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後的常春藤葉中三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人物介紹
瓊西
「瓊西」是喬安娜的昵稱,瓊西來自加利福尼亞。女孩瓊西被「肺炎」襲擊,病卧在床。瓊西的朋友「蘇」義無反顧地照料著她。當瓊西聽到醫生的幾近絕望的診斷時,「蘇」傷心至極。因為醫生說瓊西痊癒的希望就在於她自己求生的慾望。
瓊西的夢想,是能活下來,希望有一天能夠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這是作為一個畫家的心願。因此,蘇編造了善意的謊言,可是她卻發現瓊西在失望地數著常春藤上為數不多的葉子,並絕望地認為,當最後一片葉子凋零之時,自己也就離開了世間。蘇聽後萬分悲痛,她勸說著使瓊西入睡。繼而忍痛進行創作,賺取瓊西的醫療費及營養費。
貝爾曼
貝爾曼是一位60多歲的老畫家,老貝爾曼一直把自己當做著「蘇」、瓊西兩位姑娘的守護神。他是一個靠著給窮畫家做模特和畫點商業廣告賺取生活費的老頭,雖然酗酒,但卻一直有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完成他那還沒開工的傑作,從而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家。貝爾曼患了肺炎,他頂風冒雨在牆上為瓊西畫上了珍貴的最後一片葉子,他的偉大與執著永遠地濃縮在一片常春藤葉子里。
蘇艾
蘇艾是個執著夢想並不懈為之奮斗的年輕畫家。對於還沒有實現藝術家夢想的蘇艾來說,理想實現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但蘇艾從來不曾放棄執著的奮斗,哪怕是為「雜志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也都被蘇艾當做用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的基石。
當然,這也能為蘇艾換來基本的生活需要。這種獲得的不易,生活的艱辛統統沒有成為她拋棄瓊珊的理由。我們看到是她對瓊珊的真心疼惜和真誠鼓勵。
蘇艾是個堅強積極且體貼入微的年輕姑娘。好姐妹瓊珊的嚴重病情讓她心憂不已,獨自在工作室痛哭一場後,她「吹著格拉泰姆曲調,昂首闊步走進瓊珊的房間」;面對生命熱度越來越退卻的瓊珊,蘇艾總給她以積極的鼓勵,告訴瓊珊早晨大夫說她康復的「希望是十比一」「遇到意外的時候很少」。
獨自承受可能要面對的死別的苦痛,將生命的積極能量輸入到瓊珊體內,這種積極堅強和體貼入微充分體現出蘇艾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1)最後的常春藤葉小說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最後一片葉子》的主題思想:人性的真、善、美。
在《最後一片長春藤葉》文本中,身處艱難困苦環境中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壓下,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友愛,做出難能可貴的犧牲。作品描寫一個窮女畫家瓊西得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她把生存的希望寄託於窗外一棵常春藤樹的最後一片葉子——「只剩下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去了。」為了幫助瓊西戰勝病魔,打消她因長春藤葉的凋落而想死的「胡思亂想」,老畫家貝爾門,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了一輩子的貧困潦倒、落魄失意的小人物,為了挽救瓊西的生命,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爬到磚牆高處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長春藤葉,給了瓊西「生」的意志,新的生命。
而貝爾門老人卻因著涼而染上嚴重的染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創作了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小說末尾,作家感嘆「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門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裡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已經不是普通的葉子了,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從中映照出貝爾門老人的善良靈魂,及其偉大的精神光芒。
《最後一片葉子》就是一篇充滿人性之美的文章,瓊西和蘇的友誼、貝爾曼的犧牲精神以及最後一片葉子所蘊涵的深遠意義無一不在提醒人們盡管生活如此艱辛,卻有一種力量在支持著人們不斷向前,去改變現狀並追求美好的明天,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文本中對瓊西和蘇的友誼並未很多筆墨, 但從作者在細節上生動、細膩的刻畫不難看出兩位姑娘之間的真摯友誼。首先她們志趣相投,對藝術、生活共同的追求使她們走到一起,她們「發現彼此對藝術、食品和時裝的愛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間畫室」。
更為重要的是,當瓊西患上肺炎時,蘇對她的關心和照顧。當醫生告訴蘇,瓊西的生存幾率只有十分之一後,她「把一條餐巾哭得一團濕」,而後卻裝作精神抖擻的樣子走進瓊西的屋子,告訴瓊西「醫生說你迅速痊癒的幾率是,讓我想想他是怎麼說的——他說有九成幾率。」
