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第一步有接吻鏡頭電影是什麼
《生活的顫音》
該片是西安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導演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滕文驥和吳天明。影片講述了青年小提琴家鄭長河在1976年四五運動中與少女徐姍姍共同抄錄懷念周總理、聲討四人幫的詩詞,又在徐姍姍的幫助下與四人幫分子斗爭的故事。在共同為民族前途而抗爭中,徐姍姍唾棄了自己的男友、四人幫的爪牙、文化部一個叫韋立的副處長,而與正直勇敢的鄭長河產生了深深的愛情。
這個劇情有一點五四時流行的「革命加戀愛」的味道,控訴四人幫及其爪牙的罪行,以及人民對他們的堅決斗爭是那時文藝作品的常見題材。盡管這種題材深受歡迎,且為否定文革在感性上對全社會進行了教育,但這部片子當時引起的轟動可以用大地震來形容——在1949年後的電影中,國產片子里首次出現了接吻。
每一場放映的上座率都是百分之百。潮水般奔向影院的人里,絕大多數都懷著一個興奮的目的——看接吻!許多地方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還臨時增派了消防官兵到影院駐守。換到現在,恐怕武藤蘭和加藤鷹同時上陣都沒有這么高的的號召力。萬眾在黑暗中摒住呼吸,就等那個激動人心的接吻時刻來臨——那後來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第一吻」的吻!
人們不能相信,在中國,非夫婦的一男一女真的能親嘴,尤其是在電影上吻給人看:他(尤其是她)的配偶會怎麼想?她(他)的父母會怎麼對待?她(他)們以後怎麼在社會上做人?實在不能想像,於是有「內部消息」流傳:演員的嘴上其實貼了透明薄膜……
也許是各地放映的版本不同,觀眾們對這場「大戲」留下了不同的記憶。有人寫道:「終於,男女主人公的嘴唇貼在了一起。所有人都吃力地注視著他們的嘴唇,想證實一下他們的嘴唇上是否貼著一層薄膜。場內靜得可怕,甚至可以聽到暖氣管內回水的聲音。但是很遺憾,男女主人公蜻蜓點水般的接吻剛剛開始,便被破門而入的女方父母打斷!電影院里一片失望的嘩然。」
而又有人回憶:「之所以記得這部西影拍攝的影片,是因為片中有一大段男女主角接吻的鏡頭(時間長達近一分鍾!),據說此鏡頭為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部有接吻鏡頭的電影!印象中這部電影是一部黑白影片,當時俺和一幫十五、六歲的毛頭小伙如看三級片一般一個下午一口氣在電影院里連看了三遍那段接吻鏡頭,每人共計花費人民幣六角錢(每張票兩角錢)……當時的那種感覺即使後來幾年冒著生命危險看黃色錄象也沒有過……」
Ⅱ 純情羅曼史的小說,bl溫馨文
我最近也很萌溫馨文~~~~~~~
《逸寧》by南枝 (現代)
《特別的你》by林紫緒 (特警攻妖狐受),林紫緒的我愛寧靜路系列和靈幻國度系列都是甜文~親可以去找找,都是現代的,非常符合溫馨文~~~
《焰戀殘瞳》by聿日 (古代)
都是攻寵受甜文基本無虐 HE 強大攻
Ⅲ 《捷報飛來做紙錢》最新txt全集下載
捷報飛來做紙錢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捷報前三英明決斷
******部隊對革命軍的陣地反動了反攻,韋立真急忙把白植容和另一名戰士喊了過來。三個人把逃走的士兵的武器分了分,******兵就已經沖到了革命軍的陣地前七、八十米的地方了,韋立真向剩下的兩名戰士叮囑道:「掩護好自己,瞄準了敵人再打!」
兩名戰士點點頭,轉身跑回了自己的陣地。
******兵「呀、呀、呀」地喊著沖了上來,韋立真瞄準了一名******兵開了一槍,中彈的******兵仰面摔了過去。
革命軍陣地上的機槍響了,進攻的******兵慌忙趴在了地上。
韋立真借機看了看陣地上的形勢,原來陣地上密密匝匝布滿了革命軍戰士,現在已經空了將近一半。
看見******兵全趴在了地上,革命軍的機槍停止了射擊,一個******兵得意地喊著:「快沖啊!弟兄們!他們沒子彈了!抓活的啊!」
趴在地上的******兵們聞言蜂擁起,嚎叫著沖了上來。
易秋寒看見******兵離自己的陣地只有二十多米了,單靠步槍的射擊已經阻擋不住敵人的進攻了,「同志們!投彈!」易秋寒大喊著。
白植……
Ⅳ 幫我取小說主角名字
女主角 凌若然
男 東方雲
極具東方色彩的名字更能突顯出高貴的背景
Ⅳ 主角名叫李韋立的小說
查網頁上就有
Ⅵ 形容一個人話多的成語
形容一個人話多的成語:
1.【解釋】:說話沒完沒了;嘮叨。
2.【出自】:沙汀《闖關》一:「左嘉很快就把問題拉在自己身上去了,侈侈不休的辯解起來,直到好一陣才把話頭牽開。」
3.【示例】:我這樣~地談我對魯訊小說的一些體會,並不是要求大家把他的作品框框,如法炮製。 ◎《人民文學》1977處第12期
