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故事梗概或者簡介
《李順大造屋》講述李順大,陳家村的一個窮苦人,解放以後,分了土地,但沒有房子,所以他下定決心,把造三間屋作為奮斗的目標的故事。
看似簡單的目標,要他用近3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1951年土地改革,李順大28歲,立願以「三年薄粥,買一頭黃牛的精神」,造三間屋,終於在1957年底,買到了能夠造三間屋的磚瓦材料,但他萬沒有想到的是,1958年全部歸公。
1962年至1965年,李順大攢夠了217元,是他預算的造屋費用,卻被文革運動中一個腰插手槍、手舉「紅寶書」的造反派頭頭,全部搶去。1977年,在新走馬上任的老書記的幫助下,李順大圓了造屋夢。
(1)高曉聲關於農民題材小說主人公擴展閱讀:
高曉聲是新時期一個很有成就也很有風格的作家,他創作的小說大都以農村題材為主,主要反映我國農民在過去極左路線下的悲慘遭遇,以及進入新時期後生活與心路的歷程。
高曉聲檀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庄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除李順大外, 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戰術》、《種田大戶》、《陳奐生出國》等)反映農民陳奐生的人生歷程。「上城」為其生活帶來轉機,「包產」使他找到歸宿,「出國」則標志著他走向成熟。
從這個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農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廣大農民艱難行進的身影。
❷ 高曉生的代表作
《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
❸ 求高曉聲的微型小說《漏斗戶主》的故事梗概
《陳奐生上城》是高曉聲反映農村生活的系列小說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戶"主》,後面三篇是《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和《陳奐生出國》。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陳奐生。寫的是陳奐生上城至回城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民的文化心理以及這種心理作用下反映出來的行為方向。
❹ 高曉聲小說反映農民命運的深刻意義是什麼
,高曉聲的鄉土小說切入民族文化、人性的核心,對建國後黨的農村政策、農民的生活道路重新審視,闡述了農民曲折命運的根源,在不斷的深思中體會高曉聲特有的自覺的文學意識和文化批判精神。高曉聲以陳奐生形象為主,沿著時間的河流前行,寫出了「上城」、「包產」、「出國」等一系列故事,這種「系列」小說作為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謝海泉在《高曉聲系列小說藝術探略》中分析了這種「系列」小說的特點及其美學風貌,他認為「跟著這個人走一個長時期」暗合著對人的個性發展的長時間的過程。這種創作手法「不僅豐富了人物性格的『認識論』,同時也充實了表現性格的『藝術』」,「作品所體現出的『結構美』,不單是在某一個單篇之內,更重要的是在各個單篇之間,在『篇意前後摩盪』的藝術整體中,他的整體大於各個部分的算術之和」。高曉聲的語言風格具有獨特的韻味。那些立足鄉土,在民間味道十足里有些許的辛酸和幽默富有別樣的意蘊。一些研究者從小說本體藝術角度進行了富有特色的探討,如浩嶺《時代精神與個性心理—高曉聲農村小說藝術淺論》。錢中文先生則提出的「高曉聲文體」。錢中文認為高曉聲的文章使用的是經過改造後的江南土話。具有十足的泥土味,富有地域色彩,生機盎然,並提出「細節小說」的概念。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就高曉聲小說中通過大詞小用等方法而實現的富於幽默感的語言進行了研究,還有的涉獵了高曉聲小說中的第三人稱的敘事風格,以敘述為主,尤其擅長概括性敘述,很少使用直接呈現的方式等
❺ 高曉聲的小說(陳奐生上城)的故情節越精湛越好!!!
