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推薦幾本穿越小說吧~
鳳囚凰
瀟然夢
少年丞相世外客
B. 求這種類型男主角或男配角的古風小說
《和月折梨花》里的白衣宇文清啊,病弱白衣公子人設天花板了吧
C. 求:穿越宮廷父子耽美文,最好強強
完結父子文:
1.紫鴆(父子、異世、重生)
2.誘瞳(父子、異世、重生)
3.異世游(父子、異世、重生)
4.血娃娃(父子、異世、重生)
5.最風流(父子、異世、重生)
6.妖嬈殿下(父子、異世、重生)
7.顛倒眾生(父子、異世、重生)
8.西嵐妖歌(父子、異世、重生)
9.擎天萱顏(父子、現代、重生)
10.繚亂浮生(父子、異世、重生)
11.妖孽皇子(父子、異世、重生)
12.流若寒情(父子、異世、重生)
13.擎天萱顏(父子、現代、重生)
14.月落傾世(父子、異世、重生)
15.黃金羽翼(父子、現代、重生)
16.天擁月舞(父子、異世、重生、修真、仙、神)
17.極品冰後(父子、異世、重生)
18.妖孽蕭隱(父子、異世、重生)
19.非潯天下(父子、異世、重生)
20.千月之魅(父子、異世、重生)
21.月澈傾帝心(父子、異世、重生)
22.韶華舞流年(父子、異世、重生)
23.異世之情牽(父子、異世、重生)
24.藍顏傾王朝(父子、異世、重生)
25.四家族之藍門(父子、現代、重生)
26.少爺的巨星之路(父子、現代、重生)
27.龍魂之睚眥必報(父子、異世、重生)
28.天才導演之重生(父子、異世、重生)
29.重生之寵愛至上(父子、異世、重生)
30.扭轉乾坤之情咒(父子、異世、重生)
31.異世之絕世無雙(父子、異世、重生)
32.回到冥府做少爺(父子、異世、重生)
未完結父子文:
1.血之惑(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2.冰之炎(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3.誘惑帝王(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4.無心之殤(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5.獨家所有(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6.千年相隨(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7.渡劫情緣(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8.魔王馭夫(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9.天羽雲舒(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10.白蓮之子(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11.逍遙天地游(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修真、仙、神)
12.吾皇,別鬧(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13.東風改煙暝(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14.乾坤天地決(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修真)
15.非同凡響的愛(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16.異世之妖孽男人(父子、連載中、異世、重生)
這都是我看過的父子文,都是溫馨1v1的。但基本上都是異世宮廷的。希望能幫到你!!! 如果喜歡可以來找我txt格式的。雖然不全,但完結的基本上我都有哦!!!
D. 好看的重生小說 推薦10部左右 有故事介紹 要好看的 最好是主角是男的
重生之官路商途
這其實是一本以重生為噱頭的都市架空小說。
好吧,理內解成平行位面的相似世容界也可以,更俗希望讀者們能找到似是而非的過去的人生,哦,只是似是而非而已,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
重生之官道
重生官場,我主沉浮
參軍出品,必屬精品
唐逸有著聲勢顯赫的家族背景,有著前生先知先覺的記憶,請看他,如何在那煩擾的官場殺出一片天空,攜幾名紅顏,泛舟中華。
溫馨王道,權謀為輔。
都市為主,官場為輔。
不一樣的都市官場文,輕松而不幼稚,盡力作到雅俗共賞
邪意未來
2553年,特種兵AU21號執行任務時遭遇多枚導彈夾擊,消失在虛空中的他意外的穿越到了21世紀的香港。他取代了一個死去的普通人,開始了在21世紀的重生……
重生之完美一生
重生了,就要活得瀟灑,活得完美。
請看21世紀宅男回歸過去後如何創造自己完美的一生,如何運用多出的幾十年的記憶創造財富,如何在外星科技改造過身體和大腦後成為真正強者的存在。
E. 求男主是儒雅腹黑男的古言寵文
1。《鳳囚凰》。我最愛看的古代小說,腹黑的典型,也是溫柔的極致。
那是個峨冠博帶,長衫廣袖,縱情高歌的年代。
暗香浮動,山水清音。
天下為棋局,誰是博弈操棋人?
雖然穿越成公主,但是楚玉穿成這個公主,有點兒前無古人驚世駭俗。
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這是愛的尊嚴。雪地青絲,一半銘記,一半遺忘。決然舍棄的那一刻,反而成就另一個開端。
可以斷去青絲,卻斷不去相思;可以握住雙手,卻握不住真心。
紅豆南國,願君采擷,此物最相思。心本如鏡,因愛生憂,因愛而生怖。
刀鋒、賭局,江山、楚玉誰輕誰重?七情沙場,愛恨情仇,孰是孰非,勝固欣然,敗也從容。
生離死別,是束縛,還是解脫?
