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主人公分別是誰
主要中長篇小說:
《滅亡》《小說月報》第20卷第1期,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10月初版,主人公杜大;
《家》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5月初版,主人公是覺慧、覺民、覺新;
《春》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8月版,主人公是覺慧、淑英、覺新
《秋》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9月初版,主人公是周伯濤、克明、高枚;
《愛情三部曲》:《霧》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1月版,主人公是周如水、張若蘭。
《雨》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3年1月初版,主人公是吳仁民、周如水;
《電》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3月初版,主人公是吳仁民、李佩珠;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樹生;
巴金簡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Ⅱ 介紹一下巴金著名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和出處
《家》《春》《秋》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淑英、淑華、琴、梅
《寒夜》汪文軒
《啞了的三角琴》拉狄焦夫
《霧》《雨》《電》周如水、張若蘭、吳仁民、李佩珠
Ⅲ 巴金《春》梗概
。
《春》
故事梗概 覺慧逃出家庭後獲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劇還在一幕幕上演。覺新兄弟的繼母周氏的娘家人來到成都,要為覺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聰明美麗的女孩,卻被頑固的父親許給荒淫的陳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覺新在她身上看到梅與珏的影子,卻無力幫助。這時,覺新的愛子海兒不幸病死,他對生活更加沒有了信心。覺民與琴則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鼓勵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親許給馮家,她極力想掙脫不幸的命運,甚至想過效仿鳴鳳去死,覺民與琴決心幫助她脫離家庭,去上海找覺慧。蕙完婚後過著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為婆家不肯請西醫耽誤了醫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覺新,也使他開始支持覺民等人的計劃。最終,淑英在覺民等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結尾,覺新等人收到她從上海的來信,信中傾吐了她獲得自由後的幸福。
《春》寫了一個女孩如何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它無疑給了許多年輕人以叛逆的勇氣,巴金因此也成了許多想要叛離家庭的年輕人的「咨詢對象」,在眾多的咨詢者中,有一個女孩寄給他一張照片並約他見面談談。一見面,這個女孩就談起自己守舊的父親,並表示想脫離家庭。巴金誠懇地勸說女孩不要沖動,認為年輕人羽翼未豐前不宜輕易地踏入復雜的社會。此後,這個女孩遇到麻煩時,常常找他傾訴。她就是蕭珊,後來成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靈柩停在廟中已經一年多,她的丈夫忙著續弦,根本沒想到要讓她入土為安。在覺新與覺民的「威脅」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塗的父親又將兒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歲,就有了肺病的跡象,父親周伯濤不願承認兒子有病,卻忙著給他娶了馮家的小姐為妻,兩人感情不錯,但妻子脾氣很大,枚夾在她與長輩間受氣,婚後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兒。
三房的克明在女兒跑後有所悔悟。兩個弟弟卻想賣掉公館分家,兒子又不爭氣,克明在郁悶中丟下懷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頭翠環敬佩覺新為人,三太太決定將她給覺新。
高公館賣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覺新給覺慧與淑英的信中,他寫到各房的情況。四房五房繼續著荒誕的生活,幾個堂弟依然頑劣成性。三房與他們住得很近,保持著親密關系。他自己娶了翠環並將她當作妻子看待,至於覺民與琴,也按他們的意願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輝的形象當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卻無疑是「多餘人」覺新。對於這個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堯枚在父母死後,獨立支撐著整個家庭,在給巴金的信中他傾吐出家庭中的種種罪惡,這些素材給了巴金靈感,他決定用「大哥」做線索來揭示一個大家庭的衰敗。難得的是,堯枚知道這個想法後,寫信來鼓勵巴金寫作。正當巴金寫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時,訃電來到,堯枚在精神重壓下自殺了。在《秋》里,巴金給了覺新一個幸福的結局,對堯枚來說,也許這是一個最後的安慰吧。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
快來一起分享吧~~~
Ⅳ 巴金作品《家》《春》《秋》所有人物關系
高老太爺有四子一女:
1、長子娶妻,生大小姐(早死)、大少爺覺新(娶妻瑞珏,生子海臣、生子雲兒時難產而死,後來海兒、雲兒都早夭)、二少爺覺民、三少爺覺慧,妻死,復娶周氏,生三小姐淑華,後長子死。
周氏之兄周伯濤,娶妻陳氏,生女蕙(後嫁給鄭國光),子枚。伯濤有弟(早死),娶妻徐氏,生女芸。
2、次女張氏,丈夫早死,生女張蘊華(琴),後來琴嫁給覺民。
3、三子克明,娶妻張氏,生二小姐淑英、四少爺覺英、七少爺覺人、六小姐淑蕙。
