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才子們救命,「名著導讀的印象」這篇論文怎麼寫。
故里三陳》中的陳小手、陳四、陳泥鰍……這些下層勞動者的生活並無多少光明可言,但,他們都在各自微賤庸常的營生中以出色的勞動創造出了一種美的境界。從而使他們的生活充溢著一種生命的歡愉。以往的評論中,常把汪曾祺的這種描寫稱之為「風俗畫」,但是汪曾祺的創作目的卻絕不僅僅在「風俗畫」。其深刻的主題意蘊是向人們揭示一種獨特的民間原生態及其包含著的生命意識。他所關注的根本就不是社會現實問題,而是超然於現實功利之上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問題。他的小說迴避或者起碼是淡化了故鄉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以此表明他對另一種生活的拒斥。如果說故鄉生活中的歡樂是真實的,那麼主要就在於,作家本人的故鄉生活是歡樂的,而不能表明故鄉的鄉民的生活是歡樂的。有了對作家的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容易明白,為什麼故鄉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被他有意迴避或淡化了。比如陳小手被槍殺(《故里三陳·陳小手》)、八千歲被敲榨(《八千歲》)、侉奶奶的死後被劫(《故里雜記·榆樹》),他都四兩拔千斤地一掃而過,而且這種對悲劇事件的舉重若輕,已經成為一種獲得普遍激賞的汪記藝術特色。
無論對王蒙本人還是對新時期小說創作,《春之聲》都是一篇值得重視的作品。作者曾以直面現實的勇氣揭露出我們生活進程中出現的曲折和矛盾,但他並非只是一味地描繪社會生活的陰暗側面,相反,他總是注意從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准確把握時代本質,給讀者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聲》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從困難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在藝術表現上,《春之聲》或許更值得我們重視。它是新時期文學中率先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它突破了傳統的人物、情節、環境的描寫方式,而把反映現實生活的焦點集聚在人物心理內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環境中涌現出的復雜、豐富的內心活動,意識的自然流動,通過對人物內心圖景的細致描繪,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命運遭際和思想性格,同時也表示出社會生活豐富而又紛雜的面影。小說採用「放射性結構」,有力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縱筆所向,今昔中外、鄉風城貌,了無拘牽,以極精練的筆墨表現出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此外,意味深遠的象徵,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藝術上的顯著特色。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鄉途中火車里的對話很有意思。王一生是個地道的棋迷,對其他事物不甚感興趣,但對吃卻有些愛好,於是作者給他講自己餓獨自的故事,和書里關於吃的故事,王一生認為故事裡的吃並不認同,認為吃是為了添飽肚子,「何以解憂,惟有下棋」。 這是棋王對吃的態度,一個他除下棋外比較趕興趣的話題的態度,可見物慾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輕。 後來棋王對作者講述了自己學棋的一段經歷,則把《棋王》里所要表達的棋盤即人生表露無疑: 「我(棋王)問他天下大勢。老頭兒說,棋就是這么幾個子兒,棋盤就是這么大,無非是道同勢不同,可這子兒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這每天的大字報,張張都新鮮,雖看出點道兒,可不能究底。子兒不全擺上,這棋就沒法兒下。」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 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鍾阿城,出生於1949 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 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越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 年後,阿城曾協助父親鍾惦裴先生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阿城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其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
巴金好寫夢。我粗粗統計了一下,光《隨想錄》的前兩集中,寫到夢的就有30多處。《十年一夢》中就有3篇是以夢為題的。十年浩劫,十億人民都在做著一場惡夢。惡夢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遺忘的。大夢初醒後不久,巴金說:"有人反復地在我們耳邊說:'忘記,忘記!'為什麼不吸取過去的教訓?難道我們還沒有吃夠'健忘虧'?……""過去的事我偏偏記得很牢。""要是我不把這十年的苦難生活作一個總結,從徹底解剖自己開始,弄清楚當時發生的事情,那麼有一天說不定情況一變,我又會中了催眠術無緣無故地變成另外一個人,這太可怕了!這是一筆心靈上的欠債,我必須早日還清。"正是懷著這種自覺的懺悔意識、深沉的憂患情感和無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十年一夢》就是這種剖析的結晶。整部書沒有劍拔弩張式的議論,沒有警句和格言。警句和格言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後一次""向讀者獻上'真話的書'"的老人,他用平靜的語言探索著平凡的真理。對於這樣的老人我們必須予以充分的注意:因為最平靜的語言里往往包含著最深刻的東西,靜悄悄而來的思想常常是覺醒的先驅。老人是一部書。巴金的《十年一夢》更是一部值得我們後人時時翻閱、時時記起的大寫的書。