時光緩緩流過,至少,我們依然活在這個時代——這個離喪與自由並存、放縱與傲氣共生、靡亂而浪漫、華麗且張揚的時代。
2.《且試天下》。這是關於白風黑息的故事。既有江湖,又有王者之爭。江湖四大公子,蘭息,皇朝,玉無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於人的凜然的氣質。有人優雅,有人霸氣.這個故事很大氣,有點武俠的味道。
3.《宮懷繾綣》。這是一部關於帝王之戀的故事。高處不勝寒,王者的愛情,有誰能夠得到?蘇繾綣,溫雅淡定,溫柔聰慧。這樣的一個女子,讓帝王的心也成了繞指柔。
4.《醉玲瓏》。分三部。主要講女主鳳卿塵和兩個男子夜天凌和夜天湛之間的感情糾葛。雖然男一是夜天凌,但其實夜天湛為了鳳卿塵放棄王位之爭,只因她贊了自己一句「君子如玉」的時候,我想也會有很多人喜歡這個七皇子吧。
5.《金屋恨》。穿越成為陳阿嬌,擺脫歷史上對於這位皇後的看法,看這個女子怎麼樣輕松的俘虜帝王,在長門宮里笑看後宮。
6.《蔓蔓青蘿》。很久之前看的,很不錯。
7.《與艷少同眠》。很溫情的一本書,男主已經不是年輕的風流公子哥,二十到了穩重強大的大叔年紀,但是只因為他一句「我沒想到到了我這個年紀,還會在夜裡痴痴等一個人。」我喜歡上了這本書。
8.《玥影橫斜》。
9.《三救姻緣》。很不錯。一個落魄的皇子,無意間遇到一個好心的過分的女人,她堅定,她愛自由。經歷過很多,是很好看的故事。
10.《月沉吟》。描述後宮的故事,情節好。女主是智慧型的,讓人很喜歡。
11.《穿越之陌上花》。這位帝王在催促他心愛的女子回宮之時,只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便讓我記住了這本書。
12.《宅女在古代後宮的幸福生活》。輕喜,結局很好。
13.《蘭陵繚亂》。這位戰場上無所不能的蘭陵王,其實是個女子?無雙的容顏,讓她的九叔叔一部部陷落。但身邊有一個男子自始至終都不離開。很長的故事。
14.《不辭冰雪為卿熱》。很溫暖的文筆,情節也不錯。
15.《弦歌南望》。符弦歌是這個城的城主,有點懶懶的氣質,但是卻無比聰明。符雪遲是這個城的將軍,從小一直喜歡符弦歌,可是他們的感情註定只能是藍顏。那個叫做凌悠然的人,才是弦歌的命定之人。男女主角都強大型,經歷了很多最終才走到一起。
16.《瀟然夢》。很好看。
17.《大漠謠》。一個能夠遊走於狼群,身著藍色衣裙的女子,在這大漠里邂逅一個纖衣如雪的男子。
18.《後宮---甄嬛傳》。一個女子怎樣走到後宮的最頂峰,情節很好。
19.《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神界的故事,時隔幾萬年,我還是在人群里能夠認出你。
20.《歌盡桃花》。很久之前看過的一本書,情節很不錯呢。
21.《十里紅妝》。天下第一富人家的大小姐要出嫁,成為當朝太子妃,天下第一美人,奶奶在出嫁前給她一個字:忍。這深宮里能否遇到她的良人呢。
22.《法老的寵妃》。因為一個黃金鐲,她在三千年前的埃及遇到了那個歷史上偉大的埃及法老。穿越時空的愛情,究竟能不能得到祝福,擁有破除詛咒的力量呢。
23.《箏落誰家》。很溫暖的故事,看這個女子在幾個男子之間如何選擇。
24.《宮心為上》。寂寥深宮,鎖住了多少紅顏。看她究竟是丟了誰的心,鎖了誰的魂。
25.《風傾城之莫西北的江湖》。這個女子,吃盡天下美食。在她看來,一盤好吃的東西要比武林第一美人還要來得好。遇見那一一個妖孽似地的男子,她是不是會改變一些呢。
26.《流光夜雪》。四少,狐狸一樣的男子。瀟灑不羈,他遇見萬俟兮的時候,曾說:「我相信宿命,相信有那麼一個人是我看見一眼就要抓住的了。我怕我這次放手,就再也抓不到她了。」
27.《苑宮春》。這是一個很緩慢的故事,甚至於一度看得我很氣。這個皇帝愛江山也愛美人,但是還能狠心把她推到風口浪尖之上。而赫連苑,一開始遇見的心底的那個人,也並不是他,而是那位七皇子。
28.《白首紅顏》。一個女子前世今生的糾結人生,遇見的人都是傷害,糾結誰才能給她幸福呢。
29.《食霸天下》。穿越回古代,成為一個奴婢,簡單,想要自由,她要的就是這么簡單。只是謝安懷,他肯放她走么。正在看的一本書,很不錯。
