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說《飄》的人物分析
《飄》的人物分析您好!我也非常喜歡飄!
我就提供一點資料吧~
二十世紀美國文壇,現實主義文學長足發展。作為通俗小說的典範作品,《飄》也就被擱置在了一個十分耀眼的位置。《飄》是一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歷史背景、以南方的社會生活為生活環境的全景社會小說。小說全面展現美國南方社會風貌以及各色人物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的命運變遷,通過展現不同人物在混亂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的命運變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運安排。作者運用女性所特有的觀察視角,細微而又深刻地描寫了以斯佳麗為中心人物,以瑞德、梅勒妮和艾西里為主要性格人物的社會活動,通過他們的社會活動,展現了紛繁復雜的社會畫面,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走向。
在以往小說創作中,作者習慣於塑造性格單一且突出的人物,即正面人物則性格光輝偉大,沒有絲毫缺點,而負面人物則通常充滿了陰暗狡詐、冷酷無情的性格本質,性格區別塑造的十分分明。而《飄》卻打破了這種描述方式,小說所呈現給我們的人物形象都是正負兩方面性格的組合體,這種性格組合既圓潤而生動的變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又在深層次中揭示了社會巨變所帶個人的一種改變。
主人公斯佳麗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南方女性形象,也是性格組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是一個南方庄園主的女兒,美麗活潑、天真爛漫且無憂無慮,由於父親的溺愛,在眾多的姐妹之中,斯佳麗養成了高傲、叛逆、倔強和貪圖虛榮的性格。她學會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在她的哲學里,認為自己應該是所有男人的焦點,是生活的中心,人人都要圍她而轉,為她而活。她愛上了艾西里,同時也自負的認為艾西里也是愛她的,她甚至認為只要是男人,都是愛她的。當艾西里介紹他的未婚妻時,斯佳麗依然認為只有自己才值得被愛。為了「報復」,在舞會上,她和每一個男人獻媚,即使她討厭他們,但卻可以讓每一個男人都圍著她轉,以此來刺激艾西里。聽到艾西里對梅勒妮的真愛,她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卻又不忍放棄。傲慢自負和堅韌在她的性格中發生碰撞。
戰爭來臨,面對著艾西里和梅勒妮的婚姻,她賭氣嫁給了她並不愛的男人。丈夫在戰爭中不幸死去,但她卻沒有絲毫的傷心,反之她認為喪服根本不是她應該穿的。她認為自己應該享受的是華美的衣料、熱鬧的酒會、歡快的舞蹈以及男人的追捧,當然,她也這樣去做了,盡情的跳舞,痛快的捐獻被自己視為負擔的結婚戒指。此時我們看到了斯佳麗沒有一點同情心,甚至良知,傳統的觀念規矩根本無法左右這個自我的女人,她的世界裡只有自己。為了追隨艾西里,她來到姑媽家,與她的情敵梅勒妮做朋友,等候著艾西里從戰場上傳回的消息。心心念念的男人終於逃過了戰爭浩劫,平安回來,她就大膽表白自己的愛意,從不顧及一直將她視為知己的梅勒妮。我們可以說她為愛表現得自私自利,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但同時也可以認為這是為愛而做出的重要犧牲,畢竟,她是一個千金小姐,能夠為愛而放棄自己原本寧靜的生活,隻身前往戰亂紛擾的亞特蘭大,也是一項難得的壯舉。看著心愛的人和梅勒妮雙宿雙棲,她心中的個般滋味我們不難想像。
戰火燒遍了亞特蘭大,人們能逃則逃,社會一片混亂,她們已經無法生存在這里。梅勒妮卻趕在此時面臨分娩。傷病人士無數,根本沒有醫務人員可以幫忙,於是斯佳麗勇敢的接受任務。其實她也想過要放棄,但想到艾西里鄭重的將梅勒妮託付給了她,她就不忍心自己見死不救。在瑞德的幫助下,她勇敢、果斷的幫梅勒妮接生,雖然從未做過,但臨危時的沉著冷靜,充分體現了這個女人果敢的一面。
瑞德參軍,她堅持著帶著大家返回南方種植園。面對家徒四壁,被軍隊燒搶過的慘不忍睹的景象,她並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因為現實不允許,她只能掙扎著生活下去。她精明強悍,同時又吝嗇、斤斤計較。妹妹們有貪婪或是喪氣的念頭,她就狠狠地責罵她們;遇到強盜進門,她果斷地同時也驚慌失措的殺掉了他;為了種植園可以經營下去,她委身想以自己的美色換取三百美元;為了可以開辦自己的工廠,她利用手段,搶走了妹妹的未婚夫。戰爭使一個女人的心志堅強起來,面對困難時,她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是令人贊嘆的和難以企及的,然而生活又交給她金錢的作用,她變得虛偽、貪婪,攻於心計。這種種性格的轉變,我們看不到作者的用巧,然而從社會生活的折射中,我們卻可以看到這些紛繁復雜性格的建立過程。
經歷了戰爭,經歷了自主創業與奮斗,斯佳麗成長成為一個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生活終歸安靜了,瑞德可以滿足她的虛榮以及對生活高物質追求的享受,於是她嫁給了瑞德,過上了她所期待的奢侈的、富有的、華麗的生活。婚後的她心裡還是想著艾西里,但只停留在心裡,畢竟,想獲得充實的物質享受,就要遵從瑞德的生活,享受他的愛和威脅。在這種充滿算計、爭吵和享受的生活中,斯佳麗沒有意識到,她已經漸漸愛上了瑞德。她會對瑞德產生厭惡,認為他永遠比不上艾西里,但同時她又對瑞德產生心理依賴,對默默的等待瑞德回家。而當梅勒妮死去之時,她已經感受到了瑞德對於她生命的重要,即使此時,瑞德已經不再愛她了。