隱身衣》是楊絳散文集《將飲茶》中的最後一篇,也稱《廢話》或《代後記》。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個層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選擇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態度,即甘願居於卑微,同時不自暴自棄,"是什麼料,充什麼用"。第二個層面,是由這種人生態度所構成的觀察世界和人生的基點和境界,並由此形成的敘述風格。作品在關與隱身衣"故事的講述中,溫婉而簡約地刻畫出"世態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態度。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而楊絳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筆記,以閑談的態度記錄風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從尋常小事中挖掘深奧的道理。他曾這樣評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他的大多數散文都有這樣的特點。《午門憶舊》這篇散文名為「憶舊」,實際上卻主要是關於午門建築的諸多掌故的介紹。因而散文的主體部分不是人事,而是舊物,敘述者的情感便在對於舊物的描述中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藉助一棵被伐倒的楓樹,寄託詩人所體驗到的人生的創傷和痛苦,具有詠物詩的傳統表現方式。但是詩的情感,與作為情感、經驗的寄託和構形物的楓樹之間,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比喻性質的關系,而能夠在主觀與客觀的相互投射中,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復雜的情境之中。牛漢的這首詩寫在「文革」期間被遣送到雲夢澤「勞動贖罪」的時候。詩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為詩的取材對象,來寄寓自己的人生體驗。這些作品被牛漢稱為「情境詩」。這首詩寫的是楓樹,是這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莊所產生的反應。詩自始至終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陳述。全詩一再渲染楓樹的濃郁芬芳,但這種芬芳能被強烈感受到,卻是由於它的被伐倒。這種矛盾情境,構成了詩的悲傷、陰冷的基調。這是一種悲劇性的情緒。但詩人卻賦予詩的悲劇性以交織著感傷情緒的崇高感。
麥地與詩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詩。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詩一樣,它的抒情色彩也是顯在的。《麥地與詩人》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麥地》(1985)。在海子筆下,「麥地」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性的場所,而是詩歌的一個基本意象。這種處理和海子本人的農業背景深刻相關,「海子是農民的兒子,迷戀泥土,對於伴隨著時代發展而消亡的某些東西,他自然傷感於心」(西川:《死亡後記》)。詩人不是吟詠山水風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關注人類命運、以詩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詩歌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體現生命意識和本質的生命載體。麥子是詩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細微的神經細胞,貧瘠的土地和生動富有的激情構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擴張力,這種豐盛的精神財富最終要歸還土地。但是,詩人意識到個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和無能,由此引發了痛苦:「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作為詩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塵世,海子是痛苦的。我們選編的這首《麥地與詩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掙扎的一面。詩中表現了詩人感到詩性價值崩潰之後的孤獨和困境。「麥地」賦予了海子詩歌的創造情感和想像,「麥地」又是詩人「一無所有」和「兩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詩人離不開詩,只能看著詩使自己痛苦,在這首詩中,詩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詩中痛苦地體現出來。詩人站在一個虛幻的「你」面前,實際上是詩人面對著世俗中的一個自我,以「你」來引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詩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詩人難以告人的痛苦已達到只有「你」看見而自己卻不能發現的地步。「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表面是對「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實是對自己的疑問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辯解。詩人主觀上雖希望不要「一無所有」,但現實卻是「兩手空空」,詩中充滿了一個飽受挫折、處於困窘之境受傷詩人的無奈、消極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現世,詩人根本「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在一個世俗的社會里,他只有背負著無能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對著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質問」,接受著宿命式的審判:詩人是一個沒用的東西。在這里,詩人的憤慨情緒是明顯的,而內在的悲觀情緒也可見一斑。。
