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文學家大蘇,老蘇,小蘇史稱
三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② 蘇小純飛蛾撲火歌詞
詞:野野
曲:Elisa《Hikari》
唱:蘇小糖
後期:Eric.周
這人海之中你與我在命運軌道上相逢,
難道只為上演這場心痛就此落幕而劇終。
許願池中,一道漣漪畫一場舊夢,
沉默了音容,遺失了初衷,再難以去觸碰。
在此刻時間,曾在此處地點,
在雪花消融的季節,你涉足我的世界,
這前緣你說記得要忘卻。
從相約到相別,只在轉念之間,
最後一縷暮光熄滅,只剩下冷清的夜,
情分不再續寫到此完結。
曾記你左手與我右手十指緊扣,
可鎖住時光的鑰匙,與回憶一同生了銹。
傾盡所有,為綻放最美的最後,
走到故事盡頭,為何吝惜一次回首、一個回眸?
當你轉身我再不能追隨你決絕的影蹤,
徒留我一人迷途在名為孤寂彷徨的迷宮。
拆啟信封,一行字句寫一場舊夢,
你能否讀懂,不想心痛只能不心動?
那些在心中早已黯然幻滅的曾經,
象徵相守承諾的藍玫瑰終有一日會凋零。
這份思憶,且就讓它沉沒在海底,
雨不為誰晴,你不為我停,我明白這註定。
當你遠去我強忍住不讓淚水落得洶涌,
可是那片天空的暴風雨頃刻下得太放縱。
深秋的楓,一葉殘紅落一場舊夢,
一滴淚多重?往事種種都逝去匆匆。
再美的曲也會有曲終人散的結局,
心緒像斷了弦的琴只能奏出破碎的音律。
我看不清,你是一道猜不透的謎,
夢碎了一地,風席捲而去,我如何去追憶。
③ 【不回憶不忘記】的歌詞蘇小純唱的
歌名:不回憶不忘記
歌手:蘇小純&Hy
歌詞:
男:
抓不住的溫柔
沒有人會在意
空盪的房間
殘留下來的
全部都是回憶
你選擇了逃避
我也選擇忘記
保留著最後那一份
相同的默契
習慣賴床的你
以後沒有人會叫你
記得按時吃飯
記得找個人來疼你
他一定不會花言巧語
也不會欺騙你
也許這才是你我
最好的結局
放不下的記憶
真的會讓人窒息
誰又會過的剛好
誰又會去銘記
曾經我說過的情話
把它全部舍棄
你也不必擔心
沒你生活還得繼續
幾年之後偶爾聽到
關於我們的話題
我也一笑而過
朋友們也都笑著打趣
我們之間從此之後
也就不再聯系
你答應我要過的很好
別再為難過去
女:
翻開的是
我們手寫的日記
裝滿關於我們
從前的回憶
泛黃的信件
把它塵封在海里
不想起 不回憶也不忘記
留下的是
我們殘缺的記憶
可是誰也不能
抗拒這別離
身旁的溫柔
又有誰能夠代替
你說的
是我懦弱的徹底
④ 是我放不下 蘇小純 歌詞
歌名:是我放不下
歌手:蘇小純vs梓欽
純:
是我一人放不下
淚水在眼掙扎
到最後你卻把我丟下
是我一人放不下
心總是不聽話
受了傷還對你痴痴牽掛
梓欽:
那年的那天我獨自走在大街
翻開相片又想起和你的畫面
現在的你已經離開我的身邊
過得怎樣我又不禁忍不住想念
回想起你曾對我說的諾言
說過陪伴著我永遠都不變
現在的你是否已經忘記從前
好比一切都只是過往雲煙
忍不住的想念我又開始淚流滿面
做得太多也挽回不了從前
還記得你說過會帶著我去海邊
幫我實現那些實現不了心願
現在的你陪伴在誰的身邊
說著怎樣的情話為他而改變
說不出的話都哽咽在嘴邊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終究無法實現
純:
是我一人放不下
淚水在眼掙扎
到最後你卻把我丟下
是我一人放不下
心總是不聽話
受了傷還對你痴痴牽掛
梓欽:
那麼久的時間
我不敢回想從前
你我幸福的時光終究不可實現
不知道是哪年那天你還是出現在我的視線
牽著她的手連笑容都那麼甜
你還是一如既往從未改變
你的溫柔你的笑容都消失不見
我的眼淚我的心痛都定格在那天
幼稚的你早已不是當年
純:
是我一人放不下
淚水在眼掙扎
到最後你卻把我丟下
是我一人放不下
可心總是不聽話
受了傷還對你痴痴牽掛
是我一人放不下
青春錯過年華
沒有他我是否能放下
是我一人放不下
心痛苦苦掙扎
到最後你已不是我的他
⑤ 找一本小說裡面的人物名叫葛茲和蘇老頭
《難局》——龍應台
有個叫蘇格拉底的老頭,你大概不認識。
他已經七十歲了!深凹的眼睛,白花花一把鬍子。在牢里關了好幾天了;明後天等船回來,死刑就要執行。這天清晨,他剛睡醒,一小格窗子透著一點光,非常希臘的天空。
克瑞圖是個有錢的老朋友,已經滔滔不絕用盡了口舌,懇求蘇老頭逃獄。「錢,包在我身上。」他說,「更何況,你死了,誰來照顧你的小孩?」
可是蘇老頭頑固得很,他一本正經地說:「雅典政府以『妖言惑眾』判我死刑,固然不合理,但是我如果逃獄而破壞了雅典的法制,那就等於以其人之『惡』還治其人,使我自己也錯了。你要知道,兩惡不能成一善。當我對一個制度不滿的時候,我有兩條路:或者離開這個國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徑去改變這個制度;但是我沒有權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壞它。讓雅典人殺我吧!我願意做一個受難者而死,不願做一個叛逆者而生。」蘇老頭仰頭吞了毒葯而死,黃黃的葯水流下來,弄臟了他的鬍子。
