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梵語千字文的基本信息
svarga pŗthivī sūrya candra
天地日月4
chāyā ātapah paripūrņu adeśa
陰陽 圓矩8
divāsah rattri ālokah andhakarah
晝夜 明闇12
devagarjati vidyut vāyu varşa
雷電 風雨16
tāraka srota megha vidanita
星流雲散 20
yati āiśa gata laï gŗhņa
往來去取 24
pūrva paścima dakşiņa uttara
東西南北28
upara heşţa parasmara prativaddha
上 下相輔32
devaputra mantri dāsa divīra
皇 臣 僕吏36
mahārgha samargha kumāra valitvā
貴賤 童豎40
niyata śānta parivarta dravya
刊定 品物44
abhişeka sthita mahānagara svāmi
策立州 主48
sarasvati śikşaca nīti likhah
辯教禮 書52
sthāpitah uru sabhā nigamah
置設衙府 56
pitā mātā jyeşţa bhrāta kanyasa bhrāta
父母兄弟 60
śoka artha vŗhat prasāda
孝義弘撫 64
bhāgineya syāla pŗthak prativeśa
甥 舅異隣68
jyeşţa pitŗvya pitŗvya ekasthā mela
伯叔 同聚72
praņāma kāri mitra pakşa
奉事友 朋76
karuņa priya daridrā adravya
矜愛貧寠 80
parvata amgaņa mandarā ucchrapita chattra
山庭蔽軒 蓋 85
śuci aţavī cihna puşpa stambha
凈野標花柱 90
mŗşţa sveta samāpta sahasra śarad
美素竟千秋 95
kuśale śabda samcāra prabheda puraņa
嘉聲傳萬 古 100
puruşa strī pratyāgamana vivāha
男女迎嫁 104
hakkāra jīvitam nimitta ākarşa
喚命招追 108
vikrīņa krīņa nişkrama praviśa
賣買出入 112
gŗhī karaņīya samvyāvahāra java
俗 務交 馳 116
haţţa prasāra vaņija vikrīlā
市 店商貨 120
prāsādika rvarņa balabahuh rbala
妍 丑強羸 124
pūrva prasāda stoka phovani
先蒙 少贈 128
adya pratipūja guru hovaņī
今酬 重遺 132
eka śrūta śilā śaila
一聞砥礪 136
puna samjñā garhaņa nīti
再想箴規 140
gorava śarīra pardhva rbhikşā
謹 身節儉 144
vigata iha atako
離此 而誰 148
nişţa vara virūpa nirvŗta
終希惡滅 152
sarvakāla guruśradvā puņya susthita
恆 敦 福綏 156
pīdā yathā pratiśabda pratyuttara
禍如響應 160
kuśala yadi chāyā anupaścāt
善 若影隨 164
citrakarmma nāma muktācira wresthamusāra
圖名 璀燦 168
kūta samskāra guņaja śādvala
積行 葳 蕤 172
tvayā guru vidah prajñā
汝欽叡哲 176
yathā guñjā dhenita āra
猶囊裏錐 180
yatkimci mahā gaurava śilā guņa
咸 京遵碩 德185
kacchapa saraga udghāţa devatā śāstā
龜 洛啟神師190
yadi śakya tuşţa rāttrittra mŗta
既 能歡夕殞195
katama prāpta hkha pratyuşa bhukşā
何 得苦朝飢200
vyākhyānam patha śastra mabju
講道 論妙 204
āsphoţa dyota vyavahāra artha
激揚理致 208
akşara āsthāyi upurāpa talasi
文 參疊席 212
prajñā atikrāntā dŗşţi catvāraţa
