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齊白石之身世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1)主角姓齊白石的小說擴展閱讀:
齊白石(1863—1957)是20世紀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從一個湖南湘潭出生的農民的兒子——鄉間雕花謀生的木匠,到舉世聞名的畫家,在中國畫的許多領域都有非凡的創造。1953年,為慶祝他93歲壽辰,有關部門為他舉辦了隆重的祝壽儀式。
1955年,齊白石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57年,齊白石以95歲高齡在北京逝世後,國家又為其組織了盛大的公祭儀式,為他一生的榮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999年10月29日,《光明日報》發表林木的文章《誰是識白石之伯樂》。文中說:齊白石是怎樣成名的?那位提攜他的人是誰?全中國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徐悲鴻。但事實上,齊白石此前早就成了名,而且提攜他的不是徐悲鴻,而是陳師曾。
據齊璜(白石)口述、張次溪筆錄的《白石老人自傳》等書都對陳師曾提攜齊白石有明確的記載。
1917年,當齊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廠南紙店賣畫、印時,就受到當時北京畫壇領袖陳師曾的賞識。
陳師曾的循跡造訪,使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在陳師曾的勸告下,品格不錯但畫法太似太拘謹的齊白石准備「衰年變法」。齊白石自稱,「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畫法,我聽了他話,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
真正變法是從1917年底回湖南而1919年初再返北京後開始的。變法的確是受陳師曾的啟發而進行的。也時時受到陳師曾的幫助。
胡佩衡這位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齊的朋友就說過,陳師曾曾對他講,齊白石「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能畫得出來的……我們應該特別幫助這位鄉下老農,為他的繪畫宣傳。
經過3年的變法,到1922年,陳師曾攜齊白石畫在日本東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齊名聲大震於東瀛,畫價亦爆增。
對此,齊在自傳中不無欣慰地寫道:「2尺長的紙,賣到250銀幣……還聽說法國人在東京,選了師曾和我兩人的畫,加入巴黎藝術展覽會……我做了一首詩,作為紀念: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
② 齊白石的故事有哪些
1、早年齊白石賣畫,為簡便起見,以數量計算,如畫青菜瓜果雞鴨魚蝦,畫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錢計算。有人要一幅蝦子為題材的畫。齊白石畫完,即以畫上有幾只蝦,照只計算。此人看了畫,以菜市場買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隻蝦子。
齊白石不悅,但還是拿了筆,在畫上給他添了只蝦。那人看畫,發現這只蝦畫得像是走了樣,毫無生氣,有點奇怪。齊白石說:「你要添的這只蝦子,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附送。」
2、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餘暇學畫和篆刻。二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
1889年春節的一天,書畫家給齊白石出了個畫題,讓他畫一張橫披。作完後,胡沁園十分驚喜,遂即收齊白石為徒。他教齊白石讀唐宋詩,並引導他看小說。齊白石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常常讀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讀,齊白石背熟了《唐詩三百首》,還研讀了不少古人濤文,瀏覽了許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詩也別具一格,具有唐風宋骨的韻味。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齊白石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
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
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齊白石文稿並手跡多卷。齊白石的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齊白石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齊白石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
③ 急需。。。齊白石的小故事。。。200字的
齊白石老先生小時候是個放牛娃。他放牛回家,到水塘邊洗手,看到蝦在水裡游啊游,游得很有趣,就把蝦畫了下來。以後,他就把畫蝦作為特別的愛好了。
齊白石五十七歲那年,一天,他從木櫃里取出一幅蝦的畫,看著看著,不禁自言自語地說:「這是按照古代畫家畫蝦的方法畫的呀,像死的一樣。」他越看越不滿意,就叫家裡人買來幾只活的長臂蝦,把它們養在大水碗里。他每天對蝦進行觀察,寫生。
有時用筆桿碰一碰蝦,只見蝦「騰」地跳了起來,他立刻把這個姿態畫下來。就這樣看了畫,畫了看,天長日久,他所畫的蝦像活的一樣,身體有透明感,蝦須似乎一碰就會動起來。
(3)主角姓齊白石的小說擴展閱讀:
一、繪畫風格
濃厚的鄉土氣息,純朴的農民意識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餘味的詩意,是齊白石藝術的內在生命,而那熱烈明快的色彩,墨與色的強烈對比,渾朴稚拙的造型和筆法,工與寫的極端合成,平正見奇的構成,作為齊白石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視覺形狀,相對而言則是齊白石藝術的外在生命。
現實的情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形式,而這形式又強化了情感的表現,兩者相互需求、相互生發、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齊白石的藝術生命,即齊白石藝術的總體風格。