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太陽暖烘烘,「漏斗戶主」 (漏斗戶,指常年負債的貧窮人家。)陳奐生肚裡吃得飽,身上穿得新,手裡提著一個裝滿東西的乾乾凈凈的旅行包,像拎了束燈草,徒走三十里上縣城。他到城裡去幹啥?去做買賣。稻子收好了,口糧柴草分到了,乘這個空當,去自由市場,賣一點農副產品,賺幾個活錢買零碎。他去賣什麼?賣油繩(一種油煎的麵食)。一共六斤,賣完了穩賺三元。賺了錢打算干什麼? 打算買一頂呱呱叫的新帽子。四十八年來,他沒買過帽子。陳奐生過慣苦日子,現在開始好起來。他滿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臉上有了笑;有時候半夜裡醒過來,想到囤里有米、櫥里有衣,總算像家人家了,就興奮地睡不著。他的短處是,對著別人,往往默默無言。他羨慕別人能說東道西,怎麼會碰到那麼多新鮮事兒。為了這點,他總覺得比別人矮一頭。空閑時,人們聚攏來聊天,他總只聽不說,別人講話也總不朝他看,就像等於沒有他這個人。到了縣城,還不到下午六點,先買杯熱茶,啃了隨身帶著的幾塊僵餅,填飽肚子,向火車站走去,一路逛百貨公司。晚上10 點半以後,他的油繩在火車站很快賣光。數數少了三角錢。站起身來,誰知竟雙腿發軟,渾身無力, 一摸額頭,果然滾燙。後來他在車站候車室一頭橫躺在椅子上。一覺醒來, 天光已大亮,一翻身,竟渾身顫了顫。他發現是睡在一張棕綳大床上。原來在他發高燒昏睡不久,縣委書記吳楚來趕車去省里開會,在候車室里發現陳奐生,把他送到機關門診室吃了葯,然後把他安排到招待所去住。陳奐生和吳楚其實也談不上交情,不過認識罷了。秋天吳楚在大隊蹲點,曾闖到他家吃一頓便飯,像是特地來體驗「漏斗戶」的生活改善到什麼程度。陳奐生看著這潔凈的房間、各種擺設和新被子,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窩里縮成一團, 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別是腳)不大幹凈,生怕弄臟了被子..隨即悄悄起身, 不敢弄出一點聲音,把鞋拎在手裡,光腳走出門;臨走時,他過去摸摸那張大皮椅,不敢坐,怕壓癟了彈不飽。五元錢住宿費,使他的心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還怕困掉一頂帽子,誰知竟要兩頂!」他只得抖著手伸進袋裡去摸鈔票,然後細細數了三遍,交給那位大姑娘(服務員),那外面一張人民幣,已經半濕了,盡是汗。大姑娘皺著眉頭。陳奐生出了大價錢, 不曾討得大姑娘歡喜,心裡也有點忿忿然,回到單人房間取旅行包。他再不怕弄臟,穿著鞋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往彈簧太師椅上一坐:「管它,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五元錢呢。」他昨晚上在百貨店看中的帽子,實實在在是二元五一頂,為什麼睡一夜要出兩頂帽錢呢?他一個農業社員,去年工分單價七角,困一夜做七天還要倒貼一角,這不是開了大玩笑!既然那姑娘說可以住到十二點,那就再困吧。他衣服也不脫,就蓋上被頭困了,這一次再也不怕弄臟了什麼,他出了五元錢呢。——即使房間弄成了豬圈,也不值!可是他睡不著。千怪萬怪,只怪自己不曾先買帽了,才傷了風,才走不動,才碰著吳書記,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繩的利潤搞光,連本錢也蝕掉一塊多。他一狠心,買頂帽子去。他把剩下來的油繩本錢買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飄然而去。一路上邊走邊看野景。眼看離家不遠,忽然想到這次出門,連本搭利, 幾乎全部搞光,馬上要見老婆,交不出帳,少不得又要受氣,得想個主意對付她。他編造各種理由,但左思右想,總是不妥。忽然心裡一亮,拍著大腿高興地叫道:「有了。」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動人的經歷,這五塊錢化得值透。他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講講了。試問,全大隊的幹部、社員, 有誰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有誰住過五元錢一夜的高級房間?他可要講給大家聽聽,看誰還能說他沒有什麼講的!看誰還能說他沒見過世面?看誰還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頓時好像高大了許多。老婆已不在他眼裡了;他有辦法對付,只要一提到吳書記,說這五塊錢還是吳書記看得起他,才讓他用掉的,老婆保證服帖。哈,人總有得意的時候,他僅僅化了五塊錢就買到了精神的滿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貨,他愉快地劃著快步,像一陣清風盪到了家門。果然,從此以後,陳奐生的身分顯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聽他講,連大隊幹部對他的態度也友好得多,而且,上街的時候,背後也常有人指點著他告訴別人說:「他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或者「他住過五塊錢一天的高級房間。」公社農機廠的采購員碰著他,也拍拍他的肩胛說: 「我就沒有那個運氣,三天兩頭住招待所,也住不進那樣的房間。」從此, 陳奐生一直很神氣,做起事來,更比以前有勁得多了。
