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孤獨者》的主人公和概括思想內容
主人公:魏連殳
思想內容比較復雜 主要反應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奈
2. 《孤獨者》主要內容
全文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魏連殳被眾人視為異端,並在祖母大殮時受到眾人聯手的壓制和逼迫,他是孤獨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獨立,卻有著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熱心腸。可是,當他對兒童的希望被唆使兒童貪占搶奪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獨。
第三部分,失業和眾人的歧視將他推向更凄涼的孤獨。而他談祖母,談「獨頭繭」似的人生態度時,顯露出他內心深處更沉重更頑固的孤獨。
第四部分,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條違背意願的路,而新的一切連同自己的選擇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惡,於是他仍然孤獨,而且是一種帶著絕望的痛苦和報復的快意的孤獨。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鬧自戕,作踐別人,毀掉自己,是一種更慘痛、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一生。
創作背景:
《孤獨者》創作於1925年9到10月之間,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說集《彷徨》。
創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魯迅苦悶、猶豫,自己說「頹唐得很」。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灣居所,受此事影響,魯迅的健康惡化,肺病復發,數月方愈。
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師大學潮而遭到反動派打壓和圍攻,段祺瑞執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生存環境的艱難、親情的惡變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悶之中。
更令魯迅感到苦悶的是,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或出於自我保護,或出於私利,有的與魯迅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一切使魯迅變得更加多疑、孤獨和絕望,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篇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追問。
作品評價:
現代文學評論家李希凡《「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論「孤獨者」魏連殳》:《孤獨者》在《彷徨》里,的確是最給人以「重壓之感」的作品。
但是,在魯迅小說中,魏連殳的形象和性格的創造,卻是作者以其高度概括的思想藝術力量,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革命道路上的個人主義的種種表現,特別是它的思想方式和戰斗方式,進行了最尖銳的批評。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勤奮好學,7歲開始讀書,12歲就讀於私塾「三味書屋」,後因家庭的一次變故,飽嘗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視。
1902年東渡日本學醫,當他目睹國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時,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用文筆來喚醒國人的靈魂。回國後,先後在北京、杭州的幾所大學任教。
1918年,第一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從此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並先後創作了《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等著作。
3. 魯迅小說孤獨者的情節與主題
這本小說通過主人公對生活的放盪,對希望的破滅,表現魯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魯迅小說集《彷徨》里的一篇,魯迅的小說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鬥,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另有詩人雪萊作同名詩歌。
4. 魯迅的小說集孤獨者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這是魯迅的著作,沒有孤獨者,可見孤獨者不是小說集
給個紅旗吧,我找了很久呢!!!
5. 關於魯迅《孤獨者》的賞析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當整個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時候,唯一醒著的人就會成為孤獨者。魯迅筆下的孤獨者看似是由其本身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悲慘命運,但其中蘊含的深意往往讓人掩卷長思。因此,即使他們的死亡不可避免地帶著幾分自戕性,也讓人不忍責備,不吝心痛。
魏連殳式的孤獨者之所以令人憐憫,是因為他們的孤獨並非是性格內向怯懦、不擅交際等等世俗的孤獨,而是來源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深層悲哀,來源於空負一腔熱血而無處潑灑的現實無奈,來源於出淤泥而不染、獨善於雲端的遺世獨立。