蘇自己承受痛苦而不把真相告訴朋友, 是為了讓瓊西能以樂觀的態度與病魔作斗爭。此外,瓊西的飲食起居也完全由蘇照顧。
如果說瓊西和蘇是溫暖的火苗, 那貝爾曼的自我犧牲就是熊熊燃燒的烈火,令人震撼、熱血沸騰。文本中鮮有對貝爾曼的正面描寫,僅寥寥幾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60多歲、長相不出眾、身材瘦小且藝術生涯不得志的老頭便躍然於眼前。
正是這樣一位老人,當聽到瓊西身患肺炎、認為自己的生命如冬天的常春藤葉般搖搖欲墜時, 他暗自決定為她畫一片永不凋零的藤葉。於是,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老畫家不畏嚴寒,畫出了他的第一幅也是最後一幅傑作。
而為了最後的傑作,貝爾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貝爾曼是成功的,因為他的犧牲,年輕的瓊西活了下來。犧牲自己、挽救別人,這是怎樣的一種人性的善。
文本並未對貝爾曼畫藤葉進行直接描寫,卻在最後定格為「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只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板,上面塗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這些物體安靜地擺放著, 除了貝爾曼死後給人們留下的悲傷和寂寞,歐·亨利似乎在向人們傳達著這種自我犧牲精神,他讓這種犧牲挽救了瓊西的生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後一片葉子
B.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主人公是誰 為什麼 依據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名篇,在這篇小說中,作者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青年畫家瓊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和朋友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但瓊珊對戰勝病魔缺乏信心,固執地認為,當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脫落時,她就會死去。於是,這片常春藤葉,就成了瓊珊的生命之葉,希望之舟,精神支點。出乎讀者的想像,雖歷經深秋的大風大雨,這片常春藤葉,卻始終驕傲地挺立枝頭。於是,瓊珊在它的激勵下度過了難關,而幫助瓊珊創造這一生命奇跡的老畫家貝爾曼卻感染了肺炎死去。蘇教版教參把這篇作品的主人公鎖定為貝爾曼,對此,筆者頗感不妥,其理由如下:
一、從主題看
反復閱讀文本,我們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作者極力謳歌的,是人在生命的艱難時刻,要有堅定的活下去的信念。生命需要信念支撐,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確立生命的支點,作出不懈的努力,才能戰勝病魔,告別死亡。每個人都會遇到生與死的考驗,關鍵看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有沒有勇氣去戰勝它,能不能找到支撐生命的美麗支點。
文本給我們展示的瓊珊,是一個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姑娘,盡管出身卑微,生活對她並不青睞,但她熱愛自己從事的繪畫事業,滿懷信心地渴望有一天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即使在身染重病、危在旦夕的時刻,她也沒有完全喪失生的希望,希望藉助常春藤
葉延續自己的青春,盡管只是機械地數著阿拉伯數字,但其對生命的依戀和熱愛,確實讓人感嘆不己。生命之樹常青,常春藤葉不落,瓊珊的生命就不會終結,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的願望就能實現。可以這樣說,在瓊珊生命最艱難的時刻,是最後這片常春藤葉給瓊珊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曾有先賢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對瓊珊來說,則是——給我一片常春藤葉,我就能堅強地活下去。我認為,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作品的主題。
當然,作品在謳歌常春藤葉給瓊珊以生命的激勵的時候,賦予了更廣闊的背景:朋友們無價的友誼,無私的付出、關愛,醫生精心的治療、意味深長的提醒,蘇艾精心的調養、熱情的鼓勵。更有老畫家貝爾曼的英勇付出,所有這些,都是瓊珊得以重生的不可或缺的源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歐·亨利大力謳歌的,是瓊珊戰勝病魔重新獲得生命的勇氣和力量。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尋求生命的支點,用美麗的支點把生命演繹得絢麗多姿,這才是值得稱頌的人生,這也是讀者閱讀作品得出的主題。因此我認為小說的主人公是瓊珊。
二、從線索情節看
