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析作者在小說情節結構上所運用的技巧
先決定出場人物復的意義。
根據想表制達的意義為他們添加關系和劇情糾葛。
為他們的關系和劇情糾葛添加背景。
為他們的背景設定三觀。
整理完關系和劇情糾葛後,記得理清頭和尾,問「為什麼這樣」和「怎麼表達」
根據想表達的意義,結合劇情糾葛和人物關系和各種背景三觀等等設置一個結局。
記得震撼的永遠是悲劇,失去才會珍惜,相逢才會遺忘。
根據需要設置懸念和伏筆。
最後整理。
這是個人的經驗,希望有幫助。
不過,如果是做閱讀題就不用看了。
② 小說的情節結構什麼
小說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下面,讓我們對這6種情節結構的敘述特點和審美特點進行分析。
線狀結構
線狀結構,就是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按時間的自然順序、事件的因果關系順序連接起來,呈線狀延展,由始而終,由頭至尾,由開端到結局,一步步向前發展,雖然有時倒敘、插敘和補敘,但並不改變整個情節的線式格局。線狀結構有單線式和復線式之分。復線式結構根據情節線之間的關系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主副線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分主次,交叉共進。二是交叉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難分主次,交叉共進。三是平行式,即有兩條難分主次的情節線索,但並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狀態,並通過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兩條線索之間的聯系。情節的線狀結構,在西方小說中一般呈現為直線運動,其情節結局往往是毀滅性的。
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大多呈現為一種潛隱的圓形,結局是大團圓式的,或是回歸性的。例如破鏡重圓、夫妻團圓,歷經艱險、親人團聚,受盡磨難、終成正果,金榜題名、美夢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僅如此,一些長篇小說還構成了潛隱的多層性圓形,例如《三國演義》中由東漢一分為三——魏、蜀、吳,又三合為一——西晉,在這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敘事大圓中,又包含著魏、蜀、吳三家由創業到滅亡的相互對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個中等圓,以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來去匆匆的小圓,在這種圓圓相續相套之間波瀾壯闊地展示了我國3世紀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謀略和戰爭傳奇。可以說,中國古典小說的深層,大多運行著這個周行不殆的「圓」。這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對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體驗中,形成了所謂圓形思維,即傾向於認為宇宙、社會、歷史、人生呈現著一種圓形的運行機制,傾向於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與自然宇宙和諧相融,而與之相契合的敘事作品的審美理想是那種超拔而圓融的藝術境界。
3網狀結構
以人物的心靈為中心點,以人物的意識、心理活動為輻射線構成情節,其結構如蛛網般,就是網狀結構。這是西方意識流小說所採用的基本情節結構形式,我國新時期文學創作中被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品也採用這種形式。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網狀情節結構的基本特點是:1. 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像、感覺、直覺、印象、夢境等。2 .作家打破傳統小說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3. 作者採用了心理分析、獨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覺、夢境等表現手法展開敘述。
4畫面結構
以景物、場面為主體的畫面式情節單元的組合,即為畫面結構。這種情節結構,在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創作旨向、畫面特點和組合的具體方式卻有很大差異。傳統畫面結構,就其創作旨向而言,作家著意於通過畫面創造而抒情寫意。就其畫面構成而言,是在如畫的自然環境和自然風景之中鑲嵌著人物故事,作家的寫作興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賴以發生的空間和環境;寫人物動作不求戲劇舞台表演那樣的戲劇化,而求富有靜感的神韻。例如我國現代小說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華的創作,正如朱光潛所評論的那樣:「以一隻善於調理丹青的手,調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①傳統畫面結構,其畫面之間的連接,是畫簿式的,正如朱光潛對廢名的小說《橋》所作的分析那樣:「《橋》里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後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絡貫穿』。全書是一種風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②。也正如沈從文曾經對自己的小說《斷虹》所作的說明一樣:「我這個故事給人的印象,也將不免近於一種風景畫集成。」③當然,在大多數傳統畫面式小說中,仍然會有一個簡單的前後貫通的故事作為「粘合劑」把各個畫頁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亂倒錯。現代畫面結構小說,主要指的是20世紀50、60年代誕生於法國的「新小說」派作品。
就創作旨向而言,「新小說」派認為,人不應是小說的中心,小說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態,而「人物」只是「臨時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的,作家不應該從主觀感情出發來描繪事物,而應該用冷靜的語言如實記錄客觀世界和現代人的活動。就畫面的構成而言,新小說只是用語言文字將景物轉化為繪畫一樣的視覺形象,以期收到觀畫一樣的視覺效果;寫到人,思想感情也被過濾了,僅剩下一些圖景。畫面之間的連接基本上採用的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這當然使得畫面之間實現了意義的銜接,但又使得畫面之間的關系有了多義性,敘述的整體意向有了不確定性。因此,在這類作品中,讀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確定」、「測不準」的事物畫面。
5象徵結構
象徵性情節結構,即全部情節單元緊緊圍繞著某個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識、觀點、思想、感覺而展開和進行,理念是情節的內核,是情節片斷之間的連接線索。加繆的《局外人》、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美國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國新時期張抗抗的《北極光》、鄧剛的《迷人的海》、王安憶的《牆基》、高曉聲的《魚釣》等都是典型的象徵結構作品。象徵性情節結構小說的藝術特點如下:
1.象徵涵義凝聚著所有的情節單元,貫穿著整個形象體系。當然,其中大部分小說外觀上還有情節的時間線索,但是就小說的審美價值而言,如果僅僅從線式情節的角度去理解,那麼這些小說的意蘊將黯然失神,甚至盪然無存。