聰 過閱肆 216
musāra racana preraņa bhadra
玉 砌推賢 220
pāşāņa vāha bhaganakşirya anatikrama
石渠 讓 次 224
vicāra pratyakşa hoti anyathā
檢驗是 非 228
pravijaya sama mūrkha jñāna
提斯愚智 232
kākali patita prava puşpa
紙落浮花 236
kāvya nişpanna maryādā surāga
詩 成含翠 240
kalāma ana accha roma ūrņa
筆不 停毫 244
pada nirupatrava parivartta akşara
句寧 易字 248
abhiprāya samketa rija spraşţa
意存 忠直 252
ma pratişedha api mithyā prosāka
弗尚 邪媚 256
kevala praviveka gambhīra satva
獨暢幽 情 260
avanata ākarşa praśnika cinta
偏抽雅 思 264
khaņda prārthana prāyāna jana
片淑求 仁 268
svāmi putra ma bhājana
君 子 匪器 272
bhāga vijñāna ma ‧krā gughā
寸伎勿嫌 276
kharkhaţa şkara samanta sampanta
固難周 備 280
sapta krama nimagna vak dūra
七步 沈辭遠 285
trīņi samkşepa ravavodha medhāvī guhya
三略玄英 秘 290
ucita tulya śraddhā sthita jana
銓衡信立 人 295
abhiprasanna kaşţa natāvagī sravati patita
誠哉未 淪墜 300
katvavāra śastra setu śula
兵戎偃戟304
yodha kşatrīya abhudgata dyota
武 帝騰輝308
riddhi rathya dhāva sthāna
通衢 走驛312
grantha kşuņņavarmma pariveşţa dhvaja
結陌 縈旗316
nava mahānadya hakşa pakşa
九 江 躍羽 320 catvāra samudra darśaya tejanām
四海呈威324
tāmmra gŗhavamga cchitŗ prapāta
銅 梁截險328
khadga dhavalaghara prayojana vavmī
劍 閣要機332
bhadra avaskanda vidhavī vināśa
好 謀宣敗336
anta dhtadava kadācit parama
臨 敵慮微340
jaya kañjā mahā bhaya
勝懷大 懼344
dadāmi svalpa na paribhava
雖劣莫欺 348
matsya vitarka kevala krama
魚麗只進352
kraubca phalgana pakşa yugala utayati
鶴 翼雙飛356
rakta citta jāla kavaţa
赤 心罔詐360
pītalam udbheda avguşţha pratyeka
黃泉 指期364
ādi prathama tuşţa utsāha
初首欣 効368
dāya sthānam anutnata vicikitsā
賞職靡疑 372
vāhu ūrū yatna dŗddha
肱股竭操376
sakhāya paricāraka deva sopānām
佐 弼乾基380
preşaya preşaka bhomadevata samślaşa nihata
送使 祇連伏385
bhramyati cihna nakşatra bhīruvāra śaraņa
旋 旌宿 慎歸 390
skanda śānta bhuja vakşa abhyantara
息 靜肩胸裏395
yuddha addhala moţţa pānaka āhara
戰 遂肥 飲食400
bhakta śāka lavaņa śukta
飯菜鹽 酢404
tīvalā drava maņda phala
羹臛餅果 408
modaya latuka guda ikşu
喜團糖蔗412
āsvāda carva sādrarka tumburu
噉 嚼姜椒416
bhalu marica rarthī sarşapa piņdala
芥 白 芥芋420
paca pakka anumāna drviuttola
煮熟 斟 酌424
gaurava āpekşa dhara dīyatām
恭敬 持 與428
phela pātra ekānta pheda