閱讀作品,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後的那片常春藤葉,是全文的線索。這片珍貴的樹葉,放在深秋時節,放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對瓊珊來說,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生命系於一片希望之葉。而作品的情節,是以瓊珊為中心展開。作品以瓊珊生病、病重、病危,窗外的常春藤葉成了她生命的支點,瓊珊*最後的常春藤葉贏得了生命為明線,始終把瓊珊放在中心主導地位。瓊珊始終是矛盾的焦點,人物的核心,讀者時刻關注瓊珊與死神的搏鬥,與命運的抗爭。當然,作品巧妙地構思了雙線,以貝爾曼是一個不太成功的畫家,他在風雨
之夜畫常春藤葉而生病,又因病重住進醫院,最後死去為暗線。讓死的壯烈襯托生的輝煌,把禮贊生命、熱愛生命,生命因支點而美麗的主題演繹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無論是從主題、線索、情節各個方面去探討研究,《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主人公,應該是瓊珊。
-
C. 誰知道最後的藤葉出自哪篇小說,作者是誰,主人公是誰誰知道請回答下,在此謝謝啦!
最後的藤葉,即《最後一片葉子》
《最後一片葉子》,一譯《最後的常春藤葉》,主人公是瓊西、蘇、貝爾曼。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讓我們著實為瓊西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的友誼感嘆了一回,為貝爾曼的博愛震撼了一次。
作者:歐·亨利(O.Henry)
生卒年代:1862.9.11-1910.6.5
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歐·亨利、莫泊桑、契訶夫)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D. 文本細讀:《最後的常春藤葉》主人公是誰求解答
上海市嘉定區中光高級中學 劉鵬程 郵編201800 摘要:《最後的常春藤葉》主人公是誰?有人說是老貝爾曼,因為貝爾曼犧牲自己成就了別人。有人說是蘇艾,是她幫助瓊珊渡過了難關。也有人說是瓊珊,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為人們樹立了榜樣。衡量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標准不是以所佔篇幅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應該看這個人物在小說情節中是否起決定作用,是不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在作品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是否圍繞這一人物展開。關鍵詞:文學作品 人物形象 個性解讀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高中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對於這篇情節不算太曲折,環境交代比較清楚,人物也不多的短篇小說,學生卻提出了疑問:誰才是主人公?有人說是老貝爾曼,因為貝爾曼犧牲自己成就了別人。有人說是蘇艾,是她幫助瓊珊渡過了難關。也有人說是瓊珊,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為人們樹立了榜樣。 要解決分歧,確定小說的主人公,需要先回顧一下小說的梗概。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住著蘇艾、瓊珊還有她們的鄰居老貝爾曼——一個畫了一輩子畫卻還沒名氣的畫家。得了嚴重肺炎的瓊珊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的常春藤上,以為藤葉落盡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盡管屋外風雨交加,但邊緣已經枯萎發黃的葉子仍然掛在藤蔓上,於是瓊珊鼓起了生的希望。原來是老畫家貝爾曼,頂著風雨,在牆上畫上最後一片藤葉,而自己卻被肺炎奪去了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完成了他已等待二十五年的傑作。 初讀文本,不難發現這篇小說的主要篇幅是圍繞著蘇艾和瓊珊之間展開的,所以學生很快會把蘇艾或瓊珊當作小說的主人公。而對於老貝爾曼,他確實犧牲了自己,使瓊珊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但作者著墨不多,而且,主人公往往是正面的、榜樣式的,老貝爾曼的形象與主人公的身份似乎不太相符。這些正是學生產生疑問的原因。 但是,衡量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標准不是以所佔篇幅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應該看這個人物在小說情節中是否起決定作用,是不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在作品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是否圍繞這一人物展開。 所以,我們先分析著墨不多的老貝爾曼。 第一次出現在讀者面前,是蘇艾要求貝爾曼給自己做隱居的礦工模特兒時,這是全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刻畫。 「他年紀60開外,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鬍子,從薩帝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垂下來」。 