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主角 > 以莊子為主人公的魯迅小說

以莊子為主人公的魯迅小說

發布時間:2021-01-22 09:00:05

1. 魯迅《起死》賞析,答得好追加30分,急!!!!!!!!

莊子一時興起,給蓬草間的一個骷髏起死。大概,也無非是想讓他跟自己「談談閑天」罷。不料,這竟是商紂王時候的陳死人,被人一悶棍打死,不但搶走了財物,而且剝去了衣服。復活過來的,乃是赤條條一個大漢。憑莊子怎麼解釋,漢子拒不接受自己已經死了五百年的事實。他沒有聊天的閑心,只關心自己的衣服和隨身物品的去向,並進一步推論這些東西是莊子謀了去,抓住莊子不放。莊子宣講等生死齊貴賤,所以有衣服也就是沒衣服的道理無效,於是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這是《起死》前一半,故事從《莊子》外篇的《至樂》取材。原材料並不長,全文照錄: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於是語卒,援髑髏,枕而卧。
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①

對照小說,魯迅的改造,舉其大者有三:
第一,把髑髏復活,在原文里僅只是一個設想,小說里卻當真實行了。
第二,這段文字里,莊子有意降低了自己的水準,發出一通稷下學士式的誇誇其談,然後才借髑髏之口說出了自己真意。魯迅不容他這么扮豬吃老虎,小說里的莊子雖然滑稽,嘴裡的議論,卻是《齊物論》里的精義。
第三,不論怎麼說,原來髑髏和莊子之間的辯難,總還是兩個知識分子之間的對話。小說里,死而復生的這位楊家莊的楊大,卻不幸並不是讀書人。



把知識分子(尤其是哲學家)置諸日常生活的場景之中,超卓的思考水準和拙劣的處世能力之間的強烈反差,常能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此種橋段,往往既為閱讀者所樂見(泰勒斯仰觀天文時掉進坑裡,而為婢女所笑的故事,流傳何其之廣),復為寫作者所擅長(既然捉筆弄墨,知識分子氣多少總是有些的)。平庸如《封神演義》的作者,寫起姜子牙受老婆的氣來,也多了些風趣,何況魯迅這樣了不起的小說家?這自然是令人忍俊不禁的一段。
比照魯迅的其他小說,且套那個被說濫了的「孤獨者/庸眾二元對立模式」罷,似乎也套得上。這復活的漢子,已經身在五百年後,卻仍然「屍祝往事」 ②,拒不承認早已改朝換代,可謂昧於天下大勢,又「專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個澈底的利己主義者」,自然也是「庸眾」或「看客」中的一員。莊子對這漢子擺事實講道理,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又何嘗不是一位「清醒的孤獨者」?
於是,問題來了。
魯迅寫愚民,是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而寫孤獨者,又歷來「筆鋒常帶感情」。何以這一回,《起死》里的漢子似乎只見其可憐可笑而未見可恨,魯迅並未給他「順手一槍」?而對莊子的狼狽處境,魯迅則不說有幾分幸災樂禍,至少也絕不同情?



《起死》寫於一九三五年十二月。這一年,魯迅寫了七篇《論「文人相輕」》,另外還有一系列的文章,極論寫為文做人,非有「是非」不可。如:

昔之名人說「恕」字訣;——但他們說,對不知恕道的人,是不恕的;——今之名人說忍字訣,春天的論客以「文人相輕」混淆黑白,秋天的論客以「凡罵人的與被罵的一古腦兒變為丑角」抹殺是非。冷冰冰陰森森的平安的古冢中,怎麼會有生人氣?③

