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小說全集閱讀感悟1000字
最近在看魯迅的小說,裡面精確刻畫了舊社會的各色小人物,有窮酸書生孔乙己,有從充滿希望的少年到終受生活摧殘而卑賤的閏土,純屬無賴的阿Q,等等。他們組成了中國特色式是社會。但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引我深思的是一種惡性怪圈的社會現象。
典型的是阿Q,他自己孱弱,經常受欺負,可是對於稍稍不如他的人,卻又作為欺負者出現。囿於強者,自己受了苦,就要把苦撒到弱者身上。即便找不到弱者,也要運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想像成兩個人,自己打自己,別麻痹說是自己把氣出在別人身上了,以此又怡然自樂起來。這是最初的人與人生理體能上的較量。
小說《端午節》開篇也道出了很多怪圈,比如老輩威壓青年,似乎這樣做的唯一原因也就是年長幾歲。可是,中國人講究長幼尊卑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什麼「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即便年輕時倍受長者的欺壓,將來這少年有了兒孫時,大抵也要擺這架子的吧。中國的媳婦要孝順公婆,言聽計從,直到她成為婆婆的那天,以至於「媳婦熬成婆」成為了通用的俗語來表示經歷多番苦痛後迎來了好日子。可惜,這樣的好日子經不起細想:所謂好日子不過是從痛苦的承受者成為痛苦的施加者。悲夫!
《端午節》還寫道:現在社會上時髦的都通行罵官僚,而學生罵得尤厲害。然而官僚並不是天生的特別種族,就是平民變就的。現在學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麼兩樣呢?這話應該是古今通用吧。單就簡單的公車私用現象,人們會罵那些官吏,然而,當他們自己有公車時,什麼公車私用,全然不會在腦中閃一下,保准早就開著車到處逍遙了。這不正是典型的上公交車心理嗎?沒上車的,想車多停會兒,一旦上車,就想車馬上開走,少載些客。現在,房子是熱門話題,也同樣體現這樣的怪圈。買上房子的人成天希望房價瘋漲,盡管是那些只有一套房子自己住決計不會套現的人,也盼著房價升在那瞎樂呵;而沒買上房的人,自然希望房價低些。
這么些怪圈,其實魯迅先生老早就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社會,無非吃人與被吃。話是狂了點,但理在那擺著。這個怪圈完全背離了孟子所說的「子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怕吃虧受欺負受壓榨,可一旦成為在上的得利者欺負者壓榨者,立馬又心安理得起來。我們口頭常提到「將心比心」,實則盡是我們最缺乏的。
如今,我們的社會,任何人都覺得自己最委屈,各團體階級之間缺乏理解。當然,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只是,怪圈還在上演,本文只列出了現象,但為什麼會這樣?如何努力才能形成良性的社會?這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誠如《故鄉》里,「我」希望閏土的兒子和我的外甥有新的生活,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這地上的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寫一篇《野草》讀書心得不少於2000字
野草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透過《野草》的書頁,我彷彿看到天地間有一個狂人在自由的咆哮;我彷彿看到魯迅先生那潦草的字跡以及一堆胡亂堆積的文稿。
墓碣文、我的失戀,沒有甜蜜,沒有快樂的語言,有的只是憤懣。各種形式的文體,散文、打油詩就塵封在《野草》泛黃的書頁中,在我的面前一一展開來,訴說著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黑暗和痛楚。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人血和肉。」如同沼澤青蓮,在濁流之中綻放,卻將生養它的根本喻為淤泥。野草啊,它自私,狹隘,它的心裡沒有一點的光亮,只因為它是小人物,它體會過一年四季之中的種種艱酸刻薄,不似洛陽牡丹,永遠生活在明媚的春天。
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間,野草或許是一種最卑微的存在。它俯倒在地上,「任人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腐朽」,它和我一樣,永遠都嚮往他——那一片美麗的天空,但「他的口角上出現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是嘲笑么?