大鬍子是他最主要的相貌特徵,由於有了大鬍子的襯托,所以貝爾曼的身材像「小鬼」,在作者漫畫式的誇張的筆法的描繪下,一個長著一臉蜷曲的大鬍子的大腦袋但卻又矮又瘦的形象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還用幽默的語言調侃了貝爾曼的「成就」,說他「耍了40年的畫筆,還是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的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簡潔的一句話揭露了老貝爾曼失敗畫家的身份。 在他的畫室里,「角落裡的畫架上綳著一幅空白的畫布,它在那兒靜候傑作的落筆,已經有了25年了。」25年了連一根線條也沒畫,還是一副空白的畫布,這顯得非常誇張。 在貝爾曼聽說了瓊珊病重想死時,還不忘把自己吹噓一番:「瓊珊小姐那樣好的人實在不應該躺在這種地方害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麼我們都離開這里啦。」通過這種誇張,老貝爾曼的喜歡吹牛的特徵得到了藝術化的真實描寫。 除了愛吹牛,貝爾曼還是個酒鬼,蘇艾「在樓下他那間燈光暗淡的小屋裡找到了酒氣撲人的貝爾曼」。 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這個窮困潦倒的失敗畫家,對他的年齡、身份、相貌特徵、個性特點、人生境遇,甚至是嗜好都有一個具體的了解:貝爾曼長相醜陋,脾氣火爆,嗜酒,好吹牛,但他富有同情心和愛心。這個人物已經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相反,蘇艾和瓊珊我們卻了解不多。 雖說第一次出現,貝爾曼就給讀者留下了具體清晰的形象,但畢竟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醜陋,我們還是很不願將一個「酒鬼」與主人公聯系起來。可是,第二次的側面描寫,情節留白馬上使人看到了貝爾曼光彩的心靈。在小說的結尾,謎底是這樣揭開的: 蘇艾連枕頭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話要告訴你,小東西。」她說,「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兩天。頭天早上,看門人在樓下房間里發現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濕透了,凍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個凄風苦雨的夜裡,他究竟是到什麼地方去的。後來,他們找到了一盞還燃著的燈籠,一把從原來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面和了綠色和黃色的顏料,末了——看看窗外,親愛的,看看牆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動嗎?啊,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那晚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 小說寫到這里,便嘎然而止,關鍵的「畫葉」行動,作者沒有實寫,卻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對於風雨之夜的情形,讀者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想像,去再造。這樣,心地善良的貝爾曼的形象馬上會呈現在我們的腦海里。 於是,經過前後兩次創造,正面與側面描寫的結合,老貝爾曼的形象豐滿充盈起來。與蘇艾和瓊珊相比,老貝爾曼顯得更加可感、清晰、具體,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從另一個角度說,小說中一直讓讀者牽掛的問題:瓊珊會不會活下去,這一關鍵情節離開了老貝爾曼是無法進行下去的,老貝爾曼在喚醒瓊珊生的慾望這個關鍵情節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否認老貝爾曼是主人公。 但是,是否會有這種可能:老貝爾曼是主人公之一,歐·亨利塑造的是群像人物?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很多文學作品中找到答案。《西遊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跋山涉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求取真經,終成正果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他們四人缺一不可,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群體。因此,他們都是主人公。再比如,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荷花澱》,孫犁在文中塑造了一群對丈夫們依戀難舍,卻義無反顧送他們上戰場的婦女形象,熱情歌頌了「水生們」和「水生嫂們」。 由於小說的主題是通過藝術形象生動、具體地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還可以從主題的角度進行思考,確定小說的主人公。 歐·亨利用語十分簡省,關鍵的「畫葉」情節,通過蘇艾之口簡單帶過,點到為止。