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主角 > 主人公是春見的小說

主人公是春見的小說

發布時間:2021-07-23 22:08:44

① 誰知道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文言文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游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台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近年來有兩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劇目引起爭議。一台由沈陽京劇院遲小秋和朱強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台新戲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特別在舞台的呈現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傳統般的「跳躍」,由於演出場次不多,范圍也不廣,筆者無緣窺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評論,只就所見到過的遲小秋的「哭墳」一折說幾句當時的觀感。這一折戲給我的整體感覺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編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憶部分的唱腔設計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開始幾句有些「繞」,聽起來不順。

② 興唐群俠傳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興唐群俠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由於網路原因,第十九章節與第二十章節在2009年10月4日17:05-22:05,上傳內容順序顛倒,現已更改過來。由此為讀者造成的困擾,深表歉意。
經過現在的更正,順序已經調整過來,讀者可以放心閱讀。');
() 楊林被羅春的身手所吸引,騰空飛身直撲向羅春。羅春連接楊林兩掌,竟有些站立不住了。眾太保在此時亦一擁而上,欲將羅春圍住。羅春自知寡不敵眾,飛身出門,看到門外院中的兵器架上放有一柄大刀。羅春靠近大刀,並綽於手中,猛旋刀柄,將自己結實保護起來。眾太保無破綻可尋,無法出手。
楊林因見羅春身手不凡,頗為憐惜,喝止眾太保道:「放了他!你們的武功與這位羅兄弟相比還差得遠呢!」見眾太保停下手後,望著羅春道:「本王今日放你一馬,是不想英雄早喪。快回燕山!不要在這里挑戰老夫的耐性。以你現在的武功修為還不足以打敗本王。再回去練上幾年,定有一番成就。另外,回去告訴燕王,好好保重身體。本王不日就會去好好向他討教幾招的。」
羅春見楊林……

③ 精明女王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精明女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話說……話說……
微微頓了一下,沉思一會兒,其實這也是沒多久以前的事。
唉!能省略就省略前一大段,從中間攔腰切入——胤嗇與禹春乃是一對佳偶。偏偏月老忘了為他們系牢紅線.禹春的家人堅持要胤嗇人贅,方答應將禹春許配給他。
偏偏胤嗇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他寧可終生不娶,也不願背宗忘祖去人贅。
所以他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入贅禹家嫁給禹春,但他又不能對禹春忘情,於是誓言終生不娶,堅持與禹春為鄰。
禹春見他寧可終生不娶、與她為鄰也不願入贅她家,不由得怒從中來。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禹春接連生下一女三男,而胤嗇仍是孤家寡人。
有一天,胤嗇捺不住對禹春的相思之苦,偷偷地爬牆偷窺禹春,只見禹春懷抱著么兒,一幅慈母的模樣.他是愈看愈著迷。
禹春不經意瞄見在偷窺的胤嗇,頓時怒不可遏地百般譏諷:「要你人贅你裝清高,有骨氣就不要躲在暗處偷窺!」
胤嗇不由得氣急敗壞地反駁。、你以為我是在看你嗎?別臭美了,也不瞧瞧自己現……
確認後請採納

④ 梁山伯與祝英台文言文

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故事基本內容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游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台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近年來有兩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劇目引起爭議。一台由沈陽京劇院遲小秋和朱強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台新戲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特別在舞台的呈現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傳統般的「跳躍」,由於演出場次不多,范圍也不廣,筆者無緣窺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評論,只就所見到過的遲小秋的「哭墳」一折說幾句當時的觀感。這一折戲給我的整體感覺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編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憶部分的唱腔設計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開始幾句有些「繞」,聽起來不順。

⑤ 圍魏救趙主要人物是誰

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故事】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軍隊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抗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王全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涌,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只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己經大開,李秀成率部沖入城內,攻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今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撒天京。兩路兵馬匯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迴避了張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隊,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沖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