野草的一生,是悲涼的,面對壓迫,它沒有任何力量反抗,如同行屍走肉,等待著地下的火燒,來「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人不正如同這卑微的野草嘛,至此至終,我都沒能到達理想的遠方。如果不能和日月同輝,就做星星,照耀夜空。然而,我遙望天際,天空美麗而神秘,無法與那一片雲霧融為一體,卻也無法成為鯤鵬。背負青天。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希望這野草的腐朽,火速到來」。放眼天下,貪官橫行,我希望他們貪,他們富;我希望自己永遠生活在貧窮的陰雲里,永遠擁有野草自生自滅的那一顆天真純潔的心。
我要看著他們「煽動、牽引,拚命希求偎依,接吻,擁抱」,看他們「生命的沉酣的大歡喜」。但也因為貧窮,我要復仇,我要控訴這利慾的社會,「用一柄尖銳的利刃」,讓「那鮮紅的鮮血激箭似的以所有的溫熱直接澆灌殺戳者」。
也許有一天,野草會從「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堅硬的雪花」中抬頭,它會看著雪野中「血紅的寶珠山茶」,去尋訪「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它會審視寒冷荒涼的冬天,在「空虛中的黑夜」尋找希望,它也會在「暖國的雨」的懷抱里體會春的到來。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恨這以野草裝飾的地面。」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如此靜穆」,野草呵,你是否看到了「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凸樹杈於晴朗的天空中」?你是否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
走過《彷徨》,《野草》經歷「理想與現實、前進與彷徨、希望與絕望的矛盾」,更有「直面人生,上下求索,孤獨奮戰」。任由「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野草都浸透在魯迅先生「淡淡的血痕」中。
春天——野草的新生。
一切只因卑微。
3. 魯迅小說的閱讀心得 2000字
《狂人日記》在表現抄「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面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級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徵,具體表現為省察歷史與現實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靈魂的自審精神,以及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遠遠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顧影自憐式的自慰,顯示了「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高度。
4. 讀魯迅的作品的讀書心得
朝花夕拾 魯迅
簡介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 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 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 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 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 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 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 》如有出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 易看懂,注釋一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 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 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差,還是割愛為好。」
讀書心得,每人不同。自己努力,才能成功。
古人讀經,治國安邦。精心讀書,才有收獲。
5. 2000字讀書筆記(閱讀體會)
<<三國演義>> 讀書筆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6. 讀書感想
讀書感悟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7. 【魯迅小說集】怎麼寫閱讀心得啊
通過閱讀作品,可以初步窺探出魯迅的小說觀。可以分兩方面闡述(比較深刻,需要自己體味,列舉的每一條都可以成篇成章,就不細說了):(一)創作的動因:1,苦悶的象徵2.為人生,改良這人生3.文學參與歷史的法則(二)創作的方法與文學的審美追求:1.現在生活的感受2.雜取種種人3.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
要知道,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的標志。這是深究魯迅小說需要明白的宏觀前提。具體原因可以結合小說來找答案。可以分兩個大方面。第一,「表現的深切」:題材的開創性與思想意蘊的深刻性。(1)體現在新的題材上:關注農民和知識分子,為新文學開創了兩個新的形象體系。體現了與傳統文學內容上的變化。(2)思想方面表現在思想意蘊的深刻性。魯迅站在時代的至高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進行了文學性的表達。其對其小說可進行對讀,有限篇幅建構了博大的精神。第二,「格式的特別」:創作方法的多樣性與文體上的獨創性。(1)創作方法上,魯迅具有與其新的小說觀念相一致的多樣創作方法。寫實、浪漫和象徵創作手法均有廣泛應用。魯迅調整了敘事視角,便全知敘事為限制敘事,採用了純客觀的敘述形式。如小說《肥皂》。這是現代小說所確立的敘述模式。(2)文體的獨創性:既有傳統的傳記體式,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也有現代小說文體,如《彷徨》是純粹的現代小說文體。《故事新編》是對傳統故事、傳說、神話的日常化講述,也屬於現代主義的范疇。其文體的獨創聯系了他審視生活的獨特方式,開創了兩個敘述的基本模式:一是「看——被看」。反映了魯迅認識中國人精神和人生的方式,在以農民、城市平民為表現對象時共同採用。二是「還鄉」,這表現了知識分子是註定的精神漂泊者,是魯迅對他和他所處的時代新型知識分子靈魂和命運的表現。
然後可以通過解析個別代表作來寫體會。現以《阿Q正傳》為例:(思想成就)小說塑造的阿Q具有出奇良好的自我感覺,又有驚人的麻木與健忘和無意義的自尊與可悲的自輕自賤,他始終沒有人的意識的覺醒和革命意識的覺醒。精神勝利法是阿Q形象的核心,通過塑造這一典型形象也就表現了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對於中國人身和中國歷史上遭受多次挫折後形成的國民性的集中表現。這是阿Q形象顯示的由內到外的意義。(藝術成就)第一,藝術描寫的高度典型化。阿Q的典型形象是通過其生活的各種特徵和精神勝利法來刻畫的。關於阿Q具體情況的不可考使其具有了中國人普遍生命形態的代表性。一系列在典型環境中發生內涵豐富的事件既反映了潦倒的阿Q,有體現了國民性。第二,細節描寫的精彩傳神。這些細節顯示了人的靈魂內涵的豐富,如阿Q跪地式的求愛,不圓滿的畫圓等。第三,強烈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批判的一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二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釋放出來的過程。小說對於時代、文人的文人病,特別是對人們病態性格反映的病態靈魂逐漸展露,對生活在陳腐時代的人們在精神上呈現的狀態進行了深刻諷刺。第四,語言的准確,鮮明,生動,精煉與幽默,好用反語與喜歡誇張。准確體現在惜墨如金的語言里,鮮明生動使細節傳神。而魯迅「冷」的幽默是由反語和誇張創造出來的。
可以關注打破傳統敘述模式的《故事新編》(這本小說集的思考升值空間巨大,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寫心得):第一,古今雜糅的表現手法。採用了「以古例今,以今推古」的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認知法,以對現代人的、現代生活的發現來推論傳說、神話或歷史中的人物的生存處境和生存狀態,作品裡充斥了現代語言,即魯迅自評的「油滑」。「油滑」將英雄置於日常的環境中,達到了古今的互證。第二, 人物性格與氣質的漫畫化描寫用漫畫的筆法描寫了「中國的脊樑」和被批判諷刺的人。如《非攻》中描寫墨子像「長腳的鷺鷥」等。在這樣的描寫中也影射的三十年代的文人和文學狀態。這樣就在古今雜糅中完成了對人物性格和氣質的漫畫化描寫。第三, 強烈的喜劇色彩與濃重的荒誕色彩。這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之一。
此外,還可以從「吃人」的主題、關注婦女命運的主題、啟蒙者的精神困境等方面分別來談魯迅小說的內涵所在。