2017年12月17日晚,在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上,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以4.5億元起拍,在近70餘次的競爭中,最終以8.1億元落槌,加傭金以9.315億元成交,成為目前全球最貴的中國藝術品。
二、人物生平
1864年1月1日(農歷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齊白石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名純芝,字渭清,又字蘭亭。27歲改名璜,字頻生,別號白石山人,又號寄園。
1870年,從外祖父周雨若讀書,常用習字本、賬薄紙作畫。
1878年,拜周之美為師學習雕花木工。做木工之餘,以殘本《芥子園》為師,習花鳥、人物畫。
1888年,拜民間藝人蕭薌陔為師學畫肖像。
1889年,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詩文,得胡沁園幫助,脫離木工生活,專習繪畫,為人作肖像養家。
④ 有一部小說,關於重生,古董的,一個男的重生到了古董店,畢業了,好像還鑒定過齊白石得畫,我知道的就這
關於古董的我只知道 啞舍
⑤ 讀齊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噓(17、18)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讀齊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噓(17、18)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十七「此畫山水法前不見古人。雖大滌子似我,未必有如此奇拙,如有來者,當不笑余言為妄也,白石老人並記」。。。「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從嚴畫山水者惟大滌子能變,吾亦變,時人不加稱許,正與大滌同。獨悲鴻心折。此冊乃悲鴻為辦印,故山水特多。安得悲鴻化身萬億,吾之山水畫傳矣,普天下人不獨只知石濤也」。。。「大滌子嘗雲,此道有彼時不合眾意而後世鑒賞不已者。有現時轟雷震時,而後世絕不聞問者。人奈我何」。 過去,要洗完手才敢讀唐詩。現在,廁所里,唐詩三百首,不會淫詩也會淫。 過去,讀唐弢、朱自清、西諦書話,覺得五四一代牛屄大了,國學西學都好,又澆汁兒國難,想不成大師都難。現在,看完所有能看的,除了陳寅恪提
十七
「此畫山水法前不見古人。雖大滌子似我,未必有如此奇拙,如有來者,當不笑余言為妄也,白石老人並記」。。。「余作畫數十年,未稱……
⑥ 齊白石小時候的故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三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白石爺爺小時候,家裡很窮。他八歲就給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畫畫。後來,他當了木匠,白天幹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畫。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兩腳凍得發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畫到燈油燃盡為止。就這樣,他畫的畫越來越好了。
白石爺爺家裡種著許多花草,招來許多小昆蟲,水缸里還養著魚和蝦,他每天仔細地觀察它們。他要畫蚱蜢,就跟在一隻蚱蜢後面滿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躍(yuè
)時雙腿的動作為止。別人勸他把蚱蜢拴(shuān )住,他說拴上繩子蚱蜢不舒服,動作不自然,那就畫不準了。
勤於觀察和刻苦練習使齊白石爺爺獲得很大成功,他的畫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⑦ 齊白石的故事
1、早年齊白石賣畫,為簡便起見,以數量計算,如畫青菜瓜果雞鴨魚蝦,畫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錢計算。有人要一幅蝦子為題材的畫。齊白石畫完,即以畫上有幾只蝦,照只計算。此人看了畫,以菜市場買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隻蝦子。
齊白石不悅,但還是拿了筆,在畫上給他添了只蝦。那人看畫,發現這只蝦畫得像是走了樣,毫無生氣,有點奇怪。齊白石說:「你要添的這只蝦子,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附送。」
2、齊白石一生訂過許多份潤格,有的親訂,有的是弟子代訂,以下這份潤格,為齊白石20世紀30年代親手訂的,全文如下:余年七十有餘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惡觸,心病大作,畫刻目不暇給,病倦交加,故將潤格增加,自必叩門人少。人若我棄,得其靜養,庶保天年,是為大幸矣。
白求及短減潤金、賒欠、退還、交換諸君,從此諒之,不必見面,恐觸病急。余不求人介紹,有必欲介紹者,勿望酬謝。用棉料之紙、半生宣紙、他紙板厚不畫。山水、人物、工細草蟲、寫意蟲鳥皆不畫。指名圖繪,久已拒絕。
花卉條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寬。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紙對開。中堂幅加倍,橫幅不畫。冊頁,八寸內每頁六元,一尺內八元。扇面,寬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內八元,小者不畫。如有先已寫字者,畫筆之墨水透污字跡,不賠償。凡畫不題跋,題上款者加十元。
刻印,每字四元。名印與號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屬、玉屬、牙屬不刻。石側刻題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紋,動刀破裂不賠償。隨潤加工。無論何人,潤金先收。
3、齊白石喜歡畫白菜,也畫得好。齊白石把白菜推許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綠的特點入畫,畫出的白菜新鮮水靈、生機盎然。而且齊白石常自稱自己「通身蔬筍氣」,他出身農家,畫白菜,畫好白菜,在他看來這是極自然的事。
有位畫家私下裡學齊白石,也畫白菜,可畫得總不像,他最後忍不住去問齊白石,畫白菜有什麼訣竅?
