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談談讀書的體會
我從小就愛讀書。但是真正的閱讀卻是從高中時開始的。
那時候有本雜志叫《中學生閱讀》。我不知道這個雜志現在還辦著沒有。總之,我是很感謝它的。這個雜志有個欄目叫「我的讀書生活」。每期介紹一位作家和他的讀書生活。通過這個欄目我認識了張中行、霍松林、戴厚英、畢淑敏、陳村等眾多作家。這些人中有不少後來直接影響了我的創作和人生態度,像王小波、周國平、余華、張煒、史鐵生等。更重要的是這本雜志將我送上了一條完全不同於我最初閱讀的閱讀之路。
清風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紙頁沙沙,書香縷縷,興起而讀,興盡而止。讀書於我而言已不僅是開拓視野,增長才識,而是一種心靈的慰冀,是一種享受。讀一本好書就像看到一幅名畫、聽到一首名曲一樣使我幸福而顫栗。記得讀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我一連幾天都悲兮兮的。我的心境隨著小說里的一個個人物而跌宕起伏,讀道情深處我禁不住潸然淚下。我已分不清哪個是小說里的世界,哪個是現實世界。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死了好幾回,又生了好幾回。痛苦而厚實。這種感覺在我後來讀陳忠實的中篇小說《藍袍先生》時再次得到了驗證。當時我是坐在宿舍的床上。當我讀到後來「藍袍先生」他們那個班的同學舉辦聯誼會時,一群耄耋之人,回首人生、感嘆命運時我忍不住失聲痛哭。嚇的全宿舍的人都往出跑。
讀書其實是在讀人生。許許多多的人生。 書中總是匯集了一些獨特的魂靈。善於讀書,其實是藉助讀書深深地翻閱自己。前些日子買了一本季羨林的散文集《世態炎涼》,讀罷醍醐灌頂。季老是學貫中西的大儒,一生歷盡坎坷。讀他的文章如泉水叮咚、娓娓動聽,深刻的如同一位祖父,而沒有絲毫的傲慢、虛榮與做作。對於像季老這樣的老學人我是充滿敬畏。大作品使我們變矮,小作品使我們升高。不同的閱讀帶來不同的水準。
蕭伯納說:「好書讀的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對於這話我深有體會。先前我曾一度仗著自己讀了幾本書,發了幾篇文,而大言不慚地揚言要當作家。似乎作家的桂冠容易的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摘到似的。然而隨著閱讀境界和思想認識的變化我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無知與淺薄。且不說作家必備什麼想像虛構能力、悲天憫人的體驗能力、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等,單就那一套龐大的文藝理論就夠人受。我開始為自己的狂妄而臉紅。我再也不敢對人說我要當作家。至少是現在不敢。
讀書是為靈魂尋找鏡子。我們應該用心去領會書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並用以洞照靈魂與心智。讀書應該汲取與思索並重。閱讀的根本使命就是教會使人思考。要善於從中提煉出對現實有意義的東西來。
作家朱蘇進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讀書是一種遭遇。」的確。在很多時候讀書也會帶來種種「害處」。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我都沒有看到。「百無一用是書生」、「儒冠多誤身」我倒是見了不少。因為讀書我常常脆弱敏感,因為讀書我常常痛苦孤單。我不會踢球,不會彈吉他,不會討女人喜歡。以致有人稱我「書生」、「孔乙己」。我常常覺得自己和現實是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就懷疑像我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不是屬於瀕臨絕種的。有時候連我也嘲笑自己,算了吧,別讀了,有什麼用,弄不來住房,評不上職稱。然而事實上我依舊讀書,依舊買書。吃屎的狗忘不了吃屎的路。
有人預言,在這個充分影像化了的時代終有一天書籍會被完全取代。的確,現在的種種跡象已經表明書籍的領地已越來越小。網路正向它發動著沖擊。我不相信書籍會滅絕。我想像不出沒有書籍的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盡管書籍給我帶來了這樣、那樣的缺陷和不適,盡管書籍也曾一度使我痛苦不已。但我仍要大呼,珍愛無言的書籍。如今每當我讀書的時候,我總有一種走在路上的踏實的、真實的感受,我隱隱覺得一切才剛剛開始,目標仍遙遙無期^
⑵ 古代小說網的閱讀心得
心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人間百態,遐思神往。
縱觀人類情戀的演變史,專大體可分為史前情感史,古屬代情感史和現代情感史三個階段。如果文學史正是人類情感史的一種反映再現,那麼《紅樓夢》一書在時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橋,她正好橫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終結和現代情感史的開端之上。