盤 盂 屏 卻432
svastikāsana veśśa aghila khaţţa
踞坐 小床 436
granthi vandha vastra koņa
返系 衣角440
bhubja samapta samcāra sthāna
飡罷 遷位 444
danta kāşţa kamkada dhova
齒木 梳 濯448
gāva śakŗgī pralepa pumcchida
牛糞塗拭 452
śoca prakşalita kalāci cavţu
洗滌 匙杓456
koşţika gabja randhanaśālā śālāmaņdapi
倉 庫 廚廳 460
sabcaya ţhavasukha sthālī kaţţaha
儲安釜鍋 464
āyudha dātram ghaţa kumbha
刀 鎌砙瓮 468
kuţārī śūrpa rajju varatram
斧箕繩索472
atikrama viloma rājaśāsana ekeka
違 拒勅 條 476
rājakula adhikaraņa grāha bandha
官司執縛 480
paripāla śarīra janīhi manda mūla
養躬 知患本 485
sahāya śānti ekākī mukta vana tana
遂 靜 棲林薄 490
ekāgramana caryā svabhūmi prabhūta ekacinta
專 崇 社多志 495
śīghra sampreşa eta sīvana laghna
急 遣斯封 著 500
vasanta halavāvi vavah
春耕種植504
āheţa kşetra samāra kŗşi
畎畝 營農508
udghaţa puşkaraņī avatāra varta
決 池 降澤 512
hala mathi dāna śramatva
犁耮施功 516
ālasya katvāvāra sūryodaya śayati
懶夫晨寐 520
udyukta satyuruşa rātrī udita
勤仕宵興 524
mastrāka lakuţa śakaţa yuga
鞭杖車 輿 528
khara bhāra aśva yāna
驢馱馬乘532
phala śakti dhanuşa kāņda
排 槊弓箭536
śatru adaloma bhāga patita
逆順 分 崩540
dhānya tila sasya godhūma
稻麻豆麥 544
kara bhara varşa mārgaya
課役年 征548
śalāka māva daśa āphaka gaņanta
籌 量斛數552
gaņana gaņita āphaka prastha
計 算斗升556
paţţa bhavga hasta vidasti
絹布 肘度560
bhŗtaka ārgha āśraya pratyaya
雇價依 憑564
paţţa sūtara piţaka pidāyī
絲縷箱 筐568
sūcī sūtram karpa sīva
針綖裁縫572
vīthī gīti vīdhiraccha nāda
街 吟巷吼576
ruşţa hasita mavgalya amavgalya
嗔笑 吉凶580
cchinda śikhara nava amkura ākāśavarņa
絕嶺新 芝碧 585
pīņā kumja purāņa kesara kusumbhavarņa
危巒 舊蕊紅590
udghāda vadhana pathya ākarşa bhagga
解 帶宜攀折 595
sāmanya āsarbha kşetram ghara pītāmahā
共 鄙田家翁600
㈡ 古風小說男主名字
葉問天
葉霸天,楚懷楚夜
楚燁 玉絕塵,玉絕瓊,玉崎焱
玉之翎軒轅北辰,軒轅冥版樓夢影,權樓月滄,夜離,皇甫越夢離宸,夢非歡,南宮墨夜
尚珽
、夏帛、伍里桐
、獨孤殤、沈景斌、衛東籬、宋昱、宋瑾亦、君莫邪、冷樺嵐、戰辛堂、宿無緣、顏泠鈺、獨孤澈、雲崢、凌霄、皓晨、楚殤.、靜石、君武、郴劍
、蕭然、訓庭、安庭、安皓、孟梓里、祝堯歡、宋祁淵、辛墨染、段華離、夏侯熙平、蘇扶游、晏寒、酈煥卿、洛梵聽、段祈軒、葉歧揚、蘇昀卿、謝子懷、薛非寒、阮無城、衛舜君、秦應寒、程子驀、完顏岐淵、尹初年、秦子衡、段博雅、陸淮寧、駱成言、晏不寐、唐貞翌、程恨風、段睿逸、燮熱、庭酪、.翰韌、鋅希、梵聽、西凡、衛攫、譽家、斂里、豪浩、耀爵、方拓、苑曦、郁塵、松廉、風逆、亦軒、斡思、嘯蔣、逍遙、靂醪
、皓軒、瑾軒、凌堂曦、暮白、尕寅
㈢ 適合小說人物名字,要非主流,男女都要,越多越好。
女生:
綠野
橙鈺
盧馨苑
夢雨桐
宗玉菁
米小柔
林七夏
紫雨和
林璃霧
男生:
劉允
月凌風
赫連煜
鍾離殤
想到了吐血。。。
有問題請追問,謝謝😜!
