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威先生 中的環境描寫 和情節
《華威先生》
短篇小說《華威先生》是張天翼於抗戰期間創作的一篇最傑出的諷刺小說。
張天翼是一位以諷刺著稱的小說作家。他早年寫過滑稽小說和偵探小說。以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生了變化,小說創作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有所增強。1928年,張天翼小說創作進入旺盛期,至抗戰前夕,他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相當多,有《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反攻》等;中篇小說有《清明時節》;長篇小說有《鬼土日記》、《一年》等。張天翼的作品大多描寫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舊知識分子的虛偽。他筆下的人物,大都過著庸俗無聊的生活,有的百般鑽營;有的附庸風雅;有的游手好閑;有的自甘墮落;有的則對社會深懷不滿,但卻不肯去追求新的生活。對這些人物,張天翼以辛辣而又詼諧的筆調毫不留情地剖露了他們的靈魂。1930年,張天翼發表了表現小市民卑瑣心理的優秀短篇小說《包氏父子》。小說中的主人公老包是某公館的僕役,他渴望兒子包國維能夠讀書成名,將來做大官。為此,他四處千方百計為兒子借學費。然而兒子包國維卻根本無進取心,他整日跟浪盪子弟學一些浮華的時髦,多次留級仍安之若素。最後,終因打傷了人而被學校開除。小說生動地描繪出了老包望子成名、小包驕縱愚妄的心理和性格。
抗戰爆發後,張天翼繼續以他的作品敏銳地反映社會。這時期他創作了小說《華威先生》、《譚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等作品,這些作品在當時都較有影響。
張天翼一生除創作了大量小說外,還創作了不少童話。
《華威先生》以華威先生和抗日群眾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為表現中心,塑造了華威先生這樣一個混在抗日文化陣營中的國民黨官僚的形象,從而深刻揭露了民族矛盾掩蓋下的階級矛盾,揭露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嚴重斗爭,並滿腔熱情地寫出了革命群眾的抗日要求和力量。
華威先生是作品主人公。作為「抗日工作者的上層分子」,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的時候,他忙著「順應時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積極抗戰的愛國者、領導者。在作品中,華威先生貫穿始終的就是「忙」。他整日坐著跑得像「閃電一樣快」的黃包車,忙於出席各種會議,有時「一天要開幾個有關抗戰的會」。他忙於發言,忙於參加一切抗日組織。為此,他聲言:「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因為「抗戰工作實在太多了」,而他都必須去「領導起來才行」。但實際上,這位「抗戰要人」整日蜻蜒點水式地參加每一個抗日團體的會議,發表幾句千篇一律、空洞無味的指示,什麼具體的抗日問題都解決不了。他整天忙的是什麼呢?是到處兜售「一個領導中心」,也就是千方百計伸手攫取一切抗日團體的領導權。他每到一個會議必定反復強調:「要是上面沒有一個領導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事情就會變得「很危險,很危險」。他拚命攬權,就連「戰時保嬰會」這樣絕無「危險性」的團體,他也絕不放鬆,甚至連最為名正言順的「日本問題座談會」,也要被他追問「到底是什麼背景」。華威先生不但自己一點抗日實際工作都不幹,還要對群眾的抗日活動百般阻撓。當他發現有些抗日組織不容他插手,他非常氣憤,又是打聽,又是調整,並威脅說:「你能不能夠對我擔保你們會內沒有漢奸,沒有不良分子?」並大罵那些反對他控制的群眾搞「秘密行動」,是成立「非法團體」的「渾蛋」。作品通過塑造華威先生這樣一個打著抗日招牌卻不幹實事,到處鎮壓人民的官僚形象,有力地抨擊了國民黨統治者以抗戰之名行反人民之實的反動本質。
這篇小說沒有一般小說常有的貫穿始終的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詳盡的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剖析,然而作品卻能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這主要是因為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漫畫式的筆法,突出了人物的特徵。如作品是這樣勾勒華威先生的外形的:「他永遠挾著他的公文皮包。並且永遠帶著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無名指上帶著他的結婚戒指,拿著雪茄的時候就叫這根無名指微微地彎著,而小指翹得高高的,構成一朵蘭花的圖樣。」這段描寫,可以說是粗線條漫畫式的勾勒。由於作者在表現人物外形時,能緊緊抓住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徵加以描寫,因此,使人物的本質真實、准確地凸現了出來。「他永遠挾著他的公文包」,這顯示出了華威先生是個包不離手的忙人;他的手杖「粗」且「黑油油」的,而且「永遠帶著」,這又寫出了人物官氣十足,總愛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官老爺的樣子;無名指上的戒指和拿著雪茄煙的特有姿態,又進一步將人物虛偽做作的性格特徵表現了出來。
