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日小說全集
電視劇紅日全集
紅日》片尾曲《紅日》演唱:宋佳 那電視劇紅日全集一刻你倒下去 輕盈得盡電視劇紅日全集量不壓住一隻螻蟻 那一刻你倒下去 緩慢得幾乎耗去我一生追憶 有什麼比淡電視劇紅日全集漠更無情 有什麼比忘卻更無義 任憑歲月蹉跎,光陰電視劇紅日全集如梭 我還將永...根據吳強同名小說改編。
1946年初冬,蔣介石幫對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某軍沈振新部在蘇北漣水城外,與國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北撤山東。敵整編七十四師猖狂萬分,配合八十三師等20萬人,又向我山東臨沂方向齊頭並進。盤據在濟南的敵軍李部,也同時出動到達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分轉頭北上,決心首先消滅北面的李部。歷史上著名的萊蕪戰役展開了。
我軍沈振新部的任務是拿下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截斷萊蕪敵人的退路。由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帶領的一個團被留下作為總預備隊,而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急於求戰,被留下後情緒有些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萬敵人在我軍猛攻下,企圖向吐絲口鎮方向突圍。吐絲口鎮的戰斗還在激烈進行,我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必須迅速解決吐絲口鎮的戰斗。沈軍長當即命令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率領部隊投入戰斗。劉勝事前已經了解了吐絲口鎮敵人的情況,故用一支突擊力量,越過前沿,插入敵人心臟,以最快的速度消滅了敵人的師部。吐絲口鎮戰斗結束,他們又立即掉轉頭來堵擊萊蕪潰逃敵人,抓了大批俘虜。巨大的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有些人——如連長石東根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沈軍長嚴厲地批評了他。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並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國軍以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先鋒,又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東野戰軍於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振新軍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我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軍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我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將領自殺殉國。紅日當空,碧雲明麗,我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這是了部優秀的軍事歷史片。它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幕後花絮〗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Ⅱ 根據小說《紅日》內容出幾道選擇題,要答案。
作者:吳強(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人,作家。曾於1933年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後來又參加了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過華東軍區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出版了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等作品,其中《紅日》先後被譯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種文字。
問:作者吳強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堡壘》
問:簡述小說主要內容?
答:小說以我山東部隊一個五戰五捷的常勝英雄軍為中心,選取了三個重要而聯貫的戰役——漣水、萊蕪、孟良崮戰役展開故事情節,兩次漣水戰役,我軍受挫,狂妄的敵人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面對這一嚴峻局面,軍長沈振新和副軍長梁波表現出了優秀指揮員的優良素質和才能,他們認真總結了驕傲輕敵的教訓,通過大練兵,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和作戰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此後的萊蕪、孟良崮戰役中,戰勝了在人數和武器上都處於優勢的敵人,全殲了敵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
問:小說主要人物有哪些?
答:
張靈甫
敵七十四師師長,性格驕橫狂妄、剛愎自用,具有軍事斗爭經驗和才幹,是個不易對付的對手。[4]
沈振新
經過萬里長征鍛煉和考驗的高級軍事指揮員,身經百戰,高瞻遠矚,總是從戰爭的大局、全局思考問題,作出決定;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率領全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後全殲敵七十四師。[4]
梁波