⑥ 誰有南明史文言文版本的下載地址 謝謝了。

你要的應該是錢海岳版:
《南明史》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 秦良玉傳(民國·錢海岳纂)
秦良玉,字貞素,重慶忠州人。石砫宣慰使馬千乘妻。萬曆二十七年,征播州蠻,破婁山關,良玉夫婦功稱最。千乘以忤內臣丘乘雲下獄死,命良玉代領其職。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儀度嫻雅。每行軍,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有犯,親故不少貸,所部兵器用長矛,白木為之,「白桿兵」遂著名海內。
泰昌時,奉調征清兵遼東,遂卸裙衩易冠帶,與子祥麟、婦張鳳儀、家將文指揮妻白,及左右侍婢,皆男妝雄服,眾八千人。賜良玉三品服,授兄邦屏都司僉書,弟民屏守備。天啟元年,邦屏渡渾河戰死,民屏突圍出。遼沈連破,關外殘兵奔竄。良玉聞變,統精卒三千,與祥麟兼程守山海關。祥麟中矢,猶拔矢策馬奪勇防禦,不肯退。良玉陳邦屏死狀,尚書張鶴鳴亦言渾河血戰,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詔加良玉二品服;祥麟指揮使;贈邦屏都督僉事,陰子,祠祭;民屏進都司僉書。命回川練兵赴授,良玉率眾回蜀。
未幾,奢崇明圍成都,陷重慶,川中大震。諸土司皆貪崇明賂,逗留,獨良玉斬使焚書,遣邦屏子翼明、拱明,都司胡明臣,裨將秦永成先發,自與祥麟率殺手六千,令民屏提調,楊學禮督陣,前鋒沿江而上,寇不敢出。而崇明圍成都急,巡撫朱燮元調援,良玉乃繇川北鼓行而西,分遣民屏復安岳、樂至,良玉復新都,長驅抵成都。寇敗解圍去,乃還救重慶。民屏擒寇將樊虎,奪二郎關、佛圖關。時南坪關先為翼明所扼,拱明斬寇將沈霖兩河,火舟千餘,寇束手困守城中。良玉兵抵城下,腰刀先登,手斬千級。寇張彤迎戰,祥麟斬之,乘夜復重慶。永成斬將冉應龍忠州。川東悉平,功第一,授都督同知總兵,復晉祥麟宣慰使,民屏都督同知副總兵,翼明、拱明咸加參將。良玉益感奮,以首凶未獲,即領兵進剿。分遣裨將秦衍祚復遵義,祥麟克永寧、藺州,親率翼明、拱明先後攻破紅崖墩諸大巢,擒將李楫等。朝命數賚金幣,良玉疏謝,且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糧,累奏紅崖墩諸捷,乃行間諸將,未睹賊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風聞先遁,敗於賊者惟恐人之勝,怯於賊者惟恐人之強。如總兵李維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拒臣不容不得一見。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亦當愧死。」優詔報之。
崇明巢破,結水西安邦彥同反,引苗眾圍貴陽。良玉命民屏及其子佐明、祚明從巡撫王三善救之,大破邦彥平越,搗大方。三善死,民屏從殉,佐明、祚明重傷脫。良玉疏聞,有「仇不共戴」語。詔贈民屏右都督,佐明、祚明授參將,翼明、拱明皆晉副總兵候調。
崇禎三年,清兵陷永平西城,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鎮自保觀望不前,良玉獨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師晝夜兼行抵都。都人聞白桿兵至,朝市喧傳安堵。上詔褒美,加少保,掛鎮東將軍印。召見平台,賜蟒玉彩幣羊酒,賦詩四章旌之。會四城復,蜀有百丈關之警,命良玉歸。翼明護築大凌河,城成,亦撤兵還鎮。祥麟、鳳儀代駐近畿防守。後夫婦分兵逐王嘉胤、王自用於山西、河北。已調襄陽,鳳儀以孤軍戰歿侯家莊,祥麟乃南旋。
良玉自京師還,奉命專防川東。七年,張獻忠入川,圍太平,良玉提兵急救。會祥麟自北還軍,前後夾擊,大破之,遁去。十三年,羅汝才復入川,聞良玉兵至,反走。良玉率永祚、翼明、譚穩、秦篆,迭破之馬家寨、留家埡,斬東山虎,追至譚家坪,寇披靡逃,王光恩、惠登相降。良玉率祥麟親追至仙寺嶺,奪汝才大纛,擒渠虎塌天,前後斬八千餘級,蹂死者遍山谷,獲甲仗馬騾無算,眾喪膽不敢西。
先是,左良玉縱獻忠走羅汝才。是歲七月,二人悉銳復功川。當是時,楊嗣昌主驅寇入川,盡撤蜀精銳赴楚,邵捷春以弱卒二萬守重慶,所倚惟良玉及副總兵張令二軍。適知州陸遜之過重慶,捷春命按行其營,嘆曰:「不圖今日見細柳營,娘子軍名不虛也。」良玉為置酒論兵,語遜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婦人,受國恩應死,恨與邵公同死耳。」遜之問故,良玉曰:「督師以蜀為壑,無智愚皆知之。邵公不以此時爭山奪險,令寇無敢即我,而坐以設防,此敗道也。」遜之醉,誤曳其袖,良玉遽引佩刀自斷之。
十月,獻忠破觀音崖,從上流渡,良玉偕令扼竹箘坪,挫其鋒芒。令戰死,良玉趨救不克,所部三萬人略盡。單騎見捷春曰:「事急矣!盡發吾溪峒卒,可得二萬,我自餼其半,官半之,猶足辦寇。」捷春見嗣昌與己左,而倉卒無見糧,謝其計不用;良玉乃太息歸。捷春師旋覆,嗣昌乃來重慶,謀邀獻忠。獻忠復出陝破襄陽,嗣昌亦死。
十六年冬,獻忠盡破楚地,將入蜀。良玉圖全蜀形勢,上之陳士奇,請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復上之劉之勃,之勃許之而無兵可發。
十七年正月,獻忠攻夔州,良玉馳救,眾寡不敵潰。威宗殉國,衰絰北向大哭。及清兵入蜀,良玉語其眾曰:「吾一婦人,受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虜哉?」與所部中軍江國紀等約曰:「從虜者族無赦。」乃分兵守四境。獻忠遍召土司,無敢至石砫者。忠、酆民襁負來依者踵接。昭宗即位,晉太保兼太子太保,封忠州侯。永曆二年,宗室容藩使至征粟,良玉不應。容藩將攻之,乞救於李占春,容藩乃走。未幾卒,年七十五。謚忠貞。