詩的前一段是「詢問」,詢問句式和「你」在海子詩歌里經常出現,也形成海子詩歌的一個特色,這種既描繪理想又蘊涵著意義追尋的句式往往能給人強烈的情感震撼力。「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轉瞬,美麗的自然畫面在我們面前消失,詩人的矛盾與痛苦出現,中國農村是貧窮的,一片麥子對詩人來說不是安慰、童話,而是對良心的追問和考驗。詩人的願望和善良改變不了現實,他是一無所有的。詩人聽到大地在黃金外衣下的顫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彷彿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與生俱來非他莫屬的與神靈的對語:「麥地/ 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詩人擁有的只是他的詩歌,但是詩歌在現實中又有什麼意義?詩人不僅是在拷問自己,其實詩人也在拷問世人:「詩歌,真的已經一文不名了?一無是處了?」
詩人對「麥地、陽光」隱喻的生命意義所在無法解答、無法回報,此時他對生活已有絕望。麥子、陽光、黑土經常在海子的詩里的反復出現,不難理解,海子來自農村,對土地、糧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只關心糧食。」這其中,海子對今天已絕望,一切從明天開始。
海子除了對麥地詩情做出超凡痛苦的體驗,還能夠用迷人的苦戀對大地施以一種語言的「魔法」,海子的詩歌語言直白、干練,有恣意而為的勢態,不講究文字上的規范,也不講究詩歌中通過換行、排列所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謂「文學趣味」、「文字游戲」和海子那如同靈魂深處直接噴薄出來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麥地與詩人》中寫到「雪和太陽的光芒在麥地上跑著」,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四季交替的麥地,雪、陽光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饋贈,雪和陽光交替過後,陽光變的越來越強烈,海子的思緒也越來越激烈,海子站在陽光下的麥地里,暖風、黑土地、麥浪、光芒,就像他所熱愛的「瘦哥哥」梵高在麥地里作畫,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樣的是濃烈、熱情,一樣地對生命熱愛,一樣地對生命終極所在無法解答,最後都自殺身亡。
在海子的作品中還有一首與春天有關的抒情詩讓人無法忽視,人們閱讀它、分析它、評論它,想要透過支離的語言與傾訴文字尋找所謂的答案。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想,那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們能看到的詩人生命中最後的一首詩。他使用了一些意象如,「春天」、「十個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戲劇化的情境,表現自己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理想的追求,也反映除了詩人對與現實的絕望
㈡ 王蒙的《春之聲》可以劃分為幾大段
《春之聲》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從困難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具體可以分為三段:小說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聯想手法的運用。主人公由車輪撞擊鐵軌的噪音引起一連串的聯想,這些聯想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它們只是在某一點上相似或者相關。這種自由散漫、跳躍式的聯想顯然突破了傳統小說敘述上在時空方面所受的局限,騰挪自如。
《春之聲》的情節很簡單: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決定回一趟闊別二十多年的家鄉,結果坐上了一輛悶罐子車,在車里,他與一位用"小三洋"錄音機播放德文音樂的婦女聊了幾句天,下車後看見了悶罐子車的外表及嶄新的火車頭。情節雖簡單,但由於作者採用了意識流創作手法,因而知覺時間無所不及:由車身輕輕的顫抖聯想到童年的搖籃;由車輪撞擊鐵軌的噪音想起黃土高原的鄉下;由悶罐子車聯想起三個小時前他坐著的三叉戟飛機,又聯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檢討;由南瓜香又聯想到童年,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樂想到法蘭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鄉,解放前北平的聯歡,解放後的首都北京;由嶄新的車頭聯想到約翰·斯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作者通過從心理角度處理時間次序和空間位置,使讀者在短短的篇幅內就領受到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區域內的人生內容。
㈢ 《春之聲》為何被稱為「東方意識流」小說
《春之聲》是王蒙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的代表性小說。其寫作的順序不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而是著眼於主人公岳之峰的意識流動的軌跡,通過主人公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所引起的意識、情感的變化,將整個社會情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故而被稱為「東方意識流」小說。呵呵。。。
㈣ 岳之峰人物形象出自於誰創作的什麼小說
是王蒙的短篇小說《春之聲》,1980年首發於《人民文學》第五期。
㈤ 求助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的幾個問題
《故里三陳》中的陳小手、陳四、陳泥鰍……這些下層勞動者的生活並無多少光明可言,但,他們都在各自微賤庸常的營生中以出色的勞動創造出了一種美的境界。從而使他們的生活充溢著一種生命的歡愉。以往的評論中,常把汪曾祺的這種描寫稱之為「風俗畫」,但是汪曾祺的創作目的卻絕不僅僅在「風俗畫」。其深刻的主題意蘊是向人們揭示一種獨特的民間原生態及其包含著的生命意識。他所關注的根本就不是社會現實問題,而是超然於現實功利之上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問題。他的小說迴避或者起碼是淡化了故鄉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以此表明他對另一種生活的拒斥。如果說故鄉生活中的歡樂是真實的,那麼主要就在於,作家本人的故鄉生活是歡樂的,而不能表明故鄉的鄉民的生活是歡樂的。有了對作家的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容易明白,為什麼故鄉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被他有意迴避或淡化了。比如陳小手被槍殺(《故里三陳·陳小手》)、八千歲被敲榨(《八千歲》)、侉奶奶的死後被劫(《故里雜記·榆樹》),他都四兩拔千斤地一掃而過,而且這種對悲劇事件的舉重若輕,已經成為一種獲得普遍激賞的汪記藝術特色。
