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日》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
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
《紅日》是現當代作家吳強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首版於1957年。《紅日》一經發行就轟動全國,後來《紅日》被譯為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種文字在中國國外出版發行。吳強也因為《紅日》的巨大影響,先後訪問了蘇聯、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紐西蘭等國家。
(1)小說紅日閱讀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紅日》的基本主題即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人民戰爭。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的;人民也正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是人民軍克敵制勝的基礎,離開了人民的支持,人民軍將一事無成。
《紅日》無論寫漣水戰役的守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包圍戰、攻堅戰,還是寫在這期間零星發生的各種中小型的戰斗,無不寫到了戰爭與人民的關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作者簡介
吳強(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人,作家。曾於1933年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後來又參加了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過華東軍區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出版了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等作品,其中《紅日》先後被譯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種文字。
㈡ 小說《紅日》
描寫1946年深秋,國民來黨王源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開始向華東解放區瘋狂進攻的事,是抗日題材的,吳強,當代著名小說家.曾用筆名吳薔、葉如桐。吳強1933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文藝幹事,抗戰劇社秘書,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從事文學創作五十餘年,著有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日》1957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初版,屬於「紅色經典」的文學范疇。如今被人們視為「紅色經典」的文本。
㈢ 《紅日》讀書筆記
這句話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深厚,怎能忍心馬上分別!大家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迎著斜陽,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
這句話出自老舍的《草原》,此句中多處運用了「借代」期望傍晚時分。這些借代,意思完備而又深刻。
這句話所描繪的意境:自古以來,蒙古與漢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們在這里相聚,不僅是朋友的聚會,更是兩個民族友誼的見證。在這一碧千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夕陽西下,希望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體現了蒙漢兩族團結友好,與這茫茫的大草原奏成了一曲自然和諧的大合唱。
(3)小說紅日閱讀擴展閱讀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參考資料:網路-老舍
網路-蒙漢情深何忍別
㈣ 紅日書里的簡介、主要人物、作者.是什麼
一、《紅日》簡介
《紅日》是現當代作家吳強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首版於1957年。
《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
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
如此轉敗為勝的結局更加真實而獨特地再現了解放軍取得勝利的不易。
二、主要人物
1、張靈甫
張靈甫是國民黨王牌師整編七十四師的師長,七十四師是蔣介石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嫡系王牌部隊,號稱「天之驕子」,身為這樣一個部隊的首領,絕非等閑之輩,被稱為「常勝將軍」、「名將之花」。
他在攻佔漣水城後顯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陷入了解放軍的重圍之中時,仍然氣焰器張,叫囂著要創造驚人奇跡,一舉解決山東戰場,這充分顯示了他狂妄驕橫、剛愎自用的性格。
作品也展示了他性格的多重性,如作為王牌師師長的指揮才能,精明強干,指揮若定,但身陷重圍無人接應時又驚恐萬分。
這個「常勝將軍」的失敗結局,揭露了一切反動派色厲內荏的本質,有力地襯托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沈振新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高級指揮員、軍長沈振新,是一位參加過長征、身經百戰的老革命。作品中塑造了他沉著、冷靜、果敢的意志品質,突出他作為一名優秀指揮員的風采。
同時,作品還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對犧牲的戰友的沉痛思念,對犯了錯誤的部下既嚴厲批評又熱情幫助,對妻子滿懷思念之情,……這些都真實地展示出這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指揮員豐富的內心世界。