30.《夜行歌》。很久沒有看過這樣好看的書。在西域天山的殺手地域里能夠存活七年,他們之間的牽絆真的不只是一點點。之後謝家公子,重回江南,和君家小姐蹁躚一起,又能寫出什麼樣的故事。那場婚禮盛世繁華,萬眾矚目。他一路跌跌撞撞的愛她,最終終於能夠在一起。
31.《紅蓮令》。容蓮,傾國傾城,世人都知道她驕縱無禮,但是南宮令知道她不是這樣。他們之間隔了許多阻礙,但是南宮令是說死都不放開容蓮。很好看的故事,又用掉我一個晚上。
32.《獸妃》。她能以音駕馭萬獸,他的強悍讓七國忌憚,且看這亂世里他們怎麼揮灑華麗。最近看的,很好看。
33.《黯鄉魂》。很好看。雲飛雪只是一個想過平平淡淡生活的人,她喜歡美人,周圍就有許多美人。有皇帝有宰相還有王爺,只是他們都是抱著什麼心態來接近她呢。這個尊主,隨風,又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我還沒看到結局,正在看,推薦各位。
34。《迷心計》。白話版簡介:
她以先朝賢妃為終級目標,熟讀經禮孝義,以女誡為心中神典。
力爭成為天下女性典範!這是她一生最高夢想,誰也別攔著她。就算那人是皇帝,也照樣不行。
混亂版簡介:
如何能在崗位競爭如此激烈的後宮之中謀得一席之地,如何在漫長的宮妃職業生涯里平安度過直至光榮退休呢?
又該如何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在不被波及的同時又能為自己謀福利?
如何得到上司的欣賞?如何得到屬下的擁護?
當面對空降部隊或者有後台的同事的時候,又該如何與之相處呢?
我剛剛看完,比較長但是很溫馨的一個故事。
35.《滄海》。這個女子很強大,但是卻一直無法表現。所謂的巫女,不過是為了天女的存在。逃離了巫山,遇見一個腹黑的公子,從此再也逃離不了。很不錯。
36.《帝王妻》(正文+番外)
內容簡介:
她本是江湖中一尾機猾刁鑽的魚,峰頭浪尖,自在來回,好友戲稱其「妖魚」,連滔天的巨鯊也敢招惹戲弄。
本以為,那個侯門如海,今生和她,再也沒有關聯。直到……
高貴溫存的長姐何以芳華驟逝?優雅溫潤的「姐夫」可是禍首元兇?
「他」全力維護呵顧的心愛之人,又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帝王家上演不輟的爭嫡戰起,作為侯門之女,親王之妻,她將如何自處?
一入帝王家,便如堂前花。一朝風雨至,可堪新枝發?
這本書是前段時間看的,很不錯。這個帝王為了捉到這只妖魚,真可謂煞費苦心。
37《痴相公》(正文+番外)
內容簡介:
玉夏國皇商羅子縑長女羅縝自幼隨父經商,精明美貌。十三歲全權接手羅家生意,賺下了不盡銀錢,有「商場女神童」之稱。
隔壁良家,鬻葯起家,亦為富鼎之戶,兩家交好,定下姻親。良家長子良之心長至三歲,始知天性痴傻。羅父愛女悔婚,由此羅、良兩家斷卻交情,良家轉遷杭夏國。
十八年後,杭夏國國君親筆致函玉夏國國君,為該國皇商良德長子向玉夏國皇商羅子縑長女求婚……
剛剛看完,不能說這本書足夠我震撼和驚艷,但是不誇張的說,若你打開來看,一定會有想要看完它的沖動。反正我看了是覺得好的。
38.《柳葉傳》。妖精其實也有情感。六百年前,那個白衣少年救了她。六百年後她需要報恩。可是轉了那麼久,到最後發現原來找的人其實一直在身邊。微卷的發,凝住的眸,白衣繾綣,這一世還有那麼多世,她要怎麼選擇呢。
39。《幽期不負言》。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那麼一段時光,個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在此段時光中,我們充滿了早秋精神,這時,翠綠與金黃相混,悲傷與喜悅相雜,希望與回憶相間。在我們的生活里,有一段時光,這時,青春的天真成記憶,夏日茂盛的迴音在空氣中還隱約可聞。這時,感覺自己到達了一個地點,已經安定了下來,已經找到了心中嚮往的東西。
可能微小,卻彌足珍貴。 這本書,不是很長,我卻看得很慢。很漫長的一段時光,很好看的一個故事。
40.【落花時節又逢君】
千年前,她只是個茶花小妖,他卻是掌管中天的中天王!