她的多種性格組合註定了她最後的悲劇結局,對於愛情的浪漫追求,對於生活的利己、享樂追求,導致了她對愛情和物質財富追求的雙重失敗。她就是一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社會環境中因追求自我而喪失自我的可憐女性,這種性格組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可恨可惡卻又可親可愛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另一個性格組合的典型就是瑞德。他是一個南方貴族家庭的叛逆者,社交場合他總是不多說話,但一說起來,往往又語出驚人。他頭腦機警冷靜,能夠清醒的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他抓住一切時機賺錢,甚至是戰爭時候也想盡方法大發國難之財,充分體現了他的自私自利、不擇手段以及冒險精神。他有他的方法可以洞察斯佳麗的一切,讓她既愛又恨自己而他自己對斯佳麗也是愛卻保持著距離。
我們看到他對斯佳麗的愛可能是出於虛榮,或是感到那是一種深層的偽裝。可當斯佳麗因為生活窘困,企圖用美色吸引瑞德時,他卻斷然拒絕;戰爭爆發,斯佳麗等人遇到真正的難題時,他又不顧一切,挺身而出拯救她們。他可以和妓女成為朋友,不會出於戲弄,而是他可以真正理解、同情那種墮落生活中的無可奈何。
女兒被噩夢驚醒,他又為我們詮釋了一個父親所深藏的對於女兒的關愛和照顧,讓我們看到一個好父親的存在;當因為自己的失誤而使斯佳麗從樓梯上滾下來,導致重病失去孩子,他又表現出了真實而深刻的自責。終於,他對於斯佳麗的感情游戲感到了厭惡,在失去了女兒、朋友以後,他決定離開斯佳麗回到自己的故鄉,不顧斯佳麗的苦求,毅然決然的回去尋找平靜。有些冷酷,可並不讓人難以理解,因為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置身於麻煩之中,特別是瑞德,他是精明的,也是復雜的。這種復雜的性格組合也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和非凡的成長經歷中不斷形成的。
艾西里和梅勒妮也是小說中著重塑造的另外兩個主要人物。戰爭爆發時,他勇敢參軍,並有所成就;面對斯佳麗的多次表白,他又能夠堅守對梅勒妮的愛和忠貞。可是戰爭並沒有改變他,他仍然心心念念的是曾經的那種田園牧歌生活,面對現實,他經不起風浪,總是在逃避生活。他的悲劇在於對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卻又無可奈何、找不到出路,明知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卻又不能主動適應,或者說是從未打算去適應。他是一個時代的「多餘人」,一個生活的被動者。
梅勒妮是一個集女性眾多良好品質於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溫柔善良,寬厚待人,懂得體恤他人,她的生活哲學教會她成為「聖母」一樣的完美無缺的貴婦人。生活的動盪沒有打消她對於生活的追求,面對困難,她願意接受和承擔,鼓勵身邊的人們對生活抱有理想。戰爭動亂,她報名成為醫護人員,救助需要幫助的人們;戰火燒到門邊,她仍希望自己等待出世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當斯佳麗殺死了闖入家中的強盜時,她鼓勵斯佳麗,稱贊她的做法,給她肯定;斯佳麗墜樓受傷,她一直陪在瑞德身邊安慰他、鼓勵他。不論生活怎樣,她都充滿勇氣,這是從她柔弱的婦人的形象所看不出來的。
《飄》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組合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重大亮點。性格組合展現了一個圓形的人物,通過圓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說歷史環境的多個方面,從而為我們詳盡地記錄下了一段動盪的歷史,一段硝煙的時刻,以及在這種時刻不同人的成長。通過不同的性格發展,揭示了環境對於人的甚遠影響,這種性格組合的描述方法也對後世小說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亦舒語錄
奶奶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飄》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
摘要:《飄》是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我們主要從文學創作背景和人物性格兩個角度入手,對美國南北戰爭有了客觀與主觀的認識;並通過對主人公斯佳麗、白瑞德性格特點研究,來分析他們的性格中的閃光點,及這本書的精神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飄》 南北戰爭 思佳麗 白瑞德
