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派對傳統藝術形式美的突破要正反兩面論述
古典藝術的基本美學原則是「再現」,即注重忠實於生活、追求真實,嚴格按照形式美法則並運用形式美的組合規律進行創作,所以其藝術作品的形態大多完整、典雅、和諧,最突出地體現在造型藝術作品中。
現代派藝術的基本美學原則是「表現」,即採用抽象手法,把客觀世界的物象加以變形和主觀加工,來表現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主觀認識和理解。現代派藝術在形式上背離古典藝術的基本原則,完成了從再現到表現的突破和轉變,否定了傳統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則,使形式美的形態從和諧統一而日趨多樣化,帶給人新奇、多樣的審美體驗。
本文力圖從美學角度對書法的「形式美」作一探討。文章先回答了什麼是書法的「形式美」,接著提出了書法的「形式美」具有一定的獨立的美學價值和意義;同時指出書法的「形式美」是相對獨立的,是有條件的。文章接著指出「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在書法作品中的具體運用,其作用和目的在於更好地書法「表現」,而不是為了展示「形式美」自身,「形式」為「內容」服務。文章最後指出,經過長期的實踐、認識和歷代書家的苦心經營,形成了對書法「形式美」的觀念,這種觀念又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並以不同形式支配著我們的書法創作。我們雖然可以看到書法藝術的形式感和形式美具有獨立的美學意義,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孤立地、絕對化地看待這種獨立性。相反,我們必須將它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放在特定的條件下著待。也就是說,在具體作品中或具體審美經驗的聯系或關系中來闡明它們的作用和價值。書法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應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們應該既不脫離作品的特定內容,又不脫離特定審美者的個別經驗。不能設想,離開了書法的傳統的審美特性,不結合欣賞者的反應,只從書法家自己的隨心所欲的「表現」特點著眼的書法的形式是完美的?或者不顧書法藝術樣式的審美特性,孤立地對待構成的「形象」的個別因素而講形式美,容許虛偽的華而不實的誇張,還能給欣賞者提供完美的形式?我們說,書法的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不過是說這種獨立性是相對的。如果把構成別種或別人的藝術作品的形式美特徵套用到這種或自己的藝術作品中來,那就成為強令特定的內容適應固定化的形式。這不僅使這種所謂獨立性與人們欣賞的具體感受相抵觸,而且它未必還可以算得是能夠喚起美感的形式。就象書法不能離開漢字一樣,無論你採用或吸收何種藝術的形式或表現手法,但不能離開漢字,離開漢字的塗抹(如某些現代書法)總得不到「形式美」的靈魂,也喚不起欣賞者既美感。 西方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以克利夫· 貝爾和羅傑· 弗萊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批評理論把形式美自身的審美價值推崇到了絕對的地位。這種理論完全排斥了藝術的內容,而以所謂「純粹的形式」代替了完整的藝術形象,把「形式美」等同於「藝術美」。在形式主義者看來,藝術的形式即內容,除了形式別無內容、純粹的「審美感受」來自對色彩、線條、構圖等「符號因素」獨特構成的觀照。與形式主義者相反,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形式美自身有著著相對獨立的美學價值,但是,形式美自身並不能構成完整的藝術作品。在具體的書法作品中,形式美永遠也不能脫離作品的「內容」而有獨立的存在。書法藝術的形式之美與內容之美是辯證統一的,失去了任何一方,便失去了整個藝術。在書法藝術這個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中,內容是王要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而決不是相反。形式的相對獨立性主要休現在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上。一件作品其形式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作品內容的表現。形式美規律的恰當運用,主要體現在對作品內容的恰當組織和結構上。如有書家的展覽,打破傳統的裝裱形式,全部採用木質畫框布展,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貳』 美的具體表現形式是自然美個藝術美對嗎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徵,在於自然性、形式性和變易性。自然性和形式性較好掌握,對於變易性則需要重點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質符號的美,它的活躍多變往往並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一方面,客觀的自然事物在變;另一方面,主體的情感也在變,從而主體賦予自然客體的意義也在變,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現為千姿百態的物質符號形態,充滿著朦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美的變易性。
第一,自然事物充滿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和變化的形象。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朽、死滅和復甦的過程,這種過程都遵循著自身的規律,就像應和著宇宙生命的某種秘密旋律,形成富於變化的節奏感,使自然美呈現出變易的特徵。
例:花。
以「美不自美」對中唐詩美現象作總體把握,是中唐詩歌現象自身的特質所決定的。「美不自美」觀,是中唐詩歌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個審美原則。這種詩美觀,充分體現了人類自我中心的意識,標志著儒家倫理詩觀在中唐詩美學中的勝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強化了人的本質力量,最大極限地張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對自然役使和賦形為詩歌創作的審美特徵,其美學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實代替了山水對象的客觀真實,因此,他們詩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現出形意失諧、意象失衡的詩美形態,被強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為意義的象徵。
『叄』 藝術美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什麼