無論對王蒙本人還是對新時期小說創作,《春之聲》都是一篇值得重視的作品。作者曾以直面現實的勇氣揭露出我們生活進程中出現的曲折和矛盾,但他並非只是一味地描繪社會生活的陰暗側面,相反,他總是注意從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准確把握時代本質,給讀者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聲》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從困難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在藝術表現上,《春之聲》或許更值得我們重視。它是新時期文學中率先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它突破了傳統的人物、情節、環境的描寫方式,而把反映現實生活的焦點集聚在人物心理內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環境中涌現出的復雜、豐富的內心活動,意識的自然流動,通過對人物內心圖景的細致描繪,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命運遭際和思想性格,同時也表示出社會生活豐富而又紛雜的面影。小說採用「放射性結構」,有力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縱筆所向,今昔中外、鄉風城貌,了無拘牽,以極精練的筆墨表現出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此外,意味深遠的象徵,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藝術上的顯著特色。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鄉途中火車里的對話很有意思。王一生是個地道的棋迷,對其他事物不甚感興趣,但對吃卻有些愛好,於是作者給他講自己餓獨自的故事,和書里關於吃的故事,王一生認為故事裡的吃並不認同,認為吃是為了添飽肚子,「何以解憂,惟有下棋」。 這是棋王對吃的態度,一個他除下棋外比較趕興趣的話題的態度,可見物慾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輕。 後來棋王對作者講述了自己學棋的一段經歷,則把《棋王》里所要表達的棋盤即人生表露無疑: 「我(棋王)問他天下大勢。老頭兒說,棋就是這么幾個子兒,棋盤就是這么大,無非是道同勢不同,可這子兒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這每天的大字報,張張都新鮮,雖看出點道兒,可不能究底。子兒不全擺上,這棋就沒法兒下。」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 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鍾阿城,出生於1949 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 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越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 年後,阿城曾協助父親鍾惦裴先生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阿城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其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
巴金好寫夢。我粗粗統計了一下,光《隨想錄》的前兩集中,寫到夢的就有30多處。《十年一夢》中就有3篇是以夢為題的。十年浩劫,十億人民都在做著一場惡夢。惡夢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遺忘的。大夢初醒後不久,巴金說:"有人反復地在我們耳邊說:'忘記,忘記!'為什麼不吸取過去的教訓?難道我們還沒有吃夠'健忘虧'?……""過去的事我偏偏記得很牢。""要是我不把這十年的苦難生活作一個總結,從徹底解剖自己開始,弄清楚當時發生的事情,那麼有一天說不定情況一變,我又會中了催眠術無緣無故地變成另外一個人,這太可怕了!這是一筆心靈上的欠債,我必須早日還清。"正是懷著這種自覺的懺悔意識、深沉的憂患情感和無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十年一夢》就是這種剖析的結晶。整部書沒有劍拔弩張式的議論,沒有警句和格言。警句和格言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後一次""向讀者獻上'真話的書'"的老人,他用平靜的語言探索著平凡的真理。對於這樣的老人我們必須予以充分的注意:因為最平靜的語言里往往包含著最深刻的東西,靜悄悄而來的思想常常是覺醒的先驅。老人是一部書。巴金的《十年一夢》更是一部值得我們後人時時翻閱、時時記起的大寫的書。
隱身衣》是楊絳散文集《將飲茶》中的最後一篇,也稱《廢話》或《代後記》。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個層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選擇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態度,即甘願居於卑微,同時不自暴自棄,"是什麼料,充什麼用"。第二個層面,是由這種人生態度所構成的觀察世界和人生的基點和境界,並由此形成的敘述風格。作品在關與隱身衣"故事的講述中,溫婉而簡約地刻畫出"世態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態度。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而楊絳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筆記,以閑談的態度記錄風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從尋常小事中挖掘深奧的道理。