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史铁生作品集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史铁生作品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⑵ 求《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全文
全文如下 望采纳 全文超过最大回答字数,先发部分,采纳了再给你发,好不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
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
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
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
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
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 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
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
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
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 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
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
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
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
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
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
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
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
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 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
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
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 那园子里去。
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
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
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
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
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
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
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
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 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
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
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
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
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
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
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
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
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
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
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
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
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
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
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
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
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
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
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
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
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
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
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
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
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
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
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
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
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
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
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 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
公园,指的也是地坛。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
苦难与伟大才在我 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
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
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
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
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
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
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
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
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
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
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
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
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
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
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
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
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
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
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
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
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三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
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
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
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
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
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
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
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
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
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
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
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
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
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
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
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
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
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
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四
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
人。 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他们总是
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的园门进来,一般来说他们是逆
时针绕这园子走。男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胯以上直至脖颈挺
直不动;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
女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门富族;她
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观望似总含着恐惧,她轻声与丈夫谈话,
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我有时因为他们而想起冉阿让与柯赛特,但这想
法并不巩固,他们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两个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但由于时代的
演进,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古朴了。他们和我一样,到这园子里来几乎是风雨无
阻,不过他们比我守时。我什么时间都可能来,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刮
风时他们穿了米色风衣,下雨时他们打了黑色的雨伞,夏天他们的衬衫是白色的裤子
是黑色的或米色的,冬天他们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 色的,想必他们只喜欢这三种颜色。
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
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只有男人的脚步响,女人像是贴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着漂移。
我相信他们一定对我有印象,但是我们没有说过话,我们互相都没有想要接近的表
示。十五年中,他们或许注意到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中年,我则看着一对令人羡慕的中
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
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
午,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
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我找到我的地
方,抽几口烟,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化革命没
过去的时侯,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记不住这歌的名
字。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卖布--卖布嘞,卖布--
卖布嘞!"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
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
"我交了好运气,我交了好运气,我为幸福唱歌曲……"然后他就一遍一遍地唱,
不让货郎的激情稍减。依我听来,他的技术不算精到,在关键的地方常出差错,但他
的嗓子是相当不坏的,而且唱一个上午也听不出一点疲惫。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
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将近中午,我们又在祭坛东侧相
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北去,我往南去。日子久了,我感到我们都有结
识的愿望,但似乎都不知如何开口,于是互相注视一下终又都移开目光擦身而过;这
样的次数一多,便更不知如何开口了。终于有一天--一个丝毫没有特点的日子,我们互
相点了一下头。他说:你好。"我说:"你好。"他说:"回去啦?"我说:"是,你
呢?"他说:"我也该回去了。"我们都放慢脚步(其实我是放慢车速),想再多说几句,
但仍然是不知从何说起,这样我们就都走过了对 方,又都扭转身子面向对方。
他说:"那就再见吧。"我说:"好,再见。"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但是我们
没有再见,那以后,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我才想到,那天他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
的,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交
了好运气。
还有一些人,我还能想起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有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
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瓶里当然装满了酒,常来这园中消磨午后的时光。
他在园中四处游逛,如果你不注意你会以为园中有好几个这样的老头,等你看过了他
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
的姿态也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选定一处地方,一只脚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树
墩上,解下腰间的酒瓶,解酒瓶的当儿迷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视角内的景物细细看一
遭,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一大口酒入肚,把酒瓶摇一摇再挂向腰间,平心静气
地想一会什么,便走下一个五六十米去。还有一个捕鸟的汉子,那岁月园中人少,鸟
却多,他在西北角的树丛中拉一张网,鸟撞在上面,羽毛戗在网眼里便不能自拔。他
单等一种过去很多面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它的鸟撞在网上他就把它们摘下来放掉,
他说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罕见的鸟,他说他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
结果他又等了好多年。早晨和傍晚,在这园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中年女工程师;早晨她
从北向南穿过这园子去上班,傍晚她从南向北穿过这园子回家。事实上我并不了解她
的职业或者学历,但我以为她必是学理工的知识分子,别样的人很难有她那般的素朴
并优雅。当她在园子穿行的时刻,四周的树林也仿拂更加幽静,清淡的日光中竟似有
悠远的琴声,比如说是那曲《献给艾丽丝》才好。我没有见过她的丈夫,没有见过那
个幸运的男人是什么样子,我想象过却想象不出,后来忽然懂了想象不出才好,那个
男人最好不要出现。她走出北门回家去。
我竟有点担心,担心她会落入厨房,不过,也许她在厨房里劳作的情景更有另外
的美吧,当然不能再是《献给艾丽丝》,是个什么曲子呢?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
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
出来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极了便练习
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记
下一个时间。每次他要环绕这园子跑二十圈,大约两万米。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
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
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
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
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
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
只有一幅环城容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
骂,骂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现在他已经
不跑了,年岁太大了,跑不了那么快了。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三十八岁之龄又
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
了。"他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在傍晚又来这园中找到我,把这事平静地向我叙说一
遍。不见他已有好几年了,现在他和妻子和儿子住在很远的地方。
这些人现在都不到园子里来了,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
人,现在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
来,薄暮时分唯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怕是那女
人出了什么事。幸好过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着园子定,一
长一短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许多,但依旧攀着丈夫的胳膊
走得像个孩子。"攀"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了,或许可以用"搀"吧,不知有没有兼具这两
个意思的字。
⑶ 求史铁生《我与地坛》txt格式全文 谢谢
你好,我是元子宝呗,用网络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来自网络网盘超级会员v2的分享
⑷ 谁有史铁生《我与地坛》txt全本呢.
好不容易按你说的搜集的哦 请一定要记得点击采纳哦 谢谢
⑸ 求史铁生文章TXT
http://wenku..com/view/9cd66deae009581b6bd9eb94.html
http://wenku..com/view/6ffbab1ffc4ffe473368ab95.html
http://wenku..com/view/9c2d920590c69ec3d5bb7595.html
⑹ 求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TXT下载网址
&app=zd
⑺ 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
《我与地坛》如下: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3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4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7)我与地坛史铁生小说txt下载扩展阅读:
《我与地坛》的评价
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作家韩少功
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广州日报
《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
——作家曹文轩
⑻ 求史铁生 我与地坛 txt
已上传,希望是你要的那个。
⑼ 2011热搜@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史铁生我与地坛txt下载@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读后感赏析
2011热搜@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史铁生我与地坛txt下载@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读后感赏析
这里有地址:http://tieba..com/f?kz=967870414
31日凌晨3时46分,北京作家协会史铁生我与地坛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他曾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创作的散文《史铁生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去世后将肝脏捐献给其他患者,他坚毅、超然的生命仍在这人间延续。
⑽ 求史铁生《我与地坛》txt格式全文
已发,收到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