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鞠躬盡瘁是什麼意思
引用別人的話,希望可以幫上你
出自諸葛亮的 《後出師表》。
鞠躬盡瘁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鞠躬,表示謙恭謹慎;盡瘁,是竭盡辛苦的意思;已,完結、罷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普漢春秋》作「鞠躬盡力」,和「鞠躬盡瘁」一樣,都是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師表》的最末一句是:「臨表涕泣,不知所雲」。意思是說:寫到末了,我涕淚直流,痛哭失聲,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些什麼了。「不知所雲」後來成為一句貶意成語,斥人說話或文章語無倫次、邏輯性太差為「不知所雲」。
2. 河師大是一本還是二本
一本院校。
河南師范大學北依巍巍太行,南瀕滔滔黃河,位於全國文明城市、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新鄉市,坐落在廣袤的牧野大地、美麗的衛水之濱,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屬重點大學。
2007年被教育部確定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2012年入選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高校,2015年實現省政府與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選國家「111計劃」,三度蟬聯全國文明單位。
(2)徐存是哪本小說的主角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拔尖人才輩出。建校以來,曹理卿、郝象吾、孫祥正、趙新吾、趙紀彬、李俊甫、姚從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孫作雲、黃敦慈、許夢瀛、盧錦梭等數十位著名學者先後在此執教治學。
近年來,又涌現出王鍵吉、魯公儒、徐存拴、郭宗明、常俊標等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現有在崗教職工近2700人,副高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近千人,雙聘院士8人。
國家傑青、國家優青、國家千人計劃、國家萬人計劃等高層次人才近百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實現了河南省該項榮譽的零突破。
根據近幾年的中國大學評價,我校教師學術水平、教師績效和辦學性價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在河南省前三名。
3. 百家講壇《風雨張居正》酈波的所有讀史有感(全)
風雨張居正(一)最失敗的教育我們知道,歷史跟人生一樣,總是充滿了遺憾。
就大明王朝的歷史而言,我覺得最大的遺憾既不是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殺了執拗的儒生方孝孺,也不是亡國的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邊關大將袁崇煥,而是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曾經產生過一位明代歷史上最好的老師,也曾經產生過一位明代歷史上最好的學生,而且,這位學生的身後還有一位最好的家長和一位最好的陪讀,當然,還有當世最好的教學條件,可這一切最好的元素加在一起的結果又會是什麼呢?
你絕對想不到!一個最好的老師,加上一個最好學生,加上一個最好的家長,再加上一個最好的陪讀,四個一加在一起的結果並不等於四,它甚至不等於三,也不等於二,也不等於一,它實際的結果竟然是等於零!等於一場幾乎是有史以來的最失敗的教育!這場最失敗的教育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爆發出驚人的毀滅力,直接為明王朝的終結拉開了大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樣的教育事件是不是特別值得我們來研究、分析一下呢?敬請關注大明名臣系列風雨張居正(一)最失敗的教育!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絲 2009-10-16 12:44 回復此發言 3風雨張居正(二)天才落榜之謎自大明王朝1471年以後,曾經產生過三位聞名天下的天才兒童。一個是唐寅唐伯虎,一個是徐渭徐文長,這兩位小時候就是天才,大家都知道。但還有一位,後人往往並不知道他也曾經是個天才兒童,他就是後來的萬曆名相——張居正。
