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禹偁的作品選錄
【三黜賦】
一生幾日?八年三黜。始貶商於,親老且疾;兒未免乳,呱呱擁樹。六百里之窮山,唯毒蛇與 虎。歷二稔而生還,幸舉族而無苦。再謫滁上,吾親已喪。幾筵未收;旅櫬未葬。泣血就路,痛彼蒼兮安仰;移郡印於淮海,信靡盬而鞅掌。旋號赴於國哀,亦事居而送往。叨再入於掖垣,何寵祿之便蕃。令去齊安,發白目昏;吾子有孫,始笑未言。去無騎乘,留無田園。羝羊觸藩,老鶴乘軒。不我知者,猶謂乎郎官貴而郡守尊也。
於戲!令尹無慍,吾之所師;下惠不恥,吾其庶幾?卞和之刖,吾乃完膚;曹沫之敗,吾非輿屍。緘金人之口,復白圭之詩。細不宥兮過可補,思而行兮悔可追。慕康侯之晝接兮,苟無所施,徒錫馬而胡為;効仲尼之日省兮,苟無所為,雖嘆鳳而奚悲!夫如是,屈於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於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彼齊雲、落星,高則高矣;井斡、麗譙,華則華矣。止於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雲:「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唐河店嫗傳】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為名。平時虜至店飲食游息,不以為怪。兵興以來,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有嫗獨止店上。會一虜至,系馬於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嫗持綆缶趨井,懸而復止,因胡語呼虜為王,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嫗老力憊,王可自取之。」虜因系綆弓抄,俯而汲焉。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馬之介甲具焉,鞍之後復懸一彘首。常山民吏觀而壯之。
噫!國之備塞,多用邊兵,蓋有以也,以其習戰斗而不畏懦矣。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在雄州曰驍捷,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斗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頃年胡馬南下,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隸帳下以自衛,故上谷不守。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離失鄉土故也。又月給微薄,或不能充。所賜介胄鞍馬皆脆弱贏瘠不足御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為上軍所取。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宜其不樂為也。誠能定其軍,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
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雲。 【對雪】
帝鄉歲雲暮,衡門晝長閉。五日免常參,三館無公事。
讀書夜卧遲,多成日高睡。睡起毛骨寒,窗牖瓊花墜。
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豈敢患貧居,聊將賀豐歲。
月俸雖無余,晨炊且相繼。薪芻未闕供,酒餚亦能備。
數杯奉親老,一酌均兄弟。妻子不飢寒,相聚歌時瑞。
因思河朔民,輸稅供邊鄙。車重數十斛,路遙幾百里。
羸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夜來何處宿,闃寂荒陂里。
又思邊塞兵,荷戈御胡騎。城上卓旌旗,樓中望烽燧。
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處行,牢落窮沙際。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為蒼生蠹,仍屍諫官位。
謇諤無一言,豈得為直士。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不耕一畝田,不持一隻矢。多慚富人術,且乏安邊議。
空作對雪吟,勤勤謝知己。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泛吳淞江】
葦蓬疏薄漏斜陽,半日孤吟未過江。唯有鷺鷥知我意,時時翹足對船窗。
【春居雜興·兩株桃杏映籬斜】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裡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
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煙。副使官閑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日長簡仲咸】
日長何計到黃昏,郡僻官閑晝掩門。子美集開詩世界,伯陽書見道根源。