與之相反,在行文的開頭,卻用了較多筆墨來寫瓊珊、蘇艾、老貝爾曼居住的格林威治村: 「一個藝術家發現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上一文錢也沒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他們逛來逛去,尋找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三角牆,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 「在這錯綜復雜、苔蘚遍地而狹窄的『巷子』里……」 歐·亨利在這里揭示了一個這樣的社會背景:藝術家們東躲西藏,逃避債務,住在貧民窟里,沒有安身立命之所,沒有立錐之地,藝術更是被拋棄到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這必然是一個病態的、讓人失望的,甚至是絕望的社會,所以,身為青年畫家的瓊珊,得了肺炎時精神才會如此低落,曾經的「去畫那不勒斯海灣」的希望看起來更加遙不可及。 這種低落在文中其他地方,另外兩個人物身上同樣有體現: 「架好畫板,開始替雜志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志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作的。」 「除了偶爾塗抹了一些商業畫或廣告畫以外,幾年來沒有畫過什麼。他替『藝術區』一些雇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 從中,我們不難想像:老貝爾曼年輕時曾像蘇艾、瓊珊一樣努力的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蘇艾、瓊珊將來也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老貝爾曼。這是藝術的淪落,更是社會的悲哀。由此,更能理解瓊珊為什麼「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 但是,即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歐·亨利還是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在有意識地宣揚這種溫情。 這篇小說英文名是《The last leaf》,所以有人將之翻譯為《最後一片葉子》,為什麼教材要把它譯為《最後的常春藤葉》?前者不是更確切嗎?歐·亨利為何不寫其他什麼葉子而恰恰是常春藤葉呢? 其實,常春藤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神奇的植物,象徵著忠誠、友誼、情感。在希臘神話中,常春藤是歡樂與活力的象徵。 瓊珊將自己的生命維系在一片常春藤葉上,覺得自己會在最後一片葉子掉落時,她也會隨之而去,而蘇艾也在小心翼翼呵護著瓊珊這片「葉子」: 「醫生離去後,蘇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場,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然後,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音樂調子,昂首闊步地走進瓊珊的房間。」「『你爭取睡一會兒,』蘇艾說,『我要去叫貝爾曼上來,替我做那個隱居的老礦工的模特兒。我去不了一分鍾。在我回來之前,千萬別動。」 為了不讓朋友看出自己剛哭過,蘇艾吹著「高度不協和、無節拍的、變化幅度大」的調子),想以此掩飾自己的焦慮和心緒不寧,讓朋友安心,不想正好暴露了自己內心的不安。得知朋友把生的希望寄託在一片葉子上的時候,蘇艾更是六神無主,想要去找貝爾曼商量,卻又怕朋友察覺,於是,補充了一句——「去不了一分鍾」,關切之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蘇艾的呵護下,看到貝爾曼的傑作時,瓊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當她振作起來時,她說的是「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而不是醫生提到的「男人」或「冬季大衣的袖子樣式」,使她振作的是對於生活、藝術的信念。 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常常是社會的下層人物,諸如走投無路的小偷,一對貧困的小夫妻等等。歐·亨利為我們講述的蘇艾、瓊珊、老貝爾曼患難與共的感情故事,展現了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了他們在病態社會中仍然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他們一起展現了小說的主題,都是《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主人公。
E. 最後的常春藤葉 主人公 是誰呢
A.貝爾曼
F. 最後的常春藤葉主角是誰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瓊西、蘇艾、貝爾曼。
貝爾曼是位落魄潦倒的痛苦藝術家,這個年紀六十開外的老人,「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
為謀生他不得不去畫商業畫、廣告畫或充當模特兒,真正的藝術追求無法得以實現,因此鬱郁不得志。他整天形象邋遢,喝著過量的廉價的杜松子酒,借酒澆愁。他自己的房間里也始終掛著一幅空白的畫布,二十五年了,這畫布在靜靜地等候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傑作。
(6)最後的常春藤葉小說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創作來源