1.【解釋】: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2.【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3.【示例】:知縣見他說的~,又是本朝確切賊,不由得不信。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1.【解釋】:說話羅嗦,一說起來沒個完。
2.【出自】:宋·鄭思肖《答吳山人問遠游觀地理書》:「古人胸中高明,一見便了……未若後世嘮嘮叨叨,支支離離,棄本逐末,侈為乖謬。」
3.【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1.【解釋】:形容說話羅嗦,嘮叨。
2.【出自】:明·湯顯祖《紫簫記·勝游》:「自成了人後,夜裡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裡睡來?」
3.【示例】:那獃子~,只管念誦著陪禮,爬起來與沙僧又進。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九回
1.【解釋】:喋喋:形容說話多;休:停止。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
2.【出自】:《漢書·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
3.【示例】:廖二嫂還滿腹悶氣,~。 ◎沙汀《呼嚎》
Ⅶ 《重生之預見未來》txt全集下載
重生之預見未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重生之未來
第一章帶異能重生
1984年冬季,S市婦幼醫院產房,韋立國焦急的在產房外徘徊,從妻子進去開始
他就不停的在產房外走來走去。
「我說立國啊!你能不能消停一點啊!我頭都被你轉暈了!」立國的爸爸韋樹才說。
「我說爸,這都進去這么長時間了!我能不著急嗎!」
「那你也別在我面前晃悠!本來不著急也讓你晃悠急了!來咱爺倆坐著慢慢等。」
「是。」
「別看了!當年你媽生你的時候可是生了大半天那,這才哪到哪啊!」
「哎!爸你說說,當時我想讓秀娥剖腹產的,可是秀娥就是不幹現在這~~~哎!這叫聲聽著我就難受啊!」
「啊…啊…啊…啊……」
「哎!」父子倆同時嘆息。
18小時後,一生嘹亮的啼哭響徹整個產房。
「生了!生了!」韋立國立刻向產房門口跑去。
「回來!回來!」韋立國的父親忙拉住他。
「著什麼急啊!早晚你不都能看見!我先進去瞧瞧」說完就把韋立國向後一甩大步走進產房。「怎麼樣了!小子還是丫頭!」韋樹才看見醫生忙拉住問了一句……
需要別的再問
Ⅷ 韋叢蕪的履歷
韋叢蕪(1905-1978),安徽省霍邱縣人,原名韋崇武,又名韋立人、韋若愚,筆名東瀅、蓼南、白菜、力行等。1905年3月16日出生於一個小商人家庭,是現代著名作家韋素園的胞弟。1912年入霍邱縣立小學讀書。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0年,進入阜陽安徽第三師范學校學習。1922年,在安慶與李霽野合辦《評議報》的《微光周刊》和《皖報》的《微光副刊》,宣傳新文化。是年秋天考入湖南嶽陽湖濱大學附中二年級。1923年6月去北京,與三兄韋素園同住在北京大學第一院大樓對面的沙灘五號公寓內,並進北京崇實中學高中二年級讀書。1924年開始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1925年結識魯迅,並經常去北京大學旁聽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同年秋天,考入燕京大學,並與曹靖華、韋素園、台靜農、李霽野等在魯迅的倡導下,創辦了著名的「未名社」,同時主編《燕大月刊》,創辦《莽原》半月刊,從事辦刊、創作、翻譯及未名社的經營等工作。1929年大學畢業,次年底去上海從事翻譯工作。短短的幾年時問里,他翻譯出版了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罪與罰》,蒲寧的《新的夢》,《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國貝洛的童話集《睡美人》,英國葛斯的《近代英國文學史》等作品,還發表、出版了創作的小說《校長》、新詩集《君山》、《冰塊》及一些散文。1931年9月應天津女子師范學院之聘,來到天津擔任該院英文系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史、英國戲劇和翻譯等課程。1933年9月,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夢想著未來的中國是一個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員,都是股東,軍事、政治、教育,均附屬於其下,形成一個經濟單位,向著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標走去」,回到故鄉霍邱縣城,開辦學校,創建「興復農村工作訓練班」,並被安徽省政府任命為霍邱縣代理縣長。