⑶ 明清小說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以前我們學過一篇《儒林外史》的課文,我覺得《儒林外史》這本書很有趣,所以我這個月選擇了讀這本書。《儒林外史》總共分為十六章,每章都是一個大故事,但這些故事都是有聯系的。這本書主要講了讀書人的故事,寫出了當時社會上的不好風氣,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是一部諷刺小說,更是一本「書生現形記」。使我感觸最深的一章是《兄弟兩人大不同》。這一章主要講了兩位兄弟,哥哥嚴致中,弟弟嚴致和的故事。嚴致中是個貢生,不為鄉間做點好事,還到處騙人,而且沒錢還裝有錢,弄大排場。弟弟嚴致和是個監生,家財萬貫卻捨不得用,十分吝嗇。這兩個就是生活中人們的真實寫照。像嚴致中一樣的人我在電視上常見,那些人沒錢但是在一些宴會上揮金如土,弄大排場,可是到了最後,還不是被人追著討債。像嚴致和一樣的人不多見,不過我給大家講個笑話,不知大家聽過沒有:從前有個人,他家財萬貫,但是很吝嗇,在臨終之時,他伸出兩個手指頭,始終沒咽氣,最後夫人把燈草挑剩一根時方才咽氣。嚴致和就和他一樣,有錢吝嗇。這兩種人都不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以他們來提醒自己,要做好人。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⑷ 閱讀明清白話小說對文言文學習有幫助嗎
有一點點,但作用不大。
明清白話小說是用當時的社會語言寫成的,與文言文相去回甚遠。現代答人讀明清白話小說感覺似乎很「文」,是因為社會語言發展變化造成的錯覺。唐宋以來,社會語言都不同於文言文。
說「有一點點作用」,是因為某些白話小說以半文半白的語言寫的,保留了部分文言文風格,如《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很多的人物對話來源於文言文的《三國志》。
將讀小說與學文言文結合起來,是一個極好的方法。那麼,可以選擇明清的文言小說中比較通俗易懂的,如《聊齋志異》等。我最近將清代另一部文言小說《耳食錄》做了全書翻譯,文白對照,編輯為《耳食錄譯著》,可以網路免費閱讀。
⑸ 讀書體會作文600字左右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下面是我的回答;
1.
《讀書 我的快樂之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書中,我們上可知天文地理,下可知歷史年代。書可以鑄就許多博古通今的英才:書可以培育出名垂千古的偉人。沒有書我們就不能知道大千世界的美妙:沒有書我們就不能領悟到科技的絢麗多彩:沒有書我們就不能將眾多功課全部記入腦中。
我讀書,我快樂。因為讀書可以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頭腦,讓寫作對於我來說不再是難事:書可以讓我欣賞到千古佳句,有氣魄雄厚的楚辭,有中心明確的散文,有豪放輕揚的唐詩宋詞,有優柔婉轉的元曲,還有那流芳千古的明清小說。書讓我知道了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報國之志『書讓我領悟到了王維對邊塞壯美風光的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書讓我體會到馬致遠對遊子心情的傳神描寫——「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書讓我們從四大名著中獲得無限的財寶,有《西遊記》中孫大聖的懲惡揚善,豬八戒的憨厚老實,沙和尚的任勞任怨,有唐僧的純心向佛;有《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精神與壯志;有《三國演義》中神機妙算的孔明、飽讀兵書的曹操,有《紅樓夢》中的悲歡離合。書讓我知道許多許多,我的快樂也與之成正比例增長,快樂多了,痛苦自然就少了。書是一味良葯,可以是使悲傷的人振作起來,擺脫消極的因素。書是一餐美食,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充實,撫慰空虛的內心。書是一則幽默,讓我們快樂的過好每一天,更好的擁抱明天。
我讀書,因為我快樂。我快樂,因為我讀書。
2.讀書,我的快樂之源
快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見的事物。書莫不做聲,卻帶著一份神秘的愛意等待著我們。我一讀書,馬上會聽到許多的聲音:有智者娓娓的心聲,有小橋流水的聲音,有勇士們激昂的喊叫,有小鳥嘰喳的歌唱聲......令人回味無窮,嘆為觀止.來自:作文大全書中惟妙惟巧的主人翁使我陶醉在故事情節中。每次去書店,我都會滿載而歸,回到家後,又如獲至寶地閱讀起來。我從識字開始就喜歡讀書,一有空就往書碓里鑽,我是無書不看的:科學叢書,世界名著,神話故事``````小小的書架排滿了薄薄厚厚的書,書本好象排隊一樣,挨挨擠擠的。記得一次,我知道了自己的9歲那年,我一次上課,補習老師問我們一道題,她問:「上海的『東方明珠』有幾層?」那時我還沒去過上海,於是不知所措,在側頭蹙眉,庫思冥想,「啊」,「我想到啦」我接二連三地發出感嘆:在我那本「世界旅遊」書不就有嗎?我靈機一動,豁然開朗,我高高舉起手,說:「是81層!」老師鼓起了手,我浸泡在掌聲的海洋中。心中暗暗發笑:多虧了書本的幫助,以後要多看書,增長自己的見識。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實現自己的願望。我的家裡人都稱我為「書香門第的後起之秀」,名不虛傳的「小書蟲」。一見書我便會如飢似渴地閱讀起來。讀書使人明智,使人冷靜,使人歡樂``````
我讀書,我快樂!讀書我的快樂之源!