百年一度花朝會,她當眾向他示愛,引得無數嘲笑聲。她怒了:「我就是想做神後。」他笑了:「那就修仙吧。」
從此,她潛心修行。五百年前瑤池會,
她再次問:「什麼時候我才能當你的神後?」他沉默片刻,微笑道:「待你載入仙籍再說。」
想做他神後的女妖何止千萬?她終於明白他沉默的緣故,她毅然轉身,選擇了紅塵中那段「以身相許」的情緣,
拋棄仙道,永墮輪回。她再也不願修仙,她只想忘記他!
如今,他因千年內疚逆天改命,將轉世的她帶到前世,一心要度她再次修仙,欲彌補當初的虧欠。
落花時節,兩人再次相見……
那一日,入目嫣紅,漫山茶花,將要迷了誰的眼。 我欲度你成仙,卻被你度成了人。
很好看呢。強烈推薦一下。
41.《零陵飄香》。昨晚看的。書荒時期還是不錯的選擇。
42.《一年天下》。一個素家女子在後宮的故事,喜歡這個風格的人可以看看。
43.《無方少年游》。挺長的一個故事,不過男主很腹黑,有人說他像容止。其實男主還好,很美很強。
44.《沉香如屑》。最近正在看,很不錯。仙俠風格,算是特別推薦。
45.《尋找前世之旅》。輪回七世,很特別的寫法。這本書在網路上人氣很高,我一直喜歡的是,那個被小隱努力記得的師傅,他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司音。他還有個很高貴的身份,天地之子。
46.《七夜雪》。滄月的書,一貫都很好看。這個是我後來發現的,很不錯。大家可以看看,應該不會後悔。
47.《香初上舞》。很特別的一本書,從頭到尾無關乎愛情。一個公子的故事,他的眼神如琉璃,總有一種寂滅的感覺。但是他希望他遇到的人都快樂,這是一種追求。很好看。
48.《一身驕傲》。關於一個女子,普通但卻堅定的女子的故事。那個皇帝最初討厭她,後來卻情不自禁被吸引。這個女子身上有一種內在的驕傲,對你卑躬屈膝只是為了生存,別無辦法。陰差陽錯後來嫁給了那個皇帝的弟弟,這是一個很可愛的少年,對她很好。只是皇權與愛情,又如何能兩全?
49.《烈火如歌》。這是很久很久之前明曉溪的一部故事,很好看。但卻一直忘了推薦,今天無意之中再次看到,恍若隔世。原來離那些時光已經好久好久了。
50.《步步驚心》。清穿的故事。其實還是挺虐的,結局也很悲傷。不過情節確實還是很不錯的。
51.《末世蒼雪》。結局是悲劇,但故事很不錯。不過看的我很糾結。
52.《我的皇後》。看名字就知道是講後宮的,情節很好玩。是我近期看到的最好的宮廷文。最後結局是好的,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看看。
53.《殤璃》。琉璃的璃,代表一個女子。這個故事真的是很悲傷,文筆不錯。能接受悲劇的可以看看。
54.《倦天下》。一個女子,姐姐自出生起就被喻為鳳凰之命。哥哥是大將軍。從小和太子一起長大。還有個小侯爺喜歡她。只是這世界是怎麼,讓她倦了了呢。還是很悲劇的一本書,結局有點像是作者寫不下去這樣的悲劇了,才添了一些比較好的情節吧。
55.《盛世天下》。一個女子,擁有世界上最能魅惑人的聲音,但她喜歡的兩個男子,都為了權勢放棄了她。最終結局,公子還是來找她。還不錯。
56.《天生涼薄》。蕭家小七,她才穿越而來,就看到小七的哥哥帶著她浴血逃出。蕭家的小七擁有最明亮的笑容,蕭家的小七,擁有務必顯赫的身份。第一次嫁,那個男子,溫文爾雅,對她說:「小七,若你不願意,就不會有別的女人。」她用盡了全力,去愛。於是受傷害。然後決絕離開。
後來,她遇見那個男子,絕世風華。雖然口不能言,卻用最堅定的做法給與她溫暖。
拋開了所有阻礙,他說,你信我便好。
大婚時候,十萬蕭家軍趕來,那些名震天下的將領,送他們已經故去的老將軍,最心愛的小女兒小七出嫁。滿世繁華。