這類人通常就是魯迅時代顧影自憐的知識分子,如「魏連殳」者,往往持有才幹卻無人賞識,一身抱負卻處處羈絆無法施展,有心報國卻無法改變這個俗世。這種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的痛苦所滋生的茫茫孤獨,耗盡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血性。
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大多人微言輕,舉步維艱,出路渺茫,至多是學而優則師或學而優則仕,教書先生和官員似乎永遠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魏連殳的命運也不過如此。聊以安慰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前仆後繼,生生不息,正如魏連殳堅持認為「孩子總是好的」,呼籲申飛通過拯救孩子來拯救社會,總算留存一絲希望,頗有末路英雄的悲壯色彩。
同時,作為小人物,盡管他們在旁人眼裡是特殊的,盡管他們身上有一些異於世俗的氣質,可他們與世人一樣生活在雲端之下,必須在風沙塵土、鹽油醬醋中任由時間銷蝕。那些孤懸於雲端之上的精神屬性終究沒有能夠安身立命的土壤,他們孤獨與泯沒的必然性也就在於此。
現實生活中大概很難找出一個「魏連殳」來,因為無論是那種從頭至尾的孤獨,還是極端的異類感與絕望感,都能輕易將一個正常人的神智擊潰,甚至完全抹殺他的存在。這也給魏連殳日後的「轉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險惡的生存困境使他放棄了驕傲而託人四處尋覓生計,最終更是背離自己的初衷,做了軍閥杜師長的顧問——這個「轉身」使他成功從俗世的孤獨上解脫出來,是「孤獨者」的最大勝利,可在他給申飛的信中卻反復提到自己是個失敗者,並說「現在才真是失敗者了」。
因為,他獲得「勝利」的代價是對本心的背離,是對靈魂的背叛。他的轉身在生活上險勝一局,卻同時讓他在靈魂與肉身兩方面都跌落了雲端,陷入了靈魂的孤獨感中,這是個更深的泥潭。俗世的孤獨在雲端之下,使人屈服;靈魂的孤獨在泥潭之中,使人毀滅。人一旦屈服,就必將被泥潭吞噬,趨於毀滅。由此看來,魏連殳式孤獨者的殉道,似乎是那個時代無法逃離的宿命。
然而宿命的真相又不盡如此。人屈服的理由在於俗世孤獨感,而俗世的孤獨除了個人的造就,也有社會的緣由。社會是個整體,很抽象,但歸根到底是人的整體,為人而存在。當「人的社會」手持利刃、一刀刀割下人的血肉、讓人陷入生存困境之時,其背後的主刀者也必然是人。
我們可以看到文中魏連殳的生活環境:鄉鄰眼中的異類,沒有親人,沒有伴侶,連鄰居家的孩子似乎也在逐漸疏遠。這看似一個真正的俗世事孤獨者,與社會沒有一絲羈絆,而社會於他,好像也只有惡意與隔閡。他曾說,「我還想多活幾天」,「有人願意我活」,並「願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盡管為生活所脅迫,魏連殳並未淪為絕望者,依舊有求生的慾望,留有一絲期盼。
然而當他成為「魏大人」後,他終於說:「這人已被敵人誘殺了。」他反復提到自己在為一個「人」活著,而這個人最終又為「人」所害。魯迅並未在文中明確指出這里所指的「人」的概念,也不必指出。因為人指的就是當時整個社會群體,是全社會的人。如果一個人環顧四周,看到的只是一群混沌的人,看到只是一個沉淪的社會,這種孤獨是十分可怕的,是要出人命的。
魏連殳為生活屈服之前不過是一個有點古怪脾氣的,生活孤獨的文化人,常常有一些離經叛道之舉,骨子裡卻還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譬如在祖母的葬禮上他依然順從傳統的習俗,表現中規中矩,但比那些俗人更哀更痛更率真,「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這模樣,是老例上所沒有的。」這個老例上沒有的模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個真孝子的真情實感,對養育自己的長輩和祖先的尊崇,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良心。但以魏連殳為代表的一系列孤獨者,往往在內心深處自詡為超脫世俗的雲端上人,是封建禮教天然的批判者——這種想法一開始就理想化地將他與社會相分離,但他畢竟真切地生活在雲端之下的俗世中,一旦為俗世所不容,便只能消弭在深不見底的泥潭裡。
同類相殘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當年魯迅自己內心的深度孤獨和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深深失望。
藝術特色
第一人稱的敘事富有敘事角度彈性。敘述者的體驗和敘事大多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我」即是小說的敘述媒介,又是被認知和解剖的對象。《孤獨者》中「我」不僅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作者自我的解剖。「我」與被敘述者之間存在對話性的復調關系。
小說開端,「我」是講述者。「我」只是在S城時聽到過魏連殳一些「奇異」事跡,沒有什麼交集。在寒石山,「我」也只是聽村民議論他。此時的敘述是單方面的。在第一部分最後,「我」因好奇心,途徑他家時才與之有簡單的對話。
回到S城,過大半年後,「我」和魏連殳才熟絡,逐漸打開心扉,進行心靈的對話。此時「我」的敘述主體性變弱。被敘述發聲後,變成了平等的對話關系。
「我」聽說魏連殳被辭退,看到魏連殳變賣了自己珍藏的書,決意要去訪問他。此時「我」的敘述主體地位下降,被敘述者魏連殳開始大段講述最近的遭遇及祖母的死。而「我」主要在傾聽,僅在傾聽過程中偶有發聲。
「我」在山陽教書時收到了魏連殳的信。在閱讀來信時,「我」的敘述主體地位完全讓位被敘述者魏連殳。他將其遭遇的事情通過信詳細地告知「我」。這種當事人自己講述悲慘的遭遇,更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一個人精神毀滅之後的絕望與悲涼。小說敘述的結構也形成了一種雙重結構。
當「我」再次回到s城時,魏連殳已去世。此時小說出現一個新的敘事者「大良的祖母」,被敘述者魏連殳的事跡由她進行講述。「我」又變成傾聽者。這里小說敘述結構又多了一條。