後人之所以不覺得張居正曾經是個天才兒童,是因為他的人生發展軌跡和大多數的天才們的發展軌跡並不相同,就像王安石在他那篇有名的文章《傷仲永》里描述的一樣,很多天才兒童的人生軌跡往往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註:東漢末年李膺評孔融語,見載於《世說新語》),意思是說小的時候往往很神奇、很出眾,可長大後,不論能力還是才幹,往往和一般人沒啥兩樣,按王安石的原話就是「泯然眾人矣」,甚至有些天才成年後的才能表現還不如平常人。少年時是天才,青年時未必是人才;青年時是人才,壯年、中年時卻又未必是治國之才、將相之才、國家棟梁之才。漢族知識分子那都是講究「學而優則仕」的,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叫什麼「才」啊?所以像徐渭與唐伯虎,一生狷狂憤世,鬱郁而終,那都是因為他們沒能施展人生的抱負,不能算作是標準的棟梁之才。就像《傷仲永》里說的那樣,很多天才兒童最後都往往跟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了。
那麼,為什麼張居正能跳出這個怪圈呢?他為什麼既能夠「小時了了」,而「大時」又能一展鯤鵬之志,開啟一段中興的萬曆王朝呢?這都要歸功於這個天才的第一次「落榜」。究竟是怎樣特別的原因,讓本該痛苦的落榜卻成為了成就張居正的第一動力?敬請關注,大明名稱系列風雨張居正(二)天才落榜之謎!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絲 2009-10-16 12:45 回復此發言 4風雨張居正(三)少年恩怨我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愛一個人到底會愛多久?我覺得啊,這取決於你是怎麼愛上他的,而他又給過你怎樣的震撼,這不僅限於男女之情,就像張居正一生都敬愛顧璘一樣,不僅是因為顧璘在他在年少的時候就視為忘年交,也不僅是因為顧璘第一次碰到他就一見既許以國士,是因為顧璘對張居正中舉的阻撓,是因為這種阻撓背後的關愛和期望給了張居正,給了年少的張居正以莫大的震撼。所以張居正終其一生,都視顧璘為他的人生精神導師。
同樣,我覺得我們要是問一個人恨一個人到底會恨多久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拿張居正來做一個典型案例。這就要提到我們在上一講中留下的那個疑問了。我們曾經說過,張居正的爺爺張鎮年輕的時候是個游手好閑的人,可是後來突然就變好了,原因是他找了一份好工作,到荊州的遼王府謀了一份護衛的工作,這個護衛也就是做保安,但是因為是到皇室宗親那兒做保安,所以多少也有一點公務員的性質。所以因此張鎮的家境改善了,而張鎮也從此突然變得兢兢業業起來,最後還死在了工作崗位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3歲的張居正面對鄉試落榜的挫折表現出了超出尋常的睿智和心理素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智慧積極進取的張居正,而且似乎這也和他今後的人生息息相關,他以自己小小的年紀理解了顧璘的一番苦心,成就了自己今後的輝煌一生,可是在張居正少年的時光里,爺爺的慘死讓他不僅看到了人生積極美好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醜陋、邪惡的一面,並且在他的內心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那麼張居正的復仇計劃又顯示了他怎樣的心機呢?敬請關注,大明名稱系列風雨張居正(三)少年恩怨!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絲 2009-10-16 12:46 回復此發言 5風雨張居正(四)直面奸相嚴嵩上一講我們說到,張居正進入官場後,第一個要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什麼國計民生的大事。那麼是什麼呢?跟所有剛進官場的人一樣,張居正要面臨的是人事關系,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事關系,而是如何面對明代最大的奸臣嚴嵩的問題。
為什麼張居正一進官場就和大奸臣嚴嵩發生了關系呢?我們說他剛進官場的時候,肯定還只是個小官兒,事實上張居正確實在五品以下的位置上做了十幾年,而嚴嵩一直都是內閣首輔,是宰相,張居正怎麼跟他搭得上邊兒呢?
