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蕭紅的《小城三月》中翠姨是怎樣的形象
一個身在牢籠中嚮往自由的女人
聰明、內斂、勇敢卻又不夠勇敢
小城三月是蕭紅生命晚期最後一件作品
所以翠姨多少帶點悲劇色彩,帶點遺憾
⑵ 請告訴我將以下的人物是出自哪一本小說
翠姨 《小城三月》 蕭紅的作品,很棒的
魏老頭子《在其香居茶館》
張三監爺《山峽中》
魯四老爺 祝福
趙太爺 阿Q正傳
眉間尺 鑄劍
曾樹生 寒夜
張裕民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曾滄海 子夜
匡復 上海屋檐下
天寶 邊城
鄭袖 屈原
⑶ 蕭紅散文集代表作有什麼
1、《呼蘭河傳》
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憶為線索,通過描寫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今哈爾濱市呼蘭縣)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2、《生死場》
《生死場》是中國三十年代東北文學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蕭紅的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寫於1934年9月.是魯迅所編"奴隸叢書"之一。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份作家。
3、《馬伯樂》
《馬伯樂》描寫了抗戰初期國統區的混亂和狼狽,刻畫了馬伯樂等在國難當頭的時刻驚慌失措紛紛逃跑的投降主義者的嘴臉。在當時給世人一個警醒,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幅難得的戰亂世俗圖。該作品揭露了中國抗戰現實中「一方面庄嚴,另一方面卻荒淫無恥」的狀況。
4、《曠野的呼喊》
《曠野的呼喊》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朴實細膩的筆調,寫出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風格明麗凄婉,彌漫著憂郁和感傷氣息,為詩化小說的精品。
5、《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講了一個關於「我」的姨——翠姨的愛情故事,作者以一個家族小輩的角度,用淡淡的筆調、平穩的口氣講述了這樣一個無疾而終卻又透著無盡悲涼的故事。
翠姨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沖擊,同時又受著中國封建文化的束縛,她想愛而不能愛,她想反抗而無力反抗,最後只能用死來了卻她的一生,然而她所愛的人——「我」的堂哥卻至翠姨死後也不知其為何而死,這對於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為一種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飄然而過,乃其追溯,難尋其影。
⑷ 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是部什麼題材的作品
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
描述了蕭紅的家鄉呼蘭河那一群蚊子似生,蚊子似死的人民,以及他們愚昧、落後的生活。蕭紅從呼蘭河人民對老中國的病態文明的繼承、集體無意識的殺人兩方面對他們身上這種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但她也通過作品展現了未被這愚昧的社會淹沒的生命力。同時她通過這種無目的、無意識的混沌生活狀態,揭示出人應該確立主體意識,主動地追求人生存的價值,唯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發展進步。
巜呼蘭河傳》是一本童年回憶錄,是藝術風格獨特的長篇小說,是蕭紅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是一部文化散文小說史詩.
巜呼蘭河傳》比之於《生死場》,情感上要細膩得多,文字也打磨得比較漂亮,三十歲的蕭紅用一種較為包容的眼光看待愚昧的故鄉,看待那些麻木的心靈,當她寫到童年的記憶,寫到後花園中的小黃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螞蚱、蜻蜓時,筆觸彷彿還有了一些溫暖、一些陽光的氣息, 但它與《生死場》在本質上的凄冷、荒寒是一致的。這些許溫暖更映襯了心靈荒寒、靈魂死滅的存在的可怖。敘述者變得更為深藏不露,彷彿沒有了生死場里那種撕心裂肺似的直接吶喊,但我們仍舊能感受到作者悲憫的眼光在文字之上流淌,在那些表面溫和平靜的故事裡頭,有著她泣下的血淚:「人生何如,為什麼這樣的悲涼?」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不久春裝換起來了,只是不見載著翠姨的馬車來。」《呼蘭河傳》是她家鄉的事,這個含淚而出走的娜拉漂泊一生,不肯承認自己是有家的人,然而,她的心底是多麼依戀家鄉,思念著她的祖父啊。
蕭紅的一生凄慘。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之愛,少女時期感情受騙,被人拋棄在旅館做人質,這種打擊是毀滅性的。後來跟蕭軍相依為命,但是性格不合,常常產生矛盾沖突。
⑸ 蕭紅的小說和魯迅一樣,也揭示了國民劣根性。這道判斷題對嗎
我可以肯定這話是對的。我讀過她的不少作品,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寫到小團圓媳婦的那一段。只是蕭紅的批判是含淚的傾訴,魯迅是忍住淚水做堅強狀。