鳳儀,沁水人,尚書銓女。祥麟,字瑞徵。有勇略,屢立戰功,先與良玉書,言:「兒誓與城存亡,願大人勿以兒為念。」良玉批其旁曰:「好、好,真吾兒。」卒,子萬年嗣。
翼明,官總兵,封威通伯。十三年,與萬年、楊璟以眾同降於清。拱明,官總兵,討普名聲,力戰死。
贊曰:良玉以巾幗效命疆場,古所未有也,跡其忠忱武略,足愧須眉已

⑦ 【水經注】文言文翻譯

全文翻譯嗎?
《水經注》很長啊
全文翻譯鏈接如下:
http://ewenyan.com/contents/more/sjz.html

水經注 卷一 河水

【原文】
三成為昆侖丘①。《昆侖說》②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③之居。

【注釋】
①三成為昆侖丘:三級的土丘稱為昆侖丘。成:級,層。
②《昆侖說》:書名,不詳。
③太帝:天帝。

【譯文】
三級的土丘稱為昆侖丘。《昆侖說》說:昆侖山有三級,最下一級叫做樊桐,又叫做板桐;第二級叫做玄圃,又叫做閬風;最上一級叫做層城,又叫做天庭,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原文】
《山海經》稱方①八百里,高萬仞②。郭景純以為自上③二千五百餘里。《淮南子》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④三尺六寸。

【注釋】
①《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作者已不可考,內容包括山川、道里、鳥獸、祭祀、醫巫、風俗等。方:方圓。
②仞:古時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③郭景純:郭璞(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熟知五行、天文、卜筮之術。自上:為「自此以上」的省略,從這里向上。
④《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撰寫的雜家書,也稱《淮南鴻烈》。步:古代長度單位,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一步。