天生涼薄。但終於能找到給與她溫暖的男子。
很好看的故事。希望看到這本書的人,能和我一樣的喜歡。
57.《博卿歡》。她帶著目的而來,成為他的老師。以為他這個城主,沒有心思,卻不知最終落入他的圈套里。他說:「聊以七簪,以博卿歡。」
58.《月斜碧紗窗》。還不錯的故事。算是女追男吧。男主叫南宮若虛,體弱但卻能力卓絕。有空的可以看一下。
59.《吟詠風歌》。昨晚看到的。是關於一個穿越的故事,關於一個女帝和一個攝政王的故事。男主很強大,故事很好看。
60.《廚娘皇後》。還不錯。一個女子,穿越過去就是很醜很胖,但是她廚藝了得。性格比較開,也比較聰明。看她如何蛻變,不僅恢復漂亮,更走到後宮的最高層。
61.《狐狸殿下》。剛看完的一本書。我以前幾乎沒看過這類型的書,寫妖精的。一隻狐狸和一隻鳥,五千年前和五千年後。文筆很不錯,語言比較輕松小白,時不時讓人微笑。很好看的一本書,各位可以看看。如果下不到,可以去TXT論壇找找。
62.《猶記驚鴻照影》。驚鴻歌,照影舞,金鑾殿上,她一歌一曲,冠絕天下。初遇時候,是英俊的少年將她從白虎爪下救出,後來是年少時候的愛戀。再後來,怎麼就成為她當著他的面跳下懸崖? 後來,重新出現,換了一個身份,成了他的王妃。可是怎麼一步一步把自己弄的遍體鱗傷,而他又是在多麼隱忍的狀態下要想方設法護她周全? 很好看的一個故事,只是中間比較虐,看的各位做好准備。
63.《銷魂殿》。很多人推薦過,一直到現在才看。和名字完全不符合的一個故事。關於那個三百歲了還保留著十七歲容顏的美少年師傅,還是對她一直愛恨不能的妖媚二師兄。中間虐。不過不妨礙,確實是好文。
64.《凰天》。寫後宮的一本書。男主和女主都是腹黑型的,彼此算計也彼此相愛。這個女子,艷冠天下,傾了那麼多人的心。一生之中,那些榮耀都是靠自己得來的。很不錯的一本書。
65.《情不自禁》。是寫清穿的書,很久沒看過了。這本書比較輕松,一個絕色的女子,康熙看中她做自己的兒媳婦,只是他的那幾個皇子還都喜歡這個女孩子。老四,老九,老十,十二,十三,十四。究竟會跟誰呢。
66.《紅塵幾度醉》。前世今生的故事。本是天上天帝之子,奈何為了一小株紫草而和魔王之子起了沖突。最終這三個人,當然還有那棵草。一起歷經三世情緣。第一世,他先遇到她,卻拔去了她的情根。第二世,她為他流血而亡。第三世,終於換到魔王之子先遇到。他對她其實很兇,只是卻一直站在她身後。為她出生入死,想要和她在一起,遇神殺神遇佛殺佛。最終在一起。 而他,生為天帝之子,最終失去了機會。所以,六界之中,只有用最真實的心去愛的人,才能獲得幸福。 很好看呢。
67.《沉醉》。陸沉醉,她七歲的時候看見楊恪,那時候他抱著他的妻子來求師傅醫治。只能拖延,無力回天。 十年裡,她走過塞外風雪,路過江南言語,看過錢塘起伏,心底從未遺忘。再次相見,她已經成為明媚的女子,而他,依舊是那個戰神一般的存在。 中間有小虐,但是結局美好。很不錯。
68.《春色滿園》。花滿春,那個男子喊她的時候,叫春兒,一聲一聲甜蜜到心裡去。蕭逸,權傾天下的王爺,傳說性格暴躁。只是後來也許,是她以為錯了。很不錯的故事。
69.《有鳳來儀》。若是書荒時期,也可以看看。女主先遇到的帝王,喜歡她卻要將她禁錮,為了自由,她選擇逃離。然後遇到一個和狼一樣邪魅的男子,對她很好。後來也在一起。
70.《步步生蓮》。她身上有仙氣,確實一個蓮花小妖。修行一千年,化成人形之後第一眼看見的是袁昂。她跟著他兩百年,一路走走停停,一直保留著心底最深的秘密。他那麼正直的一個人,若是知道了她其實不是蓮花小仙,而只是個小妖,還會讓她跟著他么。 後來的後來,他要封神,她要被女媧娘娘收去修為,而他最終舍棄那樣崇高的地位,再舍棄一千年的修行,為她求得人的地位,重新來過。很不錯的故事呢。