Abstract:"Gone with the wind" takes Atlanta as well as a neighbor plantation as a scene. It describes the people』s life of the southern American before and after the Civil War . Mainly from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 disposition two angles obtaining, we had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US Civil War.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to the leading character Scarlett, the Rhet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We analyze in the flashing points of their characters, and the energet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book
Key words: "Gone with the wind" the Civil War Scarlett Rhett
《飄》寫的是美國內戰時期,郝思佳與艾西禮,媚蘭和瑞德之間的愛情和友誼的故事,現在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對這本書的背景和精神價值進行分析。
一 對美國南北戰爭的客觀與主觀認識
1861-1865年,美國爆發內戰,交戰雙方分別是南部奴隸主和北部的資產階級,因而歷史上又稱「南北戰爭」。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另一個轉折點,盡管就平時我們所知,這場戰爭是正面的,說是黑人的解放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飛躍。而小說中寫道,很多南方黑奴都是不情願被解放的,他們和白人之間處的很好,壓根就是白人和白人的戰爭,看不到一點白人奴隸主和黑人之間的矛盾。南方的黑人和奴隸主一樣在戰場上捍衛南方的庄園和曾經的奢華。因為他們從來就認為那是他們的生活,不應該改變,是北方人打擾了他們平靜的生活。我們看到黑媽媽怒罵北方佬,還有其他的黑奴們一樣對他們的庄園主必恭必敬,因為他們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他們在戰爭的災難中相依為命,同舟共濟。南北戰爭成了一場由於北方人企圖侵佔南方地盤而發動的可惡戰爭,在這一點上,作者的「老南方」立場暴露得最為明顯了。她又借瑞德之口表達了對南方不足的認識,瑞德雖然也是南方人,但他對南方的保守、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他是南北戰爭前認識到「在北方,見過許多大家沒有見過的東西,北方人的裝備比我們好,他們有工廠、煤礦,還有強大的艦隊,我們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他看出南方必敗,「南方下跪了,再也站不起來了」。在精神上他是不忠於南方的,是一個真正的叛逆者。瑞德只是在南方奴隸主文明的鏡子里,才顯得「自私、貪婪、道德敗壞」。作者自己也是矛盾的,所以在作者的眼裡,戰爭對於當時的平民和身處戰爭的人來說,永遠沒有對和錯,有的只是榮譽和傷痛、死亡。對於一片土地來說,只有物質的破壞,文化的落寞。或許很多人認為,從小說文本來看,作者是支持奴隸制度的,有著狂熱的地方主義色彩的偏見,她的這種觀點導致她在小說中對戰爭的性質、奴隸心態和南方「重建會現狀的描寫有所歪曲,更有和《湯姆叔叔的小屋》觀點與之相餑的說法[1]。
二 主人公思佳麗的性格特點
(一)思佳的家庭對思佳的性格的影響
1.父親對思佳的影響
在家裡,思佳和父親像兩個好朋友一樣,當父親看到她跳籬笆時,便當面責備她,但事後不會向她母親提出。而思佳要是知道父親打牌輸了錢,她也不會告訴母親。他們兩個人有一樣的想法,父親有事不想讓妻子知道,女兒有事也不想讓母親知道。他們之間有一種挺正常的父女聯盟,不想讓愛倫知道了他們做的事而生氣和擔心。兒童心理發展有一種現象,即到了3歲時開始從自己和母親的一體關系分裂出來,並且把情感投在父親身上,甚至要和母親競爭而獨占父親,稱為俄底浦斯情結,又叫戀父情結[2]。應該說,思佳也是有戀父情結的
思佳在父親身上學到的還有對生活的堅強品格和對黑人僕人的慷慨關心。當父親死了以後,思佳把父親的一塊珍貴的手錶給了一個貼身家奴。而當她在經營木材加工廠時,一個黑人奴隸投奔而來,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護他,應該說這些地方受父親影響很大。同時她繼承了自己父親的堅強。在那個風雲突變的亂世,她能在備受創傷和打擊之後不留戀以前豪華高雅的生活,而堅強的站起來下地摘棉花。在塔拉紅色的土地上她得到了黑色的堅毅,正如她父親所說的,這個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這股強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愛爾蘭血統潛在的反叛思想,使之公開在亞特蘭大和北方佬做生意。從文學與人生的審美聯繫上說,文學對信仰的表現,也是文學對人生的一種永恆的把握的表現,通過信仰的確立,人們可以對世界的未來,人生的未來充滿遐想,以飽滿的熱情和信念實現向必然王國的精神飛躍[3]。而思佳的信仰是堅強,自信,對土地的熱愛,一個固執而倔強的信仰,這也受了她父親的影響。
思佳在家裡不怕父親,正是在父親面前的有恃無恐的地位養成了她一生中對男人揮來斥去的自信和驕傲,也形成了她一生中與其他女性爭奪男人的強烈攻擊性。在她的一生中,不僅不顧廉恥的掠奪妹妹的愛人,而且無休止的掠奪屬於別人的男人。父親對她的影響貫穿了她的一生[4]。
2.母親對她的影響
