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昭通作家群的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學」
位於滇東北的昭通歷史悠久,早在1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門戶。歷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賈雲集,成為「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雲貴川三省的物資集散地。境內烏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為我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為西南地區的開發和繁榮起過重要作用。「朱提」一名最早出現於西漢,系彝語地名音譯,是昭通古時稱謂。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詔大理文化,為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從公元前135年設縣至公元630年設置通州,其間雖有郡縣建制變化,但「朱提」之名未變,共存在760多年歷史。其間漢晉兩代發達的農業經濟、燦爛的朱提文化特別是白銅的發明、聞名全國的朱提銀、儒學的興起和傳播,表明朱提地區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朱提銀」在全國的深遠影響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等諸多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代表「雲南多元文化的縮影」的朱提文化。產於朱提山的「朱提銀」唐朝以來成為白銀的代名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贈崔官立之》詩中有「我有雙飲盞,其銀出朱提」的句子,在明清提到「朱提銀」的筆記小說更是比比皆是。據《華陽國志》載:朱提郡「其民好學,濱犍為號多士人,為寧州冠冕」。朱提學子外出遊學,取長補短,漢文化典籍及典儀、禮俗、服飾及生活習俗的浸染,使之呈現多元的民族文化內涵。民國時期的昭通一度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時有「小昆明」之美譽。
昭通是1935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紅軍長征途經的地方,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盡管後來由於交通閉塞和地域條件限制等原因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但也使昭通成了雲南中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崇尚讀書、崇尚文化的傳統也在這里一脈相承。杜宇傳播先進的農耕文明演繹出「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千古絕唱,滇中瑰寶漢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之美譽,融佛儒道三教為一體的威信觀斗山石雕群被稱為「天下絕」。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為昭通文化產業的開發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和潛力,也是昭通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昭通這塊土地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崛起作家群,形成文學現象,被人們譽為「雲南當代文學的重鎮」不是偶然的,是昭通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的閃現,是昭通的作家們弘揚傳統、開拓創新的結果,也是昭通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堅持發展先進文化、發展文化產業、重視文學創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❷ 鎮雄是什麼樣的
鎖鑰南滇、咽喉西蜀:昭通古稱朱提,唐以降稱烏蒙。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歸流並鎮壓了土司殘余勢力的叛亂後,雲、貴、桂總督鄂爾泰以烏蒙"不昭不通之甚者也",題請雍正思准"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附郭恩安縣。
今昭通地區處雲南省東北部,北緯21°34′-28°40′、東經102°52′-105°19′之間。西、北與四川涼山州、宜賓地區相望,東與貴州畢節地區界鄰,南與本省曲靖市、昆明市接壤。轄昭通、魯甸、巧家、大關、鹽津、水富、綏江、彝良、永善、鎮雄、威信11市、縣,總面積22423平方公里,人口475萬。地委、行署駐地昭通市,地處雲、貴、川三省接合部中心位置,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區位優勢明顯,風景名勝怡人的發展中的城市。
全區處於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地質結構復雜,地貌特徵顯著。烏蒙山綿延於東北,橫空出世,莽莽蒼蒼,大氣磅礴,雄渾壯美。五蓮峰迤邐於西南,峰出岩岫,人雲表,靈秀俊偉,萬千氣象。山有水之源,水為山之靈。金沙江自巧家蒙姑入境,浩盪北流,穿越5個縣、市,至水富出走.區內流長414公里。牛欄江東向西行,奔走於巧家、魯甸兩縣間,區內流長113公里。橫江由東向北,支流叢雜,百川融匯,蜿蜒曲折,清波跌宕,縈繞8個市、縣,區內流長公里。兩山矗立,三江環抱,山水相得益彰,造化韻致無窮,觸目驚山重水復之幽深,舉步得柳暗花明之情趣。