2. 象徵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動性。從創作過程來看,是象徵涵義凝聚和貫穿了形象和情節,但從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節暗示和表現著象徵涵義。所以,作家在賦以小說象徵涵義時,仍然致力於形象完整性和生動性的描寫。
3. 情節過程簡明、清晰。因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節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盡管整體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動性的特徵,故事情節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節過程卻必然是簡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過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緊湊性,省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放棄了各種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甚至於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來歷和事件的時間地點,以便讓象徵涵義不被情節枝蔓所遮蔽而突現出來。
4. 象徵形象具有大幅變形的特點。象徵情節結構中的形象一般是經過了大幅度變形處理的,因為只有高度誇張極度變形的形象,其象徵性質才更為強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於傳達。
6寫實結構
寫實結構是「新寫實」小說所採用的情節結構。「新寫實」小說不像傳統現實主義小說那樣去營構因果相扣的嚴密精緻的情節和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現代主義小說那樣徹底打碎時間情節而完全依據人的意識的流動和閃回組織敘述。它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現象)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通過人生中平凡、瑣碎的細節,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質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體悟,而相對淡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義,甚至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謂「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按時間順序把從凌晨4點到晚上11點這一時間內的生活如實的展示出來,就像用藝術手法把生活還原到「一絲不掛」的狀態。通過這種原生態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麼煩惱,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是何等可憐和可悲。小說從人們生活中那些自發性和隨機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們生存中的需求和行為方式。由於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態,故「新寫實」小說的情節結構體現為:故事情節不是精緻嚴密的、封閉自恰的因果邏輯情節,而是鬆散的、開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現實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實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惡丑的現象……都會在敘述過程中浮現出來,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寫實」小說是絕對的寫實化了。盡管梁曉聲說他的寫實小說《父親》「沒有一點虛構的成份在內」④,寫實小說《信從彼岸來》的作者王毅捷亦鄭重宣布此作是「絕無虛構之處,研究歷史的大量事實,這是我的信條」⑤。但事實上任何寫實之作都有虛構成份在內,不會是絕對的寫實,絕對的寫實是不可能的。
7散文結構
散文化情節結構的特點:一是故事情節呈現為散文的片斷,就如同散文的敘事是片段事件的連綴,而不是有頭有尾的連貫故事一樣。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過片斷事件的敘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會風情的描繪,創造出生動的意境,表達特定的主體情思。這似乎同於散文了,其實不然,散文所敘之事之人多是真實的,而「散文」結構所敘之事之人之境,卻是虛構的。「散文」結構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散文的情節形式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結構。「散文」結構,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許多小說,大多用倒敘回憶的方式,往事片斷汨汨而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隨思緒而定,無刻意修飾的痕跡。汪曾祺曾經說過,一篇小說未產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說是不能隨意伸長或縮短的。汪先生所強調的正是那種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鑿和雕飾的情節結構。
8簡易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③ 小說閱讀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中常見的關於段落作用的題型之答題技巧
(一)開頭段的作用
一、如開篇點題,首段作用:總括全文,點明主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
例:廣東卷《壺口的黃河》:文章開頭從「中國的水」寫到黃河,再寫到「壺口的黃河」,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
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九寨溝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也許,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皮膚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答案: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點明主旨,總領全文。
二、如開篇沒點題,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或為下文做鋪墊。
例:山東卷《溯源》第18題:文章用鮭魚的溯源開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有一種鮭魚,幼小時,成群游出河源地帶,順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後,又成群溯流而上還歸河源,在那裡交配、產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撓,鮭魚總是捨命克服。有時溯至斷岩,便從水中騰躍入空,直到躍越岩上的河段,繼續溯流歸源,回到原產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傳遞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後,幼魚又重復著同樣的出海、溯源和回歸。
我從電視上看到有關鮭魚的報導,真是看得我驚心動魄。到底是什麼促使鮭魚回歸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嘗不然?