㈣ 《歐陽洛》最新txt全集下載
歐陽洛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流光溢彩花燈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歐陽紫涵放走最後一盞花燈,看著它隨流水漸飄漸遠,緩緩站起身。這時,洛庭軒走了過來,輕聲問道:「放了這么多盞花燈,許了什麼願望,都是有關肖波的吧?」
紫涵轉過身,面對著他,笑著說:「願望說出來就不靈了,不能告訴你。」說完已輕移蓮步要離開。
洛庭軒什麼也沒說,只對著紫涵的背影笑了一下,身形已起,掠向水面。一隻腳輕踏在一盞花燈上,另一足挑起一盞花燈用手接住,看過之後在放回水面,依次這樣做,連挑了好幾盞花燈。紫涵聽到響動,回身看向水面,看到庭軒正在挑花燈,駐足而立,微笑著看他在水面上起落。
片刻之後,洛庭軒掠回岸邊,落到紫涵身邊,鞋襪與衣角都已經被水沾濕,但他全然不在乎。紫涵道:「不用這么費力了,也不要心急,會知道的。」
「這么會兒工夫我連挑了幾十盞花燈,也沒見哪一盞里有你許的願,你真的許願了?」
「那當然了,該告訴你的時候就會說的,你再這么挑下去,這河裡的花燈怕不……
㈤ 雖然張檬近年來作品不多,但是曾經作品數不勝數,你看過哪些
《大丫鬟》講述了青城縣洛水村,秦月香為保護女兒采青誤殺桑老三,被知縣蕭汝章利用,將月香的舊主子、采青生父青城富商沈淵捲入是非漩渦。潤雪陪采青執月香血書投奔沈淵,被沈淵妻玉茹扣押信物,采青、潤雪入沈府當丫環,與大小姐沈流雲、二少爺沈流年一同長大,流雲處處刁難。采青,而流年卻對采青情愫暗生,時時維護。
永恩進入唐家探詢究竟,庭軒不知不覺愛上了永恩。永恩知道庭軒不是來福後離開唐家。其峻一直默默守護她。庭亮揭穿庭軒並非唐濟親生,庭軒被趕出唐家,其生母也被庭亮殺害。忍無可忍的庭軒一心想復仇。他與宜嵐結婚,想藉助宋家財勢奪回唐家財產。庭軒思念永恩,怎奈永恩與其峻共結連理。庭軒擄走永恩將其軟禁,永恩誓死不從,其峻趕來相救。生死攸關之際,庭軒改過,成全了大家。
㈥ 要宋詞9篇,誰有
有些不是很好背,但是都是經典之作,以後高中可能也要背誦的。
【年代】:北宋
【作者】:歐陽修
【作品】:採桑子
【內容】:
群芳過後西湖好,
狼藉殘紅,飛絮蒙蒙,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內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念奴嬌
【內容】: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水調歌頭
【內容】: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年代】:南宋
【作者】:陸游
【作品】:卜運算元
【內容】: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㈦ 古風小說男主名字哪些好聽求分享
羨青山有思,白鶴忘機。――藍忘機
君子如蘭,思之可追。――藍思追
既無羨魚志,外物非所遷。――魏無羨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眠
騎吏陪春賞,江僧伴晚吟。――江晚吟
幸當君子軒,得為眾人知。――金子軒
閶闔無扇於瓊林,玉響天諧於簫管。――溫瓊林
天以圖書效河洛,人如蘭玉秀階庭。――金如蘭
長河漸落曉星沉。――曉星塵
君子成人之美。――薛成美
永世克孝,懷桑梓焉。――聶懷桑
愁陰慘淡時殷雷,生靈墊溺若寒灰。――溫若寒
㈧ 為李密檄洛州文的作品注釋
[1] 李密(582-618),字法主。曾祖及祖父為北朝顯貴,父為隋柱國、蒲山郡公。密襲父爵,為侍從官。大業初年,稱病自免官,閉戶讀書。楊玄感反,李密往投為謀主。後玄感敗,李密逃亡。時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已活動於河南東部鄭州、商丘一帶。616年(大業十二年),李密投瓦崗軍。瓦崗軍首領翟讓派李密游說河南地區武裝勢力歸附瓦崗軍,頗有成效。李密又獻策,勸翟讓迎擊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將張須陀軍,瓦崗軍大敗隋軍,聲威漸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讓便命他統率一部分瓦崗軍。李密又建議襲取興洛(洛口)倉,開倉賑濟貧民,由是起事隊伍迅速壯大。617年(大業十三年)初,李密獲准建立由他直接領導的「蒲山公營」。這時李密在瓦崗軍中已很有威信,翟讓乃推李密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軍元帥府。這時瓦崗軍佔領了洛口、回洛倉,逼近東都。十一月,李密與翟讓的矛盾斗爭終於表面化,並發生火拚。李密借口置酒招待翟讓等飲宴,席間殺了翟讓及其親信,取得了瓦崗軍的領導大權。但此後瓦崗軍在與洛陽隋軍相峙的戰斗中屢屢失利,力量大減。618年(大業十四年)三月江都兵變,宇文化及等殺煬帝,並率眾十餘萬西歸。洛陽的越王侗招撫李密,使李密討化及。兩軍在黎陽附近激戰,化及敗走,李密軍也損失嚴重。這時王世充在洛陽又發動政變,挾制朝政,乘勢襲擊瓦崗軍。李密大敗西走,無處可歸,只得率余眾降唐李淵。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襲據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終為唐兵所殺,年僅三十七歲。
[2] 伏羲神農軒轅顓頊
[3] 《易·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4] 《孟子·萬章下》稱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納之溝中。」漢張衡《東京賦》:「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納之於隍。」謂推入城池中。
[5] 漢·劉向《說苑·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6] 相傳高辛氏東至蟠木,西至流沙。
[7] 瀚海即沙漠,在北方;丹穴多金玉,在南方。
[8] 《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捍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
[9] 《尚書·立政》記載的官名有「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仆……」「綴衣」,掌管周王的衣冠服飾,其職掌大約相當於後世的「尚衣」。楊堅父親楊忠是西魏、北周開國功臣,封隋國公。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女兒為周宣帝的皇後。由此可見,楊堅不僅是關隴集團上層強有力的軍事統帥,還是皇親國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宇文闡即位,楊堅便以入宮輔政為由,總攬軍政大權,號稱'假黃鉞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西元五年二月,楊堅逼宇文闡讓出帝位,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