作品鑒賞
這篇小說通過主人公陳奐生上城的奇遇,生動地刻畫出處於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新時期的農民在精神、觀念和心理上發生的戲劇性變化。陳奐生是一位中年農民,因常年貧窮而負債累累,素享「漏斗戶主」雅號, 如今農村政策放寬,他的日子好起來,囤里有米,櫥里有衣,身上有了肉, 臉上有了笑,開始做起小買賣——去城裡賣油繩,賺幾個零用錢。這就是他此次上城的原因和目的。小說開頭便從這一點娓娓道來,筆調輕松、自然。陳奐生上城買油繩,關於這一點,作者只是用了極簡潔的筆墨一帶而過,作者感興趣並且著力描述的是主人公賣完油繩後的一系列帶有戲劇性的奇遇以及伴隨著這些人生奇遇而出現的主人公心理上的有趣變化。陳奐生有著農民的精明,他對顧客需求和時機有著比較准確的估計,所以很快就賣光油繩,正滿懷欣喜時,卻發現自己雙腿發軟,渾身無力,竟一頭躺在車站候車室。天亮時醒來,發現自己奇跡般地睡在軟床上,原來是縣委書記的及時相助和好意安排,使這位中年農民受寵若驚,產生了一系列絕妙的心理活動和人生體驗,為小說增添了一抹喜劇色彩。陳奐生有著農民的淳樸、善良,他在被窩里縮成一團,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幹凈,生怕弄臟被子,隨即悄悄起身, 拎著鞋子,光腳走出門。這時,他還不敢去坐坐那個沙發椅,怕壓癟了彈不飽。一個不知豪華的城裡生活為何物、戰戰兢兢又有點自卑心理的農民形象在這段描寫中躍然紙上。陳奐生也有著農民的狡黠、狹隘和暴殄心理,當他得知住了一夜竟要出五元錢的大價錢時,他不禁忿忿然,他再不怕弄臟,穿著鞋大搖大擺又走回房間,一屁股坐在剛才還敢看不敢碰的沙發上:「管它, 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五元錢呢。」他要充分享受這個暫時屬於自己的高級房間,既然可以往到十二點,他就索性住滿這幾個小時,衣服也不脫,就蓋上被子睡了,這回他再也不怕弄臟什麼,即使房間弄成了豬圈,也不幹他事, 反正出了五元錢呢。這種農民式的思維方式,暴露出主人公靈魂深處的某種陰暗的東西。陳奐生還有著阿Q 式的精神勝利法和虛榮心。他感到這五元錢花得值透了,這下子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在鄉親們面前吹吹了。真的, 全大隊的幹部、社員,有誰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有誰住過五元錢一夜的高級房間?有了這次非同凡響的奇遇,誰還能說他沒見過世面?誰還能瞧不起他呢?想到這里,他雖然口袋裡分文沒有了,但精神卻陡增,頓時好像高大了許多。他化了五元錢就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一陣清風似地盪到家門口。從這個中年農民身上,我們看到了阿Q 的那筆可怕的精神遺產至今依然留在他的後輩們的靈魂里。作者的筆依然是輕松,帶有一抹調侃色調,但著實有一種沉重和悲哀的意味深深藏於字里行間。這篇小說寫得樸素、簡潔,語言質朴、生動,作者把握住故事的發展,從容不迫地娓娓道來,絕無人工雕琢痕跡。在主人公心理活動和變化的描寫以及動作的細致捕捉上,都顯示出作青對筆下這位農民形象的深刻、准確的理解和把握。這種心理刻畫和動作描寫,使主人公有血有肉,整個地袒露在讀者面前。這支具有心理深度的筆恍若雕刀,既幽默又無情,把當代農民精神心理的重要側面作了生動、傳神的刻畫。作者對筆下人物陳奐生絲毫未流露出任何明顯的褒或貶的主觀情感和態度,他深藏著自己那種復雜的感情,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和生動、活潑的筆觸塑造出這樣一位既狡黠又愚昧、既淳樸又刻毒、既自卑又虛榮的復雜的農民性格形象。這是作者在短篇小說藝術上的成功
❻ 高曉聲的小說創作中最具影響的人物典型是誰
陳奐生。
陳奐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場開放了」、農民「囤里有米、櫥里有衣」的時候,物質生活改善了。賣油繩的目的是「賺幾個活錢買零碎」「買一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還會越來越好,他竟「滿意透了」「總算像家人家了」,可讓他自卑和不滿的是,對著別人,「實在是無可說」,什麼也說不好,一說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過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極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
❼ 求趙樹理與高曉聲在農村題材小說創作上的異同