藝術美是指各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襲的美。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一般認為,美是主客觀的統一。它既是一種客觀存在,又是人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因此,如果從客觀的角度去推測,美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從主觀的角度去推測,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美的事物可以有截然相反的審美感受。1.事物的美包含兩個部分:形式美與內容美
因此,事物的美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美」部分和「內容美」部分。在時間順序上,形式的感知先於內容的感知,所以形式是內容產生的必要基礎。
2.形式美基於人類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3.內容美基於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個體差異4.形式和內容共同作用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當兩者相互沖突時力量強者為勝。
『肆』 如何理解建築藝術美的表現形式
建築是指建築物和構築物的通稱,是人類用物質材料修建或構築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通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通過充分調動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環境雕塑、環境繪畫、建築小品、工藝美術、書法以至文學的作用,形成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與人類物質生產水平和精神發展狀況相關;其表現性與抽象性有極強的象徵意義。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築藝術自身的特點,通過感受建築藝術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築藝術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內在意蘊,從中獲得審美愉悅。欣賞建築藝術要把局部的審美觀照與整體的審美知覺結合起來。建築藝術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築物的體積布局,比例關系,結構形式,空間安排等構成。建築的外在裝飾常有圓柱,柱頭、飛檐、貼臉,雕塑,圖案和壁畫等,這些裝飾因素是建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應該與建築形象保持內在一致,從造型和色彩上豐富和發展建築的藝術構思,使建築形象錦上添花,增加藝術感染力。因此,欣賞建築藝術不僅可以對建築藝術的局部構成進行審美觀照,而且還應該把局部的藝術構成納入整個建築藝術及從環境中加以觀照。使欣賞者從整體的審美知覺中感悟建築藝術的美。在欣賞建築藝術時,既要欣賞建築色調、尺度、比例、景觀及空間變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規律,又要注意具體的建築構成要素是否實現優化組合、建築的整體是否和諧統,進而可以把該建築納入建築群的總體風貌中加以欣賞。
1 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意義
建築藝術通常藉助象徵意義來蘊含其審美意蘊,這也是建築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象徵意義首先是最初的象徵性,即建築藝術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築物時就已經具有的象徵意義。如北京故宮的對稱和諧、層次分明、主要建築位居中央,顯現出封建時代帝王對國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寶塔」結構。我國秦朝建立的萬里長城,當時象徵著秦帝國的「大一統」。但是,隨著社會歷史實踐的發展變化,建築藝術又會產生出一些新的象徵意義。現在,北京故宮已成為中外遊客所欣賞的審美對象,它既顯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當我們現在登上萬里長城,極目遠眺,萬里長城象一條巨龍在群山環抱中婉蜒游動,顯得氣勢非常恢宏遼闊。在我們的審美視野中,長城已不再是秦帝國「大一統」的象徵,而是中華民族創造力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要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性,還必須了解建築藝術創造的時代背景及其民族特點。北京故宮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結構上,從正陽門到景山,通過一系列錯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間處理,象徵著皇權形象。北京天壇的設計具有明顯的漢民族特點,象徵著天帝的崇高神聖,表達出漢民族「天人感應」的思想意識。在欣賞建築藝術的象徵性時,還可以結合心理美學的「移情說」,充分展開自己的審美想像,在感知建築形象的同時,把建築形象擬人化,賦予建築藝術以新的生命,使本無生命的建築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氣。比如找們欣賞一座幽靜別致的別墅,就會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靜;欣賞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會使我們產生向上飛騰的感覺;欣賞那些新穎奇特,色彩疏淡而簡潔的建築,則會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勃勃,游灑飄逸;看到那些富有穩定感的建築,就會使人產生端莊穩重的感覺。當然,欣賞建築藝術時的移情,只能根據建築藝術質的規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而不能胡思亂想,違背藝術欣賞規律。
2 要善於欣賞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通常以錯落有致的空間造型顯現出類似音樂的節奏感
歌德和謝林都把建築看成是「凝固的音樂,」正是在於他們感受到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規律創造的,它無論向空間什麼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規劃、有變化地排列的,從而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優秀的建築物,它各方面的節奏,總能歸於統一。這便形成一種統一的調子,統一的旋律。當你在觀賞這座建築時,你便能在一定時間過程中感受到節奏上反復多樣的流動,產生音樂般的旋律感,正是這種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緒氛圍」,從而獲得類似感受音樂美的情感愉悅。感受建築藝術的音樂美,要善於調動自己的通感,以動態的視覺對建築造型顯現的空間序列進行審美觀照。欣賞建築藝術同欣賞繪畫不同,欣賞繪畫主要靠靜態的直觀把握,而欣賞建築卻不能只靠靜態觀照,還應運用動態觀照,從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俯仰、視野的遠近大小、空間的開合、視覺的分隔聯系中去觀照建築的空間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間序列的節奏感和音樂感。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3 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