[10] 扆,屏風。古時帝王背著屏風,南面而見諸侯,負扆意即稱帝。
[11] 《易·離》「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後以明兩指賢能帝王,頌揚其明照四方。
[12] 易四象之一,此指太子之位。
[13] 《左傳·文公十八年》莒紀公生大子仆,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仆,且多行無禮於國。仆因國人以弒紀公。
[14] 《史記·楚世家》商臣以宮衛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15] 《史記·衛世家》桓公二年,弟州吁驕奢,桓公絀之,州吁出礶。十三年,鄭伯弟段攻其兄,不勝,亡,而州籲求與之友。十六年,州吁收聚衛亡人以襲殺桓公,州吁自立為衛君。
[16] 《左傳·昭西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沉,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 ……」
[17] 指隋文煬帝四子蜀王楊秀。楊廣曾誣陷他,並征至京師,加以拘禁。
[18] 指隋文煬帝第五子並州總德管漢王楊諒。煬帝奪嫡,囚蜀王,諒不自安,反,被殺於晉陽。
[19] 《禮記·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不於市朝者,隱之也。」○正義曰:「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者,甸人,掌郊野之官。又雲磬,盡也。磬謂縣縊殺於甸人之官,令其性命磬盡也。
[20] 《史記·帝本紀》帝堯者……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21]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22] 《北史·列女傳》隋蘭陵公主字阿五,文帝第五女也。 ……後遂適述,晉王因不悅。及述用事,彌惡之。文帝崩,述徙嶺表。煬帝令主與述離絕,將改嫁之。公主以死自誓,不復朝謁,表求免主號,與述同徙。帝大怒曰:'天下豈無男子,欲與述同徙邪? '主曰:'先帝以妾適柳家,今其有罪,妾當從坐。 』帝不悅。主憂憤卒,時年三十二。臨終上表:生不得從夫死,乞葬柳氏。帝覽表愈怒,竟不哭,葬主於洪瀆川,資送甚薄。朝野傷之。
[23] 敤首一作敤手,又作婐首。傳為舜之妹,助舜免瞽與象之毒手。傳為繪畫始祖。
[24] 《史記·齊太公世家》(齊襄公)四年,魯桓公與夫人(文姜)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厘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
[25] 《毛詩正義·靜女》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御,著於右手。
[26] 漢·班固《漢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27] 《左傳》宣公九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
[28] 《漢書·匈奴傳》「匈奴父子同穹廬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 冒頓,匈奴單於,鳴鏑射父者也。
[29] 《韓非子·詭使》「名號誠信,所以通威也。而主掩障,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易通卦驗》「虹不時見,女謁亂公。」女謁,通過寵嬖女子請托。
[30] 《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1] 東漢創建者劉秀。
[32] 《搜神記》「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亦千日醉。」
[33] 曹丕《典論》「劉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容六升,季雅容五升。」
[34] 《竹書紀年》「紂廣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離宮別館。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男女裸相逐其間。宮中九市,為長夜之飲。」下文殷辛即紂。
[35] 《後漢書·孝靈帝紀》是歲帝作列肆於後宮,使諸釆女販賣,更相盜竊爭斗。帝著商估服,飲宴為樂。又於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又駕四驢,帝躬自操轡,驅馳周旋,京師轉相放效。
[36] 《易·系辭傳下 》「上棟下宇」
[37] 《韓非子》「堯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38] 《晏子春秋》「夏之衰也,其王桀,背棄德行,為璿室、玉門;殷之衰也,其王紂,作為頃宮、靈台。」
[39] 《子虛賦》「其山則盤紆岪郁,隆崇峍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
[40] 西晉左思《吳都賦》「寒暑隔閡於邃宇,虹霓回帶於雲館。」
[41] 《孟子·滕文公上》「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42] 《漢書·食貨志》載董仲舒曰:「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供,使民不過三日。」
[43] 《管子·權修》「府不積貨,藏於民也。」
[44] 有破洞的酒器,喻欲壑難填。
[45]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漢書音義》「家家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
[46] 預先繳納十年賦稅。
[47] 《詩·小雅·大東》「小東大東,杼柚其空。」言罷織也。
[48] 卓王孫,卓文君之父,司馬相如岳丈。亦家產巨萬。
[49] 《莊子·讓王》「原憲(孔子弟子)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瓮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50] 劉備的大舅子,當時五大富豪之一。
[51] 《史記·佞幸列傳》「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下吏驗問,頗有之,遂竟案,盡沒入鄧通家,尚負責數巨萬。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52] 《尚書·舜典》「五載一巡狩,群後四朝。」