父母對兒女的愛,首先是本能的驅動,就像其它動物一樣。他們會不自覺地把血緣關系神聖化、宗教化,把兒女看作自我的生命的延續,把生子育女看作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所以,在理智上、精神層面上,父母的愛是一種自愛,是把兒女當自己——理想化的自己——來愛,這種觀點早在穆勒,霍爾巴赫的倫理信念中就得到揭示[5]。母親是思佳人格成長的重要因素。母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實際上是思嘉面對的整個道德規范。面對這個可以稱之為「女人楷模」的母親,思嘉麗的態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親責備的目光,所以,她在母親面前總是擺出最好的面孔,行動也最規矩。但是無論她散開的長裙多麼老實,發型顯得多麼端莊,小手交疊的多麼文靜,她的本來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親對她的教育似乎影響了她的生活,在她看來,所有女人都是敵人,只有她母親一個例外,在她心裡母親是靠山,只有母親和老天最可靠,最讓人放心。其他人根本無法相比。當瑞德給她東西時,首先想到的是母親教育她,當別人給自己東西時,首先要給錢的道理。她一方面要尊敬母親,把她當偶像崇拜,又想揉母親的頭發,並且取笑她,她一方面對母親的教育反抗,又把母親當成聖母,這些復雜性影響著她性格的多重性,同時形成了她獨特的叛逆性格。
(二)思佳麗對金錢的追逐
當她看到塔而頓家為他們死去的兒子立兩塊大理石墓碑時,她感到的不是悲傷,而是為花在墓碑上的錢心疼。當她收留南方士兵時,她時時刻刻為多吃掉的食物痛心。瑞德不耐煩的說她,難道你除了錢,什麼都不想嗎?有人認為思佳麗只是金錢的兒女,對她持反對態度,但是在當時,錢是能夠生存下去的條件。這也證明了她比較現實。她三次結婚,都和錢有關系。第一次結婚,是為了讓艾西禮生氣,同時考慮到這個人有錢。第二次,為了得到錢,她打算嫁給瑞德,還打算做他的情人,遭到拒絕後,她知道自己的妹妹的情人有存款,就用盡心計與他結婚。結婚後錢的問題解決了,又不顧家人的勸說經營鋸木廠。第三次結婚,不是她愛上瑞德了,而是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人對於金錢的渴望有時並不僅僅是金錢的本身,而潛藏在對金錢的渴望的背後,更多的是對價值,金錢,社會認可的渴求。但當事人在意識層面往往不能了解金錢對自己的這些象徵意義。斯佳麗對錢的追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奢侈,在追求的過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同時也說明了她缺乏一種安全感。
(三)思佳麗對愛情對自己的內心都缺乏一種了解。
她對人的內心活動甚至自己的內心活動都缺乏一種了解。艾西禮曾告訴她:「像我們這樣不同的兩個人,只有愛情是不夠的,你需要的是一個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軀體,感情和靈魂。如果你沒有得到,你以後會後悔的。你會恨我讀的書和欣賞的音樂,因為它們把我從你身邊拉走。」但思佳還是愛著艾西禮,並且認為艾西禮也愛著她。為了艾西禮,她冒著生命危險照顧媚蘭,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讓艾西禮干。後來還給艾西禮錢花。但她對瑞德的所有深情一無所知,甚至在瑞德的懷里還想著艾西禮。後來她才意識到她一直愛的不是艾西禮,而是自己虛構的東西,並把它套在了艾西禮的身上。斯佳麗一直在尋找的避難處,那個安全而又溫暖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瑞德。因為瑞德有堅實的臂膀可以把她抱在懷里,讓她對事情有清醒的頭腦。但是她一直都沒有意識到,盡管他對她冷嘲熱諷,他還是愛著她。直到瑞德走了以後,她才意識到,一直都愛著瑞德。只是一直那麼傻,不知道。所以說,她缺乏對自己內心的了解。
(四)思佳的潛意識
小說中反復出現思佳麗做的一個惡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依賴,有一個可怕的東西在追她,她就不停的跑啊跑啊,跑的心都快炸了。一邊跑,一邊喊,模模糊糊的想在周圍的霧里找一個地方躲起來。這個惡夢貫穿了思佳麗戰後的生活。弗洛伊德認為:「夢一定是有某種意義的,即使那是一種晦澀的隱意用以取代某種思想的過程」。[6]在這個夢里,充分地展示了思佳麗內心思想活動,揭示了她一切行為的動機。思佳麗在夢境中處於一片迷霧中,看不清方向,這象徵著思佳麗思想上的混亂。思佳麗沒有了一個具體的價值標准,她就對在她身邊發生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感到害怕。投射在夢中,就是濃濃的霧,讓她什麼都看不清楚。思佳麗感覺霧中有可怕的東西在追逐她,這個可怕的東西象徵了思佳麗戰爭中與戰爭後的那一段艱苦生活,是飢餓、貧困和死亡的威脅。她的奔走逃避,其實也就是一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的表現,暗示著思佳麗為了生活下去而做出努力的過程。她在現實生活中白手起家,從廢墟中重建塔拉庄園,經營弗蘭克的店鋪,再盤接下木材廠,拚命賺錢的力量,就是對飢餓與死亡的恐懼感,對生存的渴求,一種強烈的求生慾望。但她的行為並未使內心獲得真正的安寧,內心依然恐懼,因此在夢中,她總是一直奔跑,始終沒有找到安全的地方。通過思佳麗的夢,可見她一切行為往往是源於內心慾望的驅動。她是憑著直覺與本能做事的人。在夢中,她內心真實的一面坦露了出來,她是害怕的,恐懼的,與現實中表現出來的兇悍、殘暴、固執形成鮮明對比,使思佳麗這一形象的復雜矛盾體現得更加真切。
三 對瑞德的性格分析
藝術審美對象是一個具有復雜層面的構成體,用橫看成嶺側成峰形容也不過分[7]。瑞德也是一個性格的復雜體。一方面,從他身上可以看到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家的某些特性,他信奉的是野心家的金錢哲學。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桀驁不馴的性格下隱藏的深情和獨特的品格。 (一)他對社會有清醒的認識