這就要說到張居正當的是什麼官兒了。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張居正考中了進士,然後當了個什麼官兒呢?當了個翰林院的庶吉士。這個庶吉士取自《尚書》里的「庶常吉士」這個詞兒,是對青年才俊的一種美稱。明朝設這個官職,其實是為了讓那些剛進官場的青年才俊,先別急著折騰,先旁觀、學習一下國家行政工作是怎麼展開的,所以它只是一個見習的位置。這就像我們現在大學生分配工作之後到單位都有個見習期、試用期一樣。
等到三年見習期滿,你就可以正式進入翰林院當編修了。張居正就是嘉靖二十九年正式當上了翰林院的編修。
這個翰林院在明代那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它基本上相當於國家行政學院,《明史?選舉志》(卷70)里說翰林院里的知識分子,官場上是「群目為儲相」,也就是說但凡能進內閣的人,都要有過在翰林院的工作學習經歷,所以這里的人都被當成是有可能成為將來的宰相的。這樣,翰林院其實就是一個國家高層幹部的培養基地。因為翰林院這么重要,所以按明朝的規定,內閣首輔,也就是宰相,必須同時兼管翰林院,也就是兼任這個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這樣作為翰林院編修的張居正就和作為內閣首輔的嚴嵩發生了關系:一方面他們可以算是一個單位的同事,另一方面他和嚴校長之間也有了一層師生的關系。
我們常說,人很簡單,事也很簡單,但人事,就不簡單了。張居正這樣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一進入官場就這么靠近權力中心,所以他要在人事關繫上做出考慮,並跟當朝宰相嚴嵩適當地套點近乎,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事實上,張居正在掌權之前,也就是在他的萬曆新政之前,明代嘉靖朝到隆慶朝,也就是明代第10到11個皇帝之間,有名的政治斗爭還不只這兩場,嘉靖朝是嚴嵩的兩起,隆慶朝還有兩起,分別是徐階跟高拱的斗爭,以及高拱跟張居正的斗爭。這四場斗爭中,張居正的捲入程度越來越深,甚至最後也成了政治斗爭的主角,並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我一直認為,張居正之所以能獲得最終的勝利,他之所以能在後來的政壇上那麼如魚得水,一方面固然跟他的政治天賦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跟他在這幾場政治斗爭中所接受的「崗前培訓」有關。
那麼在前三場斗爭中,張居正是怎麼介入的呢?他在這前三場的「崗前培訓」中又學到了哪些斗爭技巧呢?敬請關注大明名臣系列風雨張居正(四)直面奸相嚴嵩!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絲 2009-10-16 12:47 回復此發言 6風雨張居正(五)向左走向右走嚴嵩和夏言之間的斗爭,最終以夏言的慘死,嚴嵩的勝利而告終。嚴嵩成為了內閣首輔其後二十年一直把持朝政。嚴夏之爭讓張居正真正見識了官場斗爭的殘酷,雖然此時他不過就是一個七品的翰林院編修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到斗爭的核心陣營之中,但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場發生在蒙古和明朝之間的戰爭,卻使得一心想為國家出一份力的張居正,不得不面臨著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那我們不禁要問了,張居正一個七品芝麻官,他憑什麼到執政大臣的面前去表態、去進言呢?他哪兒來的這份自信?你還別說,張居正就是有這自信。這是因為這個時候他和兩位執政大臣,也就是兩位嘉靖所依賴的重臣私人關系都非常好。一個就是嚴嵩,這時候是內閣首輔。
我們上一次講了,嚴嵩在鬥倒夏言之後,張居正適時的向嚴嵩伸出了政治的橄欖枝,所以嚴嵩和他的關系這時候非常好。嚴嵩雖然說還沒有提拔張居正,但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另一個就是徐階,這個時候是禮部尚書。說夏言倒台之前意識到嚴嵩的奸詐,可惜為時已晚,但夏言還是留了一個後手,他迅速提拔了一個他認為是一個正直的,而且將來是可以對抗嚴嵩的人,這個人就是徐階。但我們說,嘉靖二十九年的夏天,這個時候年輕的張居正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應該走向哪個政治陣營。所以啊,這位急急忙忙從湖北趕回北京來的年輕人這時候站在北京的十字街頭,站在北京六月的大太陽底下,就面臨著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非常關鍵的問題。