全區地貌屬中山山原亞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高差懸殊。區內最高點為巧家大葯山,海拔4040米;最低為水富滾坎壩,海拔267米。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響,形成全區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共存的立體氣候分布。民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這片土地上行走,一日之旅,以領略從海南到北國不同緯度帶的風光景緻;可以追逐從海到北國時序轉換奇妙而真實的足跡,春之溫煦,夏之火熱,風之悠然,冬雪之純凈。天之賦予,光風霽月,春華秋實;地予承載,明山秀水,風物勝景。這是一片富繞、美麗的土地。在片土地上,各兄弟民族親密無間、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秦開"五尺道",漢族的先民溯橫江而上,在烏蒙山、五蓮峰若星羅棋布的山間壩子最早建立了生息繁衍的村落。幾乎同時,彝族的先民也從千里迢迢的北方南來,在以堂琅山為中心的萬山叢中點燃了拓荒的箐火。昭通是彝族先民六祖國統一他支的地方,是彝族的發祥地之一。《西南彝志》等典籍記述詳備,昭通出土的"漢叟邑長"銅印是歷史徵信的實物證明。元末明初,或因自然遷徙,或因從征、屯墾、經商、入仕,苗族、回族也先後在昭通落藉。作為世居民族,漢族、彝族、苗族、回族和其他十個兄弟民族攜手並肩,走過了歷史的風雨滄桑,走過了歷史的幸遇與挫折,為昭通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各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各自應有的貢獻。同時,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瑰麗多姿的民族風情,無疑也是昭通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一道人目耀眼的風景。
物華天寶、俊彩星馳:昭通,夏商屬梁州地。周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稱靡莫部。秦時為蜀郡地。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鍵為郡,領12縣。內有朱提、南廣、堂琅3縣,境域約當今昭通地區全境及川東南和本省會澤縣、昆明市一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犍為南部都尉,領朱提、南廣、堂琅、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一帶)、存鄢(今宣威一帶)5縣。越二年,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2縣;堂琅並入朱提,存鄢並入漢陽,南廣仍屬犍為郡。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三國時為蜀地。兩晉、南北朝時期仍置朱提郡,其間一度置南廣郡。隋置恭州,後為開邊縣轄地。唐復置恭州,後分置曲州、靖州、協州;南詔時始稱烏蒙部。"宋揮玉斧",今昭通地區為敘州羈縻之地,分設烏蒙、閟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烏蒙萬戶、閟畔萬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烏撒路、烏蒙路。十五年改稱軍民總管府。二十五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18)改隸雲南,十七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為軍民府。明嘉靖五年(1526)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九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初,廢府存縣。民國32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威信10縣;民國36年會澤縣劃人。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據考古發掘資料,昭通開發的歷史還要追溯得更為久遠。1982年在昭通市北閘鎮過山洞出土距今五萬年前的早期智人--學術上稱"昭通人"--牙齒化石,說明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昭通的早期智人逐步離開了洞穴,在依山傍水處建立定居點,開始了漁獵生活。全區有7個縣先後發現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特別是魯甸野石大型村落遺址及出土器物,為我們勾畫出了新石器晚期先民們勞動生活的遙遠而真切的情景。
西周末至春秋時期,今昭通誕生了一位"教民務農"的傳說人物。據漢代揚雄《蜀王本紀》和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這位著名的人物名叫杜宇,"從天墮,止於朱提",和一位叫梁利的朱提女子結成夫妻。當時的蜀地還是漁獵社會,部落首領為"魚鳧氏"。"魚鳧氏獵於湔山,便仙去。"杜宇入蜀,"教民務農",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帝,號日望帝,"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以漢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建立了北至今陝南、西北達岷山,東南抵今昭通的蜀國。後來蜀中發洪水,嫻於農藝的望帝卻不擅於治水,只好把帝位讓給了開明氏。史載:開明氏傳至十二世,為秦所滅。杜宇的事績雖不見於信史,但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春秋時期,今昭、魯壩區較蜀地更早地跨進了農耕經濟的門檻,魯甸馬廠遺址出土的炭化粟可為佐證。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李冰開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進一步略通雲南,派常安將李冰開鑿的僰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雖然當時朱提郡尚未建置,但其地居處"五尺道"樞紐,中原文化南漸,得風氣之先,較早地接受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昭通市出土的"蜀郡千萬"鐵鋤,魯甸縣出土的"蜀郡成都"鐵鋤,從形制、款識、書體推考,均為秦器無疑。說明因"五尺道"開通而得以加強的中原、巴蜀與雲南經濟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推動了農耕經濟的發展。