以上可以看到魯迅沒有像以往第一人稱敘事,如《故鄉》中「我」佔有絕對優勢,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佔主導地位。《孤獨者》中敘述對象是和我有相似經歷的知識分子,擁有著復雜的靈魂和生存經歷,「我」不存在任何優越感,對敘述對象也沒有評論的特權。「我」與魏連殳在結構上是並置的。這種復雜的敘事結構將文章結構的復雜性也展示出來了。
(5)魯迅小說孤獨者的中的主人公是擴展閱讀:
《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
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還遠不具備讓青年人作為自由個體可獨立生存,運用其天賦,服務於社會的社會環境。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魏連殳被眾人視為異端,並在祖母大殮時受到眾人聯手的壓制和逼迫,他是孤獨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獨立,卻有著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熱心腸。可是,當他對兒童的希望被唆使兒童貪占搶奪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獨。
第三部分,失業和眾人的歧視將他推向更凄涼的孤獨。而他談祖母,談「獨頭繭」似的人生態度時,顯露出他內心深處更沉重更頑固的孤獨。
第四部分,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條違背意願的路,而新的一切連同自己的選擇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惡,於是他仍然孤獨,而且是一種帶著絕望的痛苦和報復的快意的孤獨。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鬧自戕,作踐別人,毀掉自己,是一種更慘痛、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一生。
創作背景
《孤獨者》創作於1925年9到10月之間,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說集《彷徨》。
創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魯迅苦悶、猶豫,自己說「頹唐得很」。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灣居所,受此事影響,魯迅的健康惡化,肺病復發,數月方愈。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師大學潮而遭到反動派打壓和圍攻,段祺瑞執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
生存環境的艱難、親情的惡變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悶之中。更令魯迅感到苦悶的是,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或出於自我保護,或出於私利,有的與魯迅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一切使魯迅變得更加多疑、孤獨和絕望,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篇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追問。
6. 魯迅《孤獨者》中的主人公 魏連* 那個字讀什麼啊怎麼拼的……呵呵!謝謝了
殳 shū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本義:一種用竹或木製成的,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
同本義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說文》。段注:「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
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周禮》
授旅賁殳。——《周禮·司戈盾》
執殳而立於道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衛風·伯兮》
又如:殳仗(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秦書八體之一 [Shu style]。如:殳書(古代刻於兵器或觚形物體上的文字);殳蟲(秦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
姓
7. 魯迅小說中孤獨者出現的人物
魏連殳,我,魏連殳的祖母,大良,二良,女工,魏連殳的親戚(應該沒了吧)
8. 在魯迅的《孤獨者》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文章中有那些依據可以體現出「我」在小說中的形象
[摘要]孤獨者是魯迅小說塑造中下層知識分子中最成功的文學形象。有孔乙己、陳士成、狂人、史涓生等等。探究孤獨者形象的原型,帶有魯迅的影子,孤獨者形象打上了進步知識分子的烙印,孤獨者形象是作者對舊時代文人的整合提煉。對孤獨者形象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充分認識,可以形成對魯迅小說里中下層知識分子形象的深刻認識和理解,為我們探究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提供有價值的文本形象。
[關鍵詞]魯迅小說;中下層知識分子;孤獨者形象
20世紀是中國變革的世紀,知識分子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社會激變,他們苦悶、彷徨、覺醒、吶喊、追求、迷失、選擇、奮斗……在社會的動盪中,知識分子的思想也經歷了暴風雨的洗禮。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眾多鮮明、生動的知識分子形象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有郁達夫小說中感傷、苦悶、孤寂的「零餘者」;瞿秋白筆下追求光明的「尋路者」;郭沫若詩中的叛逆者;丁玲文中精誠、執著,一腔熱情而又不免寂寞的獻身者;巴金筆下熱情奔涌、思考人生的反封建者……魯迅小說中的中下層知識分子形象,既有這類作品揭示社會黑暗的共性,也富有魯迅強烈的個性色彩,其中最熠熠生輝的就是「孤獨者」形象。