八年抗戰期間,為生計所迫,不得不經商養家糊口,一度放棄了文學創作與翻譯。抗戰勝利後,又開始進行翻譯與創作。1946~1949年間,翻譯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亞的囚犯》(現通譯《死屋手記》)、《死人之家》、《女房東》等小說。1950年,加入上海市翻譯工作者協會,任文藝組組長。1952年在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擔任英文編輯。50年代前期,翻譯出版了20餘部俄蘇及美國文學作品。1955年開始,屢遭冤錯之案的困擾,在艱難的處境中,仍然潛心學習,繼續翻譯。1957年翻譯出版蘇聯短篇小說集《友好的微笑》,1958年翻譯出版美國作家德萊塞的長篇小說《巨人》。他50年代的翻譯,總字數近500萬字。1960年4月遷居杭州。1978年12月,在杭州絲綢學院教英語課。同年12月19日,因心臟病去世。1980年,他的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昭雪。
韋叢蕪是一個創作型的翻譯家,一生勤於筆耕,留下了不少創作和翻譯作品。其翻譯作品有: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說集》、《罪與罰》、《卡拉瑪卓夫兄弟》、《西伯利亞的囚犯》、《死人之家》、《女房東》、《未成熟的青年》、《孤女》、《家庭的朋友》、《地下筆記》、《白夜》、《叔叔的夢》、《永久的丈夫》、《誠實的賊》、《魂靈》、《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賭徒》、《白痴》、《著魔的人》,以及《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寧的《新的夢》,現代蘇聯文學的《收獲》、《妮索》、《庫頁島的早晨》、《百萬富翁》、《庫茲尼茲克地方》、《列寧--永遠不落的太陽》、《蘇聯短篇小說集》、《從白金國來的艾素丹》、《里吉達的童年》、《友好的微笑》、《卡拉布格海灣及其他》、《蘇聯散文集》、《義大利印象記》、《六作家論》、《蘇聯五作家》、《作家的寫作法》、《文學青年寫作論》、《共產主義的進軍》、《偉大水道的建築者》、《一個薩塔哈諾夫工人的手記》、《為和平而戰》,歐美的《近代英國文學史》、《格列佛游記》、《人與超人》、《英國戲劇家》、《撒謊記》、《布爾塞維克女皇》、《愛綠猗里》、《睡美人》、《赫亞華沙歌》、《堅忍者》、《熱愛生命》、《金融家》、《巨人》。
他建國後出版的俄蘇文學方面的重要譯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文光書店,1950-195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西伯利亞的囚犯》(文光書店,1950-1953)、《窮人》(文光書店,1951-1953),《卡拉瑪卓夫兄弟》(文光書店,1953),《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說集》(文光書店,1953,包括《女房東》、《白夜》、《淑女》、《不歡的故事》四篇小說);阿·托爾斯泰的《里吉達的童年》(文化工作社,1950);尼古拉耶娃的《收獲》(文化出版社,1951);恰科夫斯基的《庫頁島的早晨》(上海海燕書店,1951)。而其在俄蘇文學方面的翻譯成就主要體現在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翻譯上。
韋叢蕪一直牢記著魯迅先生對他的囑托和希望:「以後要專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好能把全集譯完。」他把這當作自己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在1950年文光書店所出的《罪與罰》第8版序中,他曾向讀者談到了自己的一個計劃:「我希望再花三年工夫,根據Constance Garnett的公認最佳的英譯本,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全集譯完。然後專修俄文,重校一遍,完成一生中的一件最有意義的工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即使在道路坎坷、貧困衰老的晚年,他依舊每天從早上工作到深夜,一方面校改原來的譯作,一方面繼續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作品,終於完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全集(共24部小說)近300萬字這一浩大的翻譯工程。