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採納唐蒙的建議,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開修"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朱提郡建置,直接納人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運銷,漢文化影響蔚然而成風氣,昭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首先是農業。樣潼人文齊任朱提郡都尉,"穿龍池、溉稻田,為民興利",農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朱提縣,川中縱廣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僰名千頃池。又有龍池以灌溉種稻。"--多富足呵!方圓五六十里的昭魯壩區在二千年前就成了魚米之鄉。文齊在調任益州郡太守後,把在朱提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政績在滇池地區又光大發揚了一番。"造起陂池,開通灌溉,墾田二千餘頃。"使滇池地區出現了"甚得其和",安定、繁榮的局面。
與發達的農業相映生輝的是發達的礦冶業。據《漢書》、《後漢書》、《華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堂琅銅、朱提銀,富甲天下,各省商民、廠民尋利而來,摩肩接踵,絡繹於途。特別是朱提銀,因成色好,與錢貨的比值,比其他地方所產銀高出50%。這就難怪,翻開今天的《辭海》,對"朱提"一詞的解釋中,就有一項是白銀的代稱。
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機遇:一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的傳入;二是朱提的士子外出遊學;三是漢文化典籍及典儀、禮俗、服飾等浸染;春風化雨,當時的朱提郡"其民好學","多人士,為寧州冠冕"。漢碑、漢洗、漢印、漢畫像刻石等出土文物,更是明白無誤地表達了兩漢時"朱提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淵源,也明白無誤地表明了"朱提文化"在滇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領先地位。
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推行"和撫"、創立"夷漢部曲"、"以農為本"等積極的政策,使朱提繼續保持安定團結、穩定發展的局面。
三國歸晉,南北朝繼之,中原紛爭不息,生產力遭受極大破壞,局促邊地的朱提已很難如兩漢時那樣充分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發展遲滯。隋國祚不久,勃興勃廢。盛唐有大氣,但天寶以後對雲南行羈縻之策;"宋揮玉斧",大渡河以南不再由中央政權直接管理。其間,南詔、大理相繼立國,昭通游移其間,既與中原文化疏離,又未能充分接受後進繁榮的南詔、大理文化的浸淫。歷史冷落了昭通,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滇東北向滇中、滇西轉移。元、明二朝迄至清雍正五年(1727)間,中央政權雖然也採取過諸如屯田、"土流兼治"、"府衛參設"等政策措施,但土司治理的局面並未受到觸動,農奴制、奴隸制經濟何以言發展?雍正五年厲行改土歸流,促成了農奴制經濟向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此後百年間,中央政權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發展生產、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以組豆化干戈,以衣冠易椎髻","變蠻夷淵藪而為文物之邦"。歷雍正、乾隆、嘉慶三代,昭通社會經濟文化又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其一是招募開墾,興修水利,推廣新的農作物品種。僅恩安縣,雍正十年(1732)安置七百餘戶;十二年(1734),從雲南、曲靖、澄江三府招募一千戶,"戶三十畝,給牛具,頒籽種,發幣金蓋屋棲止",條件極為優厚;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招募共達7000餘戶,墾田地78000多畝。同時,興修水利,引進玉米、馬鈴薯種植,農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有了基本保障。其二,開發礦業,重振朱提銀、堂琅銅雄風。乾隆時,樂馬廠、金沙廠、茂麓、碌碌等銀銅礦山鼎盛一時,廠民數十萬人,年產銀達30餘萬兩、銅六七百萬斤。其三,開浚金沙江、關河航運,修整入川、入黔驛道,外運銀銅,返程運銷油、米、布、帛、鹽、茶,沿江、沿交通干線一批工商業集鎮迅速崛起,恩安縣城會館、鋪戶、銀樓達百餘處,成為雲、貴、川重要的商貿中心城市。其四,興辦教育,定學額、設考棚、建書院、義學,再現"冠冕寧州"的文物之邦的繁榮景象。有清一代,昭通人才輩出。魏定一、辛聯瑋、李開仁、呂清、張黃、謝文翹、謝祟基、饒起敬、饒起孝、肖瑞麟等才俊精英,或人仕而建功立業,或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或終生執教培養人才,各有建樹,史載留名。
民國時期,戰亂頻仍,匪禍猖獗,煙禁不禁,農耕不興。龍雲、盧漢先後主持滇政達盟年之久,雲南黨、政、軍、警各界首腦中,昭通籍人十有五六,於鄉邦故里各項建設不會不有所關愛。於工業交通,昆明至昭通公路通車、實業公司創辦、昭通機場通航;於文化教育,省立二中、省立民中、十縣女子聯中、女師及各縣中學,民眾教育館先後創建;於農業水利,修整昭魯大河、興辦蠶林實驗所、規劃油桐、木漆、蠶桑基地;諸多項目,雖因負責實施者良莠不齊,有的失敗,有的半途而廢,但當其時,昭通一地的基礎設施、基本建設,在雲南仍處領先地位。抗戰爆發後,地處大後方的昭通,因淪陷區及長江中下游各省商業、金融、貿易、文化事業的轉移,而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有"小昆明"之稱。昭通一地中心城市的畸形繁榮,並不能掩蓋邊遠地區社會經濟的倒退。從邊遠山區走出來、風雲際會而成為新權貴的官僚們,或與聯姻等形式與土司遺裔嫁接,或出錢、出人、出槍支持親屬搞封建割據,獨霸一方,在邊遠地區恢復農奴制或封建領主制統治。龍雲的三公子、龍雲的一位親信、盧漢的七弟,先後到一個縣繼承了阿朵、阿白、木期古三家土司遺裔的遺產,三分天下,各霸一方,"民國無政府",況乎百姓?