在戰爭面前,他是一個對現實有清醒認識的人。他認為他們狂妄的想要打仗,所憑借的只是棉花和驕傲。而到真正戰爭的時候,棉花將沒有價值,而驕橫將是他們唯一剩下的標准。他和艾西禮是唯一真正了解戰爭結果的人。但是不同的是,艾西禮選擇了屈服於禮教,成了戰爭的犧牲品。而瑞德則選擇了不做無畏的犧牲,而是穿越封鎖線,保護自己,並用戰爭契機經商獲利。他認為「把一起荒野改變為一起繁榮而致富的是帝國主義時期,在帝國主義時期有許多錢好賺,在帝國主義滅亡時期可以賺的更多[8]。」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銳的商業頭腦。但是,他也是一個有骨氣不忘本的熱血男子。在南方軍隊即將戰敗時,他毅然參戰為自己的一方而戰。他對斯佳麗說:「你想想,要是我在千鈞一發的危機關頭出現在我們的軍隊,這對他們將是多大的鼓舞呀。」 (二)瑞德對思佳是世界上最純真的愛情
瑞德第一次見思佳時,思佳和艾西禮說話惱怒了,扔了一個花瓶,差點扔在瑞德身上。瑞德卻認為她是一個感做敢當,敢於說出自己想法,甚至摔花瓶的女子,並且愛上了她。從此雖然瑞德總是嘲弄思佳,但是心裡還是有著最深情的愛。瑞德知道是不能告訴思佳的,因為按思佳的個性,她一定會不屑或站在較高的位置,對瑞德高傲,渾然不顧。雖然他表面的玩世不恭,但是他卻知道思佳的內心需要,處處都在關心思佳。思佳穿著喪衣不能跳舞,是他幫助思佳擺脫了所有束縛,開始跳舞。斯佳麗困在亞特蘭大,是瑞德為他偷來一匹馬,駕著車逃出城。每當思佳從可怕的夢中驚醒的時候,是瑞德用寬大的胸懷保護她。性將男人分成兩半,並賦予男人兩個完全不同的面孔:對外,對情敵,他必須表現得十分好鬥和野蠻;對內,對自己鍾情的女人,他必須表現得柔情似水,愛意綿綿。在女人面前,他必須控制自己,必須束縛自己野蠻的天性。簡單地說就是,他必須表現得文明,有教養。當瑞德和思佳結婚後,每天早晨,瑞德都會把早餐拿到屋裡,一口一口的喂思佳。愛女邦妮的出世,讓他把對斯佳麗的愛轉嫁到了邦妮的身上。他不允許女兒受到一點傷害。思佳甚至有點忌妒。邦妮死後,瑞德才告訴思佳,他把邦妮當成思佳,當成沒有經歷戰爭,無憂無慮的思佳。可是誰能想到巨大的不幸會降落到了邦妮身上,愛女的夭折使他近乎瘋狂,他甚至不允許下葬邦妮。他和思佳之間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思佳的執迷不悟,使他懷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情觀選擇了離去。男女之間只要存在著不平等的奉獻與犧牲,這種愛就是不人道的或畸形的。但是,這卻構成了愛情的高尚與偉大!所以瑞德的形象在多少人的心裡都是高大不可磨滅的。
(三)瑞德對媚蘭的尊敬
瑞德以前玩世不恭,因為他在人世間看到的只是邪惡和虛偽,並使自己變的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較為輕松的生活。直到他看到媚蘭,並感知她有那麼偉大的心靈,對別人的寬容,面對事情那麼堅強,他被她高尚美好的靈魂深深的感動。原來,世界上還有另一種人和另一種生活。雖然這種人不多,這種生活艱難,但是媚蘭預示著一種希望。所以他贊美媚蘭,尊敬媚蘭。並希望有和媚蘭似的心靈。斯佳麗曾責問瑞德為什麼總是對媚蘭必恭必敬,而對她卻是冷嘲熱諷。瑞德回答她,媚蘭的眼睛像在一個卑劣世界的明燈。瑞德把對美好高尚的熱愛寄託給了邦妮,邦妮一死,一下子蒼老了很多,似乎把一切都帶走了。他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守著邦妮的屍體兩天兩夜,誰叫也不開門,奶媽只有請來了媚蘭,因為瑞德最尊重她的意見。門開了,而媚蘭卻倒下了。瑞德心痛無比,「媚蘭是我見過的最仁慈的人,偉大的女性,非常偉大的女性。」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細線,它連結著肉體和靈魂。有的人耽於肉體的生活,而忽視了靈魂的提升。他們找不到那根細線;有人專注於靈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細線;而世人大多既不願委屈了肉體,又希望靈魂有所歸依,細線是一個人的生命熱情所在,且每一個人的生命熱情有所不同[9]。媚蘭是最能觸動瑞德細線的那個人。他渴望從墮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貳』 《飄》的女主角Scarlett(斯佳麗)的名字是什麼意思
我好像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這個問題
The classical spelling is Scarlette from old english times. Scarlett was later reinvented from Scarlette. Scarlet is a color that was used as a name like Amber or Lavender. Violet is a color name that came from the old english name Violette.
大致意思是Scarlette這是最初的拼法,而Scarlett是慢慢演變而來的。原詞根都是scarlet即猩紅色。 就像Violet這個紫羅蘭色引入人名後變成了Violette(維奧萊特)
『叄』 《飄》的女主斯嘉麗奧哈拉在你的想像中長什麼樣子
因為我看過飄,所以我就直接對女主進行評價吧!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長得很一般,腰很細,個子很高,但是看到最後發現女主是那種越看越好看的類型,而且可能是作品造型的原因吧,自己感覺女主在裡面的造型不怎麼好看,我覺得如果是現代時尚裝束的話,女主應該是很漂亮的!