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通常包括欣賞角度、欣賞距離和欣賞方法這三個組成部分。欣賞角度可以分為水平方向上的正視與側視,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視、仰視與俯視。欣賞角度也就是審美角度或審美視角。在審美活動中,審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體審美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客體自身的審美同伴,而且還需要審美主體的密切配合,需要審美主體選擇合適的審美角度,盡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審美客體。建築藝術是立體的空間藝術,欣賞者更應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賞建築藝術的整體美。建築藝術又是視覺藝術,欣賞者與建築物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制約著審美效果。一般來講,近距離可欣賞建築的細節或局部;中距離可直觀全貌;遠距離能概觀大致輪廓。欣賞者時間充足,可近、中、遠三者兼而有之;時間倉促,則只能或中或遠的覽其概貌。一般來講,欣賞古典建築可多作近、中距離的觀照;欣賞現代的宏偉建築可多作中、遠距離的概覽。當然,欣賞距離的遠近不是絕對的,應該因人而異,因建築藝術不同而不同。欣賞方法對於欣賞建築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它一般分為靜態欣賞和動態欣賞。靜態欣賞是指欣賞者在特定的欣賞點上對建築物的靜態觀賞,動態欣賞是指欣賞者按照欣賞需要,在一定的觀賞路線上對建築物的觀賞。在欣賞中,應該把靜態欣賞與動態欣賞有機結合起來,作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隨著欣賞路線的流動,欣賞者的大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幅具體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築形象畫面,即不同的建築形象,從而感受到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同時,由於欣賞者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仰俯。視野的大小、視覺的轉換等是不斷流動變化的,這樣當欣賞者去感受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時,就會產生一種節奏感,這也正是人們把建築比喻成是凝固的音樂的內在依據。
總之,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欣賞者應了解建築藝術的一般特點和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情感等因素,積極能動地進行審美觀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建築藝術的美。
『伍』 描寫藝術美的片段,一共不少於400字
電影作為視聽藝術,訴諸於人的感官的首先是它的外在表現形式,這就使其藝術美,具有首先表現為形式美的可能;並且,電影藝術家也應該盡可能地追求內容所允許的「形式美」。電影藝術的形式美,往往首先表現為它的畫面構圖、色彩、音響等電影語言的有機組合,以及是否能使人產生直接的審美快感。在現實中,我們這種直接的審美經驗是非常多的,如看到一片幽藍的天空,一條蜿蜒小溪,一朵楚楚動人的紅玫瑰,一座險峻的高山,和潮水澎湃的大海等等,我們都會感到生命的某種激動。這是最直接的審美快感,它無需要問為什麼,對它的感受是剎那間的感動,這是生物生命本能層面上的「視聽」感官,在與對象接觸的剎那就獲得的一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悅,是一種本能性的生命滿足與審美感動,能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你的心。也就是說,人的「視聽」感官具有對純形式美的需要,從這個層面上說,形式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而電影藝術作為視聽藝術,如果電影藝術家能賦予電影的藝術形象以外在的形式美,同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受眾的注意,抓住受眾的心,不但能實現藝術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視聽」感官層面上的審美意義與審美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促使受眾產生更高的審美期待心理,即激起受眾在精神的時空中的生命慾望與審美期待。因為人是矛盾的統一體,既感性又理性,在生物生命的本能層面上,人是「感性」的動物, 他的生命中,尤其在對藝術的審美中時刻都期待著「美」,而且,往往首先表現出對形式美的期待,在電影藝術的欣賞中顯得尤為突出。
『陸』 美的具體表現形式是自然美和藝術美對嗎,判斷題
不是
美的形式有多種多樣
不一樣的人
對美的理解有很大區別
自己堅持自己的美就好
不要輕易評論別人的審美
『柒』 結合理論知識,談談你對藝術美的認識
我也是搜集的資料,你看看有沒有用吧: 1、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2、藝術美就是藝術形象之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人們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藝術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那藝術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圖畫,它是廣泛多彩的。不能把藝術形象,僅僅理解為人物形象,那些動人的景色、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氣氛、一種情趣等,他們都是藝術形象。 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郁、希望、掙扎、激奮、斗爭、挫折,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後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就是藝術形象。當然它是訴諸於聽覺、想像中的形象。3、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 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4、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 「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對於一個具體形象來說,有的雖側重於對客體的再現,有的則偏重於對主體的表現。