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初三語文答案
201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憶茅 盾和見面的時候,已經是在聽過他作品的演奏,讀過了他那玩語言的自傳以後. 那一次我所聽到的 ,據說是小規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揮是一位青年音樂家,朋友告訴我,要是自任指揮,演奏當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實說,盡管是「小規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還是十分美滿的.我應當承認,這開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動,老覺得有什麼東西在心裡抓,癢癢的又舒服又難受.那偉大的氣魄自然而然使人發生崇高的情感,光是這一點,也就叫你聽過一次,就像靈魂洗過澡似的. 從那時起,我便在想像: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呢?我曾經想像他該是木刻家馬達那樣一位魁梧奇偉、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訴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歡說笑, 一開就會 . 我見過馬達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執筆沉思,大的顯得他頭部特小,兩眼眯緊如一線.這人就是冼星海,這幅木刻就名為《冼星海作曲圖》.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寫真」,而在表現冼星海作曲時的 .它還遠不能滿足我的「好奇」.而這,直到我讀了冼星海的自傳,才得到部分的滿足. 從冼星海的生活經歷,我了解了他的作品為什麼有這樣大的氣魄.他做過飯店 , 雜役,做過輪船上鍋爐間的 ,浴堂的打雜,也做過乞丐.什麼都做過的一個人,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壓倒,雖有抱負,只成為一場夢;一是戰勝了生活,那他的抱負不但能實現,而且必將放出萬丈光芒.「星海就是後一種人!」——我當時這樣想,彷彿我和他已經是很熟悉的了. 大約三個月以後,在西安,冼星海突然來訪我. 那時我正在候車南下,而他即將經過新疆赴蘇聯.當他走進我的房間,自己通了姓名的時候,我吃了一驚,「呀,這就是冼星海么!」我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到生疏.我將這坐在我對面的人和馬達木刻中的人作比較,也和我讀了他的自傳以後在想像中描繪出來的人作比較,我差不多連應有的寒暄也忘記了.然而冼星海卻地說起來.他說起了他到蘇聯去的計劃,講他的《民族》的創作.他的話我已記不全了,可是,他那種氣魄,卻使我興奮鼓舞.他說,他以後的十年中將以全力完成他的創作計劃.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因為他不但有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樣好學深思,勤於收集各地民謠的材料.他說他將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載,盡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謠,然後再去蘇聯. 現在我還記得他的《民族》的一部分計劃.他將從三方面來描寫我們祖國山河的美麗、雄偉與博大.他將以「 」、「劃龍船」、「 」這三種民間的娛樂,作為這偉大創作的「象徵」或「韻調」,來描寫祖國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預備在旅居蘇聯的時候寫你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蘇聯是學習,吸收他們的 好東西.要寫,還得回中國來!」 那天我們的長談,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誰又料得到這就是最後一次啊!「要寫,還得會中國來!」這句話,今天還響在我耳邊,誰又料得到他不能回來了! 這樣一個人,怎麼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這樣想,當他在國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萬里,且經受生活的極端的 ,而回莫斯科去的時候,他大概還覺得,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經歷又將使他的創作增加綺麗的色彩和聲調.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會這一番的遭遇.現在我還是這樣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開頭他就會講述這一段的生活,而且要說:「我經過 ,步行過萬里,我看見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許多題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時間永遠不能磨滅我們在西安的一席長談給我的印象. 一個 、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遠坐在我對面,直到我眼不能見,耳不能聽,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著. 1946年1月5日(有刪改) ------------------ 【注】①蘇聯,指前 ,1991年解體. 13.作者在回憶冼星海的過程中,既寫了想像中的冼星海,也寫了冼星海留給他的印象.閱讀文章,填寫表格.(3分)回憶 想像、印象聽 ① 讀冼星海的自傳 ② ③ 氣魄偉大,好學深思,熱愛祖國 14.閱讀畫線句子,結合文章內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內容.(4分) 「好奇」的原因: ① 「好奇」的內容: ② 15.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不超過150個字)(6分)答: 13.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偉, ②戰勝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偉大的抱負 ③在西安與冼星海相見 14.答案示例: ①聽之後,「發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寫出具有「偉大的氣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 15.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寫聽《》和看《冼星海作曲圖》,從側面表現出冼星海的氣魄和;然後再正面寫與冼星海的見面,通過對他的描述以及「要寫,還得會中國來」的 ,表現了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和熾熱的愛國情懷.文章與相結合,使冼星海這一形象生動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雖與冼星海只見過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記述了這次見面的情形,描寫了冼星海滔滔不絕的 ,計劃寫《名族》的創作激情,以及「要寫,還得回中國來」的鏗鏘話語,在對人物的描寫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熱情開朗、、充滿愛國情懷的音樂家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0年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燒炭工和紳士 (1)諾比斯的父親是當地有錢的紳士,因此諾比斯便 , .他父親身材魁梧,蓄著濃密的 ,表情十分嚴肅,幾乎每天送兒子上學,接兒子放學.昨天上午,諾比斯跟班裡最小的一個孩子——燒炭工的兒子倍梯吵架.諾比斯自知 ,無法辯解,就沖著倍梯地說:「你父親是個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頓時面紅耳赤, ,熱淚奪眶而出.回到家裡.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 (2)午飯過後,全身黑糊糊、個子矮小的燒炭工領著孩子來到學校,向老師抱怨.大家都不 ,只是靜悄悄地、全神貫注地聽著.跟往常一樣,諾比斯的父親正在門口給兒子脫外衣,他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進教室.問是怎麼回事. (3)「是這位先生在抱怨您兒子.您兒子對他兒子說:『你父親是個乞丐!,」老師回答. (4)諾比斯的父親聽後,皺皺眉頭,羞愧得有點兒臉紅,於是詢問兒子:「你說那句話了嗎?」諾比斯站在教室中間,當著倍梯的面,低著頭 .父親緊緊抓著兒子的 ,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說:「快道聲對不起.」 (5)燒炭工以的口吻連聲說:「算了吧,算了吧.」 (6)可紳士不理睬他,依然勸導兒子說:「照我的話這樣說:『我說了愚昧無知的話,侮辱了你的父親,請你原諒.如果能緊握你父親的手.那將是非常榮幸的! (7)燒炭工做了個果斷的手勢,好像在說:「我不願意.」紳士不聽他的話,逼兒子照他說的辦.他的兒子頭也不抬,輕聲細氣而斷斷續續地說:「我說了——愚昧無知的話,侮辱了——你的——父親,請——你原諒.