一、孤獨者形象的整體概述
孤獨者形象在魯迅小說中主要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陳士成,《葯》里的夏瑜,《狂人日記》里的狂人,《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里的魏連殳,《傷逝》里的史涓生等。孤獨是魯迅這類小說中主人公性格的主旋律,他們「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嫉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孤獨者反抗著不合理的社會舊秩序,但不被世俗所理解接受,他們從事業到情感都陷入了徹底的孤絕。他們起初有改良社會、抗爭黑暗的瀲情,但他們無法喚起普通民眾的覺醒,最終走向內心的孤獨、生命的寂寞和理想的湮滅。
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魯迅就說:「說到『為什麼』做小說吧,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孤獨者形象就是魯迅發掘、提煉、升華出來的病態社會中的代表群體,是那一時代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與彷徨、理想與失落的真實寫照,引發人們改良落後社會的思考。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作者對自身的拷問,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個體文化人格及其現實生存方式的批判與探索。
二、孤獨者形象的原型探究
孤獨者多是中國人所謂的離經叛道者,人群共棄,特立獨行,艱於置身。他們既是魯迅的獨創,也雜合了那一時代眾多知識分子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他們有各自的喜怒哀樂,但同時他們也是在眾多原型的基礎上綜合起來的典型形象。
1孤獨者形象帶有魯迅的影子。
作品是寫作家的心態史,孤獨者身上帶有魯迅的影子。魯迅有生之年歷經孤獨:寂寞的童年;家道中落陷入困頓;進新式學堂橫遭非議;在日本留學為祖國哀嘆的孤寂;青年時期在會館里冷清地抄古碑;與兄弟周作人的決裂失和;在文學領域與論敵激烈的論戰;為當局所忌憚,常有生命危險;與朱安的包辦婚姻,與許廣平自由結合的來之不易……魯迅生命中有著深刻的孤獨體驗,他曾有詩說這種感受「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魯迅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孤獨者,他在追求高昂的理想與面對痛苦的現實的矛盾中不斷奮斗、失落、思考,他推崇「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於群,以隨順舊俗;發為雄聲,以起其國人之新生,而大其國於天下」的摩羅詩人精神,在孤獨中仍不忘為國家、為民族發自內心的吶喊。
評論 | 1 0
2013-10-15 20:21熱心網友
這是魯迅《彷徨》裡面的一部小說。我想很多同學自學魯迅小說肯定是從《吶喊》開始看的,但是我不想從《吶喊》開始講。我想從一篇難的,很不好理解的,但是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孤獨者》開始講。
要理解中國的近代、現代、當代,要理解中國的歷史,有幾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不讀他們的書或者不讀全了,你沒法了解中國歷史。李敖這么「厲害」,因為他沒有好好讀過魯迅,所以他才會口出輕狂之言,學問做得很不夠。畢竟,台灣這口井太小了,在裡面蹦躂蹦躂還算個英雄,剛一出來就口出狂言,書讀得還很不夠。要了解中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不把魯迅和***的書讀他幾遍,不要想隨便發言。
但這只是說的第一層,再往下說,你讀了幾遍就敢發言了嗎?你理解魯迅嗎?有的時候你覺得理解了,但是過兩天過兩年你發現自己理解的有偏差。
那麼魯迅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想可以通過讀《孤獨者》,也許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我想可以給我們大家提一個醒——魯迅不是那麼好理解的。盡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個方面都要「搶奪」紀念魯迅的權力,開魯迅的紀念大會讓誰去不讓誰去這都是很有講究的。圍繞著魯迅,說的尖銳一點,從來都是凝聚著最激烈的思想斗爭的。你要想理解魯迅,也不必去開那些會,只要好好去讀他的書,結合他的書理解你的人生,這樣可能更有益於接近他。
《孤獨者》這個形象,首先是個孤獨的人。「孤獨」這個詞並不罕見,甚至是個現代社會的常用詞。我們也有很多同學不由自主地說「我很孤獨」,或者在高校里,「孤獨」有時候成了一種時髦:「那個男生很酷啊,他很孤獨」。在加上王曉波推波助瀾,《特立獨行的豬》,這都顯得很有「品位」。那麼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里,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並不孤獨。從本質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麼大家並不理解他,甚至並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麼容易和人溝通,那麼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著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往往認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說,我們大家都認為能夠讀懂。你懂得金庸嗎?你知道他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麼嗎?當金庸在人們面前客客氣氣地回答問題時,他心裡想的是什麼誰知道。所以我們不能把「孤獨」這個詞看得太輕易了!
