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女主角王琦瑤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城市的代言人
王安憶在創作《長恨歌》時,試圖以歷史記錄者的身份來描寫上海幾十年的變遷,但她又不是從純粹的歷史角度來記錄,而是從日常生活的場景來記錄,充滿了生活氣息,讓人更加真實地切身體會到上海幾十年的歷史變化。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長恨歌》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裡面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上海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
這個城市曾被人稱作「冒險家的樂園」,這里居住著各式人物,每天都上演著各種傳奇故事,這使人們感到這個雄性世界充滿了勃勃生機。但為什麼作者會選王琦瑤這一女性形象來做城市的代言人呢?這也是與王安憶對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神,王琦瑤的形象就是她心目中的上海形象。在她眼中,上海是以一個女性形象而存在的,它猶如女性一般,缺少歷史和傳統的積淀,忽然被拋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上海的女性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勁頭,更有一種韌性,能委屈自己,卻永遠不會絕望。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神就像上海的女性,沒有太高的升華,卻也沒有特別的淪落,她有一種平民精神。所以,王安憶選擇了王琦瑤這一人物形象來做上海的代言人。
王琦瑤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兒,她追求時尚,對未來充滿想像,並為之努力,她的生命中有一種韌性,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種時尚的元素,過著精緻的生活。這種對物質的慾望也是當時上海真實的寫照,表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昌盛。
大都市變得沉靜了。這時的王琦瑤獨自居住在平安里,當一名護士維持生活,閑時找些熟客一起打牌,喝下午茶,過著一種平淡閑適的生活。於是,她同外界拉開了距離,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風雲變幻,都是與她無關的。「文革」結束後,全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潮流,而上海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於是各種時尚元素又開始流行開來,各種派對、舞會重新綻放光彩。王琦瑤也受到時尚的誘惑,在虛榮心的驅使下試圖追趕潮流,參加各種派對、舞會,外出旅遊,過聖誕節。可以這樣說,王琦瑤的生命是與上海的生命相連的,都是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精靈。
二、世俗的平凡人
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時,在淡化一系列政治性事件的同時,重點突出了民間生活的淳樸狀態,她通過上海女兒王琦瑤一生的悲喜劇,展示出豐富的都市民間歷史和文化傳統。一般來說,民間世界都是與土地、農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與現代都市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各地的移民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產力,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文化習俗,雖然這些文化習俗在城市化過程中被逐漸同化消失,但其價值仍然存在,並影響到城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雖然王琦瑤在解放前曾去拍電影,做雜志的封面人物,並且參加「上海小姐」大賽獲得第三名,但是王琦瑤只是一個世俗的凡人,生活中到處都有她的影子,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
王琦瑤一生經歷的三個階段正是歷史大變革的時期,而她卻對這些漠不關心,她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更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從而與主流歷史拉開了一定的距離。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是動盪不安的,而小說開頭描寫的正值解放戰爭時期。
正如每一個平凡的女人一樣,王琦瑤追求的是一個溫暖可靠的歸屬。隨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安安穩穩的家,她義無反顧地投進了李主任的懷抱。她喜歡的不是李主任這個人,而是喜歡他給她帶來的生活,一種既能滿足她的虛榮心又安安穩穩的生活。當她住進「愛麗絲」公寓時,似乎找到了這種感覺,只是「愛麗絲」公寓虛有其表,徒有家的外表,而沒有任何家的溫馨。李主任根本沒想要給她一個真正的家,在他心目中,王琦瑤只是一隻供觀賞的「金絲雀」,僅此而已。受過傷害的王琦瑤從未放棄過對歸屬的追求。當康明遜出現時,她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惜康是一個懦弱的人,逃避責任。起初王琦瑤還能夠理解他的難處,甚至當有了身孕後還替他解圍,試圖讓薩沙當替罪羊。但是等孩子出世後一切都變了,她發現自己被欺騙了。當再一次見面時,兩人怔了一時,康明遜就繞到床邊要看孩子,王琦瑤不讓看,康明遜問為什麼,王琦瑤就說因為不是他的孩子。王琦瑤此時所背負的負擔和辛酸可見一斑。
盡管王琦瑤曾經奪得「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但從她整個生命歷程來看,她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瑣碎的生活,和多數女人一樣,期望擁有一個完整溫馨的家庭。