答案:通過比較,引出下文人類的歸本還源
三、如開篇景物描寫,首段作用:結構上,它起鋪墊作用;景物描寫上看,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氣氛。
例:07廣東卷《泥濘》: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於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於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
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才無奈地呈現。……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
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為泥濘的出現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
四、如開篇連續發問,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樹》:文章在開頭連續發問,這樣寫 有什麼作用?
是為了擺脫那飢寒交迫的日子,你才無可奈何地跳下懸崖?是為了免遭那被俘的恥辱,於彈盡糧絕之後你才義無反顧地投落這峭壁?
那一天你確實跳下來了,像俯沖搏獵的雄鷹,像劃破靜夜的流星。然而,你並沒有死,一道峭崖壁縫救助了你,一捧貧瘠的泥土養育了你。生根、發芽、長葉……從此,你就在這里安家落戶,日日夜夜,年年歲歲,終於頑強地活了下來,長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風景。這便是故鄉那座大山的懸崖峭壁上的一棵搖曳在我記憶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棗樹。
五、如開篇連續感嘆,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開頭有什麼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誰見過這般豪放壯烈的花雲?有誰聞過這么沉鬱凝重的葯香?那樣潑潑辣辣地開。一簇一簇,一灘一灘,一坡一坡,燦爛輝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無悔的性格和氣質。
⑦她不禁錮自己……
⑧她不固守現狀……
答案:它不僅總括全文,開篇點題,而且表達了作者的驚喜之情和對野菊花的贊美之情。
(二)結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總結全文,照應題目,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題或者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題思路:
(1)結尾段與開頭、題目比照,尋找結構關系:
照應題目、呼應開頭(首尾呼應)
(2)結尾段與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關系:
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暗示主題、深化中心
(3)結尾段表現作者的情感。
例:結合對全文內容的把握,分析最後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懷 賈平凹
(首段)讀王維的《山居秋瞑》時年齡還小,想像不來「松間明月」的高潔,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麼樣。母親說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風景畫,要我好好背,說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雖將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其意義依然不懂。什麼空山、清泉、漁舟這些田園風物也只是朦朧,而鄉野情致則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間照」,照一片嫻靜淡泊寄寓我無所棲息的靈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細浪淘洗我勞累庸碌之身軀。浣女是個好,漁舟也是個好,好的質地在於勞作,在於獨立,在於思想——這是物質的創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進一步解悟並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詩意,並借浣女和漁人的活動,說明了精神的空靈來源於物質的創造和人格的獨立。(2)照應了題目,升華了主旨。(內容4分,形式2分)
(三)中間段的作用
一、比較短,作用:承上啟下(過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內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描寫泰山是很困難的。它太大了,寫起來沒有抓撓。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里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的《魯頌•閟宮》:「泰山岩岩,魯邦所詹。」 ……
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徐志摩寫泰山日出,用了那麼多華麗鮮明的顏色,真是「濃得化不開」。但我有點懷疑,這是寫泰山日出,還是寫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會這樣寫。周作人大概根本不會去寫日出。
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 ……
答: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二、比較長,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如:全國卷《鄉土情結》第3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倒影,歷史浩盪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輸將,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答案:①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②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襯托(或烘托、鋪墊)。如不一致,作用:反襯。
如:全國卷《痛哭和珍》第19題:「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究竟去了哪裡。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四)修辭類
針對修辭手法的命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明確其用的修辭手法,並根據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說來,不同的修辭手法有不同的作用,
(五)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 插入傳說、史實一般是為了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如果前後有總括性語句或總結性語句, 那麼,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證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為了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所以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同時還在內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一般表示對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積極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 從論證的角度分析,引用詩文格言屬於引證法, 一般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實和古詩文,還有豐富文章的內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
• 在寫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標題,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二是象徵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三是引出話題的作用。 四是照應開頭或結尾,或與之對比。五是表達主旨,深化主題
④ 高中語文閱讀題 小說散文類的 哪類問題需要從人物形象 情節結構 主旨表達上去答題
作為小說散文類的高中語文閱讀題 ,出現:
①分析人物描寫的具體方法;
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
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這種題型的命題角度為:①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③××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④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需要從人物形象、 情節結構、 主旨表達上去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