F. 小說中男主是吳王李恪女主角蕭可是來自哪本小說
說到吳王李恪,很多人會立馬聯想到電視劇中文韜武略的身姿,然而翻遍史書,能夠找到的關於李恪的「政績」唯有四條:
1、李恪改封吳王之前被罷官斥責——
《大唐故恪墓誌銘並序》:(貞觀)七年,還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居魯衛之親,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氣漸剛,傅相懷賜罷之憂,宰司申切責之旨。……天爵彌厚,逸情轉縱,逞騖豊淩踐稼穡,扼青兕於雲澤,褫文豹於平林。大馬悠悠,掩旬彌晦。主相之奏,屢閑於丹陛;士師之請,頻造於青蒲。
2、李恪改封吳王後而權萬紀到任其長史之前被譴責——
《冊府元龜◎宮臣部·正直》:權萬紀為西韓州刺史。會吳王恪以驕縱被譴,拜萬紀為長史。萬紀厲其抗直,恪遂折節從之。
3、權萬紀到任李恪長史之後的安州——
《唐會要卷第六十一御史台中彈劾》:貞觀十一年。吳王恪好畋獵。損居人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彈之。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七王韓蘇薛王柳馮蔣》:(柳)范,貞觀中為侍御史,時吳王恪好田獵,范彈治之。
《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吳王恪數出畋獵,頗損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彈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戶三百。」
4、權萬紀到任李恪長史之後的安州——
《新唐書·李恪列傳》:「坐與乳媼子博簺,罷都督,削封戶三百。」
這幾件可都不是什麼好事,不是李恪因為表現不好被唐太宗斥責,就是因為打獵踩壞了老百姓的莊稼而被朝官彈劾,並被罷免了都督的頭銜,還削去食邑300戶;或者是與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免都督的官職以及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
僅僅因為一點小錯就導致都督的頭銜幾次被摘,李恪這樣的遭遇在當時的諸皇子中堪稱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就連後來被賜死的李佑,在貞觀十七年謀反前還保住了都督的頭銜;而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在封地胡作非為成那樣,即使是被唐太宗痛罵為「不如禽獸鐵石」,好歹也是在貞觀十三年才被降為刺史的。而李恪原本身為都督的時候,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但被貶為刺史後,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么一塊地方了。
從貞觀十二年起,李恪在安州刺史一職上一待就是十一年,即便是唐太宗去世後,李恪也只是被唐高宗任命為了梁州刺史。別的皇子都是風風光光地管理著好幾州的封地,唯獨李恪只能守著安州這一塊封地度日如年,這樣的懲罰對於李恪來說,不可謂是不重。
如此一來就很令人費解了:為什麼身為大唐的一介吳王,李恪的所作所為不僅根本無法體現他的「英果」之處,反而如此的令人失望?