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社會生活方面的發展變化,對本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南北戰爭以前的文學,由於受資本主義民主、博愛、自由等理想的鼓舞,作家們大多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文學創作。
而在年南北之戰後,由於生活理想的破滅,作家們大多轉以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時代社會生活,歐·亨利就是這些理想破滅的作家中的一個。
1900年到1920年期間,是美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期。歐·亨利的大部分素材來自其在紐約所接觸的各層人士及所見所聞。他在作品中生動刻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世態人情,留下了那個時代美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遷的深刻烙印。
他的整個創作,都在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和同情下層社會人民悲慘命運,但歌頌人性美,是歐·亨利文學創作的主流,表現了作家對人性理想的執著追求。
特別是著力挖掘和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塑造個性鮮明的人性基督形象,展示他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這樣的作品基調契合了當時美國社會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的景象,反映了普通民眾雖際遇叵測卻不乏信心和希望。
歐亨利最多的小說題材是有關美國城市生活的篇目,而其中最負盛名的故事大都發生在紐約的大街小巷,這類題材的小說與西部題材小說相比,大多灰暗、陰郁,充滿城市生活的無奈與辛酸。
歐·亨利對於美國下層的社會生活是非常熟悉的,一生的艱難坎坷,使他深切地感受了底層社會的痛苦與不幸,也看透了美國豺狼社會的罪惡本質。
歐亨利是個人道主義者,在此類城市題材的作品中,除了對普通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之外,也描寫了城市中的上流社會,特別是揭露社會上那些利慾熏心、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坑蒙拐騙的「上流人物」的丑惡行徑,
騙子、強盜及資產者的道貌岸然,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的現象,展現社會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歐·亨利,一生困頓,只有最後10年才在紐約定居,平時他所接觸的也多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所以,這些小人物也就成為他小說的主體部分,其作品中充滿了各色各樣的小人物形象工人、女店員、商人、小業主、公司或其他機構的小職員、窮藝術家,小官吏、街頭流浪漢等。但正是這千千萬萬個小人物,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基礎。
例如,《最後一片葉子》中崇高的老畫家貝爾曼。歐·亨利懷著對「小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幽默的筆觸,描寫他們生活的不幸,在社會下層平民的悲劇人生中發掘真善美,捕捉不幸人們靈魂上的亮點,讓人性之花在夾縫中綻放。
《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的場景是紐約市的格林尼治藝術家聚居區。百年來,那裡已然從身處窘境的文人聚居區發展為舉世聞名的藝術中心和旅遊勝地。因此,從歐·亨利的創作時代即可獲得主人公的生存狀況,他們是那許許多多不成名藝術家的代表,他們夢想著改變現狀。
G.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中心人物是誰為什麼
首先,是精簡文字。在故事的開頭,相當的篇幅在介紹華盛頓廣場一側的「藝術區」。看似閑筆的描寫實際定義了整個故事的方向,並為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出身背景,作出了最恰當的交代。對比現在網路上的絕大多數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差別。換言之,作者們應該試圖嘗試一些不同以往的寫作手法。不要再一上來就交代一個突兀的故事背景;每個人物上場,都單獨介紹一下他們的長相和出身等等。這樣類似說明書的寫法,很難達成結構上的一致性。更不可能很快地構造出故事的整體感覺。短篇創作,尤其講究氣氛的烘托和感覺的傳遞。因此,一旦文字描述散了,基本上整個故事也就沒法看了。
其次,是敘述的簡練。《最後的常春藤葉》中,人物本身的描寫非常少。除了對老畫家有一小段外觀描述外,兩個女主人公的長相、穿著幾乎沒有涉及。這在現在作者的實踐中,並非沒有類似的情況。但出發點,恐怕截然不同。《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簡練,並不影響兩個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對於兩個生命與一個孤獨的朋友來說,長相與穿著都可以完全忽略。但如果將這種忽略視為一種定式,則可能適得其反。再比如故事中情節的推進呈現明顯的單一線索,環環相扣,沒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線。即便是故事最後,老畫家死於肺炎。歐·亨利也沒有故作神秘,而是讓兩個生者直接面對這個事實,然後故事戛然而止。換言之,所謂敘述的簡練,無非是不要節外生枝。以我個人的經理,作者始終牢記自己想要表達的真正主題,然後反復推敲、刪節故事中的文字,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是很難。