由於從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號稱提倡個人主義,號稱有個性,個性成了時尚。一個東西一旦成了時尚,他就會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構。於是「孤獨」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於是就出現了一首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變成了對孤獨的調侃了,孤獨就是裝大尾巴狼。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裏面洶涌著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
那麼說完了孤獨,我們回過頭來看魯迅。我們真的了解魯迅嗎?魯迅到底要干什麼?我們都知道他的話後面還有話,那麼到底是什麼?那麼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去看看《孤獨者》這篇小說。
魯迅的小說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鬥,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好像要拷問作者,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孤獨者》這篇小說是收在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彷徨》里的。魯迅的小說一共有三個集子:《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小說集子的意義、分量、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其實用它們的名字也可以概括了:《吶喊》是魯迅吶喊時代的作品,到我們講《吶喊》的時候再講他為什麼要吶喊,「沖啊殺啊」這樣一批小說。因為是「吶喊」嘛,所以當時影響很大;《彷徨》影響不如《吶喊》大,《彷徨》好像是革命失敗後,吶喊過去之後,剩了一片寂寞的戰場,戰場上沒有聲音,寂寞下來了,別人都走了,下海的下海掙錢的掙錢去了,剩下魯迅一個人在這里溜達。這個時候寫的作品,散文、詩結集為《野草》,小說結集為《彷徨》。彷徨這兩個字也很能表現魯迅此時的心境。所以他《彷徨》里的作品和《吶喊》里完全不同,是另一個調子。一般作家的小說是先在雜志上發表然後收到小說集中,這樣還可以多拿一次稿費嘛,本人也是如此做的,魯迅也難逃此例。不過魯迅也有些作品是沒有發表過的,就包括這個《孤獨者》,在收入《彷徨》之前沒有發表過,用余傑的話說這屬於「抽屜文學」,事先是放在抽屜了,也許是不好發表,也許是不願意發表。本人也有些作品是這樣的,本來是想發表,可哪兒也不給發給退回來。比如有一次《中國婦女》雜志跟我約稿,約了好久,我給他們寫了一篇,痛斥天下的悍婦們,他們迅速給我退回來了,說不宜在本刊發表。有些文章是不好發表的,那不要緊,編書的時候把它混進去就行了,混進書中直接出版。因為有些時候編輯腦子一糊塗,一放就過去了。魯迅的這篇《孤獨者》不知道為什麼之前沒有發表過,不管什麼原因,我覺得這是魯迅很珍視的作品。
評論 | 2 2
2013-10-15 20:20熱心網友
魯迅的小說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鬥,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好像要拷問作者,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小說開頭第一句就很特別—— 「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 這是一個暗示:「死亡的輪回」的沉重陰影將籠罩小說人物的命運,以及整篇小說。 小說的敘述也從「送殮」始:魏連殳一直跟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這個祖母其實不是他親祖母,是他的父親的繼母。後來祖母死了,他從城裡趕來奔喪。他是有名的洋學堂里出來的異端人物,所以村裡的人都很緊張:他來了,能否按照我們的傳統規矩辦事呢?於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穿孝服,必須跪拜,必須請和尚道士。魏連殳來了,大家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很爽氣地答應了,而且他裝殮祖母的時候,非常地耐心,這些都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當一切都正常進行,許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為孝子卻一聲沒響,大家都在哭,他不哭,這就引起了「驚異和不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根據王瑤先生的提示,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了當年的阮籍。據《晉書》記載,阮籍的母親死的時候,阮籍正在和別人下圍棋,他的對手說,你的母親死了,別下了,趕緊去奔喪吧。但是阮籍說,不行,我們飲酒。既而飲酒二斗,飲完酒後,舉聲一號,大哭一聲,吐血數升,然後說,那些人都是禮俗之士,我要施之以白眼。這個細節跟小說里的魏連殳的表現非常接近,而且更主要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禮教的,其實他們是最守禮的。 同樣的在魏連殳那裡,他為什麼那麼耐心地為祖母去裝殮呢?他那樣放聲一哭,說明魏連殳是真正講禮教的,是孝子,他是真孝,他反對的是禮俗。從這里可以看出,魏連殳和阮籍不僅在行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進一步我們在魏連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魯迅本人和魏晉文人的相通。魏連殳這個人既體現魏晉文人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魯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質的東西。這里正好找到了一個契合點。 於是,我們發現,魯迅在《孤獨者》這篇小說里,始終突出的是兩個感受,而且都是趨於極端的,一個是極端的異類感,一個是極端的絕望感。可以說,魯迅是把歷史上的魏晉時代的文人和現實生活中他自己的異類感和絕望感在《孤獨者》這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