如果我父親——能緊握你——父親的手,那——那將是非常——榮幸的!」 (8)紳士向燒炭工伸過手,燒炭工用力緊握著.然後,燒炭工推了兒子一把,兒子心領神會,撲到諾比斯懷里,兩人緊緊擁抱. (9)「老師,請您幫個忙.讓他倆坐在一起好嗎?」紳士問老師.於是,老師把倍梯安排到諾比斯旁邊坐下.待他倆坐好後.諾比斯的父親打了個招呼告辭了. (10)燒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靠近坐好的兩個孩子,然後.來到課桌前.帶著愛憐和歉意的表情端詳著諾比斯,彷彿想說些什麼,可什麼也沒說出來.他伸手想慈愛地跟他親熱一下.似乎又沒有這個膽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輕輕地碰了一下諾比斯的額頭.他走到口,回頭瞥了諾比斯一眼.才邁著慢慢的步子走開了. (11)「孩子們,你們要牢牢記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師地說,「這是本學年最精彩的一課了!」 (選自 ,略有改動) 6.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30字左右)(3分) 7.選擇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結合上下文,品析加點詞或短語的含義,指出其表達效果.(2分) (1)諾比斯的父親聽後,皺皺眉頭,羞愧得有點兒臉紅. (2)紳士向燒炭工伸過手,燒炭工用力緊握著. 8.第(10)段中說「(燒炭工)彷彿想說些什麼,可什麼也沒說出來」.請揣摩燒炭工當時的心理活動,用第一人稱把它表述出來.(30字左右)(3分) 9.結合全文,分析文中紳士的形象.(2分) 10.小說的結尾,老師地說:「這是本學年最精彩的一課了!」你認為「精彩」在哪裡?(3分) 6.紳士的兒子(諾比斯)羞辱了燒炭工的兒子.紳士要兒子道歉. 7.(1)「皺皺眉頭」包含了多層意思:既為自己的兒子侮辱同學感到意外、吃驚,也為自己沒能教育好兒子感 到羞愧,同時還為如何妥善處理此事而擔憂. (2)「用力」一詞一方面寫出了燒炭工為紳士而感動;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沒有貧賤觀念、平等 待人的紳士的崇敬之情. 8.示例一:孩子,對不起.我難為你了.你知錯能改.真是一個好孩子,我很喜歡你. 示例二;我真為你的勇敢高興,更為你的爸爸感動.孩子,委屈你了! 9.他是一位嚴於教子、有錯必糾、平等待人、尊重的紳士. 10.這一課告訴學生;不能、;做了錯事.要敢於承認並主動道歉;從人格上說.人人都是 平等的. 2010年浙江義烏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山就這么高仲利民那年,他在學校的成績非常不理想,他覺得無顏面對父母,是父母在外拚命地打工,積攢下來錢供他來城裡的這所學校讀書,希望他將來能夠 ,可是他現在的成績根本就沒有什麼希望考上好的大學,至於將來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像的. 他不敢對父母說:「我不想讀下去了.」那樣,即使父母 ,僅僅是他們那失望的眼神就會將他擊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再跟父母講明.他們嘆息也好,怒罵也罷,隨他們去. 經過一夜的思考,他做了決定,這個星期正好父母從外地回家,他先陪他們過上一晚.也許,這個夜晚是一道 ,從此就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方向. 父親看到他回家,很熱情地和他講外面的事情,母親則在廚房裡忙著做他喜歡吃的一切.他在等父親問他的學習情況,可是父親就是不問. 吃過晚飯,父親少見地和母親陪著他一起去村莊西邊的小山腳下,父親說:「娃兒,你看這山有多高?」他小時候爬過這山,因為山勢陡峭,荊棘叢生,從未爬到過山頂,所以很難回答.沒有經歷過,怎麼會知曉呢?面對父親的提問,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親見兒子沉默,就說:「這山,說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達山頂就知道了.如果從未爬到過山頂,你就永遠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時,圓圓的月光灑下來,如同 ,山在那裡坦然地呈現出它的身姿. 父親說:「孩子,今天,你母親在山下看著, 一起開始爬山,看誰先到山頂?」他想不明白,父親今天為什麼有閑心陪他來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這樣啊! 不過,他看了父親一眼,那個在他的眼裡曾經高大的身體,現在已經有些蒼老了,他不相信會輸給父親.就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山雖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這座山的身材,哪裡有坡,哪裡有路,還有他年輕矯健的身體,他相信自己會爬到山頂的.在母親的注視下,他們父子倆開始爬山,月光下,兩個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頂攀去. 腳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傷,胳膊擦破了皮,臉上還劃了條傷口,雖然如此,他還是爬上了山頂,這是他第一次到達山頂.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聲,告訴別人他內心的快樂. 看到父親也快爬到山頂了,他彎下腰,拉了一把父親.父親也到達了山頂.站在山頂上,父子倆一起大聲地對著夜空喊了起來:「噢——,噢——」整個小村都回盪著他們的聲音. 他對父親說:「山就這么高!」 父親笑笑:「其實山就這么高.」 他決定回校去好好讀書.任課的老師都感到奇怪,他怎麼像變了一個人,成績像雨後的 ,蹭蹭地升了上來.後來,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師.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著一句話:山就這么高. (選自《大閱讀》2010年5月,有改動) 7 文中父親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麼?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2分) 8 結合具體語境,揣摩下列加點詞,指出其表達效果.(4分)(1) 月光下,兩個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頂攀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著一句話:山就這么高. 9 本文與已學課文《》的相似,但有區別.請你比較兩篇文章,分別寫出其生活哲理.(3分)(1)《山就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請你結合文章內容,寫一段敘平結合的賞析性文字.(80字左右)(5分) 7 「我」成績非常不理想,不想讀下去. 8 (1)「攀」字表現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艱難(2) 「屹立」突出了這句話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或產生的重大影響 9 (1)有信心和勇氣就能克服困難(2)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因難,逐步解決 10 例 :文中父親關愛兒子成長.兒子成績不好想輟學,父親通過爬山讓兒子明白學習需努力的道理.父親勤勞,肯吃苦,重視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 2010年山東煙台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塞外的春天① ①說到邊,古代的詩人們,常常想作永久的荒涼.「 」、「春風疑不到天涯」、「 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飛沙以外,什麼都沒有.其實塞外自有動人的春天,也綺麗,也溫馨,使人熱辣辣, ,所看到聽到的充滿了生命的愉快歡欣. ②首先報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 ,跟「嘎嘎」的長頸雁.它們回來了,也就是說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驚蟄」,蟄伏的昆蟲們可並不驚動,只是沙灘可以看見 ,樹上新飛來了鳴鳩,陪襯上舊有的、 ……天上地上,聲音色澤都起了新的變化.簡單的復雜了, 的絢爛了. ③「春分河自爛」,冷冰冰靜悄悄的黃河,長眠了四個月,忽然塌陷龜裂,接著流起凌來,大塊的像山,小塊的像床,有長條,有方塊,你撞我,我擠你,築成了冰壩,攔高了春水,大渠小渠, ,有金色鯉魚在跳躍.當家家嘗到開河魚的鮮味兒的時候,宏嘩咆哮的黃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鏡,皮、平底船都等著下河了. ④清明確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見一點嫩綠蘋芽. ,那是華北的話,要是在塞外,清明時節雨紛紛,簡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陰天,也說不定還是飄幾片白雪.杏花要到穀雨節才能看到,天氣太幹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莢人.從穀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劇變了.嬌艷是 ,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穗,潑辣是馬蘭蘋,海棠夭桃,應有盡有,葡萄 ,到處都成架.