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非常重要,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作用:
(1)交代社會背景,為情節發展奠定基礎
(2)暗示、烘托角色心情
(3)襯托角色活動,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
(4)揭示人物性格
(5)反襯人物形象
(6)增加小說的真實性
(7)渲染氣氛
(8)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9)深化小說的主題
因此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是至關重要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服務於文章的主題和人物刻畫,而且它與文章的主題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要想寫好小說,就要學會在小說中巧妙而恰當地運用環境描寫。
(1)小說閱讀首段的作用擴展閱讀: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徵的建築、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此外還有細節環境描寫。
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限制其活動的特定場所,它決定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有時也反作用於環境。寫小說時,除情節外,也要寫好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寫好這兩種環境,可較好地烘託人物,進而充分、明確地表達中心。
運用環境描寫要做到:目的明確——為表達中心思想服務;具體生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抓住特徵——寫出獨具特色的景物。
客觀描寫是比較真切地再現景物原形的描寫,通過寫景來寫情,即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
主觀描寫是指作者帶著主觀情感去寫客觀景物,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主觀感情融入景物之中,這在寫作中稱作「寄情於景」。
自然環境是小說中常見的描寫對象。社會環境,可以是居室陳設、布局、人物活動場所及當地風土人情等等。場面則是特定的時間與場合內人物活動的總面貌。寫小說需要寫好環境。
㈡ 小說父親的遺願閱讀答案小說開頭三段有什麼作用
小說開頭三段的作用:文章前三段寫了父親在60歲時不想進城和70歲時父親選好一片地作為百年之後的安身之所,這與父親後來堅決要進城,確定自己死後要葬在城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贊美了父親一輩子都在為「我」著想的偉大品格。
附《父親的遺願》全文
「時間像個推子,一不小心就把發際線向後推了半尺。」他剛大學畢業那年,回到老家,父親摸著自己光禿禿的腦袋這樣對他說。他臉上雖然笑著,心頭卻忽地一軟。那一刻,他堅定了要把父母接到城裡的打算,談不上讓他們享福,但至少在身邊有個照應。60歲的父親卻堅定地說「不」,說以他的身體,再勞動個10年根本不成問題。父親說:「與其去城裡拿個木劍練太極,不如拿個鋤頭在鄉下種地。」他想再勸,父親來一句:「人挪活樹挪死,我就是一棵樹。」言下之意,去城裡等於要命。
轉眼父親就7O歲了。除了偶爾來城裡小住,他和母親多半時間都生活在老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每年春節回一次家,來去匆匆。有一年回家,父親走在前面,他跟在後面,父子倆一起走到了地頭,並肩坐在山腳下,父親指著一片地說:「百年之後,安身之所。」這里葬著父親的父親,父親選這里為安身之所,他理解。
他不喜歡聽父親說到死,想安慰父親,卻找不到一句合適的話。於是,他忍著眼淚,表了決心:「等我將來死了,就睡在你邊上。」父親愣了一下,說:「等你成了老骨頭,得留給你兒子才對。」然後,父子倆就笑了。
生死的話匣,自從這次打開之後,再也沒有合上。每次父子相見,父親都會談到剛去世的同齡人,老頭子的感慨多起來,但好在並不悲觀。之前總是不肯請木匠做棺,最終還是默默請人做了。看到新做的棺材,他抱怨:「早早地做這個干什麼?怪嚇人的。」父親就笑了:「這把年紀隨時都會死,人死了不裝起來,才嚇人呢。」說完,父親還幽了兒子一默:「我死了,在進棺之前,你得撓撓我的腳板心,看我還笑不笑。」
一晃又幾年過去了,父親已是滿頭白發。他回去的次數多了。夏天回一次,春節回一次。雖說來回奔波很疲憊,但心情總是好的。去年冬天,父親忽然來電話,要來城裡過年。他簡直是歡天喜地,馬上驅車千里回家接人。臨行之前,父親請左鄰右舍來家裡喝酒,酒桌上的父親非常驕傲,說這次去城裡就不回來了,他要去享兒子的福了……
那年的年夜飯,他和妻子說要在飯店訂。母親說去飯店費錢,她在家裡做就是了。一向節儉的父親,卻破天荒要去飯店吃,還點了一瓶家鄉的好酒。父親吃得盡興,喝到微醺後還哼起了小曲兒。回到家,父親卻沖進衛生間劇烈嘔吐。他以為父親醉了,母親悄悄說,像這樣的嘔吐有一段時間了。他一下緊張了,父親卻指著「養胃丸」說:「這葯管用。」他便沒怎麼在意。春節過後,上班下班,轉眼春天來了。