三、追逐的一生
來自不同地域的先民們,為了能在城市立住腳跟,所以具有一種不服輸的拼勁,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這也是城市不斷發展向前的動力。王琦瑤就屬於這類人,她自身有一種不斷追求的精神。
20世紀40年代,「導演是負了歷史使命來說服王琦瑤退出復選圈,給競選『上海小姐』以批判和打擊」,然而他的理論卻在餐桌上被她乾脆地拒絕了。王琦瑤有一顆年輕好勝的心,對未來充滿了渴望,於是她成功當選「三庸、小姐」,並成為李主任的「金絲雀」。但當李主任這座可以依靠的大山遭遇空難後,她又不得不離開上海,回到外婆家避亂。雖說阿二年輕的心是喚起她城市舊夢和新夢的原因之一,但上海本身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誘惑也是主要原因。她的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離開過上海,於是她又回到了上海,這個讓她魂牽夢繞的地方。
平安里的生活讓她的生命多了一份獨特的寧靜色彩,也讓她能夠安全地度過那個混亂的年代。在那裡,她以替人打針維持生計,並因此認識了嚴家師母的親戚康明遜。重新燃起了她對愛情的渴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顧一切地逾越了禁區,竟有了身孕。可惜康明遜最後給她的只是感情上的傷害。
王琦瑤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適逢「文革」結束,這時薇薇已經長大成人。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各種時尚元素又開始在上海流行起來,這也激起了王琦瑤對生活的熱情。這個昔日的「上海小姐」未能抑制對愛情的渴望,竟與一個比自己小三十歲的老克臘發生了離奇的戀情。這主要是因為王琦瑤一直沒有在愛情上得到滿意的結局,所以她從未放棄對愛的尋找。而老克臘則是因為對老上海強烈的懷念,愛屋及烏,對昔日的「上海小姐」產生了感情,並非與她產生真正的愛情。
總而言之,在男權社會里,沒有一個男人能夠成為王琦瑤的伴侶,他們如過客般從她的生命中路過。舊上海是一個物慾橫流、奢華享受的世界,盡管王琦瑤曾經那麼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愛情如鏡中花、水中月那般遙不可及,留給她的只有無限的落寞。
四、悲劇的一生
在所有的人生悲劇中,女性的人生悲劇可以說是悲劇中的悲劇。自古紅顏多薄命,這種悲劇產生的條件是女性性格中所特有的依附性,與偶然和運氣好壞關系不大。王琦瑤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獨立的人,一生都未放棄過追求,但最終也難免悲劇性的命運。有人說,愛情是女人悲劇命運的開始,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王琦瑤投身於李主任的懷抱
開始,她的悲劇命運也就開始了,雖然以前的生活很是平淡,但絕非不幸。那時吳佩珍對她愛護有加,並無私地甘做陪襯,後來又有待人真摯熱情的蔣麗莉。平凡的她先是獲得「滬上淑媛」的美稱,後來又參加「上海小姐」比賽獲得第三名,風光一時。但王琦瑤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別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甘願成為李主任的「金絲雀」。她從李主任那裡獲得的只是物質上的虛榮,只能滿足虛榮心而已。所以,即使李主任最後沒有遇難,一直陪伴著她,幸福也不會與她相伴。正如她外婆所說,這不過是一場夢,只是夢醒得早了點而已。
建國後,王琦瑤的生活是平淡充實的,有種生活本真的純朴,可康明遜的出現卻改變了這種狀態,雖然康明遜曾明確表示過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她卻並未在意。此時的王
琦瑤雖然還年輕,卻歷經滄桑,這讓她得出這樣的人生態度:長久是很難擁有的,不如及時抓住眼前的歡愉,享受生活。這種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在她委身於李主任帶來的傷害是很痛苦的。於是,當她有了身孕時,康明遜乖巧地躲開,給她留下了無盡的痛苦。
新時代開始了,一個對舊上海有著濃厚懷舊之情的老克臘又闖入了王琦瑤的生活。他們之間的感情是靠對舊上海的懷念來維系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相愛,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的結局。她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但她並沒有多少反抗便投降了,甚至在老克臘清醒時,對她的暮氣感到厭煩,美人遲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時,她竟拿出自己用一生的幸福換來的金條去做無力的爭取,這時的她已經完全放棄了一生堅守的清高和矜持。
最後,當王琦瑤死在自己床上的時候,她又想起幾十年前那個似曾相識的場景。那時她正在片場拍電影,演一個床上死去的女人。
可是那時她沒有意識到,那個女人正是四十年後的自己,她的死早已被安排好,無法逃避。王安憶顯然將王琦瑤的悲劇一生歸咎於宿命的安排,這是因為她不僅要寫王琦瑤一個人的宿命,同時也是寫上海舊文化形態的宿命,王琦瑤的死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的消亡,為這種文化形態的消逝畫上了句號。
王琦瑤是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僅有著獨特的個像。兩者互為鏡性特點,更體現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劇命運是歷史變遷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運寫照,作者通過對王琦瑤一生命運的書寫,為已經遠去的舊上海文化形態唱了一首無盡的輓歌。
王琦瑤的一生,可以分為解放前的輝煌期、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的平淡期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復甦期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與上海這幾十年的歷史相對應的,兩者的命運發展是如此地相似,以至於她成為上海的代言人,通過她來描寫上海的命運。