他曾這樣評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他的大多數散文都有這樣的特點。《午門憶舊》這篇散文名為「憶舊」,實際上卻主要是關於午門建築的諸多掌故的介紹。因而散文的主體部分不是人事,而是舊物,敘述者的情感便在對於舊物的描述中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藉助一棵被伐倒的楓樹,寄託詩人所體驗到的人生的創傷和痛苦,具有詠物詩的傳統表現方式。但是詩的情感,與作為情感、經驗的寄託和構形物的楓樹之間,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比喻性質的關系,而能夠在主觀與客觀的相互投射中,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復雜的情境之中。牛漢的這首詩寫在「文革」期間被遣送到雲夢澤「勞動贖罪」的時候。詩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為詩的取材對象,來寄寓自己的人生體驗。這些作品被牛漢稱為「情境詩」。這首詩寫的是楓樹,是這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莊所產生的反應。詩自始至終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陳述。全詩一再渲染楓樹的濃郁芬芳,但這種芬芳能被強烈感受到,卻是由於它的被伐倒。這種矛盾情境,構成了詩的悲傷、陰冷的基調。這是一種悲劇性的情緒。但詩人卻賦予詩的悲劇性以交織著感傷情緒的崇高感。
麥地與詩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詩。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詩一樣,它的抒情色彩也是顯在的。《麥地與詩人》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麥地》(1985)。在海子筆下,「麥地」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性的場所,而是詩歌的一個基本意象。這種處理和海子本人的農業背景深刻相關,「海子是農民的兒子,迷戀泥土,對於伴隨著時代發展而消亡的某些東西,他自然傷感於心」(西川:《死亡後記》)。詩人不是吟詠山水風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關注人類命運、以詩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詩歌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體現生命意識和本質的生命載體。麥子是詩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細微的神經細胞,貧瘠的土地和生動富有的激情構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擴張力,這種豐盛的精神財富最終要歸還土地。但是,詩人意識到個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和無能,由此引發了痛苦:「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作為詩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塵世,海子是痛苦的。我們選編的這首《麥地與詩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掙扎的一面。詩中表現了詩人感到詩性價值崩潰之後的孤獨和困境。「麥地」賦予了海子詩歌的創造情感和想像,「麥地」又是詩人「一無所有」和「兩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詩人離不開詩,只能看著詩使自己痛苦,在這首詩中,詩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詩中痛苦地體現出來。詩人站在一個虛幻的「你」面前,實際上是詩人面對著世俗中的一個自我,以「你」來引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詩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詩人難以告人的痛苦已達到只有「你」看見而自己卻不能發現的地步。「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表面是對「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實是對自己的疑問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辯解。詩人主觀上雖希望不要「一無所有」,但現實卻是「兩手空空」,詩中充滿了一個飽受挫折、處於困窘之境受傷詩人的無奈、消極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現世,詩人根本「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在一個世俗的社會里,他只有背負著無能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對著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質問」,接受著宿命式的審判:詩人是一個沒用的東西。在這里,詩人的憤慨情緒是明顯的,而內在的悲觀情緒也可見一斑。。
詩的前一段是「詢問」,詢問句式和「你」在海子詩歌里經常出現,也形成海子詩歌的一個特色,這種既描繪理想又蘊涵著意義追尋的句式往往能給人強烈的情感震撼力。「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轉瞬,美麗的自然畫面在我們面前消失,詩人的矛盾與痛苦出現,中國農村是貧窮的,一片麥子對詩人來說不是安慰、童話,而是對良心的追問和考驗。詩人的願望和善良改變不了現實,他是一無所有的。詩人聽到大地在黃金外衣下的顫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彷彿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與生俱來非他莫屬的與神靈的對語:「麥地/ 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詩人擁有的只是他的詩歌,但是詩歌在現實中又有什麼意義?詩人不僅是在拷問自己,其實詩人也在拷問世人:「詩歌,真的已經一文不名了?一無是處了?」