3、梁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高級指揮員、副軍長梁波,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軍事指揮員,他比較嚴肅,。
作者通過漣水戰役失利後梁波的到來、羊角庄偵察、吐口絲戰斗和他的情感生活的描繪,展現了他的性格魅力:他既有軍事指揮員的謀略,又有政治家的氣度,既有理論水準,又能平易近人。
4、石東根
連長石東根,是戰場上叱吒風雲、雷霆萬鈞的英雄人物,但也存在著人性的弱點:幼稚、浮躁,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萊蕪大捷後,因為他的連隊在此次戰役中戰果輝煌,在慶功會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得意忘形,一時酒醉縱馬,著一身繳獲而來的敵軍軍官裝束,狂奔亂喊,受到軍長的嚴厲批評。
但經過官兵們的幫助及戰爭的錘煉,石東根逐漸改掉了「火燒屁股」的毛躁性格。作品細致地描繪了他在革命戰爭的磨煉之下,逐漸克服自身弱點不斷成長的過程。
三、作者
吳強(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蘇省漣水縣高溝鎮人。其兄汪海清為著名畫家。少年時的吳強就常以文學自娛,對《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俠五義》等書籍愛不釋手。
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後投筆從戎,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萊蕪、淮海等著名戰役。
解放後,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後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歲。
代表作品有《三戰三捷》、《紅日》、《英雄的業績》等。
(4)小說紅日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解放戰爭時期,吳強擔任蘇中軍區的政治部副部長和華東野戰軍六縱的宣傳部長,他親身經歷了漣水、萊蕪、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戰役。
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希望能「立馬沂蒙第一峰」的常勝將軍張靈甫(國民黨將領)最終被解放軍用門板抬下了山。
當時,吳強正隨軍駐扎在當地的一個村子裡,他目睹了這一幕之後,忽然就萌發了要寫一部長篇小說來描寫這幾場戰役的殘酷和艱苦的念頭。
但是由於部隊每天都要行軍打仗,停下來時還要做宣傳,給大家鼓勁,做思想工作,繁忙得擠不出一點兒時間認真構思,更沒有時間坐下來安心寫作,這讓吳強心中很是郁悶,只好抽出一點時間就做一些記錄。
可是,後來夜渡朐河的時候,他做記錄的幾個筆記本連同收集的74師的《士兵報》全都丟失了,這讓他非常懊惱。
盡管沒有時間,但吳強仍然每天在思考著小說的人物形象和情節。每日里無論坐著站著,還是行軍、吃飯,他都時刻不停地思索著,連做夢都夢到自己心中的人物了,就這樣思考了很久,又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看到了更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他心裏面的故事情節越發豐滿起來。
㈤ 根據小說《紅日》內容出幾道選擇題,要答案。
作者:吳強(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人,作家。曾於1933年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後來又參加了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過華東軍區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務,出版了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等作品,其中《紅日》先後被譯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種文字。
問:作者吳強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堡壘》
問:簡述小說主要內容?
答:小說以我山東部隊一個五戰五捷的常勝英雄軍為中心,選取了三個重要而聯貫的戰役——漣水、萊蕪、孟良崮戰役展開故事情節,兩次漣水戰役,我軍受挫,狂妄的敵人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面對這一嚴峻局面,軍長沈振新和副軍長梁波表現出了優秀指揮員的優良素質和才能,他們認真總結了驕傲輕敵的教訓,通過大練兵,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和作戰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此後的萊蕪、孟良崮戰役中,戰勝了在人數和武器上都處於優勢的敵人,全殲了敵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
問:小說主要人物有哪些?
答:
張靈甫
敵七十四師師長,性格驕橫狂妄、剛愎自用,具有軍事斗爭經驗和才幹,是個不易對付的對手。[4]
沈振新
經過萬里長征鍛煉和考驗的高級軍事指揮員,身經百戰,高瞻遠矚,總是從戰爭的大局、全局思考問題,作出決定;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率領全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後全殲敵七十四師。[4]
梁波
副軍長,性格開朗,平易近人,說話風趣幽默,即使批評人也不疾言厲色。同樣是高級指揮員,卻更多地表現出政治家風度和儒將風采,別具魅力。[4]
劉勝
團長,忠誠、勇敢、嫉惡如仇。[4]
石東根
連長。是一個性鮮明、別具風格的人物,他赤腳沖鋒跳火牆、赤膊殺敵守障地,痛切地檢討、戒酒,天真地學習指導員的辦法寫總結,嚴肅地、強有力地以革命軍人的榮譽教育新解放戰士。有著猛打猛沖的戰斗作風,但「火燒屁股」不講戰術,更怕寫文章;對革命無限忠心,但有游擊習氣;對戰友熱愛;在民主間題上卻有軍閥殘余;革命自尊心極強,學習卻不夠主動。他並不代表新四軍部隊的全體連長,卻代表著某一類型的連長。
㈥ 紅日小說全集