【譯文】
《山海經》說:昆侖山方圓八百里,高達萬仞。郭景純以為向上兩千五百多里。《淮南子》說:高一萬一千里零一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原文】
《山海經》曰①: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②。《括地圖》曰:馮夷恆乘雲車③駕二龍。河水又出於陽紆、陵門之山,而注於馮逸之山④。《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陽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居⑤,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禮⑥焉,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⑦等物,皆《河圖》所載。河伯以禮,穆王視圖,方乃導以西邁⑧矣。粵在伏羲,受《龍馬圖》於河,八卦⑨是也。故《命歷序》曰:《河圖》,帝王之階⑩,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後堯壇於河,受《龍圖》,作《握河記》。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於海,逕自中州,《龍圖》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禱陽紆,蓋於此也。高誘以為陽紆秦藪,非也。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昆侖山也。《穆天子傳》曰:天子升於昆侖,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豐隆,雷公也。黃帝宮,即阿耨達宮也。

【注釋】
①《山海經》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經·海內北經》。
②惟:同「唯」,只有。馮夷:傳說中的黃河水神,即河伯。都:居住。焉:在那裡。
③恆:常,經常。雲車:傳說中仙人的車乘,仙人以雲為車,故名。
④馮逸之山:山名,不詳。
⑤河伯馮夷:河伯、馮夷是同一個人,指傳說中的黃河水神,馮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賜予他的封號。都居:居住。
⑥沉:古代祭川澤叫沉,因為要向水中投祭品,故名。珪(ɡuī)璧:古代祭祀朝聘所用的玉器。禮:行祭禮。
⑦玉果:形狀像果實一樣的美石。璇(xuán)珠:美玉珠。金膏:傳說道教中的仙葯。
⑧導:引導。西邁:向西行進。
⑨八卦:《周易》中八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基本圖形:乾、坤、震、巽(xùn)、坎、離、艮(ɡèn)、兌,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卦相傳是伏羲所作。
⑩階:基礎,階梯。
堯:傳說中古帝陶唐氏之號。壇:築壇祭祀。
虞舜: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因其先國在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故稱虞舜。
朝宗:本來是指古代諸侯春、夏朝見天子。《周禮·春宮·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後來比喻小水流注大水。
禹:古代部落聯盟首領,傳說曾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有「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
釋氏《西域記》:書名,不詳。楊守敬認為是晉釋道安的《西域志》。
豐隆:古代神話中的雷神,即雷公。後多用作雷的代稱。

【譯文】
《山海經》說:南面就是從極淵,又叫中極淵,深三百仞,只有水神馮夷居住在那裡。《括地圖》說:馮夷經常乘坐雲車,由兩條龍駕著出行。黃河水又從陽紆山、陵門山流出,注入馮逸山中。《穆天子傳》說:天子西征,到陽紆山,這是河伯馮夷居住的地方,馮夷即河宗氏,天子於是把寶玉珪璧投進水裡禮祭河神,河伯才給天子打開圖冊典籍,讓他觀看天子應有的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神物。這些都是《河圖》中所記載的。河伯以禮相待,等穆王看完圖後,才引導他向西行進。所謂伏羲氏受《龍馬圖》於大河之源,《龍馬圖》就是八卦。所以《命歷序》說:《河圖》,是帝王的基礎,記載著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後來堯在河邊築壇,接受《龍圖》,寫了《握河記》。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過《龍圖》。李尤《盟津銘》:浩浩盪盪的大河之水,終於流入大海匯成巨浪;它從中原經過,就是河伯獻上《龍圖》的地方。《淮南子》說:從前大禹治洪水,在陽紆祭祀祈禱,就是在這個地方。高誘以為陽紆就是秦藪,是不對的。釋氏《西域記》說:阿耨達太山,山上有大淵水,宮殿樓台觀閣非常宏大。這山就是昆侖山。《穆天子傳》說:天子登上昆侖山,參觀黃帝之宮,為雷神豐隆墓葬封土。豐隆就是雷公。黃帝宮就是阿耨達宮。