如果您立在歸綏城頭上看去,真是煙雲霧樹,家家錦綉,百花爛漫,萬紫千紅.輕浮的 ,精製的 ,濫造的 ,隨著風, ,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 ,有的沙沙響,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滿了人間.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圖,那麼,黃昏的 ,清晨的乳鳩爭巢,當然很有意思.不過最有情趣的還是里看牧場.時間最好在太陽剛剛西斜的當兒,成百成千的牛羊駝馬,都吃得飽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麗,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曬太陽,有的卧著說家常,有的雙雙在散步,有的成對兒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劇,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 .勝利的拉開嗓子唱歌,失敗的夾著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畫不出也寫不出.這兒的愛情廣場,沒有金錢、地位、的問題,各自憑了先天的毛色,當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緣,一時的機智,決定成功跟失敗,大體上看,是「天地皆春,百獸率舞」. ⑥我看過幽燕的春色,我看過江南的 ,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於塞外的渠口春漲,繞郭柳煙.我參與過陝壩的「手栽楊柳三千樹」,我撫摸過歸綏的「春風十萬散 」.六七年來,卻是 ,越走越向南,哪裡是天上,哪裡是人間?哪裡是中原,哪裡是九邊?我怕聽嘎嘎的雁聲,因為它還是海閱天空,有去有還.我願藉春風寄語,我想請海水傳言,看飽了 ,聽夠了軟語如綿;最好是青春結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 ,看天青日白,萬家勝歡,埋骨在黃河灣處, 前. ①選自《深山書簡》,有刪節.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 ,畢業於北平師范大學,後移居台灣. 20.品味、賞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輕浮的 ,精製的 ,濫造的 ,隨著風, ,自由地成堆成垛. 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說說加點詞語的 ): (2)有的比肩曬太陽,有的卧著說家常,有的雙雙在散步,有的成對兒比 . 從修辭運用的角度: 21.第⑥段中「我怕聽嘎嘎的雁聲,因為它還是海闊天空,有去有還.」結合全文說說「我」為什麼怕聽嘎嘎的雁聲.(3分) 22.仔細晶讀文章最後一段劃線部分,結合全文說說該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19.答案示例:百鳥黃河開凍圖 百花鬧春圖 時間(評分:4分.每空1分) 20.(1)參考答案:「輕浮」寫出了輕盈飄逸的情狀;「濫造」突出了榆錢數量之多(評 分:2分.每詞1分) (2)參考答案:運用擬人、排比的 ,把動物的活動描寫得豐富多彩而富有情 趣.(評分3分.修辭1分,表達效果2分) 21.參考答案:因為「我」聽到大雁嘎嘎的叫聲,就會由大雁的「有去有還」,想到「我」卻遠離家鄉,有去無還.(評分:3分.大意對即可) 22.參考答案: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熱愛家鄉,希望盡快回到家鄉, 的思想感情.(評分:4分.大意對即可) 2010年四川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只管向前奔跑崔修建 ① 拉出生在的一個貧苦的家庭,很小的時候,他就渴望成為一名馳聘賽場的長跑 .他時常站在訓練場邊,羨慕地看著運動員們訓練.但極度貧寒的家境,讓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僅拿不出訓練費,連最便宜的普通也買不起. ②那天, 拉不知不覺地又走到訓練場邊,望著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羨慕又難過,心頭奔跑的熱望亮起來,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聽了拉的傾訴,將他帶到一組很矮的欄桿前,讓他一路跑過去,他輕松地跨越一個個欄桿;又指了指那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欄桿前讓他再試一試.他努力了好幾次,也沒能跨過去. ④這時, 平靜地告訴他:「孩子,你剛才所說的那些困難,就像眼前的這一道道欄桿,它們會橫在每個人的面前,那些你現在跨不過去的欄桿,可以在一次次的失敗後,最終跨越它們,你還可以踢翻它們,也可以繞過它們,你只需盯准你嚮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沒有什麼可以攔住你的夢想.」 ⑤教練員的一席話重新點燃了貝基拉的希望,從此,買不起的貝基拉開始了他堅定而執著的赤腳奔跑訓練,廣袤的原野、泥濘的山路、堅硬的上……隨處可見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練出了一雙鐵腳板.數年後,他成了著名的運動員. ⑥ 場上,貝基拉一出現,便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他是唯一赤腳的運動員.在數萬名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中,貝基拉為他的祖國贏得了一塊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幕還有二十多天,貝基拉動了一次手術,很多人以為他會放棄比賽.然而,三十二歲的他不僅出現在場上,而且再奪金牌,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蟬聯這個項目冠軍的選手,也成為的 . ⑧面對的記者,貝基拉激動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簡單,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沒有什麼障礙可以攔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 地奔赴夢想的終點.」 ⑨沒錯, 中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都可能會橫著一些諸如清貧、疾病、磨難之類的障礙,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們,踢翻它們,繞過它們,就會抵達夢想的前方. 8、第一段劃線句中有一個 ,請找出來並改正.(1分) 改正 9、品讀選文,題目「只管向前奔跑」換成「金牌」好不好?為什麼?(2分) 答: 1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對表現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歲的他不僅出現在場上,而且再奪金牌,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蟬聯這個項目冠軍的選手. 答: l l、第②段中「他既羨慕又難過」,他羨慕什麼?為什麼難過?(2分) 答: 12、選文最後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3、貝基拉成功了,你認為他獲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4、品味選文,談談你對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一)(14分) 8:聘 騁 (1分)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體現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則沒有這種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歲」「不僅」表現他作為運動員年紀偏大,但面對困難,勇於挑戰.「弟一個蟬聯」說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強調了貝基拉麵對困難,勇敢跨越,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羨慕那些運動員能有機會參加訓練(1分)又為自己拿不出訓練費,買不起不能參加訓練,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難過.(意近即可)(1分) 12、總結全文,點明並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棄夢想而努力訓練.二是遇到一個給他希望和鼓勵的教練.(意近即可) (2分) 14、 ,符合題意即可(3分)
㈡ 帶套袖的孫犁先生閱讀答案
①我產生要當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階段。為了驗證我成為作家的可能性,父親還領我拜會了《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師。記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師對我說:「在中國作家裡你應該讀一讀孫犁。」我立即大言不慚地答曰:「孫犁的書我都讀過。」他又問:「你讀過《鐵木前傳》嗎?」我說:「我差不多可以背誦。」