1950年昭通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在取得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鎮壓反革命斗爭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勝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接著又成功地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社會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解放了生產力,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此前任何一個時期所無法比擬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實施"科教興國"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基礎事業、基礎產業蓬勃向上,日新月異。
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8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3.5億元。作為"安天下的產業",農業改善生產條件,調整內部結構,加大科技含量,各種農、林、牧、副漁產品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由長期的短缺經濟實現了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轉變。工業由幾近空白發展到包括煤炭、鉛鋅、電力、化工、建材、煙草、食品、飲料等20多個行業、門類齊全,有相當生產規模的地方工業體系,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在90年代初實現了跨世紀的飛躍。
1997年,全區發電量66709千瓦時;國道、省道、縣道干線公路1673.4公里;程式控制電話市話容量10萬門,長途全自動電路11700路端。以昭通為樞紐,通往周邊地區中心城市如成都、重慶、西昌、宜賓、貴陽、畢節、六盤水、曲靖、昆明公路客車朝發夕至,昭通至昆明有定期航班。全區各級各類學校5648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7所、技工學校1所、職業中學14所、普通中學138所、小學5486所;衛生機構240個、病床4471張、衛生技術人員5088人;公共圖書館12個,總藏書量64000冊;文藝表演團體11個;文物管理單位6個;衛星電視地面站1281座,廣播電視覆蓋人口260萬人,覆蓋率56.3%。漢碑、晉墓、唐摩崖等重點文物建立了永久性保存設施,大批出土文物得以妥善保存收藏。以新編地方誌和各類民族民間文藝集成為主的地方文獻、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3在保護傳統歷史文物、文化遺跡的同時,黃連河風景區、扎西會議舊址、扎西革命紀念館、羅炳輝舊居等風景名勝也已對公眾開放。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晚清以降的百年間,昭通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有中共中央軍委確認的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有中共早期領導人劉平楷、李國柱;有辛亥革命元老、護國名將張開儒、祿國藩、趙端、李華英;有在雲南軍政界叱吒風雲的龍雲、盧漢、安思博、曾澤生、龍澤匯、潘朔端、楊宏光、曾恕懷、張維翰、張邦翰、陸祟仁、曾萬鍾、吳良桐、龔自知,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抗日戰爭、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都作出了貢獻;有著名學者姜思敏、 姜亮夫、李士厚、陳一得、張希魯、謝飲澗、鄧子琴、包鳴泉等,一時俊彥,燦若繁星。
玉之在山、蘭之在谷:昭通是一部書,一部古色古香、深邃雋永的典籍。不要企望驚鴻一瞥,浮光掠影的檢閱就能入其堂奧,只能細細地解讀,如琢如磨,才可能領悟個中三昧。
昭通是一軸畫,一軸描摹萬里河山、狀寫千秋風雨的長卷。它不是可以用作街頭廣告的招貼,而是古韻悠悠、翰墨馨香的珍藏。
"玉之在山,以見珍而自破;蘭之在谷,雖無人而自芳。"--在這里,有站在高原高處的大葯山、大雪山、大黎山,層巒聳翠,凌霄直上,疏離塵囂,歸宗自然,唯願與知己者攜手登臨,作俯仰千古的神遊。在這里,有走在大河河源的金沙江、牛欄江、橫江,千回百轉,奔涌跌宕,賞濁浪排空、日星隱曜之壯闊,觀浮光躍金、靜影沉壁之幽雅。在這里,世所珍奇的第四紀冰川的倖存者如珙桐、如桫欏、如銀杏,仍有大面積的群落存在;綏江含笑、五針白皮鬆等舉世罕見的樹種,靈性自如地昂揚於藍天碧雲之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都能在烏蒙山水的性靈中盪滌胸襟,馳騁情懷,培仁者之大仁,見智者之睿智。