副軍長,性格開朗,平易近人,說話風趣幽默,即使批評人也不疾言厲色。同樣是高級指揮員,卻更多地表現出政治家風度和儒將風采,別具魅力。[4]
劉勝
團長,忠誠、勇敢、嫉惡如仇。[4]
石東根
連長。是一個性鮮明、別具風格的人物,他赤腳沖鋒跳火牆、赤膊殺敵守障地,痛切地檢討、戒酒,天真地學習指導員的辦法寫總結,嚴肅地、強有力地以革命軍人的榮譽教育新解放戰士。有著猛打猛沖的戰斗作風,但「火燒屁股」不講戰術,更怕寫文章;對革命無限忠心,但有游擊習氣;對戰友熱愛;在民主間題上卻有軍閥殘余;革命自尊心極強,學習卻不夠主動。他並不代表新四軍部隊的全體連長,卻代表著某一類型的連長。
Ⅲ 小說《紅日》
描寫1946年深秋,國民來黨王源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開始向華東解放區瘋狂進攻的事,是抗日題材的,吳強,當代著名小說家.曾用筆名吳薔、葉如桐。吳強1933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文藝幹事,抗戰劇社秘書,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從事文學創作五十餘年,著有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日》1957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初版,屬於「紅色經典」的文學范疇。如今被人們視為「紅色經典」的文本。
Ⅳ 革命小說《紅日》里的主人公有誰
李幼斌飾張靈甫 .尤勇飾沈振新 .杜雨露飾蔣介石 .許月婷飾宋美齡.耿樂飾石東根 .宋佳飾黎回青 史蘭芽飾賈依寧 .蔣林答靜飾紅姑 .蔣昌義飾朱斌 .谷偉飾陳毅 .謝偉才飾粟裕 .張柏俊飾湯恩伯 楊和平飾陳誠 .葛石柱飾顧祝同
Ⅳ 小說《紅日》
作者:吳強
吳強,當代著名小說家.曾用
吳薔、葉如桐.1910年2月生於江蘇漣水縣一貧苦家庭.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由小學、中學而讀至大學,此間曾幾度輟學,做過酒店學徒和小學教師.青年時期愛好文學,學生時代曾在報刊上發表散文、
及短篇小說.1933年春,在上海加入
,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在部隊文化宣傳部門工作,先後擔任過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文藝
、科長及縱隊、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等職.建國後,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轉業至地方,先後任華東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和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199
0年4月10日,病逝於上海.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紅 日》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更重要的貢獻 還在於:在應和時代共名的同時,小說在 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 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現代戰爭場面的描繪 替代傳統戰爭小說中的傳奇性故事。在50 年代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中,
、
等作品都是自覺吸收 和利用了民間文化傳統中自由粗放、洋溢 著原始生命力的藝術精神,以傳統游俠小 說的傳奇性故事作為敘述框架,來表現戰 爭中的英雄業績。這種敘述方式保留了中 國傳統小說的痕跡,而面對新的敘事目的, 則明顯地體現出其在敘事結構上的局限, 因為傳奇性故事的敘述一般只適合於講述 較小規模的游擊戰爭,而無法自如的正面展現大規模的現代戰爭場赴。 其實,即使像
這樣有意識地展現大規模現代戰爭的作品, 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傳奇性的魅力,其主要情節構架還是由周大 勇及其連隊的脫離大部隊、沙漠迷路、打糧站等傳奇性故事構成。而
則突破了以往傳奇小說將著墨重點放在「連隊」上的寫法, 直接以中共一支「常勝英雄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之間展開的大規模 戰役為敘述中心,將筆觸從軍師團一直延伸到連排班,從高級將領寫 到普通戰士,從軍隊寫到地方,從前方戰場寫到後方醫院,視野開闊 而層次分明,場面宏大而結構緊湊,應該說在敘事上是非常有特色的。
其次,小說對戰爭環境中人物性格豐 富性有較好的刻畫,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 中存在的局限。這除了指小說刻畫了從軍 隊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的多層次的豐富的 人物群像、以及他們包括愛情生活在內的 豐富的內心活動外,還體現在下列兩個方 面:一是注意對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性 的揭示。在刻畫我軍官兵形象時,作家沒 有把他們寫成十全十美的完人,而是在表 現他們的英雄行為時,也十分注意表現他 們的七情六慾,挖掘他們自身的性格弱點, 以及在戰爭進程中人物精神上的自我斗爭。 作家對團長
和連長石東根的形象塑造 雖然並不排除借鑒外國戰爭文學作品的因 素,但在50年代戰爭文學形象中仍然是獨 特的。作者不僅寫出了他們作為我軍基層 指揮官的一面,還寫出了來自他們的農民 出身的性格弱點,事實上,絕大部分軍人在穿上軍裝之前都是農民, 農民固有的文化觀念,比如作為一團之長的劉勝對知識分子(政委陳 堅)的偏見,他的時間觀念的淡薄。又如連長石東根在勝利後醉酒縱 馬,著一身繳獲而來的敵軍官裝束,狂奔亂喊,這讓人聯想起
中的
在征
獲勝後的醉酒細節,把
造反的某種特性 展示無遺。
這樣的描寫顯然不是對《水滸》的單純模仿,而是隱 含了對農民文化傳統的批判意味,從而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作家作為一 個知識分子的
