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小波 三十而立的內容簡介
王小波,三十而立的內容簡介:
好多年前,王小波在京郊插隊時,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長得走不完。
王小波心裡緊綳綳,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後干什麼。路邊全是高高的楊樹,風過處無數落葉就如一場黃金雨從天頂飄落。風聲呼嘯,時緊時松。風把道溝里的落葉吹出來,像金色的潮水涌過路面。王小波一個人走著,前後不見一個人。
忽然之間,王小波的心裡開始松動。走著走著,覺得要頭朝下墜入藍天,兩邊紛紛的落葉好像天國金色的大門。王小波心裡一盪,一些詩句湧上心頭。就在這一瞬間,王小波解脫了一切苦惱,回到存在本身。
(1)王小波小說主人公薛擴展閱讀:
「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17年,"立意"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人生才有意義。
『貳』 王小波的生平還有他是怎麼死的
因心臟病突發辭世。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此時正值「三反」運動期間,家庭境況突發變故,父親被錯劃為「階級異己分子」。這一突變對王小波是個很大的打擊。
1958年, 「大躍進」運動給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可以從他的一些雜文和小說中看到。 1959年9月入北京市二龍路小學讀書。
1968年,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也是處女作《地久天長》的靈感來源。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銀河登記結婚,因為那時王小波28歲,正在大學讀二年級,學生有規定不準結婚,所以結婚是秘密的。沒拍結婚照,也沒婚禮,兩家各請了一桌,不注重形式。
1984年,赴妻子就讀的美國匹茲堡大學,在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1988年,與妻子一道回國,任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講師。
1995年5月,王小波的小說《未來世界》獲第16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 7月,《未來世界》由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1996年10月,李銀河赴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機場上夫妻永別。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享年45歲。
(2)王小波小說主人公薛擴展閱讀:
王小波代表作品介紹:
1、《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是作家王小波創作的中篇小說,是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問世,實現了知青文學的突破。作品中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迥異於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說。
2、《白銀時代》
《白銀時代》是王小波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作品系列「時代三部曲」中的一本。
《白銀時代》由《白銀時代》、《未來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組成。《未來世界》、 《白銀時代》、 《2015》和《2010》,事件都發生在未來時代。
主人公都是作家、畫家(知識分子藝術家),其行動內容都是寫作、畫畫這種抽象而靜態的行為,但它們卻衍生出一種根本的戲劇性——主人公想像和創作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不允許」之間永遠的沖突。
3、《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作家王小波創作的長篇小說集,是《時代三部曲》之三。
《青銅時代》由《萬壽寺》、《紅拂夜奔》和《尋找無雙》三篇組成,既有迷宮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小說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過隱喻性的故事和場景顛覆了傳統的道德神話和政治神話。
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界的重寫與戲仿之作中,王小波的《萬壽寺》《紅拂夜奔》《尋找無雙》佔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小波
『叄』 王小波有哪些長篇小說
1、《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是作家王小波創作的長篇小說集,是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黃金時代》包括《黃金時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三部分。68年, 王小波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
2、《白銀時代》
《白銀時代》是王小波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作品系列「時代三部曲」中的一本。《白銀時代》由《白銀時代》、《未來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組成。事件都發生在未來時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畫家(知識分子藝術家)。