齊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無一點蔬筍氣,怎麼能畫得和我一樣呢?」
4、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餘暇學畫和篆刻。二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
1889年春節的一天,書畫家給齊白石出了個畫題,讓他畫一張橫披。作完後,胡沁園十分驚喜,遂即收齊白石為徒。他教齊白石讀唐宋詩,並引導他看小說。齊白石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常常讀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讀,齊白石背熟了《唐詩三百首》,還研讀了不少古人濤文,瀏覽了許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詩也別具一格,具有唐風宋骨的韻味。
胡沁園從「立意」、「用筆」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齊白石,還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畫借給他觀摩。齊白石眼界大開,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臨摩、領會其用筆之妙,吸取百家之長,繪畫技藝突飛猛進,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鳥的基本畫法和技巧。
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苦練書法和刻印。短短幾年時間,齊白石在繪畫、篆刻、吟詩、書法、裝裱等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成為名滿天下的書畫家。
5、齊白石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過生日。由於齊老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來了很多。 從早到晚,客人絡繹不絕,老人笑吟吟地迎來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後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著了。
第二天,齊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顧不上吃飯,先到畫室去做畫,家裡人都勸他吃飯,他卻不肯歇一歇。總算五張畫畫完了,家人都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等著他吃飯。誰知他攤紙揮毫又繼續作起畫來。家裡人怕他累壞了,都說:「您不是已畫夠五張了嗎?怎麼還畫呀?」
老人輕輕抬起頭說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追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閑過』」。說完,他低下頭繼續作起畫來。
正是憑著這種勤奮精神,齊白石老人的畫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
⑧ 齊白石簡介和代表作
1、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2、代表作是《蝦》
齊白石蝦圖,體現了高度的筆墨技巧,在表現了水墨、宣紙的獨物性能外,又將蝦之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是白石筆下最寫實的對象之一。
齊白石曾無奈地說:「予年七十八矣,人謂只能畫蝦,冤哉!(78歲題畫蝦)」,誠然,認為齊白石只會畫蝦是外行家言,就像提起徐悲鴻是畫馬的,黃胄是畫驢的一樣可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齊白石的蝦確實畫的好,人們喜聞樂見,亦是事實。
齊白石畫蝦可說是畫壇一絕,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
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並濟、凝練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
(8)主角姓齊白石的小說擴展閱讀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齊白石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齊白石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