[53] 《周禮·大行人》「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
[54] 《九歌·大司命》「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
[55] 《左傳·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56] 《列子·周穆王》「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游。」
[57] 《穆天子傳》卷二「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復能來。』」
[58] 《述異紀》「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觀日出處。」
[59]《尚書·禹貢》「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60] 《尚書·仲虺之誥》「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 '徯予後,後來其蘇。'」「攸徂之民,室家相慶: '徯予後,後來其蘇。'」意思是「所征伐到的地方的百姓,家家相互告慰:'等我們的王(湯)吧,王來了可就翻身了。'」
[61] 賈誼《新書》「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諸侯有道,守在四鄰。」
[62] 《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63]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64] 《國語·周語》「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65] 《史記·韓長孺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
[66] 《史記·韓長孺列傳》「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
[67]《左傳·哀公十一年》吳將伐齊,…子胥…諫曰:「…得志於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68]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備因險拒守」。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69] 《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xx也。」
[70] 西晉·潘岳《西征賦》「曾只輪之不返,緤三師以濟河。」
[71] 《史記·吳太伯世家》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句踐伐吳。 ……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72] 《晉書·苻堅載記》(堅弟)融等攻陷壽春,……融乃馳使白堅曰:「賊少易俘,但懼其越逸,宜速進眾軍,掎禽賊帥。」堅大悅,恐石等遁也,舍大軍於項城,以輕騎八千兼道赴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以下是淝水之戰,堅大敗。前秦因之衰敗為慕容垂所滅。)
[73] 髽,直瓜切,婦人喪髻。
[74] 《尚書·說命上》「啟乃心,沃朕心。」
[75] 《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高亨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諫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國之事也。」
[76] 高穎,隋開國功臣。自稱系渤海條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可能與北齊皇族同宗,乃漢化了的鮮卑族。因反對文帝立楊廣,故意違背楊廣命令殺陳後張麗華等事結怨於廣。以「誹謗朝政」與另一功臣賀若弼同時被殺。
[77] 賀若弼(544~607) 字輔伯。河南洛陽人。父敦,北周名將。賀若弼少時驍勇,善騎射;能文,博涉書記,仕周,為小內史。579年(大象元年)協助韋孝寬攻取陳淮南之地,以功封襄邑縣公,拜壽州刺史。楊堅輔政時,他被免官。隋朝建立,若弼以平陳功,加位上柱國,進爵宋國公,為右領軍大將軍。但他自以功高,因未能進位宰相而大為不滿。十二年,被免官為民,雖即復官,卻不再受重用。大業三年(607),他從隋煬帝楊廣至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因與高熲等議論煬帝宴享太侈,為人告發,遂以誹謗朝政罪與高熲等同時被處死。
[78] 漢文帝時,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整肅為帝所稱贊。
[79] 《史記·伍子胥列傳》吳王……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
[80] 《莊子·內篇·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 夏癸、商辛即桀、紂。
[81] 《後漢書·李杜列傳》「益州刺史種皓舉劾永昌太守劉君世以金蛇遺梁冀,事發覺,以蛇輸司農。冀從喬借觀之,喬不肯與。」梁冀,東漢末年外戚權臣,立沖質桓三帝。杜喬,剛直之士。
[82] 《太平御覽》卷972引《續漢書》「(東漢末年)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權閹)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
[83] 《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
[84] 《史記·汲鄭列傳》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85] 趙壹,生當東漢末年。著《刺世疾邪賦》,中有「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
[86] 《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其後民莫敢議令。」
[87]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項羽)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後因以「刓印」喻吝於爵賞。
[88] 漢·黃石公《三略》「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89] 《尚書·咸有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