高曉聲檀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煉幽默,格調寓庄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戰術》、《種田大戶》、《陳奐生出國》等)反映農民陳奐生的人生歷程。「上城」為其生活帶來轉機,「包產」使他找到歸宿,「出國」則標志著他走向成熟。從這個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農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廣大農民艱難行進的身影。被視為是農村題材反思、改革小說的代表人物。趙樹理是我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少有的傑出作家之一,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村,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找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他的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我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而且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在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藝的傳統、促進革命文藝的大眾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貢獻
❽ 高曉聲一陳奐生為主人公的系列小說有幾個短篇
高曉聲的小說《陳奐生上城》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和《陳奐生包產》。
❾ 請介紹一下作家高曉聲的資料
高曉聲(1928——1999年),江蘇武進人。50年代開始創作,已出版《李順大造屋》、《七九小說集》、《高曉聲八一小說集》、《陳奐生》、《覓》、《新娘沒有來》等小說集與長篇小說《青天在上》、《陳奐生上城出國記》。 1934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後就讀於武進鄭陸橋小學,江陰澄西中學,武進鑒明中學,上海江灣私立上海法學院經濟學系。1949年6月赴無錫惠山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學習。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蘇南文聯從事編輯和創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後在蘇南文化局和江蘇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員;1957年5月,進江蘇省文聯創作組,專事文學創作。 1957年6月,因參與籌組「探求者」文學月刊社,被打成「反黨小集團」成員,同年12月被錯劃成右派分子,遭公開點名批判,並被處理回原籍武進農村老家。「文革」 中又受沖擊和審查。直到1979年4月,徹底甄別、平反,並於11月回江蘇省作家協會創作組重新從事文學創作。高曉聲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和理事,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創作組組長,是江蘇最早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作家之 1999年7月6日晨6時30分,高曉聲因患肺性腦病在無錫逝世,享年71歲。 高曉聲檀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庄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戰術》、《種田大戶》、《陳奐生出國》等)反映農民陳奐生的人生歷程。「上城」為其生活帶來轉機,「包產」使他找到歸宿,「出國」則標志著他走向成熟。從這個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農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廣大農民艱難行進的身影。被視為是農村題材反思、改革小說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創作談等專集和選集30部。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種文字有專集。 高曉生自述年表 1.1950年創作第一篇短篇小說《收四財》,發表在文匯報「年會」上。 2.1951年華東新華書店出版我的詩集《王善人》。 3.1953年《文藝月報》發表我的短篇小說《解放》。 4.1954年演出我同葉至誠合作的歌劇《走上新路》。1955年出版(通俗出版社)。 5.1957年屈打成右派。 6.1978年冬開始重新握管。 7.1979年3月重返文壇。 8.1979年7月《雨花》發表我的小說《李順大造屋》。在這以前,5月由《鍾山》發表我的小說《「漏斗戶」主》。 9.1980年《人民文學》發表《陳奐生上城》。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七九小說集》。 