齊白石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齊白石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齊白石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齊白石日相呼」。
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⑨ 有沒有齊白石的小故事呀,急需~!~!~!~!~!
1、齊白石關門弟子、已近90歲高齡的著名畫家婁師白不久前推出了個人畫集,婁師白希望,明年自己90歲時,可以帶著這些作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記者本周在第一時間欣賞了這些畫作。
自幼便喜畫周瑜
耄耋之年出畫集
一個冬日的清晨,按照此前朋友提供的地址,記者來到北苑賓館院內的西南角。不起眼的樓道、有些簡陋的鐵皮小綠門,讓記者懷疑是不是找錯了門。猶豫地按響門鈴,不消片刻門開了,一個滿臉洋溢著慈祥微笑的老人,告訴記者她是婁先生的夫人,姓王。而不久後見到的婁師白也同樣是笑容可掬,雖然已是89歲高齡,但除了耳朵有些不太好使外,老人的身體還很硬朗,眉毛是花白的,眉尾有幾根格外地長,與頭發呼應成趣。
談起此次《婁師白作品集》的出版緣由,今天已經是繪畫大師的婁師白仍謙虛地說,是為紀念恩師齊白石先生誕辰140周年而出,向老師匯報成績。采訪當天,婁師白很少提及自己,而「齊白石」則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字。談起如何走上繪畫道路,用婁師白自己的說法就是沒認識齊白石先生之前,對於繪畫是一種天生的喜歡。童年記憶中,父親常買書籍閱讀,買國畫欣賞,買舊碑帖臨習……這些無形中培養了婁師白對書畫的喜歡。從七八歲起,婁師白就開始在牆壁上、水泥地上塗鴉。每次跟大人看京劇回來,也總要把戲中人物趙子龍、周瑜等畫出來。
白石門下曾學畫
補裂圖見師生情
14歲隨齊白石學畫,16歲正式拜師,跟隨齊白石長達25年之久,並終成為關門弟子。至今,談起和恩師齊白石的相識,婁師白仍是如數家珍:「1932年夏的一天,當時在香山慈幼院做工程員的父親,在去上班的長途汽車上,看到前座坐著一位長須長者和一位中年婦女,帶著兩個孩子。老人操一口湖南腔,父親一聽是鄉音便不由和他攀談起來,這才知道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齊白石,要送兩個孩子去香山慈幼院讀書。後來又知道彼此住得並不遠,就經常往來起來。有一次,來串門的齊白石看到我仿照他的筆墨畫的扇面,誇獎之餘,提出兩家『易子而教』,收我做徒弟。於是,1934年立秋前的一天,母親就買了兩盒乾果、兩塊衣料,父親用大紅紙寫了附有祖孫三代名字的門生帖子,領著我到齊老家裡行了簡單的叩頭禮。」
采訪中,婁師白拿出一幅名為《補裂圖》給記者看,作品描繪了一個在庭院中縫補衣服的老婦人。婁師白介紹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同春園是京城著名的飯館,松鼠鱖魚做得一絕,許多文人雅士常慕名而來。有一回,白石先生帶我到同春園,下黃包車後,因急於攙扶老師,車子不小心將我的長衫剮破,因家境貧寒,所以十分心疼。但齊白石先生為讓我開心,進得同春園就索來紙筆,揮毫作了一幅留給我做紀念。」
改名少懷號師白
不造齊白石假畫
1937年,齊白石將婁師白的原名婁紹懷改為少懷,號師白,並刻了一方「師白」印章送他。「少懷」取自孔子語:「老者恩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師白」之意則主要在於督促其學習上進。作為齊白石的得意弟子,婁師白對於老師的筆法自然非常熟悉。但婁師白一生堅持的原則是,學習、臨摹老師,但絕不可造一張老師的假畫,盡管自己的臨摹之作幾可亂真。
「當時老師白石的畫作在市場上很暢銷,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買畫。一天,我拿了幾幅已經完成的畫請老師看,老師看後就將其擺在案幾上,恰巧琉璃廠倫池齋的田宜先生來了,竟誤以為這是白石先生的,一再要求拿走兩張。老師便從中選了一幅《蘆蛙》,親筆題詞:「少懷弟子能亂吾真,而不作偽,吾門客之君子也。」
農場喂鴨也畫鴨
畫楓葉用紅丙烯
記者在《婁師白作品集》中看到,蓖麻、鴨子、鹿甚至鴕鳥、企鵝都成了婁師白描繪的對象。據悉,這些題材都是齊白石所不曾涉及的。婁師白的夫人向記者「抱怨」:「上世紀60年代,婁師白被下放到農場喂鴨,晚上回來就不停地畫鴨子,家裡的『鴨作』簡直是鋪天蓋地,我都有點煩他了。一個朋友到家裡一看也吃了一驚,開玩笑地說等著婁師白紙鴨子將來給你換『全聚德』的烤鴨吧。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畫作真可以換上數萬只烤鴨了。」
婁師白介紹說:「1957年白石師逝世,我開始創作的嘗試,那年到農村體驗生活,發現蓖麻通身是寶,聯想到人類美好的品格,於是就開始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這幅畫是我離開前人範本的第一幅畫。但變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是空穴來風。如畫雞,齊白石畫的滿紙只有雞,很少背景,我現在的畫會補充一些背景,給雞一個具體的環境,這樣意境就不同了。色彩方面,我以水墨為基礎,摻進了水彩和水粉,我畫溫哥華的楓葉首次使用了紅色丙烯顏料:我畫蜜蜂也破例採用了熒光色彩,找到了一種新的色彩感。」