人這一生都經歷過這種看似簡單卻又艱難,卻又關鍵的難題,這個難題的名字就叫選擇。那麼張居正究竟會怎樣選擇呢?他的選擇又會對當時的政局和他自己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南京大學酈波副教授帶我們走進張居正的內心世界,講述風雨張居正第五集「向左走 向右走」!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絲 2009-10-16 12:48 回復此發言 7風雨張居正(六)決勝三字真經我們上一講講到張居正在加入徐階的政治陣營後,細心學習徐階的政治智慧,而同時又以一種接觸藝術保持著跟嚴嵩的關系。他在徐階與嚴嵩之間走鋼絲,還走得特別穩,一方面徐階把他視為接班人,另一方面嚴嵩也很器重他,這使得張居正的身影在嘉靖末期的政壇中迅速突顯出來。
嘉靖末年,政壇上最大的一件大事就是徐階在隱忍了十幾年、也積蓄了十幾年的力量之後,開始對嚴嵩發動了政治反攻,在這場政治搏殺中,張居正的作用始終是一個謎。雖然還是個謎,可我認為張居正至少沒理由置身事外。這主要有兩點理由:
第一,雖然沒有可信的歷史材料明確地提到過張居正參與過這場政治大決戰,但以張居正當時特殊的身份而言,他沒理由對這場大決戰不聞不問,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證據就是在這場政治大決戰之後,也就是在徐階集團獲勝之後,徐階立即開展了撥亂反正的工作,給曾經受嚴氏父子陷害、打擊的官員平反昭雪,這個撥亂反正的工作就是由徐階和張居正兩個人一手主持的。關於這一點,張居正在後來給徐階的親筆信里明確提到過,他說:
「丙寅之事,老師手扶日月,照臨寰宇,沈幾密謀,相與圖議於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張太岳集書牘十四答上師相徐存齋》)
這里的「丙寅之事」就是指這段撥亂反正的工作,這話的意思是推崇徐階徐老師這事兒做得功德無量,但其中也有一點自得,那就是在這件功德無量的工作中,我是您唯一的一個參與謀劃的人。請注意,張居正這里並沒有謙虛地說「我是您當時唯一的助手」,而是說「相與圖議於帷幄者」,就是共同的策劃人,是團隊合作的夥伴,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從屬關系。
要知道,張居正給人寫信向來謙虛,尤其是對他的老師徐階,《張太岳集》中保留了很多他給徐階的信,不論是當權前還是當權後,語氣都是一樣的謙恭。如果說這地方說得不是不謙虛的話,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當年撥亂反正的工作中,張居正起到的作用確實僅次於徐階,也就是起到了很大的領導作用,而不是只是一個助手的作用。
既然張居正能在後半段工作中擔負那麼重要的責任,沒理由他在前半段工作中一點兒都沒參與。
第二,退一萬步說,就算徐階完全「雪藏」了張居正,也就是根本沒讓他參與任何與嚴嵩集團的沖突與斗爭,但作為既認清了嚴嵩奸臣的本質、又一心要「兼濟天下」的張居正,面對這樣一個決定大明王朝發展命運的重大的政治斗爭事件,以他的政治熱情而言,他會置若罔聞嗎?人天生都是喜歡湊熱鬧的,只不過不同的人湊不同的熱鬧罷了。對於這樣的政治「熱鬧」,你讓張居正這樣心繫天下的人不去湊這熱鬧都不可能。就算沒參與,他也一定會密切地加以關注,從中來總結學習,積累經驗。這從他後來的政治生涯就可以看出來,他明顯向他的老師徐階學習過,而這個學習內容就來自於徐階戰勝嚴嵩的這一場政治斗爭。徐階戰勝嚴嵩的手段,我稱之為「三字經」。怎麼說呢?其實就是三種手段,每種手段各一個字,所以叫做「三字經」。那麼這個神秘的「三字經」究竟是什麼呢?敬請關注,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六)決勝三字真經!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絲 2009-10-16 12:49 回復此發言 8風雨張居正(七)是敵人還是朋友每個人都有朋友,但朋友和朋友還不一樣。有的朋友是面子上的,平常跟你挺熱乎,關鍵的時候他就會掉鏈子;有的朋友則屬於里子上的,看上去跟你沒什麼熱乎勁兒,可你遇著個事兒,他就能雪中送炭。
張居正這人比較孤傲,一般都以為他沒多少朋友,《明史》本傳里就說他「深沉有城府,人莫能測。」就是說敢跟他套近乎的人不多。可事實上,張居正很擅於交朋友,他交朋友之道是屬於我們說的那種里子上的,不細細揣摩,還真不容易看出來。
比如說,從嘉靖末年到隆慶朝結束,這其中有幾場著名的政治斗爭,各方的主角,像嚴嵩、徐階和高拱,不論人好人壞,不論身處哪一個政治陣營,張居正和他們之間多少都談得上是有朋友情誼的。
徐階不用說,本來就是張居正的老師,又是張居正在政治上的引路人,他跟張居正的關系亦師亦友,那是鐵板一塊,沒有什麼可以動搖。但說起嚴嵩、高拱和張居正之間的交情,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他們之間不是對頭嗎?怎麼會談得上友情呢?這奇怪的一切的背後真相究竟怎樣?敬請關注,大明名臣系列風雨張居正(七)是朋友還是敵人! 詳情請看: http://tieba..com/f?kz=655994779 轉自: http://tieba..com/f?kz=655994779