10.1981年和198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我的1980年和1981年小說集。 11.1983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我的1982年小說集。 12.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在1984、1985年出版了我的1983、1984年小說集。 13.我的1985小說集如期完成,但短篇的銷售普遍滑坡,一時竟找不到肯為我出版的單位,一直拖到1988年才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因時間拖長了,不得不將書名改為《覓》。不能再按年出版。從此開始,我的創作情緒低落。 14.轉寫長篇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91和1992年先後出版了我的長篇小說《青天在上》和《陳奐生上城出國記》。 15.在這期間還寫了一些短篇,1993年由華藝出版社出了我的短篇集《新娘沒有來》。 16.1992年之後,因身體關系,轉人散文創作,連同過去的零星小文,先後出版了《生活的交流》、《生活、思考、創作》、《錢往哪兒跑》、《尋覓清白》等散文、雜文集。
❿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中李順大的人物形象是
《李順大造屋》高曉聲的作品。
小說講述李順大,陳家村的一個窮苦人,身世當然非常凄苦。解放以後,分了土地,但沒有房子,所以,他下定決心,把造三間屋作為奮斗的目標。可這樣看似簡單的目標,要他用近3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1951年土地改革,李順大28歲,立願以「三年薄粥,買一頭黃牛的精神」,造三間屋,終於在1957年底,買到了能夠造三間屋的磚瓦材料,但他萬沒有想到的是,1958年全部歸公。1962年至1965年,李順大攢夠了217元,是他預算的造屋費用,卻被文革運動中一個腰插手槍、手舉「紅寶書」的造反派頭頭,全部搶去。1977年,在新走馬上任的老書記的幫助下,李順大圓了造屋夢。
高曉聲(1928——1999年),江蘇武進人。50年代開始創作,已出版《李順大造屋》、《七九小說集》、《高曉聲八一小說集》、《陳奐生》、《覓》、《新娘沒有來》等小說集與長篇小說《青天在上》、《陳奐生上城出國記》。
1934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後就讀於武進鄭陸橋小學,江陰澄西中學,武進鑒明中學,上海江灣私立上海法學院經濟學系。1949年6月赴無錫惠山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學習。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蘇南文聯從事編輯和創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後在蘇南文化局和江蘇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員;1957年5月,進江蘇省文聯創作組,專事文學創作。 1957年6月,因參與籌組「探求者」文學月刊社,被打成「反黨小集團」成員,同年12月被錯劃成右派分子,遭公開點名批判,並被處理回原籍武進農村老家。「文革」 中又受沖擊和審查。直到1979年4月,徹底甄別、平反,並於11月回江蘇省作家協會創作組重新從事文學創作。高曉聲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和理事,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創作組組長,是江蘇最早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作家之一。 1999年7月6日晨6時30分,高曉聲因患肺性腦病在無錫逝世,享年71歲。
高曉聲檀長描寫農村生活,善於在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問題,探索我國農民坎坷曲折的命運與心路歷程的變化,文筆簡練幽默,格調寓庄於諧,在新時期文苑獨樹一幟。 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戰術》、《種田大戶》、《陳奐生出國》等)反映農民陳奐生的人生歷程。「上城」為其生活帶來轉機,「包產」使他找到歸宿,「出國」則標志著他走向成熟。從這個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農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廣大農民艱難行進的身影。被視為是農村題材反思、改革小說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創作談等專集和選集30部。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種文字有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