最後,話不能說盡。回到最開始的話題,歐·亨利最著名的寫作特點,就是峰迴路轉的結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認為在那個沖擊性的結尾之後,歐·亨利根本沒有試圖刻意地去改變主人公的命運。正如禽獸所說,那兩個女畫家的命運,無可避免地會重復老畫家的宿命。如果不是過於樂觀主義的讀者,都無法否認這一點。但是,作者並沒有利用自己「天神」的權力,直接去左右人物的命運。甚至沒有讓「公主」瞟見哪怕一點點「王子」的身影。反過來,在如此明顯的宿命之下,作者也一樣沒有直白地放任主人公徹底頹唐、或者憤世嫉俗起來,成為「逆天的代表」。作者只是很平淡,或者說,很冷靜地讓整個場景和狀態,永久地停留在了那個剎那。在沒有任何解釋或者延伸。剩下的,就全部交給讀者自己去想像。實際上,所有關於這部作品的思考和感受,在我看來,都來源於這種不把話說盡的作品處理手段。
很多情況下,現在的作者都非常願意自己跳出來說道理,甚至將自己的觀點直接通過人物之口說出來。至於為了營造氣氛或者達成某種作者需要的目的,隨意擺布人物的命運和行為,就更是司空見慣。在短篇的創作中,這種現象的直接表現就是人物和情節的變化突兀和生硬的說教。換言之,作者創作的時候需要足夠的沖動和寫作慾望,但如果關不住自己的筆,急於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那就還不如不寫故事,改寫評論的好。
意境:
能夠在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中,教給人們一些大道理,而且聽上去很合理,即所謂的平凡中見偉大。
H. 最後的常春藤葉貝爾曼為什麼是主人公
小說中的主人公必須要顯現出小說的中心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從貝爾曼身上體現的,所以他是主人公
I. 評價《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主人公貝爾曼
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常常是社會的下層人物,諸如受人支使的店員、窮困潦倒的畫匠、經濟拮據的辦事員、一籌莫展的醫生、走投無路的小偷等等。膾炙人口的《最後一片葉子》則是描寫了幾個窮畫家之間患難與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貝爾曼這個舍己為人的老畫家的動人形象。
如果說貝爾曼是那堵松動殘缺的磚牆,那麼喬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說貝爾曼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麼喬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
喬安西年輕的生命在風吹雨打的漫漫長夜中一點點被剝蝕,生命的火光在一點點微弱下去。哀莫大於心死,對這凄風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喬安西,把這最後一片藤葉作為自己生命的徵兆,作為最後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沒有了生命力的敗葉一樣,往下飄」,飄向那未知的虛無,永久的黑暗。
貝爾曼是整篇小說的靈魂,但他在本來就篇幅頗短的小說中出場的次數極少。關於他的語言與行動有寥寥數筆,從幾句對白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脾氣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雙紅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淚」。然而,就是他,成了喬安西與休易的保護神,他用生命換來的傑作,實現了他一生的夙願。那「鋸齒形邊緣已經枯黃」的最後一片藤葉卻「頑強地掛在離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這不只是一片藤葉,它是老貝爾曼不死的生命的結晶,是喬安西與塵世和友情之間的聯系,是這苦難的世界上窮人之間的一絲溫情。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涼的一個「即將踏上黃泉路的人的心靈」,它經受了怒號的北風,傾瀉的雨水。「喬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著」,她沒有理由再逃避,沒有理由讓自己本應年輕而旺盛的生命衰頹下去,「不知是怎麼鬼使神差的,那片葉老掉不下來,可見我原來心緒不好。想死是罪過。」
那麼,貝爾曼並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整個的生命之光全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這最後的一片葉子,這凄風苦雨中的葉子,也是貝爾曼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最後一個亮點。