【原文】
《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①,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②。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③。余考④群書,咸⑤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⑥,淪⑦於蒲昌,出於海水。故《洛書》⑧曰:河自昆侖,出於重野⑨。謂此矣。逕積石而為中國河⑩。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釋氏《西域記》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注釋】
①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漢、唐時稱為蒲昌海,又名鹽澤。
②積石山:即今阿尼瑪卿山,在青海省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省南部邊境,為昆侖山脈中支,黃河繞流東南側。
③隴西郡:秦朝所設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王莽時期改名為厭戎。因為此郡在隴之西,故名隴西。大致在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河關縣:漢設晉廢,治所不詳,疑在今青海省貴德縣西南。羌中: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
④考:考尋,考索。
⑤咸:都。
⑥重源潛發:這里是說黃河從蒲昌海潛流到積石山,又重新發源。
⑦淪:進入,流入。
⑧《洛書》:儒家關於《尚書·洪範》「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據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書·洪範》「九疇」。九疇:傳說中天帝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類方法。
⑨重野:地名,不詳。
⑩中國河:中原的河流。
成公子安: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省滑縣)人。西晉文學家,以賦得名。
宏壯:宏大壯闊。
尚美:比……更美。尚:通「上」,超越,超過。
峻極:高峻,高聳。
嵯峨:山高峻、聳立的樣子。
似如:好像。比:合適。

【譯文】
《山海經》說:黃河入渤海,又出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導的積石山。積石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我考證了許多書,都說河水發源於昆侖,潛流入地後重新冒出,到蒲昌又隱沒了,然後再從內海中流出。所以《洛書》說:河水從昆侖發源,再從重野流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河水流經積石就成中原的河流了。所以成公子安《大河賦》說:總覽百川的宏偉壯麗,沒有任何河流可以比擬;在高峻的昆侖山底下潛流,又從聳立的積石山下重新發源。釋氏《西域記》說:河水從蒲昌海開始,潛流於地下,向南到積石山才重新流出地面。然而《水經》把積石山放在蔥嶺、蒲昌海之上,這好像不合適,應在蒲昌海之下。

⑧ 請問誰知道有關」高山流水」 與知己 有關的典故 謝謝!

知己和情侶好像有很大區別吧?先說知己吧。
忘年之交:梁代詩人何遜,才華出眾,當時的名詩人范雲很欣賞他,忘記年齡相差20歲,結為「忘年之交」。
金蘭之交:魏晉時竹林七賢,嵇康、阮藉、山濤感情很好,有的書上說山濤做官位高還與嵇、阮有真摯的友情,堅如金,香如蘭,是謂「金蘭之交」。不過從《與山巨源絕交書》來看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兒。
莫逆之交:是說彼此思想主張一致,沒有抵觸的地方。戰國時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的觀點就出奇的一致,於是結為「莫逆之交」。簡直太不尋常了,三個人思想一致,兩個人都很難啊!
刎頸之交:說的就是廉頗和藺相如了。相傳他們一開始不和,廉頗找茬,藺相如處處退讓老將軍,後來就「將相和」了,他們的友情就叫做「刎頸之交」。
高山流水太尋常了,不解釋了。
至於你所補充說明的,是民間傳說吧?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祝好像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找找老一輩的人他們有很多故事的。

閱讀全文

與主人公是春見的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重生1985軍長 瀏覽:716
天賜官福小說完結資源 瀏覽:972
穿越古代無敵文的小說完結小說 瀏覽:786
蘿莉兇猛的小說全集 瀏覽:599
女主有本命契約者強大的小說 瀏覽:681
無限穿越小說諾言第八 瀏覽:17
小說重生後女主變佛了 瀏覽:479
女主特工穿越小說古代 瀏覽:775
糖醋蚊子小說閱讀 瀏覽:367
都市小說主角會說法語 瀏覽:431
免費小說最強屠龍系統 瀏覽:715
女主重生溺寵小說排行榜 瀏覽:940
楊家女將之風流小說txt 瀏覽:319
浮華逝夢免費閱讀小說第六章 瀏覽:364
主角叫蕭洛塵的都市小說 瀏覽:718
女主叫什麼愛的小說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96
女主角長的傾國傾城而且武功很高的小說 瀏覽:484
小說主角學生身上全是傷痕彈孔 瀏覽:598
升級穿越系統小說 瀏覽:878
小說女主名字搞怪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