詩人對「麥地、陽光」隱喻的生命意義所在無法解答、無法回報,此時他對生活已有絕望。麥子、陽光、黑土經常在海子的詩里的反復出現,不難理解,海子來自農村,對土地、糧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只關心糧食。」這其中,海子對今天已絕望,一切從明天開始。
海子除了對麥地詩情做出超凡痛苦的體驗,還能夠用迷人的苦戀對大地施以一種語言的「魔法」,海子的詩歌語言直白、干練,有恣意而為的勢態,不講究文字上的規范,也不講究詩歌中通過換行、排列所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謂「文學趣味」、「文字游戲」和海子那如同靈魂深處直接噴薄出來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麥地與詩人》中寫到「雪和太陽的光芒在麥地上跑著」,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四季交替的麥地,雪、陽光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饋贈,雪和陽光交替過後,陽光變的越來越強烈,海子的思緒也越來越激烈,海子站在陽光下的麥地里,暖風、黑土地、麥浪、光芒,就像他所熱愛的「瘦哥哥」梵高在麥地里作畫,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樣的是濃烈、熱情,一樣地對生命熱愛,一樣地對生命終極所在無法解答,最後都自殺身亡。
在海子的作品中還有一首與春天有關的抒情詩讓人無法忽視,人們閱讀它、分析它、評論它,想要透過支離的語言與傾訴文字尋找所謂的答案。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想,那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們能看到的詩人生命中最後的一首詩。他使用了一些意象如,「春天」、「十個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戲劇化的情境,表現自己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理想的追求,也反映除了詩人對與現實的絕望
㈥ 北京岳之峰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岳之峰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是2014-10-20在北京市市轄區延慶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鎮屯軍營村東街北5巷1號。
北京岳之峰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2110229MA013LNU36,企業法人侯建峰,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岳之峰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北京岳之峰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就像變戲法,舉起一塊紅布,向左指上兩指表現了岳之峰什麼的思想感情
就像變戲法,舉起一塊紅布,向左指上兩指表現了岳之峰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有思念親人。
㈧ 原老人的一個夢
《故里三陳》中的陳小手、陳四、陳泥鰍……這些下層勞動者的生活並無多少光明可言,但,他們都在各自微賤庸常的營生中以出色的勞動創造出了一種美的境界。從而使他們的生活充溢著一種生命的歡愉。以往的評論中,常把汪曾祺的這種描寫稱之為「風俗畫」,但是汪曾祺的創作目的卻絕不僅僅在「風俗畫」。其深刻的主題意蘊是向人們揭示一種獨特的民間原生態及其包含著的生命意識。他所關注的根本就不是社會現實問題,而是超然於現實功利之上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問題。他的小說迴避或者起碼是淡化了故鄉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以此表明他對另一種生活的拒斥。如果說故鄉生活中的歡樂是真實的,那麼主要就在於,作家本人的故鄉生活是歡樂的,而不能表明故鄉的鄉民的生活是歡樂的。有了對作家的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容易明白,為什麼故鄉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被他有意迴避或淡化了。比如陳小手被槍殺(《故里三陳·陳小手》)、八千歲被敲榨(《八千歲》)、侉奶奶的死後被劫(《故里雜記·榆樹》),他都四兩拔千斤地一掃而過,而且這種對悲劇事件的舉重若輕,已經成為一種獲得普遍激賞的汪記藝術特色。
無論對王蒙本人還是對新時期小說創作,《春之聲》都是一篇值得重視的作品。作者曾以直面現實的勇氣揭露出我們生活進程中出現的曲折和矛盾,但他並非只是一味地描繪社會生活的陰暗側面,相反,他總是注意從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准確把握時代本質,給讀者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聲》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從困難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在藝術表現上,《春之聲》或許更值得我們重視。它是新時期文學中率先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它突破了傳統的人物、情節、環境的描寫方式,而把反映現實生活的焦點集聚在人物心理內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環境中涌現出的復雜、豐富的內心活動,意識的自然流動,通過對人物內心圖景的細致描繪,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命運遭際和思想性格,同時也表示出社會生活豐富而又紛雜的面影。小說採用「放射性結構」,有力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縱筆所向,今昔中外、鄉風城貌,了無拘牽,以極精練的筆墨表現出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此外,意味深遠的象徵,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藝術上的顯著特色。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鄉途中火車里的對話很有意思。