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耶 小說 阿袁著
阿袁的小說《上耶》
⑵ 阿袁的介紹
阿袁,中國當代作家,原名袁萍,1967生於江西樂平,畢業於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現在南昌大學中文系任教。2001年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長門賦》、《虞美人》、《蝴蝶的戰爭》、《錦綉》、《俞麗的江山》、《老孟的暮春》、《西貨》、《蝴蝶行》、《小顏的婚姻大事》、《看紅杏如何出牆》、《鄭袖的梨園》和《湯梨的革命》等十餘部作品。其中處女作《長門賦》被評為2002年中國最佳短篇小說,並獲《上海文學》優秀作品獎、中國最佳文學排行榜第六名。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阿袁小說《鄭袖的梨園》位列中篇小說第三名。2011年阿袁創作的中篇小說《子在川上》同時入選《小說月報》和《小說選刊》。
⑶ 魯迅生涯、經歷
1至10歲
魯迅
1881年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城內東昌坊口。1886年入塾,從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誦《鑒略》。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1歲至20歲
1892年正月,魯迅12歲時,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處讀書,一次,上課之前,有位同學看了壽先生出的考對「獨角獸」,便向周樟壽求對。周樟壽順口答道:「四眼狗。」誰知上課時,這位同學真的以「四眼狗」來應老師的對,引得全班鬨堂大笑。 壽先生推了推眼鏡,厲聲斥道:「獨角獸是麒麟,四眼狗是什麼?胡鬧!」學生們七嘴八舌的應對:「一頭蛇」「三腳蠓(měng)」「八腳蟲」「九頭鳥」「百足蟲」……總之對得五花八門,壽先生一個也不滿意,就叫周樟壽應對。周樟壽不慌不忙地以古書《爾雅》中的「比目魚」作答。「獨」不是數次,但有「單」的意思;「比」不是數詞,卻有「雙」的內涵。兩相對和,天衣無縫。壽先生連連叫好。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1893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1898年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周樹人。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名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21歲至30歲
1901年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是年1月至3月間,魯迅先生撰有名詩《自題小像》。按此最新成果根據阿袁《魯迅詩編年箋證》(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而得,惜乎以往的《魯迅全集》、《魯迅年譜》及其他有關魯迅生平的眾多書籍皆以訛傳訛而流毒無窮了。
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醫科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棄醫從文。
1907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31歲至40歲
《新青年》四卷五號上的《狂人日記》
1911年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1912年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撰寫謝承《後漢書》。
1913年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研究佛經。
1915年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自1918年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
1919年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
1920年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41歲至50歲
1921年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2年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3年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講演。八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1925年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魯迅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隨後魯迅向專管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投遞訴狀,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1926年一月,新任教育總長易培基取消過去對魯迅的免職處分,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二月,平政院開會作出裁決,正式取消章士釗對魯迅的處分,判定魯迅訴勝。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翻譯了《毀滅》。
1927年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二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許廣平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周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1930年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56歲至逝世
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1932年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錄譯著書目。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印《兩地書》。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1934年一月《北平箋譜》出版。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1935年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二月開始譯果戈理《死魂靈》。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1936年一月肩及肋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魯迅老年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十月,體重八十
魯迅先生葬禮
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
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修書一封,托內山完造請醫,此為絕筆。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1]
魯迅是在1936年10月因積勞成疾逝世於上海,上萬名上海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2]。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求學時期
魯迅出生在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魯瑞。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892年,11歲的魯迅就讀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1893年(光緒十九年),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禮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於是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因水腫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童年的生活場景,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都成為後來魯迅的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來源。