立場。盡管作家這一立場在強大的時代共名下 顯得有點游移不定,但其探索仍然是難能可貴的。二是小說對敵對人 物形象的刻畫並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漫畫化方式,而是較為真實地寫 出了他們作為具有不同政治立場更人的責任感、作戰才能甚至作為人 的良心。漫畫化的方式總是不屑於進入對象的內心世界、將其作為社 會關系中的人來描寫,而將國民黨的中高級將領作為現實的人來描寫, 是《紅日》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突出特點。當時更多的作品都是將國 民黨軍隊寫得不堪一擊,視戰爭如同兒戲,而《紅日》卻著力寫出了
、張小甫這兩個國民黨軍官形象。由於張靈甫所率領的74師是
用全副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嫡系王牌部隊,國民黨五大主力部 隊的第一主力,號稱「天之驕子」,所以張靈甫攻佔了漣水城之後顯 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經陷入了解放軍的包圍之中的時候,仍在盤 算著全殲中共
,一舉解決山東戰場。但作家在描寫他剛愎 自用,驕橫狂妄的同時,也寫出他對作戰中孤軍突出,無人接應的內 心恐慌,還寫出了他作為高級將領的沉著干練的一面,。另外,小說 還通過張靈甫與張小甫的對比,寫出了不同類型國民黨軍官的形象, 張小甫投降並力勸張靈甫放棄
的情節也沒有作簡單化的處理, 而是在體現中共政治攻勢的威力時,也顯示了大勢所趨的壓力和其對 上司、對軍人職責的忠誠的一面。在戰爭小說中,把敵方的形象作為 一個有獨立地位的藝術形象來描寫,在客觀上是對戰爭文化規范下 「
」藝術模式的偏離,使作品的人物較為豐富、生動、可信, 在當代的戰爭小說中具有著特別的意義。
Ⅵ 《紅日》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
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
《紅日》是現當代作家吳強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首版於1957年。《紅日》一經發行就轟動全國,後來《紅日》被譯為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種文字在中國國外出版發行。吳強也因為《紅日》的巨大影響,先後訪問了蘇聯、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紐西蘭等國家。
(6)小說紅日閱讀全文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紅日》的基本主題即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人民戰爭。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的;人民也正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是人民軍克敵制勝的基礎,離開了人民的支持,人民軍將一事無成。
《紅日》無論寫漣水戰役的守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包圍戰、攻堅戰,還是寫在這期間零星發生的各種中小型的戰斗,無不寫到了戰爭與人民的關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作者簡介
吳強(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人,作家。曾於1933年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後來又參加了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過華東軍區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出版了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等作品,其中《紅日》先後被譯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種文字。
Ⅶ 小說《紅日》的作者是誰
小說《紅日》的作者是吳強。
基本介紹:
《紅日》,吳強所著紅色經典小說,描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殲滅國民黨部隊整編74師的故事。故事以軍長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領的一支部隊為主線,環繞著山東戰場上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內容梗概:
1946年深秋,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開始向華東解放區瘋狂進攻,我人民解放軍沈振新所部一個軍奮起抗擊,殺退了敵人。面對敵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進攻,經過一番苦戰,漣水終於失守。我軍被迫撤退,北上山東,實行戰略轉移。漣水戰役失敗後,我軍指戰員思想一度處於憤怒和壓抑的狀態。軍長沈振新的心情和戰士們一樣沉重,以致坐卧不安,懊惱異常。這位英勇善戰的將領渴望帶領自己的部隊有朝一日與七十四師再度交手,一決雌雄。
沈振新帶領部隊進入山東北部休整待命。大家總結經驗教訓,統一思想認識,以求進一步增強戰鬥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部隊戰斗情緒重又進入昂揚奮發的狀態。這時,蔣介石也下定了最後的決心,發動了全國攻勢,妄圖以優勢兵力,將我華東戰場三十萬大軍逼至山東沂蒙山區,以求最後決戰。在敵軍南北夾擊的形勢下,我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經過縝密布置,決心分批吃掉敵人,以求打開缺口,粉碎敵人合圍的計劃。我軍戰略反攻的目標首先確定在對以萊蕪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參戰,戰士們冒著嚴寒,踏著高低不平的山路,經過急行軍,准時到達萊蕪城北吐絲口附近地區,與友鄰部隊一起完成了對敵李仙洲部五萬餘人的包圍。