何必蜂擁學西畫
畢加索曾學白石
當記者提起近年來媒體、公眾對於西方繪畫的偏愛,以及藝術品市場上中國畫、西方油畫價格懸殊時,婁師白有些激動:「現在的習氣不好,一窩蜂地向西方學習,言必稱畢加索,好像20世紀整個繪畫界只出了一個畢加索一樣。實際上,20世紀西方最熱門的畫家畢加索,也臨摹過齊白石的畫,畢加索與張大千見面的時候,就曾拿著臨摹作品給張大千看,並說『藝術在東方』,他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畫家一定要跑到巴黎去學習繪畫。畢加索有非常深厚的寫實功底,他早期很多作品都是寫實的,晚年才開始變形,繪畫風格發生變化。我們很多年輕人學畫還沒入門就急於求成,以與世界接軌的名義搞抽象、搞變形,以為越不懂越高深、越扭曲越時髦。」
記者問婁師白有哪些養生之道,已經年屆九旬的他像個孩子似的笑著說:「畫畫、走路。」他告訴記者,畫畫可以讓腦子集中,對身體也好,就等於是練氣功了。走路有兩層意思,一是散步,二是旅遊。自己幾乎每天都要飯後散步,每年都會去加拿大探親,去年還去新疆玩了一趟,坐火車一點不覺辛苦。
2、齊老識畫論假真
事情的開端
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次去北京城南辦事。這一去不要緊,卻引出一段故事來。
也巧,在街旁地攤上,有人賣齊白石的畫,一看,全是假畫。如此損傷齊老聲譽,使他十分氣憤,便厲聲喝問:「你為什麼冒充我的名字在這兒賣假畫騙人?」
伶牙俐齒的賣畫人
賣畫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笑了一下,鄭重地答辯出一套話來,齊老聽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氣盡消,竟閉口無言。那麼,一副伶牙俐齒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麼呢?請思考5分鍾,發表你的猜測。
張海波——他說:「我家很窮,上有老母,下有妻兒,偶遇災年,生活無著。為了糊口,才想出這個營生。看在妻兒老小的面上,您就高抬貴手,切勿聲張,救救我們的命吧。」齊老聽了,十分同情,遂消怒氣。
蘇康——這種說詞,可消怒氣,但不足以使齊老「閉口無言」。既閉口無言,說明賣畫人運用創造思維,在「完全失禮」的窘境中,卻想出一番道理來。我想,他可以這么說:「您老先生的畫那麼高貴,即使您1天用25小時創作,我們窮鄉僻壤的黎民百姓也還是看不到,買不起。乾脆說,連您的名字也沒聽說過。我描摹您的畫賣,價錢便宜。這里的有錢人,可以買回家去,沒錢的到我這攤上看看,也可一飽眼福。這樣,您的畫就能使眾多勞動群眾得到美的享受,您的名字永存於他們的心中。那麼,我的做法是損害了您,還是幫助了您呢?」
陳倩倩——張海波說的是低姿態,蘇康說的是中姿態,我想還有一種高姿態。賣畫人說道:「您說是假畫,不錯,是假畫,假就假在不是您親手畫的,可卻簽上了您的名字,僅此而已。但您應該知道最重要的不是這些,關鍵在於,我的假畫比你的真畫是否遜色?遜色多少?好,請你仔細看看我的每一畫和畫中的每一筆。如果您能找出與您親手畫的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地方,您願打願罰,我悉聽尊便。」這時,齊老趕忙彎下身去,一張一張地仔細審閱起來。結果,根據他半個世紀的經驗使他確信:不是「真偽難辨」,也不是「以假亂真」,甚至不是「維妙維肖」,簡直就是自己親手所畫。齊老內心感嘆道:「就是我自家傳 人也無法達到如此境界。真可謂贗品不贗啊!」
許揚——我想,還有超高姿態。只聽賣畫人說道:「請老先生先看看我的畫,然後再理論不遲」。齊老接過畫來一看,頓生驚異,齊老正在思索,賣畫人說道:「您的畫已經達到您的藝術頂峰,這是令人欽佩的。但您知道,藝術沒有止境。您已看到,在我的畫上彌補了您原作中的每一點缺憾,並且,始終忠於您的原作,不漏破綻。這一點,瞞不過您。您現在已經一目瞭然了,也只有您才能估量出這有多麼艱難。」
閔銳——賣畫人還會補充說:「我的畫優於您的畫,與您的畫相比價格幾乎等於白送。那麼,我還應該受到指責嗎?」
劉暢——賣畫人還會補充說:「今天的事實,應了一句古語:『青出於藍勝於藍』,對此,您不會生氣吧!」
朱奇——賣畫人的超級繪畫水平是在未識其師而師其師的基礎上磨煉而成。可見,他對齊老是極為崇敬的。因而,面對久仰大師是不會說出失於敬重的話的。閔銳、劉暢的補充,應轉換到齊老的角度,由齊老說出。賣畫人要補充的是他成長的經歷:「我5歲時,偶見大師雙蝦之畫,蝦活水清,令我感到神奇莫測,並從此愛好畫也。不惑之年,到此而已。50已過,方得先生真言:「誠望弟子超越自己。虔誠就是力量,故此,有今日之作。」
張月——超高姿態說的是超級繪畫大師,這樣的大師怎麼會擺地攤呢?
賣畫人說
如果繼續討論,大家還會有許多新奇設想。那麼,到底當時賣畫人是怎麼說的呢?他說:「齊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錯,這都是些假畫。你要明白,凡是大畫家沒有不被別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說明他的名氣越大;無名之輩,誰也不造他的假畫,再說,我這些畫賣的便宜。有錢的人,還是買您的真畫,您又何必生氣呢?這番話竟使齊老先生怒氣全消,閉口無言。 」