昭通是一部深邃雋永的典籍,是一軸翰墨馨香的長卷。漢孟孝琚碑在一個世紀前的蒼煙落照中剛一出土,便讓海內外碩學名儒如楊守敬、羅振玉、梁啟超、陳榮呂、袁嘉穀、王仁俊、黃膺、趙藩、方樹梅、袁丕鈞、袁丕佑、李根源、吳其昌、由雲龍、方國瑜等魂牽夢繞,為之序,為之跋,為之考釋補闕。碑銘講述的是一個平常卻也多少有些慘惻凄婉的故事:一位姓孟名宗、字廣宗的少年,4歲喪母,12歲隨任武陽令的父親到武陽任上讀書。他博覽群書,"習韓詩兼通孝經二卷";他希望自己的品德像玉石一樣堅貞美好,於是改名為瓊,字孝據。父親深愛兒子的敦厚仁慈,替他婚聘了蜀郡何彥珍的女兒,可惜還未完婚他就過早地病逝了。永壽三年(157)十月癸卯的那一天,把他的棺木從祖墳西面暫時停放的地方取出來,在十一月乙卯的那一天安葬並立了碑。不幸呵!資質如此美好的一個青年就這樣過早地告別了人世,對他的無限情愛,使活著的親人心裡充滿悲痛,無以言說,只好在碑石上刊辭以為紀念。--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天命不永、世事無常的故事。顯然,讓那許多名重一時的碩學宏儒們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的絕對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方一千七八百年前的無言的墓碑,碑石、碑式、碑紋、碑銘,及至碑銘中"癸卯"、"乙卯"的干支紀年,都讓學者們案牘勞形,傾注無窮心血。璞玉渾金,"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國寶,國之珍寶。
1963年在昭通後海子出土的東晉招魂墓壁畫,海內鮮見,雲南僅有。墓主霍彪坐像,"南中大姓"的紅纓旌節、冠冕顯赫、軍府威儀,"夷漢部曲"武士形象,"八行題書",宗教神話故事,四壁墓畫真實、形象地解答了史書載籍的諸多困惑:諸葛亮對南中行"撫和"之策,創制"夷漢部曲",究竟是何景象?漢隸到唐楷的遞嬗演變脈絡初見,霍彪其人及霍氏仕途宦績迷蹤釋然,以及楚文化與滇文化的融匯,東晉時南中的民俗風情等等,都在壁畫中得以昭示。難怪高齡83歲的方樹梅在看到壁畫摹本後禁不住"展閱狂喜……於史地、人物、風尚表現於四壁者,其價值不在孟碑之下。"李冰鑿焚道,常安開修"五尺道",歷史行色匆匆而又步履沉穩地走過了二千多年,唐蒙通夜郎、武侯南征、馬可·波羅旅行、李京宣慰烏蒙、南方絲綢之路、"皇木"晉京、堂琅銅朱提銀出省,"五尺道"上演出過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其間讓歷史、讓歲月最不能忘懷的還是發生在唐貞元十年的袁滋冊南沼的民族團結的千古佳話。"西南使星去,遠徼通朝聘。煙雨僰道深,麾幢漢儀盛。"--豆沙關題名摩崖燦然史冊,輝映南滇。堂琅器、朱提洗、漢三聯子母銅印、樂馬廠遺址、漢建初刻石畫,還有那悄然隆起在高原澄明天宇下的"梁堆",懷鉛提槧,為歷史存"史",歷二千年不朽;昭通府回眸、古芒部尋蹤、拖姑清真寺、石匠房棧道、烏蒙王故里、羅炳輝舊居,日月星辰為歲月寫真,越千百載常存。
解讀昭通,解讀昭通的風物勝景,當然應該讓人感受到輕松愉快,賞心悅目的樂趣。但僅只於斯顯然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另一種眼光,別一種旨趣。明末著名詩人鍾惺對於山水名勝的區別有一段議論,他說:"梵谷者皆可以為山,深者皆可以為水也。……一切高深,可以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為勝;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勝反不能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勝者也。"然則山水何所待而"名勝?"他的結論是:"曰事、曰詩、曰文,此三者,山水之眼也。"對鍾惺的立論很難反駁,因為有道理。推而廣之,不僅山水,民俗、特產、古樹名木之類好像也應該有"眼",有"眼"才有魂魄,才有神韻。承認鍾惺立論的精當,解讀昭通和昭通的風物勝景便可能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清官亭、大龍洞、圓寶山、葡萄井、望海樓、翠華茶、攤戲、"打鼓草",何以名風物,何以稱勝景?事也!詩也!文也!
昭通是一部古色古香、深邃雋永的典籍!昭通是一軸描摹萬里河山、狀寫千秋風雨的長卷。解讀昭通,用你的"眼",用你的道藏法眼。
❸ 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的峽谷文化
堂琅礦冶文化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的文化之魂文化是山水的靈魂,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巧家堂琅文化的核心——堂琅礦冶文化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彝族發祥文化、發拉花燈和孫世祥《神史》等是滇東北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的文化靈魂。
堂琅礦冶文化是古堂琅縣冶所所在地的今巧家縣為研究區域文化「堂琅文化」而確定的堂琅文化的主要內涵和最核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古堂琅縣所轄的今巧家縣、會澤縣、東川區及其周邊永善縣、昭陽區、魯甸縣等區縣的滇東北人民,自古及今開采、冶煉、運輸、鑄造以古堂琅縣地及其周邊區域的金、銀、銅、鉛等金屬礦藏的礦冶文化,是滇東北文化的主要內涵。
堂琅礦冶文化依託於滇東北堂琅區域以銅礦為主的豐富礦冶資源。從宏觀的地理區域考察,西南地區雲貴川交界的滇東北,有一條金屬大礦帶。這一大礦帶呈東北——西南走向,自昭通永善,經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到曲靖市會澤縣、昆明市東川區,綿延近千里。這一礦帶以古堂狼山中的堂琅縣治所所在地的今巧家老店鎮一帶以葯山為主峰的堂狼山為中心,分別可以大體劃分為三部分:北部為牛欄江東北的古朱提山,自古及今以盛產銀礦為主;中部為巧家古堂狼山,即今巧家以葯山為主峰的東部山脈為主,自古即「出銀、鉛、白銅」;南部為巧家老三區(1952年劃歸昆明市東川區)和巧家老二區(1952年劃歸四川會東縣)。