[90] 《山海經·北山經》「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91] 《淮南子·本經訓》註:「音軋愈。獸名。狀龍首,或曰似狸,善走而食人。」
[92] 《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93]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
[94] 《淮南子·俶真訓》:「夫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勇力聖知與罷怯不肖者同命。」
[95] 《左傳·宣公三年》:「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96] 《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97] 《爾雅·釋天》∶「彗星為攙搶。」《左傳·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
[98] 東漢·荀悅《前漢紀·高祖皇帝紀》「齊客有甘公者說耳曰:'漢王入秦。五星從歲星於東井。其占曰當以義取天下。漢入秦可謂能義矣。'」
[99] 《春秋·隱公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杜預註:「日月動物,雖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縮,故有雖交會而不食者,或有頻交而食者。唯正陽之月,君子忌之。」
[100] 《史記·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101] 《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102] 左思《魏都賦》:「奸回內贔,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故荊棘旅庭也。」不植而生謂之旅生。
[103] 《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唐·張守義〈正義〉:「不明,不通,天下牛疫死;移入漢中,天下乃亂。」當有所本。
[104] 《史記·天官書》:「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105] 《尚書·泰誓》:「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106] 《竹書紀年·帝癸》:「商會諸侯於景亳。」《左傳·昭公四年》:「商湯有景亳之命。」
[107] 指李密。
[108] 《史記·周本紀》:「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
[109] 東晉·袁宏《後漢紀·光武皇帝紀》「以蔡陽白水鄉為舂陵侯封邑……縣界大熟,因名曰秀。為人隆準,日角,大口,美須眉,長七尺三寸。」
[110] 《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
[111] 西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波振四海,塵飛五嶽。九服徘徊,三靈改卜。」○唐·李善《昭明文選注》:「《周書》曰:乃辨九服之國。《春秋元命苞》曰:造起天地。鑄演人君,通三靈之貺,交錯同端。」
[112] 《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113] 《尚書中候·我應》:「赤雀銜丹書,入酆鄗,止於昌戶。」
[114] 《漢書·高帝紀》:「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呂後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後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115] 《後漢書·光武帝紀》:「光武先在長安時同捨生強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116] 《宋書·符瑞志》:「初,桓帝之世,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遼東殷馗曰:'後五十年,當有真人起於譙、沛之間,其鋒不可當。'……其後曹操起於譙,是為魏武帝。」
[117] 《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118] 《易·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119] 大業七年,翟讓與徐世積(即李積)、單雄信於瓦崗起義。大業十二年,李密投瓦崗軍,李密獻策,瓦崗軍大敗隋軍。翟讓自覺不如李密,乃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上尊號為魏公。李密則任翟讓為司徒。後翟讓有不服之意。大業十三年,李密殺翟讓及其親信。
[120] 孟讓,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齊郡(今山東省濟南市)人。 613年(大業九年)起義,曾一度與王薄聯合,佔有長白山(今山東省鄒平縣南,位淄博市西,北別於東北長白山)。因隋將張須陀進逼,遂轉戰於江淮地區。次年占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部眾達十餘萬人。以都梁山為根據地,後分兵南攻,被隋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東北)丞王世充擊敗,北走歸附瓦崗軍,任總管,封齊郡公。 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破東都外廊、燒豐都,並與裴仁基攻克回洛倉(今河南省洛陽市北),後因入都城掠奪居民財產,隋軍乘機攻擊,失敗北逃,後不詳。
[121] 裴行儼,隋將裴仁基之子,驍勇善戰。裴仁基討伐瓦崗寨,雖累有勝利,但屢遭監軍陷害。於是裴仁基父子殺隋監軍,率眾歸瓦崗寨。後李密與王世充決戰,裴仁基獻計分兵偷襲洛陽,但不被李密所納。後李密戰敗,裴氏父子被王世充所俘。王世充以侄女嫁於裴行儼,待其父子甚厚。裴行儼每有徵戰,所向披靡,號「萬人敵」,王世充憚其威名,頗加防範。裴仁基知其意,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密謀行刺王世充。事泄,裴氏父子俱被王世充所殺。
[122] 《呂氏春秋·知分》:「荊有次非者,得寶劍於干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
[123] 《淮南子·覽冥訓》:「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124] 《戰國策·楚策四》:「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