意想不到的結局
聽其言不如觀其畫。齊老從地上撿起一幅畫,說:「我看看你畫得怎麼樣?」是啊,他畫得究竟怎麼樣呢?這場爭執又怎樣了結呢?思考5分鍾,繼續發表你的推測。
王研——齊老一看,一張張畫,塗塗抹抹,十分低劣。於是說:「你欺世盜名,騙人錢財,還伶牙俐齒,胡亂辯解。快把攤收了,以後不許再賣,否則,我就告你。」
劉含——這不會。畫太低劣了,沒人問津,賣畫人無利可圖,也就不會賣了。實際上是這樣的:「齊老一看,心裡已經明白,這個賣畫人繪畫水平太差了,破綻百出。但畫得精細,又有原作的創作框架及每一細節的精心處理作為依託,因而,美感仍然躍然紙上。於是,告戒他:「若真有志於畫,就要從基本功開始刻苦磨煉。今後,不得再做這種見不得人的勾當了。」
熊婷婷——這些說法,都以賣畫人尚有一定繪畫水平為基礎,有點水平的畫工,誰還會冒風險擺地難呢?所以,未見其畫,不知其人。只聽其言,言如奸商。一時,齊老被他唬住了。只一看畫,不堪入目,實在是對齊老藝術的褻瀆。齊老氣上心來,抓住他的手,憤怒地說:走,和我去面官。結果,賣假畫的人坐進大獄。
翟星羽——大的畫家,永葆美的胸懷,見他的畫也有些成色,轉念想來,善心大發,欲收他作自己畫室的工作人員。一來可斷其丑惡 營生,慢慢陶 冶其美好的道德和性情;二來使他得到固定收入,養家糊口。想到此,齊老便問:「我請你作我的幫手願不願意?」賣畫人一愣,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齊老見狀,把原話又重復了一遍。這人聽清,連忙雙膝跪倒,五體投地,連連說道:「謝謝您的大恩大德。過去只知您的畫美,今日方知您的心靈更美。」齊老把他扶起,彷彿自己龍鍾老身,生出一支新的臂膀,頓時感到增添不少力量。
馮潔——大家都往好處想。其實作賊心虛,賣畫人見齊老撿起畫看,便知大事不好,糾起法律責任,可就小命難逃。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趁齊老不備,撒丫子便跑。他知道齊老年邁,追他不上,免上大牢,也算幸運。齊老本想成全於他,滿心美意已成,見他一跑,趕快招呼他回來。這時,賣畫人早已跑遠了。結果,賣畫人感到僥幸,齊老感到不安。這正是,真假白石,城南偶遇,不歡而散,美意難成。
事情的真實結果是這樣的:齊老看罷畫說:「還有點意思。這樣吧,我收你做個徒弟吧。」那人一聽,趴下就給齊老先生磕頭。
給人啟迪
齊白石收徒的故事及其有關討論給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
1、獨特獨特還是獨特
獨特是藝術的精靈和生命。模仿、抄襲、重復,從來是藝術創造的大敵。獨居於創造思維之首 發散思維就具有獨特性,表現多為解決問題時提出新穎而超俗新見解。
白石老人竟然收下玷污自己名聲的賣假畫者為徒,這種處理問題的獨特方式的背後,正是他的獨特思考。寫作是一種思維和情感十分活躍的創造性勞動,既需要通過觀察去獲取材料,更需要通過想像去豐富材料,通過聯想去構思材料。想像、聯想、創造,正是思維的三部曲。
同時,我們還應領悟到,繪畫藝術是定於想像力的藝術。齊老先生不僅把高超的想像能力凝聚於作品之中,在這則小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閃光的亮點,收徒之舉具有豐富的想像內涵。在他收徒彼時彼刻的剎那間,想像的翅膀既飛向賣畫人遙遠的過去經歷,也展現在新徒未來發展的可能歷程。
3、李苦禪先生,他對藝術是一腔熱忱。他是畫花鳥的,齊白石真正的入門弟子。他又是有名的票友,專攻銅錘。他認為藝術是相通的:他在耍鋼叉的身段中,找到了筆法的韻律;他在舉筆點染的時候,揮灑出唱腔委婉邐迤的痕跡。可是如今這花鳥畫怎麼啟發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他左想右想還是想不出一個所以然。
李苦禪先生當年是齊白石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齊老先生這樣盛贊過他:
余門下弟子數百人,人也學我手,英也奪吾心,英也過吾,英也無敵,來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間是無鬼神矣!李苦禪先生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的贊揚,無過於此。應該補充一句:李苦禪先生那會兒還叫李英呢。後來據艾青先生回憶,毛澤東對他的老鄉——湘潭老人齊白石老先生相當的關注。可能就是因為齊老先生還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對這些於新社會或者新政權實在沒用的花鳥畫家,暫時就不好意思立馬砸了他們的飯碗。據說,李苦禪先生還是曾經一度失去了教職。他曾經上書給毛澤東本人,年輕時候的李伯伯曾經在北大附設留法勤工儉學會讀書,和毛澤東有過數月同窗之緣。
本來他和毛潤芝一心要去法國勤工儉學,然而,法國當局鑒於當時這些學子「品流復雜」,其實就是有一批像毛澤東這樣的農民革命運動家,唯恐影響法國國內局勢的安定,決定所有勤工儉學的學生一律不給簽證了。
真是歷史不可改寫,不能來個時光倒流。如果那時毛澤東去法國留學了,他在建國後或許比較可以聽周恩來、鄧小平他們的建言?可是有誰知道歷史的玄機?又有誰知道他方寸之間會有什麼變化呀?