小說的結尾突如其來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並未正面描述貝爾曼用生命畫出那片藤葉的場景,只是在結尾以休易之口轉述。謎底一揭開,小說達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結尾,小說至此戛然而止。作者總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談,如訴家常,既無跌宕起伏也無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緩緩進行,不動聲色地向讀者敘述一個故事。結尾時卻重筆一戳,露出機關,使人恍然大悟,嘆為觀止。因為在前文中我們絲毫看不出老畫家畫葉救人的任何端倪,結尾卻揭示出一個人生奇跡,作品潛在的藝術光彩奇跡般地閃耀出來,於平靜中掀起波瀾,兜筆轉勢。歐?亨利式的結尾的魅力恰在於此。回味全篇,老貝爾曼才是小說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後一片葉子》另一顯著的特色在於對「情節空白」的運用,老貝爾曼「畫葉」的行動本應是作品關鍵所在,作者卻沒有實寫。只有結尾處休易向讀者簡單透露了貝爾曼畫藤葉而死的事實,但對他的具體行為卻不著一筆,這樣,在整篇小說的情節結構中留下了一大塊空白,似乎缺少了對整篇小說因果鏈條的一個完整印象――作者沒有講述故事的「中間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這樣,從接受美學角度講,情節的創造、補充則需要文本的閱讀者的繼續完成。對於風雨之夜的情形,讀者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想像,去再造。這樣,小說的表面情節逐漸淡化而退為內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後銜接轉而為心理感情的合理發展,對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釋不在於外部的單純情節,而在於內部的情感情節,讀者心靈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說的情節更加豐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懾人心魄的結局處理與對「情節空白」手法的運用,正是《最後一片葉子》的藝術匠心所在。
J.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貧窮的畫家蘇和復西的鄰居貝爾門是一個畫了一輩子畫卻還沒名氣的畫家。不久,復西得了嚴重的肺炎,而且病情越來越重。她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盡管屋外的風颳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
奇跡出現了,復西沒有死。原來是一直默默無聞的老畫家貝爾門,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畫上最後一片藤葉,身體本來就差的貝爾門著了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完成了他已等待二十五年的傑作。
(10)最後的常春藤葉小說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一生歷盡艱辛坎坷。
1862年9月11日,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生家庭之中,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後來歐·亨利先後寄宿在祖母和姑媽家,在她們的監護下長大並接受教育。由於生活所迫,15歲時到他叔叔的葯店當學徒,五年後積勞成疾。
為了改善身體狀況,也為了再尋找新的工作,他遠離家鄉,到西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牧場工作,兩年的牧場生活,使他接觸到一種粗獷豪放、清新自然、坦盪真純與東部都市不一樣的生活,也感受到了在開發西部過程中的各種人性和社會矛盾。
1884年以後,迫於生計,他不斷變換工作,曾做過會計員、新聞記者、土地辦事員、銀行出納員,然而,就在歐·亨利任銀行出納員期間,厄運降臨,由於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他被指控盜用了公款,為避免審訊,他憤然出走避難,到中南美洲流浪了幾年。
1897年,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他冒險回到家裡,後又得到聽候傳訊,被判五年監禁。由於歐·亨利具有葯劑師執照,他在監獄中被分配到醫務室工作,工作之餘就寫些短篇小說,寄往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麥克呂爾》雜志發表,掙點稿酬貼補女兒的生活費用。
當時他用筆名歐·亨利,「歐亨利」本是監獄中一本法國葯典作者的名字。三年後,由於波特在獄中的良好表現提前獲釋。
出獄後的歐·亨利,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在歐·亨利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經濟上的窮困潦倒加上自己酗酒,使得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
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的歐·亨利,過著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生活,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對種種人生及社會矛盾都有切身體會,這些都為他的短篇小說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