4、四子克安,娶妻王氏,生五少爺覺群、六少爺覺世、五小姐淑芬。
5、五子克定,娶妻沈氏,生四小姐淑貞(後跳井而死),娶妾喜兒。大房丫鬟鳴鳳,不願嫁給馮樂山,跳水而死,死後三房丫鬟琬兒代嫁。高家買丫鬟綺霞代替鳴鳳、翠環(後來嫁給覺新)代替琬兒。四房丫鬟倩兒,奶媽楊嫂,五房丫鬟喜兒、春蘭。
(4)巴金小說春主人公擴展閱讀:
《家》《春》《秋》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被稱為「激流三部曲」自問世以來便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數十年暢銷不衰,名滿天下,成為現代文學史上動人心魄的不朽經典。巴金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家》《春》《秋》,以他切身的感受和敏銳的洞察力,創作了一系列描寫封建家族生活的小說,控訴了"吃人"的封建禮教。揭露了封建家族的罪惡。歌頌了覺醒的青年的斗爭,揭示了封建專制必然滅亡的歷史發展規律。
巴金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族,巴金說他"從小就愛和下人們在一起,我是在下人中間長大的"。這使他有可能以受壓迫者的。《家》《春》《秋》所反映的內容時間跨度從1919年至1924年,正是中國歷史處在轉折時期這一風起雲涌的動盪時代,背景是當時中國還很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寫婚禮場景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舊式的傳統婚禮。通過對幾位年輕人的婚姻,以及其傳統婚禮的描寫,試析作品中所體現的婚俗文化的表現特徵,以及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所產生的一系列的變化。
Ⅳ 巴金《春》女主角的讀後感
爸爸和我用了三個月讀完了巴金的《家》以後,時隔四個月的今天晚上,我們又讀完了《春》。《春》是《家》的續集,它給了我很多的感悟。
海臣的離世,家庭的糾紛,初次出遊,蕙的出嫁,覺民的表演,蕙的難產……一次次打擊,一次次的鼓勵,堅定了淑英的決心。她堅強,更樂觀,開始學習新派的知識。但是,父親一再威逼淑英嫁給人品極壞的陳克家的兒子,淑英下定決心:出逃到上海找堂哥覺慧。最終,淑英在覺民等人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她最終獲得自由、幸福。
《春》是幸福、美好,它代表著新一代的青年們的追求。「尾聲」中的「春天是我們的」給我很大啟發:春天是屬於那些懂得進取,能夠沖破一切陳腐觀念和阻礙,戰勝困難,戰勝自己的生活中的強者。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正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春天」而不懈努力著。我們不要害怕,也不應害怕那些艱難險阻;困難並不可怕,它是我們通向「春天」的領路人。我們一定要當生活的強者,當「春天」的主人。
Ⅵ 巴金的作品及主人公(要日期)
愛爾克的燈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長宜子孫」四字的含義和作品對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兩種對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訪故居後寫的。1941年,他回到闊別十八年的舊家,可故居已數易其主,當時的主人是國民黨的一個保安處長。巴金在故居門外思緒聯翩,故居照壁上的「長宜子孫」四個字引發了他對人生道路的思索。
「長宜子孫」是封建家長對自己家庭的一種要求與期許,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業,包括封建家庭的倫理、禮儀以及財富能被妥善繼承,並使兒孫們在自己創立的厚實基業中,安享富足、舒適的生活。同時,這也是封建家庭為自己及兒孫設定的一種人生道路。
但巴金對這四個字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認識,在文章中,他通過姐姐的悲劇,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許多年輕有為的心靈,摧殘了許多可愛的年輕生命,清醒地總結出一個真理:「財富並不『長宜子孫』,倘使不給他們一個生活技能」,「財富只能毀滅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要是它只消耗在個人的享樂上面。」作者從理想和感情上徹底否定了這一條「長宜子孫」的道路,並且高興於自己走上了沖破封建家庭,「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認為這才是一條光明之路。
實際上,文章展示了兩條人生道路。
一條是祖輩依照「長宜子孫」的家訓,希冀為兒孫謀求幸福,實質卻囚禁了許多年輕善良心靈,葬送了年輕可愛生命的道路。又一條是作者自己正走著的路,即與封建舊家庭作徹底決裂,走出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簡析《愛爾克的燈光》中燈光所包含的復雜象徵意蘊及其藝術作用。
象徵意蘊文章中多次出現「燈光」,而「燈光」又分三種。
第一種燈光:是出現在舊居大門內亮起的燈光。此燈光「是陰暗中的一線微光」,「並不曾照亮什麼」。這燈光代表了筆者的故居,象徵那個狹小的家,象徵舊家庭,舊禮教的沒落與衰亡。
第二種燈光:是哈立希島上的燈光,即姐姐愛爾克的燈光。因此這燈光是照路的燈,希望的燈,又是生活悲劇和希望破滅的象徵。他在文中講述愛爾克的燈光,既表現了姐弟之情,又使它來象徵苦難與希望的破滅。
第三種燈光:是「我心中的燈」,這燈光是在作者走向廣大世界的前進路上展現的,它象徵著作者堅定的生活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
藝術作用燈光使文章充滿詩意,使豐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動形象的表現。燈光還成為本文的線索,文章中,以「燈光」貫穿始終,把不同地點、時間的生活材料有機串聯在一起,最後則以心靈的燈光作結,體現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進和深化。
3、理解「心靈的燈光」的含義。