『肆』 知名小說《飄》的女主角叫什麼
斯嘉麗
《飄》的女主人公:斯佳麗·奧哈拉(Scarlett
O'Hara
)。也有翻譯為郝思嘉。
『伍』 《飄》的女主角是叫斯嘉麗還是郝思嘉
版本不同,譯音不同,其實都一樣,是同一個人
『陸』 有什麼書主要評論《飄》女主人公斯嘉麗,或評論這本小說的
<飄>之簡介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郝思嘉愛上 了另一庄園主的兒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卻選擇了郝思嘉的表妹-- 溫柔善良的韓媚蘭為終身伴侶。郝思嘉出於妒恨,搶先嫁給了韓媚 蘭的弟弟查爾斯。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艾希利和查爾斯作 為徵兵上了前線。查爾斯很快就在戰爭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婦, 但她內心卻一直熱戀著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舉行義賣的舞會上,郝思嘉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白 瑞德相識。白瑞德開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絕。郝思嘉一心 只想著去追求艾希利,結果也遭到拒絕。
在戰爭中,美國南方軍遭到失敗,亞特蘭大城裡擠滿了傷兵。 郝思嘉和表妹韓媚蘭自願加入護士行列照顧傷兵。目睹戰亂帶來的 慘狀,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這時,從前線傳來消息,北方軍 快打過來了,不少人家驚惶地開始逃離家園。不巧韓媚蘭要生孩子 了,郝思嘉只好留下來照顧她。
在北方軍大軍壓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幫忙護送她和剛生 下孩子的韓媚蘭回塔拉庄園。白瑞德告訴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軍 潰敗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參加南方軍作戰,他留下一把手槍並 和郝思嘉擁吻告別。郝思嘉只好獨自勇敢地駕駛馬車回到塔拉庄園, 這時家裡已被北方軍士兵搶先洗動一空,母親在驚嚇中死去。
不久,戰爭結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來的統治者要庄園主 繳納重稅,郝思嘉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城找白瑞德借錢,但得知他 已被關進監獄。歸來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發戶弗蘭克,為了要重振破產的家業,她騙取弗蘭克和自己結了婚。
郝思嘉在弗蘭克經營的木材廠非法僱用囚犯,並和北方來的商 人大做生意。此時,白瑞德因用錢賄賂而恢復了自由。兩人偶然碰 面,再次展開愛恨交織的關系。
弗蘭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組織,在一次集會時遭 北方軍包圍,弗蘭克中彈死亡,艾希利負傷逃亡,在白瑞德幫助下 回到韓媚蘭身邊。郝思嘉再次成為寡婦。此時,白瑞德前來向她求 婚,她終於與一直愛她的搞私運軍火和糧食致富的白瑞德結了婚。 婚後,夫妻二人住在亞特蘭大的豪華大宅。一年後,女兒邦妮出生, 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閱艾希利的照片 被白瑞德發現,終於導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後,在艾希利的生 日會前夕,郝思嘉與艾希利相見時熱情的擁抱引起旁人非議,但韓 媚蘭不相信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白瑞德可不這樣想。
當郝思嘉告訴白瑞德她已經再次懷孕時,白瑞德懷疑地問那是 誰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卻不慎滾下樓梯引起流 產。白瑞德感到內疚,決心同郝思嘉言歸於好,不料就在他倆談話 時,小女兒邦妮意外墜馬摔死了。與此同時不幸的事也在另一個家 庭里發生,韓媚蘭終因操勞過度卧病不起。臨終前,她把自已的丈 夫艾希利和兒子託付給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秘密,郝思嘉不 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緊緊擁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無法 再忍受下去,而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艾希利,郝思 嘉終於明白,她愛的艾希利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 德。
當郝思嘉趕回家裡告訴白瑞德,她是真正愛他的時候,白瑞德 已不再相信她。他決心離開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 被遺棄的郝思嘉站在濃霧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 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決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創造新的生活,她期盼著美好的明天的到來。
1949年8月16日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逝世
1949年8月16日,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美國著名小說《飄》(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名《亂世佳人》)的原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逝世。
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年11月8日出生於名門,她一生都生活於亞特蘭大,從小就喜歡聽大人講美國南北戰爭的故事。亞特蘭大所在的喬治亞州是南北戰爭中南軍據守的最後防線,小米切爾常常騎馬憑吊戰爭後的遺跡。
在同酒商厄普肖的婚姻破裂後,她嫁給了記者馬什,這讓守舊的亞特蘭大社交界大吃一驚。更讓人驚訝的是,她不從夫姓。正是在馬什的鼓勵下,米切爾開始默默寫作,十年後完成了《飄》。書原名叫《明天是個新日子》,斯佳麗也不叫斯佳麗,叫潘茜。出版時,米切爾才把書名改成《飄》——這是英國詩人道森長詩《辛拉娜》中的一句,用在這部小說中意喻南方的奢華全被北軍洗劫殆盡,一切都化為烏有,隨風飄去,充滿了女性的傷感。這種對南方的同情,引起了評論界廣泛爭議。