3、《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王小波的長篇小說集,是《時代三部曲》之三。《青銅時代》由《萬壽寺》、《紅拂夜奔》和《尋找無雙》三篇組成,這三篇 故事均取材於唐傳奇。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界的重寫與戲仿之作中,王小波的《萬壽寺》《紅拂夜奔》《尋找無雙》佔有重要的地位。
4、《唐人故事》
《唐人故事》是王小波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小說,由於當時王小波尚未被大眾發現,這本小說由他個人自費出版,僅印刷1000冊,後一直無單行本出版。
5、《愛你就像愛生命》
收錄王小波生前從未發表過的與李銀河的「兩地書」,以及婚後夫婦倆與其他朋友的書信往來,再現王小波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的個人魅力,再現了王小波與李銀河的愛、思想與生活。
『肆』 為什麼王小波的主人公都叫王二
這是王小波先生對這個世道的一種看法,二就是二,他代表著先生的處世態度,「我承認自己二,你還有何話說?「當然也不難看出,主人公做的事也是一個二的人才做得出來的。
『伍』 王小波的小說中有那部的主人公是「王二」
現實題材小說《黃金時代》的主人公都是王二
歷史狂想主義小說《青銅版時代》中雖有王二,但不是權主角,或為回憶者或為觀察者或為寫作者
反面烏托邦小說《白銀時代》中也有一個王二,但不是作者王小波的化身,而是作為「我」的舅舅出現。
『陸』 王小波的那部作品最好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義的立場貫穿在他的整個人格和思想之中。他特別崇尚寬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對一切霸道的、不講理的、教條主義的東西。
他給敘事文學帶來生動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種健康、誠實、勇敢的精神在輕風般自在穿行的想像力當中燃燒著、閃耀著,每一個正常的人都無法抗拒那樣的魅力:唾棄庸常、虛假、病變的生活,轉而相信並創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歡樂。
我不敢說,小波看重文學超過世上的一切,但我敢說,盡管他嘲諷過許多事情,但他嘲諷的鋒芒從未對准過文學本身。
寓言是理解小波的鑰匙,當然,也將是他的誤解之源。不過我並不知道,對一個誠實、心性和悟性極高的寫作者來說,別人的理解或誤解到底有沒有用。
勞倫斯將性的負面變為正值,公然提出性就是美,並將男女主人公的性關系,以浪漫的詩意來表現。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則在對以往道貌岸然的反諷中,將性價值中立化。
『柒』 介紹一下王小波的作品
1、《沉默的大多數》
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松的角度來解析身邊復雜的事態。
《沉默的大多數》作者王小波,他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
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2、《黃金時代》
小說1982年開始醞釀,歷經十年,修改多遍方告完成。1991年,該書獲第13屆《聯合報》中篇小說獎,在《聯合報》副刊連載,並在台灣出版。
在大陸,該書長期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1997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黃金時代》與《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四篇小說一起收入小說集《黃金時代》。
3、《我的精神家園》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兩個月後,他的雜文自選集《我的精神家園》出版。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於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園》紀念版來說,這一版本沒有紀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
當時這本書,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陸出版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數》。一時間,大家都知道了,有一個王小波。可惜,那時他已辭世,只留下書店裡滿架的王小波,像一場喧嘩無聲的葬禮。
4、《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由《萬壽寺》、《紅拂夜奔》和《尋找無雙》三篇組成,既有迷宮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小說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過隱喻性的故事和場景顛覆了傳統的道德神話和政治神話。
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界的重寫與戲仿之作中,王小波的《萬壽寺》《紅拂夜奔》《尋找無雙》佔有重要的地位。
5、《白銀時代》
《白銀時代》由《白銀時代》、《未來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組成。《未來世界》、 《白銀時代》、 《2015》和《2010》,事件都發生在未來時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畫家(知識分子藝術家)。
