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起名字,求形容品質好、品德好的古語,有文學底蘊的朋友幫幫忙!
張澤天。。。這么好的名字錯過了 呵呵 男女孩都好 某女章澤天 已就讀清華 號稱第一美女 男孩用也不失大氣
B. 求蘇軾《放鶴亭記》原文和賞析
放鶴亭記
作者: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素〕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賞析
熙寧十年至元豐六年。這二年,在徐州做知州,他有個朋友名叫張六驥,別號雲龍山人,在彭城(今江蘇銅城縣)建了一座亭,亭中養有二鶴,早上放出去,晚上又會飛回來,蘇軾常與朋友在亭中飲酒賞玩,因有所悟,故作了一篇「放鶴亭記」。
本文在描寫隱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連愛鶴也會招來禍害;但作為一個隱士,就是縱酒也不要緊,反而可以逍遙自在,過放逸的生活。
第三段敘述隱者和南面王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隱士不但可以養鶴,甚至縱酒,還可以傳名;國君卻不然。
這篇文章,妙在氣勢縱橫,自然清暢,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放鶴亭並不算是名勝,卻因這篇文章的關系,也同時流傳下來。此篇所言不僅與「超然台記」不謀而合,同時此文中他道家思想的表現更是顯露無遺。
又: 本文作於蘇軾知徐州時,主要描寫與山人游宴之樂,並通過引古證今,歌頌隱逸者的樂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時想往清遠閑放的情懷。文章寫景精約,卻特徵突出;敘事簡明,卻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當今;用活潑的對答歌詠方式抒情達意,顯得輕松自由,讀來饒有興味。
宋代隱者張師厚,字天驥,隱居徐州雲龍山,自號雲龍山人。曾於東山建亭,因自馴二鶴出入山中經過此亭,故名「放鶴亭」。
又:這是詩人謫貶徐州時說作,文中記述了作者在拜訪雲龍山訪人的一番問答及討論。特別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鶴本是清遠閑放之物,但衛懿公卻因好鶴而亡國;酒本是荒惑敗亂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來勸戒人們不要為酒所迷。但「劉伶阮籍」卻因酒而出名。是什麼原因呢,雲龍山人解釋到,隱隱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亂,何況鶴呢,觀點妙極了。作者能不羨慕嗎?何況還有那令作者陶醉的放鶴招鶴之歌!
C. 誰能翻譯蘇軾的「放鶴亭記」
[原文]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釋〕 放鶴亭;在今江蘇徐州市雲龍山上。
本文極言隱居之樂,即使是「南面之君」也不能享受到;用春秋時衛懿公因好鶴亡國、西晉時劉伶。阮籍卻以嗜酒全真來證明。敘事,主,議論,次序井然;結尾仍有招隱之意。
〔譯文〕 熙寧十年秋,彭城暴發洪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來住屋的東面,在東山的山腳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塊奇異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岡嶺四面圍攏,隱約地象個大環,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剛巧對准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廣闊的大地一片潔白;在刮風、下雨、陰暗、晴朗的天氣中間,景色瞬息萬變。山人有兩只鶴,很馴服,而且很會飛。早晨,山人就望著西山的缺口把它們放出去,聽任它們飛到什麼地方。它們有時站在池塘邊、田野里,有時飛翔到雲層的上面,傍晚,它們就向著東山回來,所以給亭子起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常帶著暮友和下屬去看望山人,在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樂。蘇軾斟了杯酒給山人喝,並且告訴他說:「您知道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換。《易經》上說:『鶴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雛鶴在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低窪的地方叫,聲音一直傳到天上。』