她是30年代最接近魯迅的,尤其是對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的揭示,寫出了善男信女們善良的殘忍。而且她還發展了魯迅沒有涉及的民族覺醒,諷刺抗戰中的不良現象,帝國主義鐵蹄下人民的苦難及反抗
⑹ 蕭紅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蕭紅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說《生死場》,描寫的是東北農村死氣沉沉的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的生活,她也有此一舉成名,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枝奇葩。蕭紅的第二部著名作品是唱片小說《呼蘭河傳》,小說也作者自己的家鄉作背景,描述了呼蘭人民的生活,北方的風土人情,淪陷區人民的生活等等。
1、《呼蘭河傳》: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憶為線索,通過描寫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今哈爾濱市呼蘭縣)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2、《生死場》:《生死場》是中國三十年代東北文學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蕭紅的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寫於1934年9月.是魯迅所編"奴隸叢書"之一。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份作家。
3、《馬伯樂》:《馬伯樂》描寫了抗戰初期國統區的混亂和狼狽,刻畫了馬伯樂等在國難當頭的時刻驚慌失措紛紛逃跑的投降主義者的嘴臉。在當時給世人一個警醒,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幅難得的戰亂世俗圖。該作品揭露了中國抗戰現實中「一方面庄嚴,另一方面卻荒淫無恥」的狀況。
4、《曠野的呼喊》:《曠野的呼喊》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朴實細膩的筆調,寫出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風格明麗凄婉,彌漫著憂郁和感傷氣息,為詩化小說的精品。
5、《小城三月》:《小城三月》講了一個關於「我」的姨——翠姨的愛情故事,作者以一個家族小輩的角度,用淡淡的筆調、平穩的口氣講述了這樣一個無疾而終卻又透著無盡悲涼的故事。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⑺ 蕭紅有哪些作品
抵港初期,蕭紅參加了香港幾所女校聯合舉辦的「女學生與三八婦女節」座談討論。4月,她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員身份,登記成為「文協香港分會」會員。文協香港分會於8月3日舉行「魯迅先生六十誕辰記念」晚會,蕭紅應邀創作了啞劇《民族魂魯迅》。蕭紅說:「魯迅先生一生,所涉至廣,想用一個戲劇的形式來描寫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不講話的啞劇。所以,這里我取的處理的態度,是用魯迅先生的冷靜、沉定,來和他周遭世界的鬼祟跳囂作個對比。」這部啞劇以象徵性的獨特構思,融匯了魯迅作品中的眾多形象,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及少年魯迅等,劇情以實際和幻想各自參半的形式展開,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這部啞劇的原著到了同年10月,才在楊剛主編的《大公報·文藝》和《學生界》發表,成為了中國現代戲劇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性的作品。
蕭紅在香港的生活,既貧困又孤寂,並且重病纏身,然而她以驚人的毅力,寫作了短篇小說《後花園》、《北中國》、《小城三月》,以及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第一、二部。
《後花園》連載於1940年4月10日至4月25日的《大公報·文藝》及《學生界》,作品主要描寫作家對她童年生活的回憶。《小城三月》發表於1941年7月《時代文學》第1卷第2期,是蕭紅生前創作的最後一個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再婚的寡婦翠姨愛上一個「不相干」的外甥,由於門戶不對戀情自然無法玉成。結果翠姨被許配給一個又丑又瘦小的男人,就在即將舉行婚禮之際,翠姨卻因抑鬱寡歡而香消玉殞。而那位外甥每逢提及翠姨時便會傷心落淚。「據蕭紅的堂弟妹說,《小城三月》中許多人和事都是真實的。蕭紅此時已體驗到絕望和悲慘,便十分留戀地回憶起自己的青春,那些已經逝去的生活場景居然對她產生一種感情上的誘惑,使她以往認為可憎的人物,也變得有些可愛了,那大家庭的生活也變得有情趣,她後期對故家對親人的懷念,同樣是真誠的,這也是人的一種天性吧。」事實上,在蕭紅以往的小說中所出現的那個異常冷酷,缺乏起碼的同情心和憐憫心的父親,以及兇狠、陰險的繼母、伯父等人,在《小城三月》里卻被抹上了一層脈脈溫情的色彩,這可能是蕭紅當時的一個良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