當時李苦禪先生借著酒勁,揮筆上書給當年的毛潤芝:現在我的事情,蔣介石不管了,我只好找你了……
剛建國的時候,人情還是很濃的,都還比較像普通的人,還沒修煉成為特殊材料製成的那種人。經過昔日同窗的過問,李苦禪先生才勉強保住了這個中央美術學院的飯碗。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五日,中央美術學院就這樣成立了,徐悲鴻先生是院長,江豐同志為副院長,吳作人先生是教務長。我覺得我爸是個了不得的革命者,那年頭兒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時玩兒得最狂的意思。孩子眼睛中老子都是天下第一。我估計老子天下第一,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後來人們不知為什麼開始就自稱老子了,那些人可能比我還混了,當老子有什麼好處?而且你當了老子就天下第一了?可笑,當老子的苦楚一時半會兒是說不清楚的,等你有了兒子才是老子,才知道老子的滋味。如果說老子是指李耳先生,說他天下第一,我還可以接受。說明你認為他老先生的哲學比較對你的胃口,各有一好嘛。你有權這么說,他也可以把這句話改成:莊子天下第一。他也有一好。我爸穿黃軍裝進中央美術學院的事情,他從來沒和我提過。後來他糊里糊塗當了個文官以後,就成了上級。於是他的下級就對我特別熱情,有的人看我比我爸還糊塗,就悄悄告訴我,我爸在這兩畝三分地里,威信很高,地位顯赫。那時候誰聽了這還不高興?其實我們都忘記了老子的哲學:福氣就是禍源啊。建國初藝術家們聯手創作的《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也就在一九五一年,這些走到一起來的畫家合作了一幅抗美援朝的宣傳畫,這是他們在美術發展新方針下的空前絕後的一次合作,作品是《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萬歲》。作者是這樣刊登的:張仃、董希文、李瑞年、滑田友、李可染、李苦禪、黃鈞、田世光、鄒佩珠、吳冠中。
對延安來的畫家來說,畫這種革命宣傳畫真是輕車熟路,可是對原來國立藝專的教授們,這真是一個新的嘗試和開始。你想這些畫家,本來就不是一個畫種,更不是一種風格。
董希文先生是油畫家,畫宣傳畫造型方面當然是可以勝任的;滑田友先生和鄒佩珠女士都是雕塑家,這就有些勉為其難了;到了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大有趕鴨子上架的意思,好在他有些人物造型的底子,過去還畫過人物素描;李苦禪先生的特長是花鳥寫意,他習慣的是八大山人的藝術語言,不把美帝國主義點染成烏眼雞就算了;黃均先生的特長是重彩人物線描,那至少可以勾勾輪廓線;田世光先生的工筆花鳥,也只能一起勾邊了;吳冠中先生那會兒腦子清楚,這時候可不能把法國派的點彩掄到這宣傳畫上;李瑞年先生是從布魯塞爾回來的油畫家,他和吳先生一樣都得收著點兒,悠著點兒。現在看到這張集體創作的宣傳畫,似乎看到那時全民同仇敵愾、意氣風發的樣子。這些畫家被收編之後,後來豈止是洗澡了,拿阿列克塞·托爾斯泰在他小說扉頁上的話來說:他們還要——
在血水裡泡三次,在鹼水裡浸三次,在清水裡洗三次,才可以干凈起來。哎,革命真不容易。後來聽說燕京大學很快就被取消了,和城裡的北大合並了,這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清華那邊的日子也一樣不好過,在那邊洗澡水肯定比這邊燙多了。說到底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們在新中國的領導者眼中到底還是一群比較安分的手藝人,和留洋回來的博士們相比,與工農群眾的距離還是近一些的。
要是毛澤東先生不接著搞後來天翻地覆的群眾運動,就讓他們這么認真畫下去,這些畫家又會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軌跡?又會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最後又會走到哪裡去呢?真是無法想像。
與此同時徐悲鴻先生和李樺先生、艾中信先生、夏同光先生等畫家也合作了宣傳畫《還要給戰爭販子以更嚴重的打擊和教訓》。在戰爭時期,畫家的任務就是支持前線,教育人民。你看看真是難以想像,這兩張宣傳畫居然是這些藝術大師合作的巨制。這的確是空前絕後的合作,絕了。成群的自由知識分子,在清華、北大的大院兒里,在各個大專院校里,在研究單位和文化單位里,一邊洗澡,一邊適應著如今的水溫,看著第一個被拖出去的張東蓀先生,說他里通外國,犯了間諜罪,但不予逮捕,留在家中管制。這是戰爭時期,大家在熱水裡洗澡,慢慢搓著自己身上的污泥。誰敢說個不字?張東蓀先生的自辯,沒有人能夠相信,也沒有人去聽。中央美術學院的自由藝術家,無論他是從何而來的,無論他是畫什麼畫的,也都著實地洗了一個燙水澡。我們太小沒有看到,只是聽老人們說,當時人們強行讓法國回來的雕塑家王臨乙先生,頂著鐵鍬跪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舞台上,說他是一個貪污犯。他的法國太太王合內鎮定地坐在台下,不管多久,還要等他回家。老樹影斜的時候,他們老兩口,順著東單三條往東走,穿過十字路口,回到棲鳳樓胡同的小院兒去。北京很多胡同名字,都讓你可以玩味地遐想。