這是因為作為鳥類來說,鶴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靜、處在,超出在塵世的外面,所以《易經》和《詩經》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懷高尚品德的人。跟它親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無害的。然而,衛懿公愛好鶴,就喪失了自己的國家。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都認為荒廢事業,迷惑性情,敗壞和攪亂國家的,沒有什麼象酒那樣嚴重的了;可是劉伶、阮籍這班人卻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聲傳到後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靜、處在象鶴那樣的,還不能愛好;如果愛好它,就會喪失自己的國家。然而,在山林間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廢事業,迷惑性情,敗壞和攪亂國家象酒那樣的東西,愛好它尚且不能成為禍害,何況愛好鶴呢?從這看來,國君和隱士的快樂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講的。」
山人聽了我的話,高興地微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嗎?」於是,我作放鶴和招鶴的歌,說「鶴飛去呀,望著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飛翔,向下面觀察,選擇它們認為應該去的地方。很快地回過身體,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飛下來休息;忽然看到什麼東西,又昂首飛向天空,准備再作奮然一擊。怎麼能整天徘徊在溪澗。山谷之間,嘴啄青苔,腳踏白石?鶴歸來了,在東山的北面。那下邊有個人,頭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著彈琴。他親自種田過活,把那剩餘的糧食喂你。歸來吧!歸來吧!西山不能夠長久停留。」
D. 張君山這三個字有幾畫啊
張君山字型
張為左右結構,姓名學筆畫11畫;
君為上下結構,姓名學筆畫7畫;
山為獨體字結構,姓名學筆畫3畫
E. 湖北宇潔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湖北宇潔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是2016-10-17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襄陽市襄州區張灣街辦黃灣路35號紅星社區居委會五樓501室。
湖北宇潔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600MA48CR1R80,企業法人張君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湖北宇潔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養老看護服務、家政服務、保潔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停車場服務;洗滌服務;綠化養護;河道、湖面清理服務;企業管理咨詢;對醫療、養老、療養行業進行投資;清潔設備、清潔用品、環衛設備銷售。(涉及許可經營項目,應取得相關部門許可後方可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湖北宇潔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F. 《楚辭·遠游》對兩漢魏晉文學有何影響
獨而愁苦。其意境似乎是融會了《九歌》中《山鬼》、《湘君》、《湘夫人》等篇脫胎而來。例如,《九章·涉江》的後半部分,其山水險惡一如時俗之迫厄。再如,《九章·悲回風》「馮昆侖以瞰霧兮,隱[HT5,6]山[KG-*2]文[HT]山以清江。……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悲霜雪之俱下兮,聽潮水之相擊。」昆侖、[HT5,6]山[KG-*2]文[HT]山,相去千里,炎夏、寒冬,難與並存,如此超越時空的自然,只能是想像的產物。�
4.遭遇阻礙在遠游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各種阻礙,而這些阻礙是主人公在現實生活境遇的象徵和變形,通常是難以克服的。主人公由此陷入困頓之中,或愁苦以終窮,或違棄而改求。這些阻礙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媒絕路阻、幽晦蔽日。媒理不通,如《離騷》:「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豐隆而不將。因歸鳥而致辭兮,羌宿高而難當。」道路阻絕,如《遠游》:「高陽邈以遠兮,余將焉所程?」庄忌《哀時命》:「弱水汩其為難兮,路中斷而不通。勢不能凌波以徑度兮,又無羽翼而高翔。」有時,路阻,也變形為迷路:《九章·涉江》:「入漵浦余�G837B��G81DD�兮,迷不知吾所如。」王逸《九思·遭厄》:「徑�G8ADB�觜兮直馳,御者迷兮失軌。」幽晦蔽日,如《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宋玉《九辯》:「何泛濫之浮雲兮,猋雍蔽兮明月!」偶爾,也有主人公克服阻礙,繼續前行的,如《離騷》:「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5.神秘儀式遠游過程中有時還會出現一個神秘儀式,表現為:通過神秘之境、遇見神秘之神、奏響神秘之樂。�
這個神秘之境可能是象徵死亡再生的西極或北極(從太陽的日循環看,此境為西極;從太陽的年循環看,此境為北極)�⑨ ,也可能是象徵永恆與極樂的天宮,或者其他神秘之境。在這個神秘之境,通常會遇見具有特殊身份的神靈,如北方之神顓頊(幽冥之神,同時又具有死而復生能力。《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死即復甦。」),或至尊之神天帝等。《離騷》中,主人公第二次遠游的方向是不斷地西行,最後,「路不周以左轉,指西海以為期」。有學者指出其路徑「和太陽的行程相似,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地模擬太陽的行程」�⑩ 。不周,據洪興祖注引《淮南子》雲:「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那麼,與之相對應,「西海」當是指日落處的「虞淵之汜」。由此,路經不周、西海,而「陟升皇之赫戲」,其意義很可能是在模擬太陽黃昏西落,次於昧谷,然後在地底下「杳冥冥以東行」,以便次日從�G9544�谷重新升起。《遠游》中,主人公經過了寒冷、幽晦的北地,拜訪了死亡與再生之神顓頊和玄冥,最後在造化之神黔嬴的引導下,至於到達「與泰初而為鄰」的永恆境界。在王逸《九懷·傷時》中,主人公則是「緣天梯兮北上,登太一兮玉台」,從至尊天神太一那裡獲取神秘的力量。�
在這個神秘儀式中,通常還會奏響音樂。音樂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能夠通神娛神、招致祥物的。這就是《尚書·堯典》所說的「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史記·五帝紀》所謂「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凰來翔。」從《九歌》的描寫可以看出,楚人對音樂的這種功用是運用得非常充分的。有些樂曲,據說還是從天上傳下來的:�
「啟棘賓商,《九辯》《九歌》。」(《天問》)�
「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列子·周穆王篇》)�
由此,在神秘儀式中往往出現音樂意象:�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婾樂。」(《離騷》)�
「張《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遠游)�
「丘陵翔舞兮,豀谷悲歌。神章靈篇兮,赴曲相和。」(王褒《九懷·株昭》)�
四、遠游的歸結�
在完成神秘儀式以後,遠游便進入了結束階段,主人公將從此訣別時俗。不管現實世界是多麼的迫厄、多麼的險惡,畢竟曾經纏繞著他全部的愛與恨。在訣別的一瞬,仍不免猶豫和悲傷。《離騷》雲:「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其中「舊鄉」一詞,龔維英先生以為是《遠游》中所說的「不死之舊鄉」��B11� 。小南一郎先生也持類似觀點,認為「舊鄉本來的意義是指那些早已死去,並居於永恆時間(即永生的)中的人們的所在之地。《離騷》主人公說願遵循『遺則』,還說『從所居』,彭咸所在之地,就是這個不死之鄉」,「《離騷》的主人公周行最後到達的『舊鄉』,就是居住在天帝處所的祖靈世界。」��B12�考慮到《離騷》、《遠游》中一貫的價值取向是以過去的時間、以先人之遺則為基準的,這樣的解釋應該是可信的。那麼,「忽臨睨忽舊鄉」的悲哀,就不是忽然看到自己生活過的故鄉而產生眷戀,而是終於看到先人之舊鄉,而意識到自己將永訣時俗所產生的悲哀。這種去意徊徨之情不斷復現於後人作品之中的,雖然「舊鄉」常常被誤當作故鄉:�
「念我長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鄉!」(賈誼《惜誓》)�
「忽反顧兮西囿,睹軫丘兮崎傾。橫垂涕兮泫流,悲余後兮失靈。」(王褒《九懷·昭世》)�
「攀天階兮下視,見鄢郢兮舊宇。意逍遙兮欲歸,眾穢盛兮杳杳。思哽[HT5,5」K]飠[KG-*2]壹[HT]兮詰詘,涕流瀾兮如雨。」(王逸《九思·遭厄》)�
經過一番徘徊、猶豫之後,主人公終於追隨前修,走向了先人之地,這就是《離騷》所說的「從彭咸之所居」。在賈誼《惜誓》中,主人公則是在「循四極而回周」之後,走向符合先世「聖人」理想的「盛德」之地。回歸先人,其實也就是回歸永恆,因為先人及其遺則都是已進入永恆時間的,先人的境界就是永恆的境界,《遠游》中主人公便追隨往世登仙之真人,而達到「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的境地。�
至此,我們完成了對《楚辭》遠游結構模式的總體描述,需要說明的是,上述4階段13個功能模塊是按遠游的邏輯順序和自然時序排列的,其次序和數量是相對穩定的,但在具體的作品結構中的組合順序和採用數量卻是可變的。這是因為事件本身是按自然順序合乎邏輯地連貫發展的,但對事件的敘述卻可採用順敘、倒敘、預敘、省略等多種方式。因此,在實際的作品中,是可能從任一模塊開始,也可能止於任一模塊,可能重復、套疊一些模塊,也可能省略、刪除一些模塊的。例如:�
1.《遠游》。開篇以「悲時俗之迫厄,願輕舉而遠游」一句涵蓋時間錯位和遠游念頭兩個模塊。然後在敘說了主人公的內心悲苦之後,又引出時間沖突模塊,一是「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二是「願承風乎遺則」,「美往世之登仙」。於是,他開始飛游以尋找合乎自己理想的先人王喬,並為此不斷食氣修煉。見到王喬之後,王喬向他授道,謂「道可授兮不可傳」雲雲。聽從指點,他飛向丹邱和舊鄉,開始周遊求索,其間自然離不開車馬侍從,還奏響了《咸池》、《承雲》、《九韶》,並經過了神秘的北方,拜訪顓頊、玄冥,最後,達到理想的永恆之境。�
2.《九章·惜誦》。開始是呼籲五帝、六神給予公斷,在對神靈的陳辭中又嵌入沖突模塊,訴說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困頓與孤獨。接著,又「使厲神占夢」決疑,這個夢是「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折射出現實中的困境,由此,又嵌入了一個阻礙模塊。然後是一段關於沖突和痛苦的陳述。接著,主人公以木蘭、申椒、江離、菊花為糧,服食修煉,並表明了遠游的決心:「願曾思而遠身」。�
3.《卜居》。開頭出現的便是沖突和痛苦模塊,於是屈原在狐疑之中請太卜鄭詹尹卜筮。在屈原對詹尹的陳述之中又嵌入了沖突錯位和打算遠游兩個模塊。最後,鄭詹尹表示「龜策誠不能知事」,則是一個不可克服的阻礙模塊。�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盡管模塊的數量是極其有限的,但其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卻是不可窮盡的。這就是楚辭遠游模式作品既有「家族相似」又能千變萬化的結構原因。�
《楚辭》的遠游模式既是一個共時性的結構,又是一個歷時性的結構。作為一個共時性的穩定結構,我們已經從水平的空間層面上,對其進行了剖析;作為一個歷時性的動態結構,我們還得從縱向的時間軸線上,觀察其演變與轉換。我們發現,這一結構中大多數模塊在經過整合、變形之後,依然活躍後代詩歌、尤其是遊仙詩之中。例如,絕大多數的遊仙詩在對時俗的否定中所隱含了一個「大人先生」式的主人公形象,便是對主人公身份模塊的繼承。時間沖突、內心悲苦、遠游念頭等模塊,一直是遊仙詩所敘述的最常見的遊仙動機。修煉模塊則演變為采葯、服食、養氣、煉形等仙術。決疑模塊在遊仙詩仍留有痕跡。例如,息夫躬《絕命辭》的「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顯然是對神判的沿襲。授道模塊稍作變化之後,構成了遊仙詩授道/度引模式的骨幹。雖然其側重點已不是授道的內容,而是授道行為本身,這就是遊仙詩中反復不已表現出來的渴望與仙人相遇,受仙道、得長生的強烈願望,曹操《陌上桑》雲:「謁東父,交赤松,及羨門,受要道秘聞」;嵇康《遊仙詩》雲:「黃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車馬侍從由於詩體篇幅的限制,在遊仙詩中已不可能象辭賦體的《楚辭》那樣鋪張誇飾,但出現的頻率依然很高,不過,《楚辭》中原來神話巫術色彩濃重的角色類型,如充當向導的望舒先驅、鸞皇先戒和充當幫助者蛟龍梁津、西皇涉予等等,已大多改由仙人擔當。例如,漢樂府《長歌行》:「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行,攬芝獲赤幢」;《八公操》:「知我好道公來下兮,公將與予生羽毛。」周遊模塊作為遊仙詩最核心的主幹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按其路徑分,大致有上下型的登山升天、東西型的昆侖-蓬萊、周遊型的天地四方等。在遊仙過程中求女也是為文人所一直津津樂道的,如:張華《遊仙詩》「雲娥薦瓊石,神妃侍衣裳」;陸機《前緩聲歌》「北征瑤台女,南要湘川娥」。阻礙模塊在作為求索型文學樣式的遊仙詩中,也是不斷復現的,主要表現為行路道阻、渡河無梁等形式。神秘之境在遊仙詩中主要是昆侖、蓬萊、帝宮,神秘之神則是西王母、東王父、天帝。不過,原先的神秘之樂已失去了原始的溝通神人的巫術意義,而成為一個娛樂性符號,通常是神人用來招待遊仙者的。訣別時俗,走向永恆是遊仙者共同的追求,但已淡化了復歸先祖的原始信仰,而是執著地追求個體生命的自由與永恆。由此,《楚辭》遠游的結構模式完成了它的轉世與復活。