在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和周圍的生存環境是相融合的。王琦瑤雖也曾有過人生的輝煌期,但她骨子裡仍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會過日子的上海女兒。
她一生追尋自己的人生幸福,卻終究沒能找到,在最後的時光又錯把生命的賭注押在了時尚上,最終被長腳所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王琦瑤用自己一生悲劇的探索,完成了對現當代都市女性人生道路探索的闡釋。
B. 長恨歌 長腳性格分析
長腳是王安憶在長篇小說<長恨歌>中塑造的一個在都市生活中混社會的人物形象,他在社會上扮演多重角色,每天都要以不同的嘴臉在幾種社會層面穿梭往返,小說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時候情節設計有不周全之處,使這一人物形象在整體上給人一種閃爍不定、撲朔迷離的印象,其性格特徵也有些自相矛盾. 長恨歌》這部小說以委婉從容細致的筆調,虛構了一個美麗、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劇的命運。我們可以從她虛榮而又務實、精緻而又凄涼的生活中窺見很多人類共通的無奈,人活著就是一種艱辛,無處可逃,別無選擇。同時,在更深層面上,小說可以說是通過一個女人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並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在娓娓敘述的筆調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包含著作者的思考,是一種對於所謂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與開掘。這種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文化」,是由歷史和傳統所造就的,同時也是每一個上海的平民所參與形成的。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與「城市命運」的同時,對於那些遠離時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女性們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在整部小說里,是有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間情懷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正是這種情緒,浸潤出作品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回味深長。
C. 長恨歌傳的女主人性格
長恨歌傳的女主人性格其實是一個孕婦的形象,因為長期一個人在家,獨守門庭獨守院落,所以說思念遠方的愛人,因為他不能夠長期回來陪伴他,也因為他兩個人不能經常在一起,所以說他心生怨怒,嗯,把所有的這種想法以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
D. 關於王安憶的長恨歌的主要人物介紹 故事梗概 主題思想
1、人物介紹:
(1)王琦瑤:從小在上海弄堂里長大,青年時期被選為「上海小姐」第三名,中年時誕下一女,一生中有過許多男人,晚年時死於他殺。
(2)李主任:選秀中結識王琦瑤,在政府身居高位,後喪生於飛機事故。
(3)程先生:熱愛攝影,對王琦瑤情有獨鍾,為她一生未娶。
(4)蔣麗莉:王琦瑤的朋友,暗戀程先生。
(5)吳佩珍:王琦瑤的朋友,之後友情破裂。
(6)康明遜:權貴人家出生,與王琦瑤相戀並有一女,未婚。
2、故事梗概:
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個觥籌交錯的城市,那裡的人們追求著時尚、娛樂和情調。17歲的王琦瑤是這偌大的城市裡的典型。
1946年因募捐賑災為由舉辦上海小姐的選美比賽是她命運多桀一生的開始。還是中學生的她當選為時代最熱「上海小姐「的第三名,有著「三小姐」的稱呼。從此因某高官而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後,高官遇難,致王琦瑤回歸平淡。
她的一生中與許多男人都有說不清道不盡的關系,王琦瑤經歷過坎坷的人生,然而在八十年代,她最終落得一個被他殺的悲慘下場。
《長恨歌》不僅僅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歷練,更紀錄了上海從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變遷。因為文中細致的描寫,也被譽為「現代上海的史詩」。
3、主題思想:
(1)宿命觀念
《長恨歌》具有多重的主題意蘊,首先,是對浮華人生的參悟。「上海小姐」之名,對王琦瑤其實是她人生的一付無形枷鎖,憑借「上海小姐」,先是身不由己而又心懷竊喜地與李主任交往,後來與康明遜、「老臘克」等人的戀情莫不因此而開始,但最終卻又因「上海小姐」之名而死於非命。一切都躲不掉「錦綉炯塵」的宿命。
(2)女性悲劇
其次,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揭示。「上海小姐」王琦瑤無疑是美麗的,但美麗並未給她帶來幸福人生。她與小說中幾個男性的或濃烈或平淡的愛情,在她的心田上劃下的均是深深的傷痕。對於王琦瑤來說「眼前的快樂其實是要以將來作抵押,將來又是要過去來抵,人生真是連成一串的鎖鏈,想獨取一環談何容易」。
王琦瑤的悲劇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與她個人性格、成長環境、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4)長恨歌小說女主性格擴展閱讀:
《長恨歌》作品影響:
1998年,《長恨歌》獲選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99年獲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0年成功獲選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
2005年,《長恨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英皇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攝制。
