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孫臏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是什麼
孫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他的主要思想就是自己的強度去攻擊對方的弱處,代表作品是孫子兵法.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為孫伯靈),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華夏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1)孫臏為主角的小說擴展閱讀
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為氏。衛有陶叔,為司徒後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釁,采於寧為寧氏。 孫權號吳,而四世亡於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 《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誌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唐代孫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記載孫臏是衛武公的後代。
❷ 孫臏的著作是什麼
孫臏,齊國人,生於阿(山東陽谷東北)鄄(山東鄄城北)之間,是孫武的後裔。原名不詳,因曾受臏刑(去掉膝蓋骨),故世人稱之為孫臏。生卒年月史無記載,主要活動於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期間(公元前356~前301年)。著有《孫臏兵法》,是我國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謀略家。
孫臏青年時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任魏國將軍,嫉妒孫臏才能,設法把孫臏騙至魏國,借故處以臏刑。孫臏身殘志堅,受辱不屈,暗自准備逃走。當齊國使臣來魏時,孫臏往見使臣,訴說自己的遭遇與見解,深為齊使所賞識,就秘密將他帶回齊國,在齊將田忌家作門客。當時齊威王常和貴族大臣們一起舉行馬車賽跑。用重金賭輸贏。孫臏見他們駕車戰馬的速度相差無幾,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進行比賽。他就向田忌建議,用上等馬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用下等馬對上等馬的方法,謀取兩勝一負的勝利。他這種符合運籌學博弈原理的方法,後人稱之為「三駟之法」,田忌因此而看出孫臏的足智多謀,就把他推薦給齊威王。威王通過與孫臏談論兵法,很賞識他的軍事才能,就任命他為軍師,參與戰略決策,成為齊統治集團中的重要智囊人物。孫臏一生的戰績主要是輔佐田忌,在桂陵、馬陵兩次大戰中,大敗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與「減灶誘敵」兩種戰法的範例。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率軍八萬包圍了趙都邯鄲。次年,齊威王派將軍田忌率軍八萬救趙。田忌本欲直趨趙國,孫臏勸阻他說:「解亂麻不能生拉硬扯,勸斗毆豈能自己捲入。魏軍主力精兵盡在趙國,國內多是老弱之軍,在此情況下,應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向魏都進軍,以調動在趙魏軍回師自救,而於其歸途中與以截擊,既可解趙之圍,又可誘殲魏軍,一舉兩得。」並建議「南攻平陵(河南睢縣西)」。平陵是魏國東部平原地區的軍事重鎮,較難攻取,且有受魏軍夾擊被切斷後方聯絡的危險。孫臏對此本來也很了解。他之所以決定向平陵進攻,就是為了使龐涓產生齊將指揮無能的錯覺。田忌採納了他的建議,揮軍南進。當齊軍接進平陵時,孫臏又建議只派一部兵力佯攻平陵,並指示他們,如果遭到魏軍的夾擊,就假裝敗退下來,進一步使龐涓產生齊軍戰鬥力很差的錯覺。此外,還另派一部輕車部隊及少量步兵「西馳梁郊」,佯示襲擊大梁(河南開封),以激怒龐涓,誘其急速回救,而將主力埋伏在判定魏軍必經的桂陵(河南長垣北)附近。龐涓果然中計,盡撤邯鄲之圍,晝夜兼程南下,在桂陵遭到齊軍主力攻擊。經過在邯鄲與趙軍的長期對峙,魏軍實力已大為削弱,加以長途跋涉,已成疲憊之師,突然遭到以逸待勞的齊生力軍的截擊,倉皇應戰,終於慘敗,遭到殲滅性的打擊。
齊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魏軍攻韓,戰於南梁(河南汝州南)。韓向齊求救。次年,齊派田與孫臏率軍救韓,直趨大梁(魏國都,河南開封)。「魏將龐涓聞之,卻韓而歸。」魏惠王命太子申、龐涓率軍十萬,經宋國邊邑外黃(河南民權西北)北進迎擊。孫臏對田忌說:「魏軍素悍勇而輕齊,」正應利用其輕敵心理,「因其勢而利導之」。於是採用了示弱誘敵、設伏聚殲的方針,由齊西境廩丘(山東鄆城西北)地區進入魏境後,第一天做十萬人飯灶,第二天做五萬人飯灶,第三天只做三萬人飯灶。進至煮棗(山東荷澤西南)一帶時,知魏軍已東進至外黃,即偽示不敢與魏軍決戰而退走。龐涓進至濟陽(河南蘭考東北),得知齊軍撤退和逐日減灶的情報,向太子申說:「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即亡過半矣。」遂率輕銳,以一日走兩日路程的急行軍追擊齊軍。齊軍退至齊邊境之馬陵(山東范縣西南)時,孫臏據魏軍行軍速度預計當晚追至馬陵。馬陵道狹地險,兩旁樹木茂密,便於設伏。孫臏把主力隱蔽於預定伏擊地域兩側,並在伏擊地域的前方,用戰車、大盾、蒺藜等構成野戰壁壘以截斷敵之進路;又派出萬名弩兵,隱蔽於道路兩側森林中,按規定信號發起攻擊。不出所料,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陷入重圍。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龐涓憤愧自殺,主帥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一蹶不振,「諸侯東面朝齊」,孫臏也因之名揚天下。馬陵之戰後,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始終支持孫臏的田忌,在內部斗爭中失敗,被迫逃去楚國,孫臏從此也不知所終,僅有所著《孫臏兵法》傳世。
《孫臏兵法》是繼《孫子兵法》之後,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它是孫臏及其後學所著。《漢書?藝文志》稱之為《齊孫子》。據說原書共八十九篇,附圖四卷。大約在東漢以後散失。直到1972年,才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葬中重新出土。一部竹書可惜僅存三十篇,而且殘缺不全。
《孫臏兵法》不僅繼承了《孫子兵法》光輝的軍事思想,而且結合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是先秦時期戰爭實踐的總結,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珍貴遺產。通過《孫臏兵法》,可以看出孫臏的軍事思想。
❸ 重生戰國我是孫臏的小說
孫臏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人
❹ 孫臏是哪部書中的主人公
這個不好寫,說主人公的話,止能勉強說出自正史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龐鬥智的故事家喻戶曉,不過內容少篇幅不足以成書。小說題材的話 東周列國志 又深入描寫孫臏的生平,主體依舊取材自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另外評書 孫臏演義 ,孫臏倒是主人公了,不過評書不入流罷了
❺ 孫臏的故事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
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明末清初有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使孫龐鬥智的故事廣為流傳。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1]
❻ 孫臏 是哪個作品裡的
《孫龐演義》
作者:原著[明]吳門嘯客
本書講述了孫臏與龐涓的恩恩怨怨。
孫臏是齊國人,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他少年時與龐涓同師於著名高人鬼穀子。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孫臏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❼ 求一本歷史小說,主人公有孫臏鍾離秋鍾離春等,貌似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別看小說,看正史。推薦戰國策。《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孫臏是《孫臏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