那天深夜,他在書房,父親走進來說,在街邊看到花圈店,門口寫著「殯葬―條龍」服務,就順藤摸瓜,坐車去郊區的墓地看了。「嗨,城裡的墓地真大。有樹有草有花兒的,真幽靜。」父親這樣說的時候,他愣了,父親則像個孩子似的繼續嘮叨,「我一下喜歡上那地方了,還想著回頭死了,當一回城裡人……你看行不行?」他沒有吱聲,父親聲音變小了:「花不了多少錢,有一種樹葬,感覺挺好的。你放假後去看一眼,把那樹當作是我……」
自始至終,他都沒說話,到最後認認真真地點頭。等父親出去後,他卻淚如雨下。父親一天天老去,生死離別的場景越來越緊迫,他預料得到,但卻不知道如何面對。
半個月之後,父親央母親做了一桌好菜,等著他和妻兒回來。吃完飯,父親咳嗽了兩聲,看著他說:「我怕是不行了。」父親說,他的病,跟村裡去世的幾個人一樣……父親拉了拉他的手,說:「你媽,我就交給你了。」說完又把他的手,放在念高中的孫子手裡說:「我把兒子交給你啦!」
第二天一早去醫院檢查,已是胃癌晚期。他抱怨父親一直隱瞞,又懊悔自己怎麼就沒發現。父親堅決放棄治療,理由是「治與不治都得死」。老家得這種病的人,最後都去世了。他沒有堅持,因為醫生也說,太晚了。
都說落葉歸根,他問父親回不回?父親搖頭,說他想做一回城裡人……
按照父親的遺願,父親在一棵松樹下長眠。每逢周末,他和母親都會去墓地坐一會兒。松樹還小,父親的名字刻在小石塊上,只有名字,沒有生平。父親分明在那裡,他是一棵一天天長大長粗的樹,這讓他踏實。
有一天,他問母親,父親怎麼突然想當個城裡人?他如何捨得那一口好棺?母親流著眼淚說:「你爸想讓你安心,說你在城裡沒根兒,他埋在這里,你就有根兒了。他還說,回老家掃墓路途太遠,他來了,你就不用長途奔波……」
他想,這輩子父親從未被打倒過。如果有來生再有緣做父子,父親也一定是打不倒的吧?因為父親在倒下之前,都還在想著,怎麼撐他這個兒子一把……
㈢ 小說閱讀的總結.如環境,過渡段有何作用,等等
概念
大的段落之間有一些過渡性的簡短小自然段出現,而且有些段落的開關或末尾還有過渡性的句子。這些都是所謂的過渡段和過渡句。過渡,是使文章連貫、結構嚴謹的一種手段。文章的各部分是靠過渡來連綴的。具體地說,過渡性的句段在結構上對上面的文章起著概括的作用。
作用
1 、承上啟下
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這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結構上的,另一層是內容上的。結構上就是對整體的把握,增加條理和文章的語言的流暢性。內容上就是對上面篇幅的總結和對下面篇幅的開頭總起作用。關於結構類考題有幾種常見類型:將某個段落(或句子)抽出後問應加在哪兩個段落之間,並寫出理由;或問某個段落可否刪掉,並寫出理由;也有問行文順序(或段落)可否顛倒。
2 、分段
有明顯過渡段時,文章分層一般把過渡段分在後一段。
3、 概括段意
過渡段是對上下內容的概括,並且用關聯此等把上下兩段從內容上聯系起來,使下文不顯得突然。
4、 理解思想內容
總結上文的思想和感情,起轉折、遞進等作用。
5、 歸納中心
點明文章中心,升華主題,使感情色彩鮮明。
6、人生的過渡階段
通常指由一個階段向另一階段的發展,比如辭職後找不到心儀工作,先去打工,然後再去找心儀的工作。那麼打工就是一個過渡段。
㈣ 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哪幾種
1、畫龍點睛、點明事件的意義,點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發作者什麼感悟或者情感 ;
3、寫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精神或性格;
4、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想像的空間,增強感染力;
5、引起讀者的注意、思考。
(4)小說閱讀首段的作用擴展閱讀:
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組成的,在文章中用於體現作者的思路發展或全篇文章的層次。有的段落只有一個句子,稱為獨句段,獨句段一般是文章的開頭段、結尾段、過渡段強調段等特殊的段落。多數段落包括不止一個句子或句群,叫多句段。
在文章中相對而言又有邏輯段和自然段之分。自然段是指文章中進行換行,可能因篇幅有限不能完整表達一個文章思想內容的語言單位叫自然段。
平常所見的文章的段落都是自然段,如本條目由五個自然段構成。邏輯段是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意思相關,邏輯相連的自然段組成,構成一個完整的文章思想內容。
中文每段開首要留空(首行縮排)兩個字;日文每段開頭留出一個字;英文寫作時據MLA格式手冊推薦留出1/2英寸或5個字母。
㈤ 語文閱讀中段落/句子 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作用:
1.豐富文章內容。
2.論證作者的觀點。
3.推動情節發展。
4.展現人物性格。
5.升華迴文章主題。
6.吸引讀者答興趣。
㈥ 文章最後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內容上,抒發感情,表達思想,豐富文章,是結構緊湊,脈絡清晰;
結構上,篇末點題,照應開,升華主旨,畫龍點睛。
事例:
文章《表叔與阿婆》 最後一段「表叔死後留下許多東西,其中最醒目的是 那輛自行車,乾乾凈凈,鋥光瓦亮 」的作用?