��
注釋:�
①參聞一多:《離騷解詁》,《聞一多全集》 第二冊 第293~294頁 三聯書店1982年版 。�
②參筆者《楚辭所表現的自然觀》,《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研究生集刊》1995。�
③④參聞一多:《離騷解詁》,《聞一多全集》 第二冊 第305~306、304~305頁 三聯書店1982年版。�
⑤長沙子彈庫一號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畫中執轡御龍的男子便是危冠束發、博袍佩劍的形象。古代的高冠,據《後漢書·輿服志下》所標尺寸,主要有:高九寸的通天冠,與之接近的遠游冠,高七寸的長冠(齋冠),前高七寸、後高三寸的進賢冠。其中遠游冠和長冠,《通典》卷五十七《禮典》明確說是秦、漢分別採用楚制而作。遠游冠,據蔡邕《獨斷》卷下說是「諸侯王冠」。又,《七國考》卷八《楚器服》引薛孝緒語曰:「楚切雲之冠者,士冠也」,其言甚是。長冠,據《後漢書·輿服志》和《通典·禮典》,「為享廟之服,敬之至也。」知其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由此,我們大致可以作這樣的推論:高冠表明了主人公高貴的身份,同時可能還具有某種象徵意義。至於佩劍,據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介紹,考古發掘已經證明那是楚民族的佩飾習俗,江陵雨台山、湖南鷂子嶺等地的楚墓中,約有50%出土銅劍。又據吳淑《事類賦注》,劍在中國古代是被視為神物的,傳說劍能應八方之氣,萃六合之英,現蛟龍之身,作龍虎之吟。真人去世,往往以劍代形,空懸墓中,百年之後,劍亦能靈化飛天。鑄劍之時,還會出現「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灑道,雷公發鼓,天帝裝炭,太一下觀」的奇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九歌》中描寫的巫覡迎神的服飾也是有佩劍的,《東皇太一》雲:「吉日兮良辰,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GAD47�鏘鳴兮琳琅。」這或許意味著在楚人的心目中,佩帶玉飾劍具有愉神通神的作用。�
⑥\[日\]小南一郎:《關於〈離騷〉之遠游,特別是第二次出遊的意義》(續),白子明譯文 《河北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⑦參 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 第123~125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⑧\[德\]W·顧彬:《中國文人的自然觀》 第46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⑨關於方位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神秘意義,可參看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第三章 《原型模式與神話禮儀》1992年版。�
⑩\[英\]霍克思:《求宓妃之所在》,《楚辭資料海外編》 第172頁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B11�參龔維英:《一曲太陽家族的悲歌對<離騷>整體的新考察》,《求索》1987年第5期。�
�B12�\[日\]小南一郎:《關於〈離騷〉之遠游,特別是第二次出遊的意義》(續),白子明譯文 《河北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G. 蘇東坡放鶴亭記繁體文
放 鶴 亭 記 蘇 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亻素〕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鶴亭記》是蘇軾的小品文代表作,寫於元豐元年,是作者自請外任期間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後崇尚隱逸,消極避世的思想情緒。文章記亭述鶴,借酒發感,敘議結合,亦文亦歌,抒發了個人清閑放曠、超脫塵俗的隱居之樂。蘇軾以大家手筆,輕描淡寫,點化議論,為我們構鑄了一篇情理兼備,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來,盛讀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選用此文作為閱讀材料,自有其關懷人文,創意出新之所在。