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郭靖和杨过为例,论述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人物形象的
郭靖和杨过都是大侠,郭靖是儒家流派的大侠,而杨过是道家流派的大侠。侠之大者,为专国为属民。郭靖是完全阐释了这句话,他从小就很善良,然后各种机缘巧合学得各种武功,成为一代绝世高手。后来他不愿大宋子民承受亡国之苦,决定镇守襄阳,最后他和黄蓉这对夫妇为国捐躯,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敬佩不已。《神雕》这本书主要渲染的是爱情,但是里面有个片段,杨过得知郭靖黄蓉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后决定手刃仇人为父报仇,然而后来他被郭靖的侠义精神感动。杨过也是大侠,小龙女跳崖16年,杨过也在用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大宋子民,除内奸,取敌首,不过他最后选择的是归隐,因为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B. 金庸武侠小说有哪几种侠义观
侠义观的来萌芽:力图塑源造的都是事业感很强,力图建功立业的侠客形象,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和《碧血剑》中的袁崇焕。
侠义观的明确:郭靖是金庸精心打造的一个完美的“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侠义观的彷徨失落:比如《连城诀》中人性的贪婪。作品中的人物已经不是武侠人物那么简单了
侠义观的圆熟:《笑傲江湖》标志着金庸寓言式武侠的成熟。,《笑傲江湖》的主题是人的贪欲,比如象征权力的葵花宝典神功,必须自宫才能练就,隐喻那些为权力不惜一切的人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
综上所述,金庸在进行武侠小说创作时,自觉地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思考融注到人物塑造中。随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不同时期作者的思考,金庸武侠小说观经历了一个萌芽、明确、彷徨失落和圆熟的演变过程。
C. 金庸武侠小说有哪几种侠义观
萧峰、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陈近南——反清复明
张无忌——驱除鞑虏
令狐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D.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哪位英雄的侠义精神是最足的
私下,金庸14小说,塑造了无数英雄,但如果他们被金勇先生所定义的,那么,只有乔峰和郭静只是乔峰和郭静。
《天龙八部》这本书是金庸先生的国家意义的斗争和探索。乔峰是契丹人,但是被宋朝人养大,并且到自己30多岁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那么,乔峰的心里到底认为自己是宋朝人还是契丹人?当两国发生战争,乔峰应该站到那一边?在宋朝人眼里,契丹人是狗,在契丹人眼里,宋朝人是猪,那在乔峰眼里,谁是谁,自己又是谁?实际上,在书中第16回·昔时因,金庸先生就开始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思考,并且有了较为清晰的立场,他借用赵钱孙的口说了出来:赵钱孙冷冷的道:“那又有什么稀奇?野兽的亲子夫妇之情,未必就不及人。辽人也是人,为什么就不及汉人了?”丐帮中有几人叫了起来:“辽狗凶残暴虐,胜过了毒蛇猛兽,和我汉人大不相同。”赵钱孙只是冷笑,并不答话。
E. 你认为金庸武侠小说中哪个人物最具有侠义精神
虚竹。《天龙八部》三大男主之一,但三大男主中属后期的虚竹武功为最高,虽然虚竹的内力可能没有段誉高,但虚竹身兼逍遥三老合计近两百年内力,加之逍遥派的小无相功、天山折梅手等妙武学,整体武学较之大哥萧峰和三弟段誉高了许多。
F. 金庸小说"狭义"的内涵
我也看过一些这方面的文章,这篇么,我觉的还行。
好像是孔庆东写的。看看吧。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②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③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
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G.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在当今背景下指的是什么
金庸的武侠大多有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四海为家,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
在当今背景实在很难想象还有符合条件的。
H. 金庸对侠义论中对侠义的阐述
武侠小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它的畅销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是普遍大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从中更深刻地折射出了中国百姓对侠的渴望与期盼。
到底什么是“侠”?“侠”又究竟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精神呢?又是谁践行了这种精神呢?这里,我们不妨就到金庸先生的小说里寻求一些端倪。纵观金庸武侠小说,金庸先生为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侠”,而这形形色色的“侠”又给我们带来了种种不同的思考,这种种不同的思考背后又似乎都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在金庸看来:“ ‘侠’是对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他还说“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如能为国为民,更是‘侠之大者’的风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简单来说“侠”就是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的人,他的主要精神就是侠义为本,而“侠”作为个体,他自己本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
比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郭靖从一个蒙古大漠中持弓射雕的质朴少年,到最后成为一位“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侠之大者”,可以说郭靖作为一个被标榜的侠客形象,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侠义”两个字。他幼时为救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坚守诺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不肯屈服,他坚守的是道义;年少后初涉江湖,见杨铁心父女受辱时,路见不平,出手相助,他伸张的是正义;他爱黄蓉至死不渝,但也不轻易背叛和华筝的婚约,他奉行的是情义;他三次不杀欧阳锋,信守诺言,他求的是江湖信义……而这些还不止,郭靖最令人钦佩的当在于他鞠躬尽瘁、死守襄阳,为国为民的那份仁义。可以说,他的“仁义”就是他道义、正义、情义、信义的源泉。他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被人们所称道,就在于他以一颗仁爱之心,牺牲自己,成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践行着侠义的行为。
不只郭靖如此,《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也是一样。不同于郭靖的是,萧峰一出场就已经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侠了。可惜峰回路转,萧峰这个多难英雄,却远没有郭靖那么幸运。作为一个契丹人的侠,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不难,难就难在纵使牺牲了自己,在多数时候也仍然是不被主流意识所认可的“侠”。在萧峰这个人物上,金庸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对“侠”的考验,使其备受煎熬,让他即使在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孤独地在坚持践行着“侠”的行为。雁门关前,萧峰更是进一步地打破了个人的恩怨荣辱,打破了国家的民族界限,更打破了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践行了“侠”的牺牲精神。郭靖、萧峰的出现不只是对武侠小说所要表达的“大侠”精神的阐释,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社会境界的超越。他们不再单纯的是那些“快意恩仇”“士为知己者死”的古典侠士,而完全是站在人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超越型侠客。他们同时也表达了金庸的侠义观和价值观即“为多数人谋福利,这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意义所在。”
金庸对“侠”的探索是多元化的,他的“侠”总是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因此除了郭靖和萧峰以外,金庸对“侠”的刻画,对“侠义精神”的追问还延伸到了现实社会中来。他开始着重展现在当代视野下,各种人生境遇中,侠客们人性、人情的复杂变化,揭示出现实世界中侠对“侠义精神”的展现。也就是说侠客既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本身,被我们放大,那么最终它又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杨过虽然侠肝义胆,但却与其师小龙女产生了不被世俗所容忍的恋情;张无忌虽然宅心仁厚,但其性格的优柔寡断也实在令读者觉得美中不足。金庸这些刻意的安排,使侠客除了行侠仗义外,又激发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活理想,这充分体现出了金庸对人物个人价值的关怀。侠客身上人性的光辉更加让读者触摸到了侠义的本质,让我们对“侠”有了另一
I. 如何评价武侠小说中侠义的元素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只为了饱腹而活着,人们也开始逐渐追求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武侠小说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其中武侠小说中狭义的元素更是让人们十分喜爱。那么对于武侠小说中狭义的元素正确的解读是怎样呢?我觉得应该是“侠、义、情”相结合。
无论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令世人所瞩目的一名大侠,他一定是要有情的。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情也就会失去了判断的能力,那么他是不能够成为一名大侠的。因为失去了情感,那就和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还怎样对是非进行判断,还怎样去帮助弱者、匡扶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