王一生是個地道的棋迷,對其他事物不甚感興趣,但對吃卻有些愛好,於是作者給他講自己餓獨自的故事,和書里關於吃的故事,王一生認為故事裡的吃並不認同,認為吃是為了添飽肚子,「何以解憂,惟有下棋」。 這是棋王對吃的態度,一個他除下棋外比較趕興趣的話題的態度,可見物慾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輕。 後來棋王對作者講述了自己學棋的一段經歷,則把《棋王》里所要表達的棋盤即人生表露無疑: 「我(棋王)問他天下大勢。老頭兒說,棋就是這么幾個子兒,棋盤就是這么大,無非是道同勢不同,可這子兒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這每天的大字報,張張都新鮮,雖看出點道兒,可不能究底。子兒不全擺上,這棋就沒法兒下。」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 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鍾阿城,出生於1949 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 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越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 年後,阿城曾協助父親鍾惦裴先生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阿城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其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
巴金好寫夢。我粗粗統計了一下,光《隨想錄》的前兩集中,寫到夢的就有30多處。《十年一夢》中就有3篇是以夢為題的。十年浩劫,十億人民都在做著一場惡夢。惡夢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遺忘的。大夢初醒後不久,巴金說:"有人反復地在我們耳邊說:'忘記,忘記!'為什麼不吸取過去的教訓?難道我們還沒有吃夠'健忘虧'?……""過去的事我偏偏記得很牢。""要是我不把這十年的苦難生活作一個總結,從徹底解剖自己開始,弄清楚當時發生的事情,那麼有一天說不定情況一變,我又會中了催眠術無緣無故地變成另外一個人,這太可怕了!這是一筆心靈上的欠債,我必須早日還清。"正是懷著這種自覺的懺悔意識、深沉的憂患情感和無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十年一夢》就是這種剖析的結晶。整部書沒有劍拔弩張式的議論,沒有警句和格言。警句和格言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後一次""向讀者獻上'真話的書'"的老人,他用平靜的語言探索著平凡的真理。對於這樣的老人我們必須予以充分的注意:因為最平靜的語言里往往包含著最深刻的東西,靜悄悄而來的思想常常是覺醒的先驅。老人是一部書。巴金的《十年一夢》更是一部值得我們後人時時翻閱、時時記起的大寫的書。
隱身衣》是楊絳散文集《將飲茶》中的最後一篇,也稱《廢話》或《代後記》。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個層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選擇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態度,即甘願居於卑微,同時不自暴自棄,"是什麼料,充什麼用"。第二個層面,是由這種人生態度所構成的觀察世界和人生的基點和境界,並由此形成的敘述風格。作品在關與隱身衣"故事的講述中,溫婉而簡約地刻畫出"世態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態度。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而楊絳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筆記,以閑談的態度記錄風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從尋常小事中挖掘深奧的道理。他曾這樣評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他的大多數散文都有這樣的特點。《午門憶舊》這篇散文名為「憶舊」,實際上卻主要是關於午門建築的諸多掌故的介紹。因而散文的主體部分不是人事,而是舊物,敘述者的情感便在對於舊物的描述中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藉助一棵被伐倒的楓樹,寄託詩人所體驗到的人生的創傷和痛苦,具有詠物詩的傳統表現方式。但是詩的情感,與作為情感、經驗的寄託和構形物的楓樹之間,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比喻性質的關系,而能夠在主觀與客觀的相互投射中,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復雜的情境之中。牛漢的這首詩寫在「文革」期間被遣送到雲夢澤「勞動贖罪」的時候。詩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為詩的取材對象,來寄寓自己的人生體驗。這些作品被牛漢稱為「情境詩」。這首詩寫的是楓樹,是這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莊所產生的反應。詩自始至終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陳述。全詩一再渲染楓樹的濃郁芬芳,但這種芬芳能被強烈感受到,卻是由於它的被伐倒。這種矛盾情境,構成了詩的悲傷、陰冷的基調。這是一種悲劇性的情緒。但詩人卻賦予詩的悲劇性以交織著感傷情緒的崇高感。