不消說,魯迅的論敵們,為了說明爭論之無謂,是熱愛引用莊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或者,這便是魯迅寫《起死》的一個重要動因。一團和氣則無生人氣,那便從《莊子》里拿過一個死人來。看看用生死齊一的高論面對現實,是怎麼一個結果。
不論是讀魯迅的作品或傳記,都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印象,便是他身上極少傳統上所謂的「文人氣」。重實干而惡「高論」,大概也算少文人氣的表現之一。《故事新編》中關涉先秦諸子的三篇,《起死》寫莊子,固然多是挖苦,《出關》中對老子的態度也是戲謔為主。唯獨《非攻》里的墨子,幾乎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正面的形象。
大概,諸子中唯獨老莊最多高論,而墨子卻是實幹家。魯迅筆下的孤獨者,如夏瑜,如呂緯甫,如魏連殳,結局或以死亡,或以消沉,然而,他們都曾經是行動者。即使後來外表上不得不泯然眾人,內心仍有極強烈的痛苦。這痛苦,便是魯迅與他們的同情所在。
至於像莊子這樣從根本上就拒絕行動的孤獨者,魯迅就是另一種態度了。



說魯迅不喜莊子,當然也不盡然。《漢文學史綱要》里的極高評價:

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④

自然是顯證。另外,魯迅推崇魏晉,對嵇康尤其還有些偏愛,而論魏晉時代,總不可能扣除掉莊子的影響。
大概,莊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文藝范圍以內的和文藝范圍以外的,正該有截然相反的評價。若談到政治人格,則秦暉的見解,幾可為不刊之論:

苟且而出於無奈,亦不足責。但莊周的苟且卻不是自承無奈,而是把它奉為崇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我國傳統時代的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只說不做,法家那一套關於「法、術、勢」的厚黑學只做不說,所謂「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詭辯論則為本來難以相容的「儒表」與「法里」提供了關鍵性的粘合劑,為邏輯上磨擦劇烈的王道之表與霸道之里加註了有效的潤滑油。⑤

先秦的那位蒙漆園吏品性如何,基本無從討論。但後世確實往往由人格卑劣之徒,拿莊子作自己的擋箭牌。漢朝人講道家的時候多說黃老,莊子很被冷落。一直到東漢末的馬融提倡,庄學才大興。

(馬)融既飢困,乃悔而嘆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⑥

放棄做人操守的理由,就是「老莊所謂」。後世這樣的例子,從來也不少見。



《起死》的後半部分,大有深意。旁的孤獨者面對庸眾,往往是徹底的無奈和絕望。莊子卻只是一時的狼狽,很快,他便有了對策,——「一面支撐著,一面趕緊從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來,狂吹了三聲。」
巡士聞聲而來,和莊子套起了近乎,因為他們的「局長也是一位隱士,帶便兼辦一點差使,很愛讀您老(指莊子)的文章」。聽說莊子此行是要去見楚王的,那敬意就更了不得,於是漢子被嚇得退走到亂蓬里,藉助官府的權力,莊子輕輕鬆鬆的脫了身。
還是魯迅自己的話:「登仕,是飯之道,歸隱,也是飯之道。」⑦隱與官,原是一夥的。

2. 魯迅先生曾稱贊莊子的文章是「 」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贊莊子的《莊子》一書:「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意思是:莊子的文章想像力豐富,廣博深厚,縱橫開闔,揮灑恣肆,周朝後期諸子百家的文章,沒有一篇能比得過它。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乾巴巴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

全書彷彿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

因此魯迅高度評價莊子散文說:「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2)以莊子為主人公的魯迅小說擴展閱讀:

《莊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高層知識分子中間,更有無可比擬的影響。除魯迅外,聞一多認為「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顧頡剛則說:「在戰國時代里,《莊子》是最高的哲學表現,《楚辭》是最高的文學表現。」

秦漢以降,特別是魏晉之後,有關《莊子》的研究越來越多,或重文字考證,或重義理解釋,或以玄學解《庄》或援《庄》解佛,更多的是借注《庄》、釋《庄》獲得一種人生解脫。庄學就是歷代學者對《莊子》進行詮釋和發揮而形成的一門學問。

它不僅自身形成了一個十分浩繁博大的學術系統,而且與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密切相關。

3. 魯迅的《故事新編起死》的寓意和大致內容是什麼

寓意:

《起死》是作者從《莊子》《至樂》篇的寓言故事裡演義出來的;魯迅在小說中,巧妙地運用了,「古為今用」的原則,借用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素材,以「新編」的「故事」為軀殼,將古代和現代生活錯綜地交融在一起,謳歌了光明,鞭撻了丑惡,從而激發了人們的愛和憎。

大致內容:

《起死》取《莊子·至樂》篇中講的一個寓言構思而成。作品寫莊子去楚國路上見到一個髑髏,他請司命天尊還原了他的生命,原來他是死於五百年前的漢子。

他赤身露體向衣冠整齊的莊子要衣服遮蓋時,遭到莊子拒絕,並對他大講「相對主義」哲學:「衣服是可有可無的……」漢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響喚來巡士驅趕漢子。

他以自己的前後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無是非觀」的相對主義哲學的內在矛盾和欺騙性。


(3)以莊子為主人公的魯迅小說擴展閱讀:

《故事新編》文學意義:

《故事新編》 是魯迅的最後的創新之作,裡面8篇有5篇寫於魯迅生命的最後時期。

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內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

盡管骨子裡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游戲筆墨」,這表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具有某種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發現或隱或現、或濃或淡地存在著「庄嚴」與「荒誕」兩種色彩和語調,互相補充、滲透和消解。

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8篇作品。《故事新編》在取材和寫法上都不同於《吶喊》和《彷徨》。魯迅先生自己認為,這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魯迅在1922年~1935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這八篇小說分別是:《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

。此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想像豐富,是魯迅作品中僅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

其中,《補天》寫於1922年冬天,原題《不周山》,收錄於《吶喊》初版,後改名《補天》並抽出;《奔月》、《鑄劍》寫於1926年和1927年,《鑄劍》在《莽原》上發表時題名《眉間尺》;《出關》、《理水》、《非攻》、《採薇》、《起死》寫於1934至1936年。

《故事新編》多數是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像和虛構,有點難懂。

4. 從戰國的莊子到近的魯迅,以寫文章著稱的第一人是誰

個人覺得是李白,李白留下了幾千首的好詩,其詩歌留給後人們的精神財富是不可估量的,小小的年紀就從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的。再到後來,越發多的領悟到了李白詩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及高超的寫詩比擬的技巧,平常人都很難達到那樣的高度的。



他清醒時寫詩,醉酒時亦寫詩,清醒時寫詩嫵媚多姿,醉酒時寫詩倒更顯得俠義忠肝。李白在人們的心中就是天下第一大詩家,也是第一大最會寫文章的人,雖然他的文章是短小精悍的詩歌,但這詩歌朗朗讀起,猶如千鈞,讀後,都會令人唇齒生香,心清目明,暢快得很呢。


所以說從戰國的莊子到近代的魯迅先生,以寫文章著稱的第一人個人覺得是李白。另外,近代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是我非常欣賞與喜歡的。