結構上:(1)和前文表叔擦車的描寫相照應。
內容上: (1)表現了表叔愛干凈持之以恆的個性
(2)象徵表叔一生清白做人、潔身自好,有操守的閃光 人格。
(3)人亡物在,睹物思人,使文章含蓄蘊藉。
(6)小說閱讀首段的作用擴展閱讀:
常見的一個定義是:「材料是提供文章內容和表達主題的事物和觀念。」嚴格地說,「事物」並不是材料:尚未反映到頭腦中的「事物」不會是材料;
已經反映到頭腦中(或寫入文章中)的「事物」,已是一種觀念,一種關於「事物」的感性或理性的認識。這是唯物論的常識。與此相一致,人們有「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的正確命題:「反映」二字,不獨指文章的觀點,也指其中的材料。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評價文中材料時才有「真與假」、「片面與全面」等標准。
如果材料的外延包含與「觀念」相對的「事物」本身,那材料(事物)就沒有「真假」、「偏全」等區別了。所以,材料是「事物」的說法
㈦ 文章的開頭有什麼作用
文章的開頭通常有如下幾個作用:
結構上:
1、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
2、埋下內伏筆,為下文做鋪墊容。
3、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4、與下文形成對比,欲揚先抑。
內容上:
1、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地點原因等。
2、交代自然環境或社會背景。
3、描寫景物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 ,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
4、點名文章中心。
(7)小說閱讀首段的作用擴展閱讀:
1、文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2、文章表現手法 :欲揚先抑、對比、聯想、想像、誇張、象徵、烘托、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3、說明方法 :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做引用。
4、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5、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6、景物描寫:自然景物描寫、社會環境描寫。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
7、人物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作用:表現人物性格特徵。
㈧ 小說閱讀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中常見的關於段落作用的題型之答題技巧
(一)開頭段的作用
一、如開篇點題,首段作用:總括全文,點明主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
例:廣東卷《壺口的黃河》:文章開頭從「中國的水」寫到黃河,再寫到「壺口的黃河」,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
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九寨溝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也許,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皮膚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答案: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點明主旨,總領全文。
二、如開篇沒點題,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或為下文做鋪墊。
例:山東卷《溯源》第18題:文章用鮭魚的溯源開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有一種鮭魚,幼小時,成群游出河源地帶,順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後,又成群溯流而上還歸河源,在那裡交配、產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撓,鮭魚總是捨命克服。有時溯至斷岩,便從水中騰躍入空,直到躍越岩上的河段,繼續溯流歸源,回到原產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傳遞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後,幼魚又重復著同樣的出海、溯源和回歸。
我從電視上看到有關鮭魚的報導,真是看得我驚心動魄。到底是什麼促使鮭魚回歸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嘗不然?