[125] 韓指韓信,彭指彭越,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
[126] 沛公,漢高祖。
[127] 寇指寇恂,賈指賈復,吳指吳漢,馮指馮異。
[128] 蕭王,光武帝。
[129] 《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
[130]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 潁考叔挾輈以走。」 杜預註:「輈,車轅也。」
[131] 西伯,姬昌,周文王。
[132] 《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
[133]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漢光武用二十八將以定天下,後人贊之曰:「授鉞四七」。
[134] 《左傳·昭十八年》:「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而代之。」」。○正義曰:毛氏世有采地,為畿內之國。於時天子微弱,故自殺自代,不能禁之。萇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 (昆吾,夏伯也。稔,熟也。侈惡積熟,以乙卯日與桀同誅。)而毛得以濟侈於王都,不亡何待! 」
[135] 《史記·秦本紀》:「飛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136] 《史記·周本紀》:「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137]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138] 《水經注》:「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昔漢光武破赤眉樊崇,積甲仗與熊耳平,即是山也。」
[139] 《墨子·公輸篇》「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般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140] 《三國志·公孫瓚傳》「瓚曰:'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141] 《孔子家語·正論》:「衛孫文子得罪於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鍾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於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
[142] 《淮南子·說山訓》:「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殫。」
[143] 《國語·楚語上》:「晉卿不若楚,其大夫則賢。其大夫皆卿才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晉書·陸機陸雲傳評》:「觀夫陸機、陸雲,實荊衡之杞梓。」
[144] 《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神歇靈繹,海水群飛,二世而亡,何其劇與!」○李善註:「繹猶緒也,言神靈歇其舊緒,不福佑之。」
[145] 《宋書·五行志》曰:「吳孫亮初,公安有白鼉鳴童謠。按南郡城可長生者,有急,易以逃也。明年,諸葛恪敗,弟融鎮公安,亦見襲。融刮金印龜,服之而死。鼉有鱗介,甲兵之象也。」《白鼉鳴》:「白鼉鳴,龜背平。南郡城中可長生,守死不去義無成。」
[146] 劉宋·范曄《後漢書·張衡列傳》:「當此之會,乃黿鳴而鱉應也。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隱,奄受區夏,遂定帝位,皆謀臣之由也。」
[147] 劉宋·范曄《後漢書·耿弇列傳》:「弇道聞光武在盧奴,乃馳北上謁,光武留署門下吏。」
[148] 班固《漢書·蕭何曹參傳》:「蕭何,沛人也。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高祖為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149] 《戰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150] 班固《漢書·王莽傳》:「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余。」
[151] 審配,以正直不得志於韓馥,袁紹領冀州,被委以腹心之任,並總幕府。河北平定,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配峙其強盛,力主與曹操決戰。官渡戰敗,審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譖見疑。袁紹病死,審配等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兄弟相爭,被曹操各個擊破。曹操圍鄴,審配死守數月,終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152] 張郃,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
[153] 范增,項羽謀士。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後項羽尊之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范增忿而離去,途中病死。
[154] 陳平,劉邦要臣。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155] 《史記·淮陰侯列傳》:「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
[156]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157] 《呂氏春秋·離俗覽》:「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158] 彭寵,光武時反,自立為燕王。其仆子密斬之,送首光武,封不義侯。
[159] 《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160] 《左傳·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 」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臍,其及圖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