②一九七九年,我從插隊的鄉村回到城市,在一家雜志社作小說編輯,業余也寫小說。秋天,百花文藝出 版社准備為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被李克明、顧傳箐二位編輯熱情請去天津面談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韓映山囑我帶封信給孫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終於走進了孫犁先生的「高牆大院」。這是一座早已失卻規矩和章法的大院,孫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並詳細描述過它的衰敗經過。如今各種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顯平整的一塊地,一戶人家還種了一小片黃豆。那天黃豆剛剛收過,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我看到他的側面,已猜出那是誰。看見來人,他站起來,把手裡的黃豆亮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注或說觀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現他戴著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著他引我們進屋,高聲詢問我的寫作、工作情況。我很快就如釋重負。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苟言笑的,戴著套袖的作家給了我一種親近感。
⑤其後不久,我寫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說,篇幅卻不短,大約一萬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給省內幾位老師看,不料有看過的長者好心勸我不要這樣寫了,說「路子」有問題。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膽將它寄給孫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增刊上發了出來,《小說月報》也很快作了轉載。
⑥我再次見到孫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著大風。他剛裁出一沓沓粉連紙,和保姆准備糊窗縫。見我進屋,孫犁先生迎過來第一句話就說:「鐵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見老?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當時我說:「您是見老。」也許是門外的風、房間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縫用的粉連紙加強了我這種印象,但我說完很後悔,我不該迎合老人去證實他的衰老感。接著我便發現,孫犁先生兩只襖袖上,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著一種干練的活力,一種不願停下手、時刻准備工作的情緒。這樣的 狀態,是不能被稱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是和幾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沒撿豆粒,也沒糊窗縫,他坐在寫字台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約是在寫作。看見我們,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記得那天他很高興,隨便地和大家聊著天,並沒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戴套袖並不是孫犁先生的臨時「武裝」。
⑧多年之後,有一次我把友人贈我的幾函宣紙精印的華箋寄給孫犁先生時,收到他這樣的回信,他說 :「同時收到你的來信和惠贈的華箋,我十分喜歡。」但又說:「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見過習慣戴套袖的孫犁先生,或許我會猜測這是一個名作家的「矯情」,但是我見過的戴著套袖的孫犁,見過了他寫給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紙不是《天津日報》那種微黃且脆硬的稿紙就是郵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則永遠是印有紅色「天津日報」字樣的那種
⑨我相信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人生的質朴和美麗。
(摘自《從夢想出發》,原文略有改動)
1.「我」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時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見,他分別給了「我」什麼印象?(6分)
2.作者藉助「套袖」想要表達什麼?(2分)
3.第①段作者為什麼用「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4分)
4.第③段畫線句優美的原因是什麼?(4分)
5.第⑨段畫線句的含義是什麼?(4分)
6.徐光耀老師為什麼先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並談談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第一次見孫犁,他正在撿豆粒,他給了「我」一種親切感。第二次見孫犁,他正和保姆准備糊窗縫。「我」看到了他的朴實,雖年老仍洋溢著活力與激情。第三次見孫犁他大約是在寫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質朴熱情。
2.藉助「套袖」,表現了孫犁先生親切熱情、質朴勤儉、激情活力、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人格魅力。
3.少時,「我」自視才高,便敢有當做家的夢想。現在看來,自覺有些狂妄,故稱「妄想」;那時,「我」自以為讀了幾篇文章,就懂了孫犁。現在憶起,真是少年輕狂,故稱「大言不慚」。
4.「看見」「站起」「亮」「微笑」等動詞的運用,生動逼真地讓孫犁的質朴熱情躍然紙上;人物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口語化的風格,自然真切地讓孫犁的親切朴實呼之欲出。
5.勞動是讓人尊重的行為,一個人對待勞動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孫犁,撿豆粒、糊窗縫、珍惜衣服和紙張,都是他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他質朴美麗人生的寫照。
6.徐光耀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孫犁及他的作品那裡諳熟「為文先為人」之大道。其實,不僅「為文」,為任何事,亦應如此。
㈢ 現代文閱讀 師表(凹凸)的閱讀答案
14.這是一篇小說。主人公陳老師的人生經歷,可以概括為: ① ;高考時因身體殘疾而落榜; ② ;被縣中醫院聘為醫師。(4分)
15.第⑥段,隊列比賽中學生「不僅走得特別齊整,而且還帶出虎虎的生氣」。結合內容,分析學生有如此表現的原因。(4分)
答:
16. 陳老師為什麼說「身體的殘疾就無所謂了」?結合第⑦段內容,下面的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4分)
A.陳老師覺得自然萬物都是一樣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B.陳老師認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能有一技之長就很好。
C.對於不能改變的事實想得太多,陳老師覺得會徒增煩惱。
17.最後,陳老師能「活得很自在」,村裡人認為是「善有善報」。有讀者認為是「天道酬勤」,還有讀者認為是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有什麼看法?請結合內容簡要說明。(不超過120字)(5分)
14.答案示例: ①三歲時因生病延誤治療,落下殘疾
②在學校做代課老師,還給村裡人看病
(共4分。每空2分)
15.答案要點:①學生在陳老師的幫助下,掌握動作要領,認真訓練。
②學生理解了陳老師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走路和做人一樣,都要追求「周正」。
(共4分。每個要點2分)
16.答案:B
(4分。選B,4分;選A,2分;選C,0分)
17. 答案:略。
(共5分。看法2分,結合內容2分,語言1分。說明: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能圍繞陳老師的性格、心態、品德等分析他「活得很自在」的原因,作答清楚、合理即可)
㈣ 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閱讀答案初中
1999年5月15日龍應台在台灣大學法學院的演講《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
辭:我今天想講的是年輕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們大概20歲,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25年之後,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導人進,我已72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愛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你們。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我說的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