風飄北院花千片,月上東樓酒一罇。不是同年來主郡,此心牢落共誰論。
【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官舍竹】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寄碭山主簿朱九齡】
忽思蓬島會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利市襕衫拋白紵,風流名紙寫紅箋。
歌樓夜宴停銀燭,柳巷春泥污錦韉。今日折腰塵土裡,共君追想好凄然。
【畲田詞五首】
其一:大家齊力劚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其二:殺盡雞豚喚劚畲,由來遞互作生涯。莫言火種無多利,林樹明年似亂麻。
其三:谷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亂入雲。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其四: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其五:畲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 【點絳唇·感興】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貳』 王禹的介紹
王禹,男,出生於1965年,副教授,畢業於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醫學博士
『叄』 王禹的個人簡歷
2011年8月--2011年9月 任吉林省和龍市副市長; 2011年9月--2013年4月 任吉林省和龍市副市長、黨組成員。
『肆』 《五代史闕文》作者:(宋)王禹偁,王禹啥,那個字怎麼讀
cheng 第一音。古時稱「chen」第二音
『伍』 王禹的字寫得很漂亮是因為他經常什麼
我覺得一個人的字寫得很漂亮的話,肯定是因為他經常練字啊,只有勤奮的人才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一些東西。
『陸』 王禹偁的文學主張
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較高者,他在詩、文兩方面的創作都較為突出,促進了宋初詩風、文風的變革。宋初詩派林立,但主要是「白體」、「西昆體」、「晚唐體」三家。王禹偁屬「白體」。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來反對唐末以來浮靡文風,提倡平易樸素的優秀作家之一。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義之易曉」(《答張扶書》),反對艱深晦澀,雕章琢句,為後來的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詩文革新運動開辟了道路,因此頗受後人推重。北宋初期,文壇上沿襲唐末五代頹靡纖麗文風。王禹偁為了革除這種流弊,以宗經復古為旗幟,提倡繼承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精神,主張「遠師六經」,「近師吏部(韓愈)」,寫「傳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別強調「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義易曉」,發揮了韓愈古文理論與實踐中「文從字順」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內容充實,感情充沛,語言曉暢。《待漏院記》是一篇政論,提出「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的論題,規勸執政者要勤政愛民,而不能「竊位而苟祿,備員而全身」,義正辭嚴,筆觸鋒利。
其代表作《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寫於貶官黃州時期。文中極力渲染謫居之樂,把省工廉價的竹樓描繪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現出一種忿懣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調優美,富於詩味。《唐河店嫗傳》記述邊地一位老婦人機智殺敵的 故事,又借題發揮,譴責了當權者在軍政措施上的不當,既有生動的人物描寫,又有懇切的議論。此外《錄海人書》、《答張扶書》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論和創作,對宋代散文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蘇軾稱他「以雄文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當非溢美之辭。