4. 漢文帝受言的翻譯
白話釋義:
漢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齊地擔任管理接收漕糧的太倉令淳於意,有罪得受刑罰,他的女兒緹縈,才14歲,隨著押淳於意的差役一同到了京城長安。緹縈上書漢文帝,願自己去充當官婢,以換取免除父親的刑罰。
文帝憐憫她的孝順,免了她父親的罪,並下令廢除肉刑。丞相張蒼和御史大夫馮敬商議,請重新制定刑律,結果,本來應當砍去右腳的,反而改為殺頭的死刑,該定拷打的,要在脊背上打五百或三百了,亦多有被打死的。空有減輕肉刑的名義,實際上反而多殺了人。
至於株連三族的大罪,又不趁修訂刑律時加以改變確定,結果實在是辜負了皇帝憐恤犯人的好意,張蒼和馮敬真可謂是不稱職的臣子了。
史書上稱漢文帝能停下車聽取百官和人民的意見,如今以一個女子上書,能親自批閱,並因此立即廢除沿用了幾千年的肉刑,沒有一點留難,如像這樣去處理天下的事,還有什麼事會拖拉不決的呢?如果皇帝要用裝意見書的囊袋來做宮殿前的帷幕,那麼裝有奏書的袋子就會源源不斷地收到了。
原文:
漢文帝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於意有罪當刑,其女緹縈,年十四,隨至長安,上書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帝憐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
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議,請定律,當斬右止者反棄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輕刑之名,實多殺人。
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時建明,以負天子德意,蒼、敬可謂具臣矣。史稱文帝止輦受言,今以一女子上書,躬自省覽,即除數千載所行之刑,曾不留難,然則天下事豈復有稽滯不決者哉?
所謂集上書囊以為殿帷,蓋凡囊封之書,必至前也。
此文出自南宋洪邁所寫的《容齋續筆》。
寫作背景:
洪邁,1123年出生,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
卒年八十,謚「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洪邁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適、洪遵都是著名的學者、官員,洪適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執(副相)贈右丞相。
洪邁的父親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邁時年僅七歲,隨兄適、遵攻讀。他天資聰穎,「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
十歲時,隨兄適避亂,嘗往返於秀(今浙江嘉興)、饒二州之間。在衢州(今浙江衢縣)白渡,見敗壁間題有二絕句,一詠「油污衣」雲:「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
縱使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污時。」邁讀後,愛而識之。可見其自少年時,便性格高潔,不同凡俗。
淳熙六年,授予贛州知州的官職,興建學宮,建造浮橋,士人百姓安居樂業。郡兵素來驕橫,稍不如意就蠻橫強暴。
郡里每年派上千人戍守九江,這一年,有人害怕去後就會被留下而不再回來,眾人於是反戈。人們以謠言相警,百姓非常害怕。洪邁不為所動,只派遣一名校官好言勸說他們,使他們回到營中,眾人都聽從了勸說。
他掛著空箭袋進入,慢慢審問出什五長兩個人,帶上刑具押送潯陽,在市上斬首。辛卯年間鬧飢荒,贛州正值中熟,洪邁拿出糧食去幫助鄰郡。
有個僚屬進諫阻止,洪邁笑著說:"秦地和越地的貧弱豐肥不同,是做臣子的道理嗎?"不久任建寧府知府。有個因小事情殺人而持刀越獄的富人,長時間拒捕,洪邁治他的罪,施黥刑後流放嶺外。
5. 《喜寶》:「頂級撈女」喜寶,是如何一步一步套住男人心的
電影有很多經典片段都在翻滾,按照拍電影的「傳統美德」,這些經典片段所傳達的人生思想和哲理,必然會被導演按照群眾的潮流去改變,符合群眾的三觀,所以西寶的形象也必然會改變。
於是,我就去仔細看了原著。原著中的第一個西寶就像一個傻桃。如果我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液會像閃電般彈出,香味瞬間溢出。
希望所有女生都能像江希寶一樣擁有自己的「美」,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活力」,鍛造自己的男性斬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