但它們都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如巴爾扎克在小說中,主要在於見了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現實。他通過大量真實的藝術形象,再現了資產階級的勝利和封建階級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趨勢。但另一方面,他也在這些藝術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態度,表現了自己對末落貴族的惋惜,對資產階級的憎惡,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傾向。可以說巴爾札克的這些作品就是客觀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在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一方面是強調藝術與客觀世界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藝術家的心靈表現。 因此,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等,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著密切聯系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還必須承認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體生命的表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應包括藝術家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就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沖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5、藝術美是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內容與形式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內容是內在的。面對一個藝術品,首先接觸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後再去領會它這種形式的內在意蘊,即領會其內容。但真正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沒有美的形式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具有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才能對欣賞者產生美感效應。認為,沒有美的形式,不論內容有多好,人們是不願意接受的。強調形式美,不等於形式主義。藝術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內容的統一為前提的,如果破壞了內容也就破壞了藝術的形式美。形式主義者對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因為從根本上說,形式是需要准確、鮮明、生動表現藝術內容的;若脫離內容去追求形式,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真正藝術美不光要辭藻的華麗,更需要形式的准確、生動的表現內容,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當藝術形式美一旦適應藝術的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以獨特的美學功能反作用於藝術的內容,從而達到強化內容,使內容完美顯現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是經反復推敲才改定的。開始詩人曾用過「到」、「入」、「滿」等,最後選定「綠」字從而突出春天的特點,強化了自己對家鄉的眷戀之情。這就比用其它字更富於表現力。在這里文藝作品的語言形式適應它的內容,起到了強化內容,使內容達到完美顯現的積極作用。 總之,在人類的藝術活動中,無論是藝術的內容還是藝術的形式,都是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美,實際上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各種美麗因素的融合,即藝術美包括它所再現的客體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現的藝術家的主觀世界的美,即藝術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構成的美。同時藝術美也包括藝術內容的美、藝術的形象美、形式美。這樣,它們不僅從不同側面顯示著社會實踐主體的本質力量,而且也顯示著藝術家自身的本質力量。所以歸根結底,藝術美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來顯現的。 藝術是美的,但需要會欣賞。藝術是需要人去接受的。音樂需要人去聽,舞蹈需要人去看,影、視、劇需要人去欣賞。至於繪畫、雕刻、建築、文學等,也都需要人去觀察和閱讀的。這些都牽扯到如何去看,怎樣去看,也就是欣賞問題。
『捌』 生活中處處有藝術,他們以不同的形式給了我們美的享受,請按要求寫成語
只有音樂來:
琴瑟之好、自琴斷朱弦、 琴歌酒賦、琴劍飄零、琴瑟調和、琴瑟和好、琴瑟相調、琴心劍膽、 鳴琴而治、一琴一鶴、和如琴瑟、 如鼓琴瑟、瑟調琴弄、坐上琴心、彭澤橫琴、焚琴煮鶴、北窗之友、伯牙絕弦、單鵠寡鳧、動人心弦、改張易調、改柱張弦、膠柱鼓瑟、金徽玉軫、樂分龍趙、六馬仰秣、彭澤橫琴、破琴示絕、囚牛好音、三疊陽關、絲竹管弦、弦歌不絕、弦歌之音、牙生輟弦、羊體嵇心
『玖』 每個幼兒心裡都有一顆美的種子,請舉例說明在幼兒園活動中,有哪些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藝術形式
讓幼兒感受、發現、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的美;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
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和尊重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
『拾』 藝術設計美的表現形式
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專,進行編排和組合屬,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
平面構成的骨架:規律性,半規律性,無規律性,單一骨架,復合骨架,無作用骨架,有作用骨架 種類:重復構成,變異,漸變,發射,肌理,近似構成,密集構成,分割構成,特異構成,空間構成,矛盾空間,對比構成,平衡構成 。
形象是有面積、形狀、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視覺可見物。在構成中點、線、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