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誰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項羽。
四面楚歌,漢語成語,讀音為sì miàn chǔ gē,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成語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白話釋義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兵少,糧食也吃完了,漢軍會同諸侯軍隊包圍了一層又一層。夜裡聽到漢軍四面都唱起楚歌,項羽就大吃一驚,說:『漢軍已經全部得到楚國嗎?怎麼楚人這么多呢。』」
(1)崔浩小說透視系列主人公擴展閱讀:
近義詞
腹背受敵,漢語成語,拼音是fù bèi shòu dí,意思是指前後受到敵人的夾攻。
成語出處
《魏書·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
白話釋義
《魏書.崔浩傳》:「劉裕向西進入函谷關,就會進退無路,腹背受敵;北上岸,姚軍一定不出關助我。」
Ⅱ 腹背受敵的主人公是誰
腹背受敵的主人公是崔浩。這個成語表示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不能只顧眼前而忽視後路。
泰常元年,東晉將領劉裕欲征伐姚泓,向北魏請求借道。明元帝與群臣討論,崔浩提出,劉裕可能圖謀攻入關中,應借道放他西行,堵其東侵之路。但其他大臣持反對意見,認為劉裕西入函谷關將腹背受敵,此非其本意,且姚泓不會出關救援。明元帝最終採納了其他意見,結果被劉裕打敗,後悔未用崔浩之策。
崔浩,字伯淵,曹魏司空崔林之後,北魏司空崔玄伯之子,以貌美自比張良,官至司徒,是太武帝的重要謀臣。他多次依據星象和人事判斷,促使太武帝成功擊滅胡夏、北涼及柔然,北魏得以解除北方和西北方威脅,特別是北涼的滅亡,為北魏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然而,他因參與國史之獄,在太平真君十一年被夷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