3.享受讀書的樂趣
讀書的樂趣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得到的,只有勤奮好學的人才能享受得到,讀書的樂趣是無窮的,有些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讀書只有苦,哪裡還有樂但是如果享受到這樣的樂趣,你才覺得這比世界上的所有樂趣還要樂。來自:作文大全我二年級讀《三國演義》時,學習到了許多計謀,如反間計,苦肉計,將計就計等等;當我讀到關羽死時,我有些哽咽;當我讀到趙雲救阿斗時,我佩服趙雲面對那麼多敵人,不但不怕,還孤軍奮戰救出阿斗;當我讀到阿斗掌握大權而滅亡時,心中不少有些氣憤,身為劉備之子,自己卻那麼無能,把跟隨劉備的人白白送上黃泉之路,唉!可悲啊!
我讀《孫子兵法》時,心中充滿了對孫武的戰略的敬佩,也佩服孫武對任何人都一樣的態度,連國王的妃子也不例外。我八歲時,可以運用了一些計謀,有一次,我和別人下軍旗時,我用了聲東擊西法,我把司令和那些「蝦兵蟹將」放在左邊,把軍長和哪些「大塊頭」擺在右邊,我一開始就佯攻他左邊,他馬上把司令和軍長、炸彈調到左邊,於是我猛攻他右邊,一會就把他的軍旗拿下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國周恩來總理曾說過,「為中國崛起而讀書」,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多讀書」。所以我們要努力讀書,要讓美國人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比他們美國人差!讓我們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遨遊書的海洋吧!
如果不夠,可以追問,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閱讀明清四大小說的讀後感
閱讀了《儒林外史》,我深深陷入深思。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系,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小學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初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盡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小學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裡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⑺ 明清文學的思想上有著怎樣鮮明的時代特點
明清文化,猶如蜿蜒曲折的母親河,沖下高山,穿越高原,吸納黃土,融入無數支流,來到了廣闊的華北平原,雖然兩岸高圩緊束,令它窒息,但它依然洶涌,流向廣闊無垠的大海。波濤中不時閃爍著點點科技之光,一艘艘文學之舟在河流中揚帆起航,還不時撞擊出藝術的浪花。學習明清文化,不僅要知道它的亮麗,還要追根溯源,品味它的特質。
隨著明清時期專制主義的加強,統治者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讀書人不敢過問政治,從而使得這一時期與政治關系不密切的建築、醫學與科技等領域有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與此同時,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增加,文人墨客或藉助於歷史,或藉助於神話,或將詩詞與小說融為一體,曲折地表達著自己的願望。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與文學發展的又一高峰,其科技成就涉及到醫學、手工業、農業等各行各業;在文學領域,我國的小說藝術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可以說是各具特色,精彩紛呈.
文化是時代的曲折反映,課題旗幟鮮明的賦予了明清文化與眾不同的特點,散發出濃濃的時代氣息。紫禁城的建造巍峨壯觀、雍容華貴、氣勢磅礴,不但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繪畫、雕刻等藝術,還講究對稱,更體現了皇家的九五至尊;科技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著作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科技發展史上熠熠生輝。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重要階段,這一特徵在文學上有著最為鮮明的體現,《水滸傳》塑造了許多被逼上樑山的英雄好漢形象,歌頌了農民的斗爭精神;《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剛直不阿、蔑視權貴、勇於抗爭,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紅樓夢》描繪了人類堅貞的愛情,敘述了四大家族的衰亡,深刻地鞭撻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的罪惡,這些作品都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反封建的時代精神。
我們不能孤立地、靜態地看待歷史事物與歷史現象,相反,要准確地理解與把握歷史,必須對類似的歷史事物進行聯系與比較。看待長城,可以將明長城與秦長城從修建目的、起迄點、建造者、歷史存留、民族關系等方面進行比較,感受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學習明代科技成就,可以聯系宋元的科技,不但了解其代表性成就,還要知道它們對後世及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以此類推,可以將明清小說與唐詩、宋詞、元曲藝術特色進行比較,進而理解不同時期不同文學形式的繁榮原因,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⑻ 求關於明清小說讀書報告兩篇,每1000至2000字,內容新穎,文筆流暢
想弄死人呀,自己不會寫??
⑼ 明清小說選修課心得體會
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