我以為《放鶴亭記》特色有三,茲述如下: (一)敘亭記鶴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鋪陳敷衍而重點突出。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記敘建亭名亭的經過,在簡單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時間、地點之後,作者對亭四周的環境和四季景色的變幻作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彭城山嶺,連綿起伏,首尾相銜,隱隱約約,合成一環,唯有西向一面斷開空缺,而山人小亭適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於其上。山巒起伏與西向小口,西向小口與山人小亭,相銜相依,渾然天成,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獨厚之奇。春夏之交,草木連天,長勢茂盛,翠綠迷人;秋冬之際,白雪皚皚,浩月朗朗,滿目生輝。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不管是天陰還是天晴,山亭景色隨時變幻而多姿多彩。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變」之奇。無論是位置的選擇還是景色的描繪都匠心獨運地營造出一方天地,這簡直是一處異境,天造地設,天人合一,景色優美,變幻迷離。這樣一個積山川之精華,集天地之靈秀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人們居住在此將會物我兩契,身世兩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猶如進入了深邃恆遠的茫茫天宇。這樣的環境應該是高人隱士修心養性,娛情怡志,避世離俗,頤養天年的絕妙之所。山人張君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他馴養了兩只仙鶴。「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好,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仙鶴雖為人馴養,但可以朝出暮歸,隨心所欲,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活脫脫一派閑雲野鶴的清遠閑放風致。「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鶴的清新俊美、飄逸脫俗。白鶴晾翅,綠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風光;白鶴展翅,翻飛雲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飛,各有千秋,停則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飛則高蹈塵外,別有天地。毫無疑問,作者借鶴寫人,描繪了一種如鶴獨立,如鶴高飛的自由人格。 仙鶴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隱居安樂圖,所以亭也命名為「放鶴亭」。全段敘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鶴,最後又歸於亭——點出亭台,名為記亭,依次鋪展,重點卻在摹寫異境和介紹山人好鶴,異境仙鶴,山亭山人,卻又暗含天機,為下文議論發感張本。全程敘述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 (二)議鶴說酒妙用對比而主旨顯豁,借題發揮而情理兼備。蘇軾的亭台僂記,從來都不是為記而記,而總是由此及彼,點化議論或抒發感情,而且敘議結合,以敘襯議,凸現主旨,本文也是這樣。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騁懷,一切都那樣令人怦然心動,所以,「飲酒於斯亭而樂之」,作者觸物感興,由此情此景聯想到文史典故,借題發揮,生發議論。縱觀全段(第二自然段,文章的主體和重心所在),議論推理有三個邏輯層次:一是就鶴說史,對比言志。鶴,在中國傳統文學乃至文化中,是一種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它代表著冰清玉潔,超凡脫俗,雲游世外的風神與情趣,是清閑灑脫,自由自在的隱士形象的寫照。《易經》上說:「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鳴陰暗,純正清雅,眾鶴共鳴;《詩經》上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鳴低窪,清脆高遠,直穿雲霄。