數千年來,這一礦帶上的銀鉛銅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一直以來,眾多研究者沒有將這一礦帶從一個有機的整體上進行研究,更多的是從朱提銀、堂琅銅、東川銅等割離的點去做,這就難以從總體上把握滇東北這一礦帶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的研究人員查閱了大量礦冶典籍,開展了深入的田野調查,認識到滇東北金屬礦帶開采歷史久遠、開采規模大,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入持久,且因這一礦帶主要分布在以巧家堂狼山為中心的古堂琅縣地及其周邊區域上,堂琅銅已成為重要的區域文化品牌,在中華青銅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鑒於此,巧家縣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研究人員一致決定將古堂琅縣地及其周邊區域的整個滇東北存在的這一金屬礦帶命名為堂琅金屬礦帶,將其礦冶文化作為古堂琅治所所在地的巧家及代表滇東北區域文化內涵的概念提出來,並對其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堂琅礦冶文化主要包括堂琅金屬礦帶金、銀、銅、鉛等堂琅金屬礦藏自古及今的勘探、開采、冶煉、運輸、鑄造等礦冶工作中形成的物質性的礦冶文化和非物質性的礦冶文化。數千年來,堂琅礦冶區域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礦冶歷史文化資源。一是礦冶歷史久遠、深厚。朱炳泉和金正耀是國際著名的鉛同位素研究專家通過鉛同位素理論研究認為,三星堆銅料、安陽殷墟婦好墓部分銅料所含鉛的同位素比值全國只有永善和巧家的鉛的比值能與之匹配。這說明三星堆銅料、安陽殷墟婦好墓部分銅料只可能來自堂琅區域。先秦時期,家堂狼山銅礦鑄造了今出土古彝文銅質印章「堂狼山裡手轄印」、「堂狼山裡木手印是」。東漢時期,古堂狼山采冶的銅礦鑄造的「堂狼」銅洗遠銷全國。公元3世紀典籍記載的堂狼山「白銅」是世界是最早關於「白銅」的記載,比西方早15個世紀以上,這說明公元前3—2世紀在大夏國出土的「大夏鎳銅幣」也是經南方絲綢之路由堂狼山經印度傳到大夏去的。西漢時期,堂狼區域朱提山、堂狼山開採的「朱提銀」因質地優良而成這聞名天下的「朱提銀」。東漢時期巧家堂山區開採的銅鑄造了名聞天下的「堂狼銅冼」。明清時期,雲南產銅佔全國的80%,而東川府(時巧家老三區湯丹一帶)產銅佔全省的72%,每年額定滇銅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寶源、寶泉兩局鑄幣,運距之長、運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屬罕見,故稱之為「京運」。魯甸、巧家的「樂馬廠銀」名聞天下。直至今日,古堂琅區域的礦冶仍在大量采冶,礦冶文脈自古不絕;二是遺存大量的銀、鉛、銅等礦冶遺址。堂琅區域留下了成千上萬個銀、鉛、銅礦采冶遺址。其中以古代即開采成空山的巧家堂狼山留下的礦冶遺址最多,調查到傳說中694個古銅礦硐、492個古鉛礦硐中的144個和170個;三是具有諸多會館、碑刻等礦冶文化遺跡。堂琅區域古代因礦冶而會館林立,其中以巧家、昭陽、會澤、魯甸最多。其餘如安順橋、普車河橋碑記址、樂馬廠「官房」遺址、樂馬廠西王廟遺址、樂馬廠土主財神廟遺址、「達崎開塞」石刻、「靈裕九圜」匾、巧家金沙江銅運古棧道等礦冶遺跡不可勝計;四是遺存和出土大量而豐富的礦冶文物。堂琅區域遺存了堂狼山裡手轄印、堂狼山裡木手印是、「建初元年堂狼造」銘文銅洗、唐代「朱提瓶」等數百種金、銀、銅、鉛鑄造文物和科學檢測證明礦料來自滇東北的古蜀國三星堆、商婦好墓青銅器物等等。無論從時間和空間來說,堂琅礦冶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需要從宏觀和整體上對其作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2010年4月2日,昭通歷史文化研究座談會在昭通舉行,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陸琴雯與省、市專家學者座談,共同探討昭通市歷史文化發展。會上,市內學者就「朱提文化」、「烏蒙文化」、「昭通文化」、「彝族文化」、「堂琅文化」等文化概念在昭通歷史中的地位和昭通歷史文化的定位進行了討論,雲南大學方鐵教授對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將堂琅文化的主要內涵定位為堂琅礦冶文化給予了高度肯定。方鐵教授認為,昭通市歷史文化的主要內涵是礦冶文化,建議將昭通文化定位以礦冶文化為核心,以「朱提礦冶文化」或「堂琅礦冶文化」為名稱,對以礦冶文化為核心的昭通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這充分說明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課題組以堂琅礦冶文化作為滇東北堂琅區域的主要文化內涵的定位是准確的。
「堂琅礦冶文化」是巧家堂琅文化主要內涵,也是昭通歷史文化的主要內涵,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的文化之魂。 彝族發祥文化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各地彝族典籍都提到以巧家葯山為主峰的巧家堂狼山(羅尼山、洛尼白)是是彝族再生始祖篤慕的居住地、彝族發祥地、彝族先民的活動中心、已逝彝族同胞靈魂歸依的「祖界」。康熙《大定府志》載:「有祝明(篤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為業,久之,木拔道通,漸成聚落,號其地為羅邑,又號其山為羅邑山;夷人謂邑為業,謂山為白,故稱為羅業白。」 彝文典籍《六祖分支》、貴州彝文《指路經》、四川涼山彝族《指路經》均載明彝族發祥於巧家的堂狼山;」陳本明、傅永祥在《彝族史探》、範文鍾在《昭通歷史文化論述》指出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發生在堂狼山(今巧家縣境域仍存此稱謂)」