魯迅的童年與少年,就是一個從天上到人間的跌落過程。對此魯迅自述曰:「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一年多,死去了。」
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家鄉的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並改名為周樹人。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與陳衡恪結交,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留學日本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等共四人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進入仙台醫學專科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使他對中醫產生了很深的懷疑。他是日本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在仙台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骨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魯迅學年成績:解剖學95.5分,組織學72.7分,生理學65分,倫理學83分,德語60分[2],物理60分,化學60分,國文60分。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學142人)。[4]
總成績正如魯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對此班上部分同學認為是「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1994年,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
渡邊襄發現成績算錯:生理學上學期60分,下學期75分,單科學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學年總平均65.8分,學年平均83分的倫理學登錄成丙等。
魯迅後來作有《藤野先生》,對這篇作品也非常重視,1935年日本岩波書店要出《魯迅選集》日語譯,他要求執行選集編譯工作的自己的學生增田涉:「我看要放進去的,一篇也沒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魯迅身後,藤野也發表《謹憶周樹人君》一文回憶魯迅的留學生活。
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以後,便從學校退學。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稱自己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電影片里,中國人圍觀日軍殺害做俄國人走狗中國人情節的刺激,
《吶喊》
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據永田圭介的專著《秋瑾——英雄女俠傳》記載,在1905年秋瑾回國前,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痛罵,還拔出了隨身攜帶的日本武士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其一是讀書作官的道路 ,再者,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做某一個官僚的「幕友」(俗稱「師爺」)。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 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
野草
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欺凌。
魯迅先生在南京路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科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中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棄醫從文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讓他棄醫從文的,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這里的「電影」指幻燈片)[1]。
匿名信事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悔改吧!」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泄露出來的題目。
看電影: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 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斬首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
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魯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魯迅先生想通過醫學將中國人身體變得強健。
許廣平年輕時的照片
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不但為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
1909年魯迅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鄉。1912年5月,魯迅北上,開始了在北京長達十四個春秋的生活。1923年10月,魯迅開始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大學的學生講授《中國小說史》,許廣平成了他的學生。每到魯迅來上課,許廣平總是擠到第一排中間的座位上,魯迅也有著包辦婚姻強加給他的「禮物」,而許廣平全然置之不顧,寫了《風子是我的愛……》,來贊美這段純真的愛情!而魯迅也寫下《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同車南下。9月兩人分別登上「新宇」號和「廣大」號輪船,魯迅赴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到廣州任教。兩人在熱戀中乍分兩地,便有了濃烈的相思之情。1927年1月,魯迅到廣州中山大學執教,兩人又相聚。在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歲月里,魯迅與許廣平經歷了分離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幸福。1927年10月8日,這對有情人終在上海橫濱路幸福地結為伉儷。
許廣平和她兒子周海嬰
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魯迅與泰戈爾會見且合照。當時中國文壇對於泰戈爾訪華的評價趨於兩極化,魯迅將其訪華評價為「做了一瓶香水」。
魯迅和其妻子許廣平
魯迅共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公務員,級別是薦任,機關是教育部,單位是社會教育司(司長是夏曾佑),歷任第1科科長和僉事(輔助司長的高級幕僚)。主要的業績有:擔任國語統一會教育部代表,協調制定注音字母(與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共同提議並執筆文案「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與錢稻孫、許壽裳2位科長合作中華民國國徽設計案,執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說明書全文詳見2005年版《魯迅全集》);並設計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術字體;分管圖書情報(圖書資訊)業務:督導京師圖書館(後來的北京圖書館,2011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直到被教育部時任署總長章士釗免職為止。為此魯迅向中華民國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勝訴,依法可以復職,但他選擇離開政府體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後簽署了讓僉事周樹人復職的命令,並以兼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身份發出新的教授聘書,1926年三·一八慘案爆發後,周樹人易培基等都被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通緝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可以追問哦