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系?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啟蒙讀物。魯迅的短篇《葯》,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孩子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給狼叨走了。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裡頭的人,那麼我們看見的、理解的,會是什麼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葯》里,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著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里,來養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裡頭最大的知識分子,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裡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葯》里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祥林嫂里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粗鄙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活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誰能夠完整地背出一闕詞?講我最喜歡的詞人蘇東坡好了。誰今天晚上願意為我們朗誦《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你說這總共不到五十個字吧,它帶給我們什麼?它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有什麼作用?你說沒有,也不過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朧的感覺,使你停下來嘆一口氣,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滅掉的路燈,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裡,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麵相對。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麼,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乾的凹凸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的世界,但事實上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干,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事實上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現實,兩者必須相互映照、同時存在,沒有一個孤立的現實。然而在生活里,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里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我們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楊,而不知道有水裡的白楊樹,那麼做出來的價值判斷很可能是一個片面的、單層次的、簡單化了的價值判斷!
㈤ 穿越到凹凸世界的耽美小說,要原創的,主受。
原創乙女的話,還有巜月光》《戲精》
㈥ 2010中考
浙江省2010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衢州卷)
語文
一、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28分)
1.讀下面這段文字,根據拼音寫出漢字。(4分)
一隻想變成橘子的蘋果,一定是一隻kě ⑴ 望創新改變的蘋果。這樣的蘋果一般不會因循守舊,更不會dài ⑵ 著鐐銬跳舞,而是喜歡掙脫條條框框的束fù ⑶ ,像一隻蟬一樣,沖破軀殼的管制,真沖雲xiāo ⑷ !
2.根據下面語境,為空格處選擇合適的詞語,將其序號填寫在橫線上。(3分)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一次人類文明成果 ⑴ 盛會。它 ⑵ 了人類在城市建設上的卓越智慧,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 ⑶ 在一起,溝通心靈,共謀發展。
A.匯聚 B.薈萃 C.凝聚
3.下面這段文字畫線的三句話,各有一處語病,請加以修改。(3分)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①人的健康對於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樣重要。②我們必須全面改善公眾睡眠的健康水平。③為此,中國睡眠研究會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4.古詩詞名句默寫。((1)—(4)題必做 ,(5)(6)兩題選做一題)(8分)
(1)山隨平野盡, ▲ (李白《渡荊門送別》)
(2) ▲ ,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
(3)晏殊《浣溪沙》的「 ▲ , ▲ 」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隨著重現,表現了人們在悵惘的同時也會感覺一絲欣慰的微妙情緒。
(4)古代詩歌中,有一類詩句以名片語合而成,展現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 ,人跡板橋霜」、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 ▲ 」。
(5)請寫出古詩詞中描寫兒童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6)請寫出古詩詞中抒發老當益壯的豪邁情懷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5名著閱讀。(4分)
閱讀下列名著語段,寫出每個語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並指出丙段出自哪部名著。
【甲】那是一個我的幼時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樹下的小飯桌上乘涼,祖母搖著芭蕉扇坐在桌旁,給我猜迷,講故事。忽然,桂樹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聲,一對閃閃的眼睛在暗中隨聲而下,使我吃驚,也將祖母講著的話打斷了,另講貓的故事了——
【乙】他騎著它,在田間的大路上飛馳,見前面有其他孩子,就將車鈴按得丁零零一路響。孩子們回頭一看,就閃到一邊。膽小怕軋的,就趕緊跳到地里。他騎著車,呼啦一聲過去了,那幾個孩子就會嗷嗷叫著,一路在後面追趕。
【丙】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著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撿牛骨頭、破布、碎紙、釘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紙賣給舊貨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爛鐵也是這個價錢,一普特骨頭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6.綜合性學習。(6分)
近日,學校組織一次「走近新詞語」活動。請你參加並完成以下任務。
活動一:寫出下列新詞語的通常說法。(任選兩個)(2分)
另類 菜鳥 迷你 草根 熱賣
活動二:探究下列材料,寫出你的發現。(2分)
材料1:爺爺一提到「糧票」「煙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對他的孫女說,這些詞語太陌生了,她經常說的是「上網」「粉絲」「低碳」等新詞語。
材料2:某個娛樂節目搞「海選」,不久到處都「海選」;電視台剛播《蝸居》,老百姓全在說「蝸居」。這些名稱一出現,就成了各大媒體報道中的熱鬧詞彙。
材料3:李老師在批改隨筆時,看到了天書般的一段話:「偶灰常稀飯周傑倫,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裡亮騷,被老斑發現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師當場「暈倒」。
探究發現: ▲
活動三:下面是老師與學生的一段聖話,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的內容。(2分)
學生:老師,《現代漢語詞典》怎麼把「包裝」「下課」作為新詞語了?