文論方面,王禹偁提出了傳道、明心與有言、有文。王禹偁在《答張扶書》中說:「夫文,傳道而明心也。」在文以傳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傳道之文里發抒自己的政見和內心感受。於「傳道」外,提出「明心」,於「有言」外,提出「有文」,這是王禹偁在理論上的一種貢獻。所謂「明心」是指自己的內心世界臻於高尚,是指立身無愧,以文明心和傳道,實質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並偏重在文的方面。 在詩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說:「宋鏟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送羅壽可詩序》,《桐江續集》卷三二)顯然這種說法稍嫌誇張,但宋初詩風確有白體、昆體、晚唐體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體詩人。然而,王禹偁的詩風與李昉、徐鉉等白體詩人卻是同中有異。王禹偁早年多作閑適詩,晚年多作諷喻詩,與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這種深刻的自省意識,使他從學習白居易進而以杜甫為典範,甚至在晚年自編的《小畜集》中很少收錄早年作品。相傳,他曾因作詩偶合杜甫詩句而寫下「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還稱贊「子美集開詩世界」。他在創作中努力實踐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對雪》、《感流亡》、《竹□》、《對雪示嘉佑》等詩,以深厚的同情描寫了當時農民、士兵的苦難境況,揭露了現實的黑暗,而且嚴於針砭自身,繼承和發揚了杜甫「三吏」、「三別」與白居易《秦中吟》的風格。《畲田詞》五首生動地記錄了山區刀耕火種的情景,贊揚了普通人民勤勞刻苦和團結互助的美德。
他的詩同散文一樣,語言平易流暢,風格簡雅古淡。他還有一些寫景抒情的短詩,卻筆調清麗,饒有風韻。如《村行》描繪了山村黃昏的動人情景和詩人的感觸。他還善於向民歌吸取思想藝術營養。如《畲田詞》:「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洋溢著勞動者的樂觀感情,饒有民歌清新活潑的風味。他的長篇詩歌,敘寫自己生平事跡與懷抱,能揮灑自如,暢所欲言,已開宋詩散文化、議論化風氣。林逋盛贊他:「縱橫吾宋是黃州。」胡仔也說:「國初沿襲五代之餘,士大夫皆宗白樂天詩,故王黃州主盟一時。」(《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詞即事即目,登覽抒懷,寓情於景,格調深沉,雄渾有力,藝術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別開生面的。具體地說,點絳唇這首詞在宋初詞壇的貢獻集中在兩個方面:在穠麗的氛圍中以清麗取勝;在狹窄的詞境中以開闊見長。過去,人們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其實,不論就思想內容,還是就藝術風格講,這首詞都很具特色,從柳永的《雪梅香》(「景蕭索」)、辛棄疾的《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點絳唇》(「燕雁無心」)等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這首詞影響的某種痕跡。因此,王禹偁這首《點絳唇》應當被視為掀開兩宋詞壇帷幕的重要詞篇。王弈清稱贊此詞「清麗可愛」,並因此推崇王禹偁「豈止以詩擅名」(《歷代詞話》卷四轉引)。王禹偁是開北宋詞壇創作風氣的重要作家。
『柒』 王禹的散文《老城情結 》
一座城市總有一種屬於她的風情,這種風情折射出來在地上投下了她的倩影。苕溪、霅溪靜靜流淌,橫穿過江南水鄉名城湖州,水的靈氣給她帶來了慵懶和從容。苕溪、霅溪是有點味道的,河的兩邊一些老建築,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驕傲。雖然只是浙北城市的一隅,卻豐富多彩地裝點了老城的風情。或許苕溪、霅溪只是這種風情的縮影,但一碗裝著丁蓮芳千張包、周生記餛飩的清香,一杯白茶含在口中的清遠,又構成了霅溪、苕溪悠長的歷史痕跡。
沿河岸慢慢地走,不禁會想頭上唧唧喳喳叫著又一忽兒掠過的黃鶯,是否流連過張志和、蘇東坡的詩句,淌在人們想像的河流里?而主宰著整個霅溪、苕溪的魚兒是否會清亮亮地出現在某一個夏天的夢里?那些秋後被遺留下的蘆花,又是否會在某一個雨夜安慰了失意人的心?這般風姿綽約,使每雙踏足霅溪、苕溪的腳步都被纏綿住,極想連帶這份風情一起帶走,卻又不忍,不忍破壞這份景緻,哪怕只是輕輕觸碰。
老街小巷的確是湖州老城的風情之一,好像提起老城就會想到那七拐八彎小巷的。小巷總帶著點女人家的陰柔,纏纏綿綿。而這老城小巷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數不清的。故事像老房子上爬著的滿牆爬山虎一樣,會蔓延,會把一寸寸牆面變成它的領地,到最後,一些正說也沾染上些曖昧的意味兒。這就是老城的風格,有些糾纏不清的意思在,優柔寡斷的。以致於現在外人看水鄉人總覺得不爽快,不幹脆,但太多發生在這座城市中的故事註定了她的溫婉和與眾不同。
老城,因為有了那些人名和地名,也就開始有了細節,有了故事。這些故事像翻過一葉歷史書頁一樣被風吹走,留下的是一種叫做風格的東西。這些故事構成了湖州老城的縮影和風情,細節像串在日子上的花朵,散發著歷史的詩意香氣。它深藏在老街小巷斑駁的木質紋理中,生長於幽深古老的宅院里,或者從坐在門口小板凳上的老翁老嫗口中流淌出來。那些曾經轟轟烈烈過的人和事,像流言蜚語隱匿在幽深的小巷一樣被歲月輕輕覆上一層薄紗,朦朧地昭示著那一段段老城之情結。那浩大而深厚的文化就沉澱在那古老的街頭巷尾,它們鮮活生動地跳躍在了人們的心靈和行動中,不像博物館的陳列品那樣確鑿而冰冷。