其實要追根究底,原因很簡單。如果大家了解了李恪的第一任王妃楊氏是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對李恪的這些行為自然就很能理解了。
根據《大唐吳國妃楊氏之志》上的志文,楊妃於貞觀五年嫁於蜀王李恪,其父是右衛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靜公楊譽,祖父為隋直閣將軍岷蔚撫豪道五州刺史邢國公楊(士)貴。
這么說來這位楊妃的出身也是不錯的。然而根據《貞觀政要》的記載,貞觀七年的時候,楊妃的父親楊譽居然干出了「在省競婢」——在皇宮禁地追逐婢女這等極為失儀的事,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留審問後,楊譽之子竟然趁機誣陷薛仁方,一口咬定他是故意和皇親國戚過不去。好在魏徵挺身而出據理力爭,薛仁方這才免於了被解職的危險。
正所謂是有其父必有其女,親父兄的品行都如此了,可想而知楊妃的品性又能好到哪裡去。
所以李恪貞觀五年便成婚了,卻一直等到楊妃過世了,貞觀二十年的時候才迎來了自己的頭一個兒子,女兒信安縣主也是貞觀二十二年才出生。想來楊妃不僅自己無法生育,還不讓府中的妾室生。所以「英果」的吳王也只能等到楊妃過世了,續弦了蕭妃,這才得以傳承自己的香火。
再看李恪的繼室蕭妃,雖然沒有史料說明這位蕭氏的出身如何,但即便蕭妃的家世再尋常至極,也要比楊妃強上太多了。
畢竟人家賢良淑德總是有的,蕭妃進門後,李恪一舉得了至少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就是最大的鐵證。而且比起楊妃的父兄整天只知道打著蜀王妃的名號胡作非為,蕭妃的家人至少沒有因為惡劣行徑而被史官記上一筆——不給吳王抹黑就已經是最大的爭光了。
由此可見娶妻當娶賢是多麼的重要!不然李恪作為堂堂一介吳王,怎麼整天只能幹出些打獵踩莊稼、和乳母的兒子賭博這些顯然有失皇子身份的事呢?所以李恪屢屢在自己的封地上犯錯,也著實怨不得是他自己不爭氣,因為歸根究底都是拜其妻楊妃及妻族的胡作非為所賜。
正所謂是妻賢夫禍少,家中缺乏賢內助幫襯的情況下,吳王就是再「英果」,也是有力無處使啊。
G. 唐磚講的是什麼
茫茫沙漠中,黃沙漫天,歷史的光輪轉動,現代科學考古隊後勤安保人員雲不器陰差陽錯之下穿越至貞觀年間。一身現代打扮的雲不器在意識到自己竟然拿到唐朝劇本後,開始想方設法保命,同時也費盡心機尋找回去的途徑。
為了在唐代生存下來,雲不器借用了祖先雲燁之名。知識豐富的雲燁在唐代活成了個先知,剛剛穩定下來,就用現代的輸血法子救活了危在旦夕的太子李承乾,由此得到李承乾的友誼,也在朝廷內嶄露頭角。
同時,雲燁結識了從前只活在史書里的初唐英雄程咬金等人,與程咬金之子程處默也有了交情。巧合的是,這里的面孔不是每一個都是陌生的。李世民疼愛的公主李安瀾與雲燁已故女友長得一模一樣,山東大儒盧壽與考古隊的王教授也是頗為相像。初初見到盧壽,雲燁差點以為他是一起穿越過來的王教授。
由於在古代沒有什麼賺錢的營生,雲燁還嘗試過在東宮門口叫賣羊肉串。除此之外,他組織拍賣、利用麻將桌讓皇室三代同坐一桌、烤蝗蟲……做了各種在李安瀾等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因為他對現代科學的充分利用,他屢次救李安瀾及眾人於危難之中。與李安瀾的感情糾葛,也在這期間越扯越亂。
然而,李承乾在權臣侯君集的變相誘導下,竟走上了反叛之路,雲燁也深陷其中,難以自保。面對這場大陰謀,雲燁究竟能否再次憑借聰明才智脫身……
(7)小說主角蕭恪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李安瀾/小冉——演員 張佳寧
是李世民與墨家門人田若蘭的私生女,武藝高強,心靈手巧。李安瀾心思聰慧單純,但性格固執剛烈,恩怨分明,有江湖兒女的俠義之氣,也有女兒家的傲嬌羞澀。
2、雲燁/雲不器——演員 王天辰
頭腦清晰,邏輯能力強,個人知識庫儲備豐富。個性直率爽朗,有點賤有點皮,但為人善良,孝順。為人處事典型直男思維,對喜歡的女孩痴情專一,對兄弟兩肋插刀毫無保留。他穿越前是科考隊後勤安保人員,穿越後陰差陽錯憑著自己的機智和現代知識封侯拜爵,成就了一番事業。
3、李世民——演員 張智堯
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一位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對外開疆拓土的明君。然而一旦有人觸及到皇權的威嚴便會殘酷暴戾,不顧血脈親情,因此與兒女們的感情越來越遠。李世民因田若蘭的緣故,對李安瀾心中有愧,一直想要做出彌補,但因為父女間缺乏溝通而矛盾重重。
4、長孫皇後——演員 袁詠儀
李世民的皇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母親。十分的賢淑公正,也很有智慧和城府。作為皇後,她一心輔佐李世民,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善於幫李世民解決他不好出面的問題。作為母親,她對李承乾抱有很高的期望,對李安瀾也十分的慈愛親和,但遇到國家和親情兩難的事,她會首先考慮國家,在劇中和李安瀾有多次沖突。
5、李承乾——演員 王文傑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嫡長子,當朝太子,雲燁在唐朝認識的第一個好朋友。在皇室教條中長大的本分皇子,一直謹言慎行,從不敢違逆父親。但純情專一的他卻因為得不到心愛的女人,感受到權力的重要性,在侯君集的引誘下走上了謀反的不歸路。
6、盧辛月——演員 於子洋
山東大儒盧壽的孫女,精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性格溫柔善良,是李承乾的愛慕對象。因為爺爺的原因,一夜之間從大家閨秀變成階下囚,為了生存被迫嫁給雲燁。為了太子,辛月不得不對危害到太子地位的侯小妹見死不救而導致被侯君集所迫害。
H. 曾經看過一個穿越唐朝的小說,主角穿越成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是在回京的路上被截殺昏迷瞭然後主角
話說永徽四年的時候,年輕的新皇唐高宗李治為了震懾宗室中那群輩分高而又蠢蠢欲動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兩個大頭出來殺雞儆猴。而這兩個不幸撞上槍口的,一個是唐高祖李淵的庶長子李元景,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長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餘辜,因為高陽公主等人試圖謀反就是為了擁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無辜牽連的,因為李恪既不是被擁立的對象,也沒有參與謀反。只不過因為李恪身為唐太宗的庶長子,這樣的輩分在宗室中僅次於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臨終前只一心叮囑大臣們要保護好長孫無忌,對李恪這個曾經提名未果的庶長子卻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李恪這才悲劇了。