老師:因為這些詞語在發展過程中,增加了新的意義和用法。舉例說,「下課」,原指上課結束,現在又有了被解職的意思。如,某男籃主教練執教不力而下課。
學生:哦,我明白了!
老師:那你能不能參照老師的說法,從「包裝」「充電」「山寨」三個詞語中選擇一個來說明這種情況呢?
學生: ▲
老師:這個例子舉得好,看來你是真的明白了。
二、現代文閱讀(30分)
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7—14題。
(一)(16分)
讓兒子獨立一回
凌鼎年
兒子真是爭氣,以全縣高考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被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
史工程師比當年自己考取大學還要高興得多,滿臉的陽光,滿臉的春色。
望子成龍,是中國人的傳統。這些年來,兒子他媽真是費盡了心血。兒子讀一年級,她也讀一年級,年年這樣陪著讀陪著復習。
如今兒子是如願以償考取了大學,他媽卻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兒子開學在即,自己將不能親自送兒子去大學,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堅持叫丈夫無論如何要把兒子送到大學,安頓好了再回來。
史工程師更放心不下妻子,與妻子商量說:「讓兒子獨立一回吧?」
「不行!沒娶媳婦總是孩子。哪能讓兒子一個人去大學。再說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嗎?」
妻子的擔心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兒子長這么大了,沒買過一回菜,沒燒過一頓飯,沒洗過一件衣,沒拖過一次地,就連床也都是他媽鋪的。自小到現在,從未單獨出過一回門,就像雞雛似的從未離開過母雞翅膀的保護。而現在,猛一下就叫兒子一個人去經風雨見世面,她一百個放心不下。
史工程師開導妻說:兒子是去上海讀大學,又不是去非洲探險去神農架考察野人,不會有什麼事的。想當年,我十七八歲時不去大串聯嗎,家裡誰跟我去了?你在兒子年紀時,不是報名去了黃海邊的建設兵團,你爹媽送你到了海邊?沒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讓兒子獨立一回有好處……
幾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說歹說,妻才十分勉強十分不願意地不再持反對意見,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兒子也不會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沒面子……」
簡直是出乎意外,兒子很平靜地說:「早該讓我獨立了。」
兒子去大學前一天,史工程師關照了又關照,諸如碰到意外情況立即找警察,安頓好後,先打電話回來,再寫封詳細的信……
兒子去了三天,沒有電話,兒子去了七天,依然沒有音信。史工程師夫婦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師無論如何親自去一趟學校。
正當史工程師准備去上海時,兒子的信來了。夫婦迫不及待地打開。不料隨信紙帶出的是疊發票,共有:
婁城至上海大巴車票一張
上海計程車票一張
大三元酒家餐費發票一張
新華書店購書發票一張
另附紙一份,上註明:
付搬運費、服務費若干
付冷飲費若干
……
乖乖,不連學雜費,光這些額外開支,就兩千多。
看了兒子信才知道。兒子這次過了回獨立癮。他去上海時,不坐公共汽車乘豪華大巴;到了上海後,打的去學校;到了學校後,花錢請人搬行李,乃至掛蚊帳鋪床他都未自己動手。為了搞好關系,他買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學教師,還是他們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請了。第三天,他又請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師看了信和發票,不知說什麼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顆七上八下的心總算放了下來。她很欣慰地說:「我這兒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師沒有接嘴,他大概正在為如何為兒子回信而傷腦筋呢。
選自小說集《讓兒子獨立一回》,有刪改)
7.請以史工程師的口吻概述這篇微型小說的故事情節。(不超過80字)(4分)
8.結合小說對「妻子」言行的描寫,具體分析「妻子」這個人物形象。(4分)
9.小說用不少筆墨列出一張張發票,並詳細介紹「兒子」如何過獨立癮,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10.小說圍繞「兒子」獨立問題來寫。作者藉此是想引發讀者對什麼問題的思考?你如何評價小說中「兒子」的這種獨立?(4分)
(二)(14分)
假想金箍棒
麥笛
①《西遊記》中孫悟空從東海龍王那裡借了一根「定海神針」,又稱「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變化多端,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貝兵器。那麼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金箍棒可能是什麼材料製成的呢?