另外有個人叫梭羅,喜歡獨來獨往。三十歲那年,一個人到森林湖畔搭了個木頭房子,自耕自活。有一次在樹林里升火烤肉,差點把康考特的林子燒了一半。 這天黃昏,正在散步的時候,梭羅被抓進了監獄,理由是他拒絕付稅。他認為政府用他繳的錢去支持戰爭(美國人欺負墨西哥人)及黑奴制度,有違他的個人良知,他以立即的、反抗的行動來抵制他認為是錯的法制。
「面對不合理的法制時,我們應該盲目地遵從嗎?還是暫且遵從,同時慢慢地循合法途徑去改革?還是立即地反抗,來抵制、破壞這個法制?」
梭羅問著,而他的回答理直氣壯:「盲目的遵從是最低級的愚蠢。不必考慮。尋求改革途徑,時間拖得太長。人生有多少日子?又不是吃飽飯沒事干,一天到晚綠頭蒼蠅似的去改造社會。人生在世為了生活,不是為了改革。所以對付一個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地抵制。」
梭羅並沒有盡興。在牢里興奮地睡了一夜,第二天就被那個慈善心腸的老姑媽代繳了稅金,贖了出去。倒是一百年之後,在古老貧窮的東方,有個叫甘地的人盡了興,帶了千萬個人去「立即地抵制」一個不合理的制度。
愛恨分明的紐約最近也出了一個人物。戴著金絲眼鏡、很文靜秀氣的葛茲坐在夜車里,一心想回家泡個熱水澡。四個年輕的黑小子圍了上來,跟他要五塊錢。紐約的人都知道,五塊錢的下一步大概就是頭上五個窟窿。那個臉上有條疤的傢伙上個月才把一支槍抵在一個老女人的脖子上,搶走了一條金鏈子。但是文靜的葛茲怎麼辦呢?沒有警察來保護,沒有乘客敢幫助——他究竟應該,如蘇老頭所說,做一個守法的受難者;還是如梭羅所說,做一個違法的反抗者?換個問法,他究竟應該任這四個人把他毒打一頓、刺上兩刀,然後到警局報案;或是應該拿出手裡所有的武器打擊敵人,使自己成為法紀的犯人?
戴眼鏡的葛茲在搖搖晃晃的車中站起來,說:「我給你們一人五塊!」他連發了五槍。有疤的那個被打中脊椎,半身癱瘓,他今年才十九歲。而葛茲,在家裡等候法庭宣判他的命運。
還有個中國人,你或許沒聽說過,叫張系國。他坐上了計程車,惡司機不但繞了路,還要下車來打架。這位高級知識分子的張博士居然撩起袖子來跟司機當街對峙起來。代表法制的警察先生來了,卻認為,打架是不應該的,若輪到他,就該讓司機給打傷了,再去告他傷害罪。也就是說,萬一給扁鑽刺死了,那麼就由未亡人到法庭去告他殺人罪,皆大歡喜。
一個制度無力保護個人的時候,個人有沒有權利保護自己?
就法制的基本原則而言,我們不能容許個人的「執法」。如果每個人都拒絕繳稅,如果每個人都拿起槍來像約翰·韋恩把「壞人」給「干」了,如果每個人都撩起袖子來打架,我們或許就回到了原始蠻荒的時代,人人靠一己的齒尖牙利,適者生存。法制之所以重要,我們說,是因為它使齒不尖、牙不利的渺小的個人也獲得保障。
可是,如果「法」的存在是為了「個人」,為什麼「個人」卻經常要為了「法」而犧牲呢?對於梭羅而言,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權益,但當他在爭取個人權益的時候,政府反而要懲罰他。對於葛茲而言,他保護了自己——達到了「法」的目的,卻同時也犯了法。只有蘇格拉底那個老頭,他根本就放棄自己、犧牲個人,所以與法相安無事。
當所謂「法制」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僵硬的方格子,把每一個血肉做成的「人」鎖在一方方小格子里的時候,這個法是不是違背了當初之所以有它的本意?當一個警察要老百姓讓惡人打傷了再去報案的時候,人是不是已經「文明」得糊塗,忘了「文明」究竟是為了什麼?
所以我很怕聽人說「學校榮譽」,因為我知道,為了這么一個抽象的框框,有多少「不聽話」、「不受教」的學生要受到殘酷的壓制,多少特立獨行的個人要被塞進框框里,呼吸不得,動彈不得。
我更不忍心聽人宣揚五代同堂的美德。在那個和諧的表面之下,有多少半夜的嘆息、破碎的夢想、解體的個人意志,一切都為了一個抽象的理想、一個原本造福個人而往往犧牲個人的制度。
法制、國家、社會、學校、家庭、榮譽、傳統——每一個堂皇的名詞後面都是一個極其龐大而權威性極強的規范與制度,嚴肅地要求個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會、榮譽、傳統——之所以存在,難道不是為了那個微不足道但是會流血、會哭泣、會跌倒的「人」嗎?告訴我。
⑥ 蘇小純拼音怎麼寫
「蘇小純」的漢語拼音寫法:
⑦ 宋代文學家大蘇,小蘇,老蘇的世稱是什麼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