《飄》1936年問世後引起轟動,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後,米切爾更名揚四海。面對榮譽,米切爾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余寫作愛好者。她婉拒了各種邀請,一直與丈夫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此書自1936年首次出版後,在世界上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舉行首映,引起轟動,並迅速風靡全球。次年這部電影獲得10項奧斯卡獎。
1949年8月11日,瑪格麗特·米切爾與丈夫出門看電影時發生車禍,5天後逝世。
由於她生前堅決拒絕使故事有個結尾,從而使不少製片人紛紛請求得到拍攝續集的機會。1976年,瑪格麗特的兄弟斯蒂芬斯·米切爾准許美國環球製片公司選擇一個劇本拍續集,但是製片人的嘗試失敗了。
美國女作家亞歷山德拉·芮普利經過3年的辛勤筆耕,於1991年9月25日在40個國家同時出版發行她創作的《飄》的續集——《郝思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米切爾的兩個侄子突然心血來潮,感到有必要找位作家,創作《飄》的續集,這必須是一部他們能完全控制的上乘之作。於是,紐約威廉·莫里斯事務所受託於1986年組織了一次挑選作家的競賽。在紛至沓來的成千上萬名人中,莫里斯篩選出11名參加決賽,其中女性10名,男性1名。最後,57歲的芮普利獲得了米切爾家族的這一殊榮。
在眾多候選人中,芮普利確實是最理想的人選。她是女的,又是地道的美國南方人,在當年南部貴族的首府、《飄》的男主角白瑞德的故鄉查爾斯頓長大。人稱芮普利是文壇的「福將」,她早年寫的那些供火車站旅客看的流行小說,本本暢銷。後來,她又創作過4部關於美國南方的小說,頭一本《查爾斯頓》再版了11次,人們常將之與《飄》相提並論,她也因此而躋身於美國成名作家的行列。
芮普利在簽訂了這份450萬美元的合同之後,馬上開始構思。她先是仔細通讀原著,盡力感受原作者的創作思想,還動手抄了其中的300頁。她認為這是認真領悟作者風格的最好辦法。芮普利治學嚴謹、尊重歷史,為了保持作品的時代特點和風貌,她翻閱了大量歷史文獻,並且實地考察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此後,她就像一位隱士那樣,靜靜地續寫這部風靡世界55年、擁有眾多讀者的巨著。其間,美國文壇和藝術界始終有人對此非難不已,同名影片的導演助手拉勃文甚至指責說,續書「是對這部美國古典巨著的糟蹋」。但作者不為任何壓力所動,默默無聞地苦幹了3個年頭。1991年2月,她終於將1000頁的續集——《郝思嘉》的原稿放在了出版商的辦公桌上。
由於出版商與作者有約在先,此書的創作和出版過程全屬保密。9月25日之前,世人無法得知郝思嘉和白瑞德最終是否再度重逢、破鏡重圓——這個令《飄》迷們猜測了半個世紀的謎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續集尚未問世,就已先聲奪人,成為今年世界文壇最轟動的事件之一。
不過,這樣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國的命運卻不佳,曾被當成是有害讀物加以批判。1999年1月8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無法飄逝的記憶——追蹤20年前一場關於<飄>的爭論》。文章說:揭開封塵已久的記憶,當年的主要當事人、浙江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原負責人馬守良感慨萬端:如果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果沒有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沒有中國出版界的今天。
風波源於那個特定時期所產生的嚴重「書荒」。1978年,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出版社先後出版了35種中外文學名著。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組織力量,認真審讀了一部分以往出版過的中外名著。經過反復論證和研究,他們決定出版傅東華翻譯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重印《飄》的消息剛一傳開,十幾個省的發行部門就蜂擁而至,許多大專院校也紛紛要求供應此書,《飄》的印刷計劃從10萬冊一路飈升至60多萬冊。上海一家文化單位甚至派人親赴浙江坐等,不給幾萬冊不走。然而正當《飄》的上冊剛剛出版,中下冊尚在印製的時候,一場猛烈的暴風雨頃刻而至。
1980年1月27日和29日,一家地方黨報連續發表了「《飄》熱和《根》熱」、「《飄》到哪裡去?」兩篇文章,拉開了批判出版《飄》的序幕。緊接著,又一家著名的地方報紙以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發出呼籲為名,發表了「出版圖書要考慮社會效果」的文章。4月18日,文化界一位著名人士對日本新聞代表團說,中國「也出版了像《飄》那樣不大好的東西」,日本時事社隨即作了報道。4月23日,一家大報也發表了「揭開《飄》的紗幕」的文章。
幾乎與此同時,內部通報,大小會議,各種來信,對於《飄》的批評同樣接連不斷。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出版局長會議上,批評《飄》成了未列入議程的議程;一位文化名人竟在信中言辭激烈地說:「『社會主義』不知隨風《飄》到哪裡去了。」
《飄》的「問題」已不僅限於出版這本書,它已經被一些人引申到如何辯證地對待西方文化的問題上。而盡管出版界的許多領導都不贊成批《飄》,但顯然,單靠出版界的力量已經難以頂住這莫大的壓力。就在這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對《飄》的出版給予了肯定。
1980年6月14日,香港《文匯報》登載了美聯社13日發自北京的一條電訊稿,盡管只有幾百字,但它對中國出版界、文化界來說,卻是一股真正的暖風,一劑強有力的清醒劑。
這條關於小平同志6月13日接見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代表團的電稿是這樣寫的:坦普爾的大學聯絡辦公室負責人喬治·英格拉姆說,該代表團「同鄧小平討論的范圍很廣」,其中包括「美國小說《飄》」。「鄧氏說,有些人不同意在中國出版這本小說,因為它歌頌奴隸主;但鄧氏認為應該出版,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而據接待這個代表團的科學院外事局整理的談話記錄記載:當談到美國南北戰爭時,小平同志說:「你們有一本書叫《飄》,是寫南北戰爭的。」外賓說:「是的,現在正在拍電影,有一位電影明星作主角。40年前已經拍了一部電影,現在又在拍另一部。」小平同志說:「小說寫得不錯,中國現在對這本書有爭論,因為這本書的觀點是支持南方庄園主的,我們想用中文出版這本書。出版了也沒有關系嘛,大家看一看,評論一下。」