作者談及「心靈的燈光」已在文章的結尾部分。那燈光只是作者的感覺,是他「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與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並且,作者認為這一「心靈的燈光」,將「永遠給我指示著我應該走的路。」應該說「心靈的燈光」與「舊居的燈光」、「愛爾克的燈光」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這「心靈的燈」是作者心目中認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對生活的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的象徵。
4、簡析本文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時間順序的推移來敘事,描寫他回故居又再度離去。另一方面又運用了由景及情、觸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發懷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與「長宜子孫」這一家族願望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於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這種思考便以議論說理的方式出現。全文的敘事、抒情、說理議論緊緊交織在一起。《寒夜》作者:巴金
1、簡析汪文宣一家悲劇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優秀的長篇小說,寫於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國民黨軍隊消極抗日、節節敗退和黑暗統治;生活窘困,疾病纏繞,腐敗混亂的工作環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過的理想和熱情,並逼的他失業,貧病交加,這是構成汪文宣悲劇的重要原因。
連年戰爭,腐敗統治,各種罪惡的途徑和方式腐蝕了人們的心靈,善良的人也出現心理惡化,導致了家庭矛盾和沖突,這成為釀成悲劇的又一原因。
2、簡析汪文宣的思想性格特點。
汪文宣是一個善良正直、忠厚老實又懦弱無能的小職員。他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學教育系畢業生,抗戰爆發粉碎了他的理想,為保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和一點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在家裡,又處於婆媳爭執的夾縫中無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為妻子離開的一種原因,最後貧病交加而死。
他的個性變化並非人性發展的本來邏輯,是萬惡的舊社會、舊制度在逼迫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逐步磨蝕了他們的心靈,使得正常人性扭曲,最終成為一個犧牲品。
3、簡析曾樹生形象。
曾樹生年輕、漂亮,曾有一顆善良的心,原想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不滿意在銀行當「花瓶」。可她忍受不了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母的惡語中傷,最後離開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個人意義上的幸福。
她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她在困境中企圖拯救自己,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意義來確定自我的選擇、去向。她身上具有一種反傳統、反道德、重自我的現代女性的思想特徵。
4、簡要說明這篇作品的情節結構。
小說主要圍繞汪文宣母子和曾樹生三人之間的心靈沖突展開情節,結構上似無刻意的布局。另外,作品前後呼應,開頭、主要情節活動、結尾都在寒夜裡,作品緊扣「寒夜」的命題,創造了一種悲寒凄切的悲劇氛圍。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
1、說明小說的主題。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農村斗爭生活後寫的反映土改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1948年出版,曾獲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
小說反映的是1946年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發布後,到1947年制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這一歷史時期,華北解放區農村的土地改革斗爭。小說再現了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土改斗爭復雜性,反映了偉大的土改運動在中國農村引起的巨大變化。告訴人們:土改不僅改革了幾千年來農村的封建舊秩序,而且給農民思想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2、簡析作品在反映農村個階層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方面的現實主義筆法。
小說依循農村的歷史和現實,把延續千百年的中國農村封建關系和社會情況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充分地反映封建宗法制農村生活的復雜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土改運動的艱難與復雜。作者筆下的暖水屯,各階層人們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微妙;在反映農民與地主斗爭同時,還深入表現了其他社會階層之間的差別、矛盾和斗爭。總之,小說在表現生活本身的復雜關系和豐富的內容方面,相當充分。
3、簡析張裕民、程仁形象。
張裕民,出身雇農,身世困苦,塌實能幹,是暖水屯第一個共產黨員,後又成為村黨支部書記、土改運動中的主要骨幹,雖然不是一個最先進的農民形象,卻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藝術形象。
程仁,原是個僱工,錢文貴的佃戶,對地主階級懷有仇恨,土改時當上農會主任;但由於和錢文貴的侄女黑妮戀愛,斗爭勇氣削弱不少,行動猶豫不決,但經過經教育和大家帶動,終於擺脫思想顧慮,毅然、堅決和廣大群眾站在了一起。
4、為什麼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具有深刻、扎實的革命現實主義特色?