2006年,《長恨歌》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由丁黑執導。
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長恨歌》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恨歌》王安憶
E. 長恨歌中塑造了楊貴妃是什麼性格
長恨歌中塑造了楊貴妃一個高雅端莊、寂寞悲傷的性格。
楊貴妃美貌、嬌媚,進宮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楊貴妃死後,詩人在《長恨歌》中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一個仙境中的楊貴妃。
她高雅端莊、寂寞悲傷,殷勤迎接漢家使者,對唐玄宗一往情深,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使她成為千百年來忠於愛情的化身。
(5)長恨歌小說女主性格擴展閱讀
《長恨歌》賞析:
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
F. 長恨歌講了幾個人物,他們的性格特點
《長恨歌》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敘事長詩,其中講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美艷絕倫的楊貴妃,另外一個唐玄宗
G. 《長恨歌》人物形象分析
王琦瑤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不僅有著獨特的個性特點,更是體現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劇命運實際上還是歷史變遷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運寫照,作家通過對王琦瑤的命運書寫,為一種已經遠逝了的舊文化形態唱了一曲無盡的輓歌。
長腳是王安憶在長篇小說<長恨歌>中塑造的一個在都市生活中混社會的人物形象,他在社會上扮演多重角色,每天都要以不同的嘴臉在幾種社會層面穿梭往返,小說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時候情節設計有不周全之處,使這一人物形象在整體上給人一種閃爍不定、撲朔迷離的印象,其性格特徵也有些自相矛盾.
H. 白居易《長恨歌》人物形象分析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35歲,任周至縣尉。關於這首詩的寫作緣起,據白居易的朋友陳鴻說,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嘆。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承,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長恨歌》共分三大段,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驚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為第一段,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愛情效果,以及由此導致的荒政亂國和安史之亂的爆發。其中開頭八句寫楊貴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詩中卻說「漢皇」,這是唐朝人由寫古題樂府留下來的習慣。傾國:指傾國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統治天下。從「春寒賜浴華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寫楊貴妃的受寵和由此形成的楊氏家族的豪貴。華清池:在今西安市東臨潼縣南的驪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宮,以溫泉聞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膚潔白光潤。步搖:古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廢政事。「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寫楊貴妃被寵的程度,簡直是形影不離。接著作者又用漢武帝寵愛陳阿嬌,要為阿嬌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來比喻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一人受寵,楊氏族門立刻權勢逼人。哥哥楊國忠當了宰相,幾個姊妹都被封為大國夫人,爭權鬥富,不可一世。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的這樁事。皇帝後妃也是人,也有情慾,這點與平民沒有區別;但是皇帝手中有無尚的權威,他的情慾往往和這種無尚權威的運用密不可分。這就使他們的愛情效果與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並不是了不起的罪過,但由好色而導致濫加封賞,使壞人竊弄權柄,紊亂朝綱,這就離亡國滅家不遠了。所以我們評論帝王的愛情一定不要離開他們生活的具體內容及其社會效果。「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這四句又和前面的「從此君王不早朝」相呼應,進一步描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政誤國。唐朝統治者這種豪華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殘酷地掠奪勞動人民,使勞動人民陷於極度貧困的基礎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描寫了一段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驪山上的享樂生活後,接著說:「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又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倀難再述。」正是因為統治集團如此昏庸腐朽,階級矛盾又如此尖銳,所以當安祿山這個大野心家一旦發起叛亂,唐王朝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傾倒崩潰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過程。漁陽: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薊縣。這一帶有時稱漁陽郡,有時又稱范陽郡。安祿山當時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大本營就在漁陽。鼓:軍中使用的樂器。漁陽鼙鼓,即指安祿山率領的造反軍隊;安祿山發動叛亂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開元中來自西涼。據說唐明皇曾親自對它進行過加工潤色,並為之製作歌辭。楊貴妃進宮後,善為此舞。