一場爭論就這樣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們的記憶卻是那樣深刻,似乎永遠無法飄逝。
『柒』 《飄》的女主人公到底叫什麼名字啊
女主人公:斯佳麗·奧哈拉(Scarlett O'Hara )也有翻譯更為中國人接受的郝思嘉。
斯嘉麗是美國喬治亞州一位富足且頗有地位的種植園主的女兒。父親傑拉爾德·奧哈拉是愛爾蘭的移民。剛到喬治亞州時,傑拉爾德身無分文,靠賭博贏得了塔拉庄園的所有權。
於是就開始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創業,編織著他的美國夢。直到43歲的時候,他才和芳齡15的艾倫。一個東海岸法國移民的女兒結了婚。
傑拉爾德心地善良,但脾氣暴躁,而年輕的妻子則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嚴格的道德觀念。她親手操持著整個庄園的日常事務,甚至還為庄園里的黑奴看病,接生。
因此,夫婦倆受到周圍白人庄園主的尊敬,也深得黑奴的愛戴。女兒斯嘉麗·奧哈拉(Scarlett·O'Hara)在這種環境中慢慢長大了。
(7)斯佳麗小說飄女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美國南北戰爭摧毀了喬治亞乃至整個南方的經濟,黑奴重新獲得自由,昔日奴隸主養尊處優的好時光隨風而逝,飄得遠遠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放下臭架子,努力奮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條,連亞蘭大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也不得不降貴屈尊,賣糕餅的賣糕餅,趕馬車的趕馬車。
時代背景
女性主義文學是開始於19世紀,到了20世紀開始蓬勃發展。女性主義的飛速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思想在整個世界范圍內迅速深入人心。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一場為了爭取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而平等的女權運動開始了。1936年出版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問世的。
『捌』 《飄》的續集《斯佳麗》這本書好看嗎
在《飄》的最後,白瑞德徹底失望後,離開了斯佳麗,斯佳麗明白了自己真正愛的是白瑞德,於是前往白瑞德的故鄉查爾斯頓尋找白瑞德,希望能破鏡重圓。在查爾斯頓,受到了白瑞德母親和妹妹的熱情款待,但是由於迥然不同的生活觀念,她仍然無法融入查爾斯頓上層社會的生活,白瑞德也並不相信她真的悔過 ,並打算和另外一位貴族小姐結婚。斯佳麗在傷心之下,決定和她的堂兄(是她父親愛爾蘭的奧哈拉家族那邊的)前往愛爾蘭。斯佳麗在愛爾蘭生活得如魚得水,她用自己多年賺的錢幫助家族,得到了家族的愛,而且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孩,可是,她漸漸發覺,她的堂兄和家族秘密地利用她來進行對抗英格蘭人的活動,使她陷入險境,在千鈞一發之際,仍然深愛斯佳麗的白瑞德趕到,在大火中救了斯佳麗,兩人重歸於好,一起踏上了回家之路。
大體內容就是這樣,至於斯佳麗是什麼時候懷孕的我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在查爾斯頓,後來傷心失望遠走愛爾蘭時發現的。在書里,白瑞德的母親和妹妹雖然對斯佳麗很好,但是完全無法贊同她的打扮觀念和生活觀念,而斯佳麗無意中聽到大家對她的批評後逐漸改變自己來迎合查爾斯頓的上層社會,但是仍然不被大家真心接受。而她到了愛爾蘭後,她體內的愛爾蘭父親的血液和與生俱來的樂觀天性卻使她在愛爾蘭得到大家的喜愛。其實,我覺得那就是她的個性,完全沒必要改變自己來迎合別人。
反正,看《斯佳麗》這本書時,就覺得斯佳麗和白瑞德都不像以前了,有一點點失望。但是《斯佳麗》最終給了讀者一個圓滿的結局,也算是對《飄〉結尾遺憾的一種補償。
『玖』 請問《飄》中的女主角和男主角叫什麼名字
《飄》的女主角是斯嘉麗(郝思嘉),男主角是瑞德(白瑞德)
『拾』 《飄》的女主角到底叫斯佳麗還是郝思嘉
女主角Scarlett O'Hara 音義不同,叫斯佳麗或郝思嘉都一樣,是同一個人。
斯佳麗:
主人公斯佳麗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南方女性形象,也是性格組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是一個南方庄園主的女兒,美麗活潑、天真爛漫且無憂無慮,由於父親的溺愛,在眾多的姐妹之中,斯佳麗養成了高傲、叛逆、倔強和貪圖虛榮的性格。她愛上了艾希禮,卻遭到拒絕。
戰爭來臨,面對著艾希禮和梅勒妮的婚姻,她賭氣嫁給了她並不愛的男人。丈夫在戰爭中不幸死去,但她卻沒有絲毫的傷心,反之她認為喪服根本不是她應該穿的。戰火燒遍了亞特蘭大,梅勒妮卻趕在此時面臨分娩。斯佳麗勇敢的接受任務。其在瑞德的幫助下,她勇敢、果斷的幫梅勒妮接生,雖然從未做過,但臨危時的沉著冷靜,充分體現了這個女人果敢的一面。
經歷了戰爭,經歷了自主創業與奮斗,斯佳麗成長成為一個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她嫁給了瑞德,心裡還是想著艾希禮,斯佳麗沒有意識到,她已經愛上了瑞德。而當梅勒妮死去之時,她已經感受到了瑞德對於她生命的重要,即使此時,瑞德已經不再愛她了。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1949)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
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佳麗、瑞德、艾希禮、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創作背景:
美國南北戰爭摧毀了喬治亞乃至整個南方的經濟,黑奴重新獲得自由,昔日奴隸主養尊處優的好時光隨風而逝,飄得遠遠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放下臭架子,努力奮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條,連亞蘭大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也不得不降貴屈尊,賣糕餅的賣糕餅,趕馬車的趕馬車。
為表現這個主題,米切爾還向讀者描述了美國南方的許多迷人之處,生動再現了美國喬治亞州內戰時期、重建時期的生活。表現了一個傳統社會的崩潰瓦解,人們又如何應付這場社會巨變的艱辛過程。
小說《飄》虛寫戰爭,實寫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