我相信有許許多多人也跟我一樣,太熟悉的東西,近在身邊的事物。因為伸手可及,比比皆是,有時倒熟視無睹,不怎麼去認真審視它了。老城,就像我的母親,我們天天依偎在她的懷抱里做夢,卻很少清醒地仰起頭來仔細看一下她眉角的皺紋有幾許,青絲中的白發有幾根,我們只知道母親正值美艷動人,所以不時拿出她年輕時的玉照誇耀不已,緬懷無盡。卻從未體恤她人到中年後身上的負擔有多重。應該說,我們與母親交流是沒有隔閡的,但我仍時時感到震驚,常常不得不後退幾步,重新打量母親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姿與面容,以便能讓自己看得更清楚、更真切一點。母親子女眾多,各人之間的性格、學養、經歷、年齡的不同,打量母親的眼光必然會迥然不同,感覺也會各不相同。因為,每個人的眼中都有一個自己母親的形象。那麼,她僅僅是一個沉湎於昔日百坦安耽的富家婦人嗎?從母親復雜的身世可以知道她是見過大世面的,她受過歲月的洗禮,有過生活的體驗,又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磨煉,所以,她老練得很,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會一驚一乍,顯出小家子氣的樣子。但她又是腳踏實地、很實惠的。她知道尋常日子平凡得很,不會天天風花雪月,平常人家過的還是平常日子,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
母親的經歷既曲折而又特殊,她的內涵既深刻而又豐富,再加上現在她又掠掠鬢發,整整衣衫,挺起腰肢,重新顯露出她風情萬種,儀態萬方的優雅姿態,於是乎,有人驚艷於她的美麗,有人要尋找她的底蘊,有人要解讀她的密碼,有人拿著地圖行走在她的老街古巷……所到之處聽到的盡管有帶各地口音的普通話,甚至其他國家的語言,然而最常聽到的畢竟還是講慣了的生活閑話,這種起源於太湖吳語方言,早已成為一種頑強宣誓的的性格特徵,而心理狀態、民風民俗也不會因為外地人的大量湧入而逐漸淡化,乃至完全消失。
與上海、深圳那種攝人的艷光比起來,湖州老城就是一個低眉順眼的如夫人。上海、深圳的都市面孔會把初來乍到的人震住,只能讓人穿著華服在她的舞台上打個呼哨,不願停留。初見老城,可能嫌它粗糙平庸,但它卻像熬過的老湯,住得越久,滋味越醇厚,讓人潛移默化地愛上這個適宜人居的城市。但是,老城卻有獨特的風韻:城市生態環境的和諧協調,美景中滲透的人文精神,五光十色的多元文化各呈異彩,以及彌漫在老城各個角落的一種溫馨的氛圍,一種悠閑的情調,一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氣質,一種隨處可見的笑容,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水鄉人的生活悠閑得令人眼紅。日子是水自己是魚,游著走就是了。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是虛的只有生活是最實在的,水鄉人是真正的生活家。安逸和悠閑,成就了浙北的城市性格,不慍不火,從容有致,這不就是水的性格、母親的性格嗎?因為是江南名城,所以老城又是包容的,在多元生活形態的碰撞里,每個人自得其樂。從自然的千年老城,到生活的富裕老城,到藝術的詩意老城,這一路,就像一朵花在不斷綻放的過程,原來這個看似寧靜的,卻為我們帶來了關於城市的另一種想像空間。
浙北地區有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的老城,大氣不失委婉,清麗不失古樸,奔放不失嬌媚。只要感受它的喧囂和悠閑的氣氛就夠了,正是這喧囂和悠閑的兩極,讓人流連忘返。你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到商場、超市購物,到老街漫步,到廣場納涼,到河濱公園發呆或散步競走和輕歌曼舞,到太湖邊靜心遐想……你也可以叫上一輛人力三輪,讓他帶你穿街過巷。搖搖晃晃的便可以晃出老城的情調,經典的懷舊、莫名的惆悵。茶館是老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夜晚燈火闌珊,空氣中彌漫著咖啡淡淡的香味,人們談笑著,低語著,很舒展地生活在靈韻的老城裡,整個城市在悠閑中透出縷縷生活的快樂。
當然,一個地方的情調特色絕不僅僅局限在休閑味上,而在於行走、生活其間的人們的一言一行。如果老城在努力創建優良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讓江南民居特色更充分地亮出來,讓水鄉風貌更顯露出來,讓市民身上的那種古城人文雅韻也流露出來,就連眾多老字型大小店鋪的商業街、老茶館、老酒肆、傳統餐館也返璞歸真,想必湖州老城的情調就一定會在今日之基礎上更具人文傳統的魅力與風采。
我想,一座城市的價值不在它的歷史悠久,而在它對悠久歷史的記取;不在它的物質豐盈,而在它的文化底蘊;不在它的使用,而在它的精神。對老城而言,更多地表現於市民的生活習慣、思維品質之中,因為市民是一座城市整個生活的載體,也是城市真正獨特性的所在。閑暇時和朋友談起哪座城市令人嚮往時,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湖州老城,因為那是我的家,我深深地熱愛著這片我生活的土地。我期盼這份老城情調永存。
『捌』 古文觀止里的王禹稱寫了什麼
黃岡竹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