這篇作品不僅能用漫畫式的筆法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徵,而且還能通過誇張而不失真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如作品寫華威先生每會必到,而且常遲到並總是希望別人注意到他,於是,「他在門口下車的時候總是順便把踏鈴踏它一下:叮!」這一典型細節抓得很好,它准確地將華威先生那惟恐別人不知道他到場了,而且是忙得不能准時到場的特定心理,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品寫華威先生常愛「掏出表來看一看」,看時「他那一臉豐滿的肌肉立刻緊張了起來。眉頭皺著,嘴唇使勁撮著,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斂到臉上似的」。這些細節也抓得很准,它將人物整日煞有介事的樣子誇張地表現了出來。
利用人物舉止前後矛盾、言行不一來凸現人物性格,也是作品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如作品寫華威先生開會常遲到,但是步入不同的會場,他的神情卻大不相同。如果是參加下級的「難民救濟會」,他的態度會是「很庄嚴」,而且是「用種從容的步子走進去」。不僅如此,他還要在門口稍停一下,「讓大家好把他看個清楚,彷彿要喚起同志們的一種信心,彷彿要給同志們一種擔保什麼困難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來。他並且還點點頭,他眼睛並不對著誰,只看著天花板。他是在對整個集體打招呼」。如果是參加上級領導機關的「工人救亡協會指導部」的會議,他步入會場的表現則是另一番景象:「他臉上堆上笑容,並且對每一個點頭。對不住得很,對不住得很,遲到了三刻鍾。不僅如此,當「主席對他微笑一下」後,他會馬上「笑著伸了伸舌頭,好像闖了禍怕挨罵似的」。這里,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將華威先生步入不同會場行為極不統一的特點顯現了出來,使人物對上奴顏屈膝,對下驕橫無理的本質鮮明地表現了出來。華威先生不僅在行為舉止上有前倨後恭、自相矛盾之處,在言與行上也有極矛盾之處。如他整日叫喊自己太忙,「抗戰工作實在太多了」,「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他嘴上這樣說,可是行為舉止呢?他在「工人救亡協會指導部」召開的會議上,與小鬍子的一番對話,已經不打自招地供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原來,這位忙得睡覺的時間都沒有的官員,卻有的是時間去赴宴會,並且喝得酩酊大醉,然後睡大覺,做美夢。這里,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讓人物在對比中呈現出本質,收到了明顯的諷刺效果。
這篇小說僅余字,然而作者卻以高超的諷刺藝術筆墨活畫出了華威先生這樣一個虛偽、庸俗、淺薄、好賣弄、卑劣無恥的國民黨官僚形象。
2. 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主要的內容
一、寶葫蘆的秘密主要內容是:
1、主人公王葆釣魚時意外釣到了一隻萬能的寶葫蘆。
2、王葆有了寶葫蘆以後對寶葫蘆漸漸有了依賴性,從此高枕無憂,讓寶葫蘆代他學習、寫作業、做模型、考試……讓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王葆每天都美滋滋的。
3、寶葫蘆不但沒有幫助王葆,反而讓他學會了偷懶、說謊。終於在一次數學考試時,寶葫蘆害了他的主人,讓王葆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
4、因為寶葫蘆的胡作非 為王葆還失去了朋友,最後王葆扔掉了寶葫蘆,他變得刻苦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成了校內數一數二的好學生,還重新找到了朋友,擁有了快樂。
二、《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主要反映了:
1、這本書反映了現代社會青少年不勞而獲的想法,雖然寶葫蘆有無窮無盡的魔法,但它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叫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根本不會判斷事情 的對與錯,不理解做每件事的意義與目的。
2、其實人身上也有」魔法「,那就是潛能,只是有些人不去挖掘它而已。
3、文中有兩句話使我受益匪淺。王葆老師常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自己靠自己「。王葆爸爸常說:」不要把小心眼放在做壞事上,要放在學習上,學習成績肯定會提」。
(2)包氏父子小說主人公擴展閱讀:
《寶葫蘆的秘密》作者簡介:
張天翼(1906-1985),原名張元定,字漢弟,號一之,筆名張天凈、鐵池翰。張天翼祖籍湖南,出生於江蘇南京,曾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副主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兒童文學》編委等職。
張天翼先生是少年兒童非常熱愛的兒童文學作家,為我國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解放後,除了編輯刊物、培養青年文藝工作者外,張天翼先生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兒童文學創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