古人都把鶴比作賢人君子,而賢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娛遣興,怡情冶性,對他們來說,好鶴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於修身養性,「宜若有益而無損」,但南面之君卻永遠不能享受這種樂趣,不但如此,「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可見,南面為君之樂不及隱遁山林之樂。二是就酒說史,對比言志。與鶴一樣,酒出是隱士的好朋友,縱酒狂歌向來是隱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衛武公等人都認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好酒貪杯浪費時間,迷惑心意,敗壞名譽,擾亂事務,罪莫大焉。他們分別作有《酒誥》、《抑》來訓誡後人,規勸別人,警醒自己。可是「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風流名士,狂歌縱飲,逃避現實而全身遠禍,守真養性而名揚後世。可見,南面為君之樂確實無以易隱居之樂。三是以酒襯鶴,推理言志。文章列舉史實,通過對比、引用、對偶等方法,從「放鶴亭」的亭名說到好鶴,進而論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隱士好鶴之樂,又在本段從「飲酒斯亭」引出縱酒來陪襯烘托,反反復復,曲折迂迴,越來越鮮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這段文字,對比加反問,類比加遞進,把文章主旨推進一層。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哎,做君主的人,即使是清高閑適得像白鶴這樣的玩物,都還不能喜好,喜好就會敗身亡國;而隱居山林,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這樣浪費時間,迷惑心意,敗壞名聲,擾亂事務的東西,都還不能對他們起破壞作用,更何況(清遠閑放)的鶴呢?把酒臨風,舉杯痛飲,有劉伶、阮籍為師;游目騁懷,臨風放鶴,有張君山人相伴。此等逍遙自在,此等痛快淋漓,不也如閑雲野鶴一樣,令人心醉神往嗎? (三)亦文亦歌渾然一體而情韻悠長,一唱三嘆而盪氣回腸。行文至第二自然段,主旨顯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結束全文,可是作者還不滿足,又別具匠心地安排了結尾「歌以詠志」一節。此節由作者的兩首即興歌詠之辭構成,一為放鶴之歌,一為招鶴之歌。細細體味,我發現,文後附歌,作用有二:一是關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作者與山人飲酒賞景,談酒議鶴,體悟人生,從而心儀隱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興致淋漓地縱情高歌。由亭而鶴,由酒而歌,前後勾聯,渾然一體,「歌」決不是畫蛇添足,而是「文」勢之歌,水到渠成,理所當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現主旨。放鶴之歌歌人鶴,招鶴之歌歌鶴人。前一首言主人臨風放鶴,望鶴而歌,重在歌詠仙鶴清遠閑放,自由自在,實際上也是在歌詠一種像仙鶴一樣獨來獨往,逍遙自在的隱士風采;後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鶴,呼喚而歌,重在歌詠山人躬耕自食,素麵真心。借山人呼喚仙鶴歸來,表達了作者嚮往隱逸,醉心山林的濃郁情懷。兩首歌不管是招鶴還是放鶴,不管是歌人還是歌鶴,實際上,人鶴一體,鶴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鶴的同伴知音。藉助於回環往復的歌詠形式,作者的出世隱逸之情被揮灑得淋漓盡致,也就是在讀之詠之,歌之唱之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走近了蘇軾。
H. 功不可抵過 有文學作品支持嗎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I. 山人張君於山中修建放鶴亭,放飛二鶴,表現了他怎的情懷
山人張君於山中修建放鶴亭,放飛二鶴,表現了他避世離俗,清閑灑脫。
1 修亭的緣起,亭子的位置,四周的景色,亭名的由來。
2 崇尚自由,嚮往自然,盡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態度。
3 山人養兩只鶴,非常馴服而且善飛。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裡,有時立在低窪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繞東山飛回,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