②從密度來看,金屬密度最大的是鋨。《西遊記》中說孫悟空把那綉花針從耳朵里取出來,迎風一晃,變得「碗來粗細」。估計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應該類似於現在的酒杯,也就是說直徑在3~5厘米的樣子。以金箍棒長兩米來計算,體積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鋨,其質量大約為88千克,一個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揮舞得動。關羽能舞動重41千克的青龍偃月刀,魯智深能舞動重32千克的水磨禪杖,以猴哥那山都壓不死的體質而論,揮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難事。有人說,不是6250千克嗎?想必那是隨著體積變化而變化吧,不過這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還應該特別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幹了幾百仗,連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無辦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據說都是寶器,但叮叮當當一交擊,金箍棒毫發無損,可見金箍棒硬度特別大。金屬中硬度最大的是鉻,鉻的硬度和天然物質硬度之王金剛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應該是奈何不了它的。從這個意義上,金箍棒用鉻或者那些更為強韌的鉻合金來鑄造顯得非常合適。
④金箍棒的抗腐蝕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個紫金紅葫蘆連「大羅金仙都能化成血水」,裡面應該盛有腐蝕性非常強烈的液體,比如王水之類。但猴哥和棍子被收進去都毫發無損。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內煉就了一身銅皮鐵骨,再加上會七十二變,變成小蒼蠅之類的趴在葫蘆口,不被腐蝕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別的材料,想要逃過浩劫可就有點難度了。因此從耐蝕性這個角度講,金箍棒材料又像銥。銥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蝕能力在金屬中首屈一指,連王水對它也無可奈何。
⑤再從伸縮性上來考慮。地球上常見的材料不管金屬還是非金屬恐怕都沒有金箍棒那麼強的伸縮性。所以說,一根本來幾個人不能合抱的柱子變成「碗來粗細」進而變成綉花針大小,大概純屬小說家的杜撰。
⑥《西遊記》中老龍王說:「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河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像大禹這樣的神人很可能從外星球採集了這么一塊材料,密度特別大,又有很多特殊屬性,用於測量江河的淺深,可長可短,能隨時調整,實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後,金箍棒自然回歸原位,現在不知躺在哪處幽深的海底,期待著我們再度去發掘它的傳奇呢。
(選自《中學生網路》2009年第6期,有刪改)
11.根據文章內容填寫表格。(3分)
金屬名稱 金屬屬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來製作的理由
鋨 (1) 小說中孫悟空作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動較重兵器,而用鋨製成的金箍棒單位體積質量最大。
鉻 硬度最大 (2)
銥 (3) 小說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蘆中未被腐蝕,說明它抗腐蝕性極強。
12文章第④段寫金箍棒的抗腐蝕能力,為什麼要介紹孫悟空在煉丹爐內燈煉就一身銅皮鐵骨以及會七十二變的情況?(3分)
13.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紹金箍棒的去向,還從哪三方面對它進行了說明?請概括回答。(4分)
14.作者本意是為了介紹幾種金屬的屬性,為什麼要藉助金箍棒來說明?(4分)
三、古詩文閱讀(22分)
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15—24題。
(一)(4分)
舟過謝潭三首(之一)
(宋)楊萬里
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
彷彿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釋】①褰(qiān)幃:掀起簾子。
15.本詩第二句中的「轉眼」與詩中 ▲ 一字相呼應,寫出了 ▲ 。(2分)
16.本詩最後一句中的「急」字體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2分)
(二)(9分)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2) 徐噴以煙 (3)鞭數十
1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2分)
A.使之沖煙而飛鳴(但是) B.余常於土牆凹凸處(在)
C.以叢草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20.作者小時候把煙和蚊子想像成雲、鶴,可見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2分)
(三)(9分)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玩耍,務令忠厚,毋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於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玩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愛念,吾輩竟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託命乎?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③而姑縱惜也。家人④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飧⑤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⑥,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
【注釋】①刻急:苛刻嚴峻。②上帝:老天。③猶子:兄弟之子。④家人:僕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無可如何:無可奈何。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務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 (3)若吾兒坐食好物
2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意思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豈有不愛之理 B.驅其殘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輟耕之壟上
2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⑥,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
2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兒子教育成怎樣的人?(2分)
四、寫作(40分)
25.根據要求作文。(40分)
請以「少年不知愁滋味」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化自選
②文章不少於600字(詩歌不少於16行)
③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參考答案
3.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28分)
(三)(1)渴 (2)戴 (3)縛 (4)霄
(四)(1)B (2)C (3)A
(五)①「人的健康對於睡眠」改為「睡眠對於人的健康」。②「改善」改為「提高」。③在句末加「的口號」或「的目標」或「的倡議」。
(六)
(1)江入大荒流
(2)江山代有才人出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4)雞聲茅店月。小橋流水人家。
(5)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5)(6)兩題為選做題,所填詩句切合主題即可。)
(四)魯迅 杜小康 阿廖沙 《童年》
(五)活動一:另類:特殊(與眾不同) 菜鳥:新手 迷你:袖珍(小巧) 草根:平民(普通百姓) 熱賣:暢銷
活動二:如: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舊詞語消失,新詞語不斷出現。新詞語的傳播速度很快。使用新詞語應規范,否則會產生交流障礙。(三點中答出兩點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活動三:例:「包裝」,原指包裹東西,現在又有了對人或事物進行裝扮、美化的意思。如,沒有演出公司的大力包裝,小沈陽也許還只是一個唱二人轉的普通演員。「充電」,原指補充電力,現在又有了培訓學習的意思。如,為了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不斷充電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山寨」,原指山中村寨,現在又有了仿製的意思。如,三星公司剛推出一款新開發的手機,沒多久它的山寨版就在市場上出現了。
四、現代文閱讀(30分)
(一)(16分)
15.兒子考上大學,妻子卻因病無法送他入學。我們只得讓兒子單獨去報到。一周後,兒子寄回一疊發票。妻子很欣慰,我卻為此大傷腦筋。(語言簡潔,意思符合即可。)
16.妻子看看陪讀復習,為兒子費盡心血,愛子之心令人感動。在培養過程中,她溺愛兒子,包辦了除讀書以外的所有事情,導致兒子脫離社會,缺乏獨立能力。他認為兒子花錢解決問題搞好關系能成大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三點中答出兩點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17.詳寫兒子寄回發票和兒子如何過獨立癮,可以突出兒子花錢買獨立的可笑(荒唐)之處,更好地表達對這種假獨立的諷刺(批評、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18.第一問答案:對「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子女)」這個問題的思考。第二問:示例:小說中兒子的獨立是花錢買來的假獨立,反映了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錯誤的處世觀念。(第一問,答「什麼才是真正的獨立」也可;第二問,要求觀點鮮明,能結合兒子行為進行評價)
12.(14分)
17.(1)密度最大 (2)小說中金箍棒與其它寶器交擊後毫發無損,說明它硬度很大。 (3)抗腐蝕能力首屈一指
18.說明孫悟空不被腐蝕是有特殊原因的,這與金箍棒形成對比,突出金箍棒本身的抗腐蝕能力特別強。(意思符合即可)
19.以人們熟悉的事物去說明陌生的科學知識,能使文章具體生動(富有趣味),引發讀者興趣,便於讀者理解。
四、古詩文閱讀(22分)
(一)(4分)
15.忽 船行之快(第一問答「才」也可)
16.急切、好奇、驚喜。(三點中答出兩點即可)
(二)(9分)
17.(1)觀察 (2)慢慢地 (3)打(鞭打)
18.A
19.果然像鶴在雲端鳴叫,為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20.富有情趣(可愛),充滿想像力。
(二)(9分)
五、(1)讓、使 (2)適合 (3)吃
六、D
七、他們的父母看見了,很憐憫他們,但又無可奈何,呼叫他們讓他們離開,難道沒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嗎?