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為第二段,寫馬驛兵變,楊貴妃被殺,以及從此以後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開頭十句講馬嵬驛兵變。九重城闕:指首都。皇帝的宮庭有九道門,故稱皇宮曰九重。煙塵:指敵警。千乘萬騎西南行:指唐明皇等離長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華:指皇帝的儀仗。西出都門百餘里,其地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西。六軍:古稱天子的軍隊,這里指唐明皇的衛隊。不發:不再繼續前進,這里即指兵變。當時亂兵先殺了楊國忠及楊貴妃的兩個姊妹,又逼著唐明皇將楊貴妃賜死。花、翠翹、金雀釵、玉搔頭:都是楊貴妃頭上的飾物。「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八句寫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裡對楊貴妃的思念。雲:山中的空中通道。劍閣:即劍門關,古時陝西四川間的險要關塞,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縣西南,不在由陝西入四川的路上,這里是詩人為強調川陝間山路艱難而漫加堆砌。李白《蜀道難》中有所謂「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同誤。「天旋地轉回龍馭」以下四句寫唐軍收復長安後,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經過馬嵬驛時的見今思昔,對景傷情。天旋地轉:指形勢變化,唐軍收復兩京。事在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龍:指唐明皇的車駕。不見玉顏空死處,只有空墳,而屍體不見了。從此故事增入神話色彩,當時有種傳說,說楊貴妃已經「屍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顧淚沾衣」以下二十句寫唐明皇回京後的見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馬歸:聽憑馬自己行走,極言人心無緒的樣子。太液:大明宮內的池水名。未央:漢代皇帝居住的宮殿名,這里借指唐代的大明宮。西宮:太極宮,唐人稱之為「西宮」或「西內」。南內:興慶宮。唐人稱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為三大內。大明宮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居住的地方。已經退位的唐明皇回京後先後曾被安置在太極宮和興慶宮居住。梨園弟子:指昔日曾經侍奉過唐明皇的宮廷歌舞班子,據說唐明皇曾親自教過他們排練。椒房:後妃居住的宮室,以花椒和泥塗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監:太監。青娥:指宮女。以上兩句分承唐明皇與楊貴妃,是說昔日曾經侍應過他們的人現在都已經老了。鴛鴦瓦:房頂上俯仰相扣的屋瓦。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裝飾的被子。以上層層鋪陳,說明唐明皇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無物無景不在勾起他對楊貴妃的懷戀。
I. 長恨歌小說主角三個階段的性格改變
王琦瑤這個人物我在看的時候就覺得她這樣的女孩兒其實非常顯而易見,你不一定見過完全跟她一樣的女孩兒,但她的性格中的一部分你卻似曾相識,比如一開始她的貪慕虛榮,想成為一個大明星,後來跟了李主任,她的虛榮心則完全展露了出來了。當李主任出事後,它表現出來的逃避現實,軟弱的個性真是女人的天性,後來因為阿二觸動了她,她又回到了那原本屬於她的上海,繼續著她的傳奇故事,她的個性中有女人的弱點,更有堅強貫穿其中。後來令我感動的是她懷著孩子與程先生重逢去程家吃飯的一幕,在那種飢餓的年代,一切彷彿都不是那麼重要了,唯有吃,唯有活命,才是生活中的重點。真是一個堅強的女人。或者說是母親。而且我覺得她的一生彷彿都是宿命。直到最後死去仍是這樣的。很多女人有和她相類似的性格,或具備她個性中的一部分,但卻唯獨沒有這種宿命。像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里說的「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王琦瑤的傳奇的確沒有白流蘇的圓滿。但不圓滿的收場正是王琦瑤的宿命的特別之處。
J. 長恨歌里的女主是哪個
當代著名女性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女主角是王琦瑤。
王琦瑤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兒,她追求時尚,對未來充滿想像,並為之努力,她的生命中有一種韌性,不甘於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種時尚的元素,過著精緻的生活。這種對物質的慾望也是當時上海真實的寫照,表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昌盛。
如果你問的是白居易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的話,那女主角就是楊貴妃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