萊蕪戰役打響了。我軍在30里長的戰線上發起進攻。沈振新部迅速攻佔吐絲口外圍陣地。但敵人憑借堅固的地堡攻勢和精良的武器裝置,仍在負隅頑抗,與我軍不斷糾纏,雙方一度處於僵持狀態。在這關鍵時刻,沈振新根據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的指示,把作為預備隊的劉勝、陳堅的"老虎團"調往前沿,組成一支突擊隊,越過敵前沿,沖破火力網,插入吐絲口心腹地區。"老虎團"指戰員奮不顧身地繼續向前突進,很快沖破最後防線,攻佔敵軍師指揮所。敵師長何莽見大勢已去,倉惶化裝出逃,被我戰士發現生擒活捉。吐絲口失守,迫使龜縮在萊蕪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圍。但在進入我軍伏擊圈後,終於走投無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萊蕪戰役在不到三天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殲敵五萬六千餘人,從而瓦解了國民黨軍隊對我軍的進逼圍攻。
蔣介石為了在華東戰場上挽回敗局,飛抵濟南,親自督戰,又命令他的王牌軍74師,回蘇北長驅直入山東境內,企圖以它為核心擺成龜形陣勢,在孟良崮一帶與我華東野戰軍進行決站。我華東野站軍決定對單兵冒進的七十四師進行包圍,堅決消滅它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74師是蔣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銳部隊,師長張靈甫號稱"常勝將軍"。此人憑借與蔣介石的親密關系,加上裝備精良,因此驕橫異常。他並未意識到自己眼下的危機。仍然以孟良崮一帶為據守中心,試圖通過"中間開花"的形式,讓其他部隊配合殲滅我華東主力部隊。與此同時,我軍沈振新部接到命令,從魯南星夜兼程趕往沂蒙山區參加會戰。全體指戰員鬥志昂揚,為報漣水失敗之仇,欲與74師一比高下。
孟良崮戰役開始後,在副軍長梁波直接指揮下的劉勝、陳堅"老虎團"殲滅了74師一個輜重連,又搶佔了垛庄與孟良崮之間的一個重要高地,堵住了敵人逃生的最後一個缺口。他們與友鄰部隊組成的一個堅強的包圍圈對敵人形成了最嚴重的威脅。這時,被我軍放回的敵營長孫小甫回部隊勸降,74師的側翼83師又失掉了萬泉山陣地。這一切使張靈甫大為惱怒,於是調動大批飛機,對圍攻的解放軍陣地狂轟濫炸,以圖報復。
包圍74師的口袋進一步收縮,戰斗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軍長沈振新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勝、陳堅的總部隊首先攻上了山腰,敵軍仍在頑抗。我軍發揚了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前仆後繼,拚命向前。團長劉勝在激戰中壯烈犧牲,更加激起了戰士們的情緒,奮不顧身攻佔了孟良崮最主要陣地玉皇頂。我軍以一部堅守玉皇頂陣地,以有利地形對付前來增援的敵人,同時又派出一支精乾的隊伍,從絕壁懸崖上踏出一條路來,直搗敵人的指揮機關。戰斗進入到最後階段,孟良崮山頭的敵人還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軍長一聲令下,綠色信號彈射向空中,我軍像離統之箭沖向敵人的陣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山上大部分敵人被消滅,最後僅剩下張靈甫盤據的山洞。我軍一支小分隊在楊軍帶領下出奇制勝,機智勇敢地接近了敵人的巢穴,與洞外及洞里的敵人展開了血肉的拼殺。張靈甫仍在負隅頑抗,戰士們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憤怒的子彈。"張靈甫,出來!"山洞裡除去槍聲和戰士們怒吼的迴音之外,沒有別的聲音。當戰士們沖進山洞時,發現狂妄驕橫、不可一世的張靈甫已被亂槍打死。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終於全軍覆沒,我軍奪取了孟良崮戰役的最後勝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揚起了我軍勝利的旗幟。
作者簡介:
吳強(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縣高溝鎮人。其兄汪海清為著名畫家。
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後投筆從戎,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萊蕪、淮海等著名戰役。解放後,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後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1990年去世,享年80歲。
Ⅷ 長篇小說《紅日》 的主角是那四個人物
主要是國共產黨的沈振新和國民黨的張靈甫,要說四個應該加上陳毅,粟裕吧
Ⅸ 小說紅日中的好句子
主要內容:在1947年5月,抄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精銳軍團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為背景,通過眾多英雄事跡而講述的這一個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戰役。
好詞:
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捨生忘死.大公無私.寧死不屈生機勃勃 生機盎然 生機勃發 春色滿園 灑滿陽光 人聲鼎沸 書聲琅琅 熱鬧非凡 垂柳依依 林蔭小道
你追我趕 歡聲笑語 環境幽雅 清香四溢 景色迷人 奮發向上 茁壯成長 三五成群 熱鬧歡騰 款款清歌 峰上有峰 清逸秀麗 寸草不生 聳立雲霄 雲霧纏繞 奇峰聳立 巍然屹立 山勢雄偉 群山簇立 千山萬嶺
好句
露出雲層的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懸浮著。
周圍的大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花布。
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幽幽的深谷顯的駭人的清靜和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