韋叢蕪翻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其譯本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頗為傳神。韋叢蕪是詩人,也寫過小說,頗能體會所譯作品的精妙之處,因此,其翻譯有不少地方能很好地傳達原作的韻味;第二,簡潔流暢。這是讀過韋叢蕪翻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讀者共有的一個感覺,浙江人民出版社在1980年的《罪與罰》的「出版說明」中明確指出其「文字簡潔流暢」;第三,長期全面。韋叢蕪從1924年19歲時開始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直堅持到垂暮之年,獨自一人譯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24部小說,時間長達50餘年,字數多達近300萬字,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譯介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由於時間長,翻譯的作品全,他對作品的理解也較一般僅譯一兩部或幾部作品的譯者要深刻一些;第四,精益求精。由於翻譯的時間長,他有較多的時間對自己的譯作精心修訂。早年出版的譯著重版時,他往往一再進行修改。《罪與罰》1946年出第6版時,他已對之進行了全面修訂,而「1960年,他又根據文光書店1953年第8版作了全面修訂,譯文質量有較大提高」。這使他翻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但韋叢蕪所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也有一些不足。第一,系從英文轉譯,且為直譯(他在1930年為《罪與罰》所寫的《序》中自稱:「全書都是直譯的。」實際上,他終生敬仰魯迅,受魯迅的「硬譯論」影響很大,所有的小說都是直譯的),因此,許多地方的理解不夠准確(如《罪與罰》第一章最後部分酒鬼的唱詞就有明顯的錯誤:「順著擁擠的行列往前行,碰見了從前的那個女人」,實際上原句應為:「順著波季亞契大街跑,找到了從前的老相好」。把「波季亞契大街」譯成「擁擠的行列」,這是明顯的錯誤,當然,很可能這是英譯本的錯誤),而且,難以很好地再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風格。第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一大特點是揭示人物內心深處隱秘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他常常寫幻覺、夢境乃至意識流,思想跳躍頗大,文字也往往要麼相互絞纏,要麼不十分銜接,而韋叢蕪所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一大特點是「文字簡潔流暢」,這也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風格相去甚遠。
當然,韋叢蕪也知道根據英譯本轉譯問題較多,曾盡量想法彌補這一不足。一是找俄文原文對照校改。在1930年《罪與罰》的序中他聲明:「我是根據Constance Garnett的英譯本重譯的,時常也用俄文原本對照。......我們發現英譯本中也常有錯,和《窮人》的英譯本一樣,不禁嘆翻譯之難,因為那譯者乃是極著名的。她幾乎把都介涅夫(即屠格涅夫--引者)、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著作全部譯完了。其他俄國作家的作品還在外。」但他自己不懂俄文,只好找人依照俄文原本對所譯作品進行校閱,如《窮人》請的是精通俄語的三哥韋素園,他「那麼悉心地用俄文原本從頭至尾地校閱」了全文;《罪與罰》在出第6版時,「曾由張鐵弦先生用俄文從頭至尾詳加修正一遍,費時一年」。二是打算專修俄文,把自己所譯重校一遍,使譯文更准確,也更貼近作家的風格,可惜冤錯之案一再纏身,使他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
總之,韋叢蕪的翻譯,盡管有某些不足,但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小說的獨立翻譯及其取得的藝術成就,使他在中國現代翻譯史上占據了比較重要的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