對於堂狼山的地理位置,《華陽國志》、《續漢志》、《水經注·若水》、《清史稿·地理志·東川府》、《新纂雲南通志》、《民國巧家縣志稿·輿地·山脈》、《雲南省歷史地名考索》、《巧家縣地名志》、《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中國歷史地圖集》、《新纂雲南通志》等均認為堂狼山是橫貫巧家境內始於牛欄江邊老店鎮迄於爐房鄉的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篤慕所居的羅邑,即後來的古堂琅縣治所在今老店鎮。
商末周初的時候希幕遮從「氂牛徼外」帶領部族跋山涉水遷到今巧家縣城附近沿金沙江一帶的平壩地區的「邛之鹵」。這里依山傍水,山上可狩獵放牧,壩區可耕種,金沙江里可捕魚,是個理想的人居環境。更重要的是東部高山即是富藏銀、鉛、銅等礦產資源的堂狼山,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希慕遮和他的子孫們在這里發展生產,創造文化。後來,由於發生世紀性大洪水,希幕遮的三十一世孫篤慕帶領部族就近遷往堂狼山,主持了彝族歷史上著名的「六租分支」。千百年來,彝族從堂狼山中走出,分布於西南諸省,並走向全國、全世界,創造了「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燦爛的彝族發祥文化。 孫世祥《神史》等巧家文藝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文化的重要部分。「昭通作家群」是中國唯一以地區命名的由一群文學創作者組成的群體,「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家堂狼山主峰葯山下的孫世祥創作的長篇小說《神史》,是巧家文學藝術的重要代表,也是「昭通作家群」作品中極為重要的文本,同時也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文化的重要部分。
有評論者認為,《神史》符合J.W. Deforest 給偉大的美國小說下的「一個描述美國生活的長篇小說,它的描繪如此廣闊、真實、並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個有感情、有文化的美國人都不得不承認它似乎再現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東西」的定義標准,是一部「描述中國生活的長篇小說,它的描繪如此廣闊、真實、並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個有感情、有文化的中國人都不得不承認它似乎再現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東西」的偉大的中國小說。該書像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分別代表了某個領域的生活的最高成就的《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書,是上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巧家堂狼山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是重要的青年勵志書、漢語教育的經典讀本和網路全書式的滇東北社會風俗畫卷。
《神史》於2007年獲雲南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入選獎,北京漢語研究所把第六屆「漢語貢獻獎」 授予其作者孫世祥,「祝賀他以剛強勇猛的意志重構了漢語的疆界」。2008年列為雲南省專家推薦的「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神史》和淵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於漢代與每年元宵燈節的「百戲」活動結合後,漸漸發展成數千年來漢民族娛神娛人歌舞劇「中國花燈」,其活化石發拉花燈等巧家文學藝術,成為「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文化的重要部分。
總之,以堂琅礦冶文化、彝族發祥文化、民族民間文化、文學藝術等為核心的巧家堂琅文化,是滇東北文化的主要內涵,是「中國西部千里大峽谷」的文化之魂。
❹ 朱提坡下的桔梗兒txt全集下載
朱提坡下的桔梗兒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朱提坡下的桔梗兒
作者:淺唱浮生
關於小說的一些事
更新時間2012-4-12 15:16:40 字數:875
寫這篇小說,完全是出於一時興起!
嚴格來說,這是我寫的第一部小說!
雖然上課學期寫了一部,可是由於臨近期末考試,考試後的放假以及開學後的各種事情而擱淺了下來!
寫著部小說時,筆者心裡充滿了平靜,那種淡淡的我很喜歡,也希望大家能讀出來並且喜歡!
小說採用兩根線!
第一根,是真實的現實,是的,許多故事大家讀著也許感覺在哪聽到過,或者某條新聞看過!而筆者所做的,就是把某些些真實的現實通過主角的遭遇一一演繹,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某些共鳴,某些感悟!當然,有些有著誇大的成分,把那些最真摯的感情推向了最真的地步!