八、忠厚(善良),充滿愛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五、寫作(40分)
25.略
㈦ 童年漫憶 閱讀答案
全文奉上,答案奉上:
童年漫憶(孫黎)閱讀答案
①我產生要當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階段。為了驗證我成為作家的可能性,父親還領我拜會了《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師。記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師對我說:「在中國作家裡你應該讀一讀孫犁。」我立即大言不慚地答曰:「孫犁的書我都讀過。」他又問:「你讀過《鐵木前傳》嗎?」我說:「我差不多可以背誦。」
②一九七九年,我從插隊的鄉村回到城市,在一家雜志社作小說編輯,業余也寫小說。秋天,百花文藝出 版社准備為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被李克明、顧傳箐二位編輯熱情請去天津面談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韓映山囑我帶封信給孫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終於走進了孫犁先生的「高牆大院」。這是一座早已失卻規矩和章法的大院,孫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並詳細描述過它的衰敗經過。如今各種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顯平整的一塊地,一戶人家還種了一小片黃豆。那天黃豆剛剛收過,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我看到他的側面,已猜出那是誰。看見來人,他站起來,把手裡的黃豆亮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注或說觀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現他戴著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著他引我們進屋,高聲詢問我的寫作、工作情況。我很快就如釋重負。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苟言笑的,戴著套袖的作家給了我一種親近感。
⑤其後不久,我寫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說,篇幅卻不短,大約一萬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給省內幾位老師看,不料有看過的長者好心勸我不要這樣寫了,說「路子」有問題。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膽將它寄給孫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增刊上發了出來,《小說月報》也很快作了轉載。
⑥我再次見到孫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著大風。他剛裁出一沓沓粉連紙,和保姆准備糊窗縫。見我進屋,孫犁先生迎過來第一句話就說:「鐵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見老?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當時我說:「您是見老。」也許是門外的風、房間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縫用的粉連紙加強了我這種印象,但我說完很後悔,我不該迎合老人去證實他的衰老感。接著我便發現,孫犁先生兩只襖袖上,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著一種干練的活力,一種不願停下手、時刻准備工作的情緒。這樣的 狀態,是不能被稱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是和幾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沒撿豆粒,也沒糊窗縫,他坐在寫字台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約是在寫作。看見我們,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記得那天他很高興,隨便地和大家聊著天,並沒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戴套袖並不是孫犁先生的臨時「武裝」。
⑧多年之後,有一次我把友人贈我的幾函宣紙精印的華箋寄給孫犁先生時,收到他這樣的回信,他說 :「同時收到你的來信和惠贈的華箋,我十分喜歡。」但又說:「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見過習慣戴套袖的孫犁先生,或許我會猜測這是一個名作家的「矯情」,但是我見過的戴著套袖的孫犁,見過了他寫給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紙不是《天津日報》那種微黃且脆硬的稿紙就是郵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則永遠是印有紅色「天津日報」字樣的那種
⑨我相信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人生的質朴和美麗。
(摘自《從夢想出發》,原文略有改動)
1.「我」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時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見,他分別給了「我」什麼印象?(6分)
2.作者藉助「套袖」想要表達什麼?(2分)
3.第①段作者為什麼用「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4分)
4.第③段畫線句優美的原因是什麼?(4分)
5.第⑨段畫線句的含義是什麼?(4分)
6.徐光耀老師為什麼先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並談談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第一次見孫犁,他正在撿豆粒,他給了「我」一種親切感。第二次見孫犁,他正和保姆准備糊窗縫。「我」看到了他的朴實,雖年老仍洋溢著活力與激情。第三次見孫犁他大約是在寫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質朴熱情。
2.藉助「套袖」,表現了孫犁先生親切熱情、質朴勤儉、激情活力、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人格魅力。
3.少時,「我」自視才高,便敢有當做家的夢想。現在看來,自覺有些狂妄,故稱「妄想」;那時,「我」自以為讀了幾篇文章,就懂了孫犁。現在憶起,真是少年輕狂,故稱「大言不慚」。
4.「看見」「站起」「亮」「微笑」等動詞的運用,生動逼真地讓孫犁的質朴熱情躍然紙上;人物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口語化的風格,自然真切地讓孫犁的親切朴實呼之欲出。
5.勞動是讓人尊重的行為,一個人對待勞動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孫犁,撿豆粒、糊窗縫、珍惜衣服和紙張,都是他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他質朴美麗人生的寫照。
6.徐光耀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孫犁及他的作品那裡諳熟「為文先為人」之大道。其實,不僅「為文」,為任何事,亦應如此。
㈧ 沈復這篇文章的閱讀答案 快一點!!!!!!!!!!!!!!!!!!!!!!!!!!!!!!!!!!!
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芸曰:"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可謂精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過耳。"余曰:"試言之。"曰:"蟲死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
譯文:我閑居在家,桌上的瓶花總是不斷地更換新鮮的。芸對我說:「你的插花中能夠體現風晴雨露的特徵,可算是十分精妙傳神。在畫畫的技巧中有畫草蟲的方法,你在插花時為什麼不仿效呢?」我說:「蟲在插花上是會跑來跑去不聽話的,怎麼能仿效呢?」芸說:「我有個辦法,就是怕那樣的做法有罪過。」我說:「你不妨說說看。」她說:「蟲子死後顏色不變,你可以捉來螳螂和知了、蝴蝶之類的昆蟲,用針把它們刺死,用細絲系住蟲的頸部綁在花草當中,整理它們腿的姿態,或者抱梗,或者站在葉上,就像活的一樣,不也很好嗎?」我很高興,按照她的辦法去做,看到的人無不稱絕。如今在閨中尋找,恐怕未必有能夠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