答案:通過比較,引出下文人類的歸本還源
三、如開篇景物描寫,首段作用:結構上,它起鋪墊作用;景物描寫上看,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氣氛。
例:07廣東卷《泥濘》: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於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於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
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才無奈地呈現。……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
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為泥濘的出現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
四、如開篇連續發問,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樹》:文章在開頭連續發問,這樣寫 有什麼作用?
是為了擺脫那飢寒交迫的日子,你才無可奈何地跳下懸崖?是為了免遭那被俘的恥辱,於彈盡糧絕之後你才義無反顧地投落這峭壁?
那一天你確實跳下來了,像俯沖搏獵的雄鷹,像劃破靜夜的流星。然而,你並沒有死,一道峭崖壁縫救助了你,一捧貧瘠的泥土養育了你。生根、發芽、長葉……從此,你就在這里安家落戶,日日夜夜,年年歲歲,終於頑強地活了下來,長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風景。這便是故鄉那座大山的懸崖峭壁上的一棵搖曳在我記憶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棗樹。
五、如開篇連續感嘆,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開頭有什麼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誰見過這般豪放壯烈的花雲?有誰聞過這么沉鬱凝重的葯香?那樣潑潑辣辣地開。一簇一簇,一灘一灘,一坡一坡,燦爛輝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無悔的性格和氣質。
⑦她不禁錮自己……
⑧她不固守現狀……
答案:它不僅總括全文,開篇點題,而且表達了作者的驚喜之情和對野菊花的贊美之情。
(二)結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總結全文,照應題目,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題或者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題思路:
(1)結尾段與開頭、題目比照,尋找結構關系:
照應題目、呼應開頭(首尾呼應)
(2)結尾段與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關系:
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暗示主題、深化中心
(3)結尾段表現作者的情感。
例:結合對全文內容的把握,分析最後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懷 賈平凹
(首段)讀王維的《山居秋瞑》時年齡還小,想像不來「松間明月」的高潔,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麼樣。母親說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風景畫,要我好好背,說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雖將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其意義依然不懂。什麼空山、清泉、漁舟這些田園風物也只是朦朧,而鄉野情致則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間照」,照一片嫻靜淡泊寄寓我無所棲息的靈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細浪淘洗我勞累庸碌之身軀。浣女是個好,漁舟也是個好,好的質地在於勞作,在於獨立,在於思想——這是物質的創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進一步解悟並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詩意,並借浣女和漁人的活動,說明了精神的空靈來源於物質的創造和人格的獨立。(2)照應了題目,升華了主旨。(內容4分,形式2分)
(三)中間段的作用
一、比較短,作用:承上啟下(過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內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描寫泰山是很困難的。它太大了,寫起來沒有抓撓。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里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的《魯頌•閟宮》:「泰山岩岩,魯邦所詹。」 ……
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徐志摩寫泰山日出,用了那麼多華麗鮮明的顏色,真是「濃得化不開」。但我有點懷疑,這是寫泰山日出,還是寫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會這樣寫。周作人大概根本不會去寫日出。
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 ……
答: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二、比較長,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如:全國卷《鄉土情結》第3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倒影,歷史浩盪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輸將,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答案:①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②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襯托(或烘托、鋪墊)。如不一致,作用:反襯。
如:全國卷《痛哭和珍》第19題:「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究竟去了哪裡。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四)修辭類
針對修辭手法的命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明確其用的修辭手法,並根據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說來,不同的修辭手法有不同的作用,
(五)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 插入傳說、史實一般是為了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如果前後有總括性語句或總結性語句, 那麼,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證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為了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所以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同時還在內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一般表示對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積極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 從論證的角度分析,引用詩文格言屬於引證法, 一般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實和古詩文,還有豐富文章的內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
• 在寫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標題,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二是象徵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三是引出話題的作用。 四是照應開頭或結尾,或與之對比。五是表達主旨,深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