麥地與詩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詩。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詩一樣,它的抒情色彩也是顯在的。《麥地與詩人》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麥地》(1985)。在海子筆下,「麥地」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性的場所,而是詩歌的一個基本意象。這種處理和海子本人的農業背景深刻相關,「海子是農民的兒子,迷戀泥土,對於伴隨著時代發展而消亡的某些東西,他自然傷感於心」(西川:《死亡後記》)。詩人不是吟詠山水風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關注人類命運、以詩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詩歌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體現生命意識和本質的生命載體。麥子是詩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細微的神經細胞,貧瘠的土地和生動富有的激情構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擴張力,這種豐盛的精神財富最終要歸還土地。但是,詩人意識到個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和無能,由此引發了痛苦:「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作為詩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塵世,海子是痛苦的。我們選編的這首《麥地與詩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掙扎的一面。詩中表現了詩人感到詩性價值崩潰之後的孤獨和困境。「麥地」賦予了海子詩歌的創造情感和想像,「麥地」又是詩人「一無所有」和「兩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詩人離不開詩,只能看著詩使自己痛苦,在這首詩中,詩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詩中痛苦地體現出來。詩人站在一個虛幻的「你」面前,實際上是詩人面對著世俗中的一個自我,以「你」來引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詩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詩人難以告人的痛苦已達到只有「你」看見而自己卻不能發現的地步。「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表面是對「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實是對自己的疑問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辯解。詩人主觀上雖希望不要「一無所有」,但現實卻是「兩手空空」,詩中充滿了一個飽受挫折、處於困窘之境受傷詩人的無奈、消極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現世,詩人根本「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在一個世俗的社會里,他只有背負著無能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對著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質問」,接受著宿命式的審判:詩人是一個沒用的東西。在這里,詩人的憤慨情緒是明顯的,而內在的悲觀情緒也可見一斑。。
詩的前一段是「詢問」,詢問句式和「你」在海子詩歌里經常出現,也形成海子詩歌的一個特色,這種既描繪理想又蘊涵著意義追尋的句式往往能給人強烈的情感震撼力。「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轉瞬,美麗的自然畫面在我們面前消失,詩人的矛盾與痛苦出現,中國農村是貧窮的,一片麥子對詩人來說不是安慰、童話,而是對良心的追問和考驗。詩人的願望和善良改變不了現實,他是一無所有的。詩人聽到大地在黃金外衣下的顫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彷彿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與生俱來非他莫屬的與神靈的對語:「麥地/ 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詩人擁有的只是他的詩歌,但是詩歌在現實中又有什麼意義?詩人不僅是在拷問自己,其實詩人也在拷問世人:「詩歌,真的已經一文不名了?一無是處了?」
詩人對「麥地、陽光」隱喻的生命意義所在無法解答、無法回報,此時他對生活已有絕望。麥子、陽光、黑土經常在海子的詩里的反復出現,不難理解,海子來自農村,對土地、糧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只關心糧食。」這其中,海子對今天已絕望,一切從明天開始。
海子除了對麥地詩情做出超凡痛苦的體驗,還能夠用迷人的苦戀對大地施以一種語言的「魔法」,海子的詩歌語言直白、干練,有恣意而為的勢態,不講究文字上的規范,也不講究詩歌中通過換行、排列所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謂「文學趣味」、「文字游戲」和海子那如同靈魂深處直接噴薄出來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麥地與詩人》中寫到「雪和太陽的光芒在麥地上跑著」,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四季交替的麥地,雪、陽光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饋贈,雪和陽光交替過後,陽光變的越來越強烈,海子的思緒也越來越激烈,海子站在陽光下的麥地里,暖風、黑土地、麥浪、光芒,就像他所熱愛的「瘦哥哥」梵高在麥地里作畫,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樣的是濃烈、熱情,一樣地對生命熱愛,一樣地對生命終極所在無法解答,最後都自殺身亡。
在海子的作品中還有一首與春天有關的抒情詩讓人無法忽視,人們閱讀它、分析它、評論它,想要透過支離的語言與傾訴文字尋找所謂的答案。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想,那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們能看到的詩人生命中最後的一首詩。他使用了一些意象如,「春天」、「十個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戲劇化的情境,表現自己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理想的追求,也反映除了詩人對與現實的絕望
㈨ 岳之峰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人公
王蒙的反思小說《春之聲》,望採納.
㈩ 岳之峰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人公
王蒙的反思小說《春之聲》,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