第二根,是筆者想像的世界!許多美好,希望能通過這個想像描述出來!
當虛實兩根線融合起來時,這就像一個仿若就在身邊的真實,卻有著三分的極致!就像人們的生活與理想一樣!
說實話,筆者也想描述的盡是美好的東西,沒有一絲殘酷,悲慘,可是如果那樣,就太理想化了,也與筆者的初衷不符!
因此,雖然寫到一些慘狀時,明知道那是假的,可仍在心底猶豫半天,不忍下筆,可最終還是狠下心把他寫出來!因為,殘缺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如果太過完美,反而美中不足!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些與小說有關的東西!
小說里的一些詞及寓意
朱提(shushi):也是雲南省昭通市的……
❺ `朱提`這兩個字正確讀音是什麼_
「朱提」讀音:shū shí 「朱提」先為山名,繼為縣名,再為郡名,後為銀名(朱提銀),文獻所載始自西漢,並沿用至唐初,持續了近800年,朱提一詞在明清筆記小說中比比皆是,朱提銀在全國經濟與貨幣史上曾有過一席之地。朱提文化所覆蓋的地域,即包括今雲南昭通市的昭陽區、魯甸、大關、永善、鹽津、綏江、水富、威信、彝良、鎮雄、巧家,雲南曲靖市的會澤、宣威,雲南昆明市東川區,貴州的威寧、赫章、畢節、水城等地。
❻ 昭通市以前叫什麼名字
「朱提」 / 「烏蒙」
中文名稱:昭通
外文名稱:Zhaotong、チャオトン、자오
別名:秋城,鶴城
電話區號:0870
地理位置:雲南省東北部
車牌代碼:雲C
昭通漢晉稱朱提,讀作「殊時」。
在《辭海》和《辭源》這兩部大型漢語文工具書中,於朱提詞條下給出了三項注釋,表述了朱提的建置沿革和歷史地理含義。
其一,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雲南昭通。南朝梁廢。唐武德初在此置安上縣,不久又改名朱提。東漢時曾為犍為屬國治所,三國至南朝曾為朱提郡治所,唐初曾為曲州治所。
其二、古郡名。公元214年(東漢建安十九年)劉備改犍為屬國置。其三,境內有朱提山,產銀多而美,故後世用「朱提」為高質銀的代稱。
http://ke..com/view/73843.htm
❼ 昭通市昭陽區朱提文化辦公用品配送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昭通市昭陽區朱提文化辦公用品配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1月1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辦公用品、勞保用品、體育用品批發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曹娜
成立時間:2014-11-17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3060210001988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下西街216號
❽ 求一穿越小說名
狩獵花都
2059年冬,倫敦。
這一年,倫敦的冬天格外的寒冷,連續十六天的大雪將內整個倫容敦染成了白色的世界。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女王之顛」是整個歐洲最高的建築物,高度僅次於中國上海的「龍騰」和美國紐約的「柯林頓」兩座建築物,全球排名第三。
「女王之顛」頂樓的一間會議室里,一名身穿黑色皮衣,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的女人坐在會議室的最前方,手裡拿著一份資料,那份資料長達數百頁。
「刺血,男,24歲,六歲被地下世界第一殺手組織領到基地培養,十二歲開始執行任務,十二年來執行任務二百八十次,暗殺政府官員四十八個,商場大亨五十九個,黑幫大哥七十二個……」
❾ 朱提的介紹
「朱提」讀音:shū shí 「朱提」先為山名,繼為縣名,再為郡名,後為銀名(朱提銀),文獻所載始自西漢,並沿用至唐初,持續了近800年,朱提一詞在明清筆記小說中比比皆是,朱提銀在全國經濟與貨幣史上曾有過一席之地。朱提文化所覆蓋的地域,即包括今雲南昭通市的昭陽區、魯甸、大關、永善、鹽津、綏江、水富、威信、彝良、鎮雄、巧家,雲南曲靖市的會澤、宣威,雲南昆明市東川區,貴州的威寧、赫章、畢節、水城等地。
❿ 《三國演義》當中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是今天哪裡的人
《三國演義》中的孟獲在史書上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很多人都懷疑在真正的歷史上其實並沒有孟獲這個人物,而從小說當中的只言片語,也無法猜測出孟獲的真正籍貫民族,所以到現在為止,孟獲是哪裡的人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他是建寧人,也有人認為他是朱提人。
但是在明朝的書籍中也有記錄,孟獲是屬於少數民族,曾經在夷族部落中作戰,但是我認為明朝與三國時期的距離還是太過遙遠,記錄的不一定是《三國演義》中真正的孟獲。歷史上真正的孟獲到底籍貫在哪,還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也許人們以後能夠從更多的文獻當中推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