⑷ 請問魯迅的作品有哪些
一、魯迅作品:
1、小說集: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皆收於《吶喊》中)
2、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已被納入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本)
3、文學論著:
《中國小說史略》;
4、散文詩集:
《野草》(含《風箏》、《雪》(收錄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年級上6課)等作品
5、論文集:
《門外文談》
6、雜文集:
《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雜文集。
二、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⑸ 魯迅先生迅息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⑹ 論語指月的作者簡介
作者:(明)馮夢龍 著 (當代)阿袁 編注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馮夢龍先生為明代學者、詩人、文學家、經學家、戲曲家、文學批評家等。
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古今小說》(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三言與稍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而自身孜孜矻矻從事並且也很為得意的經學著作,則為馮氏贏得了不菲的社會聲望和頗為可觀的經濟收益,躋身當時的「暢銷書」行列而無忝。現有二十來卷的《馮夢龍全集》(影印本)多種。
阿袁,原名陳忠遠,字定之,號葯愚居士,筆名阿袁等;溫州永嘉人。阿袁先生為中國當代青年學者,文學家,格律詩人,魯迅學家,網路學術委員會委員。
阿袁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現兼任特聘教授等。阿袁撰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詩詞正韻》、《葯愚對韻》、《魯迅詩編年箋證》、《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和《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等10餘部專著,共約500萬字。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而他編注的明代文化大家馮夢龍先生關於國學方面的學術論著《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等,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辛卯(2011年)春間,阿袁《魯迅詩編年箋證》一書研討會由人民出版社、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召開,其專精的學術成就受到了有識之專家的一致贊嘆。據了解,該書糾正了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最新版《魯迅全集》和「魯研界」歷來研究中的大量訛誤,被稱為是魯迅詩研究的集大成者。
此外,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阿袁還發現並糾正了《辭源》、《辭海》、《文選》、《全唐詩》、《全宋詩》、《康熙字典》、《幼學瓊林》、《詩韻合璧》、《淵鑒類函》、《四庫全書》(其中一部分)以及多種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權威書籍中為數眾多的錯訛。與此同時,阿袁的學術經歷被多種辭書或名典收錄。
⑺ 2010中國小說排行榜中篇和短篇分別是哪十部
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中國小說學會)
長篇小說
《少年張沖六章》 楊爭光(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
.《麥河》 關仁山(作家出版社2010年11月)
《知青變形記》 韓東(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布偶》 陳河(《人民文學》2010年第11期)
《身體課》 秦巴子 (《花城》2010年第4期)
短篇小說
《春風夜》 鐵凝(《北京文學》2010年第9期)
《香草營》 蘇童(《小說界》2010年第3期)
《六月半》 付秀瑩(《人民文學》2010年第12期)
《赤裸著晚餐》 於堅(《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我們都在服務區》 范小青(《人民文學》2010年第4期)
《鐵血信鴿》 魯敏(《人民文學》2010年第1期)
《白草地》 盛可以(《收獲》2010年第2期)
《低保》 石舒清(《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徐則臣(《收獲》2010年第4期)
《地下室里的貓》 張玉清(《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中篇小說
《沿河村紀事》 魏微(《收獲》2010年第4期)
《刀鋒上的螞蟻》 方方(《中國作家》2010年第5期)
《義薄雲天》 須一瓜(《人民文學》2010年第9期)
《顧博士的婚姻經濟學》 阿袁(《十月》2010年第4期)
《田園將蕪》 夜子(《長城》2010年第3期)
《長江為何如此遠》 林白(《收獲》2010年第2期)
《玫瑰的歲月》 葉兆言(《收獲》2010年第5期)
《白貓》 東紫 (《人民文學》2010年第10期)
《美麗的日子》 滕肖瀾(《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阿喜上學》 張翎(《江南》2010年第1期)
評委:
雷 達(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
何向陽(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研究員)
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導)
朱小如(《文學報》編審)
夏康達(天津師大文學院教授)
盧 翎(天津師大文學院教授)
林 霆(天津師大文學院副教授)
段守新(天津師大文學院講師)
李 星(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
譚 湘(河北教育出版社編審/教授)
王春林(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達敏(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 政(江蘇省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
洪治綱(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江 冰(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運摶(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畢光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特邀評委:
陳公仲(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駿濤(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列席評委:
續小強(《名作欣賞》執行主編)
顏敏(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郭寶亮(河北師大文學院教授)
王侃(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階耳(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黃萬華(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張 明(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編審)
本人已閱讀了所有獲獎的中篇與短篇。本人以為寫得很好的是:短篇:1、《地下室里的貓》;2、《低保》;3、《春風夜》。中篇《顧博士的婚姻經濟學》。如果想挑幾篇讀,那就挑這四篇吧。至於其他的,我以為很一般。
⑻ 阿袁 守身如玉
在極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