由於以下幾個特點,因而形成特色。
首先,著重表現了土改在農村個階層人物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並以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復雜的思想矛盾,著力刻畫了農民沖破封建思想束縛,勇敢起來斗爭的心靈變化過程。
其次,對於農民中先進分子的描寫,並不寫成完美無缺、包打天下的英雄,而是寫出他們的民主革命覺悟是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有疑慮、矛盾和弱點,正是在實際斗爭中,逐漸克服弱點,鍛煉成長的。
再次,以宏大繁復的結構,描寫農村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復雜的聯系和矛盾,比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土改運動的復雜矛盾和斗爭。
Ⅶ 巴金的春
本報記者的腳步,去看看那口雙眼井……
昨晚,深秋的冷風走遍成都的大街小巷。正通順街雙眼井旁,那株半尺高的胭脂花依然在風中搖曳,雖然沒有花朵,但那葉子依然在陰冷的天氣中青綠逼眼。
「找到雙眼井,就可以找到我童年的足跡」,巴金曾經這樣說。人來人往,我走近這口或許是中國文學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口井———就跟冰心先生那隻白色的貓一樣,井或者貓,因人崇物。
井已經乾枯,上面用兩塊片石分別蓋住井眼,並用石砌欄桿圍成四五平方米的一片領地,跟周圍的現代化高樓和店鋪隔離開來。在井邊立有一塊石碑,立於1994年,10年過去,碑身的兩個小角已經被毀壞,碑身的文字也殘缺不全……
站在井邊,摩挲著那些質感粗糙的石欄桿,我在想,當巴金還不是一位備受景仰的文學巨匠,而是一個孩童,或是一個少年,那時,他會不會像所有成都孩子一樣,曾經在這井邊玩過響簧,轉過地牛牛?當巴金老人躺在上海的病房裡,在他生命的最後一瞬間,他是不是曾經想起遙遠成都家鄉,想起這口蘊藏他的童年的雙眼井? 早報記者羅巨浪
巴金的童年足跡
除了巴金在《我與文學50年》中對「家」的敘述,巴金胞弟李濟生日前也證實:「我老家,是在成都正通順街,又叫雙眼井。是我祖父在那裡置的產業,我祖父在清朝做過幾任縣官,後來他就辭官不做了,有幾個錢嘛,就在成都買房子。」
記憶·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樹
成都正通順街的雙眼井邊,即現在的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所在地,就是巴金度過了19年青年時代的舊居。他的許多主要作品都是以當年的這個老公館為背景寫作的,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園》等。很多喜歡巴金的讀者包括一
些外國讀者,到成都都想造訪這個老宅子,但隨著城市的變遷,如今能記憶的也只有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樹了。
紀念·青年畫家創作成《家》
巴金舊居還引出很多故事:一位青年畫家以這棵大樹為背景畫了一幅叫做《家》的油畫,這幅油畫曾參加國內外的多次畫展,深獲好評。巴金把刊登這幅畫的畫報送給了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先生。水上勉有感於此,還給這位中國青年畫家寫過信,送過書,演繹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這位畫家就是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舞美設計師賀德華。
考證·專家精心復元「老家」
戰旗歌舞團還有一位老人張耀棠,花了多年的心血考證、製作出一幅寶貴的巴金老家復原圖。張耀棠是原戰旗文工團團長,他說:「1952年9月我就到成都來了,聽人家講,我們住的這個院子就是巴金的故居,里頭有5個井,其中一個井就是小說《秋》裡面淑貞跳的那個井。還有一個小荷花池,有人講,這就是鳴鳳自殺的地方,其說不一。我在這個院子里頭住了快要30年了,巴金的家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有責任把它搞清楚啊。」
省文聯主席、巴金侄兒李致曾談到,上世紀80年代曾提出過要恢復巴金故居,巴老不願花國家的錢為自己做什麼,巴老說過:「只要雙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要紀念的話,寫一個牌子就可以了。」
□巴老遺憾
三部曲少了「成都」標簽