這次可讓這群長久安居在北京的藝術家們開了眼了,對延安來的這群人來說,這還是小菜一碟,不過這的確是在土改中斗爭地主最溫和的一種必要程序。
人們說他在大敵當前的時刻,貪污了人民的小米、抗美援朝的小米。好在他還沒來得及自殺,運動就過去了。自然有關人員又道歉了一番,大家是誤會了,還都依然是好同志。這是又延安運動後期的王麻子模式,人們也都見識見識。真是高招,挽回了黨的威信,不冤枉一個好人。同時也讓大家明白了無產階級專政如此威嚴,看看那些被槍斃了的老共產黨員劉青山、張子善,開國功臣變成貪官,照殺不誤,不放走任何一種壞人。北京胡同——東城區豐富胡同十九號老舍故居(李玉祥提供)每當逢年過節,北京以灰色為主的胡同就會挑出來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北京特有的風沙中,盡情招展。
4、憶白石師
劉淑度
一九二七年,經李苦禪同志介紹,我拜白石老人為師,跟他學習篆刻。那時我正在北京女師大讀書,業余摸索著學刻印章。
白石老師六十歲後專攻漢代鑿印,他收下我這個徒弟後,就要我先認真鑽研漢磚,打好基本功。在近代篆刻家中,老師對趙撝叔、黃牧甫等人較為推崇,也要我向他們學習。老師曾一再對我說過,篆刻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要學好它,必須[博採眾長],(不能死守一家),你既已做我的學生,當然要跟我學,但你不要光學齊白石,而把齊白石學死。老師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他雖專攻漢印,卻未為其所囿,而是在篆法、刀法上都能跳出窠臼,大膽創新。
記得那時我一有空就到老師家去,把自己的(作業)——刻好的印拓帶去請老師當面評改,有時看到老師在畫畫,就把印拓留在老師那裡,待他有空時寫些批語。這樣,時間一長,我手頭就有好多冊老師批改過的印譜,這些印譜我原來一直珍藏著,可惜經過十年浩劫,僅剩下二冊了。現在打開這二冊印譜,重讀老師五十年前的批語,真是感慨萬千。其中近一百方印,老師幾乎都作了詳細的批語,有肯定,有贊揚,更多的是批評和指點,有的還特地畫了篆字示範。從老師遒勁有力的親筆批語中,可以看出他在批改我的(作業)時是多麼仔細認真,一絲不苟。
老師治印有個習慣,一般是在清晨或晚上刻,所以我雖常去他家,卻一直未能親眼看到他治印,這當然是一件憾事。幾年以後,我終於找了一個機會請老師當場為我篆刻【白石弟子】之印,使我親眼看到了老師是怎樣篆字和用刀的,受到很大啟發。老師在這方印的邊款上刻道:【余曰:聖人教人學文尚屬餘力,余慚雕蟲小技,加之性氣疏狂,那可作人之師,壽於金石也。淑度曰:於非聞早有(白石弟子)印,乃夫子所刻,請重比例。余無可再卻,刊而記之。】這種謙虛的態度使我很受感動。後來老師還為我刻了(千石印室)印,這二方印我至今保存著。
我大學畢業後當了中學教員,工作之餘仍堅持治印。這中間我還為魯迅先生刻過兩方印。白石老師認為我的篆刻「數年來大進」,又不辭煩勞,多次熱情地為我撰寫推薦《告白》。一九三一年底,我想把自己幾年來所刻的印編選成冊,當時已近七十高齡的老師興致勃勃地提筆為我寫了一篇短序。文中說:「從來技藝之精神本屬士夫,未聞女子而能及,即馬湘蘭之畫蘭,管夫人之畫竹,一見知是女子所為,想見閨閣欲駕士夫未易耳。門人劉淑度之刻印,初學古人得漢法,常以印拓呈余,篆法刀工無兒女氣,取古人之長,舍師法之短,殊為閨閣特出也。」應該說明,老師對我的評價,我實際上並未做到,是愧不敢當的,但從這里不是能清楚地看出老師對學生的熱誠鼓勵和殷切期望嗎?
而今,我自己也已年過八十了,我一生約刻了近千方印,如果說我在篆刻上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這是與老師的教育和培養分不開的
⑩ 《齊白石》txt全集下載
齊白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一、春的祭奠
一、春的祭奠一輛淺綠色的小卧車,緩慢地駛上了西直門的立交橋,151西郊奔去。她依偎著車廂的右側,不時撩起簾子,望著窗外閃忽而過的街市、樓宇、人流、樹木……車外一片明媚的春光。嫩綠的柳枝,象害羞的姑娘,在和暖的陽光里,垂著頭,飄拂著。路邊上,青青的芳草,盛開的野花,粉紅色的,淡黃色的,在柔和的春風里,輕輕地搖著、笑著,帶著幾分的醉意。幾只小燕,快樂、自在地從車前掠過。沖向蔚藍的天空。它很得意,大概自覺是春的使者,呼喚著,帶著一個個新生命的夢,來到人世間,來到了每一個勤勞、善良的人們的心田裡。茶色的尼龍網紗衫,罩在潔白的的確良襯衣外面,使她顯得更加端莊、素雅。她不時用右手梳理著被微風吹亂了的頭發,象是整理著雜亂無章、自由飛馳的思路。……昨晚一夜難眠。因為今天這個日子。她盼望了多久?整整二十五個年頭了。二十五年來,她無時不在思念那位長眠於西郊的老人――一位當代傑出的藝術大師,她的義父。……
有問題再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