電視劇紅日全集
紅日》片尾曲《紅日》演唱:宋佳 那電視劇紅日全集一刻你倒下去 輕盈得盡電視劇紅日全集量不壓住一隻螻蟻 那一刻你倒下去 緩慢得幾乎耗去我一生追憶 有什麼比淡電視劇紅日全集漠更無情 有什麼比忘卻更無義 任憑歲月蹉跎,光陰電視劇紅日全集如梭 我還將永...根據吳強同名小說改編。
1946年初冬,蔣介石幫對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某軍沈振新部在蘇北漣水城外,與國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北撤山東。敵整編七十四師猖狂萬分,配合八十三師等20萬人,又向我山東臨沂方向齊頭並進。盤據在濟南的敵軍李部,也同時出動到達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分轉頭北上,決心首先消滅北面的李部。歷史上著名的萊蕪戰役展開了。
我軍沈振新部的任務是拿下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截斷萊蕪敵人的退路。由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帶領的一個團被留下作為總預備隊,而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急於求戰,被留下後情緒有些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萬敵人在我軍猛攻下,企圖向吐絲口鎮方向突圍。吐絲口鎮的戰斗還在激烈進行,我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必須迅速解決吐絲口鎮的戰斗。沈軍長當即命令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率領部隊投入戰斗。劉勝事前已經了解了吐絲口鎮敵人的情況,故用一支突擊力量,越過前沿,插入敵人心臟,以最快的速度消滅了敵人的師部。吐絲口鎮戰斗結束,他們又立即掉轉頭來堵擊萊蕪潰逃敵人,抓了大批俘虜。巨大的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有些人——如連長石東根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沈軍長嚴厲地批評了他。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並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國軍以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先鋒,又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東野戰軍於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振新軍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我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軍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我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將領自殺殉國。紅日當空,碧雲明麗,我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這是了部優秀的軍事歷史片。它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幕後花絮〗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㈦ 速求!!!!!紅日閱讀題答案!
軍眼前出現被擊中的敵軍官時,他會想 看來我就要死了。當敵軍官向他射擊時,他會想 再見,我的國家,我不能再為您殺敵了。當敵軍官沒有子彈射出來時,他會想真是天助我也。正是頑強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支撐著他,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㈧ 小說紅日讀後感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紅 日》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更重要的貢獻 還在於:在應和時代共名的同時,小說在 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 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現代戰爭場面的描繪 替代傳統戰爭小說中的傳奇性故事。在50 年代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中,《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作品都是自覺吸收 和利用了民間文化傳統中自由粗放、洋溢 著原始生命力的藝術精神,以傳統游俠小 說的傳奇性故事作為敘述框架,來表現戰 爭中的英雄業績。這種敘述方式保留了中 國傳統小說的痕跡,而面對新的敘事目的, 則明顯地體現出其在敘事結構上的局限, 因為傳奇性故事的敘述一般只適合於講述 較小規模的游擊戰爭,而無法自如的正面展現大規模的現代戰爭場赴。 其實,即使像《保衛延安》這樣有意識地展現大規模現代戰爭的作品, 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傳奇性的魅力,其主要情節構架還是由周大 勇及其連隊的脫離大部隊、沙漠迷路、打糧站等傳奇性故事構成。而 《紅日》則突破了以往傳奇小說將著墨重點放在「連隊」上的寫法, 直接以中共一支「常勝英雄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之間展開的大規模 戰役為敘述中心,將筆觸從軍師團一直延伸到連排班,從高級將領寫 到普通戰士,從軍隊寫到地方,從前方戰場寫到後方醫院,視野開闊 而層次分明,場面宏大而結構緊湊,應該說在敘事上是非常有特色的。