成都老作家馮水木早前回憶了1967年和巴金的一次談話。巴金當時謙虛地指出了《家》、《春》、《秋》的不足。回憶起當年的情況,馮水木顯得非常激動,「我當時的理想就是當作家,巴金的作品給我影響最大。1967年12月份,我專程去上海探訪巴老。當時巴老穿一套藍色中山服,腳上是一雙燈心絨棉鞋,正在上海作協的院子里撿石頭,而在他後面的牆上,還貼著一份他寫的『檢討』。」
知道馮水木是四川人,巴金高興地和馮水木拉起了家常,他說,「看到了家鄉人,我也想起了家鄉菜。我最想吃的就是成都的回鍋肉和雜醬面。」當馮水木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小說是《家》、《春》、《秋》時,巴金卻說道,「說句老實話,我覺得《家》、《春》、《秋》有個最大的遺憾,沒有在書中把成都的街道、橋梁、河流點出來。好多人讀了我的書後,根本不知道我寫的就是成都,就連曹禺在話劇版《家》的劇本中也是寫的西南某城。」
□巴老情結
最愛吃成都的油菜頭
巴老在成都有很多老友,著名文人車輻便是其中之一。早前,90高齡的車輻回憶起當年與巴老在一起的日子時,說到他和巴老在一起不聊文學,「擺成都還擺不完,沒得時間聊其他的了。」
車老和巴老結緣於上世紀30年代的雜志《四川風景》,隨後便成了好朋友。車老幽默地回憶說,他自己是「好吃鬼」,又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喜歡到處尋找好吃的東西,成都的老館子幾乎他都知道。巴老每次回成都都不會「放過他」,要求他當向導尋美食。他指著1993年到巴老家最後一次見到巴老的照片對記者說,每次到上海看望巴老,都會帶上30餘斤成都才有的蔬菜,青菜頭、油菜頭都是巴老相當喜愛的蔬菜。
□緬懷巴老
一些手跡
記者在成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部見到了由巴金親筆簽名的10本圖書,這是1988年「五一」節李致從上海帶回的珍貴禮物,而今成了館藏珍品。據地方文獻部主任劉先生介紹,成都圖書館還珍藏有巴老的兩篇手稿,劉先生說:「兩篇手稿一篇是一本書的《跋》,一篇是讀後感想,都是我們文獻部很珍貴的資料。」記者看到,巴金親筆簽名的10本圖書中有中文版小說《寒夜》、隨筆《探索集》、《隨想錄》、《無題集》、《病中集》、《真話集》和4本俄文、法文版小說《寒夜》等。劉先生說,「1988年李致到上海看望巴老,我們館里請李致帶了幾本巴金的書到上海請他簽名,結果巴老另外還送了我們10本圖書。」
據了解,這幾本書,作為珍藏品,不外借。
一尊銅像
為了紀念文壇巨匠巴金百年壽誕,由四川雕塑家嚴永明設計的巴金銅像2003年6月初在成都製作完成。這尊全國最大的巴老銅像於6月20日安放在成都百花潭公園內的慧園廣場。
巴老銅像身著中山裝,戴著一副眼鏡,圍著圍巾,手拄一支竹製拐杖,正漫步走向前方。雕塑家嚴永明介紹說,銅像高2.1米,是用1噸多上好的青銅鑄造的,為國內最大的巴金銅像。嚴永明稱,巴金是一個關心民間疾苦的文學家,銅像整體上表現的是巴老的精神境界。
一座紀念館
巴金文學院新館於去年在龍泉驛北幹道竣工。巴金文學院副院長傅恆透露, 「龍泉當地政府為新館很花了些工夫,新館的布局採用了對稱的四合院結構,中間的一幢建築最為高大,共分兩層,巴金銅像擺放在一樓大廳正中,所有資料和實物展品陳列在二樓。」新館的主要建築物有巴金紀念館、綜合樓、會展樓和亭廊,以灰瓦白牆為主,格子窗、坡屋頂,平實的民居風格與巴老朴實的為人和為文相應。各建築之間分布著高低錯落的園林,栽種了成都特有的代表性植物:竹和芙蓉,園內有亭台、小橋、流水等建築小品。
Ⅷ 巴金的春的簡介
寫了一個女孩如何鼓起勇氣走出家門。
http://ke..com/view/55846.htm請參考
Ⅸ 巴金的哪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林覺琴
1、巴金的《家》中的主要人物是:林覺新
2、主要內容是什麼(詳細)?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主,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vjPVct 2014-11-02
Ⅹ 巴金的作品《春》的內容簡介和評論
《家》: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經…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對題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這部作品獲得強烈的感染力量。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啟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