唐高宗登基後,曾將宗室中輩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時加封為三公——李元景為司徒,李恪為司空,然後為了永絕後患,在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謀反事泄後趁機借題發揮,將這叔侄二人一網打盡。當然,也有人認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長孫無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實上通觀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冊府元龜》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唐高宗曾召見房遺愛,並問他:「你身為皇親國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的行為罪該萬死,但請陛下看在我告發了吳王李恪的份上饒恕我一命。」唐高宗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現在才告發李恪,不是太晚了嗎?」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賜死後沒過幾天,唐高宗就在觀德殿里將這幫謀逆之人的財物分成五垛陳列出來,令諸位親王大臣們舉行射禮,然後又將剛空出來的司徒、司空的頭銜分別封給了徐王李元禮(李元景、李恪死後宗室中輩分最高者)與功臣李績,以此給宗室立威。
不過李恪雖然是冤死,史官也稱其是「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但實際上所謂的「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言罷了。比如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比如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再比如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而且當時的人真的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嗎?我們可以來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時是怎樣的態度。
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雖然有後世的史官拚命地為李恪掙同情分,又是說他「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說他的死「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但就史實而言卻並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擔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長官,結果就在李恪被誣陷謀反後,且不說同樣出身安州的許圉師與郝處俊這兩位朝中重臣對此是未發一言;也不說安州境內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夠為朝廷的軍隊捐助大量的絹布了,卻沒想到要為自己「海內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資減罪;單說事過境遷多少年後,朝中根本沒有一人想過要請求皇帝將李恪被流放的兒子和幽禁的女兒給赦免了。
從民間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見有人為這位「中外所向」「海內冤之」的吳王求過什麼情,更沒有人打著李恪的名號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殺的這一年,民間有位陳碩貞起義,卻壓根提都沒提要為冤死的吳王李恪復仇;而章懷太子李賢死後,徐敬業舉兵時就特地打出了李賢的旗號。
李恪死後過了7年,顯慶五年時,唐高宗想要顯示一下皇恩浩盪,於是追封了當年謀反案的幾個主謀,其中就包括李恪。雖然追封的只是從一品的鬱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親王降了整整兩個檔次,但好歹也算是有個爵位可以留給兒孫了。只不過李恪死後,他的4個兒子被流放嶺南,女兒被幽禁獻陵,所以繼承李恪香火和鬱林縣侯一爵的,是與之毫無關系的河間郡王李孝恭的孫子李榮。直到又過了24年,光宅元年的時候,李恪的長子李千里遇到武則天的大赦終於能夠重返京城,正好這時李榮因罪被貶,李千里作為李恪的長子,這才撈到了機會繼承回這個從三品的鬱林縣侯。
等到李唐王室復辟後,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這些宗室時,只贈了一個司空的頭銜給李恪,然後改葬一下就完事了,並沒有將他陪葬昭陵。至於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沒有記載,而且因為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鬱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至於唐太宗為什麼沒有安排任何措施以保護因為庶長子身份而岌岌可危的李恪,這就要從李恪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說起了。
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嚴厲告誡,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15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I. 誰有好看的小說
我覺得韓寒的書不錯,很多網站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