其行動內容都是寫作、畫畫這種抽象而靜態的行為,但它們卻衍生出一種根本的戲劇性——主人公想像和創作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不允許」之間永遠的沖突。
『捌』 王小波的作品《青銅時代》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另外兩部時代作品他是想表達什麼
王小波作品《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
是王小波作品的精華。三部曲包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說,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達到的藝術水準。
一、《黃金時代》:
《時代三部曲》之一,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的系列作品構成的長篇。
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國民族的災難年代。那時,知識分子群體無能為力而極「左」政治泛濫橫行。作為倍受歧視的知識分子,往往喪失了自我意志和個人尊嚴。
在這組系列作品裡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處於恐怖和荒謬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待遇,但他卻擺脫了傳統文化人的悲憤心態,創造出一種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於是他以性愛作為對抗外部世界的最後據點,將性愛表現得既放浪形骸又純潔。
(8)王小波小說主人公薛擴展閱讀
一、《黃金時代》創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
1982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王小波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教師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說的寫作背景。這個時期王小波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6年王小波獲碩士學位,他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仿古小說,繼續修改《黃金時代》。其間得到他深為敬佩的老師許倬雲的指點。
二、《白銀時代》創作背景:
1992年,王小波辭去教職成為自由撰稿人,在此後的五年中,他完成了「時代三部曲」,《白銀時代》完成於1996年秋季。
三、《青銅時代》創作背景:
王小波《青銅時代》的三個故事均取材於唐傳奇。《尋找無雙》故事源自唐代薛調的《無雙傳》,《紅拂夜奔》取材自唐傳奇《虯髯公客傳》,《萬壽寺》取材自唐傳奇《紅線》。
『玖』 如何理解王小波小說《萬壽寺》
《萬壽寺》是作家王小波創作的長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青銅時代》中。
該作講述主人公薛篙是位浪漫而落魄的騎士,他遠離長安,到湘西建立屬於自己理想中的「烏托邦」——鳳凰寨。
作品主題
王小波在小說《萬壽寺》中拒斥道德訓誡,向虛偽做作的禮教與平庸鄙俗的世風投去輕蔑的眼神。小說中動輒便以道德訓誡律己律人的人物均遭到他辛辣的諷刺,如最初的手稿中的薛篙、老妓女、塔中的老虔婆等人。若具體說來,王小波反道德論的唯關主義創作意識在小說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裸體的崇尚,二是對性的高揚。
小說中的主人公王二和薛篙都追求個性、熱愛自由,都想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觀進行生活,他們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想在現實而前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在主人公的身上反映出作者對自由精神追求。
藝術特色
《萬壽寺》的敘事結構紛繁復雜,但其情節線索可以概括為王二出院後試圖恢復記憶、找尋自我的過程。在這一周的時間里,他藉助自己的手稿找尋精神自我,在真實生活中通過提示尋回現實記憶。很明顯,《萬壽寺》中講述的「我」出院後的生活為故事事件,生成於第一敘事中;「我」在手稿中講述的是元故事事件,生成於第二敘事中中。按照在手稿中出現的時問先後,這四個元故事事件分別為:A、失去記憶之前寫的關於薛松和紅線在湘西的故事;B、出院以後恢復記憶過程中改寫的薛松和紅線在湘西的故事;C、出院後恢復記憶過程中寫的薛松在長安里的故事;D、出院後恢復記憶過程中寫的長安城中「我」的故事。這四個元故事事件是文本的主要表現對象,每個元故事事件都有一個主要的線索,後從中蔓生出許多枝權:或是將情節開頭解構成多個「開始」,或是將一個功能解構為多種原因和多種可能性,或是取消敘事時問、只描述場景式的想像。
《萬壽寺》不以線性的時間為核心背景來填充情節,而是以敘述者的思維和意識為核心來定義和關照時間。時間被內化為若有若無的要素融入到「我」的意識流動中,以心理時間取代線性時間,整體上表現出空間化。
「我」的故事發生在當代,薛篙的故事發生在晚唐時期,作者並不是對這兩個敘述單元作邊界清晰的獨立呈現,而是在古今(薛篙的故事和「我」自己的故事)、外敘述層和內敘述層之間、想像和現實之間自由穿梭,時而是王二,時而是薛篙、紅線或妓女。除了暗示讀者第一敘事中故事的時問幅度為一周以及出院後第一天的時問可以再現之外,文本中其他地方的時間(如簡單的「早上」「中午」「傍晚」)都很難定位,彷彿只是不同時間矢向中的任意一點;而古今的自由對話則將歷史內化為一種共時性的結構因素,時間的線性矢量被打亂。
『拾』 如何理解王小波的小說
王小波的性描寫極其自然,甚至有趣。根據王小波的闡述,吃飯喝水和性交,都是天賦人權的范疇,所以他寫到性的時候沒有做作,就跟別的作家寫吃飯行走一樣平常,性也是生活,他是在寫生活,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