其次,小說對戰爭環境中人物性格豐 富性有較好的刻畫,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 中存在的局限。這除了指小說刻畫了從軍 隊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的多層次的豐富的 人物群像、以及他們包括愛情生活在內的 豐富的內心活動外,還體現在下列兩個方 面:一是注意對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性 的揭示。在刻畫我軍官兵形象時,作家沒 有把他們寫成十全十美的完人,而是在表 現他們的英雄行為時,也十分注意表現他 們的七情六慾,挖掘他們自身的性格弱點, 以及在戰爭進程中人物精神上的自我斗爭。 作家對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的形象塑造 雖然並不排除借鑒外國戰爭文學作品的因 素,但在50年代戰爭文學形象中仍然是獨 特的。作者不僅寫出了他們作為我軍基層 指揮官的一面,還寫出了來自他們的農民 出身的性格弱點,事實上,絕大部分軍人在穿上軍裝之前都是農民, 農民固有的文化觀念,比如作為一團之長的劉勝對知識分子(政委陳 堅)的偏見,他的時間觀念的淡薄。又如連長石東根在勝利後醉酒縱 馬,著一身繳獲而來的敵軍官裝束,狂奔亂喊,這讓人聯想起《水滸》 中的阮小七在征方臘獲勝後的醉酒細節,把農民階級造反的某種特性 展示無遺。吳強這樣的描寫顯然不是對《水滸》的單純模仿,而是隱 含了對農民文化傳統的批判意味,從而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作家作為一 個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立場。盡管作家這一立場在強大的時代共名下 顯得有點游移不定,但其探索仍然是難能可貴的。二是小說對敵對人 物形象的刻畫並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漫畫化方式,而是較為真實地寫 出了他們作為具有不同政治立場更人的責任感、作戰才能甚至作為人 的良心。漫畫化的方式總是不屑於進入對象的內心世界、將其作為社 會關系中的人來描寫,而將國民黨的中高級將領作為現實的人來描寫, 是《紅日》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突出特點。當時更多的作品都是將國 民黨軍隊寫得不堪一擊,視戰爭如同兒戲,而《紅日》卻著力寫出了 張靈甫、張小甫這兩個國民黨軍官形象。由於張靈甫所率領的74師是 蔣介石用全副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嫡系王牌部隊,國民黨五大主力部 隊的第一主力,號稱「天之驕子」,所以張靈甫攻佔了漣水城之後顯 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經陷入了解放軍的包圍之中的時候,仍在盤 算著全殲中共華東野戰軍,一舉解決山東戰場。但作家在描寫他剛愎 自用,驕橫狂妄的同時,也寫出他對作戰中孤軍突出,無人接應的內 心恐慌,還寫出了他作為高級將領的沉著干練的一面,。另外,小說 還通過張靈甫與張小甫的對比,寫出了不同類型國民黨軍官的形象, 張小甫投降並力勸張靈甫放棄孟良崮的情節也沒有作簡單化的處理, 而是在體現中共政治攻勢的威力時,也顯示了大勢所趨的壓力和其對 上司、對軍人職責的忠誠的一面。在戰爭小說中,把敵方的形象作為 一個有獨立地位的藝術形象來描寫,在客觀上是對戰爭文化規范下 「二元對立」藝術模式的偏離,使作品的人物較為豐富、生動、可信, 在當代的戰爭小說中具有著特別的意義。
㈨ 紅日小說的內容
1946年初冬,蔣介石幫對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某軍沈振新部在蘇北漣水城外,與國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北撤山東。敵整編七十四師猖狂萬分,配合八十三師等20萬人,又向我山東臨沂方向齊頭並進。盤據在濟南的敵軍李部,也同時出動到達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分轉頭北上,決心首先消滅北面的李部。歷史上著名的萊蕪戰役展開了。
我軍沈振新部的任務是拿下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截斷萊蕪敵人的退路。由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帶領的一個團被留下作為總預備隊,而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急於求戰,被留下後情緒有些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萬敵人在我軍猛攻下,企圖向吐絲口鎮方向突圍。吐絲口鎮的戰斗還在激烈進行,我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必須迅速解決吐絲口鎮的戰斗。沈軍長當即命令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率領部隊投入戰斗。劉勝事前已經了解了吐絲口鎮敵人的情況,故用一支突擊力量,越過前沿,插入敵人心臟,以最快的速度消滅了敵人的師部。吐絲口鎮戰斗結束,他們又立即掉轉頭來堵擊萊蕪潰逃敵人,抓了大批俘虜。巨大的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有些人——如連長石東根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沈軍長嚴厲地批評了他。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並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國軍以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先鋒,又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東野戰軍於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振新軍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我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軍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我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將領自殺殉國。紅日當空,碧雲明麗,我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這是了部優秀的軍事歷史片。它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幕後花絮〗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