以寫文章著稱的第一人是以寫文章著稱的第一人是

5. 魯迅在起死一文中對死亦可樂做了怎樣的改編

這個題目就很有意思:所謂「起死」就是讓彼時彼地的古人復活,與此時此地的現代人對話,這其實就是魯迅寫《故事新編》的本意,整本《故事新編》就是一篇「起死」。具體到這篇文本,是從《莊子》《至樂》篇的寓言故事裡演義出來的。故事中的那個骷髏,是五百年前的一個鄉下人。當年是條漢子,夾著一個包裹,拿了雨傘去看親戚,走在半路,被一棍子打死了,而且被剝光了衣服。現在,這個骷髏被莊子施法術,復了生,不過卻是赤條條的,沒衣服穿。他只看到旁邊有一個老頭,當然這老頭就是莊子。於是他一把抓住莊子說:
「你把我弄的精赤條條的,活轉來又有什麼用?叫我怎麼去探親?」
莊子說,這跟我沒關系呀!不是我弄你的。
「我不信你的胡說。這里只有你,我當然問你要!我扭你見保甲去!」
這時,莊子就開始和他講起自己的哲學來:「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舊了,很脆,拉不得。你且聽我幾句話:你先不要專想衣服罷,衣服是可有可無的,也許是有衣服對,也許是沒有衣服對。鳥有羽,獸又毛,然而黃瓜茄子赤條條。此所謂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說沒有衣服對,然而你又怎麼能說有衣服對呢?」
這是魯迅的神來之筆。莊子大談他的哲學,漢子大怒:「放你媽的屁,不還我的東西,我先揍死你!」
哲學家的相對主義,遇到了鄉下人的現實主義,就一籌莫展,陷入非常狼狽的境地。
漢子說,既然你說衣服可有可無,那你把衣服剝下來給我穿吧。莊子說,不行,不行,我要見楚王,怎能不穿衣服去呢?可見這樣的玄而又玄的相對主義哲學是連哲學家自己也不準備認真實行的。漢子死死揪住莊子不放,莊子沒辦法,只好吹警笛,請巡警幫他解圍。
這也是魯迅和莊子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在古代文化中,對魯迅影響最大的就是莊子了。魯迅說過:孔孟之道對我沒多大影響,真正對我有影響的一個是莊子,一個是韓非子。實際上,魯迅對莊子懷有很復雜的一種情感。作為學者的魯迅,他對莊子的評價,和作為一個雜文家的魯迅對莊子評價是不一樣的:在《漢文學史綱》中,魯迅對莊子的文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作為雜文家的魯迅關注的則是,莊子這種哲學在中國現實生活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學者的魯迅和雜文家的魯迅,在面對不同對象、不同任務的時候,對莊子有不同的評價,這是我們在讀魯迅著作時應該注意的。

6. 魯迅先生的《起死》的主人公是誰

是 莊子

1934年12月《起死》是魯迅從《莊子》《至樂》篇的寓言故事裡演義出來的;魯迅回在小說中,巧妙地運用了,答「古為今用」的原則,借用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素材,以「新編」的「故事」為軀殼,將古代和現代生活錯綜地交融在一起,謳歌了光明,鞭撻了丑惡,從而激發了人們的愛和憎。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人,曾為漆園吏,我國古代思想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流傳至今的有《莊子》三十三篇;《起死》主要即采自《莊子·至樂》中的一個寓言。

7. 求郭沫若的《莊子與魯迅》的全文

郭沫若寫過一篇解釋毛澤東詩詞的文章,說毛把「『黃粱』寫作『黃梁』」
是「無心中把粱字簡化了」。「龍岩多寫一個龍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沒有
句點。這就是隨意揮灑的證據。」還總結說:「 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
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個 第一』的原則,極其靈活、
極其具體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段話常被人用來譏諷郭沫若是「文學弄臣」。

這話的確是挺肉麻的。但我還是有點疑問。在郭之前,好像並沒有人指出毛
澤東手跡的錯誤之處,或許有人發現了也不敢說。聰明如郭沫若,何必向人們揭
示毛澤東頭上的瘡疤然後再誇獎瘡疤燦爛輝煌呢?他寫這段話的「醉翁之意」恐
怕不在媚毛。真要吹捧毛的「四個第一」的話,什麼例子不好用?偏要用錯別
字為例,豈不是哪壺不開提那壺嘛!我覺得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郭沫若作為一個
嚴謹的學者,不能不指出這幾處筆誤,這其實是他寫這段話的主要動機。但為了
維護為毛的面子,他又不得不為這些筆誤進行辯解。

1940年,郭沫若在一篇題為《莊子與魯迅》文章中也有過類似的寫法。該文
列舉了魯迅引用莊子的完整的詞句共十一條,指出「好幾條都不免有些小小的錯
誤。尤其象第九條的把莊子引成老子;第十條的把兩處的辭義誤合成一個;而且
都誤到兩次,是值得注意的。」緊接著又辯解說,「但這,並不證明魯迅對於庄
子讀得生,而是證明魯迅對於莊子讀得熟。…魯迅作文時,雖是自己有些耽心
『記不真確』,但也不願意一查,這兒正表現著魯迅的堅毅的性格的一面——雖
略耽心,卻有自信;因要擺脫,率性不翻。」

看來這種形式的「評論」是郭沫若獨特的方式,令人分不清他到底是在捧還
是在罵。我猜毛澤東讀了那段「四個 第一」心裡不會很痛快。魯迅若活著讀到
《莊子與魯迅》或許會要反唇相譏的。

8. 急需關於孔子,莊子,蒲松齡,魯迅的經歷、作品和思想

孔子:

經歷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作品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
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思想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莊子:

經歷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為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他做過蒙城漆園(在今縣城渦河北岸的漆園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辭去。他布衣草鞋,糝湯野菜,安居陋巷著書。生活難以維持時,曾向監河侯借過糧食。楚威王聞境內莊周是有學識而賢德的人,就遣使備千金厚禮前來漆園(蒙城),請莊子為楚國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許以為相的旨意後,莊子笑謂楚使說:「千金可算是重禮了,相位可謂尊貴至上。可是,你沒見祭祀時的牛嗎?人們把牛喂養肥了,祭祀時披紅掛彩,還不是牽到太廟殺了作祭品?我寧願在淡泊無為中度日,不去做犧牛」莊子在談笑中「喻牛辭相」,終未為楚國宰相。
戰國初年,諸侯兵戎相見,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在這 樣的社會背景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學術流派競相而起,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體系和思想畔,相距僅百里,故又稱他們的學術思想為「老莊渦河之學」。
莊子晚年常垂釣於濮水(今城南芡河)、渦水,游於濠梁(今安徽鳳陽臨淮城西南)觀魚,與魚鳥共樂,甘於清靜閑居的生活。

作品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思想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蒲松齡

經歷
(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

作品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9. 如何賞析魯迅的《起死》

對魯迅的作品《抄起死》看法如下:

1、明日寒衣節——重要的鬼節之一,又有誰敢援骷髏,枕而卧;

2、莊子、魯迅、王蒙,本沒有關系的三個人通過一個作品解讀了不同的智慧和感受,個人比較贊同王蒙的看法:這里骷髏所說的死之至樂,或許不失為一種說法,一種忽悠,一個思路;

3、人多時戀生畏死得,不須為此進行雄辯發揮。單是死亡是不是也有解脫休息這一面呢。如達芬奇所說:「辛勞的一天帶來愉快的睡眠,勤勞的一生帶來愉快的死亡」;

4、《至樂》中莊子還只是做了一個夢,有了和骷髏的對話,而魯迅乾脆讓骷髏起死回生,哲學家的相對主義遇到了現實主義,弄得一籌莫展,甚至陷入非常狼狽的境地,這是我看過魯迅文章中最有意思最好玩的一篇。

10. 魯迅評價莊子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是要告訴你,不抄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你自己的理想,人是不能沒有理想的,不管你活的多麼卑微。
就算有的夢想不能去實現,也要保持那份美好。
我只是嘗試著說一下,魯迅大師的作品在什麼時候都是好的讀物,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好好拜讀的。

閱讀全文

與以莊子為主人公的魯迅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勇者之心小說免費看 瀏覽:405
黑暗系小說推薦變態 瀏覽:268
有聲小說沙僧日記打包 瀏覽:422
免費閱讀小說撿個殺手做老婆 瀏覽:202
都市甜寵小說91baby 瀏覽:879
有美女機器人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677
穿越到死神的男主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111
推薦黑科技小說 瀏覽:864
小說一千字作者能得多少錢 瀏覽:183
超級戰神系統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386
穿越成李恪有系統的小說 瀏覽:720
末世庇護所小說txt 瀏覽:513
都市尋寶類小說推薦 瀏覽:229
鐵馭泰坦穿越小說 瀏覽:200
武俠小說女主綁架男主的小說 瀏覽:696
主角異界烹飪的玄幻小說 瀏覽:525
超好看的舅甥戀小說 瀏覽:614
古代多肉小說網址 瀏覽:289
怦然心動江應憐小說原創女主 瀏覽:143
世界滿級寵愛小說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