安排了一个类似于先知的朱先生,我认为朱先生的价值在于点醒了世人也是读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为人道理。
在人物方面,我比较信服白嘉轩,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为人之道,尽管世事变迁,白家却屹立不倒的根源就是在于白家的家训。这点我觉得值得当今这个浮躁投机的社会认认真真的思考。
从小说的情节走向来看,作者想说的应该也是这个,国共两党争雄,其实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意义并不大,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一直都以过上好日子为追求的,谁当政并不重要。但遗憾的是在书中的半个世纪,纷纷扰扰,都是在与老百姓过不去。白鹿两家的后代的走向也在侧面抨击了一些事实。
总的说来,我想这部书的确映衬了扉页上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⑧ 如何评价小说《白鹿原》
《白鹿原》带给我们的阅读思考是多重的,主要可分为历史转型期的社会形态、儒家文专化的意蕴以及属女性的悲剧命运三个方面。小说以人物为核心,自然地叙述了人物在历史巨幕下的经历和戕伤。通过儒家文化在原上的命途,微捋传统文化的要义和沉浮。